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篇 爸爸妈妈,您能尊重我吗
东子2018-09-03 09:2018,292

  01为啥总看我日记、短信

  ■ 孩子来信

  亲爱的东子叔叔,您好!

  我是通过您的女儿,范姜国一的《范姜国一的快乐初中》认识您的。那本书真的好有趣,看得我一边哈哈大笑,一边止不住地羡慕啊!而且我只比依依姐姐小几天呢,所以有一种同龄人的亲切感……O(∩_∩)O哈哈……

  其实刚看完书那一阵就想给您写信,只是不知道该说什么。但是这段时间有件事一直困扰着我,无法找人诉说,就只能希望您来教教我该怎样面对了。

  不是自夸,我真的是一个好学生。这个学期,我通过努力,终于进入校团委成为了一名学生干部,那里的同学也都是成绩好、表现好的“精英”。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跟团委里一个特别优秀的男生成为了好朋友。他不是我们班的同学,所以我们就常在周末用短信聊天。我们说的大多是关于梦想的话题,也常会交流学习方面的问题,当然还会扯一些娱乐八卦之类的。他对于我来说真的就如同“蓝颜知己”一般,很有共同语言,而且他也是一个真诚、成熟的人。要说好感,我们相互之间都有,只是我们都明白如今最重要的是学习,所以我们从不谈“爱”,仅仅只是经常鼓励对方要好好加油,用功学习。

  本来一切都很好,但自从我爸爸妈妈看了我的短信记录、知道了我和那个男生经常联系后,他们就很生气,不仅告诫我不要与他来往,甚至还要没收我的手机,说是怕耽误我的学习。可我知道,这根本就没有他们想的那样严重,我们现在只是朋友,没有其他任何想法。我想跟父母说清楚,可他们根本不理会。我真的很珍惜这份友情,我不想失去这个难得的朋友,更不想别人因为我而受到伤害。而手机对于我来说很重要,它是我与朋友、同学沟通的工具,为了这件事情,我很烦恼。

  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写日记。我常常在上面涂涂画画,表达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那本日记,就像我的秘密基地一样,记录着我每一天的心情。有一天,我发现日记本的封面,看起来很别扭。经过仔细检查,发现原来是上面的“洋葱头”(卡通形象的名字)粘反了。“洋葱头”是一张塑料贴纸,后面用的是不干胶,可以粘在日记本的塑料封面上,但并不能贴得很结实,掉下来之后,还可以再粘回去,所以我常常把它贴到不同的位置上。可不管是粘在哪里,我绝不会把它倒过来粘。我感觉是有人动了我的日记本。

  这件事情,我并没有去问妈妈,就算问了,她也不一定会承认。于是我换了个日记本,是那种带密码锁的。这样,既不会冤枉别人,自己也能安心。可是让我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就在我换日记本的第二个星期,我的日记本坏了,本子和锁头的连接处,被人硬生生地掰开了。

  我非常生气,把日记本拿到正在织毛衣的妈妈面前,问是不是她弄得。妈妈看看本子,淡然地说:“我正想说你呢,一个小孩子,有什么秘密,还弄了个密码锁。”

  “你凭什么呀?这是我的本子。”我很生气。

  “凭什么?你的本子怎么了,不是花我的钱买的吗?我看看怎么啦!”妈妈还是专心地织毛衣,看都没看我一眼。

  “你这是侵犯我的隐私。”我大声叫着。

  “你一个小孩子,能有什么隐私?我就看了,告诉你,以后不许给我弄这种带锁的,你有什么秘密不能叫你妈知道!”

  我气得冲进自己的房间,重重地把门摔上了。从此,我再也没有写过日记……

  ■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爱孩子,就要尊重信任孩子

  这是一个聪明可爱,而且还很懂事理的孩子。像这个孩子遇到的问题,在我们身边很常见,也许您就是这样的家长。如果您也曾这样做过,那请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为了孩子着想,却得不到孩子的认同呢?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要明白一点:爱孩子,首先要尊重信任孩子。尊重和信任,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尊重信任孩子,意味着要爱护他们善良美好的心灵,意味着一种涵养和宽容待人的品格。尊重信任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孩子的随笔、日记、信件、短信,未经允许不要随便翻看。同时,要尊重孩子的正当交往需要,当然包括与异性同学交往的需要。

  有很多家长朋友跟我说,他们非常想和孩子做朋友,想和孩子心与心地交流,但孩子总是有话不和家长说,家长想了解孩子都费劲。孩子有了隐私,许多做父母的总是千方百计地去窥探,做出翻抽屉、看日记、拆信件、查短信等听起来很可笑的事情。殊不知这种做法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甚至会产生敌对情绪,对家长采取全方位的信息封锁和防备措施,导致亲子关系的恶化。

  理智的做法是尊重孩子的隐私,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但这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对孩子的隐私要给予适度关注、积极引导。

  首先,主动以平等的态度与孩子多交谈,谈父母在像孩子这么大年龄时的所思所想、成功与挫折,甚至谈一些当初的隐私,谈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想法,倾听和征求孩子的意见和建议,使自己成为孩子可以信赖的朋友。一段时间后,孩子自然会愿意把心中的秘密告诉父母,这样才能了解和掌握孩子的隐私,给予必要的指点和帮助。

  其次,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获取有关孩子隐私的信息,即使发现一些不好的事情,也不必大惊失色进而殴打辱骂,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理想、事业、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引导孩子自己悟出为人处世的真理,提高孩子依照规范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有了这种自我控制能力,一些隐私中的危险隐患,都有可能自我排除。

