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篇?做第一流的人
王墨卿2018-09-18 17:1250,835

  传奇人物自有他的弱水三千,而不止于一瓢;自有他的取舍,而不同于世俗的得失。传奇人物最大的特色表现是不安于环境 (一年三年,三年五载 )。他要找新的环境去浪迹人生。传奇人物不怕任何遭际,任何遭际对他都化为教育与磨炼,然后铸成他丰富生命的一部分。传奇人物亦刚亦柔亦狂亦狷,但都行之于神机莫测。女人抓不住他,男人伤不了他,朋友吃不消他,敌人又被他烦死。他的生命力有一股力量、一团火,永远折腾没完。传奇人物是勇士,是艺术家,是快乐的人,并且也给人不少快乐。传奇人物是豪迈之士,传奇人物是大丈夫。

  ——李敖

  李敖的这段话貌似在介绍什么是传奇人物,说传奇人物怎么怎么样,实则在说他所欣赏的各种做人原则,而李敖本人也在努力让自己朝这些“传奇人物”的标准靠近,如今也算做到十之八九了。

  李敖的人品以及性格,完全可以用惊世骇俗、个性鲜明或者特立独行等词来形容。他是一个敢于想前人所未想,思前人所未思之人。宁做“真小人”也不做“伪君子”,他敢在独裁者的独裁统治下痛骂独裁者,敢于表现自己的真性情,敢于做勇士。李敖的这种人格可以说受到他父亲的很大影响,不委曲求全、不曲意逢迎、不低三下四、不媚上、不傲下,让人敬仰。当然,李敖也因为他的性格以及为人方式被人整过,吃亏不少,损失也很大。他曾两次入狱,总共写了一百多本书,却有九十六本被查禁。就算如此,李敖依旧乐观,笑对一切,嬉笑怒骂谁人管。仍然不抛弃原则地做自己想做的事,骂自己想骂的人,不管对不对得起别人,只要对得起自己就可以问心无愧了。李敖将他这种类型的人称为“新时代人物”:“任何有点方法训练的新时代人物,都该清醒地觉察到‘智

  慧愈多,烦恼愈多’的理论是无法成立的,因为‘烦恼愈多’的原因乃在于智慧的不足与不真,并不在于智慧之多;同样的,‘娱乐无用’与‘人生乏味’之论,也都属于没有开阔心胸的反动,都属于胃口不好却责备食物的愚蠢,而与娱乐等等本身的功能无关。”所以,人们要做对得起自己的人(先要对得起自己,然后才能对得起别人);要做“新时代人物”;要让自己充满智慧(就算充满不了至少也要有那么一点);要会娱乐;要能给自己找乐子使生活不致乏味;要能“开阔心胸”……总之,既然人生在世,就要做第一流的人,就要做智者,就要做大丈夫,就要会寻乐。

  一、第一流人的境界

  李清照有诗云:“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在这句诗中被形容为“第一流”的就是被称为“冠中秋”的桂花。只要是在桂花盛开的季节里,无论你是悠闲,还是奋进,抑或是苦闷,都能感觉到一种“情疏迹远只香留”的畅快。那么,第一流的人又是怎样的呢?李敖曾描述过第一流的人的境界:

  “第一流的人会忍辱、会含冤、会受谤、会遭非常之变,不动于色,会‘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因为他志趣高迈,‘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第一流的人认定 Life is too short to be little。(人生短得不够扯鸡毛蒜皮)他必须忍住不为小事所缠。他有能很快分辨出什么是‘无关的事项’的能力,然后立刻砍掉它。

  “第一流的人过的生活,一定不是常人的生活,一定是非常人所能堪的生活,一定是常人不肯、也不能过的生活。”

  第一流的人一定是个珍惜时间、不浪费生命的人。他不会浪费时间

  去做一些无意义的事,他只知道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时间对他来说极为宝贵,他的目标通常是如何在短暂的生命中创造最大的价值。

  第一流的人也一定是个以大局为重的人,古往今来,善战者、善治国者莫不以大局为重、为要、为上、为本。所以第一流的人也应该是做大事且不拘小节之人。他善于从整体出发,善于从长远计量,然后全力以赴,最终改变大局。

  第一流的人也是无情的人,他只站在真理一方,为了捍卫真理他可以抛弃各种人情。他也是一个讲究原则的人,为了原则他也可以不要所谓的“良心”,他不会“良心上过意不去”,他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所以第一流的人做事都力求做到问心无愧。

  第一流的人也是能保持本色以及真性情的人。他不会溜须拍马、不会曲意逢迎,也不会勉为其难。他按照自己的“心”来生活,不隐瞒自己的真实需要,不隐藏自己的真实性格,不为别人而活,他是非分明,待人接物公正公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的人生信条。

  总之,第一流的人做第一流的事,他有高远志向,他乐观,他宽容,

  他有智慧,他只做实事,他正直,他谨慎……这些标准,你又能做到几

  条?第一流的人不易做,但却不是不能做,先从做第一流的事开始,日

  积月累之后,你会发现自己也在向“第一流”的道路迈进。

  ◎大德不可忘

  有一种人,他们很注意“细行”,在小的行为上,小心翼翼,他们

  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是好好先生、好丈夫、好老师、好兄弟、好公务员,

  甚至是爱国者,但以大的行为、大的规迹来看他,他就不及格。以日本

  的广田弘毅为例,他符合好好先生等每一样条件,但他却是侵略中国的元凶,他在大的行为、大的规迹上是错误的、狭小的,叫人不敢领教的。最后,在东京大审时被绞死。死前他的太太先自杀殉情,他真是好丈夫。但好丈夫等“小德”并不能使他的“大德”正确、伟大、令人佩服,所以这种人,要上断头台。

  ——李敖

  这句话中李敖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光注意细行是不够的,还要注意自己的大德,甚至可以说大德比细行要重要。中国人一直以来在道德问题的看法上似乎都有些矛盾。看法之一是“不矜细行,终累大德”,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注意小问题,那么在道德上也是不足取。另一种看法是“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意思是只要把道德上的大的方面把握住,小的方面也就可以不必苛求了。李敖在讨论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用日本战犯广田弘毅作为例子,先阐明在他上绞架以前,他的太太先行为他自杀殉情,这说明在“细行”上广田弘毅完全符合作为一个好先生或是好丈夫的条件。但他是侵略中国的元凶之一这一点也是不可否定的,他对中国人民乃至亚洲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使他在“大德”上是不及格的,也是不足取的。这里再举另一个例子,明朝有一个破山和尚,有感生灵涂炭,于是为民请命,请求张献忠不要再滥杀无辜。而张献忠命令他的手下拿出牛羊猪肉,然后对破山和尚说:“你只要吃了这些肉我就封刀。”破山和尚大义凛然道:“老僧是为百万生灵,何惜如来一戒。 ”毫不犹豫地就把那些肉吃了。从和尚戒肉这样的“细行”来看,破山毫无疑问是有瑕疵,但是从为了百万生灵这方面来看,破山可以被称为“大德”方面的楷模。

  李敖想要表达的这种大德重于小德的想法颇有一番道理。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生而为人是不可能完全尽善尽美的,因此有了“人无完人”这一说法。好人与坏人之间的区别看似很明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两者之间似乎也不存在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也就是说两者的界限并不分明。

  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一个好人做了一件影响很坏的坏事,而因为这件坏事引出了许多世人所不能容忍的恶果,那么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把这个好人当做坏人来对待,这就是所谓的“失大德”。由此可见,好人与坏人之间的差别只有一步,要跨过这一步,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上文中提到的“小德出入可也”是想说明那些时不时有所出入的小节是不影响一些君子或是有德之人的为人。比如,精忠报国的岳飞,颠沛流离却至死不屈的文天祥等,这些人在少年时代都做过一些被道学家划分为“离经叛道”的事,但这些事并不影响他们成为不失大德的君子。相比之下,有许多古代的君王,比如南唐后主李煜、唐玄宗李隆基、明朝崇祯帝等,这些都是极有才华之人,李煜的词,唐玄宗对音律的贡献,崇祯帝在画工以及陶瓷方面的才华,都由于他们的亡国或统治不力而完全被抹杀。许多帝王将相都是如此,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不仅限制了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还让他们背上了沉重的枷锁,身份虽然富贵但是福是祸谁也说不清。再看看另一种类型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汉高祖刘邦都可以被称为一代名君,说其名垂千史也不为过,然而他们也有兄弟相杀的“玄武门之变”以及“背信弃义,杀戮功臣”的名声,这些可以用“坏”来形容的名声并没有遮掩了他们的“日月之明”,反而更能显得他们光明磊落,有帝王风范。这样想来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如果当上皇帝的是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当时的秦王李世民,那么还会有贞观之治的出现吗?说不定大好的江山会完全毁在李建成的手里。汉高祖和明太祖都有诛杀功臣之名,清朝的傅以渐就说过这样的话:“汉有韩信,明有蓝玉,读史至此,诚可感叹。然以国家全体而论,当开创伊始,若无约束元勋宿将之力,人人挟其马上功劳,骄纵横暴,民生凋蔽,也不能立国长久。明太祖,汉高祖,诛杀功臣,虽千古叹为寡恩,其实也是明,汉开国之功,所以能够速就的原因。”说到这里就能看出,“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可谓极有道理。而为了能更进一步地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以及重要性,李敖再次显示出了自己善于考据的特点,又再接再厉地举出了更多的例子:

  “再以德国的史匹尔为例。他也符合好好先生等每一样条件,但他却是帮助希特勒侵略的元凶。纽伦堡大审时,他看到集中营犹太人惨死的照片,他自认有罪。他在大的行为、大的规迹上是错误的、狭小的、叫人不敢领教的。最后,被判了二十年。他的太太一直等他出狱,他真是好丈夫。但好丈夫等‘小德’并不能使他的‘大德’正确、伟大、令人佩服,所以这种人,要坐二十年牢。

  “在日本军国主义的统治之下,在德国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之下,像广田弘毅、史匹尔这样的知识分子,也不知道有多少,他们都只知‘小德’而不知‘大德’,只重小的行为而忽略大的行为、大的规迹。他们自以为在精忠报国,自以为卖命的对象是苦难的国家,因而做孤臣、做循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殊不知他们做的,只是对一党一家一姓的愚忠,对一党一家一姓的扶同为恶而已,他们在‘大德’上,是‘逾闲’的。”

  “大德”与“小德”其实也可以说成是“大局”与“小节”,注重“大德”就是顾全大局,不拘小节。所谓大局,通常指人们所作出的决定是从整体利益出发,为整体利益着想,而不是为个人谋利。可以说,为政者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懂得顾全大局,想要成为这样的人就必须要做到能以海量的胸襟去作一些常常被人们认为是“过分理性”的决定,或者是抛开自己的自尊忍受他人的侮辱。这样做的理由就是为了顾全大局。也就是说想要顾全大局,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不拘小节,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鸿门宴》中就有类似的话:“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这句话的具体意思就是做大事之人不必顾忌细枝末节,行大礼之人也不必计较一些小的谦让。因此,想要成就大事,必须善于取舍。

  古往今来,有多少成大事者都是因为善于取舍且不拘小节而获得了

  成功。矛盾随时存在,现实存在的事物中就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一

  个人是不可能将所有事情都全面顾及,做到面面俱到的,因此只有将工

  作的重心放在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上,确定“大事”、“大德”的重要

  地位,做到不拘泥于小节,这样才能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完全投入解决

  事物的主要矛盾上。一句话,要想更快地获得成功就要减少细枝末节等

  小事的阻碍。曾国藩就坚持着这样的人生信条:定准做事的方向,不要

  把心思都花费在小事上,做事情时一定要抓住根本,搞清主要矛盾,从

  大局出发去考虑问题。因次,曾国藩的《曾氏家书》中就有许多信条被

  后人们奉为经典。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与吴国斗争失败后在吴国甘当

  奴隶这点可以看做是“小节”,之后勾践卧薪尝胆,积蓄十年之力,最

  终一朝灭吴,成就立国大事。类似这种不拘小节、最终成就大事的例子

  还有很多。韩信不拘胯下之辱这样的“小节”,最终成为西汉的开国功

  臣;爱因斯坦不拘不修边幅、衣衫褴褛这样的“小节”,最终提出相对

  论……这些成大事者都志不在小,他们看得更远,从大局出发,不拘小

  节,最终获得巨大成功。而一些过于注重细节之人,如三国时期的诸葛

  亮,可以说是事必躬亲,“军中罚二十以上必亲览”,他要管理太多的

  琐事和小事,完全没有做到区别取舍,没有搞清楚国家的“大事”与军

  中的“小事”之间的关系,最终因为劳累过度而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

  死”的结果。这些事例说明的道理仍旧是要想成大事,就要不拘小节,

  只有这样做才能避免分散精力在完全不必要的小事之上,做到专心致志、

  心无旁骛地达到最终目标。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企业管理当中,一个企业

  管理者若想取得成功,也要做到不拘小节。德力西集团的总裁在谈到如

  何管理好企业时就说过一定要从各种繁琐的管理事务中脱离出来,从全

  局的角度出发来为企业把关,而德力西集团正因为坚持了这个原则,才

  能多次进入全国民营企业的前十强。所以说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

  家,想要成大事,就必须要把握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以大局为着眼点,

  善于取舍且不拘小节。唯有如此,个人才能达到最终目标,企业才能在市场领先,国家也才能飞速发展。才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上面提到了顾全大局以及不拘小节的问题,又让我想起了一句古话:“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这是一句充满了科学哲理以及辩证法的话,完全值得借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分析一下可以看出它讲的是“全局”与“一域”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大局与小局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一域”服从“全局”,“小局”服从“大局”。如果一个人只能看到眼前这块小小的局部,只能看到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的利益,也就是“一域”蔽眼,不见全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样做不但会影响大局,就是小局也会被搞砸;相反,如果能做到从宏观或全局的角度去看问题,那么你一定会有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胸怀以及气势,也只有这样你才能扩展自己的胸襟,打开自己的视野,在更宽广的空间范围中寻找并把握更大的机遇,只有谋全局者,才能因势而上,最终赢得发展。而“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讲的则是“万世”与“一时”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长远与眼前的关系。所谓发展其实指的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指的就是“万世”,也就是长远,经得起考验。如果不谋“万世”,竭泽而渔,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想要发展当前,就必须着眼长远。

  总之,小德与细行固然重要,但大德亦不可忘。虽然想要达到“大德”的难度比达到“小德”要难得多,但是,谁又不想被人们称为一个“大德之人”呢?

