关 雎
——千古爱恋的绝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赏析】
《关雎》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首篇。古代说《诗》本有“四始”之说,而将《关雎》列为“风”之始,由此可见此诗是备受重视的,也因此而广为传诵。《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大多数是这十五个国家的民歌,民歌本来就有许多是描写男女爱情的作品,《关雎》正是这样一篇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这首诗写一个男子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醒时梦中都不能忘怀,而又无法追求到。他面对悠悠的河水,耳闻沙洲上成双成对的雎鸠鸟欢乐地歌唱,看看水流中摇动的荇菜,那个姑娘在水边采荇菜的身影,便又浮现在他的眼前,这清晰的记忆,使他更加痛苦,以至出现了幻觉,仿佛同那个姑娘已结成了情侣,共同享受着婚后欢乐的生活。诗人触景生情,借助气氛的烘托,幻想境界的描述,生动地抒发了强烈的相思之情,真切感人。
《关雎》首先以描写河边滩头上一对鸣叫唱和的雎鸠鸟起兴,然后由此延伸,流露出男子的一片情思。雎鸠是一种水鸟,在古代的传说中,它们雌雄相伴、形影不离。关关是拟声词,指雎鸠鸟的相和而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既可以看作是作者所看到的景象,也可以认为是以挚鸟为比,以挚鸟的求偶为兴。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相亲相爱的水鸟,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会引起自己无限的情思,何况他的心目中已经有了一位心爱的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是多么希望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第一句“关关雎鸠”,是写河边传来的鸟鸣,是所听到的;第二句“在河之洲”,是循声望去,是所见到的;第三句“窈窕淑女”,是对自己心仪之人的思,是所想到的;末句“君子好逑”,是主人公强烈的向往,在内心之中对自己默默地祝愿。虽然只是短短的四句,却层次分明,语约义丰。
第二章,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自己对贤淑女子的倾慕之心和相思之苦。这个青年男子所爱恋的乃是河边一位采摘荇菜的姑娘,“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是一种水生植物,叶径一二寸,马蹄形,可以食用。“左右流之”,是描摹姑娘采摘荇菜时优美的身姿,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地去采摘。“流,顺水之流而取之也。”(朱熹《诗集传》)正是这位采摘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无法忘怀。“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思念)”非常形象地描写出了他追求、想念那位女子的迫切心情;“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写他的相思之苦,已经到了寝食难安的程度。悠,长的意思,形容夜漫长却无法入睡,也是在描写绵绵不断的忧思。这里把两个“悠”字,以感叹的语气说出来,使其感情色彩得到加强和深化,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寂寞难耐的相思之苦,都深深地表现了出来。
所谓情到极处必生幻。紧接着就是第三章,笔锋一转,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场面。这不啻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转变。“琴瑟友之”,“友”,亲密相爱,又以弹琴奏瑟,来比喻两人相会相处时的和谐愉快;“钟鼓乐之”,则是描写结婚时热闹非凡的场面。
毫无疑问,这正是这位饱受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日思夜想希望实现的愿望。当然,幻想并非现实,但是幻境皆由情所生,也是非常自然的。而这位抒情主人公,却已经沉醉于自己预想的成功之中了。这一爱情心理的描写,正与《秦风·蒹葭》中的主人公追寻所爱而不得,而出现了“宛在水中央”的幻影如出一辙,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而这其实正是对生活中所常见的爱情心理的细微捕捉和真实刻画。
古人在解释这首诗的时候,曾经用封建礼教加以涂饰,要么说它是“美后妃之德”,要么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对诗歌原意的一种歪曲。但是孔子在评说这首诗的风格特点时所说的两句话,却是有一定见地的,直到现在对我们仍有启发。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这首诗作为一篇描写爱情的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知所当止。它虽然描写了一个年轻人追求爱情却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没有完全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之中。它感情率直、淳朴、真挚、健康,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诗经》中的“国风”所选录的多是民间的歌,唱出的是百姓的心声,是人们在生活的真实体验中所得出的实实在在的道理。它的动人之处就在于说出了平凡的人们都能够体验到的人生经历和道理,它的光辉使那些文人创作的矫揉造作带有酸腐之气的作品顿时显得苍白无力。