  爱孩子,就要保护孩子的隐私

  还是先和大家说说什么是“隐私”吧。按我的理解,宽泛一点说,隐私就是不想让人知道的事,具体到每个人是有差别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个约定俗成,隐私也是如此。对于未成年人而言,我认为:学习成绩、学习名次、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心理情绪等都属于隐私。当然这里有一个隐私的专属对象问题,同样一件事情,对于甲是隐私,对于乙可能就不是隐私。比如孩子的学习成绩,对于别人是隐私,而对于老师和家长就不是隐私了;再比如孩子的身体状况,对于别人是隐私,而对于家长就不是隐私了。有时隐私对同样是家长的父母双方也会“区分对待”,不想对爸爸说的隐私可以让妈妈知道,或者不想对妈妈说的隐私,却可以让爸爸知晓。

  这“隐私”说来还真蛮有趣的,以至于派生出来一个法律专业名词——隐私权。

  孩子长大了,有了不愿告诉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私事,即孩子有了个人隐私。

  说到“隐私”,许多人马上就能理解其含义。保护隐私,人们总觉得是成人的事,与孩子根本没关系。但东子却认为,未成年人也有隐私,每个成人都要尊重孩子的隐私,都有保护孩子隐私的义务。

  孩子该不该有自己的秘密呢?孩子能不能对家长有隐瞒呢?家长应该怎样关心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呢?在关心和侵害之间,又如何寻找平衡呢?

  一个秘密很多的人是不会幸福的,而一个没有秘密的人同样也不会幸福。所以,幸福的人生是需要有秘密存在的。

  大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工作上的、生活上的、情感上的……孩子也同样有属于他们的隐私。他们的隐私也许是珍藏的一粒漂亮的石子,或是对小猫、小狗才能说的小秘密,也有可能是同学之间的小纸条,生日时小朋友送的小礼物,等等。孩子从有了隐私的那一刻起,便有了自我意识。也许年幼的他不知道这属于隐私,只是要独享这份快乐或悲伤,不愿与他人分享。即便身为父母的我们非常好奇孩子的一言一行,也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用足够的耐心和恰当的方式与孩子互动交流,在取得孩子的信任后,你自然会一步步地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既然是孩子的隐私,我们就要对孩子做到最起码的尊重与信任,要给孩子留有空间。2007年的暑假,我们全家一起回乡下老家。女儿整天提着个白色的小包,自从姐姐给了她那个精致的包后,它就成了收藏秘密的地方。依依把自己所有喜欢的、珍视的东西统统装进了这个包里,睡觉时放在枕边,出门时藏在奶奶的大柜里。起初,我出于好奇,想探个究竟。心想,什么东西能让女儿当宝贝似的如此悉心呵护呢?她一个十岁的孩子心里到底装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女儿见我要走近她的“宝物”,便一下子冲到前面把包紧紧搂在怀里,一脸挑衅地说道:“这是我的东西,不能随便看,爸爸要尊重别人的隐私权。”我笑着说:“爸爸不动你的宝贝,只是想看看里面装的什么东西,下次爸爸就可以多买一些给你了。”女儿听后半信半疑,最终还是“诱惑”战胜了“理智”,自豪地展示了她的秘密。只见里面装着满满的东西,有钱包、各种饰物、MP3、彩笔、图画书、钥匙链、小玩具,里面居然还装了梳子、头花和小镜子。看着女儿的悉心收集,让我不得不对这小妮子刮目相看,我根本没有想到,她会将自己的这片小天地打理得如此井井有条、干净利落。

  得到了女儿的信任,我的好奇心也得到了满足,同时,我对女儿的了解又加深了一步。在没有侵犯女儿隐私的前提下,让女儿如数家珍快乐地、心甘情愿地与我分享她的小秘密,这难道不是家长的成功吗?你可千万不要小瞧这样的“成功”啊!正是在此之前我懂得了如何保护孩子的隐私,并学会以沟通的方式与孩子拉近距离,所以才能走进她的心灵城堡,这个成功得来不易!

  保护孩子的隐私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

  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越大越不听话,再也不会像小时候那样,什么事都和父母讲了。有的家长发现孩子有事背着自己——比如把同学之间的书信和日记放到装了锁的抽屉里——他们就会感到不安,怕孩子染上坏毛病。于是不同的父母在关心孩子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家长就如信中的这位母亲一样,认为小孩没有什么隐私,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有的家长则对如何处理孩子的隐私表示很困惑。

  我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接触了不少来进行心理咨询的中小学生。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都表示家长曾经有过偷看日记、偷听电话等侵犯自己隐私的行为。尊重孩子的隐私,教育孩子保护好个人的隐私,是父母的重要职责。孩子有了隐私是成熟的一个标志,家长应该学会尊重。家庭是孩子最安全的港湾,如果父母窥探孩子的隐私,不仅会使亲子关系出现隔阂,更危险的是极易使孩子产生过激行为。孩子有独立的人格和心理,应该给他们独立的空间,家长不要私探他们的隐私。尤其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随着成人意识的增强,他们的隐私内容也会发生变化,而且隐私的范围将逐渐扩大。家长关心孩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度的保护和干涉是极不妥当的。以强迫命令的方式来要求孩子对家长没有任何隐瞒,是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的。

  保护孩子的隐私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这方面做好了,孩子才会把你当成他们的知心朋友,才会告诉你他们的秘密,才会高高兴兴地接受家长的帮助和教育。

  尊重和保护孩子的“隐私”,从本质上说就是尊重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在日常生活中,大人的一言一行都需经过大脑“过滤”,切莫在信口开河中无意“揭”了孩子的“隐私”,伤害了他们的自尊,进而对其心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有人会问:“要这么说,那就得一切由着孩子了?孩子的私事家长也不能过问了?”