  ◎原则性问题无情面可讲

  我一生中,因为我的质直与坦白,得罪的朋友颇有几位,我都顾不

  学?聆听李敖的睿智人生课问

  得了。我爱护朋友,但我更爱护真理。当朋友背离真理的时候,我会修理他,无奈下笔时分,未免眼中含泪。诸葛亮斩马谡,是眼中含泪的,诸葛亮的伟大不在公事公办,他的伟大,在可以徇私却不肯徇私,他当时要徇私,大家也没话说,但他不肯,所以有挥泪之斩。诸葛亮的挥泪之斩,表现出来的,是公私既分明又兼顾,也就是真理友情既分明又兼顾。这种作风,我最欣赏。

  ——李敖

  李敖的确很能得罪人,那是因为原则与真理对他来说尤为重要,不

  管是什么人,只要触碰了他的底线,哪怕是朋友,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提

  笔而战。李敖也认为,捍卫真理、保持原则也是一个第一流的知识分子

  应该做到的:“任何第一流的知识分子,他在形式上的条件,必须是反

  对形态的、批评形态的、异议形态的、你说东我就说西形态的。因为他

  深刻知道:在寻求真理、维护真理的过程中,从反对、批评、异议、你

  东我西来着眼,太重要了。尤其在一党独大众口一声的情势下,更该如

  此。想想看,当苏格拉底独自面对众口一声,敢于为十个将军辩护的时

  候,当伽利略独自面对众口一声,敢于提出地球转动学说的时候,如能

  有一个声音,从众口一声中脱声而出,转来支持他们,表达出反对、批评、

  异议、你东我西的声援,该是多么重要的事。因为在当时,苏格拉底和

  伽利略的唱反调都被抹杀过,但他们的反调,毕竟都是真理。真理从唱

  反调而来,真理的发扬光大,又有赖于第二个、第三个乃至第 N个唱

  反调的人,前仆后继,薪尽火传。”像李敖这种公私分明到不讲情面的

  人现在已经相当少了,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样品格的人是受人尊敬的。

  古人就非常讲究铁肩担道义,而今人则讲究主持正义,古往今来这些都

  是检测社会是否公正的必要法则。烟云变幻的历史,沧桑莫测的人世,

  只有正义与正气能够长留人间,正义一直是人心所向,正义也一向是公

  私分明,不会因私废公,更不会因公废私。

  12

  公私、义利可以说是社会经济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同时也是传统道德、人格以及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私关系上,通常要做到大公无私,公私分明,甚至是公而忘私。而在义利关系上,通常要做到舍利取义或者是重义轻利,也就是说为了道德牺牲自己的物质利益。南宋思想家朱熹认为:儒家修身养性的第一要义就是人们要如何摆正公私义利等方面的位置。想要公私分明有几点是必须要做到的。其中一点就是必须具备一个独立的人格意识。如果一个人做不到这点,没有具备独立的人格意识,那么他就不会用理想状态下的那些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就算要求了也会很难做到。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一直着重强调拥有集体主义的人格意识,从小就教育人们一定要把集体的、全局的利益放在任何事情的首位,这样一来“天下为公”的传统氛围就这么形成了,这也是中国文化中非常典型的一例:遏制甚至抹杀个人对私利的追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追求私利也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行为,不应该受到抑制,但是必须正当地发展。如此想来也是,凡事都要对比才能出结果,如果没有私利,哪里又有公义?可以说私利就是公义的根本,但是这样说并不代表人就应该先满足私利再满足公义,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保障公义这个大前提下,正当且有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可以说大公无私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理想状态,是被人们普遍憧憬的,但要清楚,想要达到这种状态也是极为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太可能的,尤其是要做到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公私分明。中国是一个重视人情,甚至可以说是讲尽人情的国家,李敖对此也是深恶痛绝:“一切要靠‘拉关系’、要靠人际关系好才能办事的现象,是可耻的!因为它把‘人情’高过‘是非’,又违反公平原则。中国人最易犯此病。结果人的精神、时间都花在做公关、交朋友、拍肩捏臂、酒食征逐上面,一切都讲关系才能过关了,这成什么话啊!”可以说在中国人情第一,在这里人情会成为一个人所有行为的重要基础以及行动原因。在现实背景之下,谁有关系谁就能活得自在。当然,在这里并不否定那

  些靠自己本事单打独斗闯天下并且成功的人。但是谁又能做到有关系不利用,只靠本事吃饭呢?这样的人恐怕很少,不过也确实让人佩服,但是心中的苦怕也只有他自己清楚。总之,在现实社会无论你要做什么,总是会习惯性地先捋捋看自己有没有这方面的关系,研究一下这个关系能起的作用有多大,这恐怕已经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一种思维定式。只要有关系,我们在做事方面就会有信心得多,一旦没有什么关系,在做事方面总会感觉单薄无助,无人依靠。这不能怪任何人,同样做一件事情有关系的成功率比没关系的要高得多,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且古今通用,皆是如此,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例如清朝时期大名鼎鼎的曾国藩,是靠长辈介绍才能成为军机大臣穆章阿的门下,而晚清的重臣李鸿章也是经人介绍才成为曾国藩的门生,再接着,没啥本事的袁世凯也是靠他叔父的介绍才到了李鸿章的门下做事,特别是这个袁世凯,无论是学习还是科举,可以说是一无是处,如果不是李鸿章的提携重用,他最后能凭借位高权重搞出那么多鸟事吗?如果不是有人情关系,袁世凯很有可能还要在不得志的黑暗中徘徊很长时间。到后来新中国成立,尽管对于人情关系的约束开始增多,但是也不能否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感情仍然是生活高下、前途逆顺的一个重要基础。这个道理也被大多数人所认可,所以不管是谁,大概都会拿出相当一部分的精力来编织自己的“关系网”,人与人之间相互攀比,关系硬不硬也成了一个项目。关系广大、认识“有用的”人多的,通常都会被认为是能力非凡、有本事,人们或多或少都会表现出一些钦佩、羡慕甚至是嫉妒的情绪,如果有可能,就会立即上前将这人拉为自己能够依靠的力量。总之就是认识的人多了,办事能相互有个照应,就好像走了个捷径,比靠自己走弯路要省力多了。官员们对这个道理更是认识透彻,实际操作水平也会更高,能够很有技巧地处理工作方面以及与领导联络感情方面的关系。因为他们知道,只是干好工作是不够的,与上级搞好关系才是双保险。关系好了,工作有点儿失误没关系,关系不好,工作上只要出了一点点问题,也能让你倒

  大霉。可以说中国就是一个人情化的社会,这与西方的许多国家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现在这种状况呢,归根结底很有可能是因为中国曾长期处于一种大一统的社会结构造成的。在这种结构下,人们生活艰难,大部分人都处于弱势地位,这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照成为必须,一直到现在,这种必须都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现在所生活的时代仍然是一个处处需要别人关照、需要感情的时代。这已经成为了社会上的一个潜规则,这也是中国社会运转的一个根本因素。那么,在这种几乎到处都是“讲人情”的社会背景下,李敖是如何保持他维护真理、公私分明的态度而不动摇、不改变呢?那就是“没良心”,这里说到的“良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良心”,李敖是这么解释的:

  “所谓‘良心’,是古今中外人士最爱谈的一个大题目,也是一个十分不通的大题目。我所以说这个题目不通,乃是因为‘良心’是根本不存在的。一般人误以为人类先天性有‘良知良能’、有‘是非判断’ ……其实这些都是根本没有的——这些统统都是后天习俗与教育的产物,标准也因时空环境而不同。例如:中国的女人,会因丈夫讨小老婆而大骂丈夫‘没良心’;可是沙特阿拉伯的女人呢?却会因丈夫没讨小老婆而大骂丈夫‘没良心’。可见‘良心’云云,实在是后天学到的传统标准,并不是什么得天独厚的宝贝。

  “因此,当一个人用‘凭良心’做标准来做人处世的时候,他一定该当心,该仔细检讨检讨这个‘良心’是什么?检讨以后,他自然会发现这个抽象名词所代表的意义,实在非常含混,非常模糊不清。如果他稍有方法学的训练,他会很容易就发现,所谓‘良心’,只是传统标准的反射而已;所谓‘受良心驱使’、‘受良心责备’等等,也只不过是受传统标准的驱使和责备罢了!

  “做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我们该用知识和理智去订立新标准,去判断是非善恶,不该再用‘良心’一类的不通词汇来判断。我希望我们

  是‘没良心的’一代,那个时候,我们所作所为,大概也不至于‘丧尽天良’吧?”

  所谓良心,从字面意思看,就是良善之心。但是事实上,并不是一

  切的善心都可以被称为“良心”,同理,也不是所有恶行都能用“没良

  心”来概括。比如,一个人看见他人悲哀却无动于衷,看见他人有难却

  不愿救助,这样只能说他没有“同情心”;而一个人如果损人利己,在

  公共场所任意胡为,只能说这个人没有“公德心”;一个人如果光天化

  日之下干一些大家认为不要脸的事,或者是置舆论于不顾随便做坏事,

  那叫没有“羞耻心”。也就是说这些行为都不能称其为“没良心”。只

  有那些见利忘义、吃里爬外、卖友求荣、知恩不报的人,才被斥为“没

  良心”。打个比方说,一个人曾经受过别人的帮助,后来这个帮助过他

  的人有困难了,而这个受过帮助的人明明自己有能力,却不肯施以援手,

  反倒作壁上观,装聋作哑,那就可以说他没有良心。再来一个例子,一

  个男人在落难的时候得到一个女子的关怀以及体贴,后来这个男人发达

  了,却没有报答那个女子,反而攀龙附凤,甚至休妻再娶,这也是没有

  良心的体现。由此可见,所谓良心,是一种专门用于人情回报的东西,

  属于道德范畴。也就是说,李敖所提倡的“没良心”根本不属于我们传

  统上所说的“没良心”的范畴,他完全没必要担心别人会说他“没良心”,

  当然,他也从来没担心过。

  李敖的朋友不多,但是敌人可是数量庞大到让人数着都手软。为什

  么呢?就是因为李敖“没良心”且讲原则太多,他有很多朋友都是这么

  失去的,但是他并不在意,他反而认为这是检验友谊质量的一个好机会:

  “从谑画的角度看,我这种四处树敌的作风,岂不也正是检验‘朋

  友’、验明‘朋友’的好法子?如果‘朋友’是这样伪善、胆怯、骑墙、

  闪躲,这种朋友,也真可有可无了,他们不敢和我做朋友,说破了,我又何所惜呢?

  “我常笑我自己说,别人整天做公共关系讨好人,我却整天破坏公共关系批评人,我的敌人不是一个个出现,而是一窝窝出现,我几乎每半个月就要多出一窝敌人,我真‘阔’得很呢!

  “我为什么这样与人为敌?因为我争是非、不讲俗情、不肯做乡愿。我的敌人十之有九都是小人,如果我的朋友不勇于做君子 (战斗性的君子),不敢和我做朋友,我觉得我该就此人我两弃,也不错啊!

  “王尔德说世人都疏远了我,而仍在我身边的人,就是我真正的朋友。我年纪愈大,愈觉得他这种严格的择友标准其实还不够。我觉得该改为:我疏远了他们,他们仍挺身为真理而公然站在我身边的人,就是我真正的朋友。

  “我希望在这种悬格甚高的标准下,去自勉勉人。”

  李敖会这么想主要是由于他一直认为“人缘太好,会对真理构成妨碍”。由此可见,在李敖心里真理与原则更重要,因此所造成的“孤独”并不能影响他维护它们的决心,李敖甚至举出了许多“吾爱吾师,尤爱真理”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决心:

  “人生百年,缘归一梦,猿鹤虫沙,例皆尘土,但在百年孤寂之后、尘土长封之时,总希望有些永存的功业与交情留为雪泥爪印。吾爱吾师,尤爱真理。

  “老子李耳,主张‘以德报怨’,孔夫子就大加抨击,他质问:若不辨是非地对有怨于你的以德相报,那么对有德于你的,又该怎么办?又‘何以报德’?

  “孔夫子这种‘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是西方的‘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精神。一般以为‘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话,是亚里士多德的话,其实亚里士多德在‘尼可马堪伦理学’中,并没这样的原

  文。亚里士多德批评他的老师柏拉图,指出真理和师友都是亲爱的,但在两者冲突的时候,他选择真理。

  “古今中外,热爱真理的人,无不在真理面前,对老师痛苦地义无反顾;孔夫子热爱真理,他‘背弃’了老子;亚里士多德热爱真理,他‘背弃’了柏拉图;梁启超‘背弃’了康有为;卡尔 。容‘背弃’了弗洛伊德;章太炎‘背弃’了俞樾;周作人又‘背弃’了章太炎;周作人的学生又继续‘背弃’,当真理跑得比老师快的时候,又怎能不作清楚的选择,清楚的‘背弃’呢?”

  李敖是一个强者,因为他敢于在真理最孤独的时候守住孤独。面对“良心”与“人情”,李敖积极抗争,因为真理与原则存在于他的心中。追求真理的道路是无尽头的,他依然坦然接受这一切。李敖忠于自我也忠于真理。无视别人的疏离,继续享受孤独。要知道,疏离,不会让人沉沦,只会让人更坚强;孤独,也不会让人发疯,只会让人更执著。

  ◎浪费生命是一种罪过

  第一流的人举世无双,可惜的是,他的生命同凡夫俗子一样,也并不比他们长。他没有时间可以像凡夫俗子一样地浪费,他要以并不长的生命,完成许许多多第一流的事。所以,他不能过凡夫俗子的生活,不能在人生的许多事情上,作凡夫俗子的反应。为了完成第一流的事,他必须放弃或减少凡夫俗子的快乐、交游、娱乐、爱恨、争执、答辩与澄清。林肯说他没工夫答辩,生命用来扯这些,他将无暇做重要的事。

  ——李敖

  就如李敖所说,第一流的人是不会浪费时间去做无聊事情的,因为他们不想浪费自己的生命,他们只做自己觉得重要的、有意义的事。所谓生命无非是我们还活在人世间的时间,因此也可以说浪费时间就是一种自杀行为。想到死的确会令人感到不快,因此大部分人都会不惜一切努力或金钱来求得保全自己生命。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既然时间就是生命,那么我们为什么对于自己浪费一个钟头抑或是一天时间却往往毫不在意呢?为什么常常会忘记生命本来就是由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小时、每一天一点一点组合起来的。因此,浪费一小时或者是一天的时间就等于浪费一小时或一天的生命。无论如何都要记住一句话:浪费时间完全就是一种罪过,你会因为这个罪过受到与自杀一样的惩罚。我们可以来计算一下,人生短暂,不过只有几十年,而我们必须把这几十年中将近一半的时间用在睡觉上;把吃饭的时间都加起来也要花去好多年;平时上厕所、逛街、换衣服等琐碎小事又会花去许多年;如果你还热爱旅行的话各色水路陆路的旅行之后又是好多年的时间没有了;各种缓解压力的娱乐项目自然也不能少,不管你是自娱自乐,还是娱乐别人,还是别人娱乐你,又花掉了几年时间;过年过节的没个庆祝活动也不行,这个每年必有,也要算;人不可能一生无病,养病也要花去几年时间……朱自清就曾感叹过时间在琐屑的事情中溜走:“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里,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去,从我的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如果假设我们的寿命是一百年,将上面这些已经算好一定会花出去的时间减去,你会发现,能让我们好好工作的时间大概只有十多二十年吧。你又能保证在这些时间里你都一直进行有效的工作吗?算完这些,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已经不能再心甘情愿、随心所欲地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了。作家邓拓曾说过:“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他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

  地浪费掉。”时间宝贵,失去将不再回来,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做有效的工作。如果时间利用得当,产生的利益将是无可估量的。《教育论》的作者斯宾塞也说过:“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有限,不只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纷繁。我们应该力求把我们所有的时间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情。”从道德方面来看,恰当利用时间是有很多好处的。懒惰会让人无所事事、百无聊赖,而人就是最容易在这个时候犯错的,“每天不浪费或不虚度或不抛弃剩余的那一点时间,即便只有五六分钟,如得正用,也一样可以有很大的成就。游手好闲惯了,就是用着聪明的才智,也不会有所作为”。雷曼如是说。所以,如果你热爱生命,就请不要浪费时间。

