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
一词牌,也没有别的曾用名。
打开煌如列星的《全宋词》,第一篇描写江南春色的作品,就
是这首《江南春》。而它的作者寇準,则是宋真宗景德年间的一代名相。
在中国民间,寇準还真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民谚有云:“欲得天
下好,无如召寇老。”但寇準之所以那么出名,却并非得益于民谚,
而是得益于民间传说《杨家将》。《杨家将》中的寇天官足智多谋、
一身正气,最终扳倒大奸大恶的潘仁美,为杨门忠烈平冤昭雪。传
说不是历史。在历史学家看来,寇準与杨家将的核心人物杨六郎是
难以相提并论的。一个是握发吐哺、翼佐皇图的相君,一个是镇守
边关、功名未著的武将,这样的两个人,只怕连个一面之缘都没有。
估计寇公会一脸茫然:“为杨门昭雪?是哪个杨门?何冤之有,何
雪须昭?”
除了《杨家将》中的“寇天官”这一尊称,在民间,寇準还有一
个富有乡土气息的别称——寇老西儿。相传寇準是山西人,腰悬醋瓶,
就像电视剧中那些以风雅自命的国民党官员一样,时不时地呷上那么
一两口。所不同者,国民党官员随身所携的是精装洋酒,而寇準所带
的是醋瓶而已。但是想想也挺滑稽的。寇公真有不时呷醋的习惯吗?
位极人臣,在金銮殿上,若犯了醋瘾可如何是好?总不成当着圣主的
面呷上一口老醋,再喷着满嘴的醋气向“吾皇”慷慨陈词吧!哎,不
用担心,压根儿就没这回事。“腰悬醋瓶”是民间刻意为寇準打造的
朴素亲民的形象,而实际上,寇準是陕西人,不嗜醋。即使硬要给他
安上个“老西儿”的昵称,也是“陕老西儿”,而不是“山老西儿”。
还有一点需要纠正,正史上的寇準并不是以朴素著称,而是“豪侈冠
一时”(司马光语)。
关于寇準的“豪侈”,在明代蒋一葵所著轶史《尧山堂外纪》一
008
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寇莱公有妾蒨桃,灵淑能诗。公尝设宴,会集诸伎,赏绫绮不赀。
蒨桃献诗二绝讽之,曰:“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
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又,“风劲衣单手屡呵,幽窗轧轧
度寒梭。腊天日短不盈尺,何似妖姬一曲歌。”公和之曰:“将相功
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人间万事何须问,且向樽前听艳歌。”
我倒觉得,这个故事中的寇莱公(即寇準,曾受封莱国公)较为
符合真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按照《宋史? 职官志》所公开的宋朝
官员俸禄,宰相、枢密史级别的官员每月俸钱为三百千,春、冬服各
绫二十匹、绢三十匹、绵百两,粟一百石。仅以月基本工资这一项收
入而言,三百千即三百贯,差不多是三百两银子,有人粗略地计算了
一下,这大概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九万元人民币。按照这一算法,一个
穷光蛋若能在宋朝当上一年的宰相,一年之后何止有望脱贫,铁定步
入百万富翁之列了。宋朝的皇帝对臣子们出手可真够大方啊!就算当
不上宰相,能在宋朝从基层的官员做起,也是一生的造化啊!而寇準
曾两度为相,前后长达三十年。俸禄既丰,“豪侈冠一时”亦在情理
之中了。
富贵而知礼乐,宋词的兴起,同宋朝官吏的优厚待遇与优雅生活
是分不开的。所谓“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这在宋朝真是至理
名言。宋朝的官吏多为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读书人,读书人一旦飞黄
腾达了,会将富贵生活过得很有情调,而不会像那些一夕暴发的土豪,
挥金如土仍不得要领。且看《尧山堂外纪》中的寇準在公事之余以何
消遣呢:“公尝设宴,会集诸伎,赏绫绮不赀。”当然不是在大吃大
009
喝之后在堂上抬出一箩筐的绫罗绸缎,让那些伺候宴席的歌伎们展开
你争我夺,寇公则在一旁自得其乐,如同观看一出猴戏。合理的解释
是,寇公设宴招待来宾,“凉宵绮宴开,酃渌湛芳罍。鹤盖留飞舄,
