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色的理想
对一个人来说,所期望的不是别的,而仅仅是他能全力以赴和献身于一种美好事业。
——爱因斯坦
海伦在没有认识车的时候就认识了船。11岁的她已经是一个划船高手。她太迷恋那种驾一叶孤舟、纵横于水上的感觉。
海伦的父亲拉罕姆是一个优秀的弄潮儿,他的人生理想就是以最快的速度驾舟横渡1.28万公里的大西洋。在海伦23岁那年,拉罕姆决定实施自己伟大的横渡计划,但他拒绝带着一心想与他同行的海伦上路——他担心吉凶莫测的大海会吞噬了心爱的女儿。就这样,拉罕姆只身登舟,不久,一项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就在他手中诞生了。
海伦的心在那一片辽阔的蔚蓝色海面上摇曳。当一个叫约翰的青年驾着一艘自己设计的帆船向她驶来的时候,她毅然嫁给了他。她开始寄希望于自己的爱侣,希望能与他一道去领略那1.28万公里的蔚蓝。然而,水波不兴的甜美日子水草般羁绊住两个人的手脚。那条帆船在岸上做起了与水无关的梦……
拉罕姆走了。约翰走了。转眼就有11个孩子追着海伦喊祖母了。
海伦重新走向那条闲置已久的帆船。在能够携手的人相继辞世之后,她才顿然明了——灵魂深处的焦躁只有自己的双手才可以去安抚。
2000年8月,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89岁的海伦只身离开英格兰,开始了她向往已久的大西洋之旅。
她在那一片蔚蓝中看见了自己离别已久的父亲,沿着他当年的航道,追随着他当年的足迹,她跟过来了!在死神衣袂飘忽的海上,她没有给自己丝毫畏惧的权利,毕竟,与那生长了差不多整整一辈子的渴望相比,风浪显得太微不足道了。海伦成功了。她以“最年迈的老人驾舟横渡大西洋”刷新了一项世界纪录。
寻找真爱
生活中最大的幸福就是有人爱我们。
——雨果
在鲁夫曼遇见班奇太太之前,护理工作的真正意义并非她原来想象的那么一回事。“护士”两字虽是她的崇高称号,谁知得来的却是两种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替病人洗澡,照顾大小便。
鲁夫曼带上全套用具进去,护理她的第一个病人——班奇太太。
班奇太太是个瘦小的老太太,她有一头白发,全身皮肤像熟透的南瓜。
“你来干什么?”她问。
“我是来替你洗澡的。”鲁夫曼生硬地回答。
“那么,请你马上走,我今天不想洗澡。”
使鲁夫曼吃惊的是,她眼里涌出大颗泪珠,沿着面颊滚滚流下。鲁夫曼不理会这些,强行给她洗了个澡。
第二天,班奇太太料到她会再来,准备好了对策。“在你做任何事之前,”她说,“请先解释‘护士’的定义。”
鲁夫曼满腹疑团地望着她。“唔,很难下定义,”鲁夫曼支吾道,“做的是照顾病人的事。”
说到这里,班奇太太迅速地掀起床单,拿出一本字典。“正如鲁夫曼所料,”她得意地说,“连该做些什么也不清楚。”她翻开字典上她做过记号的那一页慢慢地念:“看护:护理病人或老人;照顾、滋养、抚养、培养或真爱。”她啪地一声合上书。“坐下,小姐,我今天来教你什么叫真爱。”
鲁夫曼听了。那天和后来许多天,她向鲁夫曼讲了她一生的故事,不厌其烦地细说人生给她的教训。最后她告诉鲁夫曼有关她丈夫的事。“他是高大硬骨头的庄稼汉,穿的裤子总是太短,头发总是太长。他来追求我时,把鞋上的泥带进客厅。当然,我原以为自己会配个比较斯文的男人,但结果还是嫁了他。
结婚周年,我要了件爱的信物。这种信物是用金币或银币蚀刻上心和花形图案交缠的两人名字的简写。用精致银链串起,在特别的日子交赠。”她微笑着摸了摸经常佩戴的银链。“周年纪念日到了,贝恩起来套好马车进城去,我在山坡上等候,目不转睛地向前望,希望看到他回来时远方卷起的尘土。”
她的眼睛模糊了。“他始终没回来。第二天有人发现了那辆马车,他们带来了噩耗,还有这个。”她小心翼翼地把它拿出来。 由于长期佩戴,它已经很旧了,但一边有细小的心形花纹图案环绕,另一面简单地刻着:“贝恩与爱玛,永恒的爱。” “但这只是个铜币啊。”鲁夫曼说,“你不是说是金的或银的吗?”
她把那件信物收好,点点头,泪盈于睫。“如果当晚他回来,我见到的可能只是枚铜币。这样一来,我见到的却是真爱。”
她目光炯炯地看着鲁夫曼:“我希望你听清楚了,小姐。你身为护士,目前的毛病就在这里。你只见到铜币,见不到爱。记着,不要上铜币的当,要寻找真爱。”
鲁夫曼没有再见到班奇太太,她当晚死了。不过她给鲁夫曼留下了最好的遗赠:帮助她珍爱自己的工作——做一名好护士。
欢乐的手风琴
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一旦长大后如何仍不失为艺术家。
——毕加索
韦恩?卡林还记得那天父亲费劲地拖着那架沉重的手风琴来到屋前的样子。他把韦恩和母亲叫到起居室,把那个宝箱似的盒子打开。“喏,它在这儿了,”他说,“一旦你学会了,它将陪你一辈子。”
韦恩勉强地笑了一下,丝毫没有父亲那么好的兴致。他一直想要的是一把吉他,或是一架钢琴。当时是1960年,韦恩整天粘在收音机旁听摇滚乐。在他狂热的头脑中,手风琴根本没有位置。他看着闪闪发光的白键和奶油色的风箱,仿佛已听到自己的哥儿们讲的关于手风琴的笑话。
接下来的两个星期,手风琴被锁在走廊的柜橱里,一天晚上,父亲宣布:一个星期后韦恩将开始上课了。韦恩难以置信地看着母亲,希图得到帮助,但她那坚定的下巴使他明白这次是没指望了。
买手风琴花了300块,手风琴课一节5块,这不像是父亲的性格。他总是很实际,他认为,衣服、燃料,甚至食物都是宝贵的。
韦恩在柜橱里翻出一个吉他大小的盒子,打开来,他看到了一把红得耀眼的小提琴。“是你父亲的。”母亲说,“他的父亲给他买的。我想农场的活儿太忙了,他从未学着拉过。”韦恩试着想象父亲粗糙的手放在这雅致的乐器上,可就是想不出来那是什么样子。
紧接着,他在蔡利先生的手风琴学校开始上课。第一天,手风琴的带子勒着他的肩膀,韦恩觉得自己处处笨手笨脚。“他学得怎么样?”下课后父亲问道。“这是第一次课,他挺不错。”蔡利先生说。父亲显得热切而充满希望。
韦恩被吩咐每天练琴半小时,但每天他都试图溜开。他觉得自己的未来应该是在外面广阔的天地里踢球,而不是在屋里学习这些很快就忘的曲子。但父母毫不放松地把他捉回来练琴。
逐渐地,连韦恩自己也惊讶,他能够将乐符连在一起拉出一些简单的曲子,父亲常在晚饭后要求他拉上一两段,父亲坐在安乐椅里,韦恩则试着拉《西班牙女郎》和《啤酒桶波尔卡》。
秋季的音乐会迫近了。韦恩将在本地戏院的舞台上独奏。“我不想独奏。”他说。“你一定要。”父亲答道。“为什么?”韦恩嚷起来,“就因为你小时候没拉过小提琴?为什么我就得拉这蠢玩艺儿,而你从未拉过你的?”父亲刹住了车,指着韦恩:“因为你能带给人们欢乐,你能触碰他们的心灵。这样的礼物我不会任由你放弃。”他又温和地补充道,“有一天你将会有我从未有过的机会:你将能为你的家庭奏出动听的曲子,你会明白你现在刻苦努力的意义。”
