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办好唐云交代的任务,秦燕次日一早就开始准备食材。所有可以人工操作的,她绝对不假手于机械,力求用最地道的食材和最古老传统的烹饪方式来制作菜肴。
譬如鱼丸。这个东西看着简单,但做起来比较复杂,一般人都是到菜场上直接买回来。秦燕却不,她认为绞鱼肉是一件技术活。夏天的鱼肉丢进绞肉机里面,机器会发热,鱼肉会变味变腥,口味无法挽回。为了保持鱼肉最本真的味道,秦燕采用的是手工砧肉,而且为了保持鱼的鲜味,她在砧肉的同时会添加冰水。用这样的鱼肉做出的鱼丸吃起来会鲜嫩爽滑,这是她的经验。至于鱼丸的食材,她采用的是最家常的草鱼。这种鱼味甘、温、无毒,有暖胃和中之功效,不是那种大发之鱼,没什么忌口的,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又譬如糖醋排骨。一般人做糖醋排骨喜欢勾茨,秦燕则从有名的“无锡将排骨”中得到经验,用的是“自然茨”。所谓自然茨,就是排骨加入酱汁慢炖和熬制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黏稠糊化的汤汁。把这浓缩的酱汁浇在已出锅的排骨上,排骨会呈现出闪着亮光的绛红色,极其诱人垂涎。
到了正日,秦燕一早就买了菜和顾秋水两人到达郊区院落忙活起来。为了凸显院落生活的随意,她还在院落一侧摆放了一只烤肉架,准备了羊肉和牛肉以及各式调料,预备让来客按照自己的口味随意发挥。
上午十点多,作家们在唐云的带领下纷纷进入小院。院里桌椅早就在阴凉处摆放好了,顾秋水怀着激动的心情忙不迭地给客人们添茶加水。在她的印象中,作家都是清高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不想这些作家一个个的特别接地气。有位男作家一来就看中了压在井口的那块大石,搬了张小凳子就去研究大石,边研究边毫无顾忌地吐着烟圈;几位四十左右的男作家则直接脱了鞋,几个人光着脚蹲在石凳子上,北方老农一般,就这么围着说话;女作家们则吱吱喳喳的到处看,什么都能引起她们的惊叹似的,让人看了觉得好笑。
午饭时刻到了。
秦燕为这次午饭准备了十六样菜肴:香菇塞肉、油焖小龙虾、酱排骨、百叶结红烧肉、马齿苋烧肉、清蒸鲈鱼等等,所有的餐具都是一色青花瓷,讲究程度不比大饭馆差。这些餐具是秦燕专程从自己家里拿过来的,还是当初和陈海平结婚后她闲着无事时淘的。
这些作家们虽然看着一个个外表随和,其实都是吃惯的嘴,一开始对秦燕做的这桌菜根本不抱什么想法,只是看在唐云的面上才来到这里。不过一旦围坐到桌前,看到摆盘精致色泽诱人的菜肴不禁精神一振,再有一两样菜吃下来,他们的神情更是一个个不一样了,像是加了润滑油的机器一般:
“哎呀!这香菇塞肉和我小时候吃过的味道几乎一样!”
“这百叶结入味,比肉还要好吃呢!”
“我吃过的马齿苋烧肉要不是发苦就是过甜,这个味道中和得正正好,不容易。”
桌上一位年长的众人叫他王主席的男人细细地将桌上菜扫了一遍:加了玉米粒的香菇塞肉如暗夜寒梅;酱排骨一根根摆成拱桥状并用粉丝在汤汁上形成波纹状,恍若廊桥遗梦;
油焖小龙虾则大刀阔斧地用一只巨大的瓷盘摆放着,小山一般纷乱地堆着,一只只泛着油亮的光泽,惹人垂涎不已。
王主席对对唐云说道:“把你朋友叫过来,我有话问她。”
秦燕从厨房跑出来,听唐云介绍后,恭敬地唤了声王主席,有些紧张道:“是不是什么菜不合您口味?”
王主席摆摆手,打量了一下秦燕那张清秀的脸和她那瘦削的小身板,难以置信似的,“这些菜肴都是你自己做的?”
秦燕舒口气,有些激动地说道:“是的,连鱼丸肉丸都是我手工制作的,点心也是我自己做的。我做的小笼包最受顾客欢迎,因此今天我还另外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餐盒的小笼包,用冰袋冰着,拿回家放在蒸笼上蒸一下就可以吃了,希望各位作家不要嫌弃。”
一位女作家当即笑道:“怎么会嫌弃呢?我巴不得呢!美女亲手制作的,最关键还这么好吃!”
另一位女作家附和道:“是啊!每一样都看着简单家常,但每一样都很好吃。用最普通的食材做出好吃的菜肴,这才是了不得的厨艺!”
秦燕听到夸赞,脸微微红了,谦虚道:“都是普通的家常菜,让大家见笑了。”
王主席问道:“你这厨艺是在哪儿学的?”
秦燕回道:“这些菜基本上都是以前跟我外婆学的,有一小部分加了我自己的创新。”
“哦,”王主席频频点头,突然问道:“你是不是读过《随园食单》?”
秦燕惊讶地张大双眼,“您这都看出来了?”
唐云笑道:“咱们王主席的嘴巴和眼睛,那可是神了!”
王主席指指唐云,笑对秦燕说道:“其实我是猜的。我看你做的确实都是南京传统的菜肴,但摆盘和上菜都颇有讲究,确实有些功夫,甚至可以说是有一种历史文化底蕴在里面,完全不输于一些百年传承的老店。你是不是可以和我们大伙儿说说你的道理?”
秦燕被夸赞得顿时有些手足无措,连连摆手道:“王主席,您这么一说我都楞了,我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摆了下而已,怎么可以和那些老店比呢?”
唐云朝秦燕眨眨眼,鼓励道:“说说嘛,随便说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