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宽你的心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工作,就难免会犯错误,而知错就改才是最重要的;当别人犯了错误时,要以宽容的心态来加以对待,给他反省改过的机会。
白隐禅师一个人过着平静随和的生活,人们都说他为人纯洁,心地善良。有一次,白隐家附近的一个女孩还没有结婚就怀孕了。她的父母知道这件事情后非常生气,逼着她说出孩子的父亲是谁,并且发誓要严惩那个不知羞耻的人。那个女孩死活也不肯说,在父母的逼迫下,她承认孩子的父亲是白隐。
那个女孩的父母怒火中烧,前去找白隐理论,说:“平日里以为你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没想到你居然做出这样的事来!既然做了,就出来承认,收留自己的孩子。”
白隐只说了一句话:“是这样的吗?”
然后就答应收留那个孩子。
孩子出生后,白隐负责照顾他。他从邻居那里得到了牛奶、食物和孩子所需要的一切东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照顾那个孩子,不管别人用怎样的眼光来看他。邻居都尽全力来帮助他,没有一个人相信白隐是那样的人,但是闲言碎语是少不了的。
时间已经过去一年了,那个孩子的妈妈因为无法忍耐思念孩子的苦痛,将真情告诉了她的父母亲——原来孩子真正的父亲是一个贫寒的年轻人,他们相爱已经有很多年了,因为害怕父母不承认这个女婿,所以才做出那样的事来。事情发生后,女孩因为害怕而不敢把真相说出来,就欺骗她的父母,说那个孩子的父亲是白隐。女孩的父母知道真相后,痛斥自己女儿不该说这样毁人名声的假话,然后立刻去找白隐,并把事实的真相告诉他,向他表示深深的歉意,请求他的宽恕,然后要求把孩子带回去。
白隐把孩子送还给他们说:“是这样的吗?”
白隐禅师还是只有这样一句简单的话,没有提任何关于这一年来蒙受的不白之冤,还有照顾孩子所受的艰辛。
世间能置个人利害得失于不顾者又有几人?在蒙受不白之冤时,你究竟能够沉默多久?这就看你的心胸有多宽大了。人无完人,要善于宽容别人的过失。
有一次,道吾禅师问云岩:“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请问你,哪一个眼睛是正眼呢?”
云岩:“如同你晚上睡觉,枕头掉到地下去时,你没睁开眼睛,手往地下一抓就抓起来了,重新睡觉,请问你,你是用什么眼去抓的?”
道吾禅师听了之后,说:“哦!师兄,我懂了!”
“你懂什么?”
“遍身是眼。”
云岩禅师一笑,说:“你只懂了八成!”
道吾疑惑地问:“那应该怎么说呢?”
“通身是眼!”
逆境来时顺境因,
人情疏处道情亲。
梦中何必争人我,
放下身心见乾坤。
——《净宗要义》
铜镜里的人生
无论你是人还是佛,都应该拥有一颗宽容的心,这是世间最基本的人生情愫。拥有宽容的心你才不会为难自己,才不会使自己走上难以回头的路,才不会因为错失很多事情而悔恨。
圆心寺有个得道高僧,叫了空。十六岁离开父母出家修行,距今已有近百年了。自出家以来,每日里,青灯黄卷,早诵晚唱,晨钟暮鼓,香熏经洗,自感沾山水之灵气、吸佛道之精华,已经六根清净,六尘不染,了却了一切尘缘。因德高望重,令人高山仰止,一时间圆心寺香客不断,来参禅解悟的人也络绎不绝。
一日,来了一个青年,想了却尘缘,皈依佛门,在这里寻一份清静,找一方净土。就跪在了高僧的面前,说:“师父,请收下我做你的徒弟吧。”
高僧看了看他,说:“你真的能了却尘缘?”
青年肯定地点点头。
高僧的心里突然闪出一个奇怪的念头,他不相信眼前这个青年能了却尘缘,一心向佛。于是,高僧拿出一个早已蒙尘的铜镜,递给青年,说:“佛门净地,纤尘不染。既入空门,尘缘必了。镜如尔心,若能擦净,再来。”
青年拿起铜镜跪别而去。回到家,净了身,燃了香,心无杂念,虔诚地拿起铜镜擦了起来。上面的浮尘轻轻一擦就掉了。然而,有几个黑色的印痕却怎么也擦不掉。于是青年拿出一块磨石,打磨了起来,就这样起早贪黑打磨了半个月,铜镜终于光鉴照人。
青年拿着铜镜又来见高僧。高僧看了看,摇摇头。
青年不解,问高僧:“难道铜镜还没有擦净?”