韦恩哑口无言。他很少听到父亲这样动情地谈论事情。从那时起,韦恩练琴再不需要父母催促。
音乐会那晚,母亲戴上闪闪发光的耳环,前所未有地精心化了妆。父亲提早下班,穿上了套服并打上了领带,还用发油将头发梳得光滑平整。
在剧院里,当韦恩意识到他是如此希望父母为自己自豪时,他紧张极了。轮到他了。韦恩走向那只孤零零的椅子,奏起《今夜你是否寂寞》。他演奏得完美无缺。掌声响彻全场,直到平息后还有几双手在拍着。韦恩头昏脑涨地走下台,庆幸这场酷刑终于结束了。
时间流逝,手风琴在韦恩的生活中渐渐隐去了。在家庭聚会时父亲会要他拉上一曲,但琴课是停止了。韦恩上大学时,手风琴被放到柜橱后面,挨着父亲的小提琴。
它就静静地待在那里,宛如一个积满灰尘的记忆,直到几年后的一个下午,被韦恩的两个孩子偶然发现了。
当韦恩打开琴盒,他们大笑着,喊着:“拉一个吧,拉一个吧!”很勉强地,韦恩背起手风琴,拉了几首简单的曲子。他惊奇于自己的技巧并未生疏。很快地,孩子们围成圈,咯咯地笑着跳起了舞,甚至他的妻子泰瑞也大笑着拍手应和着节拍。他们无拘无束的快乐令韦恩惊讶。
父亲的话又在他耳边响起:“有一天你会有我从未有过的机会,那时你会明白。”
自由的生活
恋爱是艰苦的,不能期待它像美梦一样出来。
——拜伦
纽特?阿克塞波青年时代渴望学习语言,学习历史,渴望阅读各种名家作品,好使自己更加聪慧。当他刚从欧洲来到美国北达柯他州定居的那阵子,他白天在一家磨坊干活,晚上就读书。但没过多久,他结识了一个名叫列娜?威斯里的姑娘,18岁就和她结了婚。此后他必须把精力用在应付一个农场日常的各种开销上,还必须养儿育女。多年以来,他早就没有时间学习了。
终于有这么一天,他不再欠任何人的债务,他的农场土地肥美、六畜兴旺。但这时他已经63岁了,让人觉得仿佛不久就要跨进坟墓了,没有人再需要他,他很孤独。
女儿女婿请求他搬去和他们同住。但纽特?阿克塞波拒绝了。“不,”他回答说,“你们应该学会过独立生活。你们搬到我的农场来住吧。农场归你们管理,你们每年付给我400美元租金。但我不和你们住在一起。我上山去住,我在山上能望见你们。”
他给自己在山上修造了一间小屋。自己做饭,自己料理生活。闲暇时去公立图书馆借许多书回来看。他感到他从来也没有生活得这么自在过。
开头,纽特?阿克塞波仍改不掉他多年养成的习惯:清晨5点起床,打扫房间,中午12点准时吃饭,太阳落山时一准就寝。 但他很快发现他那些事情完全可以随自己高兴,想什么时间做都可以。实际上,他那些事即使不干也没有什么关系。于是他一反过去的老习惯。早上他常常在床上躺到七八点钟。吃完饭,他往往要“忘记”打扫房间或清洗碗碟。但是,他后来开始在夜间外出作长距离散步,这才是他真正告别过去,向着新的、更加自由的生活迈出的最为彻底的一步。
在他一生之中,白天总是有很多工作要做,累了一天之后,天一黑就没法不睡觉。现在可不同了,白天过完,夜晚他可以出去散步,他发现了黑夜的奥秘。他看到了月光下广阔的原野,他听到了风中摇曳着草和树发出的声音,有时他会在一座小山头上停下,张开双臂,站在那儿欣赏脚下那一片沉睡的土地。
他这种行径当然瞒不过镇上的人。人们认定这个老头的神经出了毛病,有人说他已经成了疯子。他也知道别人是怎样看他的,从人们向他提出问题时所说的那些话,以及人们看他做事时的那种眼神就不难了解到。他对于那些人看待他的态度感到十分气恼,因此也就更少和人们交往,他用来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了。
纽特?阿克塞波从图书馆借回来的书中,有一本现代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名耶鲁大学的青年学生。小说叙述他怎样在学业和体育方面取得成就,还有一些章节描述了这个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
纽特?阿克塞波现在64岁。一天凌晨3点钟,他读完了这本小说的最后一页。这时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去上大学。他一辈子爱学习,现在他有的是时间,为什么不上大学?
为了参加大学的入学考试,他一天的大部分时间花在书上。他读了许多书,有几门学科他已有相当把握。但拉丁文和数学还有点困难。他又发愤学习。后来,终于确信自己做好了入学考试的准备。于是他购置了几件衣物,买了一张东去康涅狄格州纽海芬的火车票,直奔耶鲁大学参加入学考试。
他的考试成绩虽然不算很高,但及格了,被耶鲁大学录取了。他住进学生宿舍。同屋的人名叫雷?格里布,曾当过教师。雷的学习目的是得一个学位,以便再回去教书时可能挣更高一点的工资。雷在学生饭堂打工、挣钱交学费,雷不喜欢和人讨论问题,不喜欢听音乐。纽特?阿克塞波感到很惊讶,他原以为所有的大学生都和他一样喜欢谈论学问。
进大学还不到两星期,纽特?阿克塞波发现自己很难和其他同学融在一起。其他的学生笑话他,不仅仅因为他年龄大(虽然白发苍苍的他坐在台下,听一个年龄比他儿子还小的教师在台上讲课,那情景也实在有些古怪),还因为他来上学的目的与众不同。那些学生选修的科目都是为了更有利于以后找工作挣钱,而他和大家都不一样,他对有助于挣钱的科目不感兴趣。他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他的目的是要了解人们怎样生活,了解人们心里想些什么,弄清楚生活的目的,使自己的余生过得更有价值。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够有自由的感觉,能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背袋里装的什么
命运有两种方法可以打垮我们:拒绝我们的愿望或满足我们的愿望。
——阿米尔
米洛斯拉夫?茹拉夫斯童年时经历过这样一件事,他至今难以忘怀。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爸爸上前线去了,妈妈独自带着他和妹妹,住在城外的一个小村子里。
当时,米洛斯拉夫和妹妹还小,记不清爸爸的模样,只从照片上见过。不过,妈妈总是给他们讲起爸爸。
于是,他们也经常缠着妈妈要爸爸。妈妈总是哄他们说,爸爸快回来啦,因为眼看着仗就要打完了。然而,战争总是结束不了。后来,妈妈终于对他们说了实话:爸爸还在意大利前线作战。
妈妈向来坚强,米洛斯拉夫从未见过她流眼泪。晚上,妈妈一封一封地给前线的爸爸写信。爸爸的信也时时从前线寄到家,灰色的信封上盖着式样各异的邮件检查机关和战地邮局的邮戳。每当妈妈接到爸爸的信时,总是一边看,一边随口讲给他和妹妹听。
有一次听妈妈说,爸爸负伤住到了野战医院,伤好后再不能回前线打仗,就调到了军需机关。这样,爸爸很快就有希望回趟家,还一定会给他们背回一袋好吃的东西。
