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拆掉“隔心墙”
东方笑2018-09-18 16:5331,545

  通达明理

  宽容是化解一切仇恨的最好方法,理解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爱默生

  最动人的演讲——没有人比小约翰?洛克菲勒更能体会这番真理了。

  1915年,洛克菲勒是科罗拉多州最受人轻视的人。美国工业发展史上最血腥的罢工,在科罗拉多进行了两年之久。愤怒而粗暴的矿工要求科州煤矿公司提高工资,该公司正属于小洛克菲勒所有。生产被破坏,召军队来镇压,发生多起流血事件。罢工者被枪杀,尸体布满弹孔。

  在那种充满仇恨的气氛下,洛克菲勒竭力使罢工者接受他的意见。他成功了。但他又是如何办到的呢?

  他先用了几个星期的时间去结交朋友,然后对工人代表演说。整篇演说就是一篇杰作,它取得了神奇的效果。它平息了要吞噬洛克菲勒的仇恨风暴,而且赢得了不少崇拜者。他提供事实的态度,友善地使罢工工人回去工作,绝口不谈提高工资的事。

  这是那段著名演说的开场白,请注意他在字里行间所流露的善意。

  要知道,洛克菲勒演说的对象,前几天还想把他吊死在酸苹果树上,但他的话甚至比面对一群传教士还要谦逊和蔼。他的讲话用了这些句子,像“我能到这儿来很荣幸”、“我去过你们的家”、“见过各位的妻儿”、“今天我们都是以朋友而不是陌生人的身份在此会面”、“友善互爱的精神”、“我们共同的利益”、“我能在此,完全靠了各位的支持捧场”。

  “今天,是我一生中值得纪念的日子,”洛克菲勒开始说,“这是我第一次有幸看见这家伟大公司的劳方代表、职员和监工齐聚一堂。我可以告诉各位,我很荣幸到这儿来,而且有生之年将不会忘记这场聚会。这场聚会若在两星期以前召开,我对这里的大多数人一定很陌生,我只认得几张面孔。上周我有机会到南区煤矿所有的工棚去看了一遍,并且和各位代表有过个别谈话,除了不在场的代表外,统统见过了;我去过你们的家,见过各位的妻儿,今天我们都以朋友的身份见面,不再是陌生人,我们之间已经有了友善互爱的精神,我很高兴有此机会和各位一起讨论有关我们共同的利益问题。”

  “既然聚会本来是由厂方职员和劳工代表共同参加,我能在此,全靠各位的支持捧场。因为我既非员工代表,也不是劳工代表;然而我深深觉得,我跟你们的关系分外亲密,因为就某一点来说,我代表了股东和董事们。”

  这不是一段化敌为友的绝佳例子吗?

  假如洛克菲勒用另一套方法;假如他和工人们争辩,用严重的事实来吓唬他们;假如他用暗示的语气指出他们错了;假如用逻辑法则证明他们错了,那会发生什么事呢?只能是更多的愤怒,更多的仇恨和更多的反抗罢了。

  如果一个人的心里对你已经满怀恶意和冲突,你搬出各家各派的逻辑学,也无法使他信服。挑剔的父母、盛气凌人的上司和丈夫,以及唠叨的太太们都要了解,人们不喜欢改变自己的看法。他们不可能被强迫或被威胁而同意你我的观点。但他们会受到我们和蔼而友善态度的开导。

  赞扬的魔力

  对别人仁慈永远不会徒劳。即使受者无动于衷,至少施者可以获益。

  ——阿萨吉奥利

  有一次,百老汇的一位喜剧演员做了个梦:自己在一个座无虚席的剧院给成千的观众表演讲笑话、唱歌,可全场竟没有一个人发出会意的笑声和鼓掌。

  “即使一个星期能赚上十万美元,”他说,“这种生活也如同下地狱一般。”

  事实上,不只演员需要鼓掌。如果没有赞扬和鼓励,任何人都会丧失自信。可以这样说:大家都有一种双重需要,即被别人称赞和去称赞别人。

  赞扬也是一种艺术,不但需要合适的方式加以表达,而且还要有洞察力和创造性。一位举止优雅的妇女对一个朋友说:“你今天晚上的演讲太精彩了。我情不自禁地想,你当一名律师该会是多么出色。”这位朋友听了这意想不到的评语后,像小学生似地红了脸。正如安德烈?毛雷斯曾经说过的:“当我谈论一个将军的胜利时,他并没有感谢我。但当一位女士提到他眼睛里的光彩时,他表露出无限的感激。”

  没有人会不被真心诚意的赞赏所触动。耶鲁大学著名的教授威廉?莱昂?弗尔帕斯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年夏天,天气又闷又热,他走进拥挤的列车餐车去吃午饭,在服务员递给他菜单的时候,他说:“今天那些在炉子边烧菜的小伙子一定是够受的了。”那位服务员听了后吃惊地看着他说:“上这儿来的人不是抱怨这里的食物,便是指责这里的服务,要不就是因为车厢内闷热而大发牢骚。19年来,你是第一个对我们表示同情的人。”弗尔帕斯得出结论说:“人们所需要的,是一点作为人所应享有的关注。”

  在这种关注之中,真诚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只有真诚才能使赞语具有效力。做父亲的劳累了一天后回家,当他看到自己的孩子将脸贴着窗子正在等待和注视着自己的时候,便会感到自己的灵魂沐浴在这甜蜜的甘露之中。

  真诚地赞扬别人,能帮助我们消除在日常接触中所产生的种种摩擦与不快。这一点在家庭生活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妻子或丈夫如能经常适时地讲些使对方感到高兴的话,那就等于取得了最好的结婚保险。

  孩子们总是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一个孩子如果在童年时代缺少家长善意的赞扬,那就可能影响其个性的发展,甚至还可能成为一种终生的不幸。一位年轻的母亲讲了一件令人深思的事:

  “我的小女儿经常淘气,而我不得不常常责骂她。但有一天她表现得特别好,没有做一件惹人生气的事。那天晚上,我把她安顿上床后正要下楼时,突然听到她在低声哭泣。我不禁问她出了什么事,她一边哭一边问道:‘难道我今天不是一个很乖的小姑娘吗?’”

  说话和善适用于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杰森小时候住在巴尔的摩,邻近的街区新开了一家药店,而帕克?巴洛——这位经验丰富和久富声望的药店主,对此感到非常气愤。他指责他的年轻的对手卖劣质药,毫无配药经验。后来,这个受到攻击的新来者准备为此事向法院起诉。他去请教一个律师,这位律师劝告他说“别把这件事闹得满城风雨了,你不妨试试表示善意的办法。”

  第二天,当顾客们又向他述说帕克的攻击时,他说:“一定是在什么事上产生了误会。帕克是这个城里最好的药店主之一,他在任何时候都乐意给急诊病人配药。他这种对病人的关心给我们大家树立了榜样。我们这个地方正在发展之中,有足够的余地可供我们两家做生意。我是以巴洛医生的药店作为自己的榜样的。”

  当帕克听到这些话后——因为赞语乘上闲谈之翼也跟流言飞得一样快——便急不可待地去见自己的年轻对手,并向他介绍了自己的一些经验,提了一些有益的劝告。这样,真诚的赞扬消除了怨恨。

  无论何时,要是有不少人在一起,那就需要考虑周到。大家聚在一起交谈,一个有心人会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是这场讨论的参加者。一个朋友曾经常带着赞赏谈论过亚瑟?詹姆斯?巴尔弗总理作为餐桌上的主人的情况:“他会接受一个害羞的人所讲的犹犹豫豫的观点,从中发现出人意料的智慧,把它加以扩展,直至最初提出这个观点的人感到自己确实对人类智慧做出了某种贡献。每个客人在离开餐桌的时候会感到像是在空中行走,相信自己比原来想象的要伟大此。”

  为什么大多数人没能把一些令人愉快的真实感受说出口呢?而这本来是可以使别人感到十分快乐的。有这样一句话:“给活着的人献上一朵玫瑰,比给死者送去豪华的花圈要好得多。”此话不无道理。有一位商人常去光顾一家古董店。一天,他刚离去,店主的妻子对丈夫说:“刚才我真想告诉他,我们对他经常上这儿来感到多么高兴”。丈夫回答说:“那么等他下次来时告诉他吧。”

  第二年的夏天,一个年轻女子来到这家古董店,说她是那个商人的女儿,并说她父亲已经去世了。店主的妻子告诉了她在她父亲最后一次来店时自己和丈夫的谈话。这个女子顿时含着泪水说:“要是你当时把你的话讲给我父亲听了,那该有多好啊!”

  “从那天以后,”这位店主说,“每当我想到某人有什么好的地方,我就告诉他。因为说不定我以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

  人人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我们只需把它说出来就是了。

  如同艺术家在把美带给别人时感到愉快一样,赞扬不仅给听者,也给自己带来极大的愉快。它给平凡的生活带来了温暖和快乐,把世界的喧闹声变成了音乐。

  要帮助,不要教训

  迟助等于无助。

  ——特伦奇

  有一天,南希坐在游泳池附近,忽然听到人声嘈杂,再一看,池水深处有一个人忽沉忽浮。这时,一个男人跑到游泳池边上,大声叫:“屏住气!屏住气!”一个女人也跑到池边上,狂喊:“躺在水上,浮着!”他们的喊声引起了救生员的注意,他奔到游泳池的尽头,“扑通”一声跳下去,把那遇险的男子救了上来。救生员后来对南希说:“天晓得,怎么没有人叫救命?人都快淹死了,还教他游泳!”

  几个星期之后,南希参观一所学校的餐厅,救生员的这句话对她很有帮助。她见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走近餐桌,盘子里的牛奶突然打翻了。有人跑上前去把泼出来的牛奶擦掉。一位教师告诉她拿东西应该小心一点,有几个同学嘲笑她笨手笨脚。可怜的小女孩似乎不知怎么办好,只是站在那里发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南希想起那句话,心想她可能没有钱再买牛奶。于是走过去,买了瓶牛奶放在她的盘子里。她立刻露出如释重负和感激的表情,南希知道自己猜对了。

  别人遇到危险,人们应该见义勇为,采取真正有帮助的行动。别人遭到困难,人们应该头脑清醒地采取实际行动而不是指手画脚。

  当然,有时候对一些事不可操之过急。南希认识一位牧师,他和一个肉贩子的交情很不错。“我每次去买肉,总要跟他聊聊天。”牧师告诉她,“而且我们常常一起去钓鱼。我知道他是酒鬼,可是从来不谈这方面的事。”亲友们多次规劝肉贩子戒酒,有的说:“再这样下去,会喝烂你的心肺!”还有的说:“嗜酒如命,定会自毙!”然而无论怎样劝说都没有用。于是便请牧师帮忙,可是牧师不肯,他只是和肉贩子继续往来。

  有一天,肉贩子到牧师那里去,流着眼泪说:“我儿子刚才对我说,他有两样东西不喜欢:一是落水狗,二是酒鬼,因为都有一身的臭味。你肯帮助烂酒鬼吗?”

