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王保保
诗人de心2018-08-09 16:053,175

  元顺帝手下有一位大将,名字叫科可铁木尔,他有半汉族的血统,有一个汉人的名字,叫做王保保。朱洪武有一次大宴群臣,曾经问道:“天下第一奇男子是谁?”众人都回答说:“常遇春是也。遇春将不过万人,横行无敌,真奇男子也。”朱洪武笑着说:“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可见王保保的地位有多高超。

  一般来说建国之初,名将肯定是云集,参考朱洪武手下的三大将。而在国之将亡的时候,也是名将辈出的时候,参考南宋末年的文天祥、张世杰、吕文焕,还有明朝后期的袁崇焕、孙承宗、毛文龙、熊廷弼等人。

  王保保就是这样一名末世的将领,虽然他的身上有一半汉人的血统(算是混血儿吧),但是却对元朝江山忠心耿耿。他多次击败红巾军,重创了刘福通,几乎保住了整个北方的安全,将红巾军的势力遏制在南方一带。

  元末的红巾军分成三大集团,分别是北方的刘福通,东方的郭子兴(后来被朱洪武取代),西方的徐寿辉(后来分裂为大汉国陈友谅和大夏国明玉珍)。而这里面起义最早,资格最老的就是刘福通了,他还拥戴韩林儿为帝,假说韩林儿是宋朝后裔,建国号为宋。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刘福通就是犯了这一条,相比之下朱洪武就淡定多了,人家陈友谅和明玉珍都称帝了,他还是当红巾军的大将军。就是这样一个淡定的人,日后却掀起滔天的巨浪,这是什么?这就是水平。

  和朱洪武比王保保的水平是差了一点,他觉得朱洪武不称帝,看上去很归顺的样子,所以一直都没去灭他。反而刘福通这只出头鸟,一定要好好的教训,教训完刘福通,再慢慢地收拾陈友谅、明玉珍这几路货色。

  假如王保保的智商再高一点,认出了朱洪武的真面目,优先将他灭掉,不知道历史又会是什么样子?就算是在梦方大陆,都没有出现王保保灭掉朱洪武的景象。倒是当年协助朱洪武夺取江山的四海龙王现在成了敌人。

  其实当年元顺帝放弃大都的原因还漏了一个,那就是王保保不在,这位大将在的话,朱洪武也不敢轻易地打大都的主意。这一切都是先前朱洪武隐藏得太好了,不光骗过了王保保,也骗过了元顺帝,甚至是天下所有人。

  大都失落之后,王保保就坐镇塞外,迎接常十万和徐天德的北伐。其中常十万就是死在这次北伐的途中,不能说常十万是被王保保干掉的,但是和王保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常十万的牺牲让朱洪武十分悲痛,同时也更加萌生要招降王保保的心情。

  常十万死后就是蓝鱼的北伐,北元和大明王朝在捕鱼儿海(也就是贝加尔湖,封印北海龙王的地方)大战,最后以蓝鱼的大胜结束。这之后两朝就基本上很少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而边境也变得安静多了。

  但是元顺帝可不要这份安静,因为安静的意义就是要待在大漠里吃沙子,生活条件那不是一般的低,所以他偶尔还是会和大明过过招。这种过招其实不能算是战争,只能说是抢劫,抢钱抢粮抢女人,反正是大漠了没的,大明朝都有,尽管抢就是了。

  靖难之乱爆发了,好像明朝没什么力气堤防北边的抢劫,所以元顺帝就来精神了。东拼西凑地集合起两万大军,虽然不能保证是清一色的蒙古骑兵,但是战斗力还是可以的。

  “呸,这都是什么东西,是人吃的吗?我可是皇帝,蒙古人的王,给我吃的都是这样的垃圾吗?”元顺帝终于忍无可忍,一脚将一锅热气腾腾的羊肉汤踢翻。

  “陛下息怒,我们北元疲敝,只有这些东西。陛下您吃的可是我们北元最好的食物了,老百姓吃的比这个还要差很多。”一位太监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对元顺帝说出真话。

  “是吗,我的子民吃得更加差吗?”皇帝的威风是要摆,但是黎民的疾苦还是要关心的。先前就是因为太不关心,所以才爆发了红巾军起义,搞得自己没办法在大都待下去。而现在到了大漠,据说也有许多的蒙古百姓偷渡到大明的疆土去,其中最多的是去朵颜三卫。

