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为啥不让我上网
■ 孩子来信
东子叔叔,您好!
我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玩网络游戏,可是爸爸妈妈说什么也不让我上网,无奈,我只好趁他们不在家的时候偷偷地玩儿。
刚学会上网时,每到周六爸爸妈妈出去工作以后,我就打开电脑登录QQ,和同学聊天。有时不知不觉就聊到了中午,妈妈回来看见我在上网,二话不说就把电脑的电源给拔了。我当时正聊得热乎呢,一下子显示器就黑了。然后便看见妈妈阴沉的脸,我还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妈妈的狂风暴雨就向我袭来了:“我刚才还和对门的林阿姨说,你这孩子特听话,从来也不偷着玩电脑……”一口气说了十多分钟。我一边假装听着她的训斥,一边在心里面嘀咕:到底哪里错了呢?不就是上上网吗,至于发这么大的火?就连我考试成绩下滑了,她也不过才骂了几句而已。难道我上网真的比考试没考好还严重?
妈妈终于停了下来,我向她解释,我不会沉迷,只是和同学说几句话,用不着这么紧张。可是没有想到,我的话却在无意中变成了新一轮轰炸的导火索。妈妈更生气了,她觉得我这是错上加错,非但没有承认错误而且还不肯悔改。
从那天开始,妈妈对我看得更严了,而且周六她和爸爸还会轮流在家看着我。
前几天,爸爸妈妈去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一开始他们非要把我也带上,我说太累了,要好好睡一上午觉,中午看看电视,下午好好写作业。他们欣然同意,并一再嘱咐我不要上网。
那天,我真的睡了一个好觉,快十点了才懒洋洋地起床,吃了点儿妈妈给我准备的早餐,然后就想开电视机看看电视。可是转念一想,好不容易没有人管自己了,何不先上会儿网呢?于是,我上网玩起了我喜欢的游戏。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我突然听到了敲门声,于是迅速把电脑关上,回到自己房间里“写作业”。
爸爸妈妈见我在“写作业”,很满意地回他们的房间了。我终于松了口气,正暗自庆幸呢,爸爸气哄哄地走到我房间来:“你是不是又偷着上网了?”“啊?”我假装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以为这样便可以蒙混过关。
“你跟我过来,你摸摸这机箱,还是热的呢!”
面对爸爸拿出的证据,我也只能承认:“对不起,我再也不敢了。”我心想,这回完了,爸爸一定会打我。
但是他没有,他把我叫到身边问:“你上网都干什么了?”
“玩游戏。”我不敢再说谎。
“你知不知道现在社会竞争多激烈呀,你还有时间玩?我们不是不叫你玩,你要是学习学好了,将来有了出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可是你现在玩游戏,长大了怎么办……”爸爸说了很多以前没说过的话,说得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妈妈在一边不断地帮腔道:“你这孩子就是欠打,打你就长记性了,看来跟你讲道理根本没用。我告诉你,以后不准你碰电脑,要是再被我发现,就棒子炖肉(就是打我的意思)伺候!”
虽然这次我没有挨打,但那也是迟早的事,因为我不能不上网呀!可我实在不明白,作为一个早已习惯用电脑娱乐、购物的现代家长,他们为什么不能接受我也使用这种便捷的方式来学习和生活呢?
■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要孩子明确上网的目的
在给家长建议之前,东子要先和这个孩子谈谈。
你的上网需求没有错,但是玩游戏不该是上网的唯一目的,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来学习和生活,比如看看新闻、查查资料。另外,既然你答应了爸爸妈妈,就应该要信守诺言。
作为家长,首先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网络的最大作用就是通过它来获取有益的资源,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网络上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并积极地应用到学习和生活当中去。同时,还要告诉孩子,应该文明上网,不浏览不健康的网站,不沉迷网络游戏,不盲目和网友交流。
家长的健康引导是必要的,要以引导为主,预防为辅,不要把上网视作洪水猛兽。网络是社会发展不能缺少的,我们要主动迎接这一挑战。要告诉孩子正确运用和使用电脑,学会科学上网,从小引导孩子健康上网。
女儿依依在她的新作《范姜国一的初中》里有一篇名为“百度的贡献”的文章,里面讲述了她利用网络学习的故事:
趁着午后的美好时光,我躺在阳光下,一边享受着冬日暖阳,一边在书海中遨游。可就在我开心地被阳光包围时,一个小小的生词阻挡了我正快乐飞翔着的心。咦,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呀?我一边盯着这个词,一边犯疑,以前没见过它——“置若罔闻”,字还都认识,就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于是,我想起了学习好帮手——百度。
登上百度首页,在搜索一栏输入这个词,轻轻地按一下回车键,瞬间就出现了很多条目,看准了,点击其中一个条回一下,便进入了另一个网页——百度百科。
一打开这个页面,一串解释就映入眼帘:“意为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有听见似的。形容听见了却不予理睬。”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呀!呵呵,知道了这个词的意思,我的心又变得愉悦起来……
用百度查阅资料,这不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吗?所以说,电脑和网络不仅是娱乐工具,它还是很好的学习帮手。
网络成瘾错不在孩子
家长担心孩子网络成瘾是可以理解的。为了避免孩子网络成瘾,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孩子上网成瘾的原因。
我想,大致有这样几个因素:第一,在绝大部分家庭中,学习是孩子唯一的任务。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期望过高,使得孩子心理压力过大;而且一味地学习,使得生活单调,尤其课外娱乐活动少得可怜,网络游戏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空缺,它不仅可以使孩子暂时忘记压力,改变单调的生活方式,还能给孩子带来刺激感,这很容易使孩子对网络游戏产生依赖。第二,有些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更加不注重和孩子进行精神方面的沟通,加之现在的孩子大多存在“伙伴危机”,既不能依恋父母又没有友情相伴,内心长时间被孤独感占据着。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接触了网络游戏,孩子自认为找到了精神寄托,就很容易成瘾。第三,由于父母教育方式不科学,致使亲子关系紧张,或者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不和谐,孩子为逃避父母的管制或家里紧张、冷漠、压抑的气氛,有可能会沉浸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无法自拔。
只要稍加留意这三点原因,我们就会明白:孩子上网成瘾,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网络的错。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反倒是要好好反省反省。
如果父母能够多拿出一些时间来陪孩子,并且在给予孩子物质满足的同时,更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多和孩子交流沟通,和孩子做朋友;如果父母能够给孩子玩的权利,不限制孩子适当的游戏行为,多给孩子创造玩的条件和空间,而不是眼睛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嘴巴只会说“要好好学习”;如果父母能给孩子创造多与人交流的机会,增加孩子和同龄伙伴交往的时间,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人交往;如果父母能有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教育能力,并对网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改善亲子关系……
那么,问问孩子们,他们还会那么容易对网络游戏上瘾吗?