  当然不是这个意思。过问是要过问的,但要明确“指导思想”,讲究教育方法。在尊重孩子隐私权的前提下,让孩子自觉自愿地与你谈他的小秘密。隐私是具有一定的相对性的,自己的私事对一些人是隐私,对另一些人可以不是。隐私可以转化,不信任你时是隐私,信任你了就可以不是隐私。家长要争取得到孩子的信任,使孩子主动、自愿地披露心事。

  家长应该是子女最可信赖的朋友。如果孩子把心里话告诉你后,得到的不是真诚理解和有效指点,而是“授人以柄”之后的尴尬与被动,下次他怎么还会信任你呢?其实,孩子是喜欢沟通、也需要沟通的,不然他为什么会花钱用咨询电话去和陌生人交流呢?

  请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一点自由的空间吧!为了孩子也是为了您自己!

  02我写作业不需要您来“站岗”

  ■ 孩子来信

  叔叔您好,这是我第一次给别人写信,心里还真有点忐忑呢!

  我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不大,但我也是有烦恼的,所以我写信给您,目的就是和您说说我的烦恼。

  我妈妈整天都待在家里,她的工作就是“看着”我(这是经过我的观察得出的结论)。每天我一放学,她就贴过来,问长问短的。虽然有那么一点点烦人,可她是我的妈妈,关心我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若是她的关心过了头,对我来说就是一种烦恼了。

  比如说,她经常看着我写作业。写作业本来就要集中精力,可如果身边总是坐着一个人看着你写,就感觉怪怪的。谁在别人的注视下能够专心地做事情呢?至少我是不行的。为此我和妈妈郑重其事地谈过,她也接受了。可是她接受后也只是不坐在我旁边,根本没有明白什么叫做“打扰”。自从我不让她坐在我旁边“看着”我以后,她便隔几分钟来“拜访”我一次。比如说送个水啦,问我晚饭吃什么啦……总之就是各种很牵强的理由。其实说白了,就是想看看我有没有在学习。

  我不明白,难道我做事情就这么不让她放心吗?我只是写个作业,就算我在中间开个小差,不过是再多写一会儿,有必要这么监视我吗!况且她这样一趟一趟的就只能分我的心,让我写得更慢。

  有一次我在自己房里写作文,门突然就开了,却不见有人进来。我一抬头,原来是妈妈趴在门缝里看我呢,当时把我吓了一跳,结果就是思路全都没了。然后,我理直气壮地和妈妈发了脾气。因为我觉得我是对的,所以我并不惧怕什么。

  通过这件事情我又明白了一个道理,“不惧怕”是没有用的,因为你不惧怕对方对方不一定就会认输。可想而知,我的“起义”失败了。并且败得十分惨。妈妈只用了一句话,我就无言以对了。她说:“我就是看着你,怕你贪玩。”

  听完她这句话,我简直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事情确实是这样的,我也知道,可是从她嘴里说出来,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这根本就是对我的不尊重嘛,完全无视我的心里感受。于是我沉默,不想和她再多说一句话……

  ■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让孩子烦恼的家庭作业

  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要出分数,就需要进行大量的机械式操练,比如布置下堆积如山的作业。好多学校的领导都把检查作业当成重要工作来做,逼着老师留作业,而家长也跟着“起哄”,每天跟在孩子屁股后面“看”作业。老师如果留作业少了,领导不高兴,家长也不乐意。所以,老师不得已(当然主观上也希望通过多做作业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每天都要布置大量的作业,这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几乎所有“家有读书郎”的家长都能达成一个共识:现在的孩子作业是越来越多,每天放学不用干别的,只管埋头写作业,总要写到夜里十点才能忙完。可是你要留心问一下,他们都在写什么作业,无非是抄写课文、做许许多多大同小异的习题。很多时候,你会觉得老师的作业布置得实在没有意义。

  我女儿依依上了初中后,就很少有玩耍的时间。回到家放下书包就“扑”到书桌前,除去吃晚饭的时间,睡觉之前基本都在写作业。

  每天写作业的时候,我总能听到女儿无奈的叹息。小小年纪发出那么沉重的叹息声,听得我心里一阵阵发疼。有几次,已经过九点了,孩子的作业还没写完。我“强迫”她放下笔上床睡觉,孩子说什么也不肯,“作业写不完,明天上学老师会罚的,到时候罚写的作业更多!”我向孩子保证:“明天我送你去学校,我跟你们老师解释,老师不会罚你的。”孩子终于放下作业上床休息了。

  可是,第二天早晨醒来,想到自己的作业没有写完,孩子竟然不敢去上学了。磨蹭着不肯走,带着哀求的眼神看着我:“爸爸,不然你给老师打电话,就说我身体不舒服,晚去一会儿好吗?”

  “为什么?”

  “我好把作业补完呀!”从小被我教育“做人要诚实”的女儿,在这个时候竟然想用说谎来为自己争取写作业的时间,可见孩子的心理压力有多大。

  于是,像在小学的时候一样,我找校长、找班主任,要求女儿的作业“缩水”,那些重复性的作业可以不做,如果作业布置的内容早已烂熟于心,也可以不做,这样总算把女儿从作业的“泥沼”中解救出来了。

  可是,像我女儿这般幸运的孩子太少太少了,大部分孩子每天都在题海中艰难地喘息,被作业剥夺了本应属于他们的快乐。

  孩子们的作业到底多到什么程度?又给他们带来怎样的痛苦?

  有这样一幅漫画:一个小女孩惊慌失措地奔跑着,后面是一只凶恶的老虎在紧紧追赶。老虎的身上写着两个大大的字——作业。

  这幅漫画的主题很鲜明:作业猛于虎,孩子们想逃,却怎么也逃不出猛虎的凶爪。

  家长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完成作业

  为了让孩子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很多家长不惜牺牲自己的工作时间和娱乐时间,全身心地“看”着孩子写作业,甚至陪孩子一起熬夜。我战友的妻子和我的侄女,都是属于“看”着孩子写作业的“尽职”却不合格的家长。

  我不赞成为了监督孩子做作业就陪孩子一起熬夜的行为,道理很简单,这样做于事无补啊!孩子的作业量不会因此减少,孩子熬夜的时间照样还是那么长。

  换位思考,如果你在单位工作,你的领导总是站在你身边“看”着你工作,或时不时过来指指点点,你的心情会怎样,工作效率又会怎样?