高僧微微笑道:“你再用心地看看。”
青年拿起铜镜,看了又看,终于看见了一道印痕。这道印痕若隐若现,如丝线般闪现在光亮的镜子上。
青年脸红了一下,接过镜子走了。
青年回到家里,依然孜孜不倦地磨那个镜子,无论春夏秋冬,从来没有停息过,因为他的心早已断绝红尘皈依了佛门。他仿佛看见,在开满莲花的佛桌前,高僧正在为自己剃度,自己将来就是佛前的一枝莲,哪怕是佛前的一炷香,燃尽自己也是幸福的啊。
一缕佛光燃亮了希望,一盏心灯照亮着行程。为了心中的希望,青年的手早已磨出了厚厚的老趼,腰也坐得如弓一般难以直起。
直到那面铜镜被磨得薄如蝉翼,那个印痕还是没有被磨去。
青年不知道这印痕有多深,拿起镜子反过来一看,发现那个印痕已经透到了镜子后面。
青年绝望了,他知道,镜子上的印痕无论如何也磨不掉了。他想,一定是高僧以为自己没有诚心,难绝尘缘,才弄了这么一个镜子暗示他。青年感到佛光消失了,心里的那盏灯也熄灭了,眼前一片黑暗。他不禁仰天长叹:佛啊,看来我今生是与你无缘了。
高僧正在打坐参禅,忽然感觉到眼前出现了两朵莲花,一朵含苞待放,没有盛开就凋落了;一朵看似清净的莲上,却沾上了一点污泥。高僧大吃一惊,想起了那个来拜师的青年,忙派人下山去找。
然而,那个青年已经悬梁自尽了。
高僧懊悔不已,忽然感到自己的生命之灯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高僧圆寂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最先出现在他脑海里的不是佛祖,而是他的父母。
高僧心里长叹:看来自己也是难了尘缘,近百年的修行仍难成正果,更何况那个青年啊!人心如果真的如镜,除了没有瑕疵,为什么就不能博大一些呢?谁又能把前尘过往擦得不留一丝痕迹?看来,人是多么需要有一颗宽容和包容的心啊!
高僧圆寂了。佛祖却宽容地留下了他,他成了佛。
生活是现实的,人们总是在对与错的交错中度过。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关键在于是否知道悔改。只要勇于认错,积极悔改,就不必对过去的错误耿耿于怀。应该学会宽容自己、宽容他人。
就在太阳还未升起前,庙前山门外凝满露珠的春草里,跪着一个人,他喃喃说道:“师父,请原谅我。”
他是城中最风流的浪子,十年前,却是庙里的小和尚,极得方丈宠爱。方丈将其毕生所学全数传授,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佛门弟子。但他却在一夜间动了凡心,偷下山门,五光十色的都市迷乱了他的双眼。从此花街柳巷,他只管放浪形骸。
夜夜都是春,却夜夜不是春。十年后的一个深夜,他陡然惊醒,窗外月色如水,澄明清澈地洒在他的掌心。他忽然深深忏悔,披衣而起,快马加鞭赶往寺里。
“师父,你肯饶恕我,再收我做弟子吗?”
方丈痛恨他的辜负,也深深厌恶他的放荡,只是摇头:“不,你罪孽深重,必堕阿鼻地狱。要想佛祖饶恕,除非……”方丈信手一指供桌,“连桌子也会开花。”
浪子失望地离开。第二天早上,当方丈踏进佛堂的时候,他一下子惊呆了:一夜之间,佛桌上开满鲜艳的花朵,红的,白的,每一朵都芳香逼人。
方丈在瞬间大彻大悟。他连忙下山寻找浪子,却已经来不及了,心灰意懒的浪子又恢复了他原来的荒唐生活。而佛桌上开出的那些花朵,也只开放了短短的一天。
我有明珠一颗,
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
照破山河万夺。
——茶陵郁禅师
宽容是无声的教育
修行学佛之人主张发菩提之心,心胸宽广,慈悲济世救人,以行善为根本,使众生从生死苦海之中得以超脱。
唐代著名的智舜禅师一向在外云游参禅。
有一天,他在山上林间打坐,忽然看见一个猎人,打中了一只野鸡,野鸡受伤逃到禅师座前,禅师以衣袖掩护着这只虎口逃生的小生命。
不一会儿,猎人跑来向禅师索讨野鸡:“请将我射中的野鸡还给我!”
智舜禅师带着耐性,无限慈悲地开导着猎人:“它也是一条生命,放过它吧。”
猎人说:“你要知道,那只野鸡可以当我的一盘菜哩!”
猎人一直和智舜禅师纠缠,禅师没有办法,立刻拿起行脚时防身的戒刀,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送给贪婪的猎人,并且说:“这两只耳朵,够不够抵你的野鸡,你可以拿去做一盘菜了。”
猎人大惊,终于觉悟到打猎杀生是一件残忍的事情。为了救护生灵,不惜割舍自己的身体,这种“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德行,正是禅师慈悲的具体表现。禅者,不是逃避社会,远离人群,禅者的积极舍己救人的力行,从智舜禅师的割耳救野鸡可见一斑啊!
有位信徒前来拜访赵州禅师,由于没有准备供养他的礼品,就歉意地说:“我空手而来!”赵州禅师望着信徒说:“既是空手而来,那就请放下来吧!”
信徒不解他的意思,反问说:“禅师!我没有带礼品来,你要我放下什么啊?”
“那么,你就带着回去好了。”赵州禅师迅速回答。
信徒更是疑惑了,问:“我什么都没有,带什么回去啊?”
赵州禅师说:“你就带那个什么都没有的东西回去好了。”
信徒不解赵州禅师的禅机,满腹疑惑,不禁自言自语:“没有的东西怎么好带啊?没有的东西怎么好带啊?”
赵州禅师这才开示信徒:“你不缺少的东西,那就是你没有的东西;你没有的东西,那就是你不缺少的东西!”