老百姓的歌就和老百姓的话一样,朴实而真切,却往往能够一针见血,表达的内容和感情也是有血有肉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自然的法则。好男儿见到好姑娘就会怦然心动,好姑娘见到好男儿也会倾慕不已,这是最合乎自然、最合乎人性的冲动。
怀春的妙龄少女,痴情的翩翩少年,爱的萌动,心的激荡,大概应该算作是人世间永恒的主题。真挚动人的情歌,可以说是千古绝唱。
《诗经》中的爱情
《诗经》从文学的角度写出了中国礼制完善之初时的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表现出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肯定,为中国古代文化注入了情感的元素。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也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奔放,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郑风·溱洧》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诗所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会的情景。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的婚姻。一对情侣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甜蜜的爱情。他们边走边笑,并且互赠芍药作为定情之物。这首诗就像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质朴而烂漫自由。它是最自然的人性,是一种充满生机的生命的体现,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天地精神的遵从。它是和谐、自由、平等的标志,散发着愉快与天真的气息。《邶风·静女》更是把当时青年男女在一起时的那种天真活泼、相互逗趣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一个别有心思逗惹,一个语带双关的凑趣,其开朗的性格、深厚的感情、愉快的情绪,跃然纸上。《卫风·木瓜》、《郑风·萚兮》都带有明显的男女欢会的色彩,一首是互赠定情之物,表达相互之间的爱慕之情;一是邀歌对唱,借以表白已久的心迹。应该说,《诗经》中的这类爱情诗,展示给我们的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世界。这里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这种淳朴、自然、浪漫的平等爱情,是汉代以后爱情诗的矫揉造作所无法比拟的。这种浪漫与明媚的爱情,如山野中充满勃勃生机的鲜花,虽然充满了野性,但却像滋养着生命的空气一样,培育着生活和情愫,塑造着生命和精神。
《诗经》中的爱情诗,大多是依据生活的逻辑,突出了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对生命内在精神的渴望,还原了生命与生活的意义。《周南·关雎》就是这样一首炽热感人的情歌。诗中的相思之情是坦率的、直白的、大胆的:“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人对自己的感情丝毫不加以掩饰,对自己的愿望也丝毫不加以掩饰。这种浓烈的感情和大胆的表白,正是生命欲望和生理本能的自然显露。《召南·摽有梅》是少女在采梅子时的动情歌唱,吐露出的是珍惜青春、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诗经》中描写的爱情,没有礼教和贞洁观念的束缚,没有掺杂任何世俗功利的目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人类纯真美好情感的讴歌。《郑风·野有蔓草》描写一对男女不期而遇的欢乐:原本是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只是因为气质和形象的吸引,自然地走到了一起。促成他们结合的因素是非常单纯而直接的,仅仅是对“有美”之“美”的情感直觉,一如“清扬婉兮”惊心动魄的感觉,将对异性的渴望表现为生命对人性真谛的追求,在瓦解和打破一切世俗观念的同时,也使此处的“邂逅”和两性血肉关系化为了性灵的合一。在这个意义上说,《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蜕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诗经》的爱情诗昭示后人,要摆脱“非人”的镣铐,回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实境界,就必须赢得主体精神的自由,而这也正是《诗经》这部古老经典之所以具有不朽文化价值的根源所在。
【注释】
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雎(jū)鸠:一种水鸟。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yǎo tiǎo):内心、外貌美好的样子。淑:好,善。
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逑(qiú):配偶。
参差(cēn cī):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ìng)菜:一种多年生的水草,叶子可以食用。
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
寤(wù):睡醒。寐(mèi):睡着。