米洛斯拉夫和妹妹猜想,那袋子里装的是大块大块美丽的腌肉,在当时,那可是他们最高的奢望。于是,每个晚上睡觉前,他们都盼着父亲背着满满的一袋又香又酥的腌肉回来。
爸爸终于回来了,他把身上的背袋往墙角一放,就过来拥抱家人,袋子比他们想象的还满。他们缠住爸爸不放,和他在一起的快乐无穷无尽。爸爸浑身上下都是烟草味和朗姆酒味,他把米洛斯拉夫和妹妹抱在膝上,没完没了地逗他们,还让他们玩他胸前佩带的十字勋章和各式立功奖章,用他好久没刮过的硬胡茬扎他们的脸蛋。爸爸高兴得啥都忘了。
墙角那只又大又满的背袋吸引着他们的注意——里面装着神奇诱人的美味,最好吃的当然是腌肉。想着想着,米洛斯拉夫的口水就禁不住往下流。
他和妹妹没睡着,妈妈进屋时,他俩假装睡熟了,一动不动地躺着,眯缝着眼偷偷往外瞧。妈妈站住了,盯着那个袋子,好像她也终于忍不住了,弯下腰,吃力地搬起背袋——背袋装得太实了,哗——把东西全倒在桌子上。
看着眼前的景象,米洛斯拉夫和妹妹惊呆了,失望,委屈,又感到害怕:桌子上全是信,用绳子捆好的一沓沓蓝色、白色、灰色、红色的信封,他们太熟悉这些信了,因为它们是在战争年月里,妈妈写给爸爸的全部家信,而且在数不清的晚上,妈妈写完后交给米洛斯拉夫和妹妹投到邮筒里的。信,信,从这个大背袋里倒出来的全是信,堆满了整整一个桌子,还几乎往下掉。
此时此刻,从来没有流过泪的妈妈,第一次在孩子们面前哭了。起初,她小声地抽泣,泪水顺着面颊往下流;她用双手捂住眼睛,泪水又顺着指缝往下流。妈妈摇头想止住,但是没用,她最终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起来。
爸爸心里也难过起来。妈妈就这样一直哭着,始终不让爸爸挨近她。
仁爱与聪明
对误解你的人讲真话通常只会引起更多的误解。
——霍普
小时候,杰夫?贝索斯经常到德克萨斯州的科图拉去,在祖父的牧场过夏天。小杰夫帮着修理风车,给牛打防疫针,还干牧场上的一些杂事。他非常喜欢牧场的生活。
同祖父母一起过夏天,最有意思的活动之一是参加活动房屋俱乐部组织的旅游活动。这是一个由拖着活动房屋在美国和加拿大到处旅行的人组成的俱乐部。杰夫的祖父母都是俱乐部会员,他们有一辆31英尺长的活动房屋拖车,就挂在一辆1973年造的“奥兹”牌汽车后面。他们经常在夏天参加俱乐部组织的旅行,那是大约300辆活动房屋拖车组成的旅行队伍。正是在这样的旅行途中,有一天,祖父在适当的时候给杰夫讲了一段话。
那时,杰夫才10岁多一点,但他已经开始对世事有了自己的看法。当然,小杰夫总是自以为什么都懂。
那时候,他跟现在一样爱读书并且喜欢数学。经过长途旅行的人都知道,不管你随身带了多少书,不管交谈多么投机,不管风景多么美丽,你总会有很多时候闲得没事胡思乱想。杰夫在这样的空闲时间里进行计算。他计算每升汽油能走多少里程,还计算在旅途中购买的每一件杂品的平均价格。有一次,他看到一条反对吸烟的电视广告,广播员说,吸烟者每吸一口烟,寿命便缩短两分钟。杰夫想到祖母吸烟。于是就讨厌吸烟,不仅是因为他知道吸烟有害祖母的健康,而且他猜想,任何一个小孩,如果他坐在烟雾弥漫的汽车后座上旅行数千英里,肯定都会讨厌吸烟的。因此,有一天在长途跋涉中,杰夫决定做这道数学题。
他不记得确切的数字了,反正是每吸一口缩短两分钟寿命,每支烟吸20口,每包烟20支,每天一包,抽了30年,计算的结果大约是总共缩短了16年寿命。杰夫对这个计算结果感到洋洋自得,把小脑袋伸到两个前座椅中间,拍拍祖母的肩膀说:“你已经由于抽烟减寿16年。”他向她解释了计算方法,但出现的结果不是他所期待的。
杰夫以为会因为一次了不起的计算而得到某种夸赞,比如“你真聪明,算得很好”之类,但是没有,祖母放声大哭起来。杰夫感到害怕,一声不响地坐回后排座位,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祖母不停地哭泣,闷头开车的祖父小心地把车停到路边上。他下了车,把杰夫也叫了下来。杰夫想是不是惹大麻烦了,惹的麻烦到底有多大?他猜不出后果有多严重。
他们站在汽车和拖车之间。杰夫看着别的车一辆辆过去,等待着祖父的训斥,他知道这次是躲不过去了。大约过了一分钟,祖父看着他,拍拍他的肩膀,说:“总有一天你会明白,仁爱比聪明更难做到。”
祖父的话和他讲这番话时的绅士风度使杰夫终身难忘。他一向敬佩祖父的才智,但是在那一天,他开始懂得,才智是天赋所致,而仁爱之心,才是可以引以为豪的。从那以后,杰夫一直在按照祖父的教诲做人。
成为天使的人
生活中的善越多,生活本身的情趣也越多。二者水乳交融,相辅相成。
——托尔斯泰
安吉拉?斯德吉尔七年级的时候,志愿到本镇的医院里当护士的小助手。那年夏天,她每星期为医院服务30至40个小时。
安吉拉在那里的大多数时间都和吉拉斯佩先生在一起。据她所知,从来没有人来探望过他,似乎谁也不关心他的病情。安吉拉陪了他很多天。
在陪伴他的时候,安吉拉一边握着他的手,一边对他说话,此外还帮他做一些必需得做的事情。他成了安吉拉的亲密的朋友,即使他对安吉拉的回应只是偶尔捏捏她的手,她也丝毫不以为意。因为,吉拉佩斯先生当时正处在昏迷之中。
后来,安吉拉离开了医院,和父母度假去了,大约过了一周的时间。当她回来的时候,吉拉斯佩先生已经不在那里了。安吉拉没有勇气问其他护士他到哪里去了,因为她害怕她们会告诉她吉拉斯佩先生已经死了。就这样,她在上八年级的时候,怀揣着许多得不到解答的问题,继续在那里当一名志愿者。
几年后,安吉拉进了中学。有一天,她在加油站看见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当想起他是谁的时候,安吉拉泪如泉涌:他还活着!
安吉拉鼓起勇气问他是不是吉拉斯佩先生,以及他在5年前是不是曾经昏迷过。他很惊讶,脸上的表情令人难以捉摸,他回答说是的。安吉拉向他解释自己是如何认识他的,以及她曾经在医院里长时间地对着他说话。他的眼里顿时涌出泪水,又给了安吉拉一个最最温暖的拥抱。
他告诉安吉拉,当他昏迷躺在医院里的时候,他能够听到她在对他说话,能够感受到她一直握着他的手。他以为在那里陪伴他的是一位天使,而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吉拉斯佩先生坚定地认为,是安吉拉的声音和触摸才使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接着,他告诉了安吉拉一些有关他生活方面的事情,以及他是如何陷入昏迷状态的。两个人都哭了,然后互相拥抱着说了再见,就各自离开了。
虽然,安吉拉后来再也没有见过他,但他一直在安吉拉心里。每次想到他,她的心中就充满了喜悦。她知道,是自己使他的生命在生与死之间创造了奇迹。更为重要的是,他使安吉拉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安吉拉永远不会忘记他以及他为自己做的事:他使自己成为了天使!