网络是把双刃剑
我女儿很喜欢玩网络游戏,我认为,只要引导得当,电脑便会成为益智玩具,网络游戏便会成为益智游戏——既给孩子带来快乐,又可以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
依依从三岁多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网络游戏,从简单的“推车子”到稍微复杂一点的“老爷爷过河”,再到复杂得连我和妻子都“研究”不明白的“超级玛丽”,等等。孩子从学会控制鼠标,到可以敏捷地通过操纵键盘来控制游戏中的人物,从简单的摸索到有方向感的判断和具备丰富的想象力……依依已经逐渐成为网络游戏高手。
每个周末我都会安排一点时间,把电脑让给依依。在这个时间段,依依可以自由使用电脑,她可能会上网玩游戏、打开邮箱发电子邮件,或者是制作一些电子贺卡,总之就是在网上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规定的时间一到,依依会很自觉地从电脑前走开。
有时,我和妻子会和依依一起玩游戏。有一段时间,那个叫“懒懒猫”的游戏几乎成了我们晚饭后消遣的主要娱乐活动。三个人轮流上场,一个人玩,另两个人就当观众。一轮结束后,看谁的分数最高,谁就是三人中的冠军。而只要发现有好的网络游戏,我会毫不吝啬地推荐给依依。依依则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鼓捣明白游戏的规则,然后成为自由驰骋于游戏世界的骑士。
我还教会依依上网和网友下象棋和五子棋。有一次我亲眼见她和一个三十多岁的网友玩五子棋,竟然连赢三局。依依兴奋地手舞足蹈,连连说:“真过瘾!真过瘾!”有时我出差在外,依依便会和我相约网上,痛痛快快杀上几盘五子棋。
我就这样既放手让孩子接近网络游戏,又开心于做她的游戏伙伴。让依依开心的事情不仅仅只有网络游戏——由于我和妻子的参与,我们家的精神生活变得特别丰富,依依每天都过得很轻松,既不孤独也不压抑,更没有学习压力——这才是最让她开心的地方。
网络游戏对于依依来说,只是普通游戏的一种。学会了玩网络游戏,只是为她增加了一项业余活动而已。更重要的是,通过玩网络游戏,依依和网络的距离越来越近,她越来越多地懂得如何利用网络,如何成为网络的主人……
所以说,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一味地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交友,或者不良网页,那么它就是有害的;如果利用它浏览新闻、查阅资料、收发邮件,适当地玩玩游戏、交几个网友,那么它就是有益的。就好像我们平时常用的菜刀,在厨房它为我所用就是厨房用具;如果用它砍人,那它就是凶器了。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网络信息时代,不会使用电脑、利用网络的人,将成为新时代的文盲。所以,“电脑扫盲”该从玩网络游戏开始,它可以激发孩子对电脑的喜爱,可以消除孩子对电脑和网络的陌生感,进而由此走上合理利用网络学习的道路……
02为什么不让我出去玩
■ 孩子来信
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刚上初二的学生,最近正读您女儿的书——《范姜国一的快乐初中》。我一边看一边感慨:同样是花季女孩,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如果把我们比做小鸟的话,她便是住在大森林里的百灵,我却是生活在笼子里的黄鹂。我多么想要飞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呀!可惜我的父母不像您一样那么开通。我并不是说我的父母不好,只是他们的爱,紧紧地束缚着我,让我透不过气来。
一年前,因为爸爸妈妈调动了工作,我们全家搬到了这座陌生的城市。在这一年里,我对这个城市的了解,依然只是学校到家这一路上的“风景”。两点一线的生活是枯燥的,可是我却无法不沿着这条线走下去——爸爸妈妈从不允许我到外面去玩。
记得我刚转到新学校的时候,交了不少新朋友,本来我们约好周末要一起出去玩儿,可爸爸妈妈却不同意,好像人家会把我拐走一样。久而久之,朋友们便不再约我了,甚至开始疏远我。在学校里,我没有特别要好的朋友,大家都以为我清高,从不接受别人的邀请。他们不知道,其实是我的父母不同意。
他们不让我出去,我就只好每天关在家里看书、学习。爸爸妈妈对我从不吝啬,给我买了不少书,虽然觉得苦闷,但是看看书也算可以消磨时间。于是有一天,我读到了国一写的书,在书中,她描写了自己的初中生活,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激起了我心中的波澜。我觉得,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人家在比我还小的时候就已经可以独自做这做那了,我现在都十四岁了,却连和朋友一起出去玩的自由都没有,于是我决定抗争。
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最后一天,大家决定第二天全班同学一起去郊游。虽然这不是学校组织的,但也算是集体活动了,我琢磨着妈妈会同意,于是晚上便和她讲了。
“有老师吗?”妈妈问。我摇摇头。“那出事了谁负责呢?”
“妈妈,不会出事的,我们全班都去,三十多人呢!”
“一群小孩子,瞎胡闹,不准去!”说罢,妈妈就走开了。
我追着妈妈又央求了一阵,可是无论我怎么说,她就是不同意,我急得眼泪都掉下来了。看见我哭,妈妈赶紧安慰我:“你们一帮小孩子有什么好玩的,你要是想出去玩,等周末妈妈带你去游乐园,想玩什么都有。”
我抹抹眼泪,呜咽着说:“全班都去,我不去的话,别人……”
“我都说了,不准去!回屋学习去!”妈妈生气地说。
我沮丧地回到房间里,思考要怎么和大家解释我为什么不能去。那天晚上,我翻来覆去地想应该怎么办。后来,我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第二天早上,我不到六点就起床了,准备趁着爸爸妈妈还在睡觉的时候偷溜出家门。结果刚跑出楼道,就听见妈妈在喊我。我假装没听见,飞快地跑出了小区。
本来说好全班都去的,但是却只来了一半同学,没来的同学也是因为家长不同意。我这才发现,不是只有我的父母不开通。可是这也不能证明他们是对的,虽然我们未成年,但国家也没规定,未成年人不能独自出来玩呀!
下午回家后的状况,我想您应该能够猜到。妈妈的怒火,在我进门的一刹那便爆发了。我一直静静地听着妈妈的训斥,不反驳也不辩解。最后,见妈妈的气消一些了,我开始和她说我心里的话,关于那些我想要出去玩儿的理由,我甚至还举了范姜国一的例子。这是我在回家路上练习了几十遍的话,我试图说服妈妈,让她改变想法。我今天虽然没经过她的同意就跑出去,可到底还是安全地回来了!但事情并不如我想象的乐观,我还是失败了,妈妈依然不允许我出去玩。
我们都不理解对方的想法,我很想和妈妈沟通,但是她一直拒绝。东子老师,您说我该怎么办呢?
■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教育不该“屏蔽”玩耍
从来信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家长不让孩子出去玩,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怕影响学习,二是担心安全问题。其实,这也是大多数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出去玩的理由。
我们先说说玩耍到底会否影响学习。
长久以来,我们的家长把“家庭教育”定义为“文化学习”,一提到教育孩子,张口闭口谈的无不是与学习有关的话题。很多家长认为,“玩”与“教育”是不搭界的,甚至是会起反作用的。在大部分人眼中,学习就要争分夺秒,“玩”是浪费时间,是会影响学习的。
基于这样的思想意识,一些家长,尤其是重视家庭教育的家长,是不会把“玩”列入到孩子的日程表中的。家长有这样的想法似乎也可以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历来崇尚“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方式,那些寒窗苦读的楷模被人们争相颂扬和模仿,而“玩”在大家眼中自然就是“不务正业”、学习态度不端正的表现。所以,但凡听到家长训斥孩子,说得最多的恐怕就是:“整天就知道玩!该学点东西了!”
