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李敖
李敖很狂妄,这句话是他的狂妄言论之一,虽然嚣张到让人有些想翻白眼,但是不可否认李敖的文章的确有观赏价值。一定要形容的话就是他的笔锋极为犀利,文章中时时透露出一股子傲气,最擅长用直白且不严肃的口吻来讲述严肃的问题,从他的文章中能看出李敖这个浑身上下都是傲骨之人的真性情。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就说过:“李敖这个人,让人很佩服的是他写作流露的真性情,自始至终都没变过,尤其是对整个中国的那种情怀,对中国的认同。”写文章是用来传播经验、交流思想的一种渠道和方法,除此之外,写文章还是能整理人们的思想以及经验,并使之条理化、明确化的一种方法。古代中国人就说过“有物有序”这样的话,这也是对写文章的基本要求。所谓“有物”就是指文章要有内容,而“有序”则指要有条理。李敖显然做到了这几点,否则也没人会看他的文章,他写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文风自由不拘一格、不做作且流露真情实感,基本上是想到什么说什么,真正做到了口无遮拦,得罪人也是必然的了,但是那些被得罪的人也不能拿他怎样,说不过写
不过也骂不过,反而让他越挫越勇,更加地“得了便宜卖乖”。所以李敖的文章有人看,而且看的人还不少,毕竟像这种敢说真话的文章真的很少。能够写出如此多的个性文章的李敖,当然也不是什么普通作家。李敖自称自己是一个“真正大陆型的知识分子”、一个“来自白山黑水的人”、“斗战胜佛”、“生猛海鲜”……他的自称多得数不清。而湖北大学的唐琳博士则在自己的作品《李敖与殷海光》中评价道:“李敖是一个怪物作家。他是知识分子与文化商人的混合物。一方面,他学识渊博、学贯中西,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同时,他又十分注重商业活动的效益原则和交换竞争原则。在某种程度上,他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分子。”能够被评价得如此多面的也只有李敖了。总之,李敖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下的文学家或作家了。要知道开发语言、实验语言以及操作语言的态度可以被说成是文学的核心。而文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断创新、不断发掘新的写作手法,等等。而文学也要经常处理一些对错界线模糊且是非暧昧的问题,这也算是搞文学的一个难处。相比之下,其他的知识则日趋倾向于简化以及非复杂。搞文学最重要的就是语言的应用,就李敖来说,他的语言一直力求简洁明快、直奔主题,那是因为他的语言习惯曾受到胡适的影响,尤其是在白话文的草创时期。李敖对于正统白话文除了能明快而直接地传递思想信息之外,还会为了响应文学要求的那种复杂性发展出一套与一般文言文不同,但又与日常口语不符的所谓“文艺语言”或“文艺腔”不了解、没兴趣,更别谈尊重了。李敖有着自己的风格,并一直坚持这种李敖式的风格,事实证明,他成功了,也可以说成功了一大半。
一、中国文学是“小脚文学”
什么是文学?李敖认为:“文学在中国古代,是跟道家、方士、阴阳家、纵横家的思想相近的东西,文学寄生在思想文字中,思想文字也孕育出文学。《庄子》中的许多表达,既是思想文字,也是文学。”中国文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如果以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为界,我国文学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可以说就是诗歌,孔子也有“不学诗,无以言”这样的话,在过去诗歌的地位极为重要,在很多场合都会被使用到,有时甚至还被用来演奏弹唱。诗歌能够如此流行,也与当时统治者为了解民情而使用的“采诗制度”有关。公元前 4世纪,楚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经典诗歌,将他的诗歌集结成册之后就被称为《楚辞》,与《诗经》多为四言诗相比,《楚辞》主要为五言诗和七言诗,两者都为后世的诗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风格比较现实主义的《诗经》以及浪漫主义的《楚辞》也是作为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而存在。在它们之后的大部分文学都是沿着这两大源头来发展的。一直到先秦时期,开始出现散文,其中光芒最璀璨的要数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最为有名的要数儒家经典的《论语》,这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由孔子的学生整理而成,在后世成为中
国人行事礼仪以及立身的重要规范。而老子的《道德经》则是东方哲学的最高成就。以“道”为核心,虽只有五千言,却涉及人生、处世、政治等方方面面。庄子的散文文学性极高,在先秦散文中也算是首屈一指。这些散文都对后世的散文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甚至影响到了西方的一些哲学流派以及现代物理学。诗歌创作达到顶峰是在盛唐时期,这与当时统治者爱好文学以及“以诗取士”有很大关系,无论是唐代诗人数量还是唐代诗歌数量都是极为惊人的。其中以李白和杜甫最为著名。唐代的诗歌形式也极为丰富:律诗、绝句、五言、七言。除此之外,唐代诗歌的丰富意象也对西方的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到了宋代,最值得一提的自然就是宋词。宋词是一种新兴的格律诗,以长短句交替使用为特征,适合表达更亲密的感情。根据意境与风格,大体上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两派,当然也有豪放与婉约并存的现象。宋词创作最有名的要数苏东坡。除了唐诗宋词,唐宋两代的散文也不容小觑,“唐宋八大家”就是其中的代表。元明两代,戏剧出现,并得到空前发展,一直到明清,长篇小说开始崛起,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那个时候写成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学发展又一次高潮——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时,文学家们开始将文言文写作逐渐改为白话文写作。一些著名的文学巨匠冉冉诞生:鲁迅、巴金、茅盾、老舍、郭沫若、张爱玲、沈从文等在小说、戏剧以及诗歌方面大放异彩。一直到八九十年代,新作家和新作品层出不穷,中国文学蓬勃发展。虽然如此,众口仍然难调,李敖对于中国文学的方方面面就颇不满意:“对中国文学,我个人早已从压根上失望。我看来看去,在我眼中的中国文学,只是可怜的‘小脚文学’(如果还硬要算得上是‘文学’的话 )。中国文学的集体悲剧,乃是在不论它们的呈现方式是什么,它们所遭遇的共同命运,都是‘被层层桎梏’的命运。不论它们的呈现方式是‘散文’、‘骈文’、‘古文’、‘时文’、‘八股文’,是‘论辩’、‘序跋’、‘志传’、‘奏议’、‘哀祭’……或是‘革新’、‘守旧’……不论从哪一路数的进退冲守,在我眼里的
中国文学,都是‘小脚如来’的‘掌心行者’,都不能逃开共同被传统‘桎梏’、‘修理’的命运。在这共同命运之下,‘文体’的争论也好,‘诗体’的争论也罢,乃至什么‘雅’、‘俗’之分,‘刚’、‘柔’之异,‘古’、‘今’之别,‘朝’、‘派’之变……从如来掌心以外来看,它们所能表示的,至多只是被‘修理’的轻重深浅而已。它们相互之间,只有小异而没有大不同。换句话说,它们统统都多少被传统的水平观念缠住、被传统的社会背景缠住、被传统的意识形态缠住、被传统的文字词汇缠住、被传统的形式语法缠住、被传统的陈陈相因缠住、被传统的粗糙肤浅缠住。……这样的一缠再缠,中国的文学便一直在‘裹脚布’中行走,不论十个脚趾如何伸缩动静,都无助于它在一出世后就被扭折了的重要骨头!”对于李敖的这番话我是不太能理解的,也不能说他的要求太过苛刻,毕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更何况现在也是个言论自由的时代。
◎支持中国文学
五千年的庞大文学遗产,只表露了庞大的繁琐与悲哀。我们的五千年文学史中,没有大气魄的诗、没有大气魄的剧、没有大气魄的小说,也没有大气魄的作品。我们没有好的表达法,没有像样的结构,没有不贫乏的新境界,也没有震撼世界的文艺思潮。我们的“文学”(如果还硬要算得上是“文学”的话 ),至多只是在一首小诗、一阕小词、一段小令、一篇小品、一个小故事里打滚,我们“足以自豪”的任何作品,在新世界的文学尺度下,都要打回票。我们的表达力,至多只是表达一点粗浅的浮情,忧国也好、非战也好、田园也好、香奁也好、铁板高唱也好、儿女私情也好……我们除了在最低浅的层面上,吟咏低唱一阵或乘兴挥毫一阵外,便不能再深入,或因深入而浅出。我们是集体失败
的,集体铸造了历史的纵线失败。我常常想:一个《儒林外史》的部分好题材,在任何二流三流的西方文人手里,都不会有吴敬梓那样糟糕的处理,那样可怕的结构!而吴敬梓已算得上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的特级文豪!——我们真失败!