受罚的父亲
父母不能把孩子引向正确的方向是因为他们自己本身就不是正确的。
——哈伯特
道格拉斯先生是美国《芝加哥快报》的编辑总监,他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委派,来中国做教育援助志愿者,他对孩子们讲叙了这个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
小琼妮今年5岁,一年前他和妻子在芝加哥协议离婚时,承诺并将以下这个口头约定遵循至今:彼此都要永远爱她,决不能让他们离婚的阴影伤及她幼小的心灵,要让她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所以,当小琼妮第一次哭着问他和妻子芭芭拉“你们都不爱我了吗”时,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不,宝贝,我们都很爱你,并且我们发誓一辈子爱你,只是我们大人之间出了点问题——我们不再爱对方了。这当然很让人沮丧,但宝贝你要明白,这是大人们的事情,与你无关。”法庭将小琼妮的抚养权判给了他。半年后小琼妮逐渐接受了这个事实,同时她也明白,每个人都有权利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只要不违背大家共同承诺的游戏规则。
他曾经多次和小琼妮探讨,人最宝贵的品质是什么,最终他们达成了共识:诚实、善良、勇于承担责任排在至关重要的前三位。当小琼妮将幼稚的拼图游戏板偷偷带回家,并撒谎说是同班的杰克给她的之后,她明白了这一点:撒了谎就必须接受惩罚。于是,小琼妮在退回玩具并当面道歉后,还无奈地面临着三项关于惩罚的选择:1、一个星期之内不能吃冰淇淋;2、取消周日下午中央公园的滑草游戏及野餐活动;3、接受肉刑——在屁股上狠揍两巴掌。
他给了她一分钟的考虑时间,可她只用了5秒钟就决定接受第三种惩罚。她的选择让他相当为难,他不愿意体罚她,于是给了她第二次选择的机会。可她重申决不放弃吃冰淇淋以及滑草和野餐的权利。他只得致电给芭芭拉,请她回来当“监刑官”。 他为自己民主的教育方式沾沾自喜,可是仅过了一个星期,他就领教了民主的威力。
他通常在夜里12点以前处理完第二天要见报的稿件,可由于这个星期天陪小琼妮去中央公园玩,所以当天一直忙到了凌晨3点。早晨8点,闹钟响了,睡意正酣的他随手关了闹钟。那天,他是被孩子叫醒的。当他开着车一路疾驰将小琼妮送到幼稚园时,已是上午10点半了。
劳拉女士是幼稚园的园长,她走到小琼妮面前蹲了下来,面带微笑地问道:“琼妮,你为什么迟到了?” “哦,小琼妮昨天玩累了,因此今天上午多睡了一会儿,请您原谅。”他在一旁随口答道。“不,爸爸,你在撒谎!我没有贪睡,贪睡的是你!”
身后的小琼妮愤怒地大叫起来,她的眼里噙满了泪水。他呆住了,窘迫地看着小琼妮,半天说不出话来。“非常抱歉,劳拉女士,的确是因为我贪睡而导致小琼妮迟到的,请您原谅。”他缓过劲来,尴尬地向劳拉解释着。
之后,他又蹲下来认真地看着小琼妮:“宝贝,是爸爸错了,对不起。” “爸爸,我接受你的道歉,可你承不承认你刚才在撒谎?”小琼妮擦干眼泪,神情严肃地盯着他:“你现在有两种惩罚方式可以选择,”小琼妮竖起了两个指头,“1、取消本周末和辛蒂小姐(他刚认识的女友)的约会;2、接受肉刑。”
“宝贝,我选择接受肉刑,可是你得明白,妈妈昨天出差到南方加州去了,我们缺少一位‘监刑官’。”他企图蒙混过关。
“如果琼妮不介意的话,我倒愿意出任本次肉刑的‘监刑官’。”劳拉女士的声音在他们背后幽幽地响起。他目瞪口呆,小琼妮却肯定地点了点头。
于是,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星期一的上午,在芝加哥一所普通的幼稚园里,响起了一个稚嫩的声音:“请这位绅士体面地接受惩罚。”这一切的确非常令人尴尬——他,美国男性公民,35岁,拥有密苏里州立大学新闻学硕士头衔、现为《芝加哥快报》编辑总监的雷蒙尼?道格拉斯先生,穿着整齐的西装、锃亮的皮鞋,向他的女儿——琼妮?道格拉斯,一个年仅5岁的孩子,撅起了屁股……
让爸爸回家
了解自己父亲的孩子准聪明。
——荣格
爸爸搬走之后,妈妈变得失魂落魄。哈尔兄妹几个看见妈妈伤心的样子,不知怎样鼓励她从这种阴郁的情绪中走出来,妈妈常对他们说:“你爸爸就算对我一点感情也没有,还有你们几个孩子呢,他就这么铁心不回来了!”弟弟对哈尔说:“要让爸爸回来,光凭妈妈的力量不行,还得加上我们三个孩子。我们帮助妈妈挽救婚姻,也是帮助我们自己挽救家庭。”于是他们设计了一套照片。
第一张照片:一家人在公园里露营,野餐桌上摆着刀、叉、勺、杯子。他们全都围坐着,妈妈旁边空着一个位子,位子上有着同样的刀叉勺和杯子。这是留给爸爸的。
第二张照片:孩子们和妈妈在后花园修整草坪,爸爸的手套和工作服放在木椅上,还有一把大剪刀,那是平时里家中集体劳动时爸爸常用的一套行头。弟弟在照片下面题词:“爸爸,这个大剪刀是你的。”
第三张照片:弟弟的脚扎破了,他绑着绷带拄着拐杖,一脚着地,另一只脚跷着。照片的题词是:“爸爸,这个拐杖不好用,我要你扶我一把。”
第四张照片是哈尔设计的:一个老人站在湖边,孤单单的一个人,脚下是一群鸽子,老人和鸽子一起吃面包。他是这样写这幅照片的题词的:“爸爸,比鸽子可爱的儿子想念你。”
他们把这套照片冲洗放大,细心地装在精心制作的镜框里,然后就去本地报纸打广告。圣诞节期间什么都大减价,连广告也大减价,妈妈说减不减价都要打广告,因为爸爸走时没有留下地址电话,无从查找,惟一的可能就是在报纸上打广告。
他们的广告的内容是:“请爸爸在圣诞节前一天在梅西商店正门前接受儿子的圣诞礼物。”为了给爸爸留面子,他们没有写他的名字,只在落款处写了弟弟的名字麦可。他们想爸爸一看到弟弟的名字肯定就知道是写给他的。这条广告语是三兄弟集体策划的,逐字斟酌,感情强烈,连报社负责广告的工作人员都被感动了。圣诞节前一天,兄弟三人按着广告上的时间去了梅西商店。
梅西商店前熙熙攘攘,购物的人群夹着各式各样的礼品盒。哈尔一眼就看到了大块头、宽肩膀的爸爸,他正呆呆地站在人群中张望。他们立刻穿过马路,哈尔和哥哥一人拽住爸爸的一只胳膊,弟弟扑在爸爸怀里。
旁边还有好几个男人,看他们来了,都不约而同地掳起胳膊看手表。原来这几个男人也都是离家出走的爸爸,都有个儿子叫麦可,看了广告以为是自己的儿子约他来,想不到当了“电灯泡”。哈尔数了一下,竟有13个之多。
孩子们把为爸爸拍摄的照片当场打开给他看,爸爸的眼眶一下就湿了。那13个男人也探过头来,他们个个高大魁梧,却也个个像迷了向、失了群的羔羊,挺可怜的样子。妈妈在远处望着他们,这时情不自禁走过来,亲切地低声对爸爸说:“回家吧。”
爸爸一声没吭,就和他们一起回家了。
三兄弟忍不住回头看那13个大男人。他们挥手说:“今夜我们也回家。”
天堂的信
凡是疼爱孩子的父母都应当约束自己的言谈举止,以使他们的孩子获得幸福和健康成长的最好机会。
——罗索
吉米的父亲戎马一生。他的童年正好遇上大萧条时期,吉米的母亲也是一样。因此,他们很注意让自己的孩子得到他们自己在童年渴望但又无法得到的东西。
吉米在8岁那年,着了魔似的渴望在过圣诞节时能有一台电唱机作为圣诞礼物。他心里明白父亲的薪水十分薇薄,父亲没多余的钱给他买电唱机。但父亲在军需处的一个供应社谋得了一份兼职。那年圣诞节前,他每天在午餐时间干一小时的活,每小时一美元,一连干了25天。他放下自尊,为他的下属服务,而这一切只是为了替吉米买那台电唱机。