在很多家长看来,玩只能作为一种学习之余的调剂方式,是纯粹的消遣,也可以说是在消磨时间。
玩和学习真的就是对立的吗?当然不是。其实,“玩”虽说是一种娱乐性的活动,但是它也具备一定的教育功能的。首先,它教会孩子认知。孩子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开始在玩耍中认识和感知世界,并在玩耍中学会语言交流,懂得人际交往。可以说,玩耍是孩子理解人生的开始。其次,它教会孩子做事。比如很多游戏需要和他人配合才能获胜,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会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会学会如何与别人合作。但凡游戏都有规则,不遵守规则游戏就无法顺利进行下去,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会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在日后的生活中便会具备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
玩耍还能提高孩子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模仿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甚至还可以开发智力,促进大脑发育,提高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协调能力。所以我经常说,在很多情况下,“玩”其实就是“学习”。
安全要保证,玩耍也不该丢
接下来再和家长聊聊孩子的安全问题。
作为家长,除了担心孩子的温饱,恐怕最不放心的就是孩子的安全了。无论是玩耍还是做其他别的事情,安全教育都要贯穿始终。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但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不告诉孩子具体的安全防范措施,而是一味地禁锢,是不科学、不明智的做法。所以,如果您也像信中的那位家长一样,那可真要好好反省一下了。
现如今的社会治安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中小学生遭到不法分子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一定要让孩子学会正确认识遇到的人和事,明辨是非,提高警惕性,消除对危险的麻痹和侥幸心理。同时也要树立自我防范意识,掌握一定的安全防范方法,增强自身的防范能力,使自己在遇到异常情况时,能够冷静、机智、勇敢地去应对。
如果孩子小,那么在他(她)出去玩耍的时候,我们就要告诉他(她),别让器具(器材、玩具)伤了,不要和陌生人走等安全注意事项。如果孩子大一些了,比如像信中这个孩子一样,是个初中生了,那么家长要告诉他们,不要和陌生人搭腔,不要单独行动,最好和同伴在一起,不接受陌生人的钱财、礼物、食品,不搭乘陌生人的便车,不接受陌生人的邀请同行,不独自往返偏僻的街巷、黑暗的地下通道,不独自一人去偏远的地方游玩,等等。
我的女儿与信中女孩同龄,每周我都让她出去玩,有时是和三五个小姐妹相约游乐、唱歌,有时是自己去购物、逛书店。不管是和别人一起出去,还是自己单独出去,我都要叮嘱她注意安全。由于从小就对她进行安全教育,所以孩子每次都是高高兴兴地去,快快乐乐地回。
大一点的孩子如果是和同伴出去玩,家长一定要了解清楚,都有哪些同伴,去哪里玩,玩些什么,并要和孩子约定好回来的时间。另外,除了自己孩子的联系方式,最好还要记下同伴的手机号码或家庭电话,以便及时与孩子沟通。
当然,支持孩子玩耍也并非毫无原则,如果觉得孩子的人身安全存在隐患,要理直气壮地对孩子说“不”——不要让孩子单独和异性伙伴出去玩耍,还要告诉孩子哪些活动不适合他这个年龄段参与,沟通时要心平气和,口气不要强硬。
“玩耍”是孩子的基本权利
“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的基本权利。对于孩子来说,“玩”是最开心的事情,而对于父母来说,“玩”也是最佳的教子方式。孩子通过玩耍可以学到多少知识、增长多少能力,这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
所以,教育不仅不该忽略“玩”,反应该把“让孩子玩”、“教孩子更好地玩”纳入家庭教育中,使其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学会认知,即获得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与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有效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表现形式”。可以说,这四种学习是个人知识结构的支柱。
现实告诉我们,一个综合能力强、心里充满快乐、阳光的孩子,在学校的成绩不一定好,但走出学校后,无论他身处何地,都会因为适应环境能力强、生存能力强,而顺利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身的价值。所以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孩子学了多少文化知识、考了多少分,而在于他是否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如何实现教育的这一最终目的?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给孩子快乐!因为快乐的心情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自我成长等各方面都有影响。
那又如何让孩子快乐?还是那句话:给孩子玩的权利。
人们常说会玩的孩子最聪明,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在幼儿园里,爱玩且会玩的孩子常常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会把老师分下来的任务完成得很漂亮;在小伙伴的游戏中他们往往会成为领袖人物;在学校的联欢会上他们通常是引人注目的活跃分子,常常唱主角;这些聪明孩子的人缘还特别好,他们常常会是朋友中的核心人物。
一些家长在孩子读小学时,还给孩子一些玩耍时间,可上了初中后就看得紧了。得知我女儿是玩着上完小学的,有的媒体记者和家长就问我:在小学可以玩着过,但上了初中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到了初中还能玩吗?
我就告诉他们,范姜国一上了初中当然就不能像上小学的时候那样玩了,课程多了要学的内容也多了,需要占用的时间势必也多,所以玩的时间要逐渐减少。但是我依然可以保证:范姜国一仍然是中国初中生中玩耍时间较长的一个。
即便现在女儿已经上高中了,但她每周依然有足够的玩耍时间,比如在家里上网、看电视、玩各种棋牌,参加室外体育活动以及前文中谈到的和同学相约出游,等等。
03其实我也不想撒谎
■ 孩子来信
老师,您好!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是不是撒过谎的孩子就不再是好孩子了?
这个问题在我脑海里纠结了很久,可是始终都找不到答案。这使我非常苦恼,以至于晚上睡觉都睡不好。
我是一名即将升入初三的学生,学习对我来说似乎是最重要的事情,可事实并非如此。在我的心里,音乐才是我的梦想。我喜欢唱歌,喜欢那些跳跃的小音符。我想要写一首属于自己的歌,我相信有一天我可以做到。
可是……尽管音乐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我却并没有付诸行动努力实现梦想。
今年夏天,我终于看到了实现梦想的小希望。不知道东子老师有没有看今年的“快乐男声”。这个节目里有一个带着牙套的男孩,叫谭杰希。他拿着一把吉他,边弹琴边唱着自己写的歌,这个画面深深地触动了我,我想我的未来也一定可以像他那样,自己抱着吉他,站在耀眼的灯光下演奏……
我的梦想一旦“爆炸”,就没有办法再被压制了,于是我和妈妈提出来想要一把吉他。经过我的软磨硬泡,妈妈终于答应,如果这个学期的期末,我各科成绩都能达到80分以上,就给我买吉他。当晚我开心得简直睡不着觉,可是第二天我又郁闷得睡不着觉了。因为我的成绩严重偏科,尤其是英语,每次考试基本都徘徊在及格线边缘,想要达到80分,真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
于是,从我和妈妈约定的那一天起,我就拼命地看英语。我早早起来背单词,晚上听着“听力”入睡,做很多很多的习题……可是时间太短了,只有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最后,我的英语成绩是76分。当我看见成绩单的时候,我的泪水差点冲出了眼框,仅仅是4分之差。难道因为这4分,我刚发芽的梦想之花就必须再被掩埋吗?可是已经发芽了呀,又怎么能扼杀掉呢?于是我做了一件让我十分后悔的事情——我改动了我的成绩。
回家的路上,我跑了两家文具店,买到了一只和老师一样的红笔,在她潦草的“7”上面加了一笔。于是“7”变成了“8”。我把卷子给妈妈看,经过我那一笔,我所有科目的分数都在80分以上了,妈妈一张一张地看,脸上挂着笑容。看到我的英语成绩一下子涨了将近30分,妈妈笑着说,物质的诱惑真是巨大的,丝毫没有怀疑我的意思。当时我的心剧烈地跳动,我怕她多看一眼,看出那个“8”是我改动的,我怕她发现我卷子里面的“×”有点多,总之我怕她发现我在说谎。
不知是做贼心虚还是怎么的,我忐忑不安地睡了一晚。结果第二天,妈妈还是看出了我的小手段,她不仅没有给我买吉他,还把我狠狠地骂了一顿,说我不争气,学习不行,就知道玩,是个只知道撒谎、没出息的东西……
■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家长要了解孩子为什么撒谎
人人都撒过谎,但却没有哪个人愿意撒谎,无论他是大人还是孩子。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撒谎行为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当然,就算是不得已,撒谎也是不对的。比如信中的这个男孩,如果他不去涂改分数,而是直截了当地对家长讲明实情——他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距离标准还是差一点,看看家长能不能通融一下。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不仅会满足孩子的要求,而且还会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可遗憾的是,这个男孩却用了卑劣的手法来满足自己,真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
其实,几乎每个孩子都撒过谎,但并不是说有过撒谎的行为,就说明孩子存在严重的问题。所以,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撒谎就对他失望,对他全盘否定。孩子撒谎本身并不可怕,只要家长能够正确认识这件事,充分了解孩子撒谎的心理,采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孩子就能够正确认识并改掉撒谎的毛病。
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我认为孩子撒谎主要有五个原因,首当其冲就是安全需求。
这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除本能需求之外的第二层需求。人为了保护自己,往往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当然包括撒谎。医生要给一个三岁的小孩打针,孩子会用手捂住屁股说:“我没有屁股。”“你没有屁股那就打手吧!”孩子又会把手背到身后说:“我也没有手。”这时如果医生给他一些好吃或好玩的东西,他一定会用双手去接。其实孩子知道自己既有屁股也有手,但他怕疼,为了避免打针的疼痛,所以就撒谎说自己没有屁股和手。这个谎撒得虽然不高明,但却用最简单的事例证明了人总是趋乐避苦的。
中小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自尊心都很强。因此,也就构成了撒谎的第二大原因:满足自尊需求。青少年的自尊心主要表现在与成人寻求平等、逆反心理强等方面。由于很多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得不到家长的满足,于是他们往往便会通过撒谎来引起大人的重视,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信中这个男孩就是为了满足自尊需求,而谎称自己得了高分的。
另外,我认为虚荣心理是导致孩子撒谎的最重要的原因。比如,一个孩子考了80分,为了不丢面子而对别人说考了90分;再比如父母给孩子买了一件100元的衣服,为了显示家中富有,他可能说这件衣服是150元或180元买来的。有个住校的初中女生,因为学习成绩差,有一次考完试,她找了家打字社,把班上所有学生的成绩都打印上(当然要把自己的成绩提高一大截),然后拿回去给自己的亲戚朋友看。这都是虚荣心理在作怪。
除了虚荣心理,模仿心理也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危害,它同样会诱使孩子撒谎,而这种心理催生出的谎话隐蔽性很大,不容易被揭穿或暴露。孩子们的模仿对象有大众传媒、同学、老师以及父母,父母有时是主要的模仿对象。比如孩子的妈妈身体很好,可为了出去办自己的事,就谎称自己有病,有时甚至开假诊断书请假。孩子耳闻目睹之后自会如法炮制,甚至技高一筹。
有的孩子因为自己的需求通过正常途径得不到满足,所以就通过撒谎来达到目的。这就是导致孩子撒谎的第五大原因:满足需求心理。信中这个男孩就是为了得到自己的心爱之物,不惜涂改学习成绩,其实说得直白一些,不过就是要满足自己的需求心理。
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诚实教育
针对这些诱使孩子撒谎的心理,家长又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认为我们要以身作则。孩子撒谎有时家长要做自我反省,看一看是不是自己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好,给孩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或作出了不好的榜样。无论答案是与否,家长在孩子面前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自已不撒谎才能教育孩子不撒谎,身教重于言教!