  牧师等待这一天已经很久了。于是牧师请一位医生共同协助。“15年来他滴酒不沾。”牧师说,“有一次牧师问他:‘你为什么不要别人帮助而来求助于我?’他说:‘因为只有你从来没有逼过我。’”

  帮助人,并没有一定的方式。有一次南希坐飞机,邻座的一位年轻军人用恳求的语气对她说:“太太,我可以跟你讲话吗?”南希点点头。他差不多讲了一个多钟头。他说他离家一年多了。这一年他在战场上,日子过得像是在做噩梦,只见弟兄们一个个死掉,他自己也挂了彩,一只腿残废了。飞机快到他家乡时,他越来越紧张,他的手在抖。可是他继续不停地讲。他变了许多,他的父母能了解吗?还有他的女朋友——他们是靠书信互寄相思的。

  飞机降落在跑道上了,他惊喊起来:“哎呀,糟了,镇上的人都来了!”空中小姐走过来,告诉他该下飞机了。他一句话也不说,南希起身替他解释。“先生,怕什么?”空中小姐说:“你身上的勋章又不是白得的!”别的乘客也七嘴八舌地催他,可是他就是不动弹。“咳!那年轻人傻住了。”一位外国乘客说,“我去打他一个嘴巴!”

  “不行。”南希抗议道。她把脸贴近那年轻人的脸,带着惶急的声音说:“我的心脏病又发作了,恳求你快扶我下飞机!”

  这句话真灵验,他果然小心翼翼地扶着南希下了飞机。他们一下飞机,便有个姑娘从人群里喊他的名字,然后飞奔过来。她一到他们面前,南希便转身走上飞机。“你怎么对他会这样应付自如呢?”空中小姐问。“是一位救生员教我的。”南希回答道。

  陷入窘境的人,最需要别人伸出友善的双手,而不是站在一旁指手画脚。帮助他人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立即采取你所能做到的行动。口头上的帮助有时就是一种见死不救。

  认真倾听

  只有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因为它关系到一切人都共同拥有的东西。

  ——席勒

  在美国的一个《我是干什么的?》的电视节目中,节目主持人向来宾提问,要来宾根据提问猜出他是干什么的。这个节目连续播出了25年。

  刚开始的时候,阿琳觉得很难掌握自己要回答问题的线索。后来,她丈夫马丁?加贝尔说:“我从这个节目里得到的结论是:你应该仔细听别人说的是什么,要学会认真倾听。”阿琳采纳了他的忠告,结果非常有效。由于集中注意力听别人说话,她常常能很准确地回答问题。事实上,她的主要优势就在于她能注意倾听。

  不过,倾听不仅仅是获取信息。一位70多岁的陌生妇女向阿琳表示,“注意倾听”也是爱你的邻居的一种方式。阿琳常在杂货店碰到这位妇女,这位妇女有着一双机敏又锐利的黑眼睛。每当她看到阿琳时,就会立即走过来跟阿琳滔滔不绝地聊天。有时阿琳很忙,但也不得不耐着性子听下去。

  “我不久要去阿堪萨斯一次,”有一天她对阿琳说,“那里的春天很暖和,这对我的关节炎有好处。但是,不等你想念我,我就会回来的。”阿琳这才第一次注意到她的手指既僵硬又弯曲。“你一个人去与人们交谈,会发现许多像你这样的人。”

  阿琳立刻觉得非常惭愧。那位老妇女是那么高兴,一点也不为自己感到伤心。通过与人交谈,她平静的生活变得有意义了。她所需要的,仅仅是能够倾听她讲话的人们的耳朵。从那以后,阿琳渐渐有了尽量倾听别人谈论的习惯。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倾诉,渴望得到倾诉的对象,其实并没有特殊的含义,却能让人变得如释重负,顿时轻松起来。我们应该尊重这一意愿,因为我们也有需要倾诉的时刻。

  老师我站着

  想到自己的苦难别人也曾经受过,虽不能治愈痛楚,却能使它稍稍缓和。

  ——莎士比亚

  这是一所能看到大海的地势较高的中学,上课时从教室就能看到变化无穷的大海。

  那年约有80名新生入学,其中大多数是那些与大海搏击的渔民们的子弟。

  那是比彻给新生上第一次课的事情。

  “起立。”

  大家都站起来。因为是新生,所以都很认真,教室出现瞬间的寂静。

  但是,有一名学生耍滑头未起立。

  “站起来,刚入学就这种态度可不行!”

  比彻的语气顿时严厉起来。

  这时,传来一个声音:“老师,我站着呢。”

  是的,他,赫尔真的是站着呢,只是由于他个子太矮,比彻看着他好像是坐着。

  糟糕!比彻做了对不起赫尔的事。

  比彻为自己的粗心感到不安,一时竟不知该说什么。如果在此时道歉,反而会伤赫尔的自尊心。于是,比彻当时只说了声“对不起”,周围的学生都笑起来。赫尔的心情一定很糟糕,比彻意识到赫尔日后也许会因此受他人的欺负。

  下课后,比彻本想向赫尔道歉,但忙乱之中竟把此事忘记了。晚上,比彻犹豫是否给赫尔打电话,但打电话道歉太不礼貌,于是只好作罢。

  第二天,天空晴朗无云,春天的大海碧波荡漾,比彻给赫尔的班上第二次课。

  “起立。”

  又是瞬间的寂静。这时,忽然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

  “老师,我站着呢。”

  是赫尔,他站在椅子上,微笑着。比彻只觉得眼前发暗。赫尔的微笑中,比彻看出他这样做并不是讽刺,也不是抵抗情绪的表露。

  比彻感到了“老师,我不在意,不要为我担心”这样一种体谅,比彻的心口感到一阵疼痛。

  晚上,比彻怀着复杂的心情给赫尔拨了电话。

  “老师,别在意,别在意。”对面传来赫尔爽朗又充满稚气的声音。

  比彻祈盼明天的天空还是晴朗无云,大海依然碧波荡漾。

  有大海一样的胸怀,生活中还有什么事情会让我们失去笑容呢?不要把自身的缺点看做是我们的不幸,而是要乐观地化不幸为前进的动力,奋力前行。

  慎言慎行好处多

  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爱迪生

  1909年,风度优雅的布洛亲王就觉得交往中的谦卑、赞扬和关怀极有必要。布洛亲王当时是德国的总理大臣,而傲慢自大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说了一些狂言和令人难以置信的话,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引起了世界各地一连串的风潮。更为糟糕的是,这位德国皇帝竟然公开这些愚蠢自大、荒谬无理的话。他在英国做客时就这么说,同时不允许伦敦的《每日电讯报》刊登他所说的话。例如,他宣称他是和英国友好的唯一的德国人。他说,他建立一支海军对抗日本的威胁;他说,他独自一人挽救了英国,使英国免于臣服于苏俄和法国之下;他说,由于他的策划,使得英国罗伯特爵土得以在南非打败波尔人等等。

  在一百多年的和平时期,从没有一位欧洲君主说过如此令人惊异的话。整个欧洲大陆立即愤怒起来,英国尤其愤怒,德国政治家惊恐万分。在这种狼狈的情况下,德国皇帝自己也慌张了,并向身为帝国总理大臣的布洛亲王建议,由他来承担一切的责难,希望布洛亲王宣布这全是他的责任,是他建议君王说出这些令人难以相信的话。

  “但是,陛下,”布洛亲王说,“这对我来说几乎不可能。全德国和英国,没有人会相信我有能力建议陛下说出这些话。”

  布洛话一说出口,就明白犯了大错。皇帝大为恼火。“你认为我是一个蠢人,”他叫起来,“只会做些你都不会犯的错事!”

  布洛知道他应该先恭维几句,然后再提出批评;但既然已经太迟了,他只好采取次一步的最佳方法:在批评之后,再予以称赞。这种称赞经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绝没有这种意思,”他尊敬地回答,“陛下在许多方面皆胜我许多,而且最重要的是自然科学方面。在陛下解释晴雨计,或是无线电报,或是伦琴射线的时候,我经常是注意倾听,内心十分佩服,并觉得十分惭愧,自己对自然科学的每一门皆茫然无知,对物理学或化学毫无概念,甚至连解释最简单的自然现象的能力也没有。但是,”布洛亲王继续说,“为了补偿这方面的缺点,我学习了某些历史知识,以及一些可能在政治上,特别是外交上有帮助的学识。”

  皇帝脸上露出微笑。布洛亲王赞扬他,并使自己显得谦卑,这已值得皇帝原谅一切。“我不是经常告诉你,”他热忱地宣称,“我们两人互补长短,就可闻名于世吗?我们应该团结在一起,我们应该如此!”

  他和布洛亲王握手,并十分激动地握紧双拳说:“如果任何人对我说布洛亲王的坏话,我就一拳头打在他的鼻子上。”

  谦虚谨慎永远都是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所欠缺的品质。尤其是有着重要身份地位的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将比普通人富含更多的含义与象征意味。

  生命的召唤

  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

  ——罗兰

  记得小时候,当格纳住在加拿大挪瓦斯科塔乡下时,发生过一件事。邻居一位太太去世,失去妻子的丈夫整日酗酒,根本不管孩子。村中有位寡妇把那家的一个男孩带回了自己家。她很贫穷,又没上过学,但却竭尽全力照顾这个浑身发抖、性情孤僻的孩子。他好像转眼间变了,个子长高了,性格也开朗了。但是他们和他不熟,谁也不跟他讲话,这使他很自卑。

  有一天,他的养母看见他们在玩耍,而那孩子却躲在一边抽泣,没人理睬。她把他带回屋里,然后对他们大动肝火:“我不准你们这样待他!这孩子也是人。现在的生活会影响他的一生。每次我使他稍微抬起头来,你们又把他压下去。你们不想让他活吗?”

