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朝廷军的阵营中出现道士,奘卡巴就觉得有点蹊跷,虽然喇嘛和道士并没有仇恨,而世人也常常说佛道本是一家,但是在战场上看到道士,并不好事。
僧道女蛮,不是身怀绝迹,就是精通法术。这个道理不是光有徐将军一人知道。奘卡巴很快就意识到这些道士是朝廷军的魔法部队,而看他们烧纸的样子,就猜到他们似乎也在施展某种加持。
奘卡巴舞动手指,还想结几个关于四大皆空——水的佛印,但是已经太晚了。只见无数的大山凌空飞来,这些山原本在哪里,是怎么出现的,谁也不知道。唯一可以知道的是,这些山就出现在它们应该出现的地方。
当然这并不是真正的山,而是土系加持道术给人的错觉。本来朝廷军的士兵就快被大水冲垮了,而现在身后有了大山的仰仗,真的就好像泰山一般稳固。土系加持的另一个特点是能够吸收周遭的水分,所谓土能克水就是这个道理。那些山越兵本来是遇水而强,现在却像是上来岸的鱼,只有被宰割的份了。
“太晚了!”奘卡巴停止了结印,因为他现在就算再上加持,也是于事无补了,除非能使出某个禁咒。
“信天德,得永生,天德将军带领我们走向胜利。”朝廷军的士气高昂,和刚才被山越兵压着打的情形完全不同。
吕白衣感到完全的冰冷,就在开战之前,他因为徐天德识破自己山越大帅的身份而犹豫再三,后来虽然在黄教大师的加持之下取得了不小的优势,但是这份忧虑却一直都没有消除过。而现在证明这份忧虑不是杞人忧天,是实实在在的。
就在山越部队和黄教喇嘛僧以为自己将要失败的时候,朝廷军中忽然发生了骚乱,那些前来讨伐的士兵纷纷退后。山越士兵都僵住了,这种感觉就好像是一个将要被海水淹没的时候,海水又突然退去了,留下一片湿润而温暖的沙滩。
怎么回事,是什么让他们引起骚乱的?是军中出现了叛变吗?是朝廷军的士兵终于看清楚建文朝廷的阴谋,全军投诚了吗?或者最干脆的解释是徐天德弃暗投明,毕竟作为明初三杰之一,他不可能如此糊涂。
答案却是以上都不是,真正的答案常常是最简单的,也是最直接的。战场上最容易使得占据上风的大军产生骚乱的方法,就是偷袭其侧翼或者是后军。而且这个方法燕王是常常使用的。吕白衣想的太多,将最原始的可能忘记了。
靖难之乱伊始,燕王只占据了燕京附近的土地,北方大部分还是属于朝廷军的。之后燕王军只所以能以风卷残云之势扫平北方,其中大多数原因都是赵白龙的连环马阵,但是次要的原因就是偷袭。
骄兵必败,以前的兵家为了使得偷袭战术成功,甚至故意派遣一支部队正面佯攻,并且假装败退,吸引敌人的主力进入偷袭圈,最后两下夹攻,大战告捷。孙子兵法将这种切实有用的战术归结为:以正合以奇胜。
吕白衣明白这个道理是因为他看到了朝廷军侧翼奔驰而出的枪骑兵,也正是这一刻,他明白自己做了那支正合的兵,而奇兵却是赵白龙。当然他的战斗并不是佯攻,也不是假装败退,他是真的想为燕王取得胜利。
燕王利用了自己,但是吕白衣并不生气。一直以来,山越一族被利用的时候还少吗?三国时代,山越一族就一直为孙吴打天下。南北朝,山越又为南朝抗击北朝的入侵。甚至一直到了隋朝,山越还为宇文化及的伪政权卖命。
一直以来,山越都是历史舞台上的配角,它需要的是一个好的主角,和一个好的剧本。谁是这个好的主角呢?孙吴不是,南朝不是,宇文化及更不是,他们最终都失败了,都没有完成统一华夏的大业。主角的失败,直接导致配角的失败。
最近一次的失败更加惨重,山越投靠的是陈友谅。众所周知,元朝末年群雄四起,除了洪武大帝之外,最有可能争夺天下的就是苏州张士诚和江西陈友谅。山越一族活动区域多归陈友谅管辖,自然认陈友谅为主角。
最后的战果是不言而喻的,陈友谅兵败身亡,洪武大帝登基之后,对于山越一族附庸陈友谅大为恼火,对一族采取高税收政策。山越多是依山而立,本来收入就不多,再课以重税,更加是雪上加霜。
所以这一次,山越一族可以说是慎之又慎,如果燕王失败的话,他的罪名必定是谋反,而自己的族人也将成为反贼的附逆,轻则发配边疆,重则被灭族。胡丞相既然能灭正学先生十族,说不定也能灭掉一个东南的少数民族。
燕王是利用了山越,但是如果这种利用可以使得山越获得胜利的话,那山越也心甘情愿。其实其他两族也多是抱着这样的心情而投奔燕王的。彝族原本帮助蜀汉打天下,最后的命运也是失败。吐蕃政权原来是倾向元朝的,密教四大转世活佛其中之二在蒙古就是最好的证明。靖难之乱,是吐蕃与大明建立良好关系的契机,身为黄教领袖的奘卡巴怎么会不了解?