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服:思念。
悠:忧思的样子。
辗转:转动。反侧:翻来覆去。
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器。友:友好交往,亲近。
芼:拔取。
【译文】
水鸟关关的鸣叫,栖息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丽的姑娘,男儿心仪的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们左采右摘。
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时梦中都想她。
想念追求不可得,醒时梦中长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们左摘右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采摘。
善良美丽的姑娘,敲钟击鼓取悦她。
蒹 葭
——水边的爱慕与追求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赏析】
在人们四季轮回的生活中,有一种季节常常会使文人感怀不已,有一种思绪总在不经意间掠过文人的心头,它就是能够寄寓文人伤感情怀的——秋季。
秋天是一个能够使文人心旌摇荡、抒发丰富情感的季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风、秋雨、秋叶,不知在这种萧瑟的秋意中有多少情感化成了漫天飞舞的诗句。这其中一定会有这首《蒹葭》。
这首诗共分三个章节,每一章都以蒹葭起兴。诗中的“葭”指的是初生的芦苇,“蒹葭”则泛指芦苇。作者借芦苇、水、霜、露等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朦胧、清新而又神秘的意境。作者在诗中描写了一个深秋的清晨,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经凝成了冰霜。一位男子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畏艰难险阻,矢志不渝地追寻,沿着溪流追寻心中的“伊人”。由于水属阴性,所以诗中所描述的水就成为了一位羞涩少女的象征,也就是男子苦苦追求的“伊人”。作者借水比喻婀娜、轻柔的女子的美,而那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在脸上的轻纱。
诗歌的第一章写的是男子隔水远望,“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若即若离。第二章和第三章则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表现了男子追寻女子道路的漫长,和在路上遇到的艰险,从中表现出主人公不能走近“伊人”,却又永远不放弃希望的执着精神。在艺术手法上,《蒹葭》使用了“兴”的手法,让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深秋的景色自然会使人平添一份无法割舍的幽暗与悲凉。在这样的季节里,独自走在河边,身旁已经没有伊人的陪伴了。但不管怎样,多情总比无情好,只要心中有情,不放弃追求就是一种无尽的幸福。就像诗中隐含着的这位少女,一会儿出现在水边,一会儿又出现在水之洲。岸边的石子、高高的芦苇又阻挡了男子寻觅的脚步,使他因为寻找不到那位少女而感到心如刀割。但是“所谓伊人”不管在水何方,无论“溯洄从之”还是“溯游从之”,男子都会心甘情愿地去寻找。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潺潺的河水曲曲折折地穿过芦苇丛,一直消失在尽头。一阵微风掠过,高高的芦苇一层层地低下头,就像海上泛起的波浪。《诗经》开卷第一首诗《关雎》也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面对美好的伴侣,青年们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这也正是《关雎》以及《蒹葭》所崇尚的一种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这首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优美又带有一丝感伤的图画。可以说整首诗都充满了浓浓的画意,正可谓是“诗中有画”,相得益彰。
诗中重点突出的就是男子对少女的追随与寻找。可以说,拥有就是一种幸福,而追寻就是一种诗意。在我们的人生中,很多东西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们不必执着于佳人在怀的唯一期待,因为我们大概会在“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忧伤里,在不经意间悟出爱情的真谛。
而对于一位真正的求索者来说,目标是一种方向。当然达到目标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追逐的过程。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过程之中。同样,追求的价值和意义也存在于过程之中。如果我们忽视过程,只看重结果的话,那么我们就已经忽视了追求的本身。
无论从理论道德上来说,还是从实际情况上而言,那种尽善尽美的境界都是不可能达到的。换句话说,尽善尽美只是一种理念,一种心灵所追求的理想。但是它可以指引我们在平庸琐碎的生命历程中向前迈进,就像黑夜中永不熄灭的照亮前方道路的火把,使我们在迷途中能够拥有这个指南针,指引我们不断地追求、前进。
追寻之美
《诗经》中描写青年男女爱恋、感情的诗篇有很多,因此它们也成为了《诗经》的一个亮点。在这些诗歌中,有的传达了一种温润委婉的爱恋,有的抒发出热烈执着的追求,有的表现了质朴大胆的爱慕,但是这首《蒹葭》却是《诗经》爱情诗中的一朵奇葩,因为它将以上种种的情爱都集中在了一种秋水白露般旷达静谧的相思之中,所以全诗所折射出的是一种极其特殊的美感!