  这种做法,其一是对他人的极大不信任、不尊重;其二还会分散被“监督”者的注意力。所以,孩子写作业为其“站岗”,只能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除了为孩子“站岗”,还有一些家长竟然主动“请缨上阵”,帮助孩子完成作业。

  陪孩子写作业、帮孩子改错题……不少家长把许多应该孩子自己做、且能够自己做的事揽在了自己身上。据天津市家教研究会对372名中小学生及其家长所作的调查发现:66.2%的家长会“陪着孩子写作业”,而71.2%的家长则要“检查孩子作业并帮助改错题”。

  当下,陪孩子写作业已成了许多家长的必修“功课”。特别是在小学生家长中,这更是一种极其普遍的现象。陪着孩子做作业,会使家长对作业的参与度过高,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孩子会觉得回家还有家长辅导,所以上课也就不认真听讲;而且做作业时也容易马马虎虎,因为不管对错,反正写完还有家长逐题检查……

  家长陪孩子学习的时间越长,所扮演的角色就越接近监工。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孩子自制力的消磨。我们不该做这样的陪学家长,那会让孩子丧失“斗志”,在学习上一遇到困难就想向家长求援,不愿意主动解决,这怎么能锻炼孩子的意志呢?遇到有难度的题目,不自己动脑筋,不愿多思考,总想让家长帮助解决,这样如何培养孩子的刻苦钻研精神?越俎代庖直接替孩子解决困难,只会使孩子丧失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我们的家长要学会思索,爱要理性,教要科学。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独立完成作业,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高效的学习效率。

  03我上网不需要您的“陪伴”

  ■ 孩子来信

  东子叔叔,您好!

  我今年十一岁,是个爱玩爱动的男孩。我的爱好有很多:踢球、下棋、画画……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上网。自从三年前家里添置了电脑,我便对这个复杂的“家用电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的时候,爸爸每天只要一回家,就打开电脑玩游戏。我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玩,等他不在家的时候,我才能玩一会儿。渐渐的,爸爸发现我对电脑的好奇,便开始教我一些简单的操作。高兴时还陪我玩会儿双人的网页游戏。那时候,我觉得电脑真是个好东西,又能学习,又能娱乐,天下似乎再也没有比它更有意思的玩意儿了。

  从我开始学会上网,我就一直按照爸爸妈妈的规定做,他们说上多长时间、只可以干什么,我都严格地执行,没想到妈妈竟然一直不放心我,常常过来“陪”我上网,有时本来她正在做饭,听到我开了电脑,马上放下手里的活急急忙忙地跑过来“看”着我。

  您可以想象一下,比如您在电脑前玩个游戏,旁边有个人一直盯着你,这得有多不自在。我现在遇到的就是这样的问题,这个盯着我的人就是我妈妈。

  开始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因为我以前没上过网,她想指导我操作,我有什么不会的地方问问她也挺方便的。没想到,几年下来她一直这样。我现在对电脑知识已经掌握得非常全面了,完全可以自己独立操作,但是她还一直盯着我上网。虽然我没做什么不能叫她看的事情,可是她这样“看”着我上网,让我觉得特别难受。

  她这样盯着我,就像看犯人一样,我认为这是对我的不尊重。如果我曾有过不良上网记录也算他们有道理,但我可是很乖的孩子,特别的听话。她这么做,弄的我浑身都不自在。

  我也曾和爸爸妈妈抗议过,但是没用,他们说我还是小学生,干什么都要在父母的监护下,我怀疑他们说的不是真的。于是,昨天晚上吃饭的时候,我又跟他们提到了这件事情。

  “你这孩子,怎么不知好歹呢?妈妈不是怕你学坏嘛!”妈妈毫不在意地夹着盘子里的菜。

  “我会不会学坏,我自己还不知道?我认为您这是不信任我。”我回答。当时我已经气得吃不下饭了。

  “我这是防患于未然。”

  “可是您这样伤害到我了。”我很严肃地说,希望能得到妈妈的重视,可是她却依旧是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

  “你这孩子,你知道什么叫伤害呀?你们老师都说了,要随时了解你们的成长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我不看着你,怎么发现?”说着扒了一口饭在嘴里,“赶紧吃饭,别说那些没用的!”

  我悻悻地放下碗筷,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要告诉孩子上网的意义所在

  先给大家看一篇我从网上看来的帖子,这篇帖子的主题就是如何预防孩子上网成瘾:

  一定严格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上网时要监督;电脑最好不要放在孩子的卧室里,而应该放在大人的卧室里,或者放在其他有锁的房间里,但钥匙一定要在大人手中;一定不能让孩子玩网络游戏,太容易上瘾了!