各种力量牵扯在一起,在开封爆发前所未有的大会战。不管这些力量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对徐天德来说都是不利的。开封一战,终将终结他不败的神话,也在他军事生涯的最后加上极其不光彩的一笔。
后世的传记牛书梦方将星录——大明卷里写道:假如没有靖难之乱,假如没有徐天德的复出,假如没有开封会战,假如没有爆发彝族等三支少数民族的起义,那么徐天德作为将领是完美的。但是即使有了这些“假如”,也并不能抹杀徐天德光辉的一生,小小的污点并不能掩盖他彗星一般绚丽的光华……
此刻的徐天德并不知道后世的人是如何评价他的,他只知道自己败了,而且败得很惨。他一生都不知道战败是什么滋味,今天却终于尝到。这种滋味很苦,也很酸,甚至还有点涩。第一次尝,一定是不好吃,但是尝得多了,慢慢也会习惯,甚至在苦涩中品尝到甘甜,也就是大多数人所说的“失败乃成功之母”。
徐天德没有功夫理会失败和成功之间的辩证关系,他现在很冷静,为了寻找失败的原因。只是简单的偷袭,并不算高明的招数,换成是其他人的话,早就被徐天德破解。以前在洪武大帝手下,北伐元朝,蒙古骑兵就常常用偷袭的策略。可以说骑兵除了正面冲锋之外,最常用的战法就是从侧翼或者后军偷袭了。
但是为什么这么简单甚至是小儿科的伎俩会让不败的神话将军也吃亏呢?归根到底是因为信任,燕王不是其他人,是洪武大帝的儿子,是自己的女婿。燕王不像蒙古人那样凶残,也不像张士诚、陈友谅那样尔虞我诈,他只是一时头脑发热,才想谋反。徐天德一直幻想着自己的女婿能够改邪归正,最终和建文大帝重归旧好,共同建设强盛的大明王朝。
出于这样的理念,徐天德和燕王之间的冲突一直是以公平决斗的方式进行的。徐天德采用这种近似无敌的武侯八卦阵,就是想让燕王知难而退。但是他错了,他的想法太天真了,燕王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天真无邪的女婿了。
经历过宫廷内的风风雨雨,经历过与金属风暴之间的生死对决,燕王已经成长了。徐天德虽然也经历过许多战火,但是他的成长早就已经完成,而以他的成长是无法理解燕王的成长的。
徐天德败了,败的只是他个人,不是整个朝廷军,更不是诸葛武侯所传给他的八卦阵。要真正的破解八卦阵,只有找到生门。而这道门燕王军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的。但是八卦阵的使用条件是两军对垒,处于阵地战中,八卦阵是不防偷袭的,因为偷袭本身就不是光明正大的。
徐天德现在想做的事情是大骂燕王一顿,心想:“你小子可以啊,这么下三滥的手法都被你使出来了。”但是他不能骂,因为自古有言:兵不厌诈。在战场上是不分卑鄙不卑鄙的,有的只是实力,谁赢了,无论用任何手段获胜的,都是成王,而另一方就是败寇。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偷袭侧翼的枪骑兵和以往的枪骑兵不同,不仅仅是解除了铁索连环,连马上骑手使用的枪都变了。以前枪骑兵,使用的多是直枪头,刺击力量强大,但是近战肉搏能力有限,而且枪头很容易深入,导致暂时性无法拔出。
而这回枪骑兵所使用的竟赫然是徐天德所推崇的钩镰枪,只是样式有所改变。本来钩镰枪只是为步兵设计的,重量较大,长度也较长。骑兵为了减轻马的符合,常常会将步兵武器轻巧化,所以骑兵手中的武器常常不如步兵,但是依靠马匹的冲击力与居高临下的优势,装备钩镰枪的枪骑兵居然能将使用同样武器的步兵杀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