——李敖
从这段话能看出什么?能看出李敖真的很狂,狂到整个中国文学史都被他否定了,对于这点,我无法表示赞同。
首先先看李敖曾说过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大气魄的诗”、“大
气魄的剧”、“大气魄的小说”、“大气魄的作品”。之所以没有大气魄,
是因为这些作品“只是表达一点粗浅的浮情”。说白了就是他认为中国
文学史上的作品思想感情表达都不够深入,这点可是大大的误解了。先
说诗歌,这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文学体裁,以《诗经》和《楚辞》为代表。
《诗经》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神圣经典,整整影响了中国人几千
年,特别是在政治、生活、人格几方面。从文学角度来看,《诗经》在
创作手法、艺术技巧以及美学风格方面的成就可以用精湛丰富来形容,
同时,《诗经》在现实精神方面也是积极而深广的,因为它促成与培养
了中国文学关心社会与人生这个伟大特点。可以说开辟了中国文学的现
实主义。而唐朝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无论形式及风格都极为丰富。
将唐诗称为世界文学史中的璀璨明珠也不为过,因为就如章首所说,唐
诗的丰富意象对西方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中国文学哪里不如西方
文学了,李敖最后只用了一个《儒林外史》来加强自己的论点未免还是
有点站不住脚。再来说说戏剧,戏剧出现于元明两代,更是在这两代发
扬光大。其中,元杂剧就以杰出的艺术成就、高度的社会价值以及独特
的形式体制,将我国的戏曲文学推入了黄金时代。元杂剧有一个很大的
特点就是能够更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并直接表现出人民的喜怒哀乐。除
此之外,它还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它抨击黑暗势力、丑陋习俗以及落后观念,高度赞扬了正当的反抗精神,同时歌颂那些反抗压迫、不畏强暴、争取自由的叛逆形象。李敖的文字给大众的印象不就是如此嘛,元明戏剧属于中国文学范畴,而李敖现在贬低中国文学,这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还有小说,中国古代优秀小说大部分出现在明清时期,李敖觉得中国小说不够优秀,那为什么中国的《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在国外会被多次出版?而在开篇的一段话中,李敖将诗、剧、小说与作品并列,大家都知道,诗、剧、小说应该是包含在作品当中的,李敖这样并列着写已经算是犯了范围不明确这么个错了,而偏偏李敖还多次毛遂自荐地想要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真是自我感觉太过良好了。李敖不但批评中国文学,对于一些很有名的中国文学巨匠李敖也完全不放过,动不动就是“李敖有话说”,点评起来只能用口无遮拦来形容,只可惜有时候根本没说到点子上。
虽然李敖经常有滥写且有写滥的嫌疑,但是瑕不掩瑜,将李敖称为中国当代文学界的佼佼者仍然是一点都不过分的。他文风的泼辣与尖锐也是许多作家难以望其项背的。而李敖文章中经常透露出来的心系全民族以及全中国、支持统一的爱国之心也是许多作家做不到的。尤其是经常冒着政治迫害、坐牢或是杀头的危险,以笔为刀枪,与贪官污吏、专制统治、肮脏政治孕育下的各种陈规恶俗进行不懈斗争的精神更是令人敬佩。所以说,人有两面,李敖虽然狂妄到极点,但也有着令人肃然起敬的一面。
◎中国文章没那么不堪
中国文章,一开始不是文章,而是“诗歌”,那是春秋以前的事。诗歌是当时白话和文言二合一的产物,当时的写作技巧很单调,最喜欢用单字重复来绘影绘声,描写黄莺,就来个“其鸣喈喈”;描写桃花,
就来个“灼灼其华”,很少会变花样。我们读《诗经》,看到的,多是
这类原始的表达法。——李敖
批完中国文学,李敖又开始重点来批中国文章了。李敖还真是一个
坐不住的家伙,而且还是一个胆子很大的家伙,虽然他经常得罪人,经
常为自己制造敌人,但这次他一来就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学史给得罪了,
当然包括了当中无数的诗人以及作家,这一次可真是大手笔啊!《诗经》
被李敖判定为很原始,那么其他中国文章又是被他如何判定的呢?我们
来看看:
“这类表达法(李敖所认为的《诗经》的原始表达法)转到战国以至汉朝,变为‘辞赋’,辞赋开始变深了。那时候政府的命令是辞赋,命令下来,深得小公务员都看不懂,大家只好拖死狗。政府没办法,就奖励大家研究这些难念的古文,谁念得好,就给谁官做。这种奖励,就是科举的起源。有了科举,就可以凭写文章做大官,中国人这么喜欢写文章——写讨政府喜欢的文章,骨子里,其实有制度的背景和遗传在。现在的高普考大专联考,不过是科举的摩登化,片言点破,一切可如是观。
“辞赋表达法带给中国文章大分裂,就是白话和文言的大分裂。这种分裂,到魏晋南北朝转为‘骈文’,骈文是纯粹的中国字一字一形一音一义的大排队,中国人这时候,一写文章就要对对子,写满篇文章就是写满篇春联,做作极了。因为太做作,从隋唐到北宋,文章转为‘古文’,古文一方面说复古,一方面也创新,虽然南宋以后,有‘语体’出现,开始把白话和文言合流,但以文章正宗论,还是古文的天下。于是,从韩愈到曾国藩,中国的能文之士都是古文家,古文就是我们一般指的文言文。”
由上文可见李敖抨击的主要目标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八股文,虽然这种文体的确束缚了人们的思维,限制自由发挥,可以说是败坏学风,但也不能仅仅因为它就否定所有的中国文章,一概而论不可取,就事论事才是真。后来李敖又批到了骈文,这也是过于轻率的,虽然骈文重文轻质、繁缛华丽、用典颇多且难以学习,但因此而忽略它的丰富文学资源价值以及艺术表现力也是不应该的。最后李敖又批到了古文就显得有点无理取闹了,甚至可以说不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文明是逐渐发展的,语言和文章也是如此。人类先从不会说话一直到能发出简单音节,再到能完整说出一句话可以说花费时间绝对不短,而从文言文到白话文再到现在的现代文学,之间也是逐渐发展,可以说古代推崇文言文的使用乃正常现象,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段必经之路,只有通过它,才能转入白话文时期,最后转入现代文学。古人用古文,哪里不正常了?如果一开始就使用白话文或现代的语言文字习惯,李敖是不是又要开始批白话文的不是了?