  李敖是一个很会利用时间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都知道李敖

  的口才极好,不管是什么观点,经他一说就完全变样了,他会说出一个

  新的观点,而原有观点早就被他批驳得动摇而破碎了。李敖之所以能做

  到这点,就是因为他的时间都用对了地方:“因为我午夜梦回,一一长

  考或细查过人间每一个大问题和小问题,我的博学、用功与好头脑,使

  它们深入;我的文笔、口才与幽默感,使它们浅出。我又独居,不抽烟,

  不喝酒,不喝咖啡,不喝茶,不打牌,不跳舞,不看电影……我全无嗜

  好,只有专注地工作、工作、工作,我像一个清教徒似的律己甚严也责

  人甚严,所以我有是非,有成绩。我的本领非偶然可得,也非好吃懒做,

  游手好闲可得。所以你们不必觉得奇怪。”宝贵的时间必须用来做正确

  而有必要去做的事。不过既然不想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与其从其他方

  面拼命挤时间,为什么不能从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方面入手呢?第一流

  的人在工作和做事方面也是很有效率和速度的。我们可以具体来研究一

  下。第一流的人其实都有一个极为重要的习惯,那就是找出重点,这个

  重点的内容就是影响工作进展的关键点以及各种阻碍、绊脚石,把这些

  重点找出来之后就要设法控制住它们,既是为了更快更轻松地解决问题

  也是为了不让那些绊脚石阻碍自己。这就是为什么第一流的人做起事来总是让人感觉他们比一般人更加的轻松愉快。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做事的秘诀,他们善于从一大堆杂乱无章的事情中挑出最关键、最重要的事情,就好像为一个杠杆找到一个适合它的支点,就这样,不用花多少力气,只需要用手轻轻一压,就能轻松地移动原本要花大力气也不一定能动一下的东西了。同理,在工作方面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在工作或做其他重要事情的时候无法把握这项工作或事情的关键,结果只可能事倍功半,往往在你付出大量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的同时,收效却与你的付出成反比,完全不尽如人意。因此,第一流的人在工作时的特征之一就是他能迅速了解事物的本质以及关键之所在。第一流的人在工作时能够分清主次轻重,他们很擅长分辨事情的重要性,绝不会犯一般人常犯的错误。比如将紧急的事情错当成重要的事情。判断一件事情是否要马上处理通常会从两个因素考虑,一个是这件事情是否紧急,另一个就是这个事情是否重要。如果这件事情很紧急那就意味着需要立刻关注这件事情,一般来说,紧急的事情外在的表现都很明显,也就是说紧急的事情都很显而易见,是呈显性的。这样属性的事情容易造成我们的压力,这种压力会让我们迅速对其采取行动,但是这种采取行动的行为却可以说是被逼迫的。大部分紧急的事情给我们的感觉都是很有意思或是容易完成的,但是很遗憾的是它们并不重要。通常对于紧急的事情我们会迅速作出反应,但殊不知,反而是那些重要却不紧急的事情更值得我们投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主动性抓住难得的机会,这样可以促进事情的进展。相反,如果我们不让自己积极主动起来,就很难发现重要的事情到底重要在哪里。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把紧急的事情与重要的事情搞混。所以,一定要记住,想要确定一件事情是否重要就要考虑这件事情完成之后的结果应该是怎样的。所谓重要的事情就是指一些对你的优先的目标、价值观以及使命有很大帮助的事情。第一流的人做事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能分辨出重要的事情并能集中精力将这件事情完美解决。歌德就提醒过我们:“做最重要的事情,

  可千万别被那些最不重要的事情随意摆布,永远不要。”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所做的大部分事情虽然很容易,但都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完成的价值不是很大。如果你经常很轻易地就把自己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上,那么你就应该在做这些事情之前好好评估一下大概要花多少力气能完成这件事情,而完成这件事情之后你又能获得多少价值,这样想想,你应该就能冷静下来了。因此,为了你每天都在减少的时间着想,也为了能让你的时间得到最大限度、最有效的利用,抛开那些不能带给你很大成果或收益的事情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想要完全抛开这些事情是很有难度的,但是只要你自己愿意或多或少你总能放下一些事情,哪怕你只放下这些事情中的一半,你都能发现你的时间充裕了许多。所以,如果你的面前正放着一堆问题的时候,你就应该先考虑一下或者是先问问自己,到底哪些事情最重要,然后优先处理这些重要的事情。如果放任那些所谓的“紧急”的事情左右你的行动,你的生活就有可能充满危机。与“第一流”这个标准就更是无缘了。

  总之,想要成为第一流的人就要先在时间以及工作问题上努力鞭策自己,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做你自己

  匈牙利政治家噶苏士,曾表示站在中间的,是一种软弱的证明。真正主持正义的人,他必然也必须立场明确,立场是鸟就不是兽,是兽就不是鸟,而不是似鸟非鸟,似兽非兽。对这种软弱的四不像,我们应该有所厌恶。孔夫子讨厌紫颜色,因为紫的颜色,对正宗的红色是一种搅局、一种似是而非。邱吉尔说他不喜欢萎靡的棕褐色,他“不能假装对颜色不偏不倚”。真正第一流的强者,他一定不管造次与颠沛、荣枯与

  浮沉,永远保持他的本色,以本色示人、以本色战斗。——李敖

  一个第一流的人也是一个能保持本色、忠于自我的人,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事就是做好自己。俗话说得好:做事先做人,成事先成人。由此可见,做人与做事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先把做人做得有分寸了,做事也才会变得有分寸。要怎样做才能是做人有分寸呢?坚持自我,保持本色。不需要刻意去模仿或迎合他人什么,只要做好自己就行。这样才能让别人从心底认可你,不会给他人一种造作的感觉,办起事来自然也会更加顺利。那么,要怎样才能保持自己的本色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绝不盲从别人,要走自己的路。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一定要走自己的路,不要盲从,不要跟着别人的脚步走,要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进步。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论述一个人如何能够成才时,说过一句千古明言:“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坚持不懈,同时也要坚守自我。其实“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样的做人原则可适用范围是极为宽广的。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每个人的自身,都将随时面临所处环境的改变甚至是各种诱惑的吸引。那么当我们面临这样的选择时,我们是要做随波逐流之人,随大多数人的看法变化而变化?还是拿出“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样的勇气来“坚守自我”,保持自己的本色呢?从古到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无论是强盛的唐朝早期与中期,还是后来的明朝早期,抑或是清朝的早期,当时的领导者都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在坚守本国自身优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包容并蓄地吸收外来文化。再比如,三国时期,英豪四起,群雄逐鹿。当时的曹操北踞中原,对江南虎视眈眈,曾修书一封告知孙权曰“与将军会猎于吴”。听闻消息吴国朝野上下顿时人心惶惶,有人主张应战,也有人主张投降,议论纷纷。吴主孙权是主战派,但朝臣张绍等

  人却竭力主张孙权降曹。谁也说服不了谁,关键时刻孙权拔出佩剑,砍下桌案一角,斩钉截铁地对劝降者说:“孤意已决,再有言降者,如斯!”于是才有了赤壁一战的辉煌,正因为孙权的保持自我、保持本色,才有了曹军的“樯橹灰飞烟灭”,也才有了曹操败走华容道的场面。为什么吴国能在群雄争霸的局面中占据三足鼎立中的一席,能够成就霸业?从孙权对自己信念的坚持中就能看出来,一切不言而喻!关键时刻还是要相信自己,自己给自己一个明确答案。当断则断,勇敢地保持本色、相信自己,不轻信,也不盲从,这也是存在于大部分伟人身上的一种品质。就如同悬崖上的青松,暴风雨中,它没有像矮草那样跟着风向走,趋从于风向;下雪时,青松亦不会轻易被雪压折枝头。想要成为有所作为的人,就必须锻炼出不轻信,不盲从这种宝贵品质。

  古往今来,有多少伟大的改革家与政治家都做到了“坚守自我”,做到了“走自己的路,不盲从别人”,如商鞅、王安石等至死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改革措施;还有很多的大诗人也是如此,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宁愿一辈子过着流放、清贫的生活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及见解;除此之外,也有很多军事家也是“坚守自我”的代表:孙子、孙膑、刘伯温等,他们能在军事史占有一席之地,与他们的不轻信盲从、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坚守自我、保持本色的毅力是分不开的。我国古代的一些历史人物们之所以称其伟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能保持“坚守自我”的品格在任何环境下都不改变。

  我是我,你是你。为何非要按照别人的标准或眼光来改变自己呢?

  做人是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喜欢你的,自然你活着也不是为了其他人。

  为了他人而活岂不很累?在平时的现实生活中,完全没有必要太过于在

  乎别人怎么说。人生旅途只有短短几十年,为何不让自己更快乐一些呢,

  自己能为自己而活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爱默生就说过:“在每一个人的

  教育过程中,他一定会在某时期发现,羡慕就是无知,模仿就是自杀。

  不论好坏,他必须保持本色。”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无可替代、独一无二的,自己有自己的性格,自己有自己的人生观,自己有自己的本色。面对复杂的环境,很多人非常容易地就迷失了自己,但有人却坚守自己的想法。在人生的岔路口,到底应该何去何从,究竟是追求大同还是保持本色?其实大多数时候人们总是在过分压抑自己,这会让自己迈向另一条岔路。从另一方面来看,人的错误是永远都犯不完的,而人生的负担可以说是你想要多重就有多重,既然如此,为什么要一味沉迷于犯错的苦恼与生活的负担中,为什么不保持自己的本色,在个性张扬之中活出只属于自己的精彩呢?生活的环境看似很复杂,但你只要做到保持自己的本色,你就会发现其实一切很简单。无论别人怎么看待你那都是别人的想法,重要的是你要能自己欣赏自己。做到我就是我,没有什么比这更美好了,每个人虽然都不是完美的,但却是独一无二的。无论如何,无论面对什么情况,要做的就是保持本色,做好自己。

  聆听李敖的睿智人生课

  学

  二、用伟大做标准

  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大丈夫呢?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很显然,就孟子看来,作为一个人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他卓尔不群的意志、操守以及骨气,只有具备以上品质的人才能称做是大丈夫。东汉的陈蕃也说过:“大丈夫处世,当埽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多有气魄的一句话啊。陈蕃认为,只有那些能够横舟沧海、能够立马昆仑且志向高远、豪情万丈之人,才是大丈夫,也就是说大丈夫与那些婆婆妈妈的琐事是完全沾不上边儿的。赵温说:“大丈夫当为雄飞,焉能雌伏!”很明显,赵温眼中的大丈夫就是能做大官的人。赵温之前的职务就是一个郡丞,可能是嫌这个官儿实在太小,他说完上面那句话就直接辞职了。后来,经过自身努力终于累拜司徒、录尚书事,圆了自己做“大丈夫”的梦,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啊。东汉梁竦则认为:“大丈夫居世,生当封侯,死当食庙,不然,闲居可以养志,诗书足以自娱。”这个理解与赵温的就不太相同,可以说底气有点不足,充满了自我安慰的味道:咱做不了大官也没关系,读读各种诗书修身养性一下也可以说是大丈夫。但不管是赵温还是梁竦,和汉高祖刘邦比起来那可就差得远了。刘邦年轻时曾有一次看到秦始皇外出视察时的仪仗,那时他赞叹道:“大丈夫当如是也!”这句话多含蓄、多自信啊。根据刘邦的想法,什么叫大丈夫?秦始皇那种层次的才算,只有帝王才算是大丈夫,其他的完全不足论也。可三国时期好读书的李谧可不这么认为,他就曾经感叹过:“丈夫拥书万卷,何暇南面百城!”对李谧来说,你只要给他足够的书读,就算拿个皇帝的位置给他,他也不乐意换。由此可见在李谧的心里,一个拥有学问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大丈夫。对此,唐朝诗人白居易也有自己的见解:“敦诗说礼中军帅,重士轻财大丈夫。”在白居易看来,一个人是不是大丈夫与他所处的地位、职务的高低以及权力大小都无关系。一个真正的大丈夫也许不能做到顶天立地,但他一定是礼贤下士、仗义疏财之人。历史总有惊人的巧合,明朝的文人王维宁的见解与此似乎就有异曲同工之妙,王维宁的视角非常独特。他认为:“丈夫在世当用财,岂为财用。”说白了就是作为一个大丈夫,一定要既能挣钱,又会花钱,绝对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一个活得潇洒的人才称得上是大丈夫。王维宁是这么说了,他也这么做了。他的百万家财每天都用在吃喝玩乐、招待宾客上了,等到钱都花光之后,王维宁就在一个月光清幽的晚上潇洒地跳河自尽了。比起王维宁对于“物质”的偏爱,东晋的桓温似乎偏重“精神”方面的价值,他曾说道:“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在桓温的意识当中,所谓大丈夫一定要是一个活得轰轰烈烈的人,出人头地是必须的,至少也要干点名堂出来。为了达到这点,可以利用任何手段,甚至是不惜一切、不计后果,总之就是要出名,至于好名还是坏名就无所谓了。从这方面来看,桓温对于“大丈夫”的定义真的是很另类啊。这还不算什么,还有更另类的,北齐的开国君主高欢就认为:“饮高欢手中酒者大丈夫,卿之为人,合饮此酒。”多有个性啊,只有喝过他杯中酒的人才能算是大丈夫,也可以说,只有

  大丈夫才有资格饮他的杯中酒。完全依照他的喜好来评判一个人是否是大丈夫。很明显,强权下的标准似乎不能当做客观标准来使用。三国时期的关羽最反感的就是这种权力者的嚣张。刘备曾经封关羽与黄忠分别为他的前将军与后将军,关羽知道之后很生气地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关羽认为是不是大丈夫得有硬性指标才行,也就是贡献、实绩以及资历,这一切都不能依靠一个封号来肯定,也不能因为刘备你最大就能随便赏赐个官衔什么的来决定我是不是大丈夫。从这个方面来讲,关羽会闹脾气并不奇怪,看似不全在理,但也的确情有可原。

  那么,究竟何谓大丈夫呢?明朝陈继儒的概括似乎最具有代表性与

  总结性。他说:“放得俗人心下,方名为丈夫。”就陈继儒的理解,一

  个人无论是做什么工作,只要是用正当的方法追求自己的目标,为自己

  的理想去奋斗,就没有什么不好,只要放下贪婪之心,就能成为大丈夫。

  李敖也有自己的大丈夫标准:意志坚强、从容、有自信、有骨气、有头

  脑、负责任。能做到这几点的方可称为大丈夫。

  ◎骨气十足

  因为你们恨我入骨,要是有人来看看我李敖就在这里,你们看到

  我终究露着骨气,所以,你们永远可以看到我的骨头,我的骷髅在这

  里啊。

  ——李敖

  这句话是李敖在一次演讲会上说的,在那次会上,他同意将自

  己的遗体捐赠给台湾大学的附属医院,对此,李敖只有一个要求:“最

  后,我这个骷髅,我这个骨头架子啊,要给我吊在你们台湾大学的医院里面的骨科。”当时的骨科主任韩毅熊医师就很奇怪地问李敖为什么要这样做,于是李敖就把开篇那句很有骨气的话扔给了他。

  前面也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而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的这种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气,一般代表了一个人的气质或是涵养。有的人容易发火生气,动不动就乱发脾气;而有的人则浑身充满侠气,与人交往非常讲究义气。有的人喜欢意气用事,做事时通常血气方刚,得意的时候会意气风发,但事情的发展如果不如意便会怒气冲天;相反,有的人能够沉得住气,这种人在处世时能心平气和,但是需要维护正义时,又会有正气凛然的气势。而骨气则要求人们做人一定要不唯唯诺诺,也不卑躬屈膝,要能挺起腰杆做人,让自己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有尊严。通常一个有骨气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尊敬,即使这个人一无所有,但是就凭他那身傲骨也绝对不会被人看不起。要知道人穷志不短,哪怕还剩一口气,也要活出个人样来。文天祥诗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尽管他被囚禁在地牢之中,受尽非人的折磨,而元朝也多次派人来劝降他,承诺他只要低头认个罪便能有高官厚禄,但他仍然坚决拒绝,最终被杀害。这就是有骨气的典型代表。头可断,血可流。但就是不能低下自己的头!还有另一个故事说的是古时候的一位才子,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可就是怀才不遇,没有人看出他的才华,最后因为家境实在困难只好出卖自己的字画以此来维持家里的生计。他每天都在家门口摆上一个书画摊,当场为有需要的客人写字作画,每天都有很多人围观,非常热闹。这个人有个规定,也算是明码标价,就是一副对联价值五文钱,一副匾额价值十文钱,一幅画则需要一两银子。每当没有什么生意的时候,这位才子就会在书画摊旁边弹琴或看书。一次,一个极富正义感的官员经过他的书画摊,被他的琴声吸引,于是便循声而来,一开始这个官员还以为是哪家的书香门第,结果没有想到居然只是个靠卖字画维生的穷小子。但是,这位官员很快就被这个穷小子的字