珠喉怨落梅”。宾主尽欢,为了表达心中的欢愉与感动,寇公遂于宴
后以绫绮赏赠歌伎。
然而不是每个得到赏赐的歌伎都感恩领情,有人还嫌寇公赏得太
轻。寇公的侍妾蒨桃聪明贤淑,就写了两首诗来加以讽劝,其讽劝的
对象不是贪心挑剔的歌伎,而是大方行赏的寇公。两首诗都将歌伎与
织女做了比较,“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腊天日短
不盈尺,何似妖姬一曲歌”。蒨桃认为寇公不知惜物,赏赐过奢。寇
公深知其贤,但是要他以大臣之体当着自己侍妾的面认错,这怎么可
以呢?太伤体面了。只好自我解嘲道:“人间万事何须问,且向樽前
听艳歌。”
而寇公之所好,恐怕不单是“且向樽前听艳歌”吧。史称寇準“善
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寇準诗存三百首,其最早为人所知的诗,
题为《咏华山》,其诗云: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相传寇準作此诗时年方七岁,三步而成,比曹植的《七步诗》还
要省时省力。此诗为寇公赢得了“神童”之称。
寇神童在十九岁时就考中了进士,柳永可是考到了五十岁才熬出
了“新郎君”的资格。但年轻人也不是人见人爱、处处吃香,至少就
当时的统治者宋太宗而言,他更看好成熟人士,在开科取士方面,“年
010
少者往往罢去”。于是就有人开导寇準说,为保万无一失,你就在简
历中给自己虚加几岁吧,这样皇上的心里才会踏实,皇上喜欢给年长
者亮绿灯,年少者则往往亮红灯。但寇準却拒绝了,他的理由是——
做人要以诚为本,怎可谎报岁数以邀君恩呢?结果宋太宗也并没因为
寇準过于年轻而对他有所非难。实诚人,天不负。寇準被授以大理评
事之职,正式上岗就业。
这是《宋史? 寇準传》中的一段本事,寇準为人之耿介于此可
见一斑。这本书中还有一个故事,也是关于寇準的直而不弯。话说有
一次,寇準向宋太宗奏事,太宗听得无名火起,起身便走。看到龙颜
震怒,估计殿堂上的大臣与侍从早已吓得魂不附体。独有这个闯了大
祸的寇準,并未按照常理搬演以头抢地、泣血赔罪的剧情,反倒一个
箭步冲上前去,拉着宋太宗的衣袍不放。不但一言不合就拉龙袍,口
里还念念有词:“我还没说完呢,皇上总要听臣说完后再决定该不该
生气吧?”
说来也奇怪,如此倔强的性格,如此大不敬的举动,反令宋太宗
对寇準转怒为喜、大有好感起来。宋太宗忽然想起了唐太宗的谏臣魏
徵。唐太宗曾说魏徵像个乡下佬儿一样可厌可恨,恨得厉害时简直想
要杀掉他。但满朝文武中,唯有这个宁折不弯的乡下佬儿,令唐太宗
既恨且爱,既爱且敬。魏徵去世后,唐太宗哀哭不已,对左右说:“夫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
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在寇準身上,宋太宗看到了魏徵的影
子。于是欣然回座,当众表扬寇準说:“朕得寇準,犹文皇(唐太宗
谥号)之得魏徵也。”
也许是因为寇準上述品质的吸引吧,令《杨家将》的作者不畏牵
强附会,脑洞大开地将寇準写入评书,为杨门群英充当了重要配角。
011
其实寇準除了具备忠直不阿的性格、奢侈挥霍的作风、一鸣惊人的天
才特质,他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文人的浪漫情怀。沈括
的《梦溪笔谈》曾有记载:“寇莱公好柘枝舞,会客必舞柘枝,每舞
必尽日,时谓之‘柘枝癫’。”
柘枝,又称柘枝舞,从西域传入,唐教坊曲中有《柘枝引》曲目。
舞者罗衫锦靴,绣帽上缀有金铃,在密如雨点的鼓乐中急速旋转,鼓
声与帽上的铃声相映成趣。柘枝舞者多为女子,最初是独舞,后来又
演变为双人舞、多人舞。按照唐朝的惯例,在舞蹈结束时,舞者须罗
衫半脱、袒露香肩。白居易有诗赞叹:
红蜡烛移桃叶起,紫罗衫动柘枝来。
带垂钿胯花腰重,帽转金铃雪面回。
唐人喜观柘枝舞,宋人继承了这一光荣传统。比如寇準,就是柘
枝舞的狂热爱好者之一。他狂热到了什么地步呢?每次与宾客联欢都
会演出柘枝舞,且不是袖手旁观,而是身先士卒、大秀舞姿。寇公的
柘枝舞跳得是否地道呢?《梦溪笔谈》中没有透露,或者是不方便透
露。但就寇公的自我感觉来说,却是非常棒,因为他跳柘枝舞时总是
无比投入,“铃儿响叮当,铃儿响叮当”,简直可以跳得通宵达旦却
毫无累意。寇公因此得了个绰号——柘枝癫。
