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石头古城
乾为天2018-08-22 12:082,603

  她心中积怨已久,当下越说越气,一时隐忍不住,竟飞起一脚,将那只檀香木踢入江水中,溅起一片水浪。

  雁凌峰听她诉说缘由,方知自己出言冒失,见她发起郡主脾气来意犹未尽,正要将另一只也踢射出去,连声劝止,双手猛地抓住她肩头,霎时间四目相对,情不自禁地温声说道:“兰若,你不必对我这般好,我雁凌峰竖子之身,与你天壤有别,你若一直如此对我,我心中只会越发愧疚!”

  赵兰若听他含情脉脉说出此话,满腔怒火刹那间化为乌有,心底却是波涛汹涌,心头则涌上无限柔情,哽咽道:“我不求你什么,你是竖子,我从今以后也不是王孙公子,凌峰,我明白你心中挚爱韩姑娘,即便她狠心离你而去,你也忘不了她;而我对你再好,也不及她十一!可我就是离不开你,只要我在你心中能有韩姑娘一根手指重,哪怕是一颗指甲,我便心满意足了!”

  她满含热泪倾诉衷肠,说到动情之处不能自己,蓦地向雁凌峰怀中扑去。

  雁凌峰听了这番发自肺腑的真情告白,心中顿时五味杂陈,所有思量权衡,转瞬尽皆作废,呆若木鸡地任她扑倒在怀中,猛然想起当初与念雪同船共渡、海誓山盟的场景,刹那间仿佛时回轮转,旧情复燃,难分今夕何日,也忘了脚下是沧海长江,顿时敞开胸怀,将赵兰若环抱在两臂间,再难压抑心中苦楚与思念之情,一手挽住她柔顺似水的发髻,将面颊贴在自己胸膛,只闻发香沁透齿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情至深处,全然忘我,不禁失声说道:“念雪,求你别走!”

  六个字深情款款,包含爱意,却宛如六箭齐发,径直穿心而过,赵兰若娇身猛然一颤,泪如雨下,转而竟强颜欢笑,向雁凌峰襟怀贴得更紧,柔声说道:“凌峰,若是你高兴,我愿意一辈子做‘念雪’,一生一世做你的韩姑娘!”

  雁凌峰闻听此话猝然惊醒,得知赵兰若对自己如此情深意重,又怎忍心将她推出怀内,而此时此刻他扪心自问,难道心中便无一点一滴对她的情意么?他为人磊落,向来不愿自欺欺人,深知这份情恐怕早已有之,只怕孽缘铸成,彼此会越陷越深,难以自拔,当下横心斩断情丝,道:“兰若,你不必如此!我明白你对我的情意,可……”

  赵兰若听他又作推辞,急道:“我不求你一时答应,只要你心中有一个念头,我便知足了,其余留到日后再说,只要你不嫌弃我,我万事都依你!”

  “可我……可我要杀你父王呢?”雁凌峰不再迁延,埋藏于心底多日的话终于说出口。

  赵兰若一腔热情本如干柴烈火,听了这句话却如冷水浇头,不禁呆呆地伫立在原地,双手不自觉地从雁凌峰臂上滑落下来,目光呆滞木讷,眼前之人变得既熟悉又陌生,木然问道:“你为何要杀我父王,就是因为他要反宋么?”

  雁凌峰心如沉石,深知这些话对她来说,无异于迎头痛击,可即便如此,长痛不如短痛,只怕迁延下去积重难返,更是置她于水深火热之中,当即忍心答道:“这是其一,孤云庄宋家父子的血债,我也势必要报!兰若,你我当初在孟津渡口已有过一番争论,雁凌峰草莽之人,实在不值得你如此一往情深,左右为难!”

  赵兰若欲哭无泪,内中却已肝肠寸断,可转念一想,雁凌峰要刺杀重阳王,此刻无非是纸上谈兵,山高水远,重重阻隔,刺王杀驾又谈何容易,不如来日方长,再作计较,转眼竟痴痴一笑,道:“有朝一日若真有时机刺杀父王,可别忘了叫上我,我倒要看你是不是铁石心肠,在我眼前出手!你这时空口无凭,我全当是笑谈,你若当真忍心下手!”