  画迷住了,这个官员以前还没见识过风格如此洒脱飘逸的字画。于是他打算出钱买下几幅字画,回去可以好好地欣赏观摩。出于对这个穷小子的同情,官员虽然只买了几幅早已画好的字画,却给了他整整五两银子,并让他不用找零了。但是这个才子不干了,他固执地把多余的钱又退还给了这个官员。官员心想,天底下怎么还会有这么傻的人,给钱他都不要。该不会是他装的吧?于是官员想要试试这个穷小子,他趁那个才子不注意的时候故意把自己的钱袋落在他的书画摊上,然后马上离开了。还没走多远,官员就听见后面好像有人在叫他,回头一看发现正是那个卖字画的穷小子。才子把官员的钱袋还给了他,至此,官员终于相信这个穷小子不是在装样子,于是他不仅为这个才子的才气所感动,更被他的骨气折服,决定要帮这个穷小子一把。等这个官员回到家之后,他请了许多当时的社会名流来一起鉴赏他刚刚买回来的那些字画。一开始那些达官贵人都认为这些字画是这位官员的作品,全都赞不绝口。等到最后官员说出了真相,所有人都惊讶不已。于是在这个官员的大力宣传之下,这位才子开始结识许多社会名流,逐渐地一传十、十传百,才子的名气可以说越来越大,最终位列江南四大才子的首位。而他就是唐伯虎。所以,世上之人都应该努力培养一下自己的气质,尤其在做人方面一定要讲究一点骨气。如果一个人没有骨气,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有办法摆脱那种被奴役的性格,这样自然就不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因此,一个有骨气之人,自然就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那种人格特质,总有一天他也会因此发光发亮,唐伯虎就是如此。大家应该都听过饿死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是讲一个穷人快要饿死了,但是无论如何他也不肯吃别人扔给他的一碗饭。因为那碗饭明显不是善意的,而是带有一种蔑视的感觉,对付蔑视的最好办法就是表现出更加蔑视的态度。施舍饭菜的那个人摆出一副慈善家的脸孔,然后随便吆喝一声“喂,来吃!”这种态度和架势就好像喂狗一样,但凡一个有骨气之人都会受不了。如果那个穷人吃了这碗施舍的饭,他以后的日子只会更加不好过,因为他不

  仅要受到肉体上的折磨,同时还要加上精神上的折磨,与其这样还不如饿死算了。没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就像文天祥一样,与其苟且偷生活一世,倒不如轰轰烈烈气壮山河地死去。人要为自己的尊严以及自由而战,就像陶渊明那样,不为五斗米折腰。

  人活在这个世上,就是为了一口气,骨气是做人所不可缺少的,虽然每个人的生活际遇都不尽相同,但也不能为了一些身外之物就将自己坚硬的骨头化成一堆软绵绵的犹如棉帛一样的东西。骨气硬朗之人,哪怕沦落到一无所有的地步,也照样能让别人对他刮目相看,甚至佩服到淋漓尽致。有骨气的人都清楚地知道,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一定要让自己充满骨气,这样的人不会不劳而获,也不会收取任何无功受禄或是来路不明的财物。就算这些东西价值连城他们也不会破坏自己的原则。而有骨气的人更明白:不是自己的东西绝对不能要,也绝对不能收,绝不能轻易向他人索求物品,也不能出卖原则让自己没有骨气地活着,一句话:绝对不可以毫无骨气地向他人乞求或是利用各种方法向他人索要。乞求或索要,这些都是没有骨气或是软骨头的表现。既然做人那就要做得有价值,要活出意义来,这样才不枉生而为人。要有骨气地做人,还要有骨气地活着,这样能让自己的短暂一生更有意义。古人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切荣誉与财富都是没有意义的,唯有骨气例外。而李敖到死也不忘记骨气的精神也当真令人佩服啊。

  ◎自我炼钢

  人总该有些意志力,意志力可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意志力可促使自己有一种豪迈气概,一种殉道气魄,一种“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的浩然胸怀,一种大丈夫的勇敢与从容,一种好汉硬汉的坚苦卓绝(坚忍)。苦其心志是一种男子汉的必要磨炼,磨得过的人,愈坚强;

  磨不过的,愈狼狈。这是男子汉的升等考试,要硬碰硬才成。人不论如何软弱,也得有一些起码的信仰,要维护这些起码的,总得有一些牺牲精神,一些决绝精神。

  ——李敖

  李敖是个意志力极为坚强的人,从他入狱两次也不耽误学习和工

  作,即使一百多本书里有九十六本被禁也依然继续写作就能看出来。

  台湾前*主席许信良就这样评价过李敖:“像我这样一个意志坚

  强的人,或者被许多人称为‘绝对自信’的人,都没有能力让自己成

  全出像李敖这样一个彻彻底底的生命力。”由此可见,李敖这种坚忍

  不拔、意志坚强的性格已经算是非常出名了。究竟什么是意志呢?心

  理学家已发现它既不是筋肉的一种,但也不完全属于心灵上的一种能

  力,它可以说只是一种我们用来达到生活目标的工具之一。每一个人

  都是有意志力的,只是程度不同,因为每个人无论想要达到哪一种生

  活目标,或多或少都是需要意志力的。有很多人都知道一些忍耐的方

  法,这些方法能够让他们应付困难,让他们不被快乐或享乐所引诱,

  这样的人就是所谓的意志坚强的人,与意志薄弱的人相比,这样的人

  一定能更有才能。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意志薄弱的人呢?打个比方说,

  如果一个人知道不饮酒是有益于健康,但是他仍然不能抵抗一些含有

  酒精的饮料,甚至是不能控制自己不喝酒,这样的人就是意志薄弱的

  人。意志薄弱的人对于生活中一些“正轨”的事不能专心做。应该努

  力工作的时候,他们却在想着其他缥缈的事,总之,这样的人在生活

  上没有一个确定的目标或目的,就算有也只是个空想。那么,什么东

  西能使人意志坚强?什么东西又能使人意志薄弱?意志到底是先天遗

  传还是后天才有的呢?为什么意志薄弱的人就算订了良好的计划也没

  有办法去实行,而意志坚强的人不需要有什么决心就能把工作做得很

  好呢?原来人可分为“正”和“反”两类。“正”的这一类,被我们

  认为是正常的,而“反”的一类则是在某些行为方面有些异常的。属于“正常”这个范畴的人,无论在身体还是精神方面,都是成熟的;而有些异常的人,他的身体方面虽然已经长大,但是精神方面却没有。正常的人都清楚自己的义务与责任是什么;但是有些异常的人,他们总是想逃避属于自己的义务、避免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由此我们可以明白:正常的人大多数都是有坚强意志的人;而异常的人,大多数都是意志薄弱的。但是,经过一些研究表明,有些意志被认为很薄弱的人,其实也有意志坚强的时候,程度甚至比那些意志被认为是坚强的人更高。这话听起来也许很奇怪,但是不要惊讶,我们可以来看个例子:有一个年满 6岁的小孩,他在从出生到现在的 6年生活中没有亲自做过任何事情,他的一切都需要父母的服侍,他自己是一个对任何事情都束手无策的人。而 6岁之后的生活中他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面对什么事情,只要一向周围表示自己对某事束手无策,他的父母、老师或者是朋友,就会来帮助他解决他感到的困难的所有问题,于是他用这种方式一直生活到成年,直到他 25岁了,他还没有承担过任何责任,因为所有应该需要他负的责任都被别人替他承担了去,所以只要他一遇到困难的问题,他就表现出自己能力方面的薄弱,于是很多人都认为他意志薄弱,且优柔寡断。但是,他真的是意志薄弱吗?恐怕不是。如果按照他的生活目标来判断,他的意志完全不薄弱,因为他对于让别人来帮助他对付困难事情的意志是十分坚强的,只要遇到困难的事情他都一定会坚持让别人来帮助他。所以说他并不是意志薄弱,只是他的意志坚强用错了方向。那么要怎样才能把一个我们认为的所谓意志薄弱的人改变成为一个真正的意志坚强的人呢?那就是让他深刻了解自己的缺点,如果一个被我们认为意志薄弱的人能够真正知道自己的缺点在哪里,那么他一定会寻找一些比平常自己心中所设想的困难更困难的问题,然后自己冒险去解决这些问题,自然而然地就会逐渐变成一个我们所说的意志坚强的人。大多数人之所以会轻视

  意志薄弱的人,主要是因为意志薄弱的人着实是有点损人利己。因为本来需要他们自己来承担的责任他们却要别人来帮他们承担一切,明明自己什么也没做,却还要与意志坚强的人一起享受同样的快乐生活,这样的确会让许多人心理不太平衡,如果这种意志薄弱的人始终不能觉悟,一定会有一天,将不会有人为他们承担责任,那时他们又该如何。

  最后只想说:人类之中并没有真正的意志薄弱的人,相反只有意志

  坚强的人,所以一定要将自己坚强的意志用对了方向。如果你认为自己

  是一个真正的意志坚强之人,那么就必须要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

  ◎君子之勇

  “好汉做事好汉当”中的所谓“好汉做事”,有时候是把事做得功德圆满,有时候却把事做得一败涂地,在做得一败涂地的时候,做好汉的,就该挺身出来,做负责的表示,他不该东推西拖,不该拆下烂污让别人来收拾。换句话说,他不该让别人替他“擦屁股”。大丈夫有屁股自己擦,为什么要别人擦?

  ——李敖

  自己的烂摊子自己收拾,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负责,敢作敢为才是大丈夫,才是好汉。而李敖就是一个敢写敢言、敢做敢当之人。对于“好汉”,李敖还有更详尽的解释,他把“好汉”分为了两种,一种是只会闯祸留下烂摊子让别人替他们“擦屁股”的匹夫;另一种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好汉,能对自己所做之事负全部责任的大丈夫型的好汉:

  “所谓好汉,一般人的观念多以为是荆轲、聂政、朱家、郭解者流,其实绝不尽然。这些人,多是韩非子所说的‘以武犯禁’的任侠式人物,他们缺乏守法的习惯。他们有的多是一朝之忿和匹夫之勇,所以他们在社会上很容易留下烂摊子让人来‘擦屁股’。

  “另有一种好汉,他们可说是真正的好汉,他们对个人所作所为,绝对负完全的责任。负责的程度,甚至超过了法律上所应负的限度。”

  如果说前面一种“好汉”被称为“匹夫之勇”,那么后面一种好汉就应该是“君子之勇”了。易中天在《品人录》中曾在说到项羽与刘邦时,顺便讲述了一下何谓匹夫之勇,何谓君子之勇。“路见不平,拔刀而起,一言不合,拳脚相加,这是匹夫之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是君子之勇”。“匹夫之勇”所体现出来的是带有几分血性的个人英雄主义,比如项羽。而“君子之勇”表现出来的则是隐忍,是定力,是沉着,比如刘邦。单就这几分隐忍与冷静来说,就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所以说能做到“君子之勇”的人是少之又少,非成大事者而不能为之。

  每个人年少时,个人英雄主义情结大概都特别强烈。许多人都喜欢《水浒传》中那些梁山好汉还有外国影片中的佐罗,因为他们的意气风发,因为他们的侠肝义胆,因为他们的率性而为或是他们的铁骨铮铮,这些人物每一个都是充满阳刚之气的血性之人,而这些人在心里也很鄙视那些唯唯诺诺,不敢挺起腰板说话,不能痛快淋漓做事的胆小或是中庸之辈,认为那就是懦弱。等到每个人成年之后,难免都要独立在社会上行走,在这期间总会经历一些事,与不同的人相处,在这之后,很多人会发现曾经赞赏的“匹夫之勇”在现实生活中会让自己处处碰壁,一时的冲动很有可能受到严厉的惩罚。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别。很多人都会为此感到有些茫然,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办法认识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勇。“匹夫之勇”通常可以让人泄一时之愤,逞一时之能,这个时候心里肯定痛快了,面子也随之风光了,但是事情却往往被搞砸了,造成的后果经常是无法弥补的。人不是常说“小

  不忍则乱大谋”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还有一句俗话就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种有着“君子之勇”的人为了自己高远的目标,可以毫无怨言地承受一时之辱,完全不计较眼前的得失。但是就因为他们的忍一时,却使他们得了一世。这种机智、这种清醒,甚至还带有几分狡猾正是“君子之勇”的体现,也是“君子之勇”的厉害之处!“匹夫之勇”仅仅只是一人之勇,而“君子之勇”则是万人之勇。“匹夫之勇”能够享受的往往只是过程中的*,而“君子之勇”所享受的却是完美的结局!所以说,“匹夫之勇”只能暂得一隅,而“君子之勇”却可以久得天下!还有一点就是“匹夫之勇”明显不能做到敢做敢当,但“君子之勇”却可以。其实敢做敢当也是一种具有责任感的体现,而匹夫是不可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君子就能做到。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有一种品质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那就是责任感,一种质朴而又可贵的品质。焦裕禄忍受着病痛坚持走访各户贫苦百姓,张鸣岐无视危险迎着洪水深入探察灾情,孔繁森只靠微薄的收入来供养藏族孤儿……这些先进人物的事迹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国家、对人民以及对事业都有着高度责任感。“不患无策,只怕无心”。一个人的才华、能力、学识固然很重要,但如果缺乏责任感,缺乏责任意识或是责任心,就会不堪大用。即使只是小用,也非常令人担心。

  责任感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最突出的优点就是他们绝对不是崇拜个人中心主义之人,国家的、集体的、他人的利益总是放在自己利益的前面。家庭生活中,这样的人呵护家人,孝敬父母,他们会挑起最重的担子且毫无怨言。社会生活中,这样的人对负重前行或袖手旁观,总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责任感是一种伟大的情怀,它的可贵往往与奉献甚至牺牲联系在一起。每到危急时刻或是紧要关头,有些人会选择后退,还有些人会选择挺身而出,这样的人正是责任感强的那些人。他们只衡量一件事情的是非,却不计较一件事情的利害,他们通常会用自己的利益甚至是生命维护真理以及自己的事业。绝大部分人的工作都是平凡的,但是只要他们能够自觉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就一定会受到人们的尊敬。责任感还能反映出一个人思想品德是否高尚。现如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责任感的人体现出来的却是对名利的淡泊。他们的价值观让他们从帮助别人获得幸福之中获得满足,而他们自己本身却鲜有索求,所以,责任感也总是和忍辱负重、任劳任怨、顾全大局、谦逊礼让、助人为乐等优良品德联系起来。有责任感的人心境澄明,表里如一,不管在人前还是人后都能保持一个样子,不管有无名利也都保持相同的态度。有责任感的人从不追求名利,但对于自身的不足与失误却从不推诿,也不搪塞。将责任感落实到日常的生活或是工作中就是责任心。白衣天使南丁格尔,正是由于平凡才造就了她的伟大。她将护理工作看成是关乎人的尊严甚至于人类文明的一项神圣事业。不管什么样的工作,不管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少,都一定要将自己系于责任。有些工作往往就因为缺乏一点点的责任心最后酿成大错。比如,一根火柴能够毁掉一片森林,一张处方关系到一个人的性命,而一颗道钉则有可能倾覆一列火车。责任感可以说是国民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国家的公民责任感的强弱能够体现出这个国家的精神面貌。伟大的民族通常都具有进取的精神、高远的志向、严明的纪律以及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当国家或民族遇到危难之时,就会有千千万万人站出来为其奉献、为其牺牲、为其分担困难、为其排除风险。这样的国家和民族通常都是不可战胜的。

  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感,都应该对自己的各种行为负责。平时经常能看到一些人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的表现,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精神境界不高,没有意识到这样造成的后果,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把负责的途径以及方式完全搞错了,比如面对诱惑,满足自身的*也许在他们的心里是对自己的负责任。总之,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都应该心怀正确的责任感,对各项工作的责任感,乃至于对社会的责任感。要记住,

  只要做过,就一定会存在,只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才能免于犯错。

  ◎难得从容

  苏轼以“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写周瑜,写出了这位大人物一派从容的风度,这种手上有羽毛的从容,我最喜欢。大丈夫立身行事,为什么要那样紧张、那样严重、那样不洒脱呢?国家大事,也可以在女人大腿上办的。