我一直在强调与孩子平等交流的重要性,这里又要重申一下。家长一味居高临下地俯视孩子,自然加剧孩子的紧张恐惧心理。如果做错了事,为了逃避责打,唯一的办法就是撒谎。很多家长都忽视了这一点,没有做到与孩子平等交流,所以孩子就逐渐养成了撒谎的坏习惯。
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温情教育。对于撒谎的孩子必须严肃指出其错误,并进行必要的批评,但这种批评绝不是简单粗暴的打骂,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温情教育。比如孩子偷拿了同学的MP3,回家却说是自己捡的,你可以问他是真的很喜欢这个MP3吗?如果喜欢的话,爸爸妈妈可以给他买个新的,让他把“捡”来的MP3送回去,而且要注意跟孩子讲道理,告诉他诚实是一种美德,而撒谎既不道德也有损身心健康,还可以给他讲一些撒谎者最终遭人唾弃、自食恶果的故事,以此帮助孩子改掉撒谎的毛病。
再比如信中的这位家长,当她发现孩子撒谎以后,只是一味地责骂,这种做法所产生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同时这位妈妈自己也必须要反思,如果不是当初很轻易地答应了孩子,是否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对孩子的承诺,一要看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二要看你对孩子的要求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孩子的要求如果不合理,即便考的分数再高,也不该答应孩子的要求;如果孩子确实有所需,即使考的是零分,也该满足孩子。
正面教育的力量不容小视,所以家长一定要坚持。在纠正孩子的撒谎行为时,要注重奖励(主要是精神奖励)孩子的诚实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诚实之处并及时加以表扬,奖励他的诚实行为,让孩子体会诚实更受欢迎,撒谎必遭人厌恶。如果信中这位家长注重这方面的教育,孩子就不会通过撒谎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了,那样岂不两全其美?孩子得到了渴望已久的心爱之物,而家长也培养了一个诚实的孩子。
事实上,孩子说谎具有合理与不合理的两面性。从本质上看,说谎并非都是坏行为。可是,说谎也确实往往给人们带来不良后果。家长对孩子善意的说谎不但不能批评,相反还要给予积极的表扬和鼓励。只有不合理的说谎,家长才应该对其进行教育和疏导,以培养孩子的诚实品质。
由于孩子的说谎心理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对他们的教育也不能千篇一律,应视情况而定。这不仅需要对孩子说谎时的心理情况加以分析,还要求家长们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应该给孩子多一些爱心、信心、耐心以及恒心。
总之,对于撒谎的孩子,只要家长理性看待,在学习和生活上多关心他们,巧妙地引导和教育他们,坏习惯就可以改掉。
04请不要阻止我的爱好
■ 孩子来信
东子叔叔,您好!
我是一名刚满十三岁的男孩,今年上初一。从小到大,一直听长辈夸我乖,但是今年,我做了一件很不“乖”的事。
翻开我家的相册,里面有很多我小时候的照片。照片中的我,做着各种奇奇怪怪的动作,都是我跳舞的时候妈妈抓拍的。那时只要我家一来客人,我总会被要求跳上一段,之后便是掌声和夸奖声。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不好意思在客人面前“献丑”了,但是那种对舞蹈的喜爱,就像一粒种子,埋在了我的心里。所以,当老师告诉我们,学校的舞蹈队要招纳新成员时,这粒种子,便破土而出了。
我虽然从小就喜欢跳舞,但却从未进行过专业学习,要是参加了学校的舞蹈队,以后我就是个会跳舞的人了,仅这一点,就足以让我兴奋得睡不着。还好参加的男生并不多,所以,我很顺利地成为了校舞蹈队的一员。
放学后,我飞奔回家,想要快点见到妈妈,和她分享我的快乐。可她的表现跟我想象的完全不同。我以为她会为我高兴,可是她却不让我留在舞蹈队里:“不好好学习,为将来打基础,竟然跑去参加什么舞蹈队,简直是瞎胡闹!”
“妈妈,我是真的很喜欢跳舞,小的时候,您不是常夸我有天分吗?”我哀求道。
妈妈生气地站起来:“你还知道自己不是小孩子?光长个儿,不长脑子是吧!一点志气都没有,还好意思跟我说喜欢跳舞!你是个男孩,竟然说自己喜欢跳舞,你不嫌丢脸,我还怕传出去丢人呢!”看着妈妈激动的样子,我也只好先答应她,不参加舞蹈队了。
后来,我还是瞒着妈妈去舞蹈队练习。我并没有什么天赋,但是学习舞蹈的时候,我觉得非常开心。但是没过多久,这样开心的日子就被妈妈无情地剥夺了。我在舞蹈队训练的事情被妈妈发现,我央求妈妈,并保证这次演出完,就离开舞蹈队。因为现在队形已经确定了,突然退出,是给老师惹麻烦。她却不以为然,说这是我不听话的后果,只能自己负责。的确,我是没有按照她的意思去做,但她为什么就不能想想我的感受呢?
第二天,舞蹈老师特意来找我谈话,说我以后不用再来排练了。还说快期末了,还是学习要紧。后来我才知道,妈妈竟然跑到学校去,还把老师质问了一番。得知了原因之后我和妈妈吵了起来,这是我从小到大第一次冲她发火。
我就这么一点点爱好,她都不让我拥有,还编出“男孩子跳舞很丢人”的理由,目的无非是怕我耽误学习。我真不知道,我是为什么要好好学习?整天和我说以后工作不好找,只有上了好学校才有出路。可是我才十三岁啊,离找工作是不是远了点?再说跳舞有什么不好,那些每天在电视里跳舞的人,就没有出息吗?跳舞就是他们的工作,有什么不好啊?
■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家长要摒弃传统观念
这是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也是一个乖孩子,在这里东子叔叔要告诉你的第一句话就是:男孩子跳舞不丢人!
一些家长也许不认同我的这种说法,其实,最初我也和大多数家长一样,认为一个男孩子(男人)在台上蹦蹦跶跶的太柔弱,有失男人应有的阳刚之美。后来,随着视野的开阔,我渐渐地感到男孩子(男人)跳舞一样可以很优雅、很有气质,一样身姿挺拔;而且跳舞不仅能提高舞者的艺术鉴赏力,同时也是一项很好的体育活动,能强身健体、保持青春活力。所以,舞蹈不应是女孩子的专利。
“跳舞是女孩子的事”,这是很多人的老观念。社会和家庭也把“男孩子不适合跳舞”、“男孩子跳舞会变得娘娘腔”这些不成文的条规灌输给孩子,并彻底扼杀了男生热爱舞蹈的苗头。有一个学校,要出一个集体舞的节目,要选八男八女参赛,报名的学生竟然清一色都是女生。当问到几个男生为什么不报名时,几乎得到一致的回答:男生怎么能跳舞?