“禅师!就请您明白告诉我吧!”信徒仍然疑惑不解。
赵州禅师说:“和你饶舌多言,可惜你没有禅性,但你并不缺禅性。要把去恶行善的心提起,要把争名夺利的心放下:作为一个正常人,最基本的是要认识到行善是自己分内的事,止恶是自己该尽的责任,何况你是一个禅者,一个有修行的人啊。”
如果世界上只有禅者来行善,力量就太小了,作为任何一个公民,乐善好施是每个人应该做的。
一天晚上,一位老禅师在禅院里散步,忽然发现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就知道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这位老禅师也不声张,他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着。一会儿,果然有一位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落地的时候,才发觉自己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老师。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呆若木鸡地僵立在那里,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但是,更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老师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老禅师宽容了他的弟子。他知道,此时此刻,小和尚一定知错明过,那就没有必要再饶舌训斥了。以后,老禅师也没有再提起这件事情,可是禅院里所有的弟子都知道了这件事,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夜里越墙出去闲逛了。
这就是老禅师的肚量,他给犯过错的弟子提供了冷静反省的空间,从而使其翻然醒悟,自戒自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宽容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一个宽容的人,到处可以契机应缘,和谐圆满,笑对人生。然而,有时候,普度众生也需要小小的手段,一休娶妻就是一个典型故事。
众所周知,一休是聪明的化身。他是日本的著名禅师,怎么就会娶老婆了呢?原来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天,一休正在房内打坐,这时来了一位信徒,他向一休哭诉自己因为治病而债台高筑。现在债主每天都逼上门来讨债,他整日提心吊胆,半夜才敢回家。这样的日子他真不想过了,真想一死了之。一休婉言相劝,问他除死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办法,信徒摇摇头说没有,这可让一休为难了。
信徒见状,又大哭起来说:“没法活了,没法活了,只可惜苦了我女儿,一个人孤独地活在世上。”
一休听到这里,忙对他说:“你不是还有一个女儿吗?你可以为她找个女婿,让女婿来帮你还债呀!”
信徒一听这话又愣住了:“师父有所不知!我女儿才刚刚八岁,谁又会娶她呢?”
“那你就把女儿嫁给我吧!我替你还债。”一休微笑着对他说。
信徒听后,大惊失色道:“这……这,你是我的师父,怎么可能做我的女婿?何况我女儿还这么小!”
但是一休并不在意,只是挥挥手对他说:“没问题,我做你的女婿,一定能帮你还债,你就赶快回去准备此事吧!”
信徒回去后将此事告诉了邻居,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一休娶妻的消息轰动了全城。迎亲那天,看热闹的人把庙门前挤得水泄不通。一休见状立刻在庙门前摆上桌椅,拿出文房四宝,舞文弄墨起来。然后又拿出《狂云集》,签名售书。《狂云集》本来就是集诗、歌、书于一体的著作,再加上一休的签名,更是锦上添花。众人见了自然争相购买,以至于竟然忘了自己是来凑热闹的了。过了不大一会儿,就积了一大箩筐钱。
一休问信徒:“这些钱够你还债了吗?”
信徒高兴得几乎要流眼泪,连连说:“够了!够了!多谢师父!多谢师父!”他一边说一边准备向一休叩头谢恩。
一休赶忙将他拉起来说道:“好了,好了,问题解决了,我的任务也完成了,女婿我也不用做了,还是做你的师父吧!”说罢转身离去。
人生一世,善良慈悲固然重要,但是聪明机智亦不可少,在世之人,应该把聪明的头脑用在善事上,这才是济世救人。
心如大海无边际,
广植净莲养身心。
自有一双无事手,
为作世间慈悲人。
——唐?黄檗希运
让心中充满光明
佛的境界便是普度众生,救助他人便是自我救赎。禅宗的宽容就是要求对待任何人如同对待自己一般,只有付出,不求回报。
一个禅师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行人之间难免磕磕碰碰,禅师也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远远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旁边有个路人说道:“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禅师也觉得非常奇怪,等那个打灯笼的盲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
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禅师更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的话,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你甚至都不知道灯笼是什么样子,灯光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
盲人说:“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禅师非常震惊地感叹道:“原来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别人!”
盲人沉思了一会儿,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
禅师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的时候,有没有被别人碰撞过?”
禅师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撞到我了。”
禅师顿悟,感叹道:“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的身边啊!”
心中有佛便能成佛,终日诵经扬禅并不能拥有佛心。简单事,简单心,佛法便在身边,何必舍近求远呢?
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来到荣西禅师面前,向他哭诉:
“我们家已经好几天揭不开锅了,上有老人需要供奉,下有孩童需要照顾,一家人眼看就要饿死了。师父慈悲,救救我们吧,我们一家人将永远记得师父的恩德……”
荣西禅师面露难色,虽然他想救这家人,可是连年大旱,寺里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让他如何救这可怜的穷苦人呢?荣西禅师一时束手无策。
突然,他看到了身旁镀了金的佛像。思索片刻后,他便毫不犹豫地攀到佛像上,用刀将佛像上的金子刮下来,用布包好,然后交给乞丐,说道:“这些金子,你拿去卖掉,换些食物救你的家人吧!”
那个乞丐看到禅师这样,不安地说道:“我怎么能够收这样的钱。这是罪过呀,逼得禅师如此为难,更是让人于心不安!”
荣西禅师的弟子也忍不住说:“佛祖身上的金子就是佛祖的衣服,师父怎可拿去送人!这不是冒犯佛祖吗?不是对佛祖的大不敬吗?”