  ——李敖

  魏兰曾经在《浙案纪略原序》中说过:“当其临事之时,从容不迫,

  颜色不变,尤非庸常之辈所能及。”而李敖最擅长的就是以从容的方式

  打败敌人。他认为这是一种本领,一种洒脱的表现。轻松谈笑之间就将

  敌人击败了,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境界”。而这种境界的表达方法就是

  从容。

  什么是从容?面对眼前的万丈深渊、瀑布仍旧前仆后继地飞流直下,最后形成九天银河,这就是从容;任凭冰雪压枝,朔风怒吼,悬崖上的苍松依然岿然挺立,这就是从容;当狂风夹着巨浪,一次次猛烈地迎面扑来,礁崖仍旧昂着头,看似微笑地望着大海,这就是从容。从容既是一种风范,也是一种气度。美国曾经爆发过南北独立战争,在那之后不久,约翰 。亚当斯 (之后任美国第二届总统 )曾经在费城召开的大陆议会上推荐乔治 。华盛顿作为大陆总司令的候选人,并且经过了议会的一致投票赞成,面对这项殊荣,当时年仅 34岁的华盛顿并没有表现出应该有的欢欣雀跃,反而是眼睛里闪烁着泪花说道:“这将成为我声誉日益下降的开始。”可谓得之淡然。而华盛顿正是因为以这种淡泊之心从容面对那些从天而降的荣誉以及权力,他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并最终成为美国的第一任总统。

  从容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信念。正所谓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就算在生死荣辱面前,也一样坦然面对,毫无畏惧之色。苏武牧羊 19年,仍然赤心不改。文天祥英勇赴难,以身殉国,仍然大义凛然。据说在古罗马有一个皇帝,经常派人观察那些死刑犯,尤其是在第二天就要送上竞技场与猛兽搏斗的犯人,对于那些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却仍然能够面不改色甚至呼呼大睡的犯人,便会在第二天早上偷偷将其释放,带回军营,将其训练成能够带兵打仗的猛将。因为从容而自信的人,无形中会形成一种感召力与影响力,使人不由得心生敬畏。真正从容之人大部分都能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从容既是一种坚韧又是一种执著。在复杂纷繁的社会生活以及充满挑战与竞争的现实情势下,逆境,尤其是突如其来的危机与变故,恰恰是最能检验出一个人品性优劣的试金石。邓小平曾经历过三落三起,当他处在命运低谷的时候,并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灰心丧气,反而以处变不惊、不屈不挠的态度从容面对一切,在极度的困顿之中,一次又一次地突出重围,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站起,在国家危难之际,拨正了前进的方向,为中国开创出了一个新时代。

  从容是一种宁静也是一种平和。就好比一汪远离了尘世喧嚣,静静盈在山洼之间的湖泊,一条悄悄流淌在林间的小溪,幽远而又安闲。陶渊明有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挂冠而去,最终归隐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日子过得快活而自在。正直且傲岸的李白,睥睨所谓的高官厚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最终醉心饮酒赋诗,一代“诗仙”就此成就,这是何等的潇洒气派。

  任何一个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之人,在遇事时通常都能保持一种轻松而从容的心境。甚至在遭遇逆境的时候,他们的头脑也会立即恢复保持冷静与沉着的状态,随时都能够发掘并捕捉新的机会,以此来了解和解决新的问题。而有些高明的商人很容易就能做到心境轻松,这种情况就

  像一个合格的橄榄球队员一样。当其他球员在传球时,意外将球传到了他的手中,他并没有因此惊慌失措,这时他会紧抱着球跑离“危险地带”,抑或是警觉且放松地转个方向,以防止对手扑过来抢球。有少数刚开始从商的人,一开始就已经具备这种能够随时轻松的内在能力,但是大多数做生意的人,只有在经过多次的突发事件之后,才能积累经验,并养成这样的习惯。“随时都要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在湖中翻了船的人!”这是一个资深石油商人的忠告,他还更详细地说道:“如果你能保持镇静,你就可以游到岸边,至少在浮凫时有人来救起你。假如你失去冷静,你就完蛋啦。”这话很有道理,一个刚刚开始创业的人,就好像一个突然掉落在湖中央且不太会游泳的人。如果他能够保持冷静,那么他生存的机会就会变得很大,否则他只有可能溺死。刚刚开始接触某些新事物或是新工作的人们都应该把这句话记在心里,经常拿出来提醒自己,这样,就能比较容易地养成心情轻松的习惯,从中获得的帮助也会不少,也会有办法来应付各种突发状况。不管在什么场合,只要你能够保持从容不迫以及顺应自然的态度,那么,大多数事情应该都能应付自如。许多伟大的人物都可以被称为“镇静”的高手,因为他们在面对突然的变故时,基本上都能做到镇定自若。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千万不能慌,一旦慌了就没有办法思考应付难题的妙招。更何况如果连他们都慌了,那么周围的人就更是没有主见,全都慌作一团了。这种时候有很多人都会大声说一句:“慌什么?”这句话有一半是对别人说的,而另一半则算是自我暗示,告诉自己自己并不慌张。当一个人感到慌张之时,他的大脑就会失去正常的思考能力,这个人就会变得丢三落四,语无伦次。具体的行为就是很多人会掉了重要的东西,或者说话时非常容易说漏了嘴,会造成这样的状况就是因为这些人心里有“鬼”,内心慌张。这种情况下,你就需要有意地放慢你的节奏与动作,可以说越慢越好,并在心里对自己说:“不要慌!千万不要慌!”这种动作以及语言上的暗示会让你慢慢地镇静下来。这样你的大脑就能够恢复比较正常的思考,方便应付周围

  发生的事情。经常面对考试的学生更要做到这一点。还有一些没有见过什么大场面的人,一旦他们到了人多的地方,就会周身觉得不自在。想要克服这种心理的方法就是将所有的人都当做是他的朋友,向他们点点头,或者主动与他们打招呼,别人出于礼貌自然也会向这个人致意回礼。虽然他可能不认识这个人或者是无法想起到底在哪里认识的这个人,这是没有关系的,因为这个人已经因为自己的行动消除了紧张。所以说有机会时你就应该主动讲讲话。自我考验一下,这样你就能慢慢养成从容不迫的习惯。

  总之,世事难料,而人生亦多艰,生命难得从容,难得恬淡。如果得之,就要谨言慎行,切不可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如果失之,仍要保持气定神闲,切不可悲观失望、惊慌失措。如此这般,只要你不被名所惑,不被利所累,保持从容不迫,做到进退自如,了解平平淡淡总是真的道理,那么很容易你就能赢得一个壮美而又充实的人生。

  ◎自我肯定

  自己肯定自己,这最重要。“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此之谓大丈夫。”——李敖

  李敖这里的自我肯定说简单一些就是要对自己有信心,有自信。别人怎么说不要紧,重要的是自己要承认自己、自己要肯定自己。李敖又补充道:“大丈夫不能靠别人的掌声活,大丈夫自己给自己鼓掌。大丈夫不怕别人封锁他——能从容把自己封锁的人,没人封锁得了他。”没错,别人不欣赏你的做法你可以自己给自己鼓掌、自己给自己掌声。掌声通常代表着肯定与尊重,代表着成功与荣誉。每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

  都有一种想要听到掌声的渴望,但在大多数时候,许多人想到的是如何去赢取别人的掌声,却没有想到自己也能给自己鼓掌。赢得掌声可以说是一种价值的认同,也就是说,只有当别人认同你的价值的时候,你才能获得心中所期望的掌声。但往往价值的认同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它通常需要付出许多艰辛的努力,还要经历诸多的挫折与困难,甚至要承受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正因为价值认同的过程如此漫长,很多人在经历了困难、艰辛、失败以及挫折之后,就会变得沮丧,甚至失去自信,从此放弃原本努力追求的东西。赢得价值认同的掌声可以说是一种非常被动的掌声,它绝对不会因为你渴望得到它而对你施以同情,换句话说,它的主动权始终握在其他人的手中。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自己给自己鼓掌,这是一种自信,同时也是对自己价值的一种认同。这样做可以唤醒内心世界里渴望成功的愿望,自然也可以使自己潜在的力量得到激发。只要掌声的主动权握在自己的手中,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它就能随时随地地响起来。人的一生之中有时是需要自己给自己鼓掌的,自己给还处于不太成功状态的自己鼓掌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鼓励。当我们在追求一种新事物或是创造一种新的价值遇到障碍或挫折时,当我们因为失败情绪变得沮丧时,当我们在经受磨难意志消沉时,当我们在屡次遭受打击使得自信心丧失时,自己给自己鼓一下掌,将自己的自信从心中呼唤出来,这样做是很有益处的。自信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潜在的行为或动作倾向,可以说是各种创造活动的前提,总之,如果没有自信你可能什么事情都干不出来。但是,当一个人有了自信心,他就会在自爱以及自尊这样的积极心理状态下,善于思考、勤于学习以及敢于创新,最终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赢得自己希望的掌声。而一次成功的体验往往又能推动或激发我们取得第二次成功……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这句话已经流传了整整几千年,仍旧意味深长。所以为了让自己取得成功,我们一定要给自己一个“支点”,而这个“支点”就是自信。要知道,为自己赢得掌声固然很重要,但是

  自己给自己鼓掌更重要,要学会将掌声的主动权掌握到自己的手上,在这里你要明确一点——成功不在于别人,而在于你自己。只有自己充满自信才能更容易地改变自己现在的生存状态,才有可能赢得成功,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比较不错的前景。

  有很多人经常说谦逊是一项美德,不谦逊的人,是不受人们欢迎或拥戴的,这样的人是办不了事的。话虽如此,任何事都有个度,谦逊也一样,不能谦逊到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自己都肯定不了自己的作用和智慧,这样会经常感到自卑,哪怕在微小之处也会体现出一种自我否定的思维方式,对于自己的生活以及事业的成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除非不断地对自己进行自我肯定的练习,才能改变自己对生活的期望和态度。自我肯定既能默不作声地进行,也可以大声地说出来,在纸上写下来也是可以的,甚至可以用吟诵或歌唱来表现。只要持续进行比较有效的自我肯定练习,就能逐渐消除早已形成的思维习惯。你可以这样对自己说:“在我的专业里,我是非常优秀的”;“我有足够的能力、智慧以及时间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愿望”;“我与他同样都完成了这件事,说明我完全不比别人差”等等。当然,当你在肯定自我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否定自己的过失以及所犯的错误,要提醒自己始终保持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自我肯定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地创造出一种能让自己相信的感觉,一种类似真实存在的感觉。

  就像开篇李敖说的,像这样能自我肯定、自己给自己鼓掌的大丈夫的确是“独行其道”,换一个大家都明白的同义词就是特立独行。关于这点李敖用了一首诗来形容:

  “中国伟大的特立独行者,大丈夫王安石,曾写过一首七绝小诗《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开。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是何等孤高、何等卓绝、何等气魄!我不怕你们浮云挡我,并不因为浮云挡我我就不存在,我好得很,我最高。”

  “特立独行”从字面上看是指独特的思考方式和独特的行为方式,

  这样的方式足以使那些庸众们目瞪口呆,套用一个五六十年代的词语来

  形容,那就是“反潮流”。唐朝的韩愈曾经在《伯夷颂》中说过:“士

  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

  也。”他还提到平常人能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是非常少的;

  而“一国一州非之”还能做到力行的,天下可能只有一人而已;而“举

  世非之”还能够坚持到底的,千百年来能够有那么一人就已经不错了;

  至于像伯夷这样“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才是古人心目中真正

  的“特立独行”。由此可见,特立独行有着不顾虑实际利益、只专心于

  自己的理想或是精神生活的一面;但特立独行最重要的还是反抗世俗或

  是区别于流俗的一面。“特立独行”这个词出现的时间非常早。《礼记》

  中的《儒行》通篇文章都是在讲儒生修养的,当其谈到儒者对待观点相

  同或是相异的人的态度时说:“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

  者。”这里出现的“特立独行”就是最早的了。这篇文中提到的“特立

  独行”除了含有不与世俗混同的意思外,还带有一点不党同伐异的意思。

  也就是不与意见相同者结为一党,但也不排斥那些意见不同者。后面这

  点通常很难做到,就算是儒家的大师们恐怕也是如此。历史上能够称得

  上是思想家的,大部分都有一点特立独行的精神,人云亦云的思想家基

  本上是不存在的,当然也不需要,因此即使是那些坚决要剥夺民众或是

  他人“特立独行”精神的法家代表人物的商鞅和韩非子,他们自己也是具有一点“特立独行”精神的。比如商鞅变法中“不循其礼”或是“不法其故”的做法,韩非子著作中那种常常透露出的愤世嫉俗精神都是与当时的官场甚至是世俗相悖而行的。道家曾经强调过要与世无争,与光同尘,无为就是无不为,这样看来好像是要将自己混同在芸芸众生之中,在《庄子 。德充符》中就塑造了一些肢体残缺或是社会地位低下的人物,这些人就仿佛是众生之中的一分子,但是他们所表现出的那些特异精神,完全就是高不可攀的。西汉中期之后,在“独尊儒术”的影响下儒家取得了思想界中的最高地位,从那个时候开始那些信仰道家思想的人们,就成了我们所说的“特立独行”的人物,瞩目于世俗。但就算如此,儒家的代表孔子仍旧是个具有“特立独行”精神的人物。完全可以说孔子是较早发现个人独立所具有的价值的思想家。他曾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选自《论语 。子罕》)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尊重个人的意志。但是这样的意识是不能被统治者接受的。孔子是一个有着娴熟的政治技巧的思想家,但就算是这样的他也还是不太能被主流社会接纳,做官也就三个月。究其原因就在于他的思想意识、政治主张以及作风为人等不能被当时的统治者认同,这些实质的东西不是技巧这些东西可以取代的。我们可以顺着来看一下,许多儒家的重要思想家都是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或世俗所接受的人物,比如,子夏、颜回、子路、子贡以及后起的孟子、荀子等。到了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大师或是高僧历代皆有,他们当中有鲜明个性者可以说比比皆是。比如,初入中国传法的使者鸠摩罗什、达摩,或者是开宗立派的玄奘、惠能、马祖道一等,哪个不是“特立独行”之人?他们的言论以及行为往往能够惊扰庸耳俗目。有一点比较奇怪的是,历史上的“特立独行”者多存在于古圣先贤或是开宗立派的人物之中,那么广大人群中的“特立独行”者为何寥寥无几呢?这大概与传统中存在的不能容忍独立思考、缺少宽容的倾向有关,而独立思考可以说是“特立独行”的思想基础或是摇篮。古圣先贤以及那些开宗立派的大师们通常都是不容于时的。“圣”、“贤”之类

  学?聆听李敖的睿智人生课问

  的封号也大多是后人认为他们的思想已经无害且变得有用而给的。实际上这些圣贤们也有凡人的一面,那就是他们允许自己“特立独行”,但却不支持他人的“特立独行”,甚至有时还会激烈反对。就拿历代思想家中最具有宽容态度的孔子来说,他在刚刚创立自己学派的时候,不是也说过“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样的话吗?对于手底下想法与众人不同、思想比较活跃的宰我、樊迟等人也是采取斥责的态度。这说明大部分有着“特立独行”行为和精神,甚至是从理性上肯定以及赞扬“特立独行”精神的人士对于他人的“特立独行”,尤其是反对自己的“特立独行”在态度上也是不赞成,甚至是不承认不许可的。这也难怪韩愈会感慨真正的“特立独行”之士是“千百年不一见”的(韩愈虽然这么说,其实他也不待见当时的那些“特立独行”之人)。

  总之,只有懂得自我肯定与自我欣赏,在前进的路上才能获得无穷无尽的力量以及勇气。而自己给自己鼓掌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勇气,同时也是一种自我肯定与自我欣赏。为了自己的将来,为了让自己能够真正成为特立独行之人(抑或是大丈夫),完全有理由也必须让掌声为自己响起。

  ◎转祸为福

  “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是我最欣赏的大丈夫境界,我真喜欢这两句话。——李敖

  正因为这两句话是李敖喜欢且欣赏的,由此也说明了要做到转祸为

  福、转败为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否则李敖也不会说它们是大丈夫的境

  界。我们现在先来看几个转祸为福的典型例子吧。

  1941年的 12月,在爱迪生的家中发生了一场大火,这场大火几乎摧毁了爱迪生的实验室,损失超过了 200万美元,但当初因为建筑物是由混凝土所建,原本以为防火效果应该很好的,结果只保了 23.8万美元的火灾保险,而爱迪生这一生来的大半研究几乎都在这次火灾中化为灰烬。据说在火势烧得正旺时,爱迪生的儿子查尔斯拼命地在瓦砾和浓烟中寻找自己的父亲,当他找到爱迪生时,他正在平静地看着眼前的火景,火光反射在他饱经沧桑的脸上,一头的白发随风翻飞。看到如此情景查尔斯感到非常心疼,因为父亲已经 67岁了,已经不再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了,而对他来说很重要的一切却付之一炬。这时爱迪生看到了查尔斯,他对查尔斯叫道:“查尔斯,你妈妈在哪里?”接着又说道:“快把你妈妈找来,有生之年她再也看不到这种景象了。”第二天早晨,爱迪生看着火灾之后的废墟说道:“灾难有它的价值,它将我们所有的错误都燃烧殆尽,感谢我的上帝,我们又可以重新开始了。”3个月之后,爱迪生向公众展示了他的发明——留声机。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这是说祸是双至的。我对‘双至’有一个怪解释:当祸本身一至的时候,凡夫俗子本身就配上另一至,另一至就是苦恼自己。凡夫俗子遇到祸事,立刻作直接的苦恼自己的反应,于是祸上加祸,自然就双至了。我的办法是:我遇到祸事,第一就告诉我自己:‘我决心不被它打倒,相反的我要笑着面对它。’这样一来,我就先比别人少了至少一祸。绝不配合祸,这还不够。我要把祸本身给‘值回票价’,这才满意。什么是‘值回票价’?《史记》管晏列传,司马迁说管仲‘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这是我最欣赏的一种本领,化祸为福,转失败为成功,对人生说来多么重要!‘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低手对不如意的事,是唉声叹气;高手对不如意事,却能化成对自己有利。人要修炼到这一段数,才算炉火纯青。炉火纯青的人,不论在八卦炉里、在八卦炉外,都是一样逍遥。”

  这是李敖对于福祸转换的理解。看了各种伟大英雄或杰出人物的传记,不难发现他们大多是由苦难中挣扎出来的,在巨变中成长的人,正因为他们有超乎凡人的勇气与毅力而使他们突破困境、创造时势,然后脱颖而出、名垂青史。而一般人遇到苦难,随即彷徨失措、呼天抢地,为失败而战栗,跌倒后也许匍匐不起,焉能成大功立大业?