《蒹葭》所表现出来的相思之情与其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相比,的确有其与众不同之处。例如与《关雎》相比,《关雎》中,男子对女子的思念的确十分真诚、炽烈,但是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份情感略微显得有些纷乱、焦灼。而在《蒹葭》中,诗人对少女的思念之情顺着小河的涓涓细流逐渐加深,显得平静却又含蓄,好像他的思念是秋水的一个部分,透着一种淡淡的哀伤和无奈。诗人将这种看似风轻云淡的情感演绎得无比真挚,虽然它没有“琴瑟友之”的热情呼唤,却有仿佛看见伊人浮现水中央的内心悸动;诗中没有“钟鼓乐之”的喧嚣,却有追求到底的决心,这种相思在静谧中显得十分深沉,并且略带哀伤,从而使这份情感又增添了一份凝重的韵味。
诗人在这首《蒹葭》中,不仅传达出了一种如秋水、秋霜般美丽的思念,还通过这种看似简单的感情将诗歌的意境构思成一幅唯美的画面,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诗歌中反复写到了小河的曲折弯转,并多次交代“伊人”仿佛出现的地点。这种朦胧、虚幻的画面不禁使我们产生出许多疑问:诗中的河真的是诗人面前的小河呢,还是“伊人”所在的地方?或者是诗人的心河?“伊人”究竟在哪儿?真的在河对面吗,还是在诗人无法找到的地方?诗人在诗中三次看见这位“伊人”“宛在水中央”,这也使读者产生了错觉,仿佛透过薄薄的秋雾看到了河中间的小洲上站着一位若隐若现、飘逸绝美的妙龄女子。这种想象将画面变得近乎完美,诗人的情感也就更加丰富、真实了。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诗人以独特的手法将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情思的缠绵水乡。让我们在似真又假的境界中流连忘返。那么,诗歌的朦胧美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其实在所有的艺术审美形式中,朦胧美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审美形式。它存在于绘画、书法、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之中。画家认为:“妙——存在于似与不似之间。”书法家则认为:“书贵气韵神采。”音乐家提出:“音乐贵在飘逸空灵。”这些观点都是在不同领域里对朦胧美的诠释。而在诗歌领域中,诗歌的朦胧美就在于委婉曲折之中,淡化对象,尽情地通过自己的想象去丰富审美对象的内涵,通过对审美对象的美化,从而加深对它的情感。不论是晚唐的李商隐,还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异军突起的朦胧诗派,他们都用自己的诗歌诠释了朦胧美的含义。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水边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衬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写主人公的形象,则着力写他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非常高兴;可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没有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她,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十分明显,主人公与那位姑娘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她,也就心满意足了。这种爱是“朦胧”的,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朦胧”和距离感。
很多时候,富有朦胧美的诗歌是断裂的、跳跃的。由于诗人运用了变形的创作手法。所以往往很含蓄,回味绵长,充满了梦幻。这不仅仅在《蒹葭》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获得了很好的效果。而且,在此以后,朦胧诗也成为了诗坛中独特的一员,发挥出独特的魅力。
【注释】
蒹葭(jiān jiā):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个人。
溯洄:逆流而上。从:追寻。
溯游:顺流而下。
凄凄:茂盛的样子。
晞(xī):干。
湄:岸边。
跻(jī):登高。
坻(chí):水中的小沙洲。
采采:茂盛的样子。
已:止,干。
涘(sì):水边。
右:弯曲,迂回。
沚:水中的小沙洲。
【译文】
茂盛芦苇水边生,深秋白露结成霜。
我心思念的人儿,就在河的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且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茂盛芦苇水边生,太阳初升露未干。
我心思念那个人,就在河的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
茂盛芦苇水边生,太阳初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那个人,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行路难。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汉 广
——无法如愿的单相思
【原文】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赏析】