  许多年过去了,格纳一直忘不了这件事。它使格纳第一次领悟到深刻而严肃的人生哲理——人能成全他人,也能毁弃他人;互相帮助能使人奋发向上,互相抱怨会使人退缩不前。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影响,就像阳光与寒霜对田野的影响一样。每个人都随时发出一种呼唤,促使别人荣辱毁誉,生死成败。

  一位作家曾把人生比做蛛网。他说:“我们生活在世界上,对他人的热爱、憎恨或冷漠,就像抖动一个大蜘蛛网。我影响他人,他人又影响他人。巨网振动,辗转波及,不知何处止,何时休。”

  有些人专会鼓吹人生没有意义没有希望。他们的言行使人放弃、退缩或屈服。这些人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为自己受了委屈或遇到不幸;但不论原因如何,他们孤僻冷淡,使梦想幻灭、希望成灰、欢乐失色。他们尖酸刻薄,使礼物失值、成绩无光、信心瓦解,留下来的只是恐惧。

  这种人为数不多,但类似的冷言冷语大家都遇到过。例如,妻子因丈夫身体虚弱,收入微薄,便讥笑他:“你也配做男人。”又如,妻子努力学习烹调,而丈夫的酬答却是“我看你根本不是那块料。”再如,学生写了一篇有才华、有创见的论文,而老师却嫌他书法拙劣,有错别字。

  这种人使人觉得没有办法应付人生,从而灰心丧气,自惭形秽,惊慌失措。但是那些生性爽朗,鼓励别人奋发,令人难以忘怀的人又怎样呢?和这些人在一起,会感到朝气蓬勃,充满信心。

  格纳上小学时,遇到过这样一位好老师。她讲课生动,充满*。她在课上念他们幼稚的作文时,他们看到她脸上惊喜的表情,听到她愉快的赞叹、会心的微笑或同情的低泣。每当他们的文笔有清新之处,她一定倍加鼓励。她的批评恳切而委婉:“这里还可以加加工”,“那里还可以更深刻些。”

  英国大诗人白朗宁也是这样的人。他使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巴莱特重获新生。伊丽莎白母亲去世很早,留下11个子女。伊丽莎白从小体弱多病,全家都对她特殊照顾,医生也怀疑她身患肺病,伊丽莎白自己对此深信不移,整日闷闷不乐,生活毫无乐趣。

  她40岁时,遇到了白朗宁。他对她一见倾心。见面一两天后,他就给她写来热情洋溢的信。他否认她有任何疾病,消除了她的恐惧。他把她带出病室,和她结了婚。她41岁时周游了世界,43岁时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孩子。她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她后来写的诗充满了*。不热爱生活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的。

  是的,人的一生非常曲折,甚至艰辛。但前途无穷,富有生机,充满机会。那些有希望的人都不是怨天尤人的人。

  珍惜自己的生命,便也使他人分享了你的活力。有给予,必有报答。人生和爱情一样,不会自己滋长,必须先给予而后才有发展。给予越多,生命便越丰富。

  罗丹的启示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出自雄心壮志或单纯的责任感,而是出自对人和对客观事物的热爱和专心。

  ——爱因斯坦

  斯?茨威格那时大约25岁,在巴黎作研究与写作。许多人都称赞他发表过的文章,有些他自己也很喜欢。但是,他深深地感到自己还能写得更好,虽然他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

  于是,一个伟大的人给了斯?茨威格一个伟大的启示。那件仿佛微乎其微的事情,竟然成为他一生的关键。

  有一天晚上,在比利时名作家魏尔哈伦家里,一位年长的画家慨叹着雕塑美术的衰落。斯?茨威格年轻而好饶舌,激烈地反对他的意见。“就在这城里,”斯?茨威格说,“不是住着一个可与米开朗琪罗相媲美的雕刻家吗?罗丹的《沉思者》、《巴尔扎克》,不是同他用以雕塑他们的大理石一样永垂不朽吗?”

  当斯?茨威格倾诉完了之后,魏尔哈伦高兴地指指他的背。“我明天要去看罗丹,”他说,“走吧,一块儿去吧。凡是像你这样赞美他的人都该去见见他。”

  斯?茨威格充满了喜悦,但第二天魏尔哈伦把他带到雕刻家那里的时候,他一句话也说不出。在老朋友畅谈之际,斯?茨威格觉得他似乎是一个多余的不速之客。

  但是,最伟大的人是最亲切的。他们告别的时候,罗丹转向斯?茨威格。“我想你也许愿意看看我的雕刻,”他说,“可我这里什么也没有。但是礼拜天,你到麦东来同我一块吃饭吧。”

  在罗丹朴素的别墅里,他们在一张小桌前坐下吃便饭。不久,他温和的眼睛发出激励的光芒,他本身的淳朴,宽释了斯?茨威格的不安。

  他的工作室,是有着大窗户的简朴的屋子,有完成的雕像,许许多多小雕塑品——一只胳膊,一只手,有的只是一只手指或者指节;他已动工而搁下的雕像,堆着草图的桌子,一生不断的追求与劳作的地方。

  罗丹罩上粗布工作衫,好像变成了一个工人。他在一个台架前站着。

  “这就是我的近作,”他说着揭开湿布,现出一座女性正身像,以黏土塑成的。

  “这已完工了。”斯?茨威格想。

  他退后一步,仔细看看,这身材魁梧、阔肩、白髯的老人。

  但是在审视片刻之后,他低语着,“就是这肩上线条还是太粗。对不起……”

  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轻轻滑过软和的黏土,给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泽。他健壮的手动起来了;他的眼睛闪耀着。“还有那里……还有那里……”他又修改了一下,他走回去。他把台架转过来,含糊地吐着奇异的喉音。时而,他的眼睛高兴得发亮;时而,他的双肩苦恼地蹙着。他捏好小块的黏土,粘在像身上,刮开一些。

  这样过了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他没有再同斯?茨威格说过一句话。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创造的更崇高的形体意象外。他专注于他的工作,犹如在创世之初的上帝。

  最后,带着舒叹,他扔下刮刀,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种温存关怀般地把湿布蒙上了女正身像。于是,他又转身要走,那身材魁梧的老人。

  在他快走到门口之前,他看见了斯?茨威格。他凝视着,就在那时他才记起,他对他的失礼而惊惶。“对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记了,可是你知道……”斯?茨威格握着他的手,感激地紧握着。也许他已经领悟了斯?茨威格所感受到的一切,因为在他们走出屋子的时候他微笑了,用手揽着斯?茨威格的肩头。

  在麦东的那天下午,斯?茨威格学到的比在学校所有学到的都多。从此,斯?茨威格知道人类的工作必须怎样做,假如那是好的而又值得的。

  再没有什么像亲自见一个人全然忘记时间、地方与世界那样使斯?茨威格感动。斯?茨威格醒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情的全力集中,把易于松弛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

  于是,斯?茨威格察觉到至今在他的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是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而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一个人一定要能够把他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没有别的秘诀。

  一个人如果不具备热忱的心,他是很难取得成功的。任何伟大的人,不管是音乐家、艺术家还是领袖,对他的事业,他所从事的工作,都是满腔热忱、兴致勃勃、全力以赴地投入的。

  宽容与感恩

  宽容是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

  ——普列姆昌德

  曼德拉因为带头反对白人种族隔离制度的政策而入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大西洋小岛——罗本岛上27年。当时曼德拉年事已高,但白人统治者仍然像对待年轻犯人一样对他进行残酷地虐待。

  罗本岛上布满岩石,到处都是海豹、蛇和其它动物。曼德拉被关在总集中营的一个“锌皮房”,白天他要将采石场的大石块打碎成石料。有的时候他要下到冰冷的海水里捞海带,有的时候他要干采石灰的活儿——每天早晨排队到采石场,然后被解开脚镣,在一个很大的石灰场里,用尖镐和铁锹挖石灰石。因为曼德拉是要犯,看管他的人就有3个。他们对他并不友好,1991年曼德拉出狱当选总统以后,他在就职典礼上的一个举动震惊了整个世界。

  总统就职仪式开始后,曼德拉起身致辞,欢迎来宾。他依次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然后他说,能接待这么多尊贵的客人他深感荣幸;但他最高兴的是,当初在罗本岛监狱看守他的3名狱警也能到场。随即他邀请他们起立,并把他们介绍给大家。

  曼德拉的博大胸襟和宽容精神,令那些残酷地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汗颜,也让所有到场的人肃然起敬。看着年迈的曼德拉缓缓站起来,恭敬地向3个曾关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场的所有来宾以至整个世界,都静了下来。

  后来,曼德拉向朋友们解释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性子很急,脾气又暴躁,正是狱中生活使他学会了控制情绪,因此才活了下来。牢狱岁月给了他时间与激励,也使他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遭遇的痛苦。

  感恩与宽容常常源自痛苦与磨难,这一切必须通过极强的毅力来训练。与此同时,个人的心智与胸怀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心的体验与爱的升华。

  最后的食物

  陆地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

  ——罗曼?罗兰

  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松树堡的寡妇和她的五个咿呀学语的孩子围坐在火堆旁,她倾听着孩子们说笑,试图驱散自己心头的愁云。一年以来,她一直用自己无力的双手努力支撑她的家庭,她没有旁人可以依靠:在这个广阔、冰冷的世界里,她没有一个朋友。

  现在正是隆冬,周围的森林全被皑皑白雪覆盖,疾风从松树间呼啸而过,震撼着她的屋子。她用煤炭烤着最后一条青鱼。这是她仅有的一点食物了,当她看到孩子们的时候,她凄苦、无助的内心充满了焦虑。不错,虽然她知道上帝曾许诺帮助孤儿寡母,虽然她知道上帝不会忘记他说过的话,她还是感到非常凄苦。

  好几年前,上帝从她身边带走了她的长子。他离开森林中的家,去遥远的海边寻找财富,一去不归,杳无音讯。后来,上帝借死神之手,又带走了她的依靠——她的丈夫。但直到那时她都没有失去信心。她不仅供应自己孩子的吃穿,还总是帮助穷困无助的人。

  当她向火焰弯下身,将最后的一点食物分给她的孩子的时候,她的精神好像突然被一种神秘的冲动所鼓舞,变得愉快起来,她的头脑中突然出现考珀美丽的诗句:

  上帝不是通过脆弱的感觉判断,

  我们应该相信他的仁慈;

  在紧锁的眉头后面,

  他有一张微笑的脸。

  她刚刚把青鱼放在桌上,就响起了轻轻的敲门声和嘈杂的狗吠声,一家人的注意全被吸引过去。孩子们跑过去打开门,门口出现了一位疲惫的旅人,他衣冠不整,但身体健康。他走进来,想借宿一晚,并要一口吃的。他说:“我已经有24个小时没吃过东西了。”寡妇的心很难过,她关心的不仅仅是自己那些家务事。即使现在,她也没有犹豫,她把自己剩余的食物分了一些给这位陌生人。她说:“我们不会因为一个善行而被抛弃,或承受更深重的苦难。”

  陌生人走近盘子,但是当他看到只有这么一点点食物时,他抬起头吃惊地看着她:“这就是你们所有的东西?”他问道,“而且还把它分给你不认识的人?我以前从未见过这样的善行。但是,女士,”他继续说道,“你把最后的一口食物分给一位陌生人,这样不是太委屈你的孩子了吗?”