  转祸为福、转败为功,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实力以及平时对生活点点滴滴的注意。先看一个例子。一个孩子出生在 300年前的法国,刚出生时就陷入了昏迷状态,后来才被护士一巴掌拍醒,不过医生预言这个孩子严重先天不足,所以他绝对活不过 4天。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刚出生就被宣判死刑的孩子凭借自己的努力将自己的生命整整延续了 84年才离去,他就是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那么伏尔泰是怎样转祸为福使自己如此高寿呢?自信心与优越感是首先要具备的。除此之外,随时保持幽默感与微笑也很重要。在伏尔泰的生命快要走到尽头时,神甫来为他作祈祷,伏尔泰问:“神甫,是谁请你来这里的?”神甫答道:“上帝让我来的。”听到这话,伏尔泰将手伸向神甫,说:“哦,既然如此,亲爱的神甫,你的介绍信在哪里?”伏尔泰到死都不忘记开玩笑。“祸兮福所倚”,伏尔泰能如此高寿的另一个原因恰恰来自他的病痛。就如一个玻璃杯和一个塑料杯,玻璃杯易碎,人们会更加小心翼翼地去爱护,而塑料杯则被随便对待,最终,塑料杯反而先于玻璃杯坏掉,玻璃杯却比塑料杯用得更长久。正因为伏尔泰病痛缠身,所以他对自己的日常起居、生活习惯非常注意。他严格遵照医嘱,按时服药;饮食方面的要求也极高,不该吃的东西绝对不吃;不仅如此,伏尔泰还讲究卫生以及环境的布置。就这样,伏尔泰以适合自己的“养生之道”转祸为福,最终成就了富于理性的辉煌一生。

  那么,平时要怎样做才能让自己在面对困境时能够及时地转祸为福、转危为安呢?首先是要勇于改正自己的过失。改正自己的过失一定

  要全面,要从理上、事上以及心上去改正,而最快的方法自然是从心上去改正错误,从根本上修正自己的行为,千万不要自欺欺人、自己骗自己。此外还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各种人和事,要做到爱敬存心,因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你的付出,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得到同等的回报,因此一定要与人为善、敬重尊长。劝人为善、成人之美也是要常做的。而防微杜渐能让你在突发灾祸时能够冷静自制。修身法则里常有的说法就,言忠信,行笃敬,呈愤,制欲,改过,谦善。这是让人们要诚实、有礼、不嗔、不贪、不痴、谦逊和善。真的遇到逆境也不要埋怨,因为逆境能磨炼你,让你得到进步,而顺境反而是用来淘汰人的,人最容易在顺境中失去自我以及平时的各种准则,因此,在顺境中也要记得时时感恩于人,造福社会,这样你的福气才有可能历久不衰。凡事也要从真诚做起,有时真诚也是事情成败的关键之一。此外,还要学会从整体看事物,不要只看事物的一个点,否则你会很容易患得患失,这对于你脱离逆境也是不利的。

  总结一下,转祸为福、转败为功的大概方法就是遇到祸患时一定要保持冷静,因为很多祸患有时是伴随着好事而来的。古人不是说过吗?“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时祸患与幸福只有一纸之隔,当你为祸害所苦,为失败而烦闷时,不妨把这样的现况当做是迈入成功的前奏曲。可是,单纯的乐观主义也是不太好的,我们应该在考验中把握能够充实内心的精华,我们都知道胜利的光辉不会持久,同理可证,悲惨的命运也不会一直持续下去,若能把人生的教训铭刻在心中,不断累积人生的经验,离幸福之路大概也就不远了。

  聆听李敖的睿智人生课

  学

  三、智者的处世之道

  智者通常是指聪明且具备某种知识技能的人。一些自然科学家、音乐家、诗人乃至一些政治家,也会被人们称为智者。这些都只是对智者这个词的最肤浅的解释。那么,究竟要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真正的智者呢?

  真正的智者,同时也是第一流的人。他从来不迷失自我,不沉迷于外物,不痴迷于声色,不迷恋于权威,不迷信于鬼神,不患于得失,不迷惑于是非,不拘于荣辱,他了解生死之道,甚至能够通达存亡之机。只有不迷失于自我,才能有根有本并立足于本位;不沉迷于外物,才能无欲而刚,纯粹而专一;不痴迷于声色,才能去骄去奢,达到修身养性;不迷恋于权威,才能善始善终,知行而知止;不迷信于鬼神,才能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不患于得失,才能通达无碍,做到不忧不惧;不迷惑于是非,才能中道而行,不偏且不倚;不拘于荣辱,才能坚定不移,做到始终如一;明白生死之道,则能不怨天尤人;通达存亡之机,则能审时度势,知进知退。

  故君子有志,犹如山岳之坚定而不可拔之;君子有仁,犹如水润万物而不居也;君子有德,犹如日月光辉普照天下却不骄;君子有容,犹如海纳百川却不满;君子有威,犹如雷发九天而不逆;君子有道,犹如四季之有度,天地之无穷;君子有言,犹如风行天下却始终不倦。所谓智者,乃第一流之人是也。

  ◎智者达观

  智者达观,智者是塞翁。智者能苦中作乐且不以俗苦为苦。智者知菜根香。智者理性,不多愁善感,肠不易断、泪不轻垂,于通人断肠垂泪之处,智者恬然若无情者、若太上忘情者。智者于忧患中不失其兴致、不失其本色、不失其趣味、不失其幽默、不失其easy、不失其微笑。

  ——李敖

  所谓达观,是一种介乎乐观与悲观之间的第三种生活态度。达观的外在表现并不是很夸张的笑容,而是一种眉宇间舒展,表情平和的微笑。而智者看世事,也正是这样一笑置之:“智者有度量容人——甚至纵容人 (包括朋友、敌人、女人、小孩),智者知足。智者喜看光明的一面,智者知道‘可能没那么糟’、‘可能石块并不大’、‘比下有余’、‘设想更坏的遭遇’、‘既来之则安之’。智者不惑不忧不惧。智者有耐心,知道人间事急不得。知道多一分自在即少一分苦恼,知道过一天就少一天,多努力一小时即累积 (储蓄 )一小时收获,快乐一天就赚了一天。智者巧于排遣,工于进修。智者可随处得智增智。智者可师任何人 (老农老圃 ),可交任何人。智者可神交。智者虽老,然仍学牧虎关高旺所唱‘我一时起了少年的心’,而知老来少,而学少年狂。”达观,可以说它是一味精神的良药,它能使消沉者重新振作,使悲观者能够欣然忘忧,使遭遇逆境者能够处之泰然。不过此药虽好,药店却无售,它只产于每个人的心灵之中。因此,凡是遇挫折而悲观、遇困境者而消沉者,

  必须自制此药,以达到自医其疾的效果。将达观说成是一味药,只是一种比喻。《辞海》有对“达观”一词的解释:“达观,旧称对人生抱消极的看法,一切听其自然,随遇而安为‘达观’。亦谓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这种解释,显然还不够贴切。我认为,所谓达观,并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达观的人虽然随遇而安,能够看开不如意之事,但我个人认为,这正是随所遇而能乐,看得开之后才能有所为,这也是真正的达观。否则,达观不就成了自我麻醉或是自我安慰的同义语了。对于真正达观的人来说,就算遭受打击,他的心里也仍然能保持一种平衡状态,就算身处困境,也一样安之若素,甚至能够乐对困境,进而昂然进取,这样的话,怎么能说达观是“对人生抱消极的看法”。中国历史上,能够做到达观处世的人不少,比如,刘禹锡与苏轼的人生经历就能够完美诠释出“达观”一词的含义。刘禹锡曾经两次被贬官,辗转颠簸于蜀、粤、皖等地整整 23年,然而,无论他处于何等的穷山恶水或是边远之地当中,他皆能处之泰然。当他被贬到和州 (今安徽省和县 )时,他曾自建陋室,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陋室铭》,文中将自己的陋室比做诸葛亮以前隐居南阳的草庐,比做扬雄曾在西蜀读书时的亭台。刘禹锡虽遭贬谪,且身居陋室,却仍然能够悠然而自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是刘禹锡结束了漫长的贬官外放生涯之后写下的,由此足见他豪放而达观的宽广胸襟。而刘禹锡在为政之余,经常寄情于笔墨,将诗文作为他的“见志之具”,在刘禹锡的一生中共写下诗文四十卷,其中大部分都是传世佳作,而他本人也被白居易推崇为“诗豪”。苏轼也曾屡次遭到贬官流放,甚至被诬告入狱,险些遭到杀害。当他被贬谪黄州之际,他仍然不畏艰苦,甚至躬耕自足,并写下了《前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一批不朽的传世之作。当苏轼被贬往岭南的惠州、海南的儋州之时,他仍然没有停止自己的吟咏,一如往日般旷达。“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不仅没有自怨自艾,反而将南疆的特产当做是难得的享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看看,虽然苏轼被一贬再贬,但他没有任何悲观情绪,反而将这些当做奇特的旅游。在苏轼的眼中,那些贬谪流放之地,竟然无一处不奇趣,无一处不美好。政治上的遭排挤,嫉妒其才华者的陷害打击,不但没有让苏轼沉沦悲观,反而更成全了这位天才,成就出了一位千古文豪。

  当然,处世要想达观,就必须胸襟开朗,有通达见识,而这些通常不是后天养成的,多为天生之气质使然,因此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命运多舛、因为沉重打击,心中充满不平与怨愤且长期难以得到释怀,以至于抑郁成疾,就算神医在世也难救者,史籍之中也有记载。西汉文学家贾谊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在那之后他始终心情忧伤,曾作有《鹏鸟赋》,想要用老庄的达观来自我安慰,其中有“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德人无累,知命不忧”这样的句子,虽然这么写了,但他却难以做到,终于在 33岁这样一个盛年之时抑郁而终。这就是身处困境,遭遇挫折,却不能达观以对之人。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会因一点小事而一蹶不振,也会因为实现不了心愿而郁郁寡欢,甚至因为挫折而心理严重失衡,更有甚者因长期抑郁而导致自杀。这些人都是因为心中缺少达观这味良药。

  李敖提到的达观处世中,有一个字始终出现,那就是“笑”。被人误解时能够微微一笑,这是有素养的体现;受委屈时能够坦然一笑,这是一种为人大度的体现;吃亏时能够开心一笑,这是一种心胸豁达的体现;身处窘境时能够自嘲地一笑,这是一种有智慧的体现;失恋时能够轻轻一笑,这是一种洒脱的体现;危难之时能够泰然一笑,这是一种大气的体现;被人轻蔑对待时能够平静一笑,这是一种自信的体现;无奈之时能够达观一笑,这是一种达到新境界的体现。智者,常以笑脸来处世。而李敖也提倡这种笑脸迎人的态度:

  “用笑脸来做人处世的人,他们的基本精神,在相信人间的许多‘严

  肃’的事,大可不必用‘严肃’的手段来解决,不需要一本正经的脸孔,也不需要金刚怒目的神情,大家大可以用嘻嘻哈哈的轻快态度,来待人办事或排难解纷。用这种态度的人,他们的健康状态,一定比‘严肃’派来得好,对事情的解决,也比‘严肃’派有效得多。

  “对严肃而古老的中国民族,多摆一些笑脸,应该是我们最好的营养,不但是好营养,也是一种好后盾。”

  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或是那样的无奈,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积极乐观也好,消沉悲观也罢,任何事情都不会因为你的意志而转移。生活仍要继续,不会停止也不能停止。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笑对人生、达观做人呢?