  把电脑放到家长卧室、放到有锁的房间或是把网线拔了等做法,是一些担心孩子上网成瘾的家长惯常使用的,而这些做法其实是愚蠢至极的,绝对行不通。这样做不但起不到好作用反而会让情况越来越糟糕。因为家长的控制和干预会让孩子感觉更空虚,那他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排解这种空虚,寻找机会继续上网。到那时,网吧将是他的首选。而网吧的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害无利。

  像信中的这位母亲一样看着孩子上网的家长,无非是怕孩子交网友、浏览不健康网站,或担心孩子沉迷于网络,而用“看着”这招挽救孩子,实在是下下策。

  一般而言,孩子上网主要有三种活动:玩游戏、聊天、学习(查找资料)。至于这几种活动每项投入多少时间,那就要因人而异了。

  女儿依依在这几项活动上所投入的时间长短不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觉得可以将它分为三个阶段:幼儿期间只是玩一些益智类的小游戏;小学期间,是以玩游戏为主,聊天为辅,学习次之;而上了中学,则与小学时完全颠倒,是以学习为主,玩游戏和聊天为辅。

  孩子在年幼时,玩耍是他的主要活动,所以这时候以玩游戏为主;因为孩子尚小,没有太多的人际交往和学习的需要,所以上网时基本不会聊天查找学习资料。到了小学阶段,孩子的生活中多了同学和小伙伴,并且此时已经有学习的需要,所以与网友聊天和查找学习资料就成了他们上网的内容之一。孩子进入中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学习任务的加重,玩耍已不足以吸引他们的全部精力,探求知识才是首选,所以这期间孩子上网的内容大多是与学习相关的事情,而玩网络游戏或与网友聊天就退居其后了。

  依依就是这样一路开心上网走过来的,在收获快乐的同时,也收获了知识和友谊。

  要放手让孩子去上网

  “看”着孩子上网,累了自己,伤了孩子,真可谓得不偿失。家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可这样做的结果却往往与初衷背道而驰。正如孩子所言,这是对他不信任、不尊重的直接表现,我们要尊重、信任孩子,那就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上网。当然也不能大撒把,要把上网的利害关系跟孩子讲明,并做一些科学合理的约定。如此一来,不仅尊重了孩子,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鉴赏能力等综合素质,岂不一举两得。

  孩子的自觉性相对较差,容易“网络成瘾”是事实,因此有的家长为了限制孩子的上网时间,就在电脑上装了一种限制时间的软件,或者亲自盯着孩子上网,把原本融洽的亲子关系搞成了紧张的敌对关系。如此一来,孩子苦,家长累,治标不治本。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事先与孩子达成共识,让孩子知道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条件下,可以自行上网,但时间和内容要有所控制,一般一天最好不要超过两小时,以一小时为宜,周末和假期可适当增加一小时。这主要是让孩子知道,网络只是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辅助工具,过度上网或浏览不健康网页,不仅会影响学习,对身体发育也是有害的。

  女儿依依从小就接触网络,从一开始,我就告诉孩子,用电脑绘图、上网玩游戏,都只是娱乐项目中的一种,玩一会儿就换一个别的游戏。后来孩子渐渐大了,可以用电脑和网络查阅学习资料了,我还是告诉她,这只是帮助你学习的辅助方法,无论是上网娱乐还是学习都不可时间过长,一定要控制在两个小时之内,最好在一小时左右。我没有为此盯着孩子上网,而是让她自己去把握,这种放手的信任,赢得了孩子遵守诺言的积极回应。所以,尽管依依天天接触网络,她也没有受到不良的影响,反倒是充分利用了这一集娱乐与学习于一体的工具,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

  依依利用网络开设了自己的电子邮箱、QQ空间、个人主页和博客,与他人相互交流与学习。如今,上网已经成了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陪伴着她健康成长。

  网络是孩子学习的好帮手

  进入新世纪,我们迎来了一个崭新的互联网时代。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已经渗入社会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的建设,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如:买东西可以不用去逛商场,看书可以不用去图书馆占位置,甚至上学可以不用去学校……网上办公,电子商务往来——有了网络,工作的时候会更方便。不少中小学生也在网上冲浪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网络的最大作用就是通过它来获取有益的资源,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网络上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并积极地应用到学习和生活当中去。

  文明上网应以引导为主,预防为辅,家长不要把电脑视为洪水猛兽。只有我们做父母的首先自己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电脑,学会科学上网,才能引导孩子健康上网。

  家长可以多和孩子交流对网络上一些信息的看法,比如:网上有什么新闻啊、你怎么看待这件事啊,等等。要以平等的态度和孩子交流,从而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同时也说说自己的看法,从侧面引导和教育孩子。

  我如果在网上看到有依依感兴趣的新闻,我就让她过来一起分享,同样如果她看到什么有趣的信息,也会叫我与她分享,并且,看过之后还要交流彼此的想法。这既是利用网络学习,又是休闲娱乐,还增进了我们的父女感情。

  04您的辱骂贬损让我很伤心

  ■ 孩子来信

  我是在父母的蔑视中长大的。小时候我的成绩不好,爸爸就这样骂我:“你就是个白痴,说你白痴一点都不冤枉你;我这么聪明的人,不晓得怎么生出你这种蠢东西;像你这样的人,将来只能去要饭、扫大街……”

  爸爸跟我说话一般都是命令式的。上小学的时候我很怕他;上初中以后,我觉得他自己也不过如此,所以我也开始蔑视他了,但每天见面还是很怕他,因为他除了给我脸色看,还会动手打我。到高中我就住校了,我故意考到了离家远一点的学校,这样我终于逃离了“魔爪”。

  从进入初中,再到三年后离开学校,这期间我很少笑,也没有交过一个朋友。虽然我也希望能快快乐乐地学习和生活,和大家成为好朋友,但是我怕别人瞧不起我,所以只好一个人孤独地前行……

  记得小学六年级时的一次数学考试我没考好,回到家后,我胆怯地从书包里慢慢地拿出卷子,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在桌子上。妈妈看了后大声说:“67分,怎么考得这么差?真是不争气!”我顿时吓了一跳,一下子哭了起来。

  “还有脸哭呢!”她又大声喝道,我听了哭得更厉害了。

  因为生气,我拿起卷子,三步并作两步回到屋里,“啪”地将门关上。事后,我觉得这样做很不对,于是就去向妈妈认错。

  谁知,我刚想认错,她就对我说:“去,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这句话,使我深感痛心。我想这不过是一次小小的考试,难道我真的就那么无可救药了吗?我心里乱极了,觉得什么都无法挽回。忽然之间,感觉自己成了一个废人,再也没有变好的机会了。我只得回到自己的房间,呆呆地坐在里面……

  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我的心已经不止一次地被你们伤害。你们难道就不能维护一下我的自尊心吗?你们就不能不用一些刺耳的话伤害我,使我无地自容吗?