荣西禅师义正词严地回答:“你说得对,可是我佛慈悲,他肯用自己身上的肉来布施众生,更何况只是他身上的衣服呢!这正是我佛的心愿啊!这家人眼看就要饿死了,即使把整个佛身都给了他,也是符合佛的愿望的。如果我这样做要入地狱的话,只要能够拯救众生,那我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救人困苦便是佛的最高宗旨,我们又何必讲究形式呢?舍己为人就是善事。世上不缺善心,而是缺乏表达善心的机会。
有一天晚上,七里禅师在禅房里念经,突然闯进来一个强盗,他用尖刀威逼七里禅师,七里禅师却镇静地说:“不要打扰我念经,你要钱,就在抽屉里放着。”然后又聚精会神地念经,不再理会他。
那个强盗正要把抽屉里的钱全部拿走,七里禅师说:“你多少给我留一些,我有用。”
那个强盗感到很惊奇,又想这么容易就拿到了钱,于是就留了一些钱。就在他要走的时候,禅师说:“拿了我的钱,至少应该说声谢谢呀!”
那个强盗于是开玩笑地说了声“谢谢”,然后就打开门,飞快地跑了。
可是才走没多远,他就被路过的官府的人抓住了,强盗对抢七里禅师的钱一事供认不讳。官府的人找到禅师,对他说:“这个人可曾抢劫你的财物?”
禅师说:“没有呀!钱是我给他的,他已经谢过我了。”
官府的人没有办法,只好将强盗放了,强盗感激万分,拜倒在七里禅师脚下,说:“求禅师收我为徒。”禅师看他诚心悔过,于是就收他为徒了。
当强盗用刀抵着七里禅师的时候,他用一种只有禅宗才会采用的方式,指点强盗“改邪归正”,这是禅师的本性。度人是佛的责任,也是佛的义务。
一个人要活得不窝囊、不黯淡、不委屈、不晦涩,才能抬头挺胸,尽到应尽的责任。人应当活在义务里,才能通畅光明,坦然无愧。
无乐小乐,
小辩小慧;
观求大者,
乃获大安。
——《法句经卷?安宁品》
天堂与地狱
禅师的宽容与慈爱,好似一种无声的力量,在学僧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这种无声的教诲令学僧有口难言,心服口服。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生活的启示呢?在恒心和爱的支持下,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不能逾越的障碍!
夏季的一个傍晚,天色很好。
海澄大师到寺外散步,在一片空地上,看见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和一位妇女。那孩子正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只立在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那孩子有时能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海澄大师便站在他身后不远处,看他打那瓶子,因为他还从没有见过打弹弓这么差的孩子。
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那孩子便把石子放在皮套里,打出去,然后再接过一颗。
从那妇女的眼神中可以猜出,她是那孩子的母亲。
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但海澄大师站在旁边都可以看出,他这一弹一定打不中,可是他还在不停地打。
海澄大师走上前去,对那母亲说:
“让我教他怎样打好吗?”
男孩停住了,但还是看着瓶子的方向。
他母亲对海澄大师笑了一笑:“谢谢师父,不用了!”
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海澄大师怔住了。半晌,才喃喃地说:“噢……施主,对不起!但他为什么要这么玩?”
“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
“呃……”海澄大师语塞了,“可是他……怎么能打中呢?”
“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海澄大师沉默了。
过了很久,那男孩的频率逐渐慢了下来,他已经累了。
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海澄大师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打一弹,再转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
他只知道大致方向啊!
过了很久,夜色笼罩下来,海澄大师已看不清那瓶子的轮廓了,便转身向寺庙的方向走去。
走出不远,海澄大师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
宽恕别人的错误往往能拯救他的灵魂。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就是一个人品质的外在表现。与人交往的时候,时刻都不要忘记你的礼节与教养,因为它既可以带你升入天堂,也可以带你进入地狱。
这天,名叫信重的武士向名叫白隐的禅师请教说:“真有地狱和天堂吗?你能带我去参观参观吗?”
“你是做什么的?”白隐禅师问。
答曰:“我是一名武士。”
“你是一名武士?”禅师大声说,“哪个蠢主人会要你做他的保镖?看你的那张脸简直像一个讨饭的乞丐!”
“你说什么?”武士热血上涌,伸手要抽腰间的宝剑,他哪受得了这样的讥嘲!
禅师照样火上浇油:“哦,你也有一把宝剑吗?你的宝剑太钝了,砍不下我的脑袋。”
武士勃然大怒,“唰”的一声抽出了寒光闪闪的利剑,对准了白隐禅师的胸膛。此刻,禅师安然自若地注视着武士说道:“地狱之门由此打开!”
一瞬间武士恢复了理智,觉察到了自己的冒失无礼,连忙收起宝剑,向白隐鞠了一躬,谦卑地道歉。
白隐禅师面带微笑,温和地告诉武士:“天堂之门由此敞开!”
本来缘有地,
因地种花生。
本来无有种,
花亦不曾生。
——慧可禅师
合作才能“双赢”
有时为他人做嫁衣也会有一份成就感,并且一定会为你赢得更多的朋友。这自然会使你的工作快乐得多。
一位老禅师坐在快速前进的马车上,一不小心掉了一只刚买的新鞋子。由于急着赶时间,也来不及停车去拾取了。
他身边的小沙弥叹了口气说:“师父,好可惜呀,刚买的新鞋子呢。”
没想到老禅师迅速地把另外一只也扔了出去,小沙弥惊讶地问道:“师父,您这是做什么呀?”