这是一首缠绵悱恻的恋情诗歌。年轻的樵夫钟爱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却最终无法与她相依,眼睁睁地看着钟爱的姑娘嫁作他人妇。情思缠绕,无以为解,面对滔滔江水,他唱出了这一动人的歌谣,倾诉满怀的愁绪。
从诗句的结构来看,《汉广》分为三章,第一章独立结构,第二章和第三章复沓叠咏,较之《诗经》其他复沓的诗歌,好像并没有太大的差异。然而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全诗章章相连,有其诗意的内在联系。
第一,全诗三章起兴的“南有乔木,不可休思”等句,揭示了青年樵夫正处于伐木割薪的劳动当中。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分析道:“首章先言乔木起兴,为采樵地;次即言刈楚,为题正面;三兼言刈蒌,乃采薪余事。”其将《汉广》诗的主旨概括为“江干樵唱”,否定《汉广》是一首恋情诗歌,这不免过于迂腐。
第二,从诗文结构上看,第一章独立于后面两章;但从诗句中所表露的情感看,前后两部分紧密相关,生动地传达出樵夫从心存希望到失望无奈这一真实曲折的情感变化。因为事实并不如人所愿,所以樵夫心中的渴望与追求,在遭受打击和破灭之时才显得真挚感人。虽然诗句中并未言明,但这位青年男子的一往情深,读者则得之言外。《汉广》从樵夫的失落和无望写起,第一章中的八句,有此处言之“不可”,把爱情追求的幻灭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一般在分析《诗经》中的诗文时,都习惯将首句作为起兴的句子。倘若换一种解法,将“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放在首句,如此一来,“南有乔木,不可休思”便可看作是一种比拟,合着“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就组成了一段气势如虹的博喻。视觉上无法触及的无限怅惘,被完全显露出来。曾经的苦苦追恋,今时不堪回首。但心不死、情难断,将强烈的情感寄托于幻境之中。后面二章便着重描绘这一痴情的境界:“倘若有朝一日,‘游女’来嫁我,定要先将马儿喂得饱饱的;倘若‘游女’有朝一日来嫁我,定要让马儿将车儿拉。”然而幻觉毕竟是虚妄,一旦脱出虚幻的迷雾,便将跌入希望破灭的深渊。樵夫依就痴情不改,后面两章对“汉广”、“江永”的反复吟咏,已是幻影破灭后的无限失落之感。
第三,从诗所表现的意象来看,一位砍柴的青年樵夫,其痴恋的女子即将出嫁。一切已然无法挽回,他明知不可为之的单相思,便借助歌谣的方式唱出心中的失落与伤痛。这其中的情感波折耐人寻味。爱情总显示其自私的一面,并且常常是带功利目的的。男子见到美貌女子常常会心动,而女子见到潇洒男子也会动情。由此便会想到占有,这便是情感自私的一面。如果再继续延伸,当得知自己所倾慕的对象将被别人据为己有时,便会心生妒忌,甚至做出蠢事来。
单恋的悲情固然令人怜惜,然而倘若换个角度看,将自己所心仪的异性当作审美对象,摒弃自私的心态与功利的目的,从欣赏的角度来对待事实,这也不失为明智之举。单恋的失落感和受折磨感,事实上是私心欲求遭致否定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对方无法为自己所有,自己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心理上遭受挫折感,因而便以其他的方式来转移心中淤积的负面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血有肉,在两性关系方面,很难摆脱失败恋情的纠葛,这样也就难以用一种单纯的毫无私欲的审美态度对待对方了。两性之间,要么做情人、恋人、夫妻,要么就成为陌生人或仇敌。是私欲使坠入爱河之中的人变得自私与盲目。有谁愿意去培植开花结果无望的植物?人们耕耘就是为了收获。有人为耕耘之后毫无结果而哀伤,这完全值得同情。何况这一曲哀歌已经成为了人们传颂至今的千古绝唱。这种光明并不只是出现在一则故事的结尾,而是闪耀在整个生命历程之中。它由男女之爱播种而生,却又超越男女之爱。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思是有关人类情感的一个永恒的话题。相思是美丽而伤感的回忆与憧憬;是深入灵魂的牵挂和怀念;是日夜的企盼和希冀。相思,从千年前的《诗经》文学开始,穿过唐宋,“辗转反侧”至今时,依然坚守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
在古诗词中表现相思之情最具表现力的要算“芳草”这一意象了。芳草,自古就是“忠贞不渝”的象征,在屈原的名篇《离骚》中就有充分的体现,受其赞誉的“香草美人”数不胜数,如“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以及“支荷、芙蓉、木根、薛荔”等,皆婀娜美艳。芳草生长细密繁茂,青绿满地,因而常用来寓意佳人离恨的无穷无尽。可谓意象万千,自然生动。
除因芳草意象引发的相思之情外,还有因罗裙与草色的相近而生发的联想:“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与之相比,如此相思更见细腻与多情,足见诗人用情之深。
飘逸的柳絮因其荡漾着的柔情蜜意而与愁绪相伴。“春思春愁一万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青青一树相思色”、“魂断千条与万条”等。枝条垂曼,似妇伏泣,更令人回肠百转、愁情万千。柳同“留”谐音,寓意离别之情,古有折柳赠别之说,唐时折柳赠别多在友朋之间,但发展到后来,尤其到了宋代,柳就变成了词人口中表现相思之情的象征物了。其中最为有名的佳句,如柳永的《雨霖铃》中表现情人分离场面的诗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与凝噎”;烟波浩渺,感叹“多情自古伤别离”;后又借酒浇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等凄清,何等孤寂!