不知寇公得此绰号是在身居相位之前还是在身居相位之后。如果
是在身居相位之后,则这一绰号肯定含有讽刺意味。还有一个问题是,
当曲罢舞终时,寇公有没有遵循惯例呢,罗衫半脱,傲然向人展示他
健美的躯体?你以为,但凡股肱之臣必然指的是那些过了天命之年的
糟老头子?嘿嘿,谁说咱大宋的“总理”是糟老头子?瞧这身段,比
012
健身房里出来的还强健。然而,寇公想来不是个自恋的人,将柘枝舞
跳到了欲罢不能的份儿上,这可不是自恋的症状,而是真性情的流露。
有真性情的人无疑是个任性的人。“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
穿。”相信寇公即使对“柘枝癫”这一绰号有所耳闻,他也决不会因
此而有所顾忌,而将继续我行我素。
厉害了,寇公,堪称是上得了殿堂,下得了舞场。《梦溪笔谈》
还有所记,“今凤翔有一老尼,犹莱公时柘枝妓,云尚能歌其曲”。
寇公亡故后,在陕西凤翔有一个老尼,自称是其柘枝妓之一。老尼还
能唱出当日的柘枝舞曲。既然有曲,则必然有词。《花间词》中的标
志性风景线是:“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
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如此养
眼的美景是由文士与歌伎共同构筑的,缺一不可。中国好声音必须配
以中国好词,就像葡萄美酒须得盛之以夜光杯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
那么,是谁人之词呢?寇公既对柘枝舞酷爱至深,甚至亲自领舞
以助推广,那么为柘枝曲作词,只怕也是义不容辞了吧!何况寇公是
非常擅长这种即兴创作的。他孩提时所作的那首《咏华山》,以及与
侍妾蒨桃之间关于“赐绫”的唱和,都是极好的见证。老尼之所以对
多年前的柘枝舞曲记忆犹新,究竟是因为曲高韵长呢,还是因为词佳
意妙?它可是出自寇公之手?可惜寇公并无《柘枝词》传世。《全宋
词》中,仅记录了寇公的五首词。
绕了这么一个大圈,我们还是回到原点吧,回到这首清新雅秀的
《江南春》。《江南春》为我们展现的寇公,乃是“言念君子,温其
如玉”。谁道寇公只是一个豪放热烈的“柘枝癫”?原来,他也有寂
寞如雪的时候,他也有黯然神伤的时候。寇公为此词取名《江南春》,
并非是在向“千里莺啼绿映红”的作者杜牧致意,而是在向另一位作
013
者——南朝时的柳恽致意。柳恽有一首五言诗《江南曲》,诗云:
汀洲采白,日落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春天,在江南的某个地方,日落时分,水中的小洲绽放着洁白的
花。白为浅水植物,有如《诗经》中的蒹葭,是思念的象征。唐
代张籍《湘江曲》云: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茫茫鹧鸪飞。
蒹葭苍苍、白茫茫,是感情的最佳代言物。情深如梦,悲喜迷
惘。在日照聚焦处,出现了一个采女子的身影。她已采得了一大束
花,却忽然垂手伫立,深深叹气。这个女子为何叹气,为何愁容不
展呢?可是说来也真是奇了,她黯淡的目光乍然一亮,那是喜从天降
的神色。从愁容不展到眉眼含笑,她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心情变化,而
引发这种变化的,又是什么因素呢?
迎面走来了一个人。看到她在这里,那个人颇感惊讶,也颇为感慨。
“好久不见了。”他说。
“好久不见了。”她说,“你是从洞庭那边回来的吧?”她的问
题既含蓄又直接。
“哦……差不多是这样吧。”他的眼中分明闪过了一丝慌乱,显
014
然,在这里遇见她,是一个并不愉快的意外。
“那你有没有……我那个人的消息呢?”她鼓起勇气,却无法掩
饰满面的羞红。
“没有……”他顾左右而言他,“他应当很好吧。”
她闪亮的目光旋即湮没了光芒。但很快,又抬眸恳切地望着他:
“你总会听到一些什么吧?请不要瞒我……告诉我,哪怕有一点点的
消息,总归也是个音信。好的、坏的都行,总要强于一无所知,我怕
他有什么意外……”
她拭了拭眼角的泪痕,不欲让他看见。可他怎能视而不见呢?只
得以极其平淡的语气告诉她:“是的,我见过他。你放心,他很好。”
“这是真的?”她的眼中又是一亮,继之一暗,“他有没有跟你
说起过回家的打算?有没有让你给我、给家里带句话?”