老禅师微笑着解释说:“这一只鞋无论怎样,对我而言已经没有用了,如果有谁能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
这也是“双赢思维”的一种体现。希望别人为自己做些什么的同时,也想想自己能够为别人做些什么吧!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往往能够为你带来巨大的能量。
南岳衡山,福严寺掩映在茂林修竹古藤老树之中,怀让禅师在寺前看到一个人正踏着夕阳余晖而来。
“施主是……”怀让问道。
“弟子特来投拜大师。”那人说道。
“不,公非出家守灯之人。”怀让禅师对着来人说道。
那人长叹不止。原来他叫李泌,才高八斗,是唐肃宗李亨身边的重臣。可当时宦官李辅国弄权嫉才。他为逃避灾祸,就想到衡山隐居。怀让终于心动,留他居住,并和他成为一对好朋友。
数年后,唐肃宗驾崩,李辅国暴死,新皇帝唐代宗派人来到衡山,召李泌出山回京城。
七十高龄的怀让率弟子为李泌送行。在寺院门口,李泌忽然发现一棵枯死多年的老树冒出了新芽,便问:“这树死了多年,怎么又发芽了呢?是因为尊师为寺住持,率众植松杉十万株,感动了天地,让枯木逢春吧!”
怀让说:“不是的,是我每天为它浇水,它才慢慢活起来的。”
李泌闻言,感慨良多。
枯树发芽,源为生命之水。山河大地,鸟兽花草也有禅心体验啊!
李泌于是大悟,提笔写了三个大字,便匆匆赴任。
那三个大字为“极高明”,后来被镌刻在寺前的石崖上,字体遒劲朴实,启迪后人。
枯木逢春的奇迹不难出现,难的是要坚持不懈地用心付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世事皆如此,只有这样才是真高明。
两个年轻人从小一起长大,因为都非常争强好胜,所以始终争斗不休。有一次,他们一同去向一位禅师请教,怎样才能获得成功。禅师就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肥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鱼来了,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寻找大海,他们每次只煮一条鱼。经过长途跋涉,他们终于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禅师随后语重心长地总结道:“竞争并未见得给人们带来成功,很多时候,精诚合作才是制胜之道。”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人与人之间“1+1”的力量往往大于“2”,合作才能双赢。
团团秋月印天心,
是物前头有一轮。
入穴虾蟆无出路,
却冤天道不平均。
——白云守瑞
去除心中的枷锁
有形的枷锁并不可怕,也不难去掉,关键是心灵上的枷锁。有形的枷锁没有多少人戴,但又有多少人在忍受着心灵上无形枷锁的煎熬呢?去掉它吧!你会感觉无比轻松。
灵树如敏禅师主持的灵树院二十年来都没有人负责“首座”之职,每当人家问起,禅师就回答:“我的首座刚刚出生啊!”再有人问,又以“我的首座正在牧牛”或者“我的首座正在行脚之中”等语回答,使问的人都不知所云。
有一天禅师忽然命令寺内撞钟击鼓,吩咐大家都到山门外迎接首座。正在寺众们万分讶异、半信半疑的时候,果然看见一位托钵的游方僧向山门走来,他就是云门禅师。如敏禅师便请其担任首座之职。于是大家都相传灵树禅师有能知过去和未来的神通。
过了不久,五代后汉刘晟正当兴兵征讨之时,听说如敏禅师神通,便亲自入院,拟请示禅师一些未知的将来,以便在决策问题上做参考。
哪知如敏禅师已预知其意,就抢先圆寂了。
刘王来到寺院,得知禅师已经去世,奇怪地问道:“禅师生的什么病?怎么这么快就圆寂了呢?”
侍者诚实地回答道:“禅师并没有生病,他早知道你要来,所以就先去了。不过,禅师留下一个盒子给你。”
刘王接过盒子,发现里面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人天眼目,堂中首座。”刘王悟其意旨,于是罢兵,礼请云门禅师晋住灵树院,担任住持。
云门禅师是浙江人,他在35岁那年,经睦州的介绍去参拜著名的雪峰禅师。
这天他来到雪峰所在的大山下,并没有直接上山,而是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在等什么。
这时来了一个小和尚挑着水正准备上山,云门便走上前去对那和尚说:“你是不是要上山去?”小和尚点头应答。“那请你为我带几句话给雪峰吧,不过你一定不要说出是我让你说的。”小和尚答应了。于是他便说:“你到了寺里,第二天一早等大家集合完毕,方丈开始讲法时,你便出来站在他面前说:‘可怜的老家伙,你怎么不拿掉你颈上的铁枷呢?’”
第二天等到雪峰刚要讲法时,小和尚突然说出了云门教给他的那些话。雪峰一听愣住了,他知道小和尚没有这么高的悟性,讲不出这样的话来。于是便跑过去抓住小和尚的衣领道:“快说!快说!这是谁告诉你的?”