一年后,父亲要做心脏手术,输血的血型配得不够好,结果产生了输血反应。在最后的5天里,他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他去世的那一天打电话给吉米3岁的弟弟,对他说自己已经去世了,去了天堂。他说:“上帝让我打电话给你,跟你说声再见。你不要害怕,也不要难过,因为我很好。我是想让你知道我很想念你。”
父亲给吉米写了封信。在信中他说为吉米在学校里的成绩感到骄傲,希望吉米有一天能上麻省理工学院——后来吉米果真上了麻省理工学院。他还在信中说,相信吉米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尽力肯定会成功。
在吉米参加学校为七年级和八年级优等生举行的颁奖午餐会的那天,母亲把父亲这封最后的信给了他。那真是他终身难忘的一天。吉米当时并没意识到父亲是在多么艰难的时刻写的这封信。当时他明白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在母亲怀中离开人世时,对母亲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要让吉米高高兴兴地参加完学校的颁奖午餐会,等午餐会后再告诉他我的事。”
母亲和父亲只为一件事真正争吵过,这事涉及钱。父亲是想要为他们已经抵押出去的住房买份保险。他对母亲说:“这笔投资是省不得的。要是我有什么不测,你和孩子们还能保住这屋子。”
“我们没钱买这保险。”母亲说。
6个月后,父亲去世了。母亲想,这下一家人要被扫地出门了。但在3星期后,保险公司的理赔员带来了一张支票,那笔钱正好是他们所欠的房款。父亲在去世前自己设法偷偷省钱,买了抵押保险,一直在缴付保险费。现在他安静地躺在墓地里,却还在关怀和照料着家人。
4000美元的故事
自己不动,叫天何用。
——索福克里斯
克劳德特?亨特的女儿简娜读高三时获得作为交换学生到德国学习的资格。她为女儿能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感到高兴。但不久负责交换学生的组织通知她们须缴纳4000美元的费用,6月5日之前交上,离当时只有2个月的时间。
那时亨特已离婚,带着3个孩子生活,筹集4000美元简直无从下手。她收入微薄,手头拮据,没有积蓄,没有贷款的信用,也没有亲戚能借她钱。亨特感到非常无助,好像要她去筹集400万美元似的。
幸运的是那时她刚参加了杰克?坎菲尔在洛杉矶举办的一个“自尊研习班”。她从中学到了3样东西:第一,要想得到什么,那就得张口;第二,要想得到什么,那就得下点决心;第三,要想得到什么,还要采取行动。
亨特决定把这3条原则付诸实施。首先,她写了这么一个表示决心的字条:“6月1日之前愉快地筹集到4000美元供简娜赴德之用”。她把它贴到浴室的镜子上,又写了一份放到钱包里,以便每天都能看到,她还填了一张(空头的)4000美金的支票放到汽车仪表板上(亨特每天开车的时间很长,这样的提醒很是醒目)。她又拍摄了一张百元面值的钞票,放大之后贴在简娜床头的天花板上,这样女儿每天从睁开眼到睡觉之前都能看到它。
简娜15岁了,是个典型的南加州的少女,她对如此种种近乎荒诞的想法无动于衷。亨特向女儿和盘托出这一切的缘由并建议她也写上一份表示决心的誓书。
现在亨特的决心已经明确,需要采取行动,向人张口了。她一向自给自足,不依附别人,不向别人伸手。所以对她来说,张口向所认识的亲朋好友要钱已属不易,更何况向陌生人相求呢。但亨特想:下决定做一下,于自己又有什么损失呢?
她做了一张传单,上附简娜的照片和她为何想赴德学习的陈述,底部留一附单,人们可以撕下来连同汇款一起在6月1日前寄还她们,亨特请求5、20、50或100美元的赞助。她甚至留下空行,以便赞助者自行填写赞助金额。然后她把这些传单寄给每一位亲朋好友甚至是点头之交的人。她还寄给自己工作的办公室、地方报纸和广播电台几份。她查询了本地30家服务机构的地址,也给他们邮了些。亨特甚至给航空公司去信请求他们让简娜免费乘机赴德国。
报纸没有刊文帮她呼吁,电台无动于衷,航空公司也回绝了她的请求。但亨特继续求助,继续发送传单。简娜开始梦想意外之财了。随后的几个星期,她们开始收到资助了。第一笔5美元。最大的一份馈赠是亲朋好友的800美元。大多数是20或50美元,有的是认识的人寄来的,有的则来自素昧平生的人。
简娜对这种构思着迷起来,她开始相信这能使她如愿以偿。有一天她问亨特:“你认为用类似的做法能让我考到驾驶执照吗?”亨特说保证可以。她试了试,果然拿到了驾驶执照。到6月1日时,她们竟收到了3750美元,真让人激动不已。然而尽管不错,对还差的250美元如何筹措,亨特还是一筹莫展。6月5日之前还得想法弄到这250美元。6月3日那天,电话铃响了,是镇上一家服务机构的女士打来的。她说:“我知道我已过了最后期限,现在是不是晚了点?”
亨特回答道:“不晚。”
“那好。我们真想帮帮简娜,但只能给她250美元。”
总共加起来有两家机构和23名资助者使简娜梦想成真。在德国的1年中,她给他们去过好几次信谈她的经历,回国后简娜还在那两家机构作了演讲。对简娜来讲,在德国沃尔森的交换学生的生活是一段美好的经历。这拓宽了她的视野,使她对世界和人类有了新的理解。从那以后她在欧洲漫游,在西班牙工作了一个夏季,又在德国工作了一个夏季。她以优异成绩从大学毕业,作为美国服务志愿队在佛蒙特的一家艾滋病防治机构工作了两年,现在正在攻读公共健康管理的硕士。
简娜赴德后一年,亨特重新寻觅到一生所爱,还是用的那3种方法。她们是在一次“自尊研究会”上相遇的,结婚后又参加了“夫妻研习班”,之后的7年里亨特和丈夫到各州旅行,其中有阿拉斯加州。他们还在沙特阿拉伯住过3年,现在他们住在亚洲。
像简娜一样,亨特开阔了眼界,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这一切归功于她学会了对想要得到的或成就的物和事采取怎样的态度:一张口、二下决心、三采取行动。
格言的力量
要意志坚强,要勤勉,要探索,要发现,并且永远不屈服。
——赫胥黎
曼克斯?卡勒兰德是佐治亚州一个汽车推销商的儿子,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孩子。他活泼、健康,热衷于篮球、网球、垒球、游泳,是中学里一个众所周知的杰出学生。后来曼克斯应征入伍。在一次军事行动中他所在部队被派遣驻守一个山头。激战中,突然一颗手榴弹飞入他们的阵地,眼看即将爆炸,他果断地扑向手榴弹,试图将它扔到远处。可是手榴弹爆炸了,他被重重地炸倒在地上,当他向后看时,发现自己的右腿右手全部炸掉了,左腿炸得血肉模糊,也必须截掉了。他痛苦得想哭,却哭不出来,因为弹片穿过了他的喉咙。人们都以为曼克斯再也不能生还,但他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是格言的力量。在生命垂危的时候,他反复朗读贤人先哲的这句格言:“如果你懂得苦难磨炼出坚忍,坚忍孕育出骨气,骨气萌发不懈的希望,那么苦难会最终给你带来幸福。”曼克斯一次又一次背诵着这段话,心中始终保持着不灭的希望。然而,对于一个三截肢(双腿、右臂)的年轻人来说,这个打击是太大了!在深深的绝望中,他回忆起又一句先哲格言:“当你被命运击倒在最底层之后,再能高高跃起就是成功。”