从比较学术的角度来看中国文章的地位极高,首先它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载体,大概可以分为交往文、认知文、述怀文以及颂文四个类别,这些类别基本上分布在典册、骈文、子史、制义、古文、报章等六种体裁当中,其中以认知文的使用频率最高,使用范围最广。在 20世纪的前半期中国的文章完成了一个巨大转变——成功实现了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嬗变,而在 20世纪后半期则产生了许多多元化的写作方式,这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中国古代文章在世界文学史上地位并不低,以先秦时期的散文为例。这些文章纵横议论、极具个性,有时又意气风发或精微诡异,或汪洋恣肆,可以说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文学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而这些先秦散文既可以当做优美的文学作品来欣赏,又可以当做哲学著作来研究,所以对于西方的一些哲学流派先秦散文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由此可见,中国文章并不像李敖说的那样一无是处,因一家之言对中国文学以及中国文章失去信心也是不
理智的。当然,像这样被李敖狠批的除了古代的文章外自然也少不了近现代
的一些文化派别,尤其是李敖最熟悉的台湾文坛方面:
“今日的中国文坛,像一间暗室。暗室四面,没有窗。“在黑洞洞的暗室里面,人们摸到的,只是断烂朝报;呼吸到的,
只是乌烟瘴气;听到的,只是鬼哭狼嚎。 “拥挤在文坛暗室里的各路人马,若编选一下,大致可分十派:“一、新八股派——八股是专制王朝的把戏。新八股派是什么,不
必说,大家就知道是什么。 “二、新之乎者也派——掌故派、伪考据派、骈文派、自传派、寿
序派、挽联派、对凌波‘诗以张之’派等都算。 “三、旧的吗了呢派——请看《中央日报》副刊及其他。 “四、新鸳鸯蝴蝶派——陈定山之流。 “五、表妹派——别名‘林妹妹派’。不分男女,一写小说或诗就
呻吟起来。有病呻吟无病也呻吟,反正老是呻吟,呻吟定了。
“六、新剑侠派——旧剑侠派是多年练功;新剑侠派是一群妇人、孺子、缺胳臂断腿的弱者,一朝在深山得秘籍一部,霍然成侠,虽多年练功之强者,也打他们不过。故新剑侠派是投机取巧派,比旧剑侠派更败坏人们意志。
“七、新活见鬼派——仿《聊斋》派,整夜谈鬼话狐,扯淡。 “八、广播剧派——浪子出走,走了又回头;妈妈跟爸爸吵架,妈
妈出走,爸爸哭了,妈妈又回来了之类。 “九、古装派——西施又洗澡了;杨贵妃又脱裤子了。 “十、新闺秀派——中学女学生在葛雷高里毕克照片以外,最喜欢
看的一派。 “以上十派,据我的笨见看来,足够囊括今天的文坛万象了。唯一漏网的恐怕只有一派——可叫做‘北门派’,那是邮政总局门口的春宫派,势力遍及全省,因为这派只是‘插插插’和‘啊啊啊’的臭八股,所以不足深论。”
对此只能说李敖言辞尖锐地批人批文已经批习惯了,但像他这样一次批这么多还能边批边提出意见理由的倒是前无古人,更何况李敖的文学造诣并不低。事实是有一些派别的文章真的不怎么样,李敖这样也算是以正视听了。
◎中文有多难?
中文学起来容易得很。——李敖
没错,这是李敖说的话,在全世界人民都觉得中文难学的大背景下(甚至有时候不少中国人也会觉得中文难学),李敖又一次一语惊人:中文容易学!那么对于李敖来说中文到底容易学到什么程度呢?让我们来看看李敖的说法:“中文学起来容易得很,容易到可以随便抓个词汇,变更它的词性,抓了一个形容词把它变成动词了。宋朝的词里面,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是形容词或者是个名词,这里‘红了’当动词来用。你们都念过岳飞的《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白’字当动词来用,莫等闲——不要随随便便的,不要忽忽悠悠的,就让你头发这样白了,然后难过。一个形容词这样公然一转就当动词来用,请问大家这样微妙不微妙啊?当然是微妙的。有很多的中文就是这样有趣,这样好学,所以大家不要对中文心怀恐惧。”这段话说得很详细,但是也有点夸张了,学习中文必然不像李敖说得那么简单,但也不像许多人
认为的那样难于攀登。李敖的中文造诣很高这点很少有人否认,但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高的,也是学出来的。为了证明中文真的不难学,李敖总结了一下经验,以一首古诗为例来说明中文的绝妙之处:“有一首有名的诗,是宋朝王安石写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大家注意这首诗,像写笔记的时候,有人说看过王安石写这首诗的原稿,发现他写‘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时,原来不是用这个‘绿’字,而是涂改过好几个字。我们假设性的说法,春风又吹江南岸,‘吹’字不好,春风又到江南岸,‘到’字不好,春风又过江南岸,‘过’字不好。王安石就是这样找了这么多的字来描写春风过来以后,江南岸变成春天了。后来他忽然想到一个最好的字,就是这个‘绿’字,春风又绿江南岸,把‘绿’字当动词来用,春风过来以后整个江南一片都变成绿色了。这个‘绿’字比所有的动词都好,可是原本它是个形容词。”就如大家所见,中文就是如此绝妙,字词用法极为灵活,但也并不是无章可循,其实只要用心,想要学好中文并不难。
许多人认为中文难学,尤其是比英文难学多了,那么中文到底难在
哪里?首先是中文汉字的数量很多,据说光平日里常用的就有七千多字,
一般人能掌握四五千字就已经很不错了。哪像英文再怎么着也就二十六
个英文字母。再加上汉字的书写方式也比较复杂,偏旁部首一样不少,
有些汉字的笔画数量还很多,这就是学习中文首先面对的难题。学习英
文的话一本《英汉词典》就够了,顶多再加一本《语法手册》。学习汉
语你想一本《新华字典》就搞定?做梦!得要《现代汉语词典》,夸张
点的还要有《辞海》,当然语法方面的书也是不能少的,还有什么《古
汉语词典》啊,《异形词词典》啊,就依个人情况酌情决定。总之,关
于中文方面的字典词典绝对比其他语言的要多得多。前面不是提到《古
汉语词典》吗,学习中文有一个部分是绝对跑不了的——古文,也就是
我们经常提到的文言文,毕竟中国五千年历史,古人说话不可能一开始就是现代用语啊,学习古诗词什么的也是学习中文的必经之路啊,偏偏古人惜字如金,说话比现代人简洁多了,所以感受古文中的意境也是个难题啊。现在学习中文的话必然要了解汉语拼音,对于老一辈的中国人来说,这是犹如天书般的存在,而对外国人来说这与英语中的音标可是两码事,等于是学习中文时的又一门附加语。还有就是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这个地方的地方语,也就是所谓的“方言”,平时学的中文都是标准普通话,可要是到了一些有自己方言的地方,比如,上海、云南、广州等地,那就只有别人能听懂你讲话,你却听不懂别人讲话的份了,你觉得不公平你也得忍。