  我好希望像别人那样,偶尔和父母撒个娇,或者牵着爸爸妈妈的手散散步,说说学习和生活上的事……

  ■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对孩子辱骂贬损是一种精神暴力

  有一个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太理想,她妈妈就板着脸说:“你呀,也就是我自己的孩子,要不你该上哪儿就上哪儿去,我可不愿意看见这么没出息的孩子。”爸爸则说:“现在把你扔了犯法,早知如此,还不如在你妈肚子里的时候就把你打掉。”

  这种贬损,对孩子是极大的伤害,也是对孩子人格的不尊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教育只要擦掉孩子心灵上的灰尘即可,不要给他留下痛苦的回忆。”不要过多地指责孩子,在教育孩子时,更不要重提孩子过去的错误。

  许多家长在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愿望时,往往会通过辱骂、贬损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愤怒。极端点的,就会说“你就是个猪,整天就知道玩,像个傻子,就你那样,长大也是个废物,什么都不是”;还有一种苦口婆心感化式的,一般都会这么说:“我们省吃俭用、拼命挣钱都是为了你,你还不好好学习,你对得起我们吗?我们算白养你了……”

  家长为什么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出这么难听的话呢?其实,他们的出发点也是好的,从某种程度来讲也是在激励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唯恐被别人比下去。但是,由于不了解儿童的心理,以辱骂代“赏识”,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使孩子误认为自己不是好孩子,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进而影响了自信心。

  童年是一个人人格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父母的辱骂、贬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负面影响极大,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暴力。来信的这个孩子就是因为自小受到父母的辱骂、贬损,所以才会出现恐惧、自卑的心理。

  从这个孩子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对自认为什么都比孩子强的家长,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只一味盯着并放大孩子的不足,不能客观、理性地面对自己的孩子。东子在此要说:您的孩子需要的不是精神暴力,而是心灵慰藉。如果您能换种方式教子,自己轻松,孩子也会快乐!

  对孩子的不足,家长要宽容,不要“贴标签”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人人都有不足,孩子亦然。这就需要我们有一颗宽容的心,尤其是肩负育人之责的家长。

  宽容可以提供心灵氧气,宽容不等于放纵。宽容包含着理解、容忍等多个方面。责罚只会带来抵触和逆反心理,不利于改正错误。在指责中长大的孩子是不会宽容别人的,甚至会苛刻待人。宽广的胸怀是需要宽松的环境来孕育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误,关键在于家长站在何种角度来处理这类问题。我们应该摒弃辱骂、贬损等不文明的传统教子方法,在关爱的前提下,相互沟通,让幼小心灵受到震动,促使孩子主动认识错误所在,引导孩子主动改正,这才是教育上策。

  “肯定”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动力。孩子都期望得到家长的认可,一旦得不到肯定,内心的失望、失落乃至无助将会使他们失去方向感。家长应该换位思考,充分理解孩子对他人肯定的渴求,充分认识到“肯定”对孩子的心理激励作用。相信孩子,孩子才会健康成长。

  信中的这个小男孩因为没有考出妈妈期望的分数而遭受责骂,他愤而离去,但是后来却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主动道歉。我认为本来家长的责骂就是错误的,孩子负气而去虽有不妥,但无大过,只是激愤下的本能反应。孩子不去道歉也无妨,孩子去道歉说明他很宽容。可这位母亲的表现却实在差劲,让人感到非常遗憾,为人父母却还不如孩子宽容,又有什么资格对孩子指手画脚!所以,我们要学做好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不能再自以为是了。

  除却对孩子不宽容,我们的一些家长还时常给孩子“贴标签”,有的孩子总是被夸“好听话”、“好乖”,而更多的孩子则被说成“出息不大”、“不好管”。研究表明,不管是贴“好标签”还是“坏标签”,都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现实中,有些家长是轻易给孩子“贴标签”,更多家长则是“乱贴标签”、倾向于给孩子贴“坏标签”,这其实更糟糕。“坏标签”会产生负作用,尤其当孩子年龄稍长、能自己判断一些事物、了解到“标签”的含义之后,“坏标签”就会带来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有些孩子就会想:我是坏孩子,以后肯定也不会有出息。

  和其他暴力手段的恶果一样,遭受辱骂的受害者不仅仅是孩子,作为施暴者,家长也将自食其果。在一切暴力之下,都不可能有真正融洽的关系。

  不要否定孩子将来的发展

  人和人的沟通不仅可以靠嘴,其实在很多时候,还可以靠手势,即所谓的身体语言。不同的手势传递着不同的信息,甚至有可能还会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意思。家长最常用的是食指,用食指指着孩子,同时还会说出一些难听的词:没出息、真没用、笨死了,等等。面对这样的谩骂训斥,孩子的心里除了难过、沮丧,还能有什么?父母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连父母都无法给自己勇气和希望,那让孩子去哪里找寻前进的动力?