回国后,他从事政治活动。他先在佐治亚州议会中工作了两届。然后,他竞选副州长失败了。这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他用这样一句格言鼓励自己:“经验不等于经历,经验是一个人经过经历所获得的感受。”这指导他更自觉地生活下去。紧接着,他学会了驾驶一辆特制的汽车并跑遍全国,引领了一场支持复员退伍军人的活动。1977年,卡特总统任命他担任全国复员军人委员会负责人,那时他34岁,是这个机构中担任此职务最年轻的一个人。卡特下台后,曼克斯回到家乡佐治亚州。1982年,他被选为州议会部长,1986年再次当任。
今天,曼克斯已成为亚特兰大城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人们可以经常在篮球场上看到他摇着轮椅打篮球。他经常邀请年轻人与他做投篮比赛。他曾经用左手(只有左手)一连投进了18个空心篮(不碰篮板和篮圈的进球)。人生不会给无腿独臂的人丝毫同情和厚爱。他引用一句格言说:“然而你必须知道,人们是以你自己看待自己的方式来看待你的。你对自己自怜,人家则会报以怜悯;你充满自信,人们会待以敬畏;你自暴自弃,多数人就会嗤之以鼻。”一个四肢只剩一条手臂的人能成为一名政府部长,能被总统赏识担任一个全国机构的要职,是这句格言给了他力量。同时,他的成功也成了这句格言的有力佐证。
当人们播种时
我将自己这一生中未用来倾听上帝之音以及未行善事之时,称之为迷失的岁月。
——多恩
当麦可?布戴尔就读初中高年级时,有个八年级的小流氓一拳打在他的胃上。他们不只伤害了麦可,还使他深感愤怒,感觉到难以忍耐的困窘与屈辱,他想奋不顾身地以牙还牙!麦可打算第二天让他尝尝自行车铁链的滋味。
为了某些理由,麦可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娜娜——他的祖母,这真是一个大错误。祖母对他演讲了一个钟头(女人还真能说话)。她的演说真是良药苦口,但麦可只模糊地记得她告诉自己,不需要为那个人烦扰。
她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麦可有礼貌地告诉她,这样做对她来说也许没错。但自己一直在做好事,得到的回报却很“荒谬”(当时麦可没有用这个字眼)。然而祖母还是坚持她的立场。她说:“善报终有一天会来临,而你做的恶事有一天也会有恶报。”
过了30年,麦可才了解她话中的智慧。娜娜住在加州拉甘娜山庄的疗养院。每个星期二,麦可都会去看她,带她出去吃晚餐。麦可总会看到她穿戴整齐地坐在靠前门的椅子上。他清楚地记得她进疗养院之前的上一次聚餐。他们开车到附近一家家庭式小餐馆。他为娜娜点了一道蒸肉,并为自己点了汉堡包。食物送来后麦可就开始动口,而娜娜却没有吃。她只是盯着她盘子中的食物,麦可把盘子挪开,将她的盘子放在自己面前,并把肉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又把盘子放回她面前。
当她很虚弱也很艰难地叉了一块肉放进嘴里时,麦可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泪水很快地模糊了他的眼睛。40年前,当麦可还是一个小男孩时,娜娜也总是把他盘子里的肉切成碎块,好让他吃下去。40年过去了,善有善报。娜娜是对的,人们收获的就是自己播种的东西。“善行终会有所回馈。”
那个八年级的小流氓呢?他到九年级还是小流氓。
心理测验
雄心壮志是茫茫黑夜中的北斗星。
——勃郎宁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心理调查。调查很简单,只是几个电话测试而已。调查人员给调查的对象打了个电话,问道: “你现在在干吗?”
“上班。”
“上班感觉怎样?”
“没劲极了,枯燥乏味。”
“那你希望干点什么?”
“还等两个小时下班就好了,我可以和同事一起去酒吧。”
两个小时后,调查人员又打了他的电话。
“你现在在干吗?”
“和同事在酒吧。”
“感觉该好些了吧?”
“还是没劲,都是些无聊的话题,我正打算去找女朋友。”
过了一小时,调查人员再次拨通了他的电话。
“和女朋友在一起快乐吗?”
“别说了,烦死啦!说话时,有个女同事打来电话,询问工作上的事情,女朋友硬是要我交待是不是有外遇了。你说这哪能不烦?得了,我还是回家休息吧。”
到了晚上,调查人员的电话刚拨通,这个被调查者就先开口了:“别问了,很没劲,杂志翻完了,碟看完了,有点寂寞。”
“那你想怎样?”
“还是上班好,明天工作努力点,好让薪水多增加点。”
这是去年春天,拉德刚进一家著名外资食品企业做推销员时,企业培训师讲的一个案例。培训师语重心长地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个故事很简单,但是能悟出一些东西。谁悟得越多越深,谁就有可能干得更好。竞争很残酷,大家好好干吧。”
那次公司招聘的推销员有上百名,两个月后,有三分之二的人被淘汰。学历最低的人,却留下来了。拉德留下来还真得益于这个故事。
一开始促销真叫艰难,从早忙到晚也没搞定一份订单,有时真想不干了。这时拉德想到了那个不论干什么事情都觉得“没劲”的职员,那么要说艰难,其他工作也艰难。何况这个工作还是自己好不容易通过层层考试、面试争取来的。拉德对自己说,信念很重要。
咬咬牙坚持住,困难很快就过去,拉德最终通过了试用期。因为刻苦、诚信,他的客户越来越多。半年后,拉德当了销售主管,管理15个销售人员。要管的事情很多,矛盾也多了,心情也容易急躁。每当这时,拉德又会想到那个心理测试。何不心平气和地生活?每一份工作其实都有它的乐趣,应该珍惜“现在”。
一年以后,拉德有了自己的公司,代理几个食品品牌。跳槽时很多人都反对,干到销售经理很不容易的,要珍惜啊。但是,珍惜和进取并不矛盾啊。因为珍惜,所以进取;进取是更好的珍惜,进取可量可质,重在拥有一种好的心态。那个被调查的职员最后不是说了一句“还是上班好,明天工作努力点,好让薪水多增加点”吗?其实这句话的后面还可以得到无数的暗示引申:“薪水多增加点,生活现状得到改善点,生活质量提高点,女友自然会爱我多一点,于是心情自然会快乐点……”每个人都渴望进取,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学会了调整心态的真正进取。
有了自己的公司,有了自己的员工。拉德也给新进人员说了那个心理测试,期待他们悟出的比自己还要多,还要深。
钱买不了人情
帮助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帮助别人。
——哈伯德
布克和妻子住在维蒙特州林肯小镇一幢百年旧农舍里。
他们在1986年万灵节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搬到这里来,要比当地居民晚七个世代。搬家是因为布克本来想写作,结果却在广告公司里卖漱口水,而他妻子本来想做摄影师,结果却在华尔街卖市政府公债。
他们虽不是本地人,但也不算是外人。布克初来时只有三件工具(连卷尺在内)和一本修建住房手册,什么本领都没有,不过他也从来没装懂。要不是邻居好心肠,他们的农舍根本翻修不了,甚至连第一个冬天也挨不过。
多亏邻居耐心指导,布克学会了怎样砍柴、堆柴以及晒干柴,赶上冬天生火炉时取用;学会了怎样把灰泥抹在砖上使它像胶水般粘牢,砌成烧柴木火炉的炉床。然而,最令他为难的,是怎样向邻居们致谢和回报他们。