其实,男性不仅能跳舞,还且还能跳出大名堂呢!我国著名舞蹈家黄豆豆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浙江温州男人,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现为上海歌舞团艺术总监、国家一级演员。他跳舞跳出了国门,他的阳刚之美为他赢得了众多赞誉,并且他还是中华全国青联委员、上海市青联副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华东政法学院兼职教授。
所以,男孩子跳舞也能赢得尊重、获得成功。
舞蹈是人们表达情感最古老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它既能提高孩子的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又能提高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参与和交流能力,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要想让孩子自信快乐地成长,家长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偏见,冲破思想的樊篱,依照天性培育我们的孩子。每个孩子都具有特殊的天赋与才能,不管你看见与否,这些天赋才能就在那里,是你无法抹杀掉的。
身为家长,我们不可以去压制孩子的天性,应该为其提供适当的机会,让他们去释放、去尽情地享受天性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唤起他们的热情和表现力,教育的根本就在于充分尊重和顺应儿童的自然“天性”。
当孩子的爱好和大人的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时候,一些家长就要开始实施高压政策了,这是很不明智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就算是再亲密的关系也有可能产生不一致的想法,此时,我们要彼此尊重。特别是当家长的想法和孩子的想法产生分歧的时候,更要注意心平气和地沟通,即便再不喜欢孩子的爱好,也不要强硬压制,而是要讲明自己的看法,最后让孩子去选择。当然了,爱好相对学习来讲算是副业,求学阶段还是要以学业为主。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涉及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父母受教育水平、父母对事物的认知态度、孩子先天生理现象、智商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不可能有一种固定模式,也不可能人为地设计一种模式,更不能用一种模式去施教于每一个孩子。所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切忌机械地模仿照搬别人的教子经验。但有一点是属于共同范畴的,那就是“兴趣”。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产生兴趣,那么往往会事半功倍,做得得心应手,同时他的心情也是愉悦的、思路是清晰的、反应是敏捷的,兴许还能创造出更多奇迹。
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和信中这位家长一样的麻烦,难道他们没有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吗?不,不是的,他们只是担心兴趣爱好会影响学习,或是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便竭力阻止和破坏孩子的兴趣发展,这是得不偿失的。对于孩子的积极兴趣,做父母的应该给予尊重和支持,不要轻易伤害孩子内心的热情。
写到这,我想起了一个曾经看过的故事。一个班上有两个同学都很喜欢小汽车,他们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摆弄一些汽车模型或看一些跟汽车有关的书籍,但他们各自的家长却对这一爱好持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一方家长的处理方法简单粗暴:他们觉得孩子玩汽车模型会影响学习,于是只要发现孩子的书包里有汽车模型,就统统扔到地上踩碎。结果,孩子表面上听话了,可实际上并没有停止对汽车模型的喜爱,只是由公开转入了“地下”,家里不让玩就在学校上课玩,最后这个孩子无心听课、无心做作业,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而另一个孩子的父母并不反对孩子的这一爱好,他们还特意买了很多画册和小汽车模型送给孩子。无论哪里有车展,都带他去参观,并因势利导地对他说:“制造高质量的汽车,需要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你现在爱好汽车模型,就要立志做一个汽车设计师。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努力学习。可你现在做作业总是马马虎虎,计算又不仔细,以后怎么会有所作为呢?”从此,这个孩子的学习劲头比以前更足了。
不同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结果。可见,对于孩子的兴趣爱好,家长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粗暴阻止,这样做非但收不到想要的效果,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愿和家长讲心里话。像信中这个孩子的家长这样,非常强硬地阻止孩子参加课外活动,是极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如果孩子的妈妈能够尊重孩子并引导他学习、兴趣两不误,也许再过十年,中国会多了一位优秀的男舞蹈家。即便这个孩子将来不从事相关工作,但是这段学习舞蹈的经历也会给孩子带来其他收获。
孩子喜欢某一样事物,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帮助孩子分析利弊,若是积极有益的,那就可以鼓励孩子适当地投入一些时间到兴趣爱好当中去,父母可以在一旁加以正确引导和培养,以此为基础将兴趣逐渐提高并加以升华,让孩子懂得只有认真学习,才能更多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只要这个爱好不是恶的,不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我们都应给予尊重。
05您是否也该换位思考
■ 孩子来信
东子叔叔,您好!我今年十一岁了,正在上小学五年级。都说小学生的生活轻松,可我却不这么认为。
在学校,我是学、学、学;在家,我是写、写、写——做完老师留的作业,还要做妈妈布置的作业。说是写完作业就可以看电视或是出去玩,可好不容易作业做完了,也到了该睡觉的时间了。我不仅没有自主的课余时间,而且还严重睡眠不足。我活得真累呀,就像耕地的老黄牛,一直往前走,不时还要被妈妈抽上几鞭子。您听了这话一定会觉得我这是在夸大其词,是啊,一个小学生怎么会有那么多压力呢?
虽然刚刚升入五年级,可是我已经学了七年英语了。老师换了好几个,教材也读了好几种。每天晚上必须背会十个单词,不然我妈就不让我睡觉。而且我还学了三年的舞蹈,这意味着我每个休息日都要雷打不动地去舞蹈班签到,平常在家吃完晚饭,我还要在妈妈的监督下练半个小时的“形体”。对了,每周日晚上我还要去老师家学习钢琴,这是我这个学期新增设的“项目”。而且我妈妈说,还要送我去学跆拳道和画画。我的天啊,想想我就头大,因为我现在就已经觉得时间明显不够用了,在家要时刻接受我妈的监督完成她安排给我的任务,以致在课堂上经常犯困,精力不能集中。要是上了初中我妈还要给我加课,那我还怎么活啊……
我常常想,我要是拥有超能力就好了,或者有个“多啦A梦”也行,至少它能给我不会犯困的药丸。可是现实终究是现实,就算是不用睡觉,也只会有更多做不完的事情,我一定会被累死的。
但是妈妈却只能看见我偷懒,永远也发现不了我的努力和付出。其实我已经很累了,或许她把我想象的和她一样“强壮”了吧!妈妈每天看着我学习,自己白天还要上班、做家务,都没听她喊一句累。可是我只不过是十岁的小孩子,哪有她那么厉害啊!她怎么就没想到呢?好歹现在我还算是个儿童,“六?一”的时候学校都给我们放一天假呢,只可惜这宝贵的一天我却在“字母的海洋”里挣扎,那二十六个字母组成的“无限可能”,简直能把我给淹死……
唉……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过多久,我那口口声声说爱我的妈妈,为什么就不能站在我的角度想想呢?
■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换位思考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
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背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稍大一点以后又会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在对待事物、解决问题的时候,都习惯用比较单一、主观的思路进行思考。虽然家长都知道让孩子背古诗有好处,但又有多少家长能在教给孩子古诗的同时,自己也“学以致用”呢?
换位思考,就是指一方在作出涉及另一方的决策之前,不但能考虑到对方的情况,而且还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企业的管理者要站在员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顺利找出矛盾,对症下药;若是站在客户的角度,根据客户的需要作出决定,就能发现和满足客户真正的需求,赢得客户的信任,建立和提升品牌形象。
家庭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均可利用“换位思考”轻松化解,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很多家长都为无法了解孩子烦恼不已,而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极其简单,只要不时地把自己和孩子的位子换一换,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一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信很多家长都像信中这位妈妈一样,不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不顾孩子的承受能力,一味地给孩子加压,把孩子累得身心疲惫,苦不堪言。如此一来,不但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就连家长所期望的学习效果也很有可能达不到。
我们大多数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喜欢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如何做,但是却不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只是把我们成年人认为的一些理所当然的东西强加给孩子。结果呢,事情往往会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让做的没有做,不让做的倒是都做了。在我们抱怨孩子不能体恤家长良苦用心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在关心孩子的吃、穿、学之余,试着去了解一下他们的内心呢?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家长很有必要与孩子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看孩子的问题。
换位思考是亲子沟通的最佳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或老师教育孩子都喜欢用“体罚”这招。我接触过的很多孩子都曾被体罚过。例如某同学在作文中用错了一个字,老师罚他将这个字写一百遍,这样的情况我想您肯定不会陌生。现在这个“权利”的行使者的范围又扩大了,一些家长也逐渐喜欢上了这个教育方式。可是就算写上一千遍,除了让孩子厌烦,还有多大的教育意义呢?试想,如果您做错了一件事,领导罚您再重复去做一百遍,您又是何感受呢?