  虽然我和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也时而用手指,但不是很多家长惯用的食指,而是蜷回食指伸出大拇指高高竖起,同时还要说些鼓励的话,诸如“孩子,你真棒”、“宝宝,做得很好”、“你的进步真大”、“我相信你会做得更好”……

  家长不要经常指责、否定孩子,而要多给孩子鼓励,多给孩子支持,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要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引导他们鼓起勇气去面对困难,想办法去解决困难。不要轻易就对孩子说“不”。其实,往往是家长不经意的言语,大大打击了孩子的自尊。

  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只知一味责骂,这不仅会伤害他们,更容易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敌意,甚至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凡受过“精神虐待”的孩子,成年后会出现较多的心理与行为障碍,难以适应社会,也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因为,对孩子心灵的惩罚,其伤害力远远超过对身体的伤害,对孩子造成的压力远比“体罚”的后果更严重。

  所以,家长应学会倾听,让孩子把话说完,并允许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辩解”,这样既能使孩子宣泄情绪,又使家长了解了“病因”,为下一步的“对症下药”提供了有效保证。

  如果家长不断地重复说自己的孩子愚蠢,渐渐的,孩子就会相信自己的确是愚蠢的,然后就会放弃努力。一些父母对孩子说了很多否定的话,却没有意识到这些话对孩子产生的伤害。孩子往往会把家长的这些话当真,特别是小孩子,因为他们通常要通过父母的评价,来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能成为怎样的人。对孩子来说,要想培养自信心,首先需要听到他人、尤其是父母对他们的积极评价。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就需要利用每个机会,强调他们积极的一面,避免使用辱骂、贬损性的语言去评价他们。

  社会调查显示,不少青少年犯罪就是因为受到父母的藐视从而产生了挫折感,于是就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不管孩子多大,父母的否定均会对其造成极大的打击。

  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还很长,只要对未来抱有希望,就会激起无穷的力量。因此,家长不要把孩子看扁了,也不要把话说绝了,“辱骂贬损”是毒药,“激励赏识”才是良方。

  05您能与我平等地交流吗

  ■ 孩子来信

  东子叔叔,您好!

  我是一个十三岁的男孩,正在读初一。我特别希望有一天父母能和我平等交流,但是这小小的要求,却成了难以实现的梦。

  我的父母工作很辛苦,他们没什么文化,每天都在为生计奔波。我深知这点,所以一放学就往家跑,希望能帮妈妈干些活,就算帮不上什么忙,至少能让她高兴,可是妈妈却不以为然,经常说:“快回屋学习去,别在这儿添乱。”

  妈妈是个极不温柔的人,对我的要求也很严格。每当我成绩进步了,她会说:“别骄傲,一次考好说明不了什么。”若是我的成绩下降了,她会不分青红皂白,先训斥我一顿。所以,发成绩的头一天我总是失眠。可是失眠改变不了现实,我的成绩还是不争气地下滑了。

  昨天下午,妈妈开完家长会从教室里出来时,脸色特别差。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心想这回完了,挨骂是免不了了,说不定还要挨打。果然,还没走出校门,妈妈就大声地训斥起我来。当时周围全是我的同学和他们的家长,大家都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我和妈妈说:“有什么事情咱们回家再谈吧!”谁知这句话让她更加火大:“谈?你凭什么和我谈,我每天在外面辛辛苦苦地挣钱,回家还要伺候你,你都干什么了,你对得起我吗……”

  每次都是这些话,不管是什么事,只要没有顺她的心意,马上就把“不听话”三个字扣在我头上。这不,她那一长串的唠叨,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你这次名次下滑,是不听话造成的,为此我很生气。”当然,这么简单地说出来根本无法表达她的不满,可是也不用这么夸张吧!别人还以为我犯了什么大错呢!要是我一下子下滑了十几名,我妈非得把我扔了不可。我想向她解释一下,这次没考好是有原因的,可她根本不给我说话的机会,只是一味地发火。

  妈妈就是这样,从来只有她说话,不管对错,我都要听着,不然就是一顿骂。对于这件事情,我再也忍不下去了,所以今天吃晚饭的时候,我鼓起勇气,和爸爸妈妈说,希望他们能与我平等交流,不要总是对我呼来喝去的。

  “平等交流?”爸爸厉声道:“什么时候变成你挣钱养我了,再和我谈平等交流。到时候你说什么我都听着,现在你就得听我们的。”爸爸的话,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再说下去,我只是希望,他们可以给我一个发言的机会,这样的要求过分吗?

  ■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要为孩子营造民主和谐的成长氛围

  我们做家长的总是喜欢在孩子面前端着架子,一脸严肃,一本正经,动不动就呵斥一番,教训一顿,令孩子对我们敬而远之。本以为这样才有威信,其实大错特错。放下架子,平等交流,给予孩子必要的尊重和理解,才能真正赢得孩子的信赖。

  家长一味居高临下地俯视孩子,自然加剧了孩子的紧张恐惧心理。很多家长都忽视了这一点,没有做到与孩子平等交流,更有甚者直接剥夺了孩子的发言权。

  信中这个男孩的父母就是这样。他们没有平等意识,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认为“老子怎样管儿子都是应当的”、“孩子必须听家长的”,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血肉、是家庭的附属品,从而忽略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他有自主意志,有自己的思想,他有得到家长尊重的心理需求。所以,父母应先调整好心态,树立平等意识,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对父母的态度也会由最初的“怕”变化为发自内心的尊重。

  家长不能剥夺孩子的发言权,要给他表达思想的空间,做孩子忠实的听众、知心的朋友。这样会增进孩子与父母感情。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须多方了解孩子的需要,因为需要驱动着他们的行为。不专制,不放任,营造真正的民主家庭。提倡民主,反对专制,并不意味着对孩子要百依百顺,真正的民主与尊重是对孩子负责任的关注与约束。

  不管孩子对错,都要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被判了刑的人还有上诉的权利呢,何况孩子只是做错了一些小事,而且很多时候还可能是大人误解了孩子。所以,为孩子营造民主和谐的成长氛围,首先是要倾听孩子的心声。由此,了解事情的原委及孩子的内心需求,这种倾听是平等交流的基础,只有相互沟通,彼此了解,才能实现家庭真正的民主和谐。