  雁凌峰生性良善,与仇雠敌对尚且留着三分仁厚,何况面对这痴心一片的女子,此刻将狠话说出,正不知如何收场,不料赵兰若性情旷达,竟泰然处之,也知此刻还未事到临头,大可不必剑拔弩张,竟忍不住为她揩去泪水,岔开话路,轻声道:“归途漫漫,多亏有你一路关照。不过兰若,你若一直如此待我,我怕……”

  赵兰若不遑多让,见他吞吞吐吐,直言道:“我就要对你好,一心一意对你好,让你一辈子欠我的恩情,一辈子还不清,就一辈子离不开我!凌峰,这黄杨木你还要么?若是真怕得罪了仙家,我还回去便是,再进城买一块好木料回来。”

  雁凌峰却之不恭,连声答允,接下了木墩,一场风波总算安然度过。赵兰若也不再打搅,自回舱内休息,二人得以独处静思,斟酌方才一言一行,只怕自己有失语之处,又想窥得对方话里玄机,彼此间无不觉得心境更近了一层。

  翌日清晨又起了个大早,大船驶过九曲荆江,夜泊岳阳。之后数日间,连过洞庭、鄱阳水泽,江面岸阔潮平,行船也一帆风顺,再无差池,出江州后,大江调头向北,直奔润、扬二州。

  是日午时将过,大船驶离金陵,石头城六朝古都,风姿物语钟灵毓秀,却也无暇登岸游赏,只因这一日已是三月初一,离着三月三上巳节不过两日,赵兰若为李太白“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诗,执意要赶到扬州后行郊游祓禊之事,雁凌峰也不愿耽误行程,故而这几日船家多是夜泊小憩,几近连夜兼程。

  雁凌峰此刻倚舷独坐,赵兰若午睡未起,他也稍得清静闲暇。这时望着江水壮阔,黯然不语,想起方才赵兰若与自己所说的典故,正是刘禹锡那首《西塞山怀古》。刘梦得作此诗时,也正是从夔州顺江南下,调任下江之地的刺史,那时应正值安史之乱前后,大唐盛世早已一去不复,藩镇割据,群雄并起,民不聊生;刘梦得借古讽今,写晋人王濬率晋军顺长江出蜀,直抵金陵城下,也便是自己所走的这条水路,之后“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终于灭亡东吴政权,统一江山,以此来寄托大唐复兴、天下一统的期冀。

  古人言古,今人论今,大宋开国以来,太祖太宗南征北战,文治武功不逊于汉武唐宗,才打下这片疆域,虽不及汉唐广袤,但几代励精图治下来,民用富饶,风气开明,比之汉唐盛世也不稍逊;而宋以文德致治,开国以来便削弱藩镇武将的势力,近百年来,因税饷苛刻揭竿而起的军卒百姓虽也不少,但如七王之乱、安史之乱这般藩镇作反的景象倒是鲜有一二,不过充盈有数,有利则有弊,内乱虽掀不起大风大浪,外患却是接踵而至,如何不让刚刚经历了一场宋夏大战的雁凌峰心生感慨。

  不过正如刘禹锡这首诗中所言,“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金陵城下江川未变,朝代却已更替数轮,自古以来,从夏禹到柴周,改朝换代便如春种秋收,势不可挡,大宋也未必可传千万世之久,何况此刻盛世方兴未艾,也绝不会被一二胡虏所灭。

  他长叹一声,想到天地悠悠,公道自在人心,身为大宋子民,也只能尽自己所能,杀敌破虏,保家卫国,除此别无他法,就如一片羽毛落入江中,只能随水势上下,若是赵宋江山气数未尽,自己又何必杞人忧天呢。

继续阅读:第362章 游山玩水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问剑天涯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