家长学会与孩子换位思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感受他们的情绪,从而进行有效沟通;也可以让我们揣摩到孩子的心理,抓住重点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更可以让我们发现孩子的优点,有利于我们家长树立科学的教子观,鼓励、支持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拓宽孩子的发展道路。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个人搭乘火车,上车后坐在一个靠窗的位置上。火车刚刚缓缓开动,他不小心把一双新鞋中的一只掉在了车窗外。有人说,你快跳下去捡鞋子!可他非但没有跳下去捡鞋子,反而把另外一只鞋子也扔了下去。人们议论纷纷,都说他太笨了。而他只是以一种淡然平静的口吻说:“在你们看来,我或许真是很笨。但是跳下去捡鞋子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我安然无恙,鞋子也捡回来了,但是我却耽误了行程;另外一种就是在我跳下去的瞬间,我摔断了腿,或者成为了轮下之鬼。而我把鞋子扔下去,别人捡到的就是一双鞋子。”
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是很复杂的,它们之间可能充满了矛盾。正是因为这样,人们的关系往往在和谐与非和谐之间摇摆不定。为了消除人际间的不和谐因素、减少彼此间的矛盾,我们应该学会“扔鞋”,懂得换位思考。
孩子总有孩子的道理
我曾经看过柳亚子回忆鲁迅的一篇文章,文中说鲁迅有一次在家里宴请几位朋友。席间,鲁迅的独子周海婴将一粒丸子咬了一口,又吐了,说是变了味。但是客人们当时并没有感觉到,于是许广平便怪海婴调皮,客人们也都在想,这孩子怕是被惯坏了。鲁迅却不这么认为,他夹起海婴丢掉的丸子尝了尝,果然是变了味的,他感慨地说:“小孩总有小孩的道理……”
读到这儿,心里真是感动,而且久久不能平静。从这件小事就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深沉的爱。在众人面前鲁迅没有摆家长的架子,没有照大人的常情,勃然大怒,伸出大手在海婴的屁股上猛击几下,或是“横眉冷对”。
我深深感动于鲁迅先生的那句话,“小孩总有小孩的道理”。我们是大人,在生活中,我们被操纵在“大人”的思想下,用大人的眼光看问题。我们竭力剔去身上的幼稚,尽量把自己装扮得成熟一点、老练一些。面对孩子,我们掩饰起曾有的纯真童心,对于他们的世界表现得有点不屑一顾。“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我们开始用自己成长中累积的生活经验,来评定孩子之中的是是非非了。我们用成人的思维作为标准,为孩子定下奖惩制度,并由此在小孩子中寻找师道之尊、父母权贵了。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有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可在教育孩子时,我们从没有想过,自己要换个角度,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从而审视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有错误。我女儿的语文书中有篇课文叫《绿色的金鱼》,我没见过绿色的金鱼,相信大家都没有见过,可是课文中的学生却说:“现在没有,以后会有的。”对,在高速发展的社会没有不可能会出现的东西。
所以我想,一些家长的责骂肯定抹杀了孩子的很多新奇的想法。我们常提倡人与人要换位思考,真诚的沟通才能相互理解。作为家长,为了教育好孩子,不是应该更多地与孩子换位思考吗?如此,家长与孩子之间才能走得更近,才更容易对话,亲子关系才能更融洽。
06您是普通人,为何让我做超人
■ 孩子来信
老师,您喜欢听音乐吗?我可是超级喜欢听音乐的。听音乐的时候,我的心是放松的,它可以让我暂时忘掉现实带给我的所有烦恼。
没有音乐听的时候我就自己哼唱,我最喜欢《三年二班》这首歌,我反复哼着:“这第一到底要多强,到底还要过多少关,可不可以不要这个奖……”
我现在读初二,是所谓的尖子生,每次考试都是班级第一,老师们都很喜欢我,同学们也特别羡慕我。按理说,我的爸爸妈妈也应该以我为骄傲,可他们似乎并不这么想。
我刚上初中的第一次考试,就考了全班第一,爸爸妈妈知道后特别开心。以后再考试的时候,妈妈就不问我班级的排名了,而是问我在年级排第几名,一个年级里500多人,考第5名的时候,妈妈要我加油,考第3名的时候,她让我再努努力,考第2名了,她还是不太满意,于是问我:“第一是谁,咱比他差什么?”
我不知道我比第一名差什么,也不想知道。我很想问妈妈,全校第一有什么用?假若我考了全校第一,妈妈恐怕还要让我成为区里的第一、市里的第一吧?
妈妈当初不是连大学也没念,可是现在的工作也挺好的;爸爸在学校里教书,难道他会要求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考第一吗?我的爸爸妈妈都只是普通的人,妈妈在单位不是第一,爸爸在学校也不是第一,可是为什么他们非要让我成为“第一”呢?就算我可以一直进步,但是总会有人比我强,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啊!恐怕只有成为“超人”,才能达到他们的愿望吧!
就算是超人也不会是全能啊,在别的人眼里,我已经算是学习很好了,可我的爸爸妈妈却并不满足,在他们眼里,我不但要学习好,还要有特长,免得别人说我是书呆子,只知道学习。于是,我还要在周末去学画画。画画是需要心静的,我觉得非常不适合我,我根本不能静下心去画什么作品。可是没有办法,若是画不好,妈妈就会很难过,好像特别失望的样子,为了不让她对我那么失望,我也只好硬着头皮去做我不喜欢做的事情。
我只不过是个普通的孩子,并没有过目不忘的能力,想要考出一个好成绩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别人玩的时候,我要预习功课,要背课文,要练画画;别人学习的时候我更要加倍地努力。上课老师总要叫我回答问题,下课同学有问题也经常来问我,回到家妈妈还要不断地给我施加压力……
■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学习成绩不是检验孩子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
大多数家长都和信中的这位母亲一样,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将来才会成才,才能有出息。但他们忽视了一点,那就是每个人都具备多种能力,只是突出点不同,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只能证明他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比较强,但这只是个人能力的一部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并不能说明他们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策划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都很欠缺。
虽然书本知识很重要,分数也很重要,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成才的路上,书本不是唯一获取知识的途径,分数肯定也不是衡量一个人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成才的关键涉及知识与能力、个性与特长、书本知识和操作能力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我们应该以多元的理念来指导家庭教育。看孩子不仅要看他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还应该看到他其他方面的智能。一个人成才与否不仅仅要靠优秀的成绩、不一定要靠升上重点中学,更不一定要靠考上大学。
天生我材必有用,成绩好的孩子可以成才,成绩差的孩子同样也可以成才!
我女儿依依的学习成绩总是变化不定,这主要是跳级和频繁换校造成的。孩子最初的学习成绩不错,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前几名,后来跳级了成绩却回落到中等,再后来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成绩又渐渐升上来,跃居到了前几名,而后再跳级也是如此。由于工作需要,我的居住地点不是非常固定,孩子就跟着我不时地转学,学习成绩也是回落再升起,再回落,再升起……
在这里,我把我的一篇博文分享给各位家长看,文章的标题是《女儿名次下降的积极意义》。
昨晚,女儿依依放学回来,沮丧地对我说:“爸爸,今天我要告诉你一个悲痛的消息。”这孩子每天回来都有消息播报,而且总会带上修饰词,什么好消息、坏消息、快乐的、悲痛的……
我笑着问她:“孩子,怎么了?什么消息那么悲痛啊?说来让爸爸听听。”
“这次期末考试,我的成绩下降了,而且降了很多。”
我依然面带微笑地问她:“究竟降多少啊?”
