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北元
诗人de心2018-08-09 16:053,129

  北元是元朝政权的延续,就好像三国中的蜀汉、五代里的南唐一样。大凡一个朝代总有由盛转衰的过程,但是就算是最后衰败了,还能苟延残喘一阵子。有的甚至能苟延上前年,这个记录的保持者是西方的罗马帝国,东罗马以拜占庭的身份一直苟延到了十六世纪,也就是说和大明王朝是同时代的。

  元朝末年群雄四起,其中的佼佼者当然非朱洪武莫属,他打败了诸多对手,最后统一了南方,于是开始对北方元朝政权的征伐。话说当时的元朝昏庸无能,南面几个农民政权打得不可开交,他们非但没花心思去镇压,反而自己窝里斗起来。

  蒙古人本身就是好斗的民族,元朝一百多年,其实本身就是一部自相残杀和分裂的历史。本来元朝的统治范围并不是只有华夏,包括中东、俄罗斯还有中亚草原,都是元朝的疆土,而这些都是蒙古帝国的遗产。但是分裂也是从第一个蒙古帝国大汗开始的。

  统一蒙古并且征服四方的人就是成吉思汗,他死之后将国土分封给四个子孙,也就是著名的四大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钦察汗国和伊尔汗国。不过这四大汗国并不是松散无秩序的,事实上成吉思汗也想到了一个服从与秩序的问题。窝阔台是成吉思汗的法定继承人,窝阔台汗国也就是四大汗国的首领。

  如果事情就这样顺利地发展下去,元朝也就能继承全部蒙古帝国的遗传。但是问题就出在元朝的创始者身上,忽必烈并不是窝阔台的嫡系子孙,他是托雷的儿子,是没有继承权力的。换句话说,忽必烈的皇位是篡夺来的。

  有一个人极力反对忽必烈的即位,那就是海都,他是窝阔台的孙子,是具有合法继承权的人选。太祖成吉思汗曾经说过,窝阔台就算还有一个吃奶的子孙在,都是蒙古帝国的统治者,于是海都就开始幻想这个统治者的地位。

  海都几乎就成功了,首先他占领了窝阔台汗国的中亚部分,将窝阔台汗国一分为二,一个是窝阔台汗国,另一个则是元帝国。其次他联合了察合台汗国与钦察汗国,特别是察合台汗国,成为他的忠实盟友,多次合兵攻打元帝国。

  但是最后,海都还是失败了,窝阔台汗国也灭亡了。失败的原因一是因为元帝国太强大,二是他没有争取到伊尔汗国,非但没争取到,伊尔汗国还成了忽必烈的忠实盟友。但是海都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从他开始蒙古帝国就走向了分裂,并且在分裂中变得弱小。

  元帝国并不像过去的窝阔台汗国,是四大汗国的领袖,这在忽必烈死后更加明显。其他三个汗国几乎不来朝拜,甚至是自相残杀,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帖木儿,他是察合台汗国的继承者,但是却灭掉了伊尔汗国,成为两大汗国的领袖,统一了中亚和中东地区,甚至还一度占领过印度。

  分裂一旦开始就不会那么简单的结束掉,蒙古帝国分裂为四大汗国,而各大汗国又搞内部分裂。比如说察合台汗国就分裂成东察合台和西察合台,而元帝国的分裂是由内部的亲王开始的。

  忽必烈死后,皇帝的位置几乎就没有确定过,各方势力都在争夺这个香饽饽,很多皇帝只了当了几年就挂掉了,当然其中正常死亡的很少。起初这些夺位战争还是宫廷内部的暗算,但是到后来就发展为全国性的内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两都之战和后来的燕铁木尔专权。

  元朝的历史上曾经有两个皇帝,分别叫武宗和泰定帝,而泰定帝死后,对他的继承问题产生了分歧。武宗亲信燕铁木儿支持武宗的次之图帖睦尔为帝,而泰定帝一边的亲属自然拥戴泰定帝的儿子。

  八月,留守大同的燕铁木尔迎武宗次子图帖睦尔入京。同月,梁王王禅(泰定帝侄)奉泰定帝年幼的皇太子阿剌吉八即位于上都,改元天顺,分诸道进攻大都。九月,图帖睦尔即位于大都,改元天历,并宣布待长兄归自北边将立即让位。而辽东、关陕、川蜀等地先后起兵响应上都,两都之战发展成为大规模内战。

  两都之战只是大规模的内战,而小内战则是此起彼伏。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元顺帝的时候才稍微好转,任用贤臣脱脱,恢复科举制,修编了辽、金、宋三朝的史书。但是这已经来不及了,折腾了六十多年的中原老百姓终于不堪重负,而臃肿而庞大的元帝国也终于要坍塌。