“没有……”他沮丧地摇了摇头,仿佛这是他的过失。
“那他为什么还不回来呢?”她犹自喃喃地问,“再不回来,这
春天看着看着可就过去了。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令他无法原谅,不
肯回来?”
“是啊,春天就快过去了。”他犹豫了一下,想要向她道明真相。
这真相就是,她所等待的那个人,早已不在乎她的一切了。她的对与
错,都与他毫不相干。那个人已另有所欢,另有所爱,在远离她的世
界,过着不容打扰的生活。但话到口边,望着她眼底的灼痛,以及那
灼痛里难以熄灭的执着,他不觉改了口,“大概是因为,路途太远了。
他不便回来,这你知道的。”
路途太远,这是一个并不高明的借口。她暗自思想:“同在洞庭,
他不便回来,你又怎能回来?”然而,就是这么一句话,却让她洞悉
了其中的隐情。难怪,见到他时,他的眼里有慌乱与躲闪。其实他早
015
就了然于心,她已成为一个弃妇。不忍说,不愿道破,这才有了“路
途太远”这样一句欲盖弥彰的搪塞。
长相思,在江南。绵绵不断的相思,此心不渝的等待,不曾输给
循环往复的时间,却输给了冷淡的疏离与无声的背叛。柳恽的《江南
曲》,实在有个太残酷的结局。而寇準却改写了这个结局。在寇公的
《江南春》里,采的女子不曾遇见那个报忧不报喜的“洞庭归客”。
或许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述这个关于春天、关于流年、关于相
思的故事。
故事的片头,是以一个男子的视角为切入点。那是一双不再年轻
的眼睛,但却深切专注,如醇酒郁烈、江河浩荡,流向往昔,流归故乡。
渺渺波光,依依柳色,那是故乡一年中最美的时候。江南,那是
故乡的芳名,为无数的骚人逸士所魂牵梦萦。然而对于他,他所魂牵
梦萦的,却是江南的一隅,是那个默默无闻、远离尘嚣的孤村,芳草
碧连天,杏花斜晖明。
有一个人儿,如孤村般幽洁、杏花般秀丽。在最美的时候,最美
的江南,他与她,有过最美的邂逅。随之展开的,是一段永生难忘的
恋情。
但是就像春天离开了江南一样,他也离开了孤村,离开了那里的
芳草杏花,离开了那个他所深爱的人。还记得在离别的那一天,她所
流过的那些泪,她所说过的那些话。春去春又来,一年一度,春天仍
有回到江南的时候。渺渺波光可以做证,依依柳色仍如当年。而他却
再也没有回去过。他多想知道,孤村尚在否?芳草平安否?杏花无恙
否?其实他最想知道的是,她怎么样了?
在春天,在江南,不知此时此刻,还有多少与他们情形相似的断
肠人呢?他收回目光,不胜怅然。而在故事的片尾,采女子再次出
016
现,与柳恽《江南曲》中那个凄婉惆怅的背影合二为一。
花香满怀,采之欲遗谁?镜头凝固在这一瞬,如此经典,如此
隽永,以至千载之后,我们仍能听到采女子的心跳与叹息。
春尽江南岸,离人归不归?没有消息便是最好的消息,愿每一个
用心等待的人儿都不被辜负。情浓如春水,穿过苍茫时空与君相会。
执子之手,脉脉相视,弥补了岁月的空白,消释了久别的伤悲。
017
踏莎行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
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
黯淡连芳草。
这首《踏莎行》,在辞章中可归为“妇人语”的类型。所谓“妇
人语”,意即妇人之语。妇人之语与男儿之语自是大为不同。前者委婉,
后者遒劲。妇人之语软语缠绵,男儿之语却是斩钉截铁。然而寇公并
非妇人,堂堂丈夫、一品要员,为何会忽发异想,模拟起妇人之语来?
这种现象在我国古代其实非常普遍,甚至可以说是诗家词客的一
项基本功。李白就曾作“妇人语”,其代表作为《长干行》“妾发初
覆额,折花门前剧”。白居易亦曾作“妇人词”,其代表作为《井底
引银瓶》“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就连自称“少陵野
老”的杜甫,也写过一首《新婚别》,以乱世佳人的语气自述“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