  宽松、民主的家庭生活环境,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有所发展。在这种环境里成长的孩子能充分认识自我价值,其独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家长要学会做孩子的听众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步伐的提速、竞争压力的加剧,家长常常由于工作忙碌而无法留足够的时间陪着孩子一起成长。现代家长不应该只是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抽出时间去了解孩子的性格和兴趣才是最重要的,如此才能让自己与孩子的心灵更为亲近。

  其实,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最佳听众、最想说话的人便是爸爸妈妈,每天哪怕能有一小时、半小时,甚至是一刻钟也好。

  倾听也是一种爱。

  很多成年人对孩子有许多“偏见”,他们觉得孩子没有什么自己的想法,心思简单、幼稚、不懂事,其实实际情况未必如此。没有倾听就难以发现,有的时候,孩子表达的只言片语往往是最真实、最可贵的信息。我们要学会翻译、学会发问。让孩子用平静的心情把事实说出来,这个时候你才能得到重要的信息,才能作出最正确的判断。所以说,倾听是一种爱,倾听的艺术就是教育的艺术。

  在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往往扮演的是个主动角色。因而父母有的时候很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就是一见到孩子,特别是碰到孩子发生什么问题的时候,父母就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话特别多。在父母看来,孩子要多说、多批评,才会有进步。其实,这样的看法与做法是不明智的。为什么呢?因为你可能太急于表达,却忽略了孩子的反应。孩子可能根本没有听懂你的话,或者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你的教训完全没有发挥作用,反而还可能使你们的关系恶化。

  爱孩子,不需要粗暴的责问、无情的惩罚,而是要倾听。倾听之中,还要融入对孩子的爱、宽容、耐心与激励,给孩子创设幸福、温暖的成长环境。试想,如果信中的这位母亲能耐心听孩子解释,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地将孩子责骂一顿,结果会是怎样呢?

  我们的很多家长朋友都能说会道,但却不善于倾听。我们把大量的时间都用来批评和教育孩子,却没有倾听孩子心里的声音。常有家长这样抱怨:“真不知道我家孩子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总是不肯好好听我说话。”那么,作为家长,您有没有好好听过孩子说话?家长希望通过有效的沟通,把孩子培养好,但家长能否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能否用心聆听孩子的心声,是沟通成功与否的关键。沟通不畅如何能教育好孩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的过程也是培养者和被培养者平等对话、双向交流的过程。为实现平等对话,家长必须放下架子,主动接触孩子。家长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家长和孩子是平等的,每个孩子都有被尊重、被信赖的需要。只有让孩子体会到家长对自己的尊重,孩子才能更加信任家长。沟通才能更有效,教子才能更轻松。

  家长要给孩子表达的机会

  不少孩子有这样的感觉:“每当我和爸爸妈妈意见不一致时,他们就以势压人,不让我说话,有时他们批评得根本不对。”家长不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调查问题的来龙去脉,而是一味地大发脾气,严格来说,这种做法是违背教育宗旨的。

  其实,父母和子女发生矛盾在所难免。作为长者,我们应该让孩子把意见申述完,要耐心地倾听,如果不等孩子讲完话,家长就主观臆断地下结论,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后果,孩子的逆反心理将会表现得十分强烈。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尊重自己,孩子也不例外。父母只有尊重孩子,所说的话才会发生效应,何况在许多争论中,孩子往往是站在真理这一边的。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美国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她经常主持一个与孩子对话的节目。有一次,她问孩子:“假如你驾驶飞机载着乘客在空中飞行,突然发现飞机没油了,你怎么办?”

  这小孩直截了当地说:“我就赶快跳伞,让他们在飞机上等着我,我要第一个跳伞!”坐在台下的许多观众就哈哈大笑起来,有的观众还笑得东倒西歪的,就觉得孩子真鬼头,一发生故障他第一个跳伞,先想到自己跳伞、自己逃生。

  这位主持人接着问道:“然后呢?”这个小孩说:“我去取汽油,然后回来救他们。”

  听到这句话,那些大笑的观众们突然没了声音。他们没想到在孩子单纯的、幼稚的举动中,竟包含着一颗博爱的心。

  我觉得这位主持人有一个十分可贵的地方,就是她继续倾听孩子的讲话,最终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对孩子存在“偏见”,认为孩子没有多少想法,或者认为孩子自私、幼稚,从而误解甚至冤屈了孩子。孩子也是人,我们要特别注意倾听他们的心声。

  正如来信的这个男孩所言:“我只是希望他们可以给我一个发言的机会,这样的要求过分吗?”

  家长朋友,您说孩子的这个要求是否过分呢?

  我们有些家长想当然地认为,给孩子机会,他也只会辩解,索性来个“一言堂”。东子在此还是要强调“换位思考”的问题。如果在单位,你做一件事,领导过来劈头盖脸地把你批了一顿,而且不给你任何解释的机会,你感觉是领导误解或冤枉了你,此时你作何感想?

  无论是领导与下属还是家长与孩子,要想关系融洽,工作或教子顺畅,都必须平等沟通,彼此尊重。人与人的互动关系,尊重是基础,尤其是上对下、长对幼的尊重。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父母的重视,现实生活中每位家长都很重视自己的孩子,可为什么孩子就是体会不到呢?为什么仍然有很多孩子埋怨自己的家长不理解、不尊重自己呢?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家长做得不到位,不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忽略孩子的心理感受,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更加不愿意和父母沟通,父母与孩子自己之间的沟壑就越来越难填平了。当然,这样的亲子关系,也无法教育好孩子。

  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为了您自己的快乐生活,多去理解我们的孩子,多去尊重我们的孩子吧!

  好家长?要牢记

  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的过程也是培养者和被培养者平等对话、双向交流的过程。为实现平等对话,家长必须放下架子,主动接触孩子。

继续阅读:第4篇 爸爸妈妈,您能信任我吗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爸爸去哪儿,孩子就会去哪儿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