  “啊!”这位可怜的寡妇说,泪水顺着她的脸庞滑下,“我有个儿子,我亲爱的儿子,如果上帝没有把他带走,他一定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我这样对待你,希望别人也这样对待他。上帝从天堂散布甘露,就像他供养以色列人一样,他也会供养我们。今晚,我的儿子也许在流浪,像你一样穷困,要是他能被一个家庭收留,哪怕这个家庭和我的家一样破旧,我怎么能违背上帝,不救济你而让你离开呢?”

  寡妇话音刚落,陌生人就从椅子上跳起,双手抱住了她。“上帝真的让一个家庭收留了你的儿子,而且给了他财富,让他报答收留他的人:我的母亲!哦,我的母亲!”他就是那杳无音讯的儿子,从印度回到了她的怀抱。他掩饰了自己的身份,想给家人一个惊喜。的确,这是最完美、最甜蜜快乐的惊喜。

  城市中最无助的人也应该抱有希望,因为仁爱还没有完全收回她施舍的双手,关闭她的心灵,面对痛苦闭上她的双眼。

  推销员的艺术

  真正的领导能力来自让人钦佩的人格。

  ——拿破仑?希尔

  1895年10月的一天,一个年轻人来到了美国现金出纳机销售总公司,他找到了公司营业处的负责人约翰?兰奇先生。

  他向约翰?兰奇先生表示说:“我……我希望能成为贵公司的一名推销员。”

  “噢!你先试试吧。”约翰?兰奇先生没有与他说太多的话,只是让他去仓库领了几台出纳机。

  两个星期过去了,年轻人走街串巷,可是一台出纳机也没卖出去。

  他只好又来到约翰?兰奇的办公室,希望这个前辈能够给他一些指导。

  “哼,我早就看出你不是干推销的那块料。瞧你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还不赶快给我从办公室里滚出去!你呀,老老实实回去好好学学吧。”

  没想到约翰?兰奇竟然劈头大骂。

  年轻人被骂得无地自容。不过,他并没有丝毫的不满,只是默默地站在那里……最后,约翰?兰奇没有再发脾气,而是和蔼地说:“年轻人不要太着急了,让我们来好好地分析一下,为什么没有人买你的出纳机呢?”

  约翰?兰奇像换了一个人,他请年轻人坐下,接着说:“记住,推销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如果零售商都愿意要出纳机,他们就会主动购买,就用不着让推销员去费劲了;如果每个推销员都能轻而易举地把商品推销出去,那也是不正常的。推销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你认真学习和思考。这样吧,改日,我和你走一趟。如果我们俩一台出纳机都不能卖出去,那咱们俩都得回家了!”

  几天后,约翰?兰奇带着年轻人上路了。

  年轻人非常珍惜这个宝贵的机会。他认真地观察这个老推销员的一举一动。在一个顾客那里,约翰?兰奇耐心地为客户讲述出纳机的用处与好处,他说:“买一台出纳机可以防止现金丢失,还能帮助老板有条理地保管记录,这不是很好吗?再有,这出纳机每收一笔款子,就会发出非常好听的铃声,让人心情愉快……”顾客微笑着倾听他的讲述,最后竟然真的买下了一台出纳机。

  年轻人睁大眼睛看着一笔生意就这样谈成了。

  后来,约翰?兰奇又带着这个年轻人到其它几个地方推销出纳机,也都成功了。

  年轻人后来才知道,约翰?兰奇那天对他的粗暴行为,并不是真的看不上他,也不是因为其它的原因拿他撒气,而是对推销员的一种训练方式——他先是将人的脸面彻底撕碎,然后告诉你应该怎样去做,以此来激发人的抗挫折能力,调动人的全部智慧和潜能。

  一个聪明的管理者,不仅仅是言传,更在乎的是身教。让你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从而得心应手地去应付各种情况,这才是真正地用心教,而不是声吼。

  冤家和朋友

  只有身在邻居嘈杂的聚会中,你才会有很大的耐性。

  ——琼斯

  刘易斯?迪克森的祖母有一个名叫威尔克斯太太的敌人。迪克森的祖母和威尔克斯太太都还是在做新娘的时候,就搬到了这座小镇的主街上成了隔壁邻居,她们都想在这条街上住一辈子。

  迪克森不知道她们之间“战争”开始的原因是什么——那已经是在他出生之前很久的事情了——但迪克森多次目睹她们进行激烈的“战斗”。

  毫无疑问,这根本不是有风度、有节制的“战争”,这是女士之间的“战争”,是全面的“战争”,镇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能引起她们的反应。

  威尔克斯太太赢得了公共图书馆之战,使她的侄女格茹德当上了馆员,挤下了迪克森的姑姑菲丽丝。格茹德上班的那天,就是迪克森的祖母停止阅读图书馆中书刊的那天——它们一夜之间变成了“满是细菌的脏东西”——迪克森的祖母从此自己买书来读。

  除了这些主要的“战争”以外,时常还会爆发或者衍生一些新的导火线。当时还是孩子的迪克森,去拜访祖母时的乐趣之一,就是向威尔克斯太太那不会做鬼脸的孙子们做鬼脸;还有就是偷摘两家花园之间的、威尔克斯家篱笆一侧的葡萄。迪克森和弟兄们还追打威尔克斯家的母鸡;引燃在国庆节那天省下来的雷管——把它们放到威尔克斯家门前——那爆炸声足以把威尔克斯太太吓昏。

  有一次,迪克森和弟兄们把一条蛇放进了威尔克斯家的雨水桶中,祖母只是象征性地表示了一下反对,但他们领会到的是对这件事的默许。她的反对和迪克森妈妈说的“不行”其中的含义大相径庭,而且她对孩子们的惹是生非竟显得高兴。

  即使在没有风的洗衣日,晾衣绳也会神秘地断掉,那些床单在泥地上打滚,只好重洗。这些事有些时候是上帝干的,但更多时候都被认定是威尔克斯家的孩子们干的。

  迪克森简直不知道祖母怎样才能受得住这些骚扰——如果不是她每天读的《波士顿新闻报》上有一个家庭版的话。

  这页家庭版很精彩,除了日常的烹饪知识和卫生知识以外,还有一个专栏,由读者之间的通信组成。方式是这样的——如果你有问题——或者只是想发发怨气——你写信给这家报纸,署上一个化名,例如杨梅树,这就是祖母的化名;然后另一位与你有同样烦恼的女士会回信给你,并告诉你她是如何处理此类事情的。常常问题已经处理掉了,但是通过报纸专栏仍然保持数年的联系,你对她讲你的孩子、你如何做罐头食品乃至你卧室里的新家具。

  迪克森的祖母因此遇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她和一位化名为“海欧”的女士保持了25年的通信联系,迪克森的祖母曾把从没对第二个人讲过的东西都告诉了海欧——例如那回她想再要个孩子却没有要成的事;那次史帝文叔叔把“笨蛋”一词放到头发上带到学校里,令她感到很丢脸,虽然事情在引起镇上人们的猜测之前就已经被处理掉了。海欧是迪克森祖母真正知心的朋友。

  在迪克森16岁的时候,威尔克斯太太死了。按当地的风俗,同住在一个小镇上,不管你曾对你的邻居有多么憎恶,从道义上讲还是应当过去看看能不能帮死者家属做点什么。

  迪克森的祖母穿了一件干净的棉花围裙,以此表明她想要帮助做点事情。穿过了两块草坪来到威尔克斯家,威尔克斯家的女儿让她去打扫本来已经很干净的前厅,以备葬礼时用。在前厅的桌子上,有一个巨大的剪贴簿,在剪贴簿里,整整齐齐贴在并排的栏目里的,是多年来迪克森的祖母写给海欧和海欧写给她的回信。迪克森祖母的死对头竟也是她的好朋友!

  那是迪克森唯一一次看见祖母放声大哭。当时,他还不能确切地知道她为什么哭,但是现在他知道了,她在哭那些再也不能补救回来的,被浪费掉了的时光。

  让人琢磨不透的是,为何人们总对触手可及的幸福与知己视而不见,总将希望寄托于未知的远方?一旦远方失去神秘的色彩,真相大白之际,却又追悔莫及。

  大帝与少校

  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征服。

  ——斯宾诺

  亚历山大大帝骑马旅行到俄国西部。一天,他来到一家乡镇小客栈,为进一步了解民情,他决定徒步旅行。他穿着没有任何军衔标志的平纹布衣,当他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记不清回客栈的路了。

  亚历山大无意中看见有个军人站在一家旅馆门口,于是他走上去问道:“朋友,你能告诉我去客栈的路吗?”

  那军人叼着一只大烟斗,头一扭,高傲地把这身着平纹布衣的旅行者上下打量一番,傲慢地答道:“朝右走!”

  “谢谢!”大帝又问道,“请问离客栈还有多远?”

  “1英里。”那军人生硬地说,并瞥了陌生人一眼。

  大帝抽身道别,刚走出几步又停住了,回来微笑着说:“请原谅,我可以再问你一个问题吗?如果你允许我问的话,请问你的军衔是什么?”

  军人猛吸了一口烟说:“猜嘛!”

  大帝风趣地说:“中尉?”

  那军人的嘴唇动了下,意思是说不止中尉。

  “上尉?”

  军人摆出一副很了不起的样子说:“还要高些。”

  “那么,你是少校?”

  “是的!”他高傲地回答。

  于是,大帝敬佩地向他敬了礼。

  自称上校的军人转过身来摆出对下级说话的高傲神气,问道:“假如你不介意,请问你是什么官?”

  大帝乐呵呵地回答:“你猜!”

  “中尉?”

  大帝摇头说:“不是。”

  “上尉?”

  “也不是!”

  他走近仔细看了看说:“那么你也是少校?”

  大帝镇静地说:“继续猜!”

  军人取下烟斗,那副高傲的神气一下子消失了。他用十分尊敬的语气低声说:“那么,你是部长或将军?”

  “快猜着了。”大帝说。

  “殿……殿下是陆军元帅吗?”他结结巴巴地说。

  大帝说:“我的少校,再猜一次吧!”

  “皇帝陛下!”军人的烟斗从手中一下掉到了地上,猛地跪在大帝面前,忙不迭地喊道:“陛下,饶恕我!陛下,饶恕我!”

  “饶你什么?朋友。”大帝笑着说,“你没伤害我,我向你问路,你告诉了我,我还应该谢谢你呢!”

  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王者,但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颗王者的心。对别人的宽容和豁达换来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誉,何乐而不为呢?

  温暖的冬之光

  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

  ——罗兰

  几年前,巴科特和妻子珍妮离开了自己舒适的家,来到了数千里外的一个名叫奥克托克斯的小镇。这里位于加拿大的西部,虽说荒凉、偏僻,气候还相当寒冷,但在这里巴科特却深刻地体会到了温暖、友爱和乐观。

  在冬天的一个晚上,一个农民打来电话,焦急地说:“医生,我的孩子正在发高烧,但是孩子太小了,我不敢冒险带孩子过来看病:我听说你不管多晚都会出诊的,所以我想请你上门给我的孩子治病。”

  “是啊,那到你那里怎么走呢?”