问题是在两年前冒出来的,当时冬尽春来,差不多一连七天,布克都能看到车道的沥青路面,这告诉他们真的度过了第一个冬天。那就是说,他必须对雷门这位老农有所表示,因为他替他们铲除车道上的雪,足有十五六次之多。
雷门替教堂车道铲雪已有半个世纪之久,所以布克请他顺带清理他们这边的车道。他替教堂铲雪是免费的,不过布克曾经声明要付钱给他。
布克打电话问雷门:“我欠您多少钱?”他踌躇了好一会儿,才说:“您没有欠我多少,因为我认为替您办的事微不足道。”
布克告诉他:“您大概使我省了50小时腰酸背痛之苦。”
雷门说:“我并没花那么多的工夫。”
布克没有跟他争论下去,只说他的服务总得付钱,并问他75美元够不够。
他说他认为不行,那太多了。从他的冷峭声调听来,布克知道自己得罪了他。
布克恍然明白这不是钱的问题,便问他有什么可以效劳以作回报。他的农场可有什么事需要做的。布克自夸刚学会怎样用铁锤敲敲打打。
他说他目前没有什么布克可以“效劳”的。
这可伤害了布克的自尊心。布克坚持自己的确会用锤敲打。
他说他并不怀疑布克的本事。
布克无话可说,只好再三谢他,并且不好意思地说自己永远欠他一笔人情债,然后挂上了电话。
布克深信自己得罪了雷门,于是问妻子可有什么好的主意,能使自己挽回一点面子。
她说有,办法是冰淇淋。
下一个周末,他们从几十件所谓“实用”而他们从没用过的结婚礼物中挑出一件,用它做了四公斤咖啡碎屑冰淇淋送给雷门和他太太。他非常高兴,谢了布克,并且说出自己自从搬到林肯镇以来所听到的最受用的一句话。
他想在下星期树立些围栏柱,要是布克哪天早上有空,能不能到他那儿帮个忙。
布克欣然表示乐意,还说:“我会把我的铁锤带来的。”
两次募捐
生命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
——裴多菲
数年前,马克先生在加拿大学习期间遇到过两次募捐,那情景至今使他难以忘怀。
一天,马克先生在渥太华的街上被两个男孩子拦住去路。他们十来岁,穿得整整齐齐,每人头上戴着做工精巧、色彩鲜艳的纸帽,上面写着“为帮助患小儿麻痹的伙伴募捐”。其中的一个,不由分说就坐在小凳上给马克先生擦起皮鞋来,另一个则彬彬有礼地发问:“先生,您是哪国人?喜欢渥太华吗?” “先生,在你们国家里有没有小孩患小儿麻痹?谁给他们付医疗费?”一连串的问题,使马克先生放弃了戒备心理,他们像朋友一样聊起天来。擦完鞋,马克先生问该付多少钱,他们说:“给多少都行。” “5分也行。”其中一个补充道。
当马克先生把加元放到他们胸前的布袋里时,他俩争着用稚嫩、优美的童音大声说:“谢谢您,非常感谢!我们希望有一天能去你们美丽的国家旅游。”一边说一边把一个红白两色的脚印形纸牌别在马先生的衣服上,并告诉他:“其他孩子们见到这个标志就知道您已经捐过了,不会再给您擦鞋了。”
随后,马克先生看见许多人胸前都佩着这个小小的脚印。到处都有孩子们冲他说“谢谢”。马克先生觉得孩子们的笑容溶进了路旁盛开的鲜花中;他们的声音好像来自天堂。
几个月之后,也是在街上,一些十字路口处或车站坐着几位老人。他们满头银发,身穿各种老式军装,上面布满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徽章、奖章,每人手捧一大束鲜花,有水仙、石竹、玫瑰及叫不出名字的花。匆匆过往的行人纷纷止步,把钱投进这些老人身旁的白色木箱内,然后向他们微微鞠躬,从他们手中接过一朵花。马先生看了一会儿,有人投一两元,有人投几百元,还有人掏出支票填好后投进木箱。那些老军人毫不注意人们捐多少钱,一直不停地向人们低声道谢。同行的朋友告诉他,这是为纪念二次大战中参战的勇士,募捐救济残废军人和烈士遗孀,每年一次;认捐的人可谓踊跃,而且秩序井然,气氛庄严。 有些地方,人们还耐心地排着队。马克先生想,这是因为他们都知道:正是这些老人们的流血牺牲换来了包括他们信仰自由在内的许许多多。
有人说,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会获得一种心理满足。可马克先生两次把那微不足道的一点钱捧给他们,感到的只是自己想对他们说声“谢谢”。
兰顿先生的奇迹
如果你不把疾病记在心里,它就会走掉。
——瑟伯
兰顿先生得了癌症,病情使他体重大幅度下降,瘦到只有98磅,癌细胞的扩散使得他无法进食。
布恩医生告诉兰顿先生,自己将会全力为他诊治,帮助他对抗癌症。同时,每天会将治疗进度详细地告诉他,并清楚地讲述医疗小组治疗的情形及他体内对治疗的反应,使他对自己的病情得以充分了解,并希望他可以很好地配合治疗。
就连布恩医生自己也不相信癌症可以治愈,更何况兰顿先生这个重症病人。他只好把希望寄托给上帝。
可是结果却完全出乎医生的意料。因为兰顿先生对布恩医生的嘱咐完全配合,使得治疗过程进行得十分顺利。布恩医生看到了希望,开始教这名病人运用想象力,想象他体内的白血球“大军”如何与顽固的癌细胞对抗,并最终战胜癌细胞的情景。
结果两个月之后,医疗小组果然抑制了癌细胞的破坏性,成功地战胜了癌症。对这个杰出的治疗成果,就连布恩医生也感到十分惊讶。
“祝贺你,兰顿先生。”布恩医生对他的康复表示祝贺。
“谢谢你,布恩医生,谢谢你对我的治疗,包括你对我说的那些话。”兰顿先生接着说,“当我刚被确诊的时候,感觉这个世纪已经对我关闭了生的大门。我只能躺在床上,等待死神的光临。但是我想起了许多的事情,我还有爱我的家人和朋友,我的小孙女刚会喊我爷爷……所以我不能死,我要活着。”
“很高兴你能这么想,只有留恋这个世界,你才可以得到无穷的力量。”布恩医生说。
“是的,这个力量真是巨大啊!连死神都可以战胜。我一定会把这个秘诀告诉更多的人。”兰顿先生激动地说。
如此成功的疗效,来源于布恩医生运用的心理疗法。他说: “事实上,你可以运用心灵的力量,来决定你的生或死。甚至,如果你选择活下去,你还可以决定要什么样的生命品质。对癌症病人来说,克服对疾病的恐惧很难,但活着的愿望给予了他坚持下去的勇气。他不停地鼓励自己,最后成功了。”
改变的结局
丈夫对妻子应当始终不渝。许多丈夫之所以有愧于这一职责,就因为他们做不到全心全意,有始有终。
——本涅特
凯米特和妻子结婚已经20多年了,显得很幸福。他们都学会了在生活中彼此做一些必要的让步,并且两人的性格都很腼腆。从事写作的凯米特一直保持着有限的知名度,但对他来说,这已经足够了。如果想沾点“畅销作家”的光彩,他就得在各种仪式上抛头露面,对于这些,他总是一概谢绝。朋友们爱说他过分谦虚,其实,他是缺少勇气。
对凯米特来说,回家的第一件事是拥抱一下妻子,亲亲她的前额,说一句几乎总是一成不变的话:“亲爱的,我希望我不在家时你没有过于烦闷,是吧?”
得到的差不多总是同样的回答:“没有。家里有这么多事情要做呐。但看到你回来,我还是很高兴的……”
凯米特太太负责在打字机上打印丈夫定期在《里昂晚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然后把稿子誊清,封装好,寄出去。这份微末的工作足以使她想到自己是丈夫的一个合作者。
可是,凯米特太太万万没有想到,一个刚刚离婚的女人最近居然把凯米特弄得昏头昏脑。她叫奥尔嘉,人长得漂亮,有着一般“女光棍”的“不知廉耻”的劲头,把凯米特降服了。有一天,就像跟他要一件新奇首饰一样,她要求跟他结婚。
凯米特必须先离婚。“唔,这件事应该容易办到。结婚已经整整23年,大概妻子不再爱我了,分开可能不会痛苦。”想法不错,可是一个性格腼腆的丈夫该怎样摊牌呢?
