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是一片荒漠苍凉。抬眼望处,皆是荒山绵绵,沙浪滚滚!
即使在阳春四月,在这儿,你依旧看不到一棵绿草,一只粉蝶;只偶尔可见几侏搞干旱、耐风沙的沙打旺、骆驼刺、芨芨草、红柳……
在泼洒一腔碧血,给这空旷冷寂的地带,增添了几许温情和生机。凄冷中,自有一种金戈铁马、激昂悲壮的意味。
在广褒的中原大地还和煦骀荡的春风,一到这儿,就徒然变得彪悍而粗砺。风过处,飞沙弥漫,遮天蔽日,直把天地间搅成一片昏黄而又沉闷的混沌,几步开外,不见荒山,不见人迹。
当地人见惯不怪,知道这是春风弄态,只顾埋头在山间劳作着,任风沙抽打,灌进耳朵、衣领。若是外乡人见了,大抵会大惊失色,疑为地龙翻身的前兆。
外乡人的家,就在这荒山环抱的盆地里。那是一个专门用来铸造火炮外壳的冶炼厂。他们都是从那一年都四季如春的老山沟里被招来的壮劳动力。
在这茫远而人烟稀少的地方,分布着不少他们那个深山老林里各个不同村落的人。除了生活环境的截然不同外,他们感觉其实并不没有离故土多远。
刚迁到这儿,方圆几里外,还只有星星点点的几间低矮的黄泥土屋,离最近的那座县城有三里多的土路。
但很快,这儿就成了可以让人安居乐业的地方。周围有驻军,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店铺、饭店、学堂 ……每年这冶炼厂还拿出相当多的款项,来养花种草;四季的水果,也源源不断地运进来,免费分给厂里的工人。
这些外乡人有的还携家带口。于是,他们的子女读书免费,每天都有专门马车过来接送他们去上学,风雨无阻。
老人享受免费医院疗。他不做事,厂里每个月还要给生活费。每多活十年,生活费用就增加一倍。到了不能动弹的时候,厂里派人来专门侍候,或是增加生活费用,以便雇人照顾。
没有了后顾之忧,工钱及各种福利是他们在山间村落时做梦都不曾想过的。于是,人心自然也就平静安定,也就渐渐地对周围那黄褐色的土山、龟裂了土地有了亲切感。
这里的气候,也让这些外乡人慢慢适应而且喜欢了。夏季温差大,凉爽;瓜果日晒时间长,又香又甜,非南方的瓜果可比;没有蚊虫相扰,不用扇子纳凉——夏季,是最宜人的季节。
每到休息日,人们便结伴爬山。如果是雨后,还可以采到鲜美的蘑菇和山菜呢。
闲暇时,外乡人就沿着生活区附近的山路,悠悠地聊着天,散着步;或者是呆在家里,摆弄一下小菜园,照顾一下老人和孩子。
而孩子们则爬山,或者钻到那厂周围废弃了的大陶瓷管里,享受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
时光在这里缓慢地流动着。
终于,厂里决定进大休,让所有的人都有时间回到家乡,看看那久别的亲人。
这些外乡人日赶夜赶,终于回到自己的家乡。结果,满目的沧夷只会让他们伤心难过。赋税又增加了不少。很多人过着饱一餐饿一顿的日子。
同时,过来巡防的兵卒还时不时进村来找饥荒,让村落的人更是若不堪言。很多人就想离开这里,远走他乡。但是,他们很少走出大山。不知道离开大山后,该如何生存。
当那些被强征出去卖苦工的人回来后,整个村落都惊动了。因为他们带回了不少的好东西,凡是亲戚者都有份。
接着,聆听这些人诉说他们在冶炼厂里的幸福生活。做的活儿虽然有些苦和累,但有好房子居住,吃饭都免费,孩子读书免费,老人不仅能吃白饭,还能领生活费,这……
许多老人听了,不由得抹抹眼泪:就是生活在天堂里,也不可能有这样的好日子。
初始,一个人说出这样动听的故事,相信的人不多。可是耐不住,一连好几个人都说出这样的美事来,再不相信那就是自己骗自己了。
望着生活零落的家乡,这些出门在外多年的汉子,决定举家迁移出这深山老林,到冶炼厂那儿去安家落户。
他们三亲六眷也在心动中,纷纷过来请求着也带上他们。现在,这片土地实在是养不活他们了。
还有一些不是亲戚的,也转弯抹角地上门来寻求相助。
望着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睛,这些出过远门的汉子可真的不好说出拒绝的话儿。可冶炼厂那儿能要这么多的人吗?
终于,他们当中那位颇受上面喜欢的一个汉子,小声地告诉同伴:“听厂里一位副督抚使说,冶炼厂可能还要扩充,要招许多人。到时,我们去说说,应该还是可行的。”
此话一出,这些出门的汉子还有什么话好说。只要有人求上门来,他们都答应了。结果,这就要跟着去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整个村落的人,都要跟着离去。
这个时候,当地的小吏出现了。他手里拿着一叠厚厚的契约,大声宣布着:官衙要出钱征收村落的房屋。只是价格相当低廉,卖套房子的钱只够一家人一个月的口粮。
那些拖家带口,准备跟着人出外谋生的住户,还有什么好迟疑,立马签下了。因为这样,他们就有了前往那么遥远地方的路费了。
另一些单身出门,准备去看看,然后再回来带家人的汉子,见到这种情况,也就没有什么好犹豫了,签下卖屋协议,准备着举家迁移。
有些村落的村长见此,就决定村庄全部人口迁出大山,去投奔好的生活。
一个村落的带动,很快就带动了其他的村落。似乎是转眼之间,那拥有十万人的大山很快就有人烟稀少了。
当陈二和初继之带着人马来此进行突击训练时,发现这儿的村落已经在凋零,十室九空已足以说明了荒芜。
“帝姬好计谋啊!”初继之对陈二感叹道。“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要是让你我来办,不知为头痛到何种地步,稍不注意就会引来民乱!”
“她倒好,只是前期带了几个人去看看场子,后期就用这几个人做套数,搞得一大批人跟着后面进行搬迁。瞧瞧,这么多人搬走,耗费的银两才几万两,刚够付个车费。”
“呵呵!”阿二笑了。“我们的主子考虑问题,总是有些长远,而且还要超乎人的想象。我看,主子的这种促进搬迁的手段可作为范本,以供后人参考。”
“那是想当然的,”初继之也笑了。“既花费不了多少银子,又不担心民变,还节约了派兵押送,一举三得,不作为范本留给后人,那就实是在对不起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