  “噢,这里距离你的诊所有15公里,但是我这里很容易找到的,您出了镇先向西走6公里半,然后转向北走1公里半,接着转向西走3公里,再……”

  他说了两遍他家的路线,可是巴科特越听越糊涂了,还是不知道他家怎么走。他心里有些急了,沉默了片刻之后,高兴地说:“噢,医生,我知道怎么做了。我会打电话给沿途的人家,让他们打开电灯,你就顺着灯光开车到我这里来吧!我会把卡车的车头灯打开,把它放在大门口,那样你就可以找到了。”

  巴科特开着车上路了,寒风呼呼地在车窗外面怒吼着。这里的冬天总是让人特别地担心,他们不得不提防随时随刻都会到来的风暴,那不远处堆积的乌云,很可能就是下雪的征兆。没有被风暴在野外袭击的人是不会知道它的危害性的。所以,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在毫不设防的情况之下,被冻僵在车里。

  正如那位农民电话里说的那样,沿途的人家全部把灯打开了。那时候的人们用电是非常节省的。那些灯光不仅照亮了路,还温暖了巴科特的心,暖洋洋的。一路的光亮指引着他找到了那个打电话求医的人家。

  巴科特急忙给孩子检查病情。“孩子烧得很厉害,不过没有生命危险。”他给孩子打了针,又配了一些药,然后交代那位农民怎样护理,怎样给孩子吃药。一切安排妥当,他边收拾药箱边看窗外,这时候,外面已经开始下大雪了。巴科特心里有点发怵,那么复杂的乡村路,又是晚上,他怎么认得回去的路呢?

  那位农民对他说:“现在已经很晚了,医生,你就在我家住一晚吧,明天再回去。”

  巴科特婉言谢绝了他的好意:“我必须赶回去,说不定深夜还会有人来求诊。”

  花了好久的时间,他终于把引擎发动了,汽车徐徐地驶离这户人家。在这样的风雪夜里,他行驶在陌生的地方,心里还是充满了恐惧的。但是,当他上路后,他发现他的恐惧和忧虑是多余的。只见那沿途人家的灯都还依然开着,黑夜里闪亮的灯光好像在向他致意,善良的人们用他们的灯光送巴科特前行。他的汽车每驶过一家,灯光随后就熄灭了,而前面的灯光还闪烁着,在等待着他……

  巴科特在荒野里前行,听到的只是汽车发动机的隆隆声,以及风的哀鸣和车轮碾过雪的声音。可是他一点不感到孤独,那种感觉就像在黑暗中经过灯塔一样。

  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为了爱,我们才存在;有爱慰藉的人,无惧于任何事物、任何人。

  分享营火

  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马克思

  那男子在深夜里偶然遇到了约翰燃起的营火,他看起来又冷又累,约翰知道他的感受如何。约翰自己正在旅途中,他离开家出来寻找工作已经一个月了,他要赚钱寄给正衣食无着的家人。

  约翰以为这人不过是一个和自己一样,因经济不景气而潦倒的人。或许这人就像他一样,不断地偷搭载货的火车,想找份工作。

  约翰邀请这位陌生人一起分享他燃起的营火,这人点点头向约翰表示感谢,然后在火堆旁躺了下来。

  起风了,令人战栗的寒风。那人开始颤抖,其实他躺在离火很近的地方。约翰知道这人单薄的夹克无法御寒,所以约翰带他到附近的火车调车场,他们发现了一个空的货车车厢,就爬了进去。这车厢的木地板又硬又不舒服,但至少车厢里刮不进风。

  过了一会儿,那人不抖了,他开始和约翰说话,说他不应该在这里,说家里有柔软、舒适的大床,床上有温暖的毯子等着他,他的房子有20个房间。

  约翰为那人感到难过,因为他在杜撰的温暖、美好的幻想中生活。但处在这样艰难的境地,幻想是可以原谅的,所以约翰耐心地听着。

  那人从约翰的表情中知道他并不相信这个故事,“我不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那人说。

  或许那人曾经富有过,约翰想着。他的夹克,现在是又脏又破,不过也许曾经是昂贵的。

  那人又开始发抖了,冷风吹得更猛了,从货车厢的木板缝隙里钻进来。约翰想带那人寻找更温暖的地方过夜,但当他把车厢门拉开,向外看时,除了飞扬的雪花外,什么也看不见。

  离开车厢太危险了,约翰又坐下来,耳畔是呼呼的风声。那人躺在车厢的角落里,颤抖使他无法入眠。当约翰看着那人时,他想起妻子和三个儿子。当他离开家时,家里的暖气已经停止供暖了。他们是否也和这人一样在颤抖着呢?约翰仿佛看到自己的妻子和儿子也在那里,同那陌生人一样在颤抖,他也看到他自己,以及所有其它自己认识的、无钱照料家人的朋友们。

  约翰想要脱下自己的外套,把它盖在陌生人的身上,但他努力尝试从心中摆脱这样的念头。他知道他的外套是他仅有的可以让他不至于冻死的“救命稻草”。

  然而他仍在那陌生人的身上看到他家人的影子,他无法摆脱给那人盖上自己衣服的念头。风在车厢的四周怒吼着,约翰脱下他的外套,盖在那人身上,然后在他身旁躺下。

  约翰等待着暴风雪过去的同时,一阵阵寒意侵入他的体内。过了一会儿,他不再觉得冷了。起先,他还很享受那股温暖。 但是,当他的手指无法动弹时,他才知道他的身体正被冻僵。一阵白色的薄雾升上他的心头,意识渐渐模糊。终于,他进入奇特而舒适的睡梦中……

  当那人醒来的时候,他看到约翰躺着不动。他以为约翰已经死了,他开始摇他。“你还好吗?”那人问,“你的家人住在哪里?我可以打电话给谁?”约翰的眼前罩着雾气。他想要回答,嘴巴却说不出话。

  那人寻遍约翰的口袋,终于找到了约翰的皮夹。打开来,他找到约翰的姓名、地址和他家人的相片。

  “我去找人帮忙。”那人说,便打开车厢门走出去,阳光照进车厢里。那人走远了,约翰隐隐地听到他踩过新雪的声音。

  约翰孤独地躺在车厢里,时睡时醒。他的手、脚和鼻子都冻伤了。不过那个人把约翰的外套留了下来,外套让约翰渐渐暖和过来。火车开始移动,不知道时间过去了多久,火车的摇晃把他惊醒了。

  火车停了,火车站的工作人员发现他躺在车厢里,马上把他送到附近的医院。

  冻伤使约翰失去了部分的鼻子,也失去了手指尖和脚趾尖,但更深的痛苦是他失去了尊严。他怎么能带着医院的账单回家去,而不是带着薪水回去,给家人的餐桌带点食物呢?

  约翰为一个陌生人舍弃他的外套;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只为让另一个人能活下去,而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现在必须为他的行为受苦。但是他也不会做出别的选择,他这么对自己说。

  他感觉对不起家人,痊愈后,过了一个多星期还不敢打电话给妻子。一个星期日的早晨,他终于忍受不了煎熬,拨通了家里的电话。他的妻子听到他的声音激动得不得了。她告诉约翰前些天发生的一件不寻常的事,她说,来了一位陌生人,把一张4万美元的支票放在她的手里。那人要她让孩子们吃饱、穿暖。约翰听到这些,明白为什么自己要把外套给陌生人。他清楚地看见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约翰,你认识这个人吗?”妻子问。

  “是的,”他回答,“我们共享过一堆营火。”

  生命是需要人与人相互支撑的。坚持自己的原则,也许会失去很多,但是最终得到的一定比你失去的要多得多。

  酸味玛丽

  真诚的爱在奉献的时候最为丰富。如果认为这是牺牲的话,就已经不是真正的爱了。

  ——盖贝尔

  她的名字是玛丽亚?罗莎,但是在贝叶拉阿尔塔省那偏僻的山村里,人人都叫她酸玛丽。她尖酸粗鲁,平胸驼背,满脸皱纹。已经70岁了,仍靠装送松针为生。她每天在她那荒芜的菜园子里采一颗甘蓝和两个土豆做汤,再加一点橄榄油,就是一顿晚餐。饮水要到远处小径旁的抽水井去汲取。

  彼特盖是15年前在山村行医时认识酸玛丽的。那时彼特盖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医生,看不惯她那粗鲁无礼的样子。她有时不先打招呼就闯入彼特盖的屋里,伸出一只伤肿的手,不客气地说:“替我治好!”

  彼特盖知道她非常贫穷,就把药品的样品给她。她拉起黑色寡妇裙,把药品放在腰间系的小布袋里,再把头上的结子系紧,掉头就走,连一声谢谢或者再见都不说。彼特盖的朋友尼科说:“她是个畜生。”接着向地上吐口水,表示轻蔑。

  星期日做弥撒时,酸玛丽喃喃背诵祷文,口齿不清,没人听得懂,只是时时用手指画十字。

  彼特盖心想:她有点精神病。

  她开始像蚂蟥似的盯着彼特盖。不是说有风湿病,就是说搬木柴把背扭痛了。

  朋友们告诉彼特盖,酸玛丽年轻时赶过骡,也替人家跑腿送信,搬运东西,挣钱糊口。她很早就结婚了,那时长得一定很好看。她有一双淡绿色的杏眼,眸子有玛瑙色斑点。她的丈夫是个酒鬼,一星期醉七天,不久就死了。她孤寡无依,独居山村里,成了怪人。

  有时,彼特盖替她看病时想叫她说说自己的过去:“告诉我……”

  她立刻把彼特盖的话打断:“我不是来闲聊的。你做你该做的事,快点。”

  彼特盖只好闷声不响地替她看病。

  那时是8月份,天气酷热。黄昏的时候四周一片安闲宁静,只能听见蟋蟀争鸣的声音。但是,彼特盖心里有些不好受。

  彼特盖和农人汗索、拉巴斯神父,还有大宅邸里的那位贵族大少爷站在教堂门前闲谈。其它人围着他们站着,形成一个人圈。酸玛丽来了,两眼望着前面,丝毫不向两旁顾盼。她一路寂然沉思,像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中的人。有人说:“她连个招呼都不打,真该死!”另一个人喝道:“不要你的钱,至少可以打声招呼!”