古时流传着一则有关柳树的趣闻:乾隆年间,扬州有一盐商善于经营,广交文人雅士。一天,盐商在西湖平山堂设宴,宾朋满座。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有人提议作诗助兴,且诗句中须有“飞”、“红”二字。不能作此者,罚酒三杯。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忽见湖畔杨柳依依,柳絮飘飞,于是就吟唱道:“柳絮飞来片片红。”不想此吟刚罢,满堂哄笑。众人笑问:柳絮白色,如何“片片红”?金农答道,此乃元人佳作,有诗为证:“二十四桥廿四风,凭栏犹记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此佳作中诗人独倚桥栏,遥忆当年江东旧事,二十四桥风月,饱含多少柔情,又有多少离恨!该诗实为相思怀人之佳作,且含蓄隽永,有情有思,耐人寻味。
琴瑟作为相思意象出现于诗词中的历史应属最长的。《诗经》首篇就是“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青年男子弹琴拨瑟来到淑女身旁,以琴音来传递自己的思慕与爱恋。
文人四艺“琴棋书画”以琴居首位,颇有些讲法。东晋的陶渊明虽不识音律,却仍备一张无弦素琴。每逢饮酒则信手抚“琴”,陶然忘我。旁人不解其意,则答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此语传为佳话。生活中寻觅的无非是一份情趣,又何须计较形式呢?嵇康以为琴“含至德之平和”,能“发泄幽情,畅和情志”,其《广陵散》一曲终成千古绝唱。而伯牙子期的知音故事也引为千古佳话。琴一向是文人之书房珍玩,即便不识五音,也可如陶渊明般豁达视之。
人们常用美酒来一醉解千愁,但醒后却往往更令人感到现实的无望与愁苦,眼前只看到“枝枝叶叶离情”的悲戚与“晓风残月”的孤独。因而,“借酒消愁愁更愁”,在片刻的销魂之后,依旧是满腹愁肠,无限相思情。
南唐中主李璟拿其词臣冯延巳打趣,问他:“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大有讥讽其无病呻吟之意。然而偏偏李璟的《摊破浣溪沙》中也有一句“西风愁起绿波间”,寓意非常相近。冯延巳就回答说不如他的“细雨梦回鸡塞远”写得好。拐弯抹角地提醒他自己也写过这类的句子,只因他是皇帝,不好直说。很多时候,水常常成为心灵的观照,就如同这则故事中的诗意,在“吹皱一池春水”的同时,也吹皱了诗人的心灵,无端引出一段愁思:“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水的晶莹剔透、绵延不绝,有如“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因为很多时候寄予相思的“伊人”,总是“在水一方”,因而饱尝相思之苦的两人总是隔水相望:“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又如李清照所作的“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两眼痴望着楼前的无情流水,想到“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易逝青春,怎能不临水长叹,无端又添一段新愁呢?
【注释】
休:休息,在树下休息。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汉:指汉水。游女:在汉水岸上出游的女子。
江:指长江。永:水流很长。
方:渡河的木排。这里指乘筏渡河。
翘翘:树枝挺出的样子。错薪:杂乱的柴草。
楚:灌木的名称,即荆条。
秣(mò):喂马。
蒌(lóu):草名,即蒌蒿。
【译文】
南山乔木高又大,切勿树下歇阴凉。
汉江之上有游女,想去追求不可得。
汉江绵延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滔滔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柴草丛丛生满地,用刀割取荆棘条。
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她的马。
汉江绵延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滔滔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柴草丛丛生满地,用刀割取那蒌蒿。
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小马驹。
汉江绵延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滔滔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