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古道
蔷薇无暇2018-08-09 15:042,549

  初春下午的阳光,一寸一寸地变软,这倒给了他们这一批爬山的人,注入了一丝丝温暖的记忆。

  这是四百里古道的四十几里山路,马车已经不可能上行,他们这些宗姬和帝孙只能靠自己的双脚爬行。

  至于为什么走这条古道,夏坚他们兄妹四人谁也没有开口去询问那位传旨的侍者。因为自打阿父退位后,他们经受了太多的追杀打劫,心中早已烙下越是艰难的路越是安全的烙印。

  影影绰绰的大小石门远了,闹闹喧喧的十八潭瀑布也已没了踪影,他们就是认准眼前的那一条羊肠小道,作着向上攀爬的努力。

  走在其上,起始夏坚还怀疑这是不是古道的遗存,因为它太“瘦弱”了,宽度仅有一二尺,石级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两旁的灌木虽有密度,却缺少老气横秋的筋骨,也稀有冲天树木的扶携。

  这是中原和江南的唯一通道吗?就由如此游丝一般的山道连结吗?真的有点不可思议!

  然上山的路就只有这么一条,你不相信也得信其为真,你再怀疑也得无可置疑。

  山势向上,山路陡峻,步履自然是异常艰难的,尤其是置身于密林深处,除了见得到些许太阳漏下来的光斑以外,了无山影云影的品味,寂寞与憋闷同时会来噬咬你,让你的灵魂无处逃遁。

  夏坚就觉得走这段路的人是要放大一些胆略的,尤其是附近那豺狼虎豹的行迹总会有吧?短路强盗的威逼也会有吧?还会有时不时袭来的饥寒,久而久消耗的体力……

  那长年奔波在外的行商,得需要多大的忍耐与毅力呀!

  古道一直钻在丛林中,虽有通达,却是遮蔽中的幽径;虽有天光,却是遗漏下的梦想。上岗与下岭都要靠脚力和心力,都要有信心的百倍培育,不然的话,一山放过一山拦的,你跟谁急都没有用!

  半个时辰过去了,他们还在林中钻。又一个钟头快到了,他们才勉强走出阴霾,在一片欢天喜地的阳光中,终于攀上了峰顶!

  这山峰海拔是有一些高度的。夏坚在气喘吁吁中举目四望,峰峦层层叠叠,在西斜的夕阳中翩然远去,这情景颇得“四周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的意趣。

  往北有一条小径,据说是通往清凉峰的;他们上山时靠右的那边,一块扇形的巨岩独当一面地张扬在大山之阳,一问,说是挡风岩。

  听听这名字,夏垡他们几个就都想把摸一下山风的味道了,不想空等了好一会儿,就是不见它的形迹,想这挡风岩真的把朔风挡在山之外了。

  古道真正的精粹,这些帝孙和宗姬们是在第二天领略到的。

  这里山与山之间形成的峡谷,显得如此的情景交融。翠竹在摇曳中,发出嗦嗦的声响,这是天籁,不进入山之深处是断然听不到的;山核桃林则是赤裸的,但树干挺秀,枝条苍劲,经得起寒流的考验。

  古道依然盘桓在溪之畔,草之边,铺设的依然是冷漠的青石,粗粝的沙砾。

  夏坚他们便边走边聊,自是乐蕴其中。不经意间,古道却悠悠地向崖上爬去了。前面是一方石壁,轰轰隆隆地长成了山的姿势,夏坚举头向上看,峰尖都伸到云里去了,难以望得一寸蓝天。古道就缘着山腰中的石壁开凿,五线谱似地蜿蜒五六里,然后走出山外。

  石级的蜿蜒还真是规正,身材倒比昨天初上山时林中的那一段来得“健壮”,它的开凿是就着崖壁的缝隙的,伸展时,嗒嗒嗒地一路小跑,飕地甩出去一二百级。

  但是,蜷缩的时候居多。那是遇到了崖,碰到了弯,没了缝隙的脉络,此时便只能勾着身子盘旋了。

  这种弯弯绕的古道作为风景还是颇有一看的,但作为一个赶路的人,要那么多的风景干有何用,何况其下还是危乎乎险峻峻的深渊呢!

  ……

  京城的女帝一向不得清闲。但一听说自己的第三代人走的是盘山的古道,要历经千难万险才能来到自己身旁时,心情竟然有些欣悦。

  这一年,女帝又有了两位新宠。

  尽管与女帝之间有了隙罅,但是大长帝姬还是推荐了一位男宠章成给自己的帝阿娘。

  不久,章程就以“器用过臣,兼工合炼”的理由,向女帝举荐自己的兄长章易。章氏兄弟,系属世家,其叔祖章行因辅佐先帝,即位迁为宰相。但章行的后代仅做到中级官职,就止步不前了。

  因此,章氏兄弟家族在当时并不显赫。兄弟俩年仅二十来岁,少年青春,姿容俊美。二人之中,又以章易更胜一筹。章易通音律,入宫侍奉女帝之前已经荫迁至尚乘奉御。不仅如此,章氏兄弟还“粗闲于道术”,这对于醉心于灵丹妙药以求长生的女帝来说,自然是称心如意的。

  女帝对他们的恩宠与崇义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召见之日即拜章程为云麾将军、行左千牛中郎将,迁章易为司卫少卿,赐与房产、奴婢、帛段、牛马和骆驼;数日后,将章易提升为银青光禄大夫,准他朔望朝参,如同京官一样。后来,女帝再次提拔章易为从三品左散骑常侍,风头无两。

  就这样,章氏兄弟成为了女帝最为宠爱的人儿,所以在女帝立储态度模糊不明的情况下,拉拢他们就成为了宗室和外戚双方势力的共同选择。

  然而,章氏兄弟从来没有把出身低贱的李家兄弟放在眼里。所以,他们最终把自己的前程寄托在了夏氏宗室的身上。

  女帝虽暴虐,却非常重视贤能,做到了真正不拘一格降人材。对于这一点,夏裹从不否认自己的帝阿母有着一代明君的典范。

  在她的慧眼拔擢的名臣中,莫过于当今的首辅赵之涣。

  赵之涣,少有异才,为人正直,是有名的断案能手。在担任大理丞期间,狱中关押陈年旧案一万七千人,他仅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全部审理完毕,而且判决让人心服口服,无一人称冤上诉。

  赵之涣对女帝了解颇深。一次,章氏兄弟向他传递出女帝又有立李氏兄弟为储君的心思。不久,当女帝果真又以事问诸大臣。然而,朝堂之上没有大臣敢发表意见。

  赵相便列出臣班:“臣观察天人并没有厌倦夏氏大德。等到匈奴侵犯我边境,陛下派赵王李平肆到民间招募勇士,一个多月还不足千人;若让礼王去招募,不出一日就能募得五万。”

  “如今要继承大统,非礼王不可。”

  女帝听罢非常地恼怒,便不再议论此事。

  待夏坚等人来到京城后,赵之涣非常喜欢夏坚,便向女帝自荐要为夏坚的授课。

  女帝一愣,随后笑道:“赵卿是一国之相,本当为帝师。大帝孙夏坚最似先帝,也颇为先帝钟爱,曾授封为帝太孙。既然赵相提之,罢,就复夏坚为帝太孙吧!好让赵相授习之。”

  对于女帝忽然之间说出这话来,赵之涣与众大臣们都感到惊异。不过,都没有出面提出异议。就是李家的属臣们,也没有说出什么反对的话。毕竟这里面牵扯到了先帝——女帝真正的夫君。

继续阅读:第139章 年节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帝姬不妖娆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