小和尚一边挣扎一边辩解,死活不说是谁告诉他的。雪峰见状便叫侍者拿绳子来捆他,他吓得浑身哆嗦,只好坦白说:“是山下的一个和尚教我说的,他不让我告诉你是他说的。”雪峰听罢便对众人说:“你们的导师来了,赶快下山去迎接吧!”于是众僧一起下山去迎接云门。
云门来到寺里,雪峰一见到他便说:“你为什么来这里?”云门低头不语,意思是别无所求。从那时起,二人便心心相印,默契配合。云门与雪峰切磋禅道,交互讲法,二人都在禅法上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世间最容易的事情往往也是最难做的事情,最难的事情也是最容易的事情。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人人都能够做到;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够做到并坚持不懈的,只有极少数的人。
一条青竹杖,
操节无比样。
心空里外通,
身直圆成相。
——汾阳善昭
心怀仁爱便无敌
慈悲为怀,仁者无敌。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行为是正直的,合乎礼法的,就不必去计较别人的毁誉,而应该把完成自己的目标放在首位,一定要持之以恒去追求。
有兄弟三人,虽然没有出家,但是特别喜好打坐参禅,还曾跟随佛光禅师学禅。后来兄弟三人为了追求更高的悟境,一起相约出外行脚云游。
有一天,在日落时三人借宿于一个村庄,恰巧这户人家的男主人刚去世不久,妇人带了七个子女生活,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第二天一早,到了三兄弟上路的时候,最小的弟弟突然对两位哥哥说:“两位哥哥继续参学去吧!我决定留在这里不走了。”
两位哥哥对弟弟的行为非常不满,认为他太没有志气,出外参学才见到一个寡妇就动心想留下来,于是他们劝也懒得劝,拂袖而去。这位寡妇要独自抚育七个年幼的孩子实在不容易,看到这位行者自愿留下来帮助她,当然求之不得。看到三师弟一表人才,妇人表示愿以身相许。三师弟没有直言拒绝,只是说:“你丈夫刚死不久,我们马上就结婚实在不好。你应该为丈夫守孝三年再谈婚事。”妇人一听,对三师弟更加敬重。
三年以后妇人再次提出结婚的要求,三师弟又道:“如果现在我和你结婚,实在对不起你的丈夫,让我也为他守孝三年吧!”妇人觉得三师弟说得在理,就没有强求。
三年后,妇人又提出要结婚,三师弟再度婉拒道:“为了我们将来更加幸福美满,无愧于心,我们共同为你的丈夫守孝三年再结婚吧!”
如此三年、三年,再三年,岁月如梭,一晃九年就过去了,这一家的小儿小女都已长大成人。三师弟看到他助人的心愿已完成,就向妇人说明自己矢志求佛的决心和当年留下来的初衷,然后与这一家人道别,独自踏上了继续求道的漫漫长路。
智源和尚落到了一伙强盗手中,他们把他的衣服剥光,并在凛冽的寒风中把他抛在道路上。
一个过路人乘车走到他身旁,智源和尚向他申诉自己的遭遇并且恳求帮助。过路人同情地回答:“我可怜你,我也情愿把我所有的一切都给你。不过请你不要请求别的效劳,因为你的样子使我难过。你看,那里来了人,请把这只钱袋给他们,他们会帮助你的。”
智源和尚答道:“谢谢,不过,如果人道的义务需要这种苦难,那应该也有力量正视苦难。你的整个钱袋让我感受不到一点儿想要帮助我的意愿。”
第二个过路人出现了,智源和尚又提出了自己的请求。对这第二个人来说他的钱是很珍贵的,但他仍然想要履行人道的义务。他说:“如果为你浪费时间,我就错过了赚钱的机会。如果你支付我所失掉的那些钱,那我就背你到离这里一小时步行路程的修道院去。”
智源和尚反驳道:“这是个理性的决定,但是应该说,你的甘愿效力使你花费不大。你看,那里来了一个骑马的人,他会给我帮助,你却为钱出卖这种帮助。”
第三个人停下来了,智源和尚对他重述了自己的厄运。听完叙说以后,那人沉思一会儿,自我斗争了一番。最后他说:“我很难离开外套,它是我硕大身躯的唯一保护,我也很难给你留下我的马,因为我已经筋疲力尽了。但是义务命令我帮助你。就坐在我的马上,裹在我的外套里吧——我会把你送到给你帮助的地方去。”
智源和尚回答:“善良的人,谢谢你的好心,但是你自己也境遇窘迫,不应该为了我再吃苦。你看,那里走来了两个强壮的人,他们会给我帮助,你太为难了。”
这时两个过路人走到智源和尚跟前,并且开始询问他的不幸。智源和尚刚刚开口,他们两人就惊讶地叫起来:“这是他!这正是我们搜寻的那个家伙。”而他也认出了他们,并且惊讶而愤怒起来。
他明白,他们认出他是他们恳求过的仇人,还是造成他们不幸的罪人,他们追赶他是为了向他讨还血债。他说:“让你们的愤恨和报复如愿以偿吧,我只能从你们那里指望得到死。”“不,”其中有一个人答道,“为了让你知道我们是谁和你是谁,把这件长衫拿去穿上吧。我们两人一起架着你,把你带到能帮助你的地方去。”
智源和尚深受感动,不禁感叹起来:“啊,宽宏大量的仇人,你使我感到羞愧,你解除了我的怨恨!请让我拥抱你,并且以真诚的宽恕完成善行吧!”