以上的中文学习难点虽有道理,但并不全面,其实只要下定决心愿意好好学,大部分原本看似很难的东西都会变得简单。也就是说,认为中文难学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与人的心理有关,只要过了这个心理障碍,打破定式思维,中文就会变得相对好学了。要知道中文大概算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且最古老的语言,虽然如此,但它的确不难学,反而是比较简单的语言。你可以试着想想,全世界有整整五分之一的人每天都在说、在用中文,这样普及率高的语言又能难学到哪里去?再从语法方面来看,以“去”字为例。英文中的“去”在不同的时态里有不同的单词拼法以及格式。而中文里的“去”字就不一样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只要一个“去”字就够用了。再比如中文里的“是”字经常是以不变应万变,而英文中的“是”还要根据人称以及单复数来作出不同的变化。再从字形上来看,中国文字是非常形象的,一个汉字可以是一个故事、一幅画或者是某种思想。比如,从“笔”字可以看出古人所用的毛笔上半部分是竹,下半部分是毛;而“孕”字就像一幅怀了孩子的母亲的画像;“夫”字透露着一种封建思想:“夫”字比“天”字还要高出一截,所以对妻子而言,一定要“夫为妻纲”,等等。中文里还蕴涵了丰富的想象力。比如一个人爱说大话,我们就说他“吹牛”——话说得太大,喘的气儿太多,牛都被吹上天了;亲人分离时的痛苦就好像拿一把刀割
学?聆听李敖的睿智人生课问
肉剔骨——“骨肉分离”这个词应运而生。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都可以写成好几本书了,中文的魅力也因此可见一斑。所以,学习中文有趣都来不及,哪来的恐惧难学呢?总之,学习中文最重要的就是态度以及认知,首先,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中文并没有想象中的难学,然后再给自己定一个比较实际可行的目标,这样学起中文来就能事半功倍,千万不要自己吓自己,一再强调中文是如何难学,到最后还没开始学中文,自己就被吓怕了。
二、写作也得有章法
想要写出一篇文章说难不难,但是说简单也不简单。首先,你的头脑里必须已经有了写作题材,而这些题材还要值得一写,比如在工作中积累的某些经验等,当然,也可以是对于某个问题所做的研究。但是写文章不仅仅是把头脑中的思想转换为书面语这么一个简单的过程,而且一个思想逐步成熟并完善的过程。
一般而言,只存在于头脑中的思想并不是很明确,除非将它讲述出来并让别人听懂,这样意思就会比较明确。距离写成文章也就更进了一步。总之,要想写好一篇文章,章法是很重要的,如何开头、结尾、分层、分段都要搞清楚,条理要分明。
写文章时经常会碰到写不下去的情况,原因有很多,有时是因为对于书面语掌握得还不太全面,有时则是因为思想不够成熟。思想这种东西比较复杂,在你感觉自己的思想已经很清晰时,有可能仍是一片杂乱。不写,发现不了这个问题;写了,很快就会发现这种情况。遇到这种问题就不要急着写下去了,而应该进行一些必要的工作,比如,多看点相关书籍和别人讨论研究一下等,李敖就曾经说过多读书有助于写文章,特别是多读书也有助于收集材料。而与别人进行讨论
研究则能开拓自己的思维与视野,更加有料可写。总之要尽自己所能充实自己,使自己尽快脱离思维混乱的状态。一旦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材料齐全,就不用愁会在写作的时候卡壳了。正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除了写不出来这种情况,“一挥而就”以及“下笔如有神”这样的情形也是很常见的,写得快并不代表粗制滥造,文章一定要能经过反复推敲以及修改,才能算是好文章。由此可见,写文章的过程就犹如炼铁一般,一定要经过反复锤炼才行。当然,写文章时必须要用认真严肃的态度,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好效果,自己的思想以及经验也得不到传播。
最后要说的就是好的文章一定是有大量的相关材料作为基础,经过作者踏实专心的研究才写出来的。这种文章无论在辞章、道理以及考据方面都能经得起认真推敲。拿李敖的话来说就是你说这是一篇好文章,你就要拿出这是一篇好文章的证据。
◎何谓“好文章”
所谓文章,基本问题只是两个:一、你要表达什么?二、你表达得好不好?两个问题是二合一的,绝不能分开。——李敖
以上是李敖总结出来的好文章的基本标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你要
用精巧的语言来说清楚你想说的内容。为了加强这种说法李敖还特意举
出了一些反例,这些反例自然来自李敖一向看不上眼的古代诗人和词人,
虽然还是不赞同,但是前面已经说过,所以这里就不多说了,让我们来
看看李敖举的这些不符合好文章标准的例子。
“古往今来,文章特多,可是好文章不多的原因,就在没能将这二合一的问题摆平。中国人一谈写文章排名,韩愈就是老大,他是‘唐宋八大家’的头牌,又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大将,承前启后,代表性特强,可是你去读读他的全集看,你会发现读不下去。你用上面两个问题一套:一、他要表达什么?答案是:他思路不清,头脑很混,他主张‘非圣人之志,不敢存’,但什么是圣人之志?他自己也不知道;二、他表达得好不好?答案是:他好用古文奇字,做气势奔放状,文言文在他手下,变成了抽象名词排列组合,用一大堆废话,来说三句话就可说清楚的小意思,表达得实在不好。
“糟糕的还不在文章不好,而在不好却不知道不好,还以为那是好。这就表示了,中国人评判文章,缺乏一种像样的标准。以唐宋八大家而论,所谓行家,说韩愈文章‘如崇山大海’,柳宗元文章‘如幽岩怪壑’,欧阳修文章‘如秋山平远’,苏轼文章‘如长江大河’,王安石文章‘如断岸千尺’,曾巩文章‘如波泽春涨’……说得玄之又玄,除了使我们知道水到处流山一大堆以外,实在摸不清文章好在哪里?好的标准是什么。”
李敖这两条评判好文章的标准其实是很对的,只是还不太全面。就我来看,能够被称为“好”的文章不外乎以下几点:思路清晰、主题鲜明、文笔优美、语言精练、内容有吸引力、排版规范到位、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等等,这几点要全部做到比较困难,但只要认真用心也不难达到这些要求。后来,李敖又提出了在新时代就要用新标准来评价文章: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评判文章,实在该用一种新的标准,我们必须放弃什么山水标准、什么雅俗标准、什么气骨标准、什么文白标准。我们看文章,要问的只是:一、要表达什么?二、表达得好不好?有了这种新的标准,一切错打的笔墨官司,都可以去他的蛋;一切不敢
说它不好的所谓名家之作,都可以叫它狗屁。
“这种新的标准,可以使我们立刻变得气象一新,开拓万古心胸,推倒千载豪杰。任何文章,如果它不能使我们读得起劲、看得痛快,就算是史汉的作者写的,又怎样呢?我们绝不可以看不下去一篇文章,却人云亦云地跟着说它好,或歌颂作者是什么八大家几大家,我们该有这种气魄: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不好就是狗屁!我们该敢说我们心里的话,当你被一篇滥文章烦得要死,你除了大骂狗屁,还能骂什么呢?”