  平心而论,元顺帝并不是一个十足的昏君,但是大势已去,他就算想力挽狂澜也很难,这一点倒是和明末的崇祯很相似。托昆帖木儿是元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同时也是北元的第一个皇帝,他当时看到朱洪武的大军压境,很识相的放弃了大都,逃回了蒙古老家。朱洪武觉得他很恭顺,就叫他元顺帝。

  其实还有另一个隐秘的说法,那就是说元顺帝其实不是忽必烈的子孙,他是汉人,而且还不是一般的汉人,是宋朝皇室的子孙。这笔糊涂账还要从南宋末年的宋恭帝算起,宋恭帝说是皇帝,其实当时才6岁,根本是啥也不懂的。忽必烈在俘虏了宋恭帝之后,就让他学习佛法,当起了职业和尚。

  蒙古人信佛是出了名的,那是因为蒙古本身无所信仰。蒙古人信的还不是一般的佛教,而是喇嘛教,而喇嘛教也很配合,传说中的四大活佛有两个就诞生在蒙古。宋恭帝当了和尚,在元朝那是非常吃香的工作了。

  佛教在中原是大教,但是从来没有像在元朝时候那么风光。唐太宗李世民虽然也崇尚佛教,但是治国的方法还是儒家的。而在元朝,和尚就享受着类似西方教士的特权。喇嘛僧又不同于一般的和尚,他们照样可以喝酒吃肉嫖女人,还美其名曰“欢喜禅”,真是你欢喜我欢喜大家都欢喜。

  合尊法宝,也就是当了和尚之后的宋恭帝,大概也没少玩这种欢喜禅,可是玩玩不要紧,居然把人家皇帝老婆的肚子给玩大了。这里又要说元朝的后宫淫乱了,喇嘛僧和皇后妃子搞欢喜禅,又叫“肉身施法”,据说那个时候喇嘛就不再是喇嘛,而是如来佛祖的化身,那后妃就是直接受到佛祖的关爱,谁会不要啊?

  几次肉身施法下来,就有了元顺帝,也就是这个姓赵的元朝皇帝。有人说元顺帝知道自己是汉人,所以决心颠覆元朝,所以后来挑动农民起义,消极镇压,还有拱手让出大都(也就是燕京),都是故意的行为。要是事实真是如此,那元顺帝还是大大的民族英雄了,和文天祥、岳飞有的一比。

  其实不光是元顺帝是宋朝皇帝的儿子,传说燕王还是元顺帝的儿子。当年朱洪武攻克大都的时候,曾经收纳了一个蒙古的妃子,而那妃子正是元顺帝的老婆,而且已经怀了三个月的身孕。说来也奇怪,那小孩是十三个月才生下的,也就是对于朱洪武来说正好是十月怀胎。

  如果以上两个传说都成立的话,那么燕王就不应该姓朱,而是姓赵,是正宗宋朝的子孙。燕王靖难其实就是宋朝夺回本来应该属于他们的领土。不过有些人只承认其中一个传说的成立,比如说胡之庸等人就污蔑燕王是蒙古后裔,他靖难其实是要替蒙古人报仇。

  说燕王是蒙古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首先燕王的骁勇是出了名的,朱洪武的那么多儿子里面,大概只有宁王可以和他相比。要是单纯论武力的话,燕王也许还比徐达高出两三分,和当年的成吉思汗不分高下。

  不过这些身世之谜大概只有本人才了解,而事实上本人对这些并不关心,他们所要关心的只是如何当好现在角色,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元顺帝是真的想保卫好元朝,可以最后还是失败了。燕王是真的想为大明的百姓造福,驱赶走残暴的四海龙王。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两位皇帝能够相互谅解,毕竟他们都是一个净土联盟中的成员。

  元顺帝放弃大都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并不是什么身为汉人要报复蒙古之类的,他只是不想做俘虏,心想元朝的皇帝是皇帝,北元的皇帝也一样是皇帝啊,怎么也比做俘虏来得强。再说了朱洪武也许不是来真的,也许他就想在大都住几天,住得烦了也许就自己走了。三来蒙古也不是什么坏地方啊,咱们的祖先不是从这里出来的吗?祖先生活过的环境,吃过的食物,咱一定也能习惯。

  想法是好的,但是想法总归还是想法,和实际就差得远了。元顺帝回到沙漠吃沙子之后,就发现为什么祖先拼命也要占领中原的大好江山,因为那地方真的不是人待的。但是世上是没有后悔药可以吃的,特别是皇帝就更加不能后悔。

继续阅读:第122章 王保保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骑兵天下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