  不知道是真聋还是装聋,她拉拉那块皱巴的脏头巾,擦擦眼睛,根本不理睬他们。那位贵族说:“她越来越糟了。”神父说:“可怜的女人。”

  秋去冬来。彼特盖同山村订的合约在初春期满。彼特盖得到通知,应召到非洲去服兵役。不过有事耽搁,直到次年10月彼特盖才准备动身。彼特盖的小汽车中塞满了包裹。一大早就有人来送行。大家都来了,单独缺少了乖戾的酸玛丽。

  车里堆满了东西:香肠、火腿、刚从园子里摘来的鲜果。小引擎吃力地转动,车子爬上最后一道山坡,村中最后一幢房子也在松林后消失了。下坡后一路向南,那是未来的开始,过去的结束。

  山风清凉,带着令人心酸的草香味。当车子转弯时,彼特盖看见路中央站着一个人,正伸手叫彼特盖停车。原来是粗暴瘦弱的酸玛丽。

  她的眼睛比芳馨的山风还要清甜。她说:“我从早上6点钟就站在这里,冷得要死,等着向你说声再见。”她弯腰从一块山石后拿起5个鸡蛋,她养的那只母鸡——她唯一的财产——下的5个蛋。她伸手把蛋送来:“医生,我没有别的东西好送给你。”她微笑着。这是彼特盖一年多来初次看见她笑。她自己5天没有吃,省下这些鸡蛋。在她的艰苦境遇中,5个鸡蛋是一笔很大的财富。这比阔地主送给彼特盖的肥美熏肉贵重得多。

  彼特盖想谢绝:“车里连一颗松子也放不下了。”

  她一定不肯收回:“我可不能拿回去。”

  彼特盖拿出一只火腿,把鸡蛋放在车里。彼特盖原想和她握手,但情不自禁,他们互相拥抱。她流着泪,轻声说:“我喜欢你,我喜欢你!”

  彼特盖为了掩饰情感,挥舞着火腿,笑着说道:“我如果把这肥重的火腿放在鸡蛋上,就要压碎了。你拿去吃吧,记着我。”

  这老太婆的眼睛明亮,充满智慧,不以彼特盖送她的火腿为施舍。她轻柔而羞怯地用手摸着彼特盖的脸:“医生,我爱你像爱我的儿子。”她拿着火腿走了。

  彼特盖行医至今,从来没有得到一份像酸玛丽在那个充满爱意的早晨送给他的那样美好而珍贵的礼物。

  人是万物之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要用爱去编织,就会轻松愉快、幸福和睦。关爱别人,它会使你的生活到处充满阳光,充满欢笑。

  爱的教育

  关心和责任是爱的组成因素,但是没有对所爱者的尊重和认识,爱就会堕落成统治和占有。

  ——弗洛姆

  初涉人生,我们不仅需要母亲的慈爱,以哺育自己钟情生活的爱心,还需要老师的教导,以培养自己把握生活的能力——而格瑞萨德,则很荣幸地拥有一位当老师的母亲,所以,她对格瑞萨德的馈赠便是双重的了。

  记得格瑞萨德在母亲任教的学校上二年级时,班里有两个人见人厌的学生,10岁的弗兰基和9岁的戴维。他们是兄弟俩,学习极差,也都留过级,而且每天都要弄出点恶作剧来,恃强凌弱,以欺侮同学、滋事捣乱为快。有一回,他们甚至搞来了一枚小型炸弹,偷偷地放在一个窗户架子上;待上课时,猛地一声巨响,吓得师生们魂不附体,好几个同学都尿了裤子(格瑞萨德也是其中之一)!

  几年下来,班里几乎没有不被他们俩欺侮过的——被敲诈、被打骂,等等,可谁也拿他们没办法。

  五年级的一天,厄运降到了格瑞萨德的头上。当时,格瑞萨德正顺着小路骑车回家,等格瑞萨德听得弗兰基大嚷大叫地从后边冲过来:“快滚开,我来了!”已经来不及躲避了(也无处躲避),被他狠狠地撞进路边的一条深沟里,自行车又重重地压在格瑞萨德身上,格瑞萨德跌得鼻青脸肿,头上还磕了个大包。弗兰基见大功告成,便幸灾乐祸地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格瑞萨德匆匆赶回家,尽量把泥污血迹洗干净,希望妈妈不会看出来,否则,她一定会告诉校长,惩处弗兰基,那样既对弗兰基无损(他巴不得弄得鸡犬不宁),又实在对自己有害(他必定要伺机作更恶毒的报复)。

  可惜头上的大青包无论如何也按不平。晚上,在妈妈的一再追问下,格瑞萨德掩饰不住,只好将自己受欺侮的事全盘托出。只是恳求妈妈不要报告校长。

  妈妈看着格瑞萨德,想了想以后答应了:“那好,明天我自己找他谈一谈。”

  第二天,格瑞萨德总是心神不宁,担心有更大的灾祸在等着他,放学时,还特地绕了远路回家,只怕再遇上弗兰基。而妈妈下班后,倒是告诉了他一个好消息:“他们再也不会来欺侮你了。”

  格瑞萨德想,妈妈一定是报告了警察局长,让他把这两个作恶多端的坏孩子捉进了监狱——这下可好了!

  但是,妈妈告诉格瑞萨德的是另外一回事:

  “今天,我先去翻阅了弗兰基兄弟俩的档案材料,发现他们的父亲早就死了,母亲现在也不知踪迹,兄弟俩是靠一个姑姑养的,生活条件很差。而且,教过他的老师还告诉我,兄弟俩小时候常常遭到他们母亲的毒打。他们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并不全是他们的错:自己没有得到过多少爱,所以也不懂得去爱别人。”

  “你知道我做了什么吗?”

  “课后,我把弗兰基请到了自己的办公室,问他是否愿意当我的助手,每天替我准备教具,我会为此给他一些报酬。另外,如果工作得好,周末我还会让你和他们兄弟俩一道去看电影……”

  “我?我跟他们一起去看电影?”——出于愤怒,更出于畏怯,格瑞萨德当即表示反对,“我不去!”

  “不,你应该去。”妈妈劝他,“他们需要别人的关心与尊重。只有爱才会教会他们去爱。”

  到了周末,格瑞萨德十分勉强地随着妈妈到弗兰基的住处,接他们去看电影。妈妈对他们的姑姑说:“弗兰基这一星期在我这里工作得挺不错。我相信他弟弟戴维以后也能来帮忙的。”他们的姑姑听了连连道谢,她一定从未梦想过自己这两个臭名远扬的侄儿还真能做好事儿,还真能被人喜欢!

  在去电影院的路上,他们彼此都很窘迫。格瑞萨德偷偷瞥了弗兰基兄弟俩一眼。嗬!竟是一副规规矩矩、颇有教养的神色——与平常完全不同。正疑惑时,弗兰基还很郑重地向格瑞萨德道歉:“实在对不起,那天我把你撞到了沟里。请你原谅!”态度极为诚恳,垂着眼睛,显得很羞愧。

  他还向格瑞萨德保证:“以后我再也不会去欺侮任何人了。”

  这破天荒的奇迹倒把格瑞萨德弄得很不好意思,在母亲的催促下,才表示了谅解——虽然心里已不记恨他。

  说来奇怪,从此以后弗兰基兄弟俩真如脱胎换骨一般,彻底改邪归正了,不仅不再惹是生非,而且学习也认真了——这对学校、对老师、对同学固然都是一个好消息,而对于格瑞萨德来说,也从中受益匪浅。

  人人都需要尊重、理解与关爱。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与爱护,只要我们正确地加以引导,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请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心,让我们的世界充满阳光!

  心灵创可贴

  给别人送去光明,光明也会照亮自己。

  ——亚里士多德

  伊莎贝拉和丈夫汉诺奇写了一本书《善举:怎样发动一次“善举革命”》,引起了很多美国人的关注。在芝加哥某广播电台的脱口秀节目中,一个不知名的人通过电话与他们分享了下面这个故事:

  “嗨,妈妈,你在做什么?”苏茜问。

  “我在给邻居史密斯太太做一个焙盘。”她妈妈说。

  “为什么呢?”年仅6岁的苏茜问道。

  “因为史密斯太太很伤心,她失去了女儿,难过得心都碎了。我们应该照顾她一段时间。”

  “为什么呢,妈妈?”

  “你看,苏茜,当一个人非常非常伤心的时候,他甚至会在一些像做饭这样的小事上有麻烦。因为我们都是社区中的一员,而史密斯太太又是我们的邻居,所以我们应该做些事情帮助她。史密斯太太再也不能和她女儿聊天、拥抱女儿,或者做一些妈妈和女儿一起做的愉快的事情。你是个聪明的姑娘,苏茜,也许你会想出一个办法来帮助照顾史密斯太太。”

  苏茜很严肃地思考了这个问题:她怎么才能为照顾史密斯太太出一份力呢?几分钟之后,苏茜敲响了史密斯太太家的门。史密斯太太开门说:“嗨,苏茜。”

  苏茜注意到史密斯太太的语调不如以前和人打招呼时那么热情动听了。而且,史密斯太太看上去好像一直在哭泣,因为她的眼睛很湿,还有些肿。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苏茜?”史密斯太太问。

  “妈妈说你失去了女儿,所以非常非常伤心,伤心得心都碎了。”苏茜害羞地伸出了手,手中是一片创可贴,“这是为你受伤的心准备的。”史密斯太太哽咽了,泪水有些止不住。她蹲下来抱住了苏茜,含泪说道:“谢谢你,亲爱的,这很管用。”

  史密斯太太接受了苏茜的善举,而且格外地珍惜。她买了一个带有玻璃镜框的小钥匙环——既能挂钥匙又能骄傲地展示家里人照片的那种。史密斯太太把苏茜给的创可贴放进了镜框里,以便每次看到它时都能提醒自己,要让心灵的伤口愈合一些。她很清醒地知道心灵的康复需要时间和支持。那个创可贴已经成为治疗她心灵创伤的良药,尽管她永远不会忘记曾和女儿一起分享的爱和欢乐。

  如果你拥有某种权力,这并不值得你去炫耀;如果你拥有一颗同情的心,那么你就会获得许多权力所无法获得的人心。

  枕头与毛毯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

  ——莎士比亚

  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

  一天晚上,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女孩,正准备上床睡觉。当女孩做睡前祷告的时候,她听到窗外传来一阵压抑的哭声。女孩有一点点害怕,于是走到窗边,探出身子察看。她看到一个和自己差不多年龄的无家可归的女孩,正站在她家房子外面的小巷里哭泣。她的心一下子抽紧了,因为这是冬天的夜晚,而窗外的女孩衣衫单薄,她没有毛毯御寒,身上只披着几张别人扔掉的旧报纸。

  有钱的女孩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叫住那个女孩:“嗨,你到我家前门去,好吗?”