这几段话李敖的言辞依旧激烈,也算说出了他的心里话。虽然时代
在变,判断文章好坏的标准也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有几个判断标准
是应该一直保留的。
首先是要有一个好主题。这个主题必须要能充分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只有文章的主题不散乱,文章才能更加精致耐看。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这个主题必须要能吸引众人的目光。其次就是文章内容,这算是一篇文章的心脏所在,所以要予以重视,这关系到读者对你各方面的评价。除此之外,文章内容一定要和主题一致,千万不要跑题。还要注意整篇文章读起来是否通顺,层次是否分明,合理布局也很重要,古人常说的“凤头猪肚豹尾”就是对文章布局的最妙解释。如果你辛苦写出来的文章,别人只给了一句太乱看不懂的评价,岂不是很让人伤心,也会打击到写作的积极性。接着就是词与词之间的搭配要协调。任何类型的文章都应该给人一种真实感。也就是说你在写文章的时候不能只用华丽的文字来堆砌,那样只会显得华而不实,就像一个全身插满花的人只会让人觉得他有毛病一样。李敖就很讨厌一些伪君子写的虚伪文章:
“我生平最讨厌一些伪君子们在文章上装模作样忸怩作态,一下笔就好像一脑门子仁义道德之气,充塞于白纸黑字之间,读其文,似乎走进了孔庙中的大成殿,好像非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番不可;读过之后,幸运的读者要昏昏欲睡,不幸的读者便要吃强胃散,文章也者,写到他们那
种地步,真算罢了。”相反,你如果用真情实感来写一篇文章,就算用词朴实,人们也会用心欣赏你的文章。这与李敖不喜欢虚伪文章,却喜欢表现真性情的“狂叛品”文章是一个道理:“谈到文章,在明朝有所谓‘文章二十五品’之说,其中有‘简古’、‘典则’、‘讽切’、‘刺议’、‘攻击’、‘潇洒’等二十五品,我认为在这些‘品’中,一项重大的遗漏可说就是‘狂叛品’了。狂叛品的文章最大特色是率真与痛快,有了什么,就说什么;该怎么说,就怎么说。狂叛品的作者深知写文章的重点是在表达作者的意思,只要能达意,使读者痛痛快快地读下去,‘形式’上面的计较,是可以不必的。所以嬉皮笑脸,不失为文章;亦庄亦谐,也不失为巨作。”这种“狂叛品”式的文章形式李敖在写文章时也极爱使用,可以说是与他性格相符的文章形式。此外,写文时还要注意用语尽量简洁自然,少写废话。然后还有标点符号的用法。这虽然只是一个小问题,小到以至于很多人都会将其忽略。但是你要知道,你作者没注意到的东西不代表读者也注意不到。以小见大,一定要注意标点符号的用法,对作者对读者都是很有好处的。最后还要注意文章的排版。虽然这已经和文章写作没什么关系了,但是要知道每个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你文章的排版,所以也要重视。如果排得很乱,让人一看就心烦,就算你写得再好,看你文章的人也会很少。但是如果排版时比较注意,让人一看就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就算你的文章写得一般,大部分人也还是会去看的,排版好,看着也很舒服。
◎多读才能多写
大规模的收藏资料,目的不在獭祭,而在给写文章做基础。一般人的文章所以没力量,原因之一就是“言之无物”。无物的情况,一是没有资料,二是没有见解。大规模收藏资料只是写文章的程序条件,有资
料尚且未必能出佳作,何况没资料乎?——李敖
以上,李敖解释了收藏资料的一些用处。那么,怎样才能大规模收藏资料呢?当然就是多读书了,李敖可是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读书的。哪怕是获罪入狱,他也每日必读。对于这种无时无刻不忘读书收集写作素材的行为,李敖自己也提过:“我从来不养病,病中读写剪贴,一切照常。我住院时,人溜下床,床铺当成桌子,满床是书报资料。医生看了,直皱眉头。拉丁文谚语有道是 Dum vivimus,vivamus。英文意思是While we live,let us live。中文意思是‘生时且做生时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一种看来有点消极、其实非常积极的人生态度,我就是如此。我不但在病房如此,在牢房也一样。我被关进牢房,照例先把马桶洗净,没一会儿就设法弄来木板或纸箱,搭成桌子,开起工来。——我的随遇而开工,有如是者。”由此可见,读书是李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一名作家李敖能够如此多产,与读书够多也不无关系。李敖四十岁时,曾有一家香港杂志说:“李敖是四十岁中国人里面读书最多的人。”李敖本人对这句话的看法是:“虽然没有统计,我觉得它说得也八九不离十,我真是读书最多的人。一般人读的书只要有我十分之一多,就变成了书呆子,可是我读了这么多的书,没有变成书呆子。”
李敖在这句话中摆明了自己读书很多,而且自己读的很有水准——没有读成书呆子。读书对写文章的帮助极大,李敖认为读书要达到的目标就是:“你懂得人情道理。你看到了好文章,要会写好文章。”多读才能多写,多读好书才能多写好文章。
对于如何才能将文章写好,古人总结了七个字——“勤读书而多为之”。这是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提出来的。至于这七个字的出处则由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记录在了他的《东坡志林》中:“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这段话中的“欧阳文忠公”指的就是欧阳修,这是他死后的谥号。这段话的主要内容就是欧阳修写作经验的总结。简而言之就是“勤读书而多为之”。这七个字其实可以分为两层意思:“勤读书”和“多为之”。“多为之”就是要多写作、多练笔的意思,熟能生巧。实践经验很重要。在这里详细要谈的是“勤读书”。每一篇文章其实都是作者知识和修养的体现。作为一篇文章,必然都会涉及某一方面或者是某几方面的知识。也就是说你写得越多,你所要涉及的各种知识也就越多,如果不能了解这些方方面面的知识你是无法下笔的。而作者在文章中应用的这些知识一定要保证其正确性才行,绝对不能胡编乱造、信口开河。否则就是在误导读者,很有可能因此失去读者的信任。那么要怎样才能获得写文章时能用到的各种基本资料和知识呢?那自然是踏踏实实读书。这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要知道付出与收入通常都是成正比的。首先你要做的就是将上学期间的各门功课学好,当你在写文章遇到困难时,也要养成去读相关书籍以及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一直到把问题弄明白了,一切都融会贯通了,再开始动笔。除此之外,一篇文章也是作者写作方面知识的体现。写作方面的知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个就是文学常识方面,比如语法、词汇、修辞,等等。这些知识都是必须掌握的,但是仅在学校的语文课上学习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然要在平时读书时注意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并且要主动向别人学习。还有一个就是对古今中外的大量优秀作品的了解。只有读过这些作品,作者的脑海里才能清楚地知道何为优劣之分,知道什么样的文章能叫好,什么样的文章还需要多多磨炼,要是能做到这点,作者在写文章时,就会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作品尽量往好文章的标准靠拢。要知道,古今中外的有名作家,没有哪个不是读过他人写的大量优秀文章的。所以多借鉴别人的文章也是很有必要的,前提是被借鉴的作品一定要够优秀。
最后一个就是各种从古至今人们谈写作的各种文章和著作,对于这些作品一定要认真浏览或阅读,从中学习或借鉴一些精华之处,这样也可以让自己少走些弯路。
读书的好处既然这么多,那么总要有些值得一读的书吧,对于这方
面,李敖列出了“八大准则”,符合这“八大准则”的书或文章都是值
得一读的:
一、现代分类——打破古来四部分类,独尊儒术的格局。二、注重思想——注重有思想,有独立见解的作品。三、强调自由——强调压迫自由和争取自由的对比。四、关心人民——关心苦难中国人民的生活和不幸。五、精选逸书——搜寻被埋没了的和新发现的文献。六、补正版本——兼顾版本与内容的双重条件。七、提供解题——提供经世致用,学以致用的解说。八、发挥可读性——发挥温故知新的可读性。
李敖的这“八大准则”可以说是真知灼见。总之,对你有帮助的书都是值得一读的书,扩展视野,多读好书,写作水平也会有所提高。
◎考据成风
这种张冠李戴的胡适之言,虽然离谱,但因无知者说不出出处,所
以还不算是胡适的错误。最可恶的是无知者说出出处,却又错引,看来
就像是胡适弄错似的。例如画画儿的何怀硕在《联合报》发表《煮石集》,
其中《自由与同情》一文说“记得胡适之先生曾引王安石的诗句,说明
同情精神。诗曰:……风吹屋瓦堕,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岂但我
血流。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其实照《王临川全集》中“拟寒山拾得二十首”,明明是何怀硕自己弄错了,结果害得胡适的国文跟他这画画儿的一样菜了,真是冤哉枉也!
——李敖
如果我是胡适的话,我都觉得冤枉。更何况一直比较敬佩胡适的李敖就更要为他抱不平了。李敖有一句名言:“你可以说一个人是王八蛋,但你必须找出证据来证明他是王八蛋。”这说明李敖是一个“重考据”的人。但是能“考据”得如此理直气壮的,恐怕也只有李敖了,因为李敖既是一名心思缜密的史料专家,又是一名慧眼独具的社会批评家。他最擅长的就是挖掘社会上的各种现实问题或者是潜在问题,以此来印证他对于传统的攻击,使读者能够切身体会到他的思想并唤起共鸣。总之,一切要用事实说话:“心里想的口上答应的都不算;都要用事实证明出来才算。这就好像女人生孩子,别人要看的不是别的,是孩子;女人给别人看的,不是别的,是孩子。生出孩子才算。生不出哇哇叫的,任凭女人自己哇哇叫,任凭天使、医生、护士、丈夫、奸夫……一干人等作证,都不算。没人对生不出孩子的理由感兴趣。世间最讨人厌的一种话就是失败者的理由,最恶心人的一种话就是失败的理由以外,又以毫无信用之身,来一大堆新的保证。”而李敖一向是有话直说,批评起人来也是毫不留情,按理来说,应该很少有人能接受他这种激烈的说话口吻以及尖锐的文字,但就是因为他“重考据”,经常使用大量的材料事实说话,证据充足到连反对他的人都无话可说。所以说,读书不多,胡乱引证,很容易遭人骂的。李敖也经常引用他人之言,但就是没出过错,一个是因为他读书多,还有一个就是因为他不是读完拉倒,而是读完之后会把需要的东西记下来。正因为资料收集的多了,李敖在许多话题上都能说得很开,当然,挑起别人的错来更是得心应手:
“例如 1985年 5月 11日《青年日报》上,政大教授郎裕宪发表‘偏激言论将会伤害我们国家的安全’,竟说‘法国大革命后……罗曼 。罗兰谓: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1987年 11月 10日立法院院会上,立法委员赵少康竟说‘法国大革命时,罗曼 。罗兰曾说过一句名言: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之!’1984年 7月 27日《中央日报》短评上,竟说‘法国罗曼 。罗兰夫人有言:‘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之!’事实上,全是笑话。因为这话本是拉马丁(Alphonse de Lamartine)误引 18世纪‘罗兰夫人’(Madame Roland)之言,怎会轮到19、20世纪的罗曼 。罗兰(Romain Rolland)和他老婆来代说呢?