“从年级第7降到了第16。”
“哦,这也不错嘛!”我安慰她道,“既然是考试,总得有个高低上下之分,也不能你一直升,别人一直降吧!成绩和名次有些变化很正常。”
“这个道理我也知道,可是我看到同学和老师的那种眼神,感觉很不舒服。”孩子有些无奈地说。
“这也很正常,人总是有些世俗的眼光嘛!爸爸不是一直和你说,考多少分排第几名都是次要的,只要你身体好、心情好,其他都无所谓。况且你现在的成绩已经非常不错了,我们要知足常乐呀!”
“可我怕老师找我谈话,问我为什么没考好。”
“那就实话实说嘛!”我走进厨房后说,“好了,孩子,我们开饭!”饭后我们又小叙了一会儿,一起看了会儿电视,然后孩子便回房间看书去了。
我们不妨辩证地看待孩子成绩的下降,到头来你会发现,这对孩子的积极意义远大于消极意义。表面看这是一个悲痛的消息,但由表及里,我们会发现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同“塞翁失马”一样。
以依依为例,她上高中一年半以来,大小考试一直是只升不降。从刚入学的第600多名(依依初中读了两年半,又玩了半年写了一部新书后才上的高中,当时学校没有分文、理科,年级共有1000多学生),到一年级第二学期文、理分科后的第100多名(文科生共400多人),再到年级47名、29名、22名,直至上次期中考试的第7名。
由于跻身前10,孩子被评为“学习标兵”,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都看好依依,甚至认为她具备冲击第1名的实力,由此对她寄予厚望,孩子对此也是信心满满。但我心里清楚,由于孩子不断跳级,基础并不是太好,她的好成绩主要源于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双重作用力。她不是神童也不是天才,成绩回落反复是必然的。所以,我在激励孩子的同时,一再告诉她:“你在进步,别的孩子也在往前赶,任何人都不可能永远保持领先,我们既要和他人比也要和自己比,一定要有平和的心态。”
学习不是只看成绩,只要你掌握了知识并能应用,考的分数多点少点也没啥。还是那句话:孩子身心健康比啥都重要!
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我和依依结束了这次关于“名次下降”问题的交流,最后我们的对话是:
“爸爸,下次我一定还要考进‘前10’。”
“我感觉把目标定到‘前15’更妥些。”
“呵呵,好吧,但我要争取。”
“好啊。”
“耶!”
补遗:今日孩子放学回来,又高兴地说今天成绩单下来了,昨天的通报有误,她的名次应该是第13名,呵呵!
我始终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差几分、十几分甚至几十分,对孩子的成才影响不大,关键是要孩子“学会、弄懂、能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孩子学了多少文化知识,考了多少分,而在于他是否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千万别让孩子成了学习的“机器”
我们不少家长只知道让孩子学习、考试,为了取得好成绩,一些孩子已经被训练成了考试“机器”,信中的这位家长,就是要把孩子打磨成学习的“机器”。
记得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说,她女儿经常要做什么练习册,还要月考、双月考、季考、期中考,每天还要做默写、做口算,写作业要写到凌晨,她还得亲自陪着,考不到双百分,女儿急得直哭。我的这位朋友早早就给女儿规划好了“十年计划”,她常说,小学的基础打不好,初中就竞争不过别人,然后就上不了好高中、考不上好大学,最后找工作都有困难……
按照这种想法,我都能感觉到孩子的沉重压力。家长这么年年月月地担忧,难道不累?这位朋友还经常跟我提到她自己读书时候的事情,看得出来,她也觉得孩子怪可怜的,可是依然不敢有丝毫的放松。谁敢拿孩子的前途开玩笑啊?
于是,抓学习成了家长的主要任务。全身心陪孩子学习,甚至放弃工作陪孩子到异地求学的家长越来越多。一味地逼迫孩子学习,因此而酿出悲剧,类似徐力弑母的事件屡屡发生……
我的一个亲戚家的孩子正读高二,是一个很用功的孩子,学习成绩很优秀,每次考试都排在前三名。家里人很为他骄傲,认定他能考上重点大学,他也把考重点大学当做自己奋斗的目标。每次去他家,都会看到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埋头苦学。我很钦佩他的毅力,很想和他聊天,却又不忍心打扰他。
有一次,可能实在是太累了,我见他摘下深度近视眼镜,疲惫地揉着太阳穴,闭上双眼长叹了一口气。我叫他休息一会儿,并和他闲聊起来。我问他,每天这样学习,快乐吗?他摇摇头:不快乐。那每天应付那么多考试,你愿意吗?他继续摇头,但摇头后他说了一句话:“为了考大学,再不快乐、再不愿意我也甘心去做,哪怕真的成了考试的机器,只要能提高成绩,我也愿意!”
我一时语塞。看着他重又走回到书桌前,重又深陷于题海中,我的心里竟然感到酸酸的。正处于花季年华,可他的背影却露出太多暮气。为了高考,他竟然愿意放弃快乐、放弃憧憬、放弃多彩的生活,甘愿成为一台学习机器,可见素日里他的心灵接受着怎样的“洗涤”。
考试至上、成绩至上,正是这样的理念造成了教育的急功近利性,不考虑孩子的个性发展,更不尊重孩子的兴趣、特长,既不符合教育的本质,也违背了教育的规律,而且如此培养“考试机器”的教育方式,剥夺了孩子宝贵的童年快乐。更严重的情况是,孩子们会因为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而产生厌学情绪,快乐指数直线下降,直至为了逃避考试而放弃学习。
有知足家长才有快乐的孩子
作为家长,要学会乐观地看待问题,应该懂得知足常乐,那样也会给孩子带来快乐。
信中的这位妈妈实在是过激了。孩子已经有不错的成绩了,干吗还要逼迫她呢?这样的结果是你累孩子苦,最后只能事与愿违。孩子学习成绩相对较好,应该为孩子高兴,给予孩子热情的鼓励,告诉孩子不要骄傲,要继续虚心学习;而不是不顾孩子感受,一味地逼迫。
在此,我也替孩子问问这位贪心的妈妈:您在单位处处表现都第一吗?您在亲戚朋友中是最优秀的吗?从孩子来信的叙述中不难看出,您也是一位普通女性罢了,那么您又为什么强求孩子处处第一呢?换一句话说,您是普通人,干吗非要孩子做超人呢?
我们曾经都是孩子,现在回想一下,当年我们的父母这样要求我们了吗?如果也是这样要求的,试想一下我们的心理感受又是如何?