  无家可归的女孩吓了一跳,慌乱之中只是胡乱的点了点头。

  有钱人家的小女孩以最快的速度穿过走廊,从母亲的壁橱里取出一条老棉被和一只破旧的枕头。抱着被子和枕头,她走不了刚才那么快,因为被子从手中垂下来拖在地上,她要格外小心才能不让它给绊倒。她终于走到门口,放下这两样东西,打开了门。那个无家可归的女孩站在门口,看上去很瑟缩的样子。有钱人家的女孩热情地朝她笑笑,将被子和枕头递给她。当她看到对方接过东西时,她的笑意更深了——无家可归的女孩脸上洋溢出吃惊的神情,欢乐在瞬间燃亮了她的眸子。

  那天晚上有钱人家的女孩睡得心满意足。第二天上午,门外响起了敲门声。有钱人家的女孩飞奔到门口,她希望敲门的人是昨晚的女孩。她拉开大门往外望,果然是她。那个小女孩快乐地笑着说:“我猜你会把两样东西都收回去吧?”有钱人家的女孩正要说她可以把它们留下,这时一个念头在脑子里冒出来。“对,我要收回去。”

  无家可归的女孩脸突然变得苍白。这不是她希望得到的回答。她有些不情愿地放下手中破旧的被子和枕头,然后转身离开,这时有钱人家的女孩朝她大喊:“等等!先别走!”她一转身,看到有钱人家的女孩跑上楼梯,跑进了一条长长的过道,但这个可怜的女孩认定,不管这个有钱人家的女孩做什么,她都不值得等待。于是她重新转身离开。就在她迈出第一步的瞬间,她感觉到有人拍她的肩膀,回头一看,是那个有钱的小女孩,将一条新毛毯和一只新枕头塞进她怀里。

  “拿着。”她平静地说。

  那是她自己的枕头,面子是丝绸,里子是羽绒。

  等到两个女孩长大一些,她们不常见面,但她们在彼此的心中从未分开。那个有钱的女孩已经是有钱的妇人了。一天她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一个律师打来的,说有要事告知。她来到律师办公室,律师将整件事情告诉了她:

  40年前,当她还是个9岁的小女孩时,她帮助过另一个需要帮助的小女孩。后者长大后进入中产阶级的行列,结了婚,有了两个孩子。前不久她去世了,在她的遗嘱中,她将一些东西留给了她童年的朋友。“不过,”律师说:“那是我见过的最奇特的东西。她留给你一只枕头和一条毛毯。”

  爱心就是融化冰雪的春风,它在顷刻间吹暖了心灵里最纯真的感谢;爱心是一缕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每个人之间传递的桥梁。爱是彼此之间的包容,爱是无私的奉献,爱是雨后的彩虹。

  小鹌鹑

  我是幸福的,因为我爱,因为我有爱。

  ——伊丽莎白?白朗宁

  那年罗斯宾10岁,和父亲住在南俄罗斯的一个田庄里。那一带是草原,附近有一些河沟,长着小灌木,灌木底下流着清清的溪水。

  他的父亲是个打猎迷,遇上好天气,便唤上名叫宝贝儿的老猎犬,出发去打沙鸡和鹌鹑,父亲常常把他也带去,这可是罗斯宾最高兴的时候了。宝贝儿只要发现灌木丛下面有猎物的踪影,就紧伏在地面上,抖动尾巴,做好扑咬的姿势。枪声一响,受伤的鸟有时会在草地上挣扎着,有时会在宝贝儿牙缝里拍着翅膀流着血。罗斯宾总是兴高采烈地蹦跳个不停,又笑又叫,一点也不会有什么怜悯心。他多么希望他也有一支猎枪,能亲手打鸟啊!

  6月里的一天,他又跟父亲去打猎。他们来到小橡树丛里打鹌鹑。突然,宝贝儿又伏在地上做出扑咬的姿态,父亲来不及打枪就叫了一声:“抓住它!”猛见宝贝儿的鼻子前面跳出一只鹌鹑,飞走了。可是它飞得很奇怪,翻着跟头,转来转去,又落在地上,像是受了伤或是翅膀坏了。宝贝儿拼命去追它,把它捕住了。如果鹌鹑好好地飞,宝贝儿就不会这样去追它,也不可能把它追上。

  父亲从宝贝儿嘴里接过鹌鹑,把它肚子朝天放在掌心上。

  “怎么回事?”罗斯宾问,“这只鹌鹑本来就是受伤的吗?”

  “不,没有,”父亲说,“它根本就没有伤。准是附近有它的一窝小鹌鹑,它为了把狗引开,才装做受了伤的样子……可是,它装得过头了,结果真的被宝贝儿逮住了。”

  罗斯宾连忙靠近鹌鹑看了看。它耷拉着小脑袋,一动不动,只用一只褐色的小眼睛从旁边看着他。它仿佛是在说:“为什么我应该死呢?我是在尽我的责任,想把狗引开,保全我那些孩子的生命啊!”

  这时候罗斯宾多么可怜它,多么希望它能够活下来啊。可是,它全身哆嗦,伸直了腿,闭上小眼睛死了。

  罗斯宾哭着问父亲:“现在怎么办,还有谁来喂它的孩子?”“别担心,”父亲定睛看了看他说,“还有雄鹌鹑,孩子们的爸爸……不,等一等,你看,宝贝儿又想去扑咬什么猎物了!那不正是鹌鹑的巢吗?”

  真的,在距离宝贝儿的鼻子两尺远的草丛里,紧紧地并排蹲着四只小鹌鹑,全都伸长了脖子在不住地哆嗦着。

  “快把宝贝儿叫回来啊!”罗斯宾拼命地叫。

  谢谢父亲,他很快把宝贝儿叫回来了……

  这一天,他们虽然让鹌鹑的四个孩子保全了生命,但罗斯宾心里还是很难过。于是,他就从父亲手里要来了这只死鹌鹑,给它在巢边做了一个小小的鸟坟,埋葬了它。

  说来奇怪,从此罗斯宾再也不想有自己的猎枪了……

  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有着同情与关爱的种子。我们必须好好呵护它,才能让孩子的心灵永远对那些遭受不幸的人敞开。

  不为回报而付出

  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

  ——布莱希特

  寒冷的冬天,雪花四处飘舞着,暮色已经开始笼罩着四野,拜伦独自驱车走在回家的路上。他的家在一个小镇上,随着经济的萧条,小镇越来越不景气,他已经失业两个月了。虽然朋友们都相继离开了小镇,不过拜伦并没有这样的打算,因为他在那里出生,在那里生活,他的父母就埋葬在这个小镇,他童年的玩伴,也就是他的妻子也在这个小镇上工作。所以,他不愿意离开这里。想到妻子,拜伦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们彼此是那样的相爱,即使在这样困苦的环境下。

  前方似乎有人的车坏了,透过玻璃,雪花飞舞中,拜伦看清了,原来是一位开着奔驰的富有的老太太。在这么个四顾无人的野外坏车,又是在这么寒冷的傍晚,这实在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拜伦知道,如果没有他的帮助,也许这个老太太会在这里过夜的。他停下了车。

  暮色中老太太的钻戒闪闪发光,看到拜伦停下了摇摇晃晃的老爷车,她不禁露出了害怕的神色,拜伦对此有所准备,因为他看起来的确穷困潦倒。

  他微笑着对老太太说:“别害怕,老妈妈,我是来帮你的。这里离镇上还很远。你先到车里去吧,外面真的有点冷。修好了我会叫你的。”

  原来是轮胎被扎破了,只要换上备用胎就可以了。但是天气这么寒冷,让人的手都快拿不出来了,即使拜伦这样一个大男人,独自更换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拜伦因此擦破了手臂,还弄脏了他唯一的一件比较体面的衣服。

  看到车真的被修好了,老太太才消除了紧张,但随后她就向拜伦提出了一个问题,你需要多少钱,并且表示多少钱她都愿意支付。因为她知道,如果没有拜伦的帮助,在这个陌生的野外,简直是什么都有可能发生。老太太的问话出乎拜伦的意料,因为他从没有想过帮助别人也是一项工作,他一直认为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是他应该做的,这和钱无关。

  拜伦笑了笑,如果您真的想要报答的话,那么下次在您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就帮助他好了,这就是我要的报酬。老太太再也没说什么,走了。

  开了一阵子车,来到了一个小镇上,老太太才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吃晚饭,于是她把车停到了路边一家小小的咖啡馆,咖啡馆的设施很差,只有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女招待在昏暗的灯光下招待她。

  老太太看着女招待脸上的亲切的微笑,这个女招待看样子至少得有8个月的身孕了,却还要出来工作,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么晚了,她竟然还能对一个过路人这么热情,老太太忽然想起了拜伦。当女招待拿着老太太付的100元钱去结账回来的时候,却发现老太太已经走了。桌子上还放了一张字条,字条上写着:

  我想你一定很需要帮助,我也曾经像你一样,只是我得到了好心人的帮助,现在就让我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吧!

  在一侧的杯子下,还压着400元钱。女招待回到了家的时候,已经很晚了,丈夫正在等着她。她知道,今天丈夫还是没有找到工作。

  夜很深了,她还是没有睡着,那位老太太的话还印在她的脑海里,是的,孩子下个月就要生了,可是他们连接生的钱都没有,那位老太太又是怎么知道的呢?看了看已经熟睡的丈夫,女人轻轻地给了他一个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拜伦。

  助人为乐并不是一句空话。当你有能力帮助别人时,请不要吝啬你的爱心。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刻,每个人也都有力所能及去帮助别人的时刻。

  铭心的记忆

  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

  ——苏霍姆林斯基

  托尼?尤克脸涨得通红,觉得浑身不自在。为什么老师总是盯着他?她的嘴唇还似乎不满意地蠕动着。

  托尼才10岁,非常崇拜他的老师汉森太太,一个脸上总是挂着宁静微笑的、身材修长的妇女。有一次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抚摸着他的头,告诉他,他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只需稍微想一想。托尼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结果。从那时起,取悦她成了托尼生活中重要的事。现在,出了什么事?他什么地方做错了?