“又如干校教授李方晨,在《九国革命史》中一边说‘英王把苏格兰女王玛丽处死’,一边又说‘西班牙王腓力二世遂策动其妻苏格兰女王玛丽’云云,事实上,是把两个玛丽弄错成一个人了。这种菜教授,竟不知苏格兰女王玛丽(Mary,Queen of Scots)并非腓力之妻!此婆一生三嫁,但从没嫁给过西班牙王腓力二世(Philip Ⅱ of Spain),嫁给腓力二世的乃是英国女王玛丽一世(Queen Mary Ⅰ of England),就是外号‘血腥玛丽’(Bloody Mary)的那位。国民党教授如此无知,真是‘乱点鸳鸯谱’了!”
李敖如果没有看过这些犯错的书、报或演讲,如果没有看过正确的
资料,如果看过了也没认真记下来,他能考证得如此随手拈来吗?答案
自然是不能。可以说,在读书以及收集资料方面李敖是个当仁不让的高
手。所谓资料的收集(Data Collection)就是指研究者经过严密、周
全的考虑之后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从研究对象处获取资料的过程,比如,
通过读书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在这里,“读”就是一种获取方法,
而“书”为研究对象,在书中勾画所需资料或写读书笔记就是在获取资
料的过程。获取收藏资料时有许多问题需要注意:首先要了解你所收集资料的种类,例如,描述型资料(对你研究对象的文字概括)、数据型资料、观点型资料(人们对研究对象的主观看法)、公文型资料(官方声明以及公开的资料)、分析型资料等。其次是收集的方法,比如,结构式资料收集法(提前设计好特定的结构来进行资料收集)、观察法、档案记录收集法,等等。还有就是在获取资料的时候一定要保证资料的完整、真实以及准确,确保资料的科学性以及真实性。最后要注意的就是收集资料以前的准备,比如分析资料的来源、价值以及准确性。简单来说,收集资料的步骤就是:明确收集资料的目的、选择收集资料的方法、准备收集资料的工具、设计资料收集的顺序、开始实施。那么,李敖在收集资料方面又有些什么心得体会呢:
“我生平收藏资料,是大规模的,正像韩愈《进学解》中所谓‘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在大规模的标准下,几乎有取无舍,只要片纸只字,就多在收藏之列。宁肯失之过滥,不肯失之交臂。——对资料的态度,正好和我的交友态度相反。
“有些资料乍看,但是,往往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想不到的时候,这一资料,就会发生正面证据或“反面教材”的作用,这时候,才发现大规模的干法实在要得!”
说白了,李敖这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就是有多少收集多少,不管有用没用,先收集了再说。然后在加以利用,既可以用来让自己的文章不容易出错,也可以用来“考据”别人,李敖“考据”别人的例子那可不少啊,各种各样知识的都有,一边“考据”那些引用出错者,一边用刻薄的语言极尽打击之能事,完全不留面子,这也是李敖的一贯作风,所有被他“考据”到的人只能自求多福了。比如,“亚历山大考证事件”:
“9月 18日的《自由时报》上,刊有老包‘大家的报应’一文,里头说:
‘看到一出电视影集,美国总统尼克松因水门案而辞职下台,戏中引述了一句希腊名言,颇令人会心微笑。名言曰:世上最严厉的惩罚,莫过于让一个人的愿望完全实现!……亚历山大征服欧洲之后,某日攀上阿尔卑斯山顶,放眼所及,尽是他一人的天下,人生如此而已,高处不胜寒,不禁悲从中来号啕大哭——他正忍受着上帝给他最严厉的惩罚。’
“……老包这种《自由时报》副刊主编兼专栏作家,历史程度未免太差劲了吧?亚历山大什么时候攀上过阿尔卑斯山顶了?他一生三十三年中,连阿尔卑斯山脚都没到过呀!阿尔卑斯山绵亘于法国、奥地利、意大利及瑞士之间,长达一千二百公里,它是中欧地区的山脉,距离亚历山大发迹的东南欧班都斯山脉,可谓八竿子打不着。亚历山大又何幸跑到它山顶之上?又何故跑到它山顶之上?
“……亚历山大死而有知,被和成泥去塞啤酒桶,还可聊得近酒之
乐呢;最倒霉的是,被无知的台湾人给送到阿尔卑斯山顶之上,还得奉
命号啕一场,那才死不瞑目哟!”
所以,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做什么事,都一定要秉承严谨认真的精神,
不要只凭自己模糊的记忆乱来,当然如果你是记忆力超强的天才除外。
一定要查证所引资料的正确性,最好是在你的文章发表以前先自己考证
自己,这样才不会闹笑话。
三、“杂文”?杂!