  达观处世的智者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随遇而安。对此,李敖是

  这么解释的:“智者深明人生乃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祸福

  相依等交纵而成,有浮有沉有荣有枯,得不足喜、失不足忧。故智者只

  是随遇而安、不徐不疾、不烦不躁,智者爱护朋友、尊重敌人、珍宝女

  人和小孩。智者是《新约》里对比文字下的人物。智者是甘地、是金格、

  是吕坤所描写的化身。智者修养功深,喜怒哀乐少激于外而深得于内,

  智者即是强者,是上通古今伟大人格的榜样。智者善于超以象外,静观

  万物和自己,智者坐井仍能观天,不出户仍能知天下。”“随遇而安”

  也可写为“随寓而安”,《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随遇而安”的解释

  是:“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在现实生活中,有

  许多人喜欢用“随遇而安”这个词来批评他人或者用于自嘲,这使得“随

  遇而安”成了不思进取、满足现状的同义词。但是,如果你细细品味这

  四个字,你会发现这四个字不但含义深刻,而且包含了两层意思。所谓

  “随遇”者,是指顺随境遇也,而“安”者,一是可以理解为安于现状,

  听天由命;还有一个理解就是心灵不会被不如意的境遇扰乱,也就是无

  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中,都能保持一种平和且安然的心态,并能够继续坚持自己的追求。前者之“安”,或许可以说其为“消极处世”,但后者之“安”,就是一种极为良好的心理调节的能力,想要拥有这种能力就需要本身具有一种豁达且超脱的胸襟,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庄子曾云:“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选自《庄子 。大宗师》)所谓真人者,就是道家心目中的圣人,如果在任何处境下都能做到睡觉不做梦,醒来也无忧愁,饮食也不求精美,呼吸保持均匀深沉,那就是达到随遇而安的境界了。这种“安”,指的自然是心灵之安,而不是安于现状中的“安”。这种心灵之安,不但可以让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而且还能让人处世乐观。随遇而安既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涵养,更是一种境界,它不是对命运的逆来顺受,而是面对人生境遇的客观冷静。台湾著名散文家林清玄曾说过:“在人生里,我们只能随遇而安,来什么,品味什么,有时候是没有能力选择的。学会随遇而安,你能够轻松地挫败生活中许多看似不可战胜的困难。这,是面对生活最为强硬的方式。”正如林清玄所说,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直保持一马平川或是一帆风顺,失败、挫折、灾祸以及厄运总是会出现的,关键就在于一个人要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逆境与不顺。“随遇而安”告诉人们面对逆境时一定要学会承认并接受现实,然后努力适应现实,与其毫无用处地一味逃避,倒不如因势而利导,适应周围环境,在现有的条件下,尽自己所能去发挥和创造,以此寻求出新的道路,最终让自己获得进步、宁静以及快乐,用不了多久,也许就能发现打破困境的出口。这与“既来之,则安之”这句话有着莫大的相通之处:不管“来”于何处,只有“安”下心来,才能做事。所以,看似是对逆境低头的随遇而安,其实是一种理性且平和的迂回和抗争,它有时是至柔的,有时却又是至刚的。张学良的一生大起大落,他从“拥蒋剿共”的“马前卒”到“逼蒋抗日”的“急先锋”,为了国家与民族的利益,由“人上人”沦为“阶下囚”,这种沦亡之苦,幽闭之闷乃至蒙冤之羞一个一个接踵而至,但张学良并没有因此被打倒,他反而静下心来钻研《明史》,练

  习书法,种植兰草,结交诤友,不断地充实自己、修身养性,这使他活到了 101岁的高龄,这就是随遇而安,正是这种柔韧但有力的态度使他在人生的漂流之中处变不惊,始终坚强挺立。同样的例子还有司马迁忍辱偷生最终著成“史家之绝唱”,而张海迪面对高位截瘫这种不幸遭遇仍然发奋图强,最终自学成才,这亦是随遇而安。面对逆境时需要随遇而安,面对顺境也需要随遇而安。顺境之中,应该想到安乐富裕与春风得意不可能持续一生一世,这时就应该居安思危,以使顺境能够得到延续以及发展。不因逆境而失意,不因顺境而得意——这就是“随遇而安”的精髓所在。陶渊明有诗云:“俯仰终宇宙,不乐复如何?”想要拥有快乐并不难,只要你能够坦荡做人,随遇而安,快乐、幸福便可俯拾即得。

  在大千世界之中,我们总是感慨,命运给我们的是否太少,其实人的一生中,很多时候往往是心态来决定命运,对于同一件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一些客观的因素或是客观的现实,但我们可以以不同的眼光或是心态去看待它们。用达观的心态去处世,任何事情都往好的方面去考虑,那么现实中事情可能也会往好的方面去发展,如果事情真的糟糕到已经没办法控制的时候,你担忧也没有用,也是于事无补,倒不如凡事往好的方面去考虑,既给了自己一点轻松,也给了别人更多一点的空间。

  ◎量力而为

  难题当前,不去想它,是一种大本领,阿基米德、歌德、胡适等都

  曾在国难之时潜心学问,如国难似不干己一般,他们的目的就是避免“徒

  乱人意”,他们显示的是镇静、从容、方寸不乱、我行我素,他们的智慧,

  先已认清什么是他们力所不及的事,然后,绝不为这些事伤脑筋。他们

  的思考训练有素,对难题限定时间去想,该想的时候想,不该想的就不想,一如船舱的分割,纵使一舱进水,对他舱并无影响。没有思考训练的人最易犯搅成一团的毛病,结果除了搅垮自己的情绪外,于事无补。

  ——李敖

  李敖这段话想要说明的就是做人要量力而为,不逞强也不逞能,绝对不做无用功,以免徒增不必要的麻烦。身为第一流的人的智者就更该如此了。所谓量力而为就是按照自己的能力大小与多少去做事,千万不要逞强。当过运动员或者是看过运动员训练的人都知道,为了增强腰部以及下肢的力量,运动员会常常在教练的指导下做一种使用杠铃的负重练习。通过这种练习,运动员的力量,特别是腰部以及下肢的力量会迅速地增强,而奔跑以及跳跃的能力也会突飞猛进。当然,在做这种练习时杠铃的重量一定要适当才行,如果轻了收到的效果不大,但是如果重了运动员很容易就会闪到腰,而且杠铃的重量一定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地增加,千万不可贪多。这里的杠铃,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必须背负的压力,如果适当地背负一部分压力,不但能锻炼个人的能力,甚至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以及发展。但是一旦压力过度,突破了个人的身体或是心理极限,就有可能造成身心俱损,甚至会彻底崩溃。所以当你感觉自己实在承受不了现有压力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给自己减压才行,正所谓量力而为。

  人生的道路有千条万条,你只有量力而为、量力而行,才不会总因为自己的目标得不到实现而让自己痛苦不堪。何必呢,如果你能自己选择要快乐还是要痛苦,为什么不选择快乐的那一方。比如,有的人工作很轻松,没有多少压力,而且比较自由,就是工资有点低。如果他想要感到快乐,那么他就不能老盯着工资低这件事情不放,反而应该多想想,自己每天活得多自在。相反,有的人工资很高,但是压力也很大,且不自由。如果他想感到快乐,那就不能老盯着工作压力大这点不放,反而应该多想想,自己的工资待遇是许多人都没办法达到的。万事都不能两

  全,千万要量力而为才行,因为上帝不可能把什么都给你。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地估量自己的能力,不要去做那些让自己力不从心的事情。“盈则满,花至半开,酒至微醉,是为最佳”。做自己没有办法胜任的事情,最后只能是自讨苦吃。量力而为,能够有自知之明其实也是一种能力。蚂蚁未必就比大象差,但却不能和大象比拔树,否则就真的是蜉蝣撼树,自不量力了。总之要认清自己的能力,争取获得更强的力量,并且充分应用自己的力量,这就是当前我们要做到的。有一个富翁平生吃遍美食,因而对食物的要求也很高,他家的厨房不但面积大,人手也不少,每个人都有自己分内的工作。挑水的只要管好挑水就行,洗菜的只管把菜洗干净就行,切菜的只负责切好菜就行,另外还有烧柴的、煮食的等,分工细致。这些厨房里的人每天都做着相同的事情,日子长了难免会产生厌烦心理,每个人都认为其他人的工作既新鲜又有趣,而且看着似乎也不难做。于是他们有一天突发奇想,都想试试交换工作的滋味。但是交换工作之后,看见的只有一屋子的手忙脚乱,挑水的去切菜结果被刀子割了手;煮菜的去生火结果火没生起来反而弄得一屋子烟;烧菜的去挑水又不小心滑了一跤,把自己摔得四脚朝天;洗菜的去煮饭结果弄出了一锅夹生饭。就这样,什么事情都没做好,反而挨了富翁的一顿骂。从此,每个人都规规矩矩地做自己能做的事,不敢再逾越了。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阿甘正传》这部电影,对于那个看上去有些愚笨,甚至是弱智却始终保持心地纯洁的阿甘仅凭着一股子韧劲(也可以说是傻劲)取得了许多正常人都不能取得的成就而感到感慨吧。阿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他能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有所局限,所以他只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把自己能做的事情争取做到最好,这也是阿甘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反过来看看我们自身,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没有认清自己的能力,总是想去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结果自然摔得比较惨。“股神”巴菲特就曾经说过:“你并不需要成为一个通晓每一家或许多家公司的专家。你只需要能够评估在你能力范围之内的几家公司就足够了。能力范围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清楚自己的能力范围。”这正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像阿甘那样做事,一开始可能会被别人奚落并会感觉落寞,但是如果持之以恒,你终将会像阿甘那样最终稳健胜出。

  量力而为就是让你不要瞎逞强,不要乱出风头,要知道出风头或者是抢风头都是一些高难度的动作,一旦做不好只会让你沦为笑柄。有些人的自尊心总是建立在别人的认同之上,无论什么样的事情,只有在旁人“认同”之后他才能觉得安稳,但是经常这样“苦心经营”,为别人而活,难道不累吗?不会做的事情,就老老实实说自己做不来,自不量力或是太爱面子往往只会误己误人。轻则耽误工作效率,影响其他人的一些工作;重则很有可能搞出一些意外或是灾害。如果认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人或事,你会发现逞强未必比示弱能更胜一筹。很多人完全不知道自己有多弱,却以为自己拥有足以逞强的能力。聪明的人可不这样,他们会在需要的时候适当示弱,他们知道以退为进也能化解一些无谓的是非或是敌意,并且能让自己活得更安全一些。那么示弱到底有何好处呢?首先自然是能为你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压力,当你不需要花费时间逞强时,你会多出很多时间来正视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这样就能比较容易地作出正确的判断。其次,逞强之人在看示弱之人,所表现出来的可能是加倍的轻视。而示弱之人看逞强者时,往往也能从中看出可笑与可怜,因为逞强者所要承受的压力和辛苦是显而易见的。再次,示弱并不是消极的态度,反而是一种迂回战术,示弱能让人有时间作更充足的准备,并且也能顾及周围的人。所以示弱的人比较不容易向他人借钱,不容易错误投资,更不会醉酒驾驶,甚至为了一时之气而去伤害他人。无论一个人的主观愿望有多强烈,事物的客观标准也是不会改变的。有些人喜欢示弱,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他们遇到过太多的逞强之人,可笑的事情见的也不少了,怎么可能自己再去乱做傻事呢?

  总之,不要做那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你只需要在自己能承受的

  聆听李敖的睿智人生课

  学

  范围之内实现最大的价值即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些事情不是勉强就能得来的。人,只有量力而为,该放手时放手,做到当止则止,这样才能在轻松与快乐的节奏之中,收获那份真正只属于自己的成功。

  四、笑“敖”人生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比快乐更珍贵、更为人们所普遍追求的了。这个时候问题就出现了,那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常常都不知道要怎样才能认识然后把握住快乐,当然也不知道要怎样才能从不快乐当中去发现然后提炼快乐。但是,这些对于李敖来说都不是问题,在寻乐方面李敖可谓是个中高手。他有一套自己的快乐人生观:“整天横眉冷对多累啊,人不快乐,整天生气,就早早死啦。我要做战士,不要做烈士,打败别人,这才是本事,还没有做事,就被别人宰了,算什么英雄。强者的干法不能酸不溜溜,哭哭啼啼。”李敖曾经被台湾当局冠以“莫须有”的罪名,家也被抄,书也被查禁了将近一百本,他本人也因为“叛乱罪”而被判刑入狱。但是暗无天日的牢狱生活并没有压垮李敖,也没有使他屈服,更没有让他退却,在李敖身上你连一点悲观的迹象都看不出来。反而能通过他的各种动作行为看出他的坚韧顽强以及豁达乐观。李敖曾经作诗一首,名为《我将归来开放》:

  因为我从来是那样,所以你以为我永远是那样。

  可是这一回你错了,我改变得令你难以想象。坏的终能变得好,弱的总会变得壮。谁能想到丑陋的一个蛹,却会变成翩翩的蝴蝶模样?像一朵入夜的荷花,像一只归巢的宿鸟,或像一个隐居的老哲人,我消逝了我所有锋芒与光亮。漆黑的隧道终会凿穿,千仞的*必被爬上,当百花凋谢的日子,我将归来开放!

  如此坚韧而顽强的意志,如此豁达而乐观的心胸,如果无勇,没有真正的勇,没有彻底的勇,哪能达到这种程度、达到这种境界呢!

  快乐就是一种美德,因为它不但表现在自己对世界的赞美以及欣赏,还表现在给周围的人也带来了轻快和温暖。恐怕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生活之中全是快乐,没有一丁点儿痛苦。但是有的人面对痛苦的逆境却始终对人生有着赞美以及乐观的心情,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人间的万事都有着苦与乐的两个方面,而由苦痛之中提炼出来的快乐才是真正的胜利的凯歌。仔细说来,其实每个人的遭遇以及痛苦都是有局限的,而人生的希望以及生存的价值却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不着眼于局限以及狭小的个人遭遇或挫折,而是要看到广大空间之中那丰富多彩的世界,要知道,大部分我们自认为是大事的事情,其实只能算是一些毫末。幸福就是快乐,快乐就是幸福。如果一个人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快乐,那么他一定比别人幸福。

  ◎寻乐哲学

  寻乐哲学里头的第一块绊脚石,不是“该寻何乐”的项目,而是一种“不肯寻乐”的心境。这话怎么说呢?自古以来,就有这么一派人,他们“天生”恹恹如病,以郁郁不乐为常,甚至更进一步,认为郁郁不乐乃是睿智的标记、超人的象征。最后,他们竟以郁郁不乐自豪,骄傲于他们的苦脸与愁眉。

  ——李敖

  李敖在上面提到的这些人就是无病呻吟、故作深沉的典范。他们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做,这简直就是一种折磨。李敖也说过:“感伤一类的情绪,是对短暂生命的浪费,实在是没有必要的。”其实这些人并不是不想快乐、不想寻乐、不想娱乐,只不过被自己身上各种所谓的“道德观念”所束缚,所以他们不敢寻乐,就算尝试去寻乐也寻乐得不彻底,这种浑身充满所谓“道德”的人经常会自己给自己制造罪恶感,自己让自己痛苦不堪:

  “各种娱乐等等,在正统古人看来,当然更是小道——小人之道,非君子之道。古人君子之道的标准,最后已不近人情到朱夫子所橥的‘莫如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的枯燥境界,试问做人做到这种木头书呆,有何道理?有何‘道德’?又有何趣味?

  “这种‘道德迷’的思想,说辞虽尽有不同,可是它们制造一层罪恶之网来恐吓老百姓,却别无二致。受了这种思想辐射过的人,他的心灵,已视自然快意为畏途,顺性、洒脱、轻快、嗜好、喜爱、灵肉一致

  等等等等,都跟他绝缘已去。他在枯寂单调的生活中,偶尔也许偷偷娱乐一下,可是娱乐过后,立刻遭到心灵上的‘天谴’,他觉得他错了!他的罪恶感油然而生,他要受良心责备,要受教条洗涤,他认为他是圣门逆子,或是教会罪人。在这种自苦的心境下,他长久不吃会得胃病,可是吃了又会吓得消化不良。他的人格已经分裂,整天在灵肉大战,弄得圣罪交织,痛苦不堪。”

  其实,一个人是否快乐完全是由自己决定的。李敖也说过:“正

  当的*与要求,要发挥它而不要抑制它。”快乐就是这样的。如果

  你潜意识里不想让自己快乐,无论你做什么都不可能快乐彻底。那么,

  到底要怎样才能寻觅到快乐呢?首先你必须要主动去寻觅,因为快乐

  是要用心追求才能得到的。追求快乐之道有一个条件,也是一个前提。

  那就是你一定要了解快乐不是唾手可得的东西。它既不是一项权利,

  也不是一份礼物;只有当你主动寻觅、努力追求之后,你也许才能得

  到快乐。当你领悟到自己呆坐在那里是等不到快乐降临时就说明你已

  经在追求快乐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其次你要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