  朵颜三卫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少数民族的自治区,那里的蒙古人享有极高的自治权利,只要不和大明朝做对,不和北元勾结,基本上想干什么就是什么。另外要是武功好的蒙古人,更加能成为宁王的雇佣军,那待遇可是比大漠里的兄弟强多了。

  元顺帝很明白,要是再不采取点措施的话,他的老百姓都会给大明朝给收买去,到那个时候成吉思汗的子孙都要沦落为雇佣军了,叫他怎么去面对祖先啊?不过蒙古百姓也不是那么好收买的,只要元顺帝还给他们一碗饭吃,别的都好商量。

  元顺帝就决定给他们一碗饭吃,其实老百姓的要求根本就不高,不需要开什么奔驰、宝马,住上酒店式的公寓,他们只要一个能挡雨的屋檐,一顿香喷喷的米饭,一件能阻挡严寒的棉衣,就很足够了。可惜的是,很多统治者都不明白这个道理,最后搞得官逼民反。

  “陛下,两万兵马已经准备好了,听候陛下的调遣。”王保保前来请命道。

  “陛下要开打了,太好了,我们终于有饭吃了啊!”蒙古百姓看到集结在营帐外的两万兵马,不用说也明白了。

  北元虽然说是蒙古人的国家,但是条件实在是太简陋了,连像样的房子也没有。蒙古人都是住蒙古包的,而元顺帝的宫殿其实也就是特别大一点的蒙古包。所以宫殿里发生的一切,老百姓都很容易看到。不过住蒙古包也有好处,那就是万一明朝的军队打过来,很容易就跑路。前面的好几次明军北伐,元顺帝都是这样顺利地跑路的。

  对于蒙古百姓来说,这些去前线的两万勇士都是英雄,有些还是自己的儿子。不过他们并不希望这些人能占领大明的土地,他们需要的只是食物、手工艺品、茶叶等。换句话说,这两万人根本就不是兵,是强盗,性质和倭寇差不多。

  “儿子啊,去那边千万不能空手来,包里塞满了就往兜里装,兜里塞满了就把外衣脱了当包裹用,要是还不够,那就把长裤也脱了吧!”一位老父如此叮嘱出征前的儿子。

  “放心吧,父亲,儿子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不过也别拿得太凶了,看到明军过来就不要冲动,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逃啊,留着命在可以下去再去拿,命丢了可是再也不能拿了。”老父也不忘记教育一番强盗的逻辑。

  “哎,要不是父亲老了,真想和你一起去拿啊!”这位蒙古老人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啊!

  就在北元百姓充满希望的时候,突然传来一份军报:“报告陛下,东南出现了一支身份不明的军队,他们自称是新罗国来的,要问陛下借一块地方。”

  “新罗,有这个国家吗?”蒙古人的皇帝大多很健忘,因为征服过的国家实在太多了,真的记不清楚,而元顺帝更是健忘中的健忘。

  “陛下,新罗是三韩中的一个。”王保保提醒道。

  “哦,原来是三韩啊,他们好像是我们的盟友,欢迎欢迎啊!”北元的盟友其实是高丽,不过元顺帝可分不清楚高丽和新罗的区别,将他们都合并同类项了。

  “陛下,我们的盟友是高丽的恭愍王,好像不是这个新罗。”王保保除了是武将之外,还担当了北元的丞相,所以在文治方面也颇有造诣,起码外交还算不赖。

  “好啊,原来不是盟友,那就是敌人了。”也不知道元顺帝的脑子是怎么长的,不是盟友就非得是敌人吗?难道不存在中立这种情况。

  “区区新罗小国,竟然敢将军队开到我北元的地面,真是胆大包天。”就算是作为盟友的高丽,也不应该将军队开进来啊,除非是明军打进北元,前来援助的。以盟友的名字将军队开进别国的地面,其实是变相的侵略,春秋战国时代的假道伐虢就是最好的例证。

  “还说要借一块地方,你当我是慈禧啊,我这里也没香港。哎,对了,香港是什么地方啊?”元顺帝也不知道是从哪里听说慈禧和香港的,大概是翻看前人的漫画书看到的,而那些前人据说是最早一批被传送进梦方大陆的人类。

  “陛下的意思是要拒绝这批新罗军队的要求?”王保保冒昧地问道。

  “废话,难道你没听清楚吗?这些新罗的白痴来得正好,给我们的两万子弟兵当个开胃餐不错啊!”蒙古的思想里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三韩都很弱,灭他们比杀鸡还省力。三韩弱那都是过去的情况,没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永远积弱,也没有谁能永远强大,这是人为无法改变的规律。

继续阅读:第123章 突骑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骑兵天下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