所谓“杂文”,就是人们常说的杂体文章。杂文其实是散文的一个分支,也可以算成是议论文的一种变体,以批评和议论为主,文学意味较浓,同时又有议论与抒情两种特点。我们通常所见的杂文都是形式多样且篇幅较为短小,其作者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以及感想见解。总体来说,杂文的语言极为灵动,有时又带有讽刺意味,是文学中的重要分支。常见的杂文有杂说、短评、随感录、漫谈、讽刺小品、知识小品、幽默小品、闲话以及文艺政论,等等。中国的现代杂文产生于五四时期,最初出现在《新青年》杂志上,以“随感录”为名。二十年代时颇有成就,三四十年代时就开始风靡文坛了。在这之后发展虽然有起有落,但总体势头渐好。广泛的文明批评以及社会批评是杂文的基本内容,这类文体带有强烈的思想启蒙色彩与理性批判精神。在艺术上追求说理的抒情化与形象化,一般带有比较鲜明的讽刺嘲笑、幽默喜剧色彩以及论辩、机智的哲理品格,同时有着审丑、警世、益智等多项功能。
李敖的文章大部分都是地地道道的“杂文”,不信你看:从白话、文言、典故、成语一直到各种市井俚语甚至于骂人的粗话,可以说是包
罗万象、无所不有啊。而李敖还经常在一些专门用语的后面附带上洋文的解说当做尾巴,以制造他学贯中西的高大形象,然后又以直率、活泼且非常口语化的句子,加上一刀见血的论述,使他的杂文们读起来爽朗而顺口,让人有一种随着音韵节奏起伏的痛快之感。李敖所写的杂文可以说引起了一场说理文字的革命。因为他最擅长把抽象且专业的话题,深入浅出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再晦涩的主题他也能写得让大部分人只要识字就能看懂,一条曲高和众的道路就这样被开辟出来了,这就是李敖的文字能够传播如此之迅速、范围如此之广的原因。
◎李敖式文学
大堆人中,甲和乙没有什么意见上的不同,丙和丁又没有什么观点上的两样,大家是那么的相似,相似得没有奇思、没有个性、没有不受老顽固压榨过的思想。我们手执笔杆的人,面对这些软趴趴的风气,我们怎么能够也随波逐流呢?我们一定要站起来,告诉青年人,什么生活才该是他们应过的生活,什么感情才该是他们应有的感情。我们要敲打出一种声音,然后从他们身上,得到这种声音的回响;我们不该附和着他们,与他们的错误“灵犀一点通”,用作“共鸣”式的二重奏!……在这些博大的原则底下,在这些遥远的方向底下,作为新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我们必须向一切陈腐的、落伍的、八股的、神怪的、闺秀的混乱思想宣战,我们不再容忍它们来毒化青年少年的思想,蛊惑这些清白小朋友的心灵。
——李敖
李敖写书是必须的,不写书的李敖就不是李敖,用他的话说就是:“第一流商人不论景气不景气,都要赚钱;第一流作家不论畅销不
畅销,都要写书。”而开篇引用的那段话可以说是李敖的心声,是李敖写作的目的,同时也是李敖认定的写作的责任。关于写作目的方面李敖也有所叙述:“写书的目的本来就在向群众宣传自己的思想,使看自己书的群众有深刻印象。注意,是有深刻印象就已足,并不在知道多少多少细节与资料 (写 K,如可厌、如专制、如卑劣、如小儿科……诸印象一一达成即是成功,不在堆资料 )。所以,最好的技法是电影技法,这是造成群众深刻印象的最好方法。现在虽然用书来取代电影技法和补电影技法的不足,但基本上,仍要提醒自己:这书的内容,要像电影一样对看它的人‘直指本心’、‘一片见效’,并且终生受用。所以,fiction比 non-fiction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履行这个责任,李敖用他的思维、用他的笔、用他笔下的文字慢慢创造出了只属于他自己的“李敖式文学”。李敖特有的这种煽动性的文学风格开也为原本保守且四平八稳的中国文学增添了一个新的可能。
李敖的作品一向以文字尖刻讽刺、不留情面而闻名。他的文章多数都毫无例外地强调“己是人非”这个观点,由此可见李敖的是非观念通常倾向于极端的两极化,两极化的李敖在自我以及自我理解方面缺乏对幽微面的关注以及对潜意识层次的测探,由于这些原因李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通常都是大剌剌的快言快语、直来直去。也因此,他的文章感染力极强,别人很难模仿这种只属于李敖的独特风格,用“效者众而肖者无”来形容绝不为过。李敖作品的最主要形式是一种混合了历史专论与杂文的文体,暂且可将其称为“考据杂文体”,李敖对这种体裁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整体风格火辣而又引人注意。因此,李敖的杂文、各种评论文章等,常常会激起波浪,引得人们争议纷纷。例如,李敖曾经评价过余光中:“一软骨文人耳,吟风弄月、咏表妹、拉朋党、媚权贵、抢交椅、争职位、无狼心、有狗肺者也”、“文高于学,学高于诗,诗高于品”等,并认为余光中的言论粉饰了在蒋介石当政期间,国民党政府的各种专制行为。柏杨也是李敖唾沫星子的宠爱对象之一,这主要源
于柏杨坐牢之后的临阵倒戈,对于原本是朋友的柏杨李敖说话更加的不客气:“柏杨的可恶、可恨与可耻,在他摧毁了人类最高贵的一项道德。朋友有难,凡是袖手旁观的,都没事;反倒是援之以手的,都遭殃,都被诬赖成奸夫、淫妇、账目不清。柏杨这种恩将仇报,无异警告了人类:在朋友有难时,你绝对不可帮忙,这种义助的道德是要予以摧毁的,而柏杨公然摧毁了它。柏杨此人其他的卑鄙不足论,但他公然摧毁了人类的道德可就太差劲了。”这些措辞极为严厉的评价在学术界以及民间都有不同的反应。有人反对,觉得李敖粗鄙,就是一个会骂脏话的“文化流氓”,有人拍手叫好,觉得李敖骂得爽快过瘾,说出了人们的心声。总之,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李敖的作品都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其文章的魅力由此可见。
李敖的文章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喜爱调侃与幽默。比如,李敖调侃三毛的虚伪:“三毛的言行,无非白虎星式的克夫、白云乡式的逃世、白血病式的国际路线和白开水式的泛滥感情而已,她是伪善的。”李敖对无耻政客幽默的讽刺:“当话是别人说的,你该吭气而不吭气,反应可作两种解释:一种是有度量,一种是不要脸。当话是你自己说的,你用大厚嘴唇说了那么多不要脸的话,你就无气可吭,反应只能作一种解释:就是不要脸。”李敖在维护他人顺便暗贬对方时的诙谐:“你可以骂人、可以打人,但你不可以打骂之后还恶心人,恶心凡人之后还恶心圣人。”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
李敖为人乐观,从他多次入狱却仍然坚持写作、遭遇打击却仍然快乐生活可以看出。李敖有很多作品都以“快乐人生”为主题,教给人们
“人生得意须尽欢”、“爱情是快乐的”等道理。比如,在他的文章《寻乐哲学》中李敖就说道:“我们新一代的中国人,不可忘记我们老祖宗们那‘不守清规’的一面,不可忘记他们的自然与快意,不可忘记在形式主义的森严气氛里,他们曾以笑脸和血汗,把过度严肃的传统文化,赋了生机、开了新路。我们怀念他们,我们向他们致敬。”还有,“练习放弃有毒的思想,是走向活泼人生的第一步。”也因此,对于一些无病呻吟、整天哭哭啼啼的文章李敖极为鄙视:“够了,够了。我们不再需要软弱与苦恼的痕迹,不再需要软弱与苦恼的文学。时代已经苦够了我们,我们需要的,是阳刚、笑脸与活力。在三百四十三页的《窗外》中,江雁容平均每十页哭一次,再加上她妈妈的眼泪和康南的眼泪,已经“泪如雨下”了。我们怎么还吃得消?琼瑶如果非朝言情小说的路上走不可,那我也劝她多走走莎岗式的路线,而不要只走前期奥斯汀的路线。莎岗笔下的女娃儿,不像江雁容那样的诗词歌赋,甚至不读《罗亭》,也不读《忧愁夫人》,但是她们是活生生的现代女性,有热情、有勇气、有曲线、有伟大的灵魂,也有肉。我盼望在琼瑶的笔下,能够迟早涌出这种新时代的女性,不再‘泪眼向花’,而去‘笑脸上床’。如果这样,我们的时代,也就愈来愈光明了!”这种无病呻吟式的文章绝不可能出现在李敖的作品中,因为这类文章与李敖整个的文学风格以及写作基调可以说是完全背离的。