那人冷漠地回答:“安静些,朋友,不是因为我想给你帮助,宽恕你,而是因为你遭到了不幸。”
“那请你把自己的衣服拿回去,”智源和尚高声说着,从自己身上脱下了衣服,“听天由命吧;死了,总比成为接受傲慢仇人救命之恩的人好些。”
他站起来并想出发赶路,然而这时第五个过路人走到他跟前,这个人肩上挑着沉重的担子。
智源和尚想:“我已经这么多次受骗了,而这个人不像是那种想帮助我的人,就让他从旁边过去吧。”
过路人发现智源和尚后,立刻放下自己的担子。他冲动地说:“你看,你受伤了,也没有气力。最近的村庄也很远,在勉强走到村庄以前,你会因为流血过多而衰竭。趴在我的背上吧,我会把你带到村庄的。”
“你的担子怎么办呢?这样一来,你不得不把担子丢在路上。”
“我不知道,也不想这件事。”挑担人说,“我只知道,你需要帮助,我有义务给你帮助。”
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能够关照和帮助别人的人就不是弱者,而是强者。
有一个贫穷的沙弥。他穷得一无所有,终日以乞讨为生,但他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从不伤害生灵,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有一次,这个沙弥一连三天没吃到一点儿东西,饿得头昏眼花。他路过一个人家,便跌跌撞撞地走进去讨饭。这是一个富商之家,家里富丽堂皇,陈设极其考究。女主人见他饿得可怜,便令佣人摆上丰盛的饭菜款待他。这沙弥大喜过望,独自狼吞虎咽起来。
这家的男主人,是个珠宝收集者,经常高价收购来自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家里收藏的名贵珍宝,应有尽有,简直成了珠宝陈列馆。
这天回家,他兴高采烈地拿回一颗珍珠,这是一颗光彩照人、价值连城的珍珠。他兴冲冲地走进房内,只见有一个沙弥在独自吃饭,便把珠子放在桌上,转身进内室去换衣服。就在他刚刚转身离开的时候,家里养的一只鹦鹉飞了过来,一口将那颗珍珠吞到肚里。
不一会儿,男主人换好衣服和妻子一起出来了。他忽然发觉那颗宝贵的珍珠不见了,便急忙向沙弥问道:“那颗珠子哪儿去了?”
沙弥一听愣住了,随即回答道:“什么珠子?我没看见啊。”
男主人又追问道:“那么,可曾有人来过吗?”
沙弥回答:“不曾有人来过。”
于是男主人勃然大怒地说道:“我刚才明明把珠子放在桌上,而这里除你之外,再无一人,珠子转眼之间就不见了,肯定是你偷的!你这没良心的家伙,我们好心好意地布施饭菜招待你,你却恩将仇报,偷人家东西。今天你老老实实地把珠子交出来,我便饶你一命,否则就把你活活打死!
沙弥闻言并未惊慌,反而坚定地说道:“我没拿,绝非是我拿的!”
男主人听罢大怒,抄起一根木棒,劈头盖脸地向沙弥打去。沙弥被打倒在地,鲜血直流。
此时,那只吞了珠子的鹦鹉正飞过来饮血,恰好与男主人挥舞的木棒相撞,当即被击身亡。这时,沙弥说:“住手!我告诉你吧,是这只鹦鹉吞了你的珍珠。”
男主人一听,忙吩咐仆人把鹦鹉的肚子剖开,果然取出了那颗珍珠。男主人手持珍珠,奇怪地问道:“你明知是鹦鹉吞了,可你为什么不早说呢?也免得受如此皮肉之苦。”
沙弥回答道:“我持佛戒,不得杀生。本想告诉你真相,又担心鹦鹉遭剖腹之祸。现在鹦鹉已经死了,说出来也无所谓了。如果鹦鹉未死,你就是打死我,我也不会讲的。”
男主人听罢,内心十分惭愧,连连向沙弥赔礼道歉。而沙弥却平静得像不曾发生过此事一样,脸上毫无怒色,并给男主人讲了了缘大师小时候的一则故事。
了缘大师出家之前俗名叫了了。
有一次,小了了全家在假日里到森林中去:父亲、母亲和四岁的了了。森林里是那么美好,那么欢快。父母让了了看看盛开着的铃兰花的林中旷地。
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第一朵花开放了,粉红粉红的,芬芳扑鼻。
全家人都坐在灌木附近。父亲在看一本有趣的书。突然雷声大作,落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
爸爸把自己的雨衣给了妈妈,虽然她并不怕雨淋;而妈妈却又把雨衣给了了,虽然他也并不怕雨淋。
了了问道:“妈,爸爸把自己的雨衣给您,您又把雨衣给我穿上,你们为什么这样做呢?”
“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妈妈回答说。
“那么,我为什么保护不了任何人呢?”了了问道,“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人啰?”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真是最弱小的人!”妈妈笑着回答说。
了了朝蔷薇丛走去,掀起雨衣的下部,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两片蔷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自卫能力。
“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吧,妈妈?”了了问道。
“是呀,现在你是强者,是勇敢的人啦!”妈妈这样回答他。
流水下山非有意,
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
铁树开花遍界春。
——宋?止庵守净
找到生活中的天然随性
禅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对印度佛教教义的一种改写,其中包含着超脱的人生智慧和现实的人生热情。重要的是:人们不能执著于其中的说法,不能固执于个别的言辞,而是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寻得一份真意和随性。
有一次,大学士黄山谷去拜访祖心禅师,见禅师日日轻松安稳,处处安详自在,黄山谷总觉得禅师有独特的处世秘诀未曾传授。
一日,他们一起走在山坡上,大路两旁开满了各种鲜花,姹紫嫣红,散发着香气。
祖心禅师就问黄山谷:“你闻到花香了吗?”
黄山谷望了望两旁盛放的栀子、茉莉、百合,再望望崖顶寺院周围满满绽放的桂花,忍不住称赞:“当然闻到了,太香了!”