我也是家长,我也有孩子,我从未要求孩子非考第一不可。我对女儿依依的学习要求很简单:第一要学会基本知识,第二要在生活中得以应用。至于具体的分数和名次,我没有特别要求,只是告诉她不要扯班级的后腿、要保持中上等水平就可以了。其实我和大多数家长一样,也希望孩子考满分得第一,但我从未当面要求过她考多少分、得第几名。结果呢?她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班级的前几名。
由于跳级的缘故,女儿依依也曾经考过很差的成绩,甚至还排过全班倒数第一。那是孩子刚升入初中时的英语摸底考试,她只考了30多分,名副其实的全班倒数第一。我没有骂她,更没有打她,因为我知道,这个时候她需要的是鼓励和肯定。
分析考砸的原因远比一味指责更重要。我告诉依依,她从烟台来到大连,课本版本不一样,知识衔接有漏洞,而且之前在家学习的一年,英语多少有点被忽视了。另外,《玩过小学》出版后,社会活动太多,占用了不少学习时间……这些都是客观原因,考得差并不是说她有多笨,或者英语基础很差。所以,要对自己有信心,以后知识衔接上了,我们再找一个英语家庭教师强化一下,增加英语的学习量,相信很快就会追上其他同学的。
孩子听了我的话,充满信心地点头:“嗯,我想我也不比他们差,我相信我会追上的!”随后的期中考试,孩子的英语成绩一下考了110分,期末考了133分。现在孩子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很高,每天都投入极大的热情。作为家长,如果在孩子哭泣、灰心的时候,我没有鼓励她,而是训斥她,现在孩子会是怎样的一种学习状况呢?这就是鼓励的作用,一句简简单单的表扬,激发了一个人潜在的上进心和自信。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时常这样安慰我的孩子,目的就是要告诉她,人要知足常乐。我们做家长的,既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势所在。要横着比也要竖着比,要和他人比也要和自己比。
欲望是个无底洞,贪婪会使人坠入深渊。人之所以不幸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求的太多,心态放平和一些,就能知足常乐,孩子就会快乐,家庭就会幸福。
07异性之间的交往很正常
■ 孩子来信
东子叔叔,您好!我是个性格开朗的女孩,很爱说话,上课积极发言,下课和同学聊得“热火朝天”。可是最近一回到家,我的“话匣子”就自动关上了。面对爸爸妈妈,我无话可说。
以前常听同学埋怨父母整天疑神疑鬼,没想到,这种事也会发生在我身上。
上周一出门的时候,我发现自行车前胎没气了,一检查才看出来车胎被扎了,于是只好把自行车交给爸爸,自己挤公交车上学。去的时候还好,晚上回来的时候,公交车上的人特别多,差点没挤上去,还好我只坐四站地。快下车时,我很小心地往门口“挤”,可还是在刹车时踩到了前面的人。我连忙道歉,那人回过头来说的却是:“咦?怎么是你!”我抬头一看,刚刚踩到的人,竟是三二班的文体委员,没想到我们竟然住在一个小区里,他每天都坐公交车,我天天骑自行车,所以,之前从未在上学的路上遇到过。
因为顺路,我们很自然地聊起来,从中国的人口,说到政教处主任的心理问题,甚至聊起小区里一个奇怪的阿姨……不知不觉间已来到我家楼下,于是我们互道了一声“明天见”便各自回家了。
推开家门,我便问爸爸,自行车修得怎么样了。爸爸阴沉着脸甩出三个字“修好了”。可是他的表情却像在说“自行车报废了”。再看看妈妈的脸色,好像两个人刚吵完架。为了避免他们“殃及池鱼”,我保持沉默,并乖乖地帮妈妈端菜。为了不让持续走低的“气压”影响心情,吃完饭,我准备马上回自己的房间。可刚起身,就被爸爸叫住了。他放下筷子,示意我坐下,接着又喝了一口水,仿佛有什么重大的事情要和我谈。在他没开口的这几秒里,我的心像悬着一块大石头。他深吸了一口气,说道:“孩子,爸爸今天要跟你谈谈早恋的问题……”听了爸爸的第一句话,我全身紧绷的神经一下子就放松了,还以为家里出事儿了呢,原来只是给我打“预防针”。我靠在椅背上,看着父亲严肃的表情……
爸爸说的那些关于早恋的“陈词滥调”,班主任都说过好几遍了。所以,我笑着打断他:“爸爸,您放心吧,我不会早恋的,女儿的情商还没达到那个高度呢!”说完,我便起身,准备回房间写作业。还没等我站稳,爸爸就严厉地喊道:“给我坐下,你这孩子,怎么还学会说谎了?”我吓了一跳,不明白爸爸为什么突然这么生气。这时,一直没有出声的妈妈开了腔:“你还敢犟嘴,刚才我都看到了!”
“看到什么了?”我反问道。
爸爸更加生气了:“还狡辩,你妈妈在阳台上都看见了,一个男孩子送你到楼口,还和你说明天见,你敢说,没有这事儿?”
唉……原来说的是这个呀,我把事情的原委和爸爸妈妈讲了一遍,并且强调了自己绝对不会早恋。爸爸妈妈又问了一些问题,可是无论怎么问,事实就是事实,我也说不出别的来。
本以为这件事儿就这么过去了,谁知第二天放学,妈妈就开始了对我的“严防死守”……为什么和男同学聊个天,爸爸妈妈都要搞得“草木皆兵”啊?
■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青少年异性交往不等于“早恋”
这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她的苦恼可能大多数处在青春期的孩子都曾有过。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处理好与异性的正常交往。
我们既要反对“男女授亲不亲”的封建观念,又要注意“男女有别”的基本事实。要告诉孩子,交往的双方只要是出于同学间的友谊,就可以堂堂正正地接触,但要注意彼此的分寸,要有节制、有礼貌。
既可个别交往,更要提倡群体交往。异性孩子间的交往,常常会出现一对一的个别交往。要告诉孩子,如果对象仅限于某一个人或某个小范围内的人,那么可能会失去与大多数同学、朋友的接触机会。现代青少年应该多交朋友,多交几个性格、兴趣迥然不同的朋友,多进行社会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纯洁情谊,才能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青少年与异性同学的广泛交往,对他们自身的学习、思想都有促进和帮助作用,也有利于振奋情绪。而异性同学之间长期的、专一的交往,言谈由浅入深,由一般到特殊,这样会由本来正常的同学交往发展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相恋。广泛的异性交往则能避免孩子陷入早恋的误区。
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爱情,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东西。何况即使有了异性朋友,也不见得就是在谈恋爱。即使孩子们有了“早恋”现象,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宜疏忌堵,开诚布公地和他们沟通,孩子们还是愿意和我们交流的。我们不仅要学会做孩子的父母,还应学会做孩子的朋友,做他们成长路上的向导。
即使孩子真的“早恋”了,也没必要大呼小叫地发脾气。如果发现孩子已经陷入早恋,家长千万不能用讥讽、责骂甚至惩罚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更不能冲向学校、对方家中,或向邻里诉苦,弄得满城风雨。最好的办法是理解孩子、体贴孩子,加以引导,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并给予孩子热情、严肃的忠告。
家长在了解到孩子的早恋情况以后,要做好自我心理调适,要加强对孩子的指导;做到沉着审慎,不急躁训斥;能够正视早恋,以冷静的心态分析孩子早恋的原因;要以平等、真诚、信任的态度对待孩子,多尊重、关心、理解孩子。如果家长产生了恼怒、发火、气愤等心理状态,千万不要把它发泄在孩子身上。应多了解一些青春期的教育知识,以提高认识,调整自己的不良心态。
孩子在成长中不能没有异性朋友
作为家长不应该反对孩子交异性朋友,我们应该支持和帮助他们正确地对待异性朋友。“一个人可以没有金钱和名利,但一定要有朋友”。不管是同性朋友还是异性朋友,都应该真诚地同他们交往。他们也许会给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带来很多帮助,对孩子的一生起重大作用。但是交朋友也不能盲目,应该把握好度,要告诉孩子,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成为自己的朋友的。
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只要知道孩子有了异性朋友就紧张得不得了,生怕孩子“早恋”影响学习。其实,这种担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多余的。处于青春萌芽期的孩子,从对异性产生好奇进而喜欢与异性交朋友,这是正常的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家长在孩子有了异性朋友这个问题上,一定要端正态度,不能一味地“上纲上线”,而应进行正确的引导。否则,你越是把它视为洪水猛兽,最后产生的结果往往也就越糟糕。
父母也是过来人,我们都有第一次交异性朋友的经历,对于孩子交异性朋友,应该抱着一种理解、尊重和支持的态度。男、女生可以互补性格缺陷:女孩子需要男孩子的自由与豁达让自己不致狭隘,男孩子则需要女孩子的细腻沉静让自己不致粗俗。所以,禁止孩子与异性交往或者因此向孩子发难,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易造成心理偏差,影响孩子将来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只要家长、老师不大惊小怪,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孩子自己不牵强地赋予它某种形式,男孩、女孩的友情并不都会影响学习,相反它还可能是努力学习的动力。
我就是本着这样的思想对待女儿与异性的交往的。所以,孩子从小到大都有异性小伙伴,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异性伙伴日渐减少(这也符合儿童心理的成长要求),尤其是知心朋友,几乎都是同性,但是这并不表示她就没有异性朋友了。其实孩子的异性朋友很多,只不过大多是一般朋友,最知心的还是小姐妹。
女儿上高一时住校,周末回家总是大包小裹的,从教室到校门口有很长的一段距离,每次我都能看到有男孩子帮她拎包提袋。我问过依依,那些挺阳光且懂礼貌的小伙子都是谁呀,孩子说都是班里的同学。我为女儿能拥有异性朋友而高兴,更为她能交到阳光、热情的好朋友而高兴。
好家长?要牢记
家长在孩子有了异性朋友这个问题上,一定要端正态度,不能一味地“上纲上线”,而应进行正确的引导。否则,你越是把它视为洪水猛兽,最后产生的结果往往也就越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