而李敖对于词语方面的精于使用也为他的文章增色不少。任何字、任何词、任何短句都能用在李敖的作品当中,可以说没有李敖用不了的字,也没有李敖写不出来的句子,李敖的文章多是随心而成,基本上很难在里面找到章法。但是,这种桀骜不驯、激烈尖锐、自然随意的文章却能让人读得酣畅淋漓。李敖的作品可以说是自由的知识分子对独立思考的一种坚持,同时也是对男性强悍体魄以及精神的追求。李敖能够如此有胆有识,无限放大自己的声音,主要源于他不迷信也不屈服于任何形式的主义及权威,并且经常性地进行独立思考与判断。而这种种做法正是许多大陆知识分子所做不到的。而李敖本人也对当前的一些文艺工作者(特别是写文的文艺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文艺工作者要保持耿介与纯度,保持此心此身的澄明独立,不能人缘太好,人缘太好,好到生张熟魏都一网兜收,就大不祥了。台湾的文艺工作者之没有大成绩,原因之一,就是人缘太好,怕得罪人,结果许多精力用来做
公关、做交际、做捧场、做掩护,最后自己的澄明与独立都混浊了、沦没了,他们的下场,就是我说的‘做人成功,作文失败’。”这些话语字字珠玑,只望各位文艺工作者们共勉之。
李敖本人非常推崇胡适,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以及演讲中都有提到过
胡适。但是李敖在写作上却没有继承胡适那种宽容文字的传统,当然,
李敖的语言也不属于林语堂或者梁实秋等人的那种柔软的表达方式,他
一开始就选择了用战斗的方式来展开自己的写作生涯,与谁战斗?当然
是与他认为是敌人的或者值得战斗的人战斗。他本人也发表过一些对敌
战斗的言论:“对敌人,要永远斗争,对朋友,要间歇斗争”,在李敖
眼里,没有永久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朋友,所以有时他也戏称:“朋
友会要我送书,敌人会买我的书,所以我拼命掐死朋友制造敌人。”因
为一直保持这样的战斗精神,李敖的文字也一向被他经营得尖锐而猛烈。
从这方面来看,李敖与鲁迅倒是有了一点精神血缘的关系 (李敖的父亲
李鼎彝曾在北京大学读书,而鲁迅是他当时的老师 ),特别是在对敌姿
态以及经营文字的力量上,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虽然李敖自己完全不
承认这一点。详细会在下面说到。
◎大人物对撞记
鲁迅有他很多的优点,可是,如果六十年后、七十年后、八十年后,
我们给他的评价如果不相当,过分地高估了鲁迅,过分地赞美了鲁迅,
并且认定了鲁迅这些作品都是最好的,而变成我们一个典范的时候,我
觉得很危险,为什么?证明了我们没有进步。
——李敖
李敖对鲁迅的看不上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多次在自己的作品中、访谈节目里或是演讲中炮轰鲁迅:“我们今天查鲁迅的历史,一定要看到这些记录,什么是伟大的革命家?革命家最大的特色,就是要有这个勇气,跟你所要革命的对象对着干嘛,当时对象是什么?当时对象是国民党政府,国民党*的政府。我在上一次的节目里面,曾拿出资料来给大家看,就是在 1929年前后,鲁迅对国民党政府根本不敢碰,根本不敢骂,他骂来骂去骂什么呢?就是今天你们所看到的,整天骂中国人,中国人这样子,中国人那样子,不敢批评真正中国人里面的这些该骂的人,他不敢骂,只是中国人整体跟着倒霉,整天来骂中国人。”虽然鲁迅被李敖贬低至此,但是不可否认两人都是见识非凡之人,他们的文字也都力透纸背。李敖曾经狂妄地说过:“50年来和 500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很显然,李敖把鲁迅排除在外,直接让他出局了。但是李敖排斥鲁迅并不代表他和鲁迅毫无关系,相反,李敖将鲁迅当做了一个潜在的对手,从李敖对鲁迅的作品非常熟悉就能看出来,李敖也经常征引鲁迅的话,可以说李敖完全体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精髓。相比起其他一些不待见鲁迅的文人对鲁迅的态度,李敖的做法可爱多了,比如钱钟书的父亲曾和鲁迅有过文字上的冲突,钱钟书对此也许耿耿于怀,总之钱钟书对待鲁迅的作品也是轻视且不屑于一看的,而在钱钟书的作品中你基本上也找不到关于鲁迅的任何字眼,这完全可以称为一个学术之谜。
李敖与鲁迅都是勇敢而无畏的,他们的文字也都以不宽容而著称。李敖曾经以他人的口吻评价过自己:“李敖不是宽容社会下的产物,他是不宽容社会的见证。一个社会出现一位李敖,哪里是容易的事,又哪里是平白得来的呢?”而鲁迅也有一句名言:“一个都不宽恕。”李敖称自己的作品为直言率真的“狂叛品”,而鲁迅则说自己的反抗“不过是与黑暗捣乱”。所以,两人毫无悬念都落下了爱骂人的名声。以这样的方式来评价两人的文字也许显得浅陋,但是,这样的形容也才是最贴切的,因为骂人也是讲艺术的,这其中有许多学问与讲究。郑板桥有一
副对联形容得好啊:“隔靴搔痒赞何易,入木三分骂亦精!”用它来说明李敖和鲁迅的骂人是十分准确的。正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作家杨照曾经评价过李敖,话是这么说的:“李敖当然是不宽容的,
他只接受他自己的绝对标准去评量周遭的人与事。所以他不可能从不同
的、多元的角度去佩服其他人。在他的标准他的逻辑里,要证明自己的
坚强唯有凸显自己的独一无二,不孤立就不足以显示他的绝对的地位。
不过这种反复坚强、孤立的表示,长期以来成了执意固念(obsession),
也就使得许多人忽略、忘却了李敖被打造成这种绝对强人,背后曾经经
历的苦痛与委屈。这是李敖必须付出的代价之一。”能够说出这样的话
可见杨照对李敖可谓了解透彻,他将李敖真正而完整地还原到了符合当
时情况的个人心境以及历史语境中,与其相比,其他一些指责过李敖的
人,可以说完全忽略了李敖“背后曾经经历的苦痛与委屈”,同样,一
些指责鲁迅的人,也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
在这个时代中,像李敖这种类型的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他坦诚、
直率而又尖锐的说话习惯是许多文学工作者所没有的。李敖的文字是对
那些献媚、吹捧文字的挑战,它使得人们对文字多了一份敬畏,当然,
对于某些人则是产生了恐惧。由于李敖,文字的力量被真正显现了,李
敖可以说是继鲁迅之后真正让杂文事业有了实质性发展的人,他的杂文
不仅仅有针砭时弊的作用,还经常与资料考据以及历史专论融合在一起,
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体风格,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考据杂文体”。李
敖经常在考据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最终使自己的各种论点获
得证实。虽然说话不留情,经常招致人们的不满,但是由于材料与论据
的充分,也使那些对李敖不满之人以及被攻击的对象常常无话可说。由
此可见,李敖并不满足于将自己禁锢在所谓的道德立场之上,这是他与
其他杂文作家最大的不同。比起其他杂文作家,李敖的文字要更加深邃
且宽广,他的文章所表现出来的历史学术性以及思想深度也是其他杂文
作家所不能比拟的,与其说李敖是一个作家,倒不如说他是一个历史学家或思想家。尤其将杂文与历史材料相互融合使用这点上,也许连鲁迅也会自叹不如。可以说李敖在发现材料、收藏材料以及运用材料方面极有天赋。但这并不是李敖与鲁迅的主要区别。因为从根本上来看两人就是不同的。李敖为人乐观向上,一直活得积极昂扬,无论自己遭遇多少挫折、外界环境多么艰险,李敖都一直保持着一副自满与自得的精神架势,坚持以揭短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正确。这种精神状态不是装出来的,而是由内而外体现出来的,相比之下鲁迅则是一个比较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其实细细想来,大家也应该知道,如果李敖没有那么乐观主义、没有将以自我为中心作为保护色,他还能安然活到今天吗?如果李敖像鲁迅那样保持绝望与阴郁的悲观主义,那么今日的李敖即使没有死在狱中,也已经被自己制造出来的悲哀折磨得奄奄一息了。所以说这既是李敖的优势也是他的幸运之处,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这种优势在帮助李敖的同时也造成了李敖在文字上的局限——缺少鲁迅式的自我追问以及自我反省,这使得李敖的文字无法涉及的确存在的悲剧领域,可以说是李敖文字的一种巨大缺失。有些时候,自我悲剧的深刻程度会超过历史悲剧,而李敖的自负让他失去了自我悲剧的能力,虽然李敖也写小说对此进行弥补,但所收到的效果却甚微。
总之,李敖与鲁迅,一个最为率真鲁莽,往往直来直去、指名道姓;另一个则最懂技巧,擅长声东击西、指桑骂槐。各家皆有长短,不足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