又过了一会儿,他们爬到一个小山峰上,放眼望去,只见群山起伏,连绵不绝,白云缠绕,晚霞夕阳。
祖心禅师就又问黄山谷:“你看到这美景了吗?”
黄山谷称赞道:“此景犹如仙境,让人流连忘返啊。”
祖心禅师点点头,笑着说:“你同我一样闻到了花香,见到了美景,所以我并没有对你隐瞒什么呀!”
黄山谷一怔,顿时醒悟过来。
处世秘诀,并不是什么特殊的方法和本领,而是眼前每一时刻的洒脱,和当下每一地方的自在。如果终日为一些俗念所负累,只会两眼不见、两耳不闻。闻不到美妙的花香,看不见动人的美景,领悟不到处世秘诀。
《百喻经》记载了一则猎人赠予四个商人的儿子猎物的故事:
梵授王统治的波罗奈国,有四个富商。他们各有一个儿子,都长得风流倜傥,且喜结伴而行,共闯江湖。
有一天,四位商人之子又一起出城,途中坐在路边休息,互相交谈自己近来的所见所闻。这时,有一位猎人打猎回来,车上装了许多猎物,其中光鹿就不少。猎人驾着马车疾驰而来,准备进城卖掉这些猎物。
四个年轻人看到满载猎物的马车驶来,其中一个迅速从地上站起来,说道:“我向猎人要块肉去。”话音刚落,他已经走到马车前,很不礼貌地说:“喂,大猎人,快点割块肉给我!”猎人见这个年轻人如此傲慢无礼,便不卑不亢地回答:“向人索要东西,怎么能以这样的口气呢?要和气换和气才对呀!我不会拒绝你的要求,但是按照你的言辞来决定给你哪一块肉。”说完这番话,猎人便念了一首禅语:
公子索要肉,
出言欠和逊。
按君言粗鲁,
只配得筋骨。
第一位商人的儿子拿着猎人给他的鹿骨,悻悻地退回原来坐的地方。第二位商人的儿子也站了起来,说道:“我也向猎人要肉。”他来到猎人面前,和颜悦色地说:“大哥,能给我一块肉吗?”猎人笑着说:“当然可以。我也会按照你的言辞来决定给你哪一块肉。”接着,猎人扶着把手,也念了一首禅语:
人说尘世中,
兄弟手足情。
按君言辞和,
送君鹿腿肉。
第二位商人的儿子拿着猎人给他的鹿腿,高兴地回到路边。第三位商人的儿子也站起来,说道:“你们都向猎人要了肉,我也去。”他来到猎人面前,满脸笑容,用温和、尊重的语调说道:“老爹,请给我一块肉好吗?”猎人也报以一笑,很爽快地说:“我会按照你的言辞决定给你哪一块肉的。”说完这话,他又念了禅语:
儿呼一声爹,
为父心头颤。
按君言辞敬,
赠君心头肉。
第三位商人的儿子拿着猎人给他的鹿心,愉快地回到年轻的朋友身旁。第四位商人的儿子迎着他站起身来,说道:“我也去向猎人要肉。”他来到猎人面前,含着亲切的微笑,诚恳而又尊敬地说:“朋友打猎辛苦了。能否赏我一块肉?”猎人也礼貌地微微颔首,潇洒地说:“没问题,朋友。我将会按照你的言辞来决定给你哪一块肉的。”说罢,他第四次念起禅语:
村中若无友,
犹孤居森林。
按君言辞美,
赠君倾我车。
猎人恐怕年轻人没听清楚,再次强调:“朋友,上车来吧!我要将这整车猎物都送到你家里去。”第四位商人的儿子也不客气,让猎人驾车把满车鹿肉送回自己家。他吩咐仆人卸下肉后,让厨子马上烹煮,热情招待猎人。他们边饮酒边交谈,吃喝了整整一夜,尽兴而散。
每个人有不同的修养和处世方法。在人际交往中,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真诚换取真诚,尊敬赢得尊敬。
两位很虔诚、很友好的教徒结伴前往遥远的圣山去朝圣。当圣者看到这两位如此虔诚的教徒风尘仆仆地来到圣山时,非常感动,于是告诉他们说:“我要满足你们一个心愿。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他的愿望就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就不要许愿了,因为你可以得到那个愿望的两倍!”
这时一个信徒在心里打起小算盘:“太好了,我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但是,我不能先许愿,凭什么你能得到两倍的愿望?”
另一个信徒也暗自思忖:“要坚持住,一定要让他先许愿!”
于是,两位教徒先是“谦让”,接着开始推来推去,最后竟发展成恶语相加、拳脚相向了。
吃了大亏的教徒干脆把心一横,狠心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
很快,他的一只眼睛瞎掉了,而他的伙伴立即瞎掉了两只眼睛。
如果你对他人总是怀有善意的念头,那么你终将得到善意的回报;如果你对他人怀有恶意,那么“恶念必将得到恶果”,你终究会加倍地得到恶果。这是为人处世的道理,也是人际交往的法则。
实施上,合作制胜才是真正有效的生存之道,为什么故事当中的两位信徒不将得到的东西再行分配,一人一半呢?
世上总有那么多愚蠢的世人,总是斤斤计较于自己分到的饼有没有别人的多,而忽略了如何与别人联合起来获得更多的饼。
南泉水牯自天然,
随分些些任变迁。
大笑一声天地窄,
更无尽法与人传。
——月林诗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