  尝试各种新鲜的事物。当你愿意尝试某一项新的活动,或是愿意接受

  某一项新的挑战的时候,你会因为发现自己多了一个新的生活层面而

  感到惊奇不断,同时也惊喜不已。学习新的技术、开拓新的道路,都

  能使人获得新的感受以及新的满足。可惜大部分人会经常忽略这一点,

  平白使自己丧失了获取快乐乃至发挥潜能的好机会。很多人都认为自

  己应该等待适当的时机出现之后,再用一个稳妥的方法去开拓自己的

  前程。这种想法有点过于保守,因为那个适当的时机很难主动出现,

  甚至永远都不可能主动到来。要知道任何人的人生都不是那些经过精

  心设计,最终毫无差错的电脑程式,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具备随时迎接

  挑战的勇气。再次就是你要清楚天下所有的事情并不是只有一个答案。

  也就是说追求快乐的途径有很多种,你不应该只死心眼地认定其中的一种就对其他的方法视而不见。有很多人认为自己这一生中也许只能成功地担任某一种工作,或是只能扮演某一个角色,甚至偏激地认为如果自己不能办到这一点,自己将永远不会快乐,这种想法实在过于狭窄。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虽然痛苦,但这并不代表你从此就与快乐绝缘,除非是你自己一定要这样认为。对于任何事物我们都要学会采取一种弹性的态度,千万不要认准死理、冥顽不灵,要记住,任何最好的事情不一定只有一个,大部分东西都不是唯一的。当然,这不是要你放弃自己的目标,只是鼓励你,让你全力以赴,促进你梦想的实现。还有就是你一定要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与希望。萧伯纳说过:“一般人只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说为什么如此呢,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并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呢?”年轻人就更应该有梦想、有希望,只要奋斗的过程与达成的目标一致,你就能产生无比的快乐。你要具备梦想自己能够成为一位明星、名医、杰出的科学家或是作家的勇气,有了梦想之后你就要全力以赴,努力奔向自己的理想。当然,你所制定的目标一定要切实可行,不可好高骛远。除此之外,你还要控制住自己,只和自己比赛,不要和别人攀比。任何事情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我们本身也是这样,如果你和别人对比之后发现自己处处不如人时,你就会伤心,就会自卑,自然是毫无快乐可言。所以你要尽量用自己来做衡量的标准,想想起步时的自己是什么样,到如今有没有什么进展。如果你已经尽力了,那么你要相信自己的今天一定比昨天好,而明天也一定比今天更好。关心身边的人和事物也很重要。如果你对某些人、事或物都很关心的话,你会发现自己对生命的看法将大大改观。如果你只忙着关注自己,那么你的生命也会变得狭隘,甚至处处受到限制。这个时候你只要向周围付出一点点,你就会比平时感觉更快乐一些。心理学家艾力逊说过:“只顾自己的人结果会变成自己的奴隶!”当你关怀别人的时候,不但对社会有所贡献,还能避免你因为只顾自己,而过着那种毫无情趣且枯燥乏味的生活。最后要注意的就是不要

  对自己没有信心,但是也不要太过自信。过分乐观的人总觉得自己能达到所有的目标,从而忽略沿途必然会有的险恶,而极端悲观的人则老是觉得成功太渺茫,因而怯懦地不敢迈步前进。这两种人都会因此失去许多宝贵的机会。除了上述这些寻觅快乐的方法外,还要特别注意一些可能会让你不快乐的因素。李敖就提过这个方面的问题:

  “人在一天的生活中,完全在快乐里毕竟极少,人有苦闷的时候,也有完全平静的时候 (这时候并不苦闷,但也没什么快乐)。

  “有些不快乐的因素是人所不能控制的,如血型类别、如情绪周期、

  如生老病死、如天灾人祸……这些遭遇到头上来,任何人都没法不受影

  响,只是程度的深浅而已。高人安之若素,或逆来顺受、或鼓盆而歌、

  或三号而出、或相忘江湖。……低手则寝食俱废,简直无法生活 (低手

  并非指智慧低的人,而是指无法处理自己情绪问题的人。贝多芬是天才,

  可是在情绪处理上一塌糊涂。乡下老农是凡夫,可是常常一辈子高高兴

  兴)。

  “有些不快乐的因素虽为人所不能控制,但在‘讨价还价’方面,人却有很多的争取余地,这一争取,要依靠智慧和冷静,以及许多技术上的细节。不依靠这些途径,而横冲莽撞,心绪烦躁,所得只是更糟,更不快乐。把自己陷入这一局面,是蠢人,是所学为无用的人,是该惭愧的人。”

  这些不快乐的因素其实就是负面情绪。李敖曾经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

  “半圆规表示什么?上面这些高高低低各种角度代表什么?代表

  你各种的快乐、兴奋。下面这个水平线,代表你感情平静,没有快乐,

  也没有不快乐,就是归于零——底线。可是下面整个情绪,我李敖叫它做负面的情绪。需要通通消灭掉。什么是负面的情绪啊?鼻涕、眼泪、悲哀、惆怅、生气……通通都是负面的情绪。负面情绪怎么处理啊?负面情绪是可以控制的。美国总统林肯讲:你可以像你所希望的那样快乐。快乐是非常唯心的东西,换句话说,快乐是可以技术上做到的,不快乐是可以技术上消灭的。那种不健康的情绪,不健康的态度,不洒脱的人生观,其实对我们人类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常常以为这种悲哀、哭泣,它代表怀念,代表恋恋不舍,其实这是错的,那是一种感情浪费。”

  “对我李敖来说,我认为这种负面的感情,不应该让它去蔓延,而是要有技巧地把它尽量降低,把它尽量消灭。而正面的感情,这种光明的感情要尽量地发展。也许有人会说:太无情了。不是的,只有这样做,才是真的珍惜你的感情。多愁善感反倒是浪费感情,是真的不了解感情的真谛。大家想想看,是不是可以消灭掉一切负面的感情。”

  在面对不快乐时的“讨价还价”方面,李敖也提供了几个屡试不爽的万能方法:“第一个,不要生闷气;第二个,不要叹气,叹气表示没办法;第三个,不要诅咒,我恨你怎么样,用诅咒方法是不对的;第四个,不要空骂,你可以骂人,你看我李敖整天骂人,拿证据来骂人,我们不是空骂;第五个,不要认了,对这环境说我要认了,我没办法,不要认了,也不要算了,说‘冤家宜解不宜结’这种鬼话;第六个,不要逃,你别跑。这些人生观都是消极的,可是消极里面维持一个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也许你不能积极做些什么事情,可是你可以消极地不做什么事情,你可以消极地不生闷气,不叹气,不诅咒,不空骂,不要认了,不要说算了,你也不要逃,这都是消极的标准。所以我认为,应该在这些标准上面去努力。”在这里以消极反衬积极,所以无论如何都要让自己变得积极起来,只要积极起来自然而然也就快乐了。李敖果然是个控制情绪的高人。拿破仑 。希尔的著作《成功学全书》中

  有一个 PMA黄金定律,指的就是积极的心态。拿破仑 。希尔曾经指出:“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异。”这里所说的很小的差异指的就是人们具备的心态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而最后造成的巨大差异指的就是成功以及失败。成功人士的主要标志就在于他的心态。一个人如果乐观面对人生且心态积极,快乐地接受各种挑战以及应付各种麻烦事,那么从一开始他就成功了一半。现代社会的生活以及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也在逐渐加快,这使得不愉快也变得越来越多。通常在情绪方面表现为烦恼、忧郁、郁闷、孤独、沮丧、脾气暴躁,等等。行为上则通常表现为喝酒、抽烟,甚至吸毒等。这一切都是消极的思想所导致。古代哲学思想家曾经指出:“一阴一阳谓之道。有阴必有阳。”这说明有好的一方面就必定有坏的一方面。西方则将其称为积极和消极。同样的半瓶水,有的人看到的是空的那部分,有的人看到的则是有水的那部分。当然思想方面很复杂,完全不像半瓶水那么直观简单,但是凡事都遵循着阳消阴涨,阴消阳涨的规律。如果你的大脑每天都充斥着消极的思想,那么你脑中的积极思想就会越变越少。因此,必须让你脑海中的积极思想越来越多才行,这样消极的思想才会越来越少。比如,一些“忧郁型”的人,他们认为每天都过得不好,每样东西都不完美,所有的事物看起来都是那么的不和谐,所以,这些人每天的心情都很郁闷,天天都阴沉着一张脸,好像每个人都欠了他的钱似的。这种人因为经常处于一种忧郁消极的思想环境中,所以想要快乐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反过来我们来看看那些“活泼型”的人,他们每天对待任何事物都笑脸相迎,他们的外在表现总是愉快而乐观。他们很少会有消极的时候,即使遇到痛苦的事情,他们也能马上调适自己的心情使自己很快回复到快乐的心情当中。我们来看看那些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他们通常都是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以及生活。其实积极与消极的区别并不大,只是在看待事物方面的角度有所不同罢了。所以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让自己能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还有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平时常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自己慢慢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因此,如果我们想要积极地生活那就要经常和积极的人在一起才行。交一些思想积极的朋友,远离那些有消极思想的人。人际关系专家哈维 。麦凯就提到过:改变你人生命运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看你认识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还有一个就是看你读过什么样的书。前面已经提过前者。后者就是提倡大家应该多看看一些具有励志效果的图书,以此激发出自己积极思考的冲动。其实仔细想想,“消极”有时也有“积极”的一面。性格管理专家杨斌先生曾提到过“积极”与“消极”都有它积极的一面,前者发明了飞机,后者发明了降落伞。但是这里所说的“消极”也要建立在积极的基础之上,否则,降落伞是发明不出来的,因为他们会认为跳伞也是一件极度危险的事情。总之,消极是痛苦、失败以及疾病的源流,而积极则是快乐、成功及健康的保证!《圣经》上说过:他的心怎样思量,他的为人就是怎样。当你认为自己很倒霉的时候可以想想那些比你更加不幸的人,那样你会感觉自己是一个多么幸运的人。你没有必要要求每件事情都达到十分。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事情。快乐只要六分。要对你的现状以及所得的结果感到满足。

  快乐完全取决于一种平和的心态,一种荣辱不惊且去留无意的心态,当你拥有这种心态时你会生出许多快乐。当然,任何事情都有其相对的一面,快乐也是如此,再快乐的人也会有心烦意乱的时候。每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当中的,矛盾和烦恼总是层出不穷,旧的烦恼被排除了,新的烦恼有可能又出现了,最关键的是要学会在矛盾中解放自己,在烦恼中放生自己。少一点狭隘,多一点宽广;少一点暗算,多一些坦荡;少一点妒忌,多一些宽容。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升华自己的思想。这样,你才能升华为一种能力,一种风度,一种境界,一种修养。总之,快乐与烦恼相伴,幸福和痛苦共存。得失、输赢与

  荣辱都要看淡一些,不要给自己的烦恼寻找借口,要知道快乐既不是上天的恩赐,也不是用金钱就能买来的,快乐是要靠自己的争取与创造才会有的,多和快乐之人在一起,多给烦恼之人一些微笑,让自己变得快乐起来。

  ◎孤独之乐

  孤寂并不是看不到人,看不到“朋友”,在人群中,你常常发现只有你自己在想你想的,关切你想的。别人的面孔可能很友善、声音可能很亲切,可是那只是局限于众生生活与世俗生活,除此之外,他们立刻变得无知、冰冷、麻木、比邻犹若天涯、相逢如不相识。孤寂是要自己决定、自己排遣、自己应付难题、自己面对斧钺;孤寂是没有人可以商量、没有人可以倾心。不错,你有熟面孔,可是你怕引起他们的茫然、乏味与丑恶的一面,影响到他们的安全,他们有限的热心与关切,你也不得不拒绝,因为他们太软弱,他们非但无助于你,反易自伤其手。孤寂是处于荒原,孤寂是独行坟场,孤寂是在什么声音都没有的时候看月亮。

  ——李敖

  李敖是孤独且寂寞的,但是他却享受孤独,并在孤独中获得快乐。

  许信良就曾经称赞李敖:“能够真正用一个孤立的人、孤立的一生,来

  见证一个时代的人,放眼大历史,几乎没有成功的例子。可是李敖例外。”

  而阎愈政也曾评价过李敖:“李敖是全台湾最快乐的人。因为他独来独

  往,高兴骂谁就骂谁,就能骂谁,就敢骂谁,就毫不顾忌任何人地骂谁。

  他没有老板、没有上司、没有朋友,又一笔在手六亲不认,多痛快啊!

  李敖是全台湾最快乐的人。”所以说,李敖是孤独并快乐着。

  孤独可以说是人类最朴素最本质的一种情感。在孤独的深处,往往能够呈现出世事的美好。而孤独也是最容易打动人的一种情感。看看天空中一行雁阵的人字形翔姿,再看看高山上那如铁般凝铸的巅峰,最后看看大海最广阔深远之处,看那些触之不到的白云蓝天,哪一个景色不能牵动人们的心弦。即便只是一朵花,它也能在寂静无人之时盛放到最美。生于春夏之兰,只在空谷中能够最得其香,这样的古雅清高犹如梅一般,喜于冰雪之时盛开,“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孤独是向俗世红尘挂出的一张免战牌,当然也是遁入真我世界里的一张通行证。在孤独里,你能够审视自己,然后发现自己,最终超越自己。在孤独里,你还能得到人生的大智慧以及大自在。在孤独里,你将不再渺小犹如芥子,你将与天地一起吐纳气息。孤独,是一种浸染透彻的状态,它会让你所处的世界陡然扩张,变得无限宽广,也更加澄净。孤独的人从来不奢望生活能够给予他什么,它会把求人转为自助,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勤劳去收获人生之中的欢喜。他们是自己命运的塑造者,从不张扬,也不炫耀。他们的脸上没有作假的欢颜,因为他们知道快乐不是作秀,亦不是披在身上供他人欣赏的华服。相反,孤独之人所崇尚的快乐如此朴素,就像一蓑麻衣。泰戈尔有诗:The grass seeks her crowd in the earth ,the tree seeks his solitude of the sky。意思就是孤独者如树一般,最为珍视自己的友谊,孤独者的朋友不是那些匍匐于地的小草,而是那高远而苍郁的蓝天。孤独者的朋友不多。但是一个朋友对孤独者来说就是另一个自己。所以,孤独者的朋友从来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孤独者的世界极为纯净,这是值得骄傲,因为,如果不是心至净、性至灵之人是到不了这种境界的。亨 。亚当斯就说过:一生中交一个朋友谓之足,交两个朋友谓之多,交三个朋友谓之难得。而孤独者所追求的友情就是如此,在于精而不在于多。

  李敖会孤独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敢于面对,他不会逃避,也不屑于逃

  避。因此,李敖是反对“世外桃源”精神的,那么,“世外桃源”这种精神来源于哪里呢?李敖的讲解是,“晋朝的陶渊明写过《桃花源记》,有一群人天下大乱时找到世外桃源藏起来,另外过着一种隔世的生活。在宋朝人的画里面,有这个《桃花源图》,描写这些人离开家乡建立的世外桃源。”“世外桃源”精神就来源于此。李敖反对的原因是:“面对乱世我们要解决它,而不是逃避它……所以我认为世外桃源的思想是一个错误的思想。”通常,在乱世之中,人们都会选择逃避,只有少数人会勇敢面对动荡纷乱的局面,而这类人从来都是孤独的,因为很少有人能理解他们的做法。李敖就属于这类人之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最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就是孤独的愉悦。”李敖非常欣赏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因为他与爱因斯坦一样,虽然孤独,却也同样快乐,一种“来自内心的那种平静的、不受外界干扰的、独来独往的快乐,庄子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的那种快乐”。斯铎曼医生有一句极负盛名的话:“世界上最强而有力的人,就是那个最孤立的人。”所以,李敖也算一个强而有力的人,在孤独中获得快乐。

  很多人会下意识地排斥孤独,其实孤独并不可怕,当你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你会更容易找出让自己快乐的理由。当你在寂寞之中整理自己的心灵碎片时,你会感觉到其实孤独也是快乐的,慢慢地,你将会喜欢上这样一份孤独。在孤寂中一个人还能更清醒地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才会发现自己平时发现不了的缺点,才能看清自己脚下的路应该怎么走,才能给自己一个独立的思想。将快乐寄托在任何人身上都是不明智的,因为快乐是要自己去寻找的。人生犹如一出戏,但是更像一首歌。生命的前进就如同那些起伏的旋律,有低回处的消沉,也有激昂时的振奋,而人生正是如歌一般从第一个音符开始不断演唱直到尾声,当歌声散尽之后,仍然会在世上留下一些回响,在孤独的时候一定要学会聆听那些快乐的乐曲,然后摆正自己的心态,珍惜现有的那些平平淡淡的生活,多珍爱自己一些,经常保持一种恬淡闲适的心情,轻松地去享受属于自己的人生,在那些平淡的生活当中享受一些只有自己知道的小快乐。

  人不可能每天都保持快乐,孤独的时候一定要学会超越孤独,然后,自己给自己一个微笑,告诉自己生活如此美好,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生活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学会在孤独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支点,学会在孤独中用美好的眼光去欣赏这个世界。记住,用豁达宽容的心胸去面对孤独,静静地享受只属于自己的快乐。

继续阅读:文化篇?作文的学问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听李敖讲学问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