凯米特想出了一个新鲜法子。他编了一个故事,把自己与太太的现实处境转托成两个虚构人物的历史。为了能被妻子领悟,他还着意引用了他们夫妻间以往生活中若干特有的细节。在故事结尾,他让那对夫妻离了婚,并特意说明,既然妻子对丈夫已经没有了爱情,就一滴眼泪也没有流地走开了,以后隐居南方的森林小屋,有足够的收入,悠闲自得地消磨幸福的时光……
他把这份手稿交给妻子打印时,心里不免有些不安。晚上回到家里时,心里嘀咕妻子会怎样接待他。“亲爱的,我希望我不在家时你没有过于烦闷,是吧?”话里带着几分犹豫。
她却像平常一样安详:“没有。家里有这么多事情要做呐。但看到你回来,我还是很高兴的……”
难道她没有看懂?凯米特猜测,兴许她把打印的事安排到了明天。然而,一询问,故事已经打印好,并经仔细校对后寄往《里昂晚报》编辑部了。
她为什么不吭声?她的沉默不可理解!“显然,她是个性格内向的人,可是她该看得懂的……”
故事在报上发表后,凯米特才算打开了闷葫芦。原来,妻子把故事的结局改了:既然丈夫提出了这个要求,夫妻俩还是离了婚。可是,那位在结婚23年之后依然保持着自己纯真的爱情的妻子,却在前往南方的森林小屋途中抑郁而死了。
这就是回答!
凯米特震惊了,忏悔了。当天就和那个不知底细的女人来了个一刀两断。但是,如同妻子不向他说明曾经同他进行过一次未经相商的合作一样,他永远没有向她承认自己看过她的新结论。
“亲爱的,我希望我不在家时你没有过于烦闷,是吧?”凯米特回到家里时问道,不过比往常更加温柔。
“没有。家里有这么多事情要做呐。但看到你回来,我还是很高兴的。”妻子一面回答,一面向他伸出手臂。
胜利的彼岸
优雅地承认一个错误是赢得一次胜利。
——卡索依尼
世人都知道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好大喜功、爱出风头。 但即使因此而颇有微辞的同僚,也不得不佩服他擅长表演。与他夙嫌很深的马歇尔将军便这样说过:“如果脱下军装换上戏服,麦克阿瑟会成为一代名优。”
1944年的秋天,历史又一次为这位“上帝的宠儿”安排了施展演技的舞台。这年10月,美军经过血战从日本人手中夺回了菲律宾,流亡澳洲4年的太平洋战区司令部将迁回该群岛。无疑,迁师之日将被视为太平洋战争的里程碑而得到世人的关注。身为战区总司令的麦克阿瑟激动不已,下定决心借助镁光的闪耀一展威武雄姿。
10月20日,在菲律宾雷特岛的海滩上,站满了翘首南望的人群。尽管将迎庆仪式选在如此荒芜的海隅令人费解,但希翼一睹将军百战而归的热情使人们如期而至。
接近中午,麦克阿瑟的专机终于飞出海际,人们焦灼的心情顿时烟消云散。眼见飞机越来越近,几分钟后,机身符号已清晰可辨。激动的人群张大了嘴巴刚要欢呼,飞机却在半空中一顿,竟落在离岸近百米的洋面上。岸上的人们惊呆了,僵住了大张的嘴巴,目光里满是无助和绝望,仿佛一幕古希腊悲剧即将重演。
随后的几秒钟慢得如同静止。突然,舱门开启,一个熟悉的身躯露了出来。嘴上悠然地衔着那著名的玉米杆烟头,肩上的五颗将星熠熠生辉,这位将军在广袤海面的映衬下,显得越发的自信和神秘。
似乎无视足下海水,麦克阿瑟徐徐走下舷梯,等他站定后,海水已没过腰际。接着,他嘴角蠕动了几下,本来微笑的表情忽然沉了下来,露在水面的上身开始雕塑般的移向海岸。脚一踏岸,便振臂高呼:“胜利的彼岸,我们到了!”
人们如梦初醒,欢声雷动。
这就是麦克阿瑟费尽心机的杰作:把飞机降在没膝深的海面,然后涉水登岸(当然要穿高筒皮靴),以此象征在他率领下,美军已从海上保卫战转为向日本本土的进攻战。
麦克阿瑟一时间确实令岸上众人倾倒欲狂。但激情过后,人们很快发现他半身湿透的样子滑稽可笑,仿佛一个打了败仗的逃兵。麦克阿瑟窘迫地站着,懊悔自己百密一疏,遭到了大海的戏弄。
原来,潮汐的变化已使预先测定的没膝深海水涨到了腰部。
开钟人的责任
责任感常常会纠正人的狭隘性。当徘徊于迷途的时候,它会成为可靠的向导。
——普列姆昌德
佛特郡有一个古老的小镇,迪克的家就住在这个小镇上。听老人们说,火车很早就经过小镇,他的家乡曾经十分繁荣昌盛,后来经济萧条带走了小镇的非凡热闹,连教堂高高的塔尖上的那4只老钟也停止了行走。人们决计要唤醒那些代表首小镇悠久历史的老钟。在一次全镇民的联席会上,天哪,竟有这么幸运,迪克——一个刚满18岁的商场服务员,竟被选为每天为钟上发条并校准时间的人。不知是因为他唱赞美诗唱得动听,还是因为长得帅……
一个星期后,等满头银丝的钟表匠莫尔顿师傅修理完大钟,迪克就向他讨钥匙。不料他提出,要迪克“到镇上走一遭,看看各种大钟的情形,谈一谈体会”,才能将教堂老钟的钥匙交给他。真是个怪老头,可迪克又拗不过他。
这天下班,迪克开始关注镇上所有的钟。嘿,还真有新发现,不管是镇府大厅的,还是银行、证券交易所的,这些钟不是停着,就是走得并不准确。他还注意到许多人经过这些钟时,会捋起袖子对一下手表。迪克真想大声告诉他们正确的时间,以便人们勿误了上教堂做明祷的时刻;勿错过证券交易所开盘的时机;勿让焦急等待约会的恋人满腹失望。
迪克又信步沿着铁路走去,高高的路基上有一座黄色的旧砖房,这是扳道工马里兰夫妇家。马里兰大叔值完通宵班正在休息,马里兰大婶却迎风坐在屋前,原来她正在倾听,倾听呼啸的北风是否会带来远处奔驰前进的隆隆火车声。
“你们没有表吗?”迪克好奇地问。
“有啊。可我们老啦,眼花啦。”
原先,马里兰夫妇可以依据教堂的钟声对时间,而如今他们只能轮流值班来护卫铁路。离开小屋,迪克的心不安地翻腾着。
“我们这里不是缺少钟,而是缺少责任。”迪克说出了自己的体会。
莫尔顿老人笑了:
“好,请记住一个开钟人的责任!”
随即就将一把粗粗的黄铜钥匙交给了他。
月色中,迪克套上沾满油污的工装,独自一人来到钟塔下,钻进漆黑的塔楼,一路攀登上去。
“我一定要让这古老的大钟走得像老人们记忆中的那么准确,全镇人的分分秒秒都应当滴嗒在同一个节拍上。”推开四扇沉重的钟面,他把头伸向夜色迷茫的星空,上完发条,抹完润滑油,一一校准了4个钟面上共8根胳膊般粗细的指针。他又用手绢使劲地擦拭钟面。他要让4只大钟像运转良好的机器那样,永远保持步调一致。
两年过去了,教堂的大钟已经重新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比如说,在繁忙的邮局,一个什么人大声问道:“现在几点了?”人们不约而同地捋起袖子看一眼腕上的手表,或者掏出怀表,异口同声说:“12点了。”并且照例会加上一句:“我刚对过教堂的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