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觉得,一个皇后能成为一个好的将军。故而从未有人将希望寄托在王媛媛身上。
不仅文武百官是这么觉得的,天下百姓也是这么想的。包括李太师,他每个月送回京城的文书,都少有提及王女将军几个字。
在所有人看来,战场上的主导者始终是罗益阳将军,以及徐侑然将军,至于王女将军,则并无什么存在感可言。即便她率领父兄部下的精兵几次战捷,但依旧被认为是罗益阳指导有方的功劳。
再者,她手下领导的都是王朗手下的亲兵,各个都是以一当十的能人,与其说是她领导众人对抗金云国蛮贼,倒不如说是亲兵们在保护她的前提下,齐心对抗蛮贼,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时间过得飞快,眨眼就到了八月,可喜可贺的是边漠的战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
蛮贼们止步于琉阳关外,流夏国几次战捷,蛮贼们遭到了不小的打击,百官们纷纷感慨派遣罗益阳去边漠的决定是多么明确。
至于京城这边,皇帝也终于恢复了正常,不仅走出了福宁宫,做回了以前那个贤明沉稳的帝王,手段和头脑也比以前还要更厉害几分,百官纷纷为此松了口气。只不过令人担忧的是,他现在整个人看上去却要比以前更冰冷了,自皇后离开京城之后,百官们便再不曾从他脸上看见过笑容。
但眼下形势依旧危急,百官们也无心去纠结这点,只求皇上的脑子莫要再犯糊涂就好。
八月中旬时候,南方传来喜讯,持续多日的降水已经停止,灾情也得到了控制。地方官员与百姓们齐心协力,成功抵挡住了灾害的侵袭,现在正致力于重建家园。
八月底,边漠又传来捷讯。
这次李太师一改常态,往日对王女将军向来都是一笔带过的,这次却对她极力赞赏推崇,用了极大的篇幅来表彰王媛媛的英雄事迹。原来是因为王媛媛救了他的性命。
蛮贼们野心十足,一心想要吞并整个流夏国,而如今被挡在了琉阳关外,自然不甘心的很。
琉阳关本不过一个小关口,当初苍若不过领着两百多个人,就轻轻松松便破了琉阳关,不想这次不知是谁把琉阳关的兵防重新布置了一番,大大提高了琉阳关的防御。在易守难攻的情况下,流夏国在形式上渐渐占了上风。
蛮贼们被拖着磨了几天,被磨得没了耐性。
要知道蛮贼们的作战方式就是速战速决,他们没有军需储备,从来都是打到哪里,就从哪里补给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他们倒真是没有辱没“蛮贼”这个称谓,打着军队的旗号,行的却是土匪贼寇之实。
所经之处,必然要烧杀掳掠一番,即便他们需要的东西没有那么多,即便他们可以不用杀人,但他们骨子里对流夏人就心怀憎恶,妒忌流夏人能够生在这片富足的土地上,故而才会报复性地对手无寸铁的流夏百姓下手,并抢走对他们有用的东西。
脸皮之厚,怕是整个大陆也找不出第二个能比上金云国的国家。
这点从苍若打着和平友好的旗帜,冠冕堂皇地访问流夏国,却乘机联合泰王对流夏国发兵,就能看出他毫无下限。
他们的手段亦是极为凶残,只要是流夏人,落到他们手里就没有一个活口,对待普通百姓亦是如此,对待流夏国士兵就更加了。
然而现在他们被挡在了琉阳关外,十来天过去,他们这种作战方式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他们的粮草供应不足了。
在此期间,苍若没少派兵去搜刮抢夺周围那些小村镇,他们如黑风压境,所经之处,民不聊生。但即便如此,几个小村镇可养活不了数万金云国士兵。
说起来,苍若自从发兵以来,从禹城杀到玉林关,过程顺利得简直不可思议,但就在他自信心越来越膨胀,甚至以为自己只要一鼓作气冲到底,就能直接杀到流夏都城,吞下整个人流夏国时,却被流夏给狠狠地扇了一个巴掌。
他琢磨着,琉阳关暂时是进不去了,不过只要再往后退一退,就又有几个极为富庶的城镇可以补充军需。
但是他不甘心啊,他都走到这一步了,若不是被攻退,那他是绝不会后退一分一厘的。
那几个城镇现在也都有金云国士兵镇守着,粮草正在送过来的路上,只要再等上几天,这就不是问题了。问题却在于,该怎么才能挺过这几天。
苍若把主意打到了流夏国的军需上。
蛮子们虽然一时半会儿攻不下金云国,但苍若手里却有数百个泰王送给他的流夏国能士,他们乔装打扮混入了难民之中,一路往东北方向去避难。
然而他们实际上却是绕了一个弯,跑到了琉阳关的后方,然后根据眼线提供的线索,在运送粮草的军队会经过的路上事先设下了埋伏,最后来了个瓮中捉鳖,抢了粮草跑人。
只可惜,他们虽然得手了,却还得再绕一番路才能回到关外。
王媛媛得了这个消息之后,顿时气恨不已,待听说被吓懵了的李太师意外被蛮子们给捉去当人质了,当即毫不犹豫率领一百多精兵追了过去。
载着粮草的马车到底赛不过良驹,王媛媛成功在这一贼盗小队与接头小队汇合前把他们给拦截了下来,夺回了粮草的同时,顺顺利利地救下了李太师。
这还是其次,更令李太师难以置信的是王媛媛这人胆子太肥,抢回了粮草她还不肯罢休,吩咐了十几人把粮草押送回军营,她竟又命令属下们乔装成了凯旋归来的盗贼小队,成功与蛮子们的接头小队汇合。
更令人惊奇的是,她也不知用了什么法子,竟以蛇吞象剿灭了五百多人的接头小队,又领着百多人夜袭了苍若驻扎在琉阳关外的主力军,在军队里放了一把大火烧掉了他们仅有的粮草之后,她则领着那一百多人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