  放学后,托尼心事重重地在街上溜达着。他在一家商店的橱窗前停下来,打量着自己:带补丁的衣服,露脚趾的网球鞋。这不是他的错。1932年的冬天,整个美国都处于大萧条之中。

  托尼的父亲生于乌克兰,原来在一家钢铁厂工作,由于大萧条而被暂时解雇了。托尼的母亲为人家糊墙纸,一个房间1美元,这成了6口之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第二天中午,托尼正准备回家吃午饭,汉森太太突然出现在他身边。“跟我来,托尼,”她命令道。托尼的心一沉,心想可能是要叫我去校长办公室。

  汉森太太走上大学街,街上有一家旧货店。她走了进去,托尼跟在后面。“坐下,”她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对托尼说。托尼坐了下来。

  “你能找一双适合这个男孩穿的旧鞋吗?”她问。店员让托尼脱下他那双网球鞋,量了量他的脚,然后很抱歉地说他们没有合适的鞋。“那就要一双黑色的长统袜。”汉森太太说着把手伸进了钱包。托尼忧郁地低下头,看了看伸在鞋外的脚趾。走出旧货店,托尼本想回学校,可是汉森太太一句话也不说就朝另一个方向走去,托尼不得不跟在后面。他们进了一家百货店。这次店员拿出了一双崭新的黑色高帮皮鞋,汉森太太笑着点点头。托尼瞥了一眼付款单——那是一笔他从未看到过的大数目。他们拿着鞋盒走进一家饮食店,汉森太太给自己要了一块三明治,给托尼买了一碗汤。

  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切,托尼对自己说。回到学校,他坐在衣帽室的地板上,换上了他的新袜子和新鞋子。

  不久,学校被迫关闭了。学生和教师们各奔他乡。托尼还没找到合适的机会向他的老师表示谢意,他敬爱的老师就离开了学校。

  后来,托尼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在关岛的海军陆战队服役,获得紫心勋章。再后来,他成了一名工程师,先在北太平洋铁路公司工作,随后去了柏林北方公司。他结了婚,有4个孩子。他还建立了一个义务献血组织,并连续26年在学校和医院里义务演出。

  1970年,托尼患上了大面积心绞痛。躺在病床上,他又想起了他的老师。他想知道他的老师是否还活着,住在哪儿。他知道他还有一桩心事没办。

  1984年8月,62岁的托尼?尤克,已经是3个孩子的祖父。他给明尼波里教师退休基金会写了封信。几天后,汉森太太的女儿给他回了电话。她说,她就住在附近,她的母亲早在15年前就退休了,现移居南加利福尼亚。

  “Hello。”他立刻听出了他老师的声音。

  “汉森太太,我是托尼,托尼?尤克。”他觉得他的声音颤抖着,简直说不出话来。

  当他解释完他打这个电话的原因之后,汉森太太说:“托尼,很抱歉,我记不得你了。我接触过的贫困孩子太多了。”

  “没关系”,他安慰她。他告诉她,说他准备飞往加利福尼亚去与她共进晚餐。

  “噢,托尼,那开销太大了。”汉森太太说。

  “我不在乎。我想这么做。”托尼说。

  9月28日,托尼飞往圣地亚哥。在那里他租了辆小车,买了一束玫瑰花,沿着海岸线行进,最终找到了汉森太太的家。84岁的汉森太太穿着盛装在门口迎接了他。她的白发刚刚烫过,眼睛里闪着明亮的光彩。托尼奔过去扶着她的双臂,轻轻地吻了她。“噢,托尼,”汉森太太兴奋地说,“玫瑰是我最喜欢的花。”

  托尼带着汉森夫妇到了乡村俱乐部,在那里他们追忆着50年前的往事。托尼讲述了怎样收集血液和在学校和医院里为孩子们演出。“当我做这一切的时候,”托尼说,“我常常想起你和你买的鞋子。看,是你决定了我的一生。”

  几个星期后,托尼收到了汉森太太寄来的一张精美的明信片,上面有她的手书:在我的一生中,我收到过很多从前的学生寄来的贺词和感谢信。但这次与你相聚是我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每个人的一生,必定受到过无数人的帮助,也帮助过不少人。俗话说得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不仅是人的良知,也是我们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抬头挺胸

  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列夫?托尔斯泰

  “他看上去像个了不起的大人物!”那天爱曼达在商店买东西的时候,一个中年男子站在旁边柜台结账时,她曾这样想过。有些什么使他显得很特别,甚至连包装食品的店员好像也察觉到了。他用尊敬的眼神瞥了那人一眼,干起活来好像也比平时利索。

  爱曼达极力想找出他的与众不同的地方,结果却发现他很一般。虽然他给人个子很高的感觉,但她发现实际上他只有中等偏下的身材。他的相貌并非特别出众,且只穿了一套朴素的运动服。

  直到他离开,爱曼达才如梦初醒:那是因为他有一副大丈夫的气概。他昂着头,挺着胸,神气十足地离开了超级市场。

  相比之下,与其它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个给他结账的店员失神地呆望着;其它顾客则都萎靡不振地提着购货篮。爱曼达自己呢?从商店边门的玻璃中,映出一个拿着过多食品杂货的疲乏不堪的家庭妇女形象。

  忽然,她想起了儿时妈妈唠叨了成百遍的话:“直起腰来!挺起身子,就像有根绳子扯住你的耳朵往上拉一样。”

  于是她想象自己这时被一根绳子向上拉,她的头和上身不自觉地挺了起来。当爱曼达走近商店门口时,觉得自己比往常变得高了些。当时,她看到玻璃中映出一个显得很自信的妇女!但当她5点钟在熙熙攘攘的车流中匆匆赶回家,并想赶在7点钟的聚会之前安排好晚餐时,那种美好的姿态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直到第二天,当爱曼达在百货商店里试穿衣服时,才重新想起这件事。穿在她身上的每件衣服都显得臃肿,皱巴巴的,简直像是套错了地方。

  她侧转身,心想换个角度或许要好看些。这时她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姿态是多么不雅。突然,她想起超级市场见过的那个男子。他是因为站得笔挺,所以看起来神采飞扬而又与众不同。“我如果也这样,这些衣服会不会也使我好看些?”

  她挺直身躯,不安地重新看着身上的衣服。讨厌的鼓起和折皱自行消失。线条也好了很多。她喜欢这套衣服!

  “真漂亮!”帮她试装的店员说。

  “你认为这套衣服不错?”

  “当然,它使你看上去苗条多了。”

  当真,爱曼达看上去像是瘦了两三公斤。她挺直身体时,看上去是否也显得年轻了些?她必须承认是这样的。她还发现,她平时常去商店购物时的腰痛也消失了。在驱车回家的路上,她确信自己其它方面也都健康。首先,为了调节情绪,她一路做着深呼吸。她感到五脏调和,神情舒展。

  但保持挺立的姿势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重力作用和多年养成的坏习惯老是把她往下拉。或许正因为这个缘故,那天要去参加一个舞会时她才忧心忡忡,低着头,弯着腰,显得没精打采。她不想去,和那些人在一起她会感到不自在,而且她知道自己会失言,会说些不得体的话。

  晚饭后,她勉强穿上新衣服,在镜子中瞥了一眼自己的身影。“直起腰来!”她命令自己。想象着有根绳子在向上拉自己,尽量将身子挺起。她就这样走进了舞会。

  好的姿态改变了爱曼达的外表,这固然使她惊异,但更令她奇怪的是,它改变了她的其它状况——心境、气质、态度和自我感觉产生的影响。当她昂起头尽量挺直身躯时,一个无形的暗示作用于她:“你信心十足,你不妄自菲薄,你是个有作为的人。”其它人对她的外表神态做出反映,也表露出一种信息——尊敬的神情。他们一定这样想:“哦,如果她自认为是个贵人,那她一定就是。”她紧张的心情开始平静下来,她知道自己有参加这种活动的能力——可以比往常更多地参加这样的社交活动。

  行动是跟着感觉走的,行动是与感觉并行的。假如意志控制行动,也就能间接控制感觉,不能掌握自己生活的人,就会被自己的行为所束缚。

  感激的代价

  慷慨不是你把我比你更需要的东西给我,而是把你比我更需要的东西给了我。

  ——约?霍姆

  琼斯13岁时,星期六父亲会常常带他出去玩。他们有时去公园,有时去海边看船。琼斯最喜欢去的是旧物店,在那里可以看到一些古老的电气用品,偶尔他们还会花50美分买个东西回家,只为了拆开看看里面的构造。

  每次游玩回来的路上,父亲会在一家冰淇淋店停留,买10美分一个的蛋卷冰淇淋,不是每次都买,但是买的机会很大。琼斯无法肯定每次父亲都会去冰淇淋店,但从他们开始回家,到达那个重要街角,决定要去冰淇淋店还是转弯空手回家前,他都满怀希望、不断祈祷。那个街角等待他的是令人垂涎三尺的欢欣或者难以掩饰的失望。

  有好几次,父亲为了逗琼斯,故意挑远的那条路回家。父亲说:“我走这条路只是为了换换花样。”然后他开着车子从冰淇淋店门口扬长而过。那只是一种游戏,琼斯平日吃得很好,所以这算不上是什么折磨。

  最好的时候,父亲会用一种有趣的口气说:“你要不要吃蛋卷冰淇淋?”然后琼斯就会说:“爸爸,你这主意听起来不错!”他每次都吃巧克力口味的,而父亲每次都吃香草味的。父亲会递给琼斯20美分,他就飞快地跑进店里,去买他们平常吃的口味,然后回到车里一起吃冰淇淋。他很爱父亲,也很爱冰淇淋。因此在车里和父亲一起吃冰淇淋,对他来说像在天堂一样。

  一天,或许是命运捉弄他,他们正开车回家,琼斯又在那里满怀希望地祈祷,希望父亲建议去吃冰淇淋,果然听到父亲说:“你今天想不想吃蛋卷冰淇淋?”琼斯赶紧说:“爸爸,你这主意听起来不错!”

  但是接着父亲说:“我也觉得这主意不错,儿子,你今天是不是请我吃?”

  20美分!琼斯的心在颤抖,虽然这钱他花得起,因为每星期他有25美分的零用钱,还有做一些零碎工作的额外收入,但是存钱很重要,这是父亲告诉他的!而且花自己钱的时候,冰淇淋好像变成一种不理智的消费。

  当时琼斯没有想到,这是回报父亲的一个绝好机会!他也没有想到,父亲请他吃的蛋卷冰淇淋已经超过50个,而他从来都没请父亲吃过半个!但他当时脑海里只是想到了“20美分”!

  在一种自私自利的心态驱使下,琼斯脱口说出一句话:“如果这样的话,我想我就不吃了!”

  父亲只说:“好吧,儿子!”

  但他们刚走出不远,琼斯马上感到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他恳求父亲转回冰淇淋店,他说:“我付钱。”

  父亲只说:“没关系,我们又不是真的非吃冰淇淋不可。”不管琼斯怎么请求他都不听。他们就这样开车回家了。

  琼斯对自己的自私自利感到难受极了,虽然父亲并不在意,甚至没有表现出失望的样子,但父亲的反应已经在琼斯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琼斯因此懂得:慷慨应该是相对的,感激的代价有时也比说声“谢谢”更重要。就拿那天来说,感激的代价是20美分,而那将是琼斯这辈子吃过的最可口的冰淇淋。

  第二个星期,他们又去了另一个地方,回家接近那个重要街角的时候,琼斯说:“爸爸,你今天想不想吃蛋卷冰淇淋?我请客。”

  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对于给了我们爱的人,我们要心怀感激,并回报更多的爱。

继续阅读:第四章 成功就在不远处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阳光下的守望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