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袁敬调集府衙几十名官兵,许少儒四人也乔装成官兵混在里面。然后,袁敬亲自带队,往钱塘县古林的地方而去。当然他们行事很低调,尽量做到隐秘。
到了晚上,他们来到钱塘县古林的地方埋伏了起来,在各方面都最好准备,不要出现落网之鱼。
很快,有一堆人出现了,袁敬等人看的明白,这些人与大明朝服饰不同,明显是倭寇之流,共有十几个,人数不算很多,但是,只要出现结队的倭寇,战斗力就不容小觑。
这些官兵平时都在杭州城里当差,很难有机会出城做任务,而且听说倭寇一个个如夜叉,体大如牛,眼如巨灯,口长獠牙,面色赤红,煞是可怕。所以,这些官兵一见到倭寇来了,心里无不生出胆怯之意。但是,袁敬在来之前已经吩咐,如果临阵脱逃,误了大事,以通倭寇罪论处。按照大明律例,通倭寇,全家抄斩。就算这些官兵再怎么害怕,也不敢因此害了全家人性命。
许少儒认得当中带头的倭寇,正是前田麻友。他不知道前田麻友是怎么取得杨府的信任,然后找到这些倭寇来骗杨府等人。
其实,南叶流在龟岛被伊贺忍者所灭,她已经没有武士可以差使。这些武士是他从别的地方找来的流浪武士,然后自己找到了杨府,就说只要给好处,那就保证他们在海上的通行。
杨府对南叶流被灭也有所耳闻,所以一直在找能够重新保护他们的人。前田麻友就是因为这一点才能够成功的让杨府等人出来与他接头,并且送上好处。
只要杨府等人派出人来与前田麻友接头,袁敬就可以当场擒拿,人赃并获,从而一举打掉深藏于民间通倭寇的毒瘤,为官兵剿灭倭寇扫清障碍。
前田麻友等人到了这里没多久,又有一伙人赶着几辆马车出现了。
袁敬一看,顿时大喜,眼睛里闪出一样的光来。
前田麻友迎上去,双方见面。
许少儒看得明白,来的人正是杨府的人,而且还是方总管带头。看来他们初次见面,方总管代表杨府杨名,必须要出面,当面洽谈相关事宜。
不一会儿,又有一队马车出现在现场,他们是城北李家派来与前田麻友洽谈的。又过了会儿,城东赵家也出现了。
袁敬一看人都到齐了,下令出击。
只听一声炮响,官兵一起杀了出来。
前田麻友一见,知道许少儒通知的官兵收网了,立马跑了。
其他倭寇见官兵杀出,正想杀出一条血路,没想到领头的前田麻友一转眼就不见了,不由得在气势上灭了一半,气势减半,战斗力就相应减少。
几家人见官兵杀出,一个个东奔西窜,争相逃命,可是哪里能够,不是别杀就是被抓了起来。
方总管一见官兵出现,吓得肝胆俱裂,一下子溜到马车下躲了起来。
转眼间,几家的人死了一些人,其余人全部被抓了起来。就只剩下了倭寇。这十几个倭寇虽然战斗力减少,但是也是不可小觑,他们拿着武士刀,一个个凶神恶煞,官兵们看见了,也是害怕的不得了,但还是迎战。
许少儒有些好奇,这些倭寇是前田麻友的同胞,这不是摆明了帮着大明坑同胞么?
有许少儒几人在,这些倭寇自然不在话下,很快,这些倭寇要么被抓,要么死去了。
“不对!”袁敬突然说道。
许少儒道:“大人,有什么不对。”
袁敬道:“少了一人。这里死的倭寇数量和被抓起来的倭寇数量加起来不是刚才倭寇来的数量。我仔细清查了一下,确实少了一人。”
许少儒自然知道少的人是谁,他可不想告诉少的人是帮着他们搞定这事的人,前田麻友毕竟在官府眼里是倭寇,朝廷要是查到官府私通倭寇,那可就说不清了,于是打马虎眼,道:“不可能啊。应该不会有人在我们的眼皮子里地下逃跑的。”
袁敬皱了皱眉,道:“确实少了一人。”吩咐官兵道:“你们再在周围找找,看看有没有什么发现。如果发现了倭寇,格杀勿论。”
官兵应诺而退。
“许哥哥,你看。”朱瑶突然叫道。
许少儒看向朱瑶道:“怎么了。”
朱瑶道:“这里躲了一人。”
袁敬走过去,依照朱瑶所指,看去,见马车底下确实躲了一人。
许少儒见了,有些惊讶,因为一向高高在上的方总管竟然狼狈地躲在马车底下,道:“原来是方总管。”
袁敬吩咐道:“去把他给我把他抓起来。”
方总管还不肯出来,两名官兵硬是把方总管从马车底下给拖了出来,然后用绳子把他捆绑住了。方总管看到许少儒,有些惊讶,道:“原来你是官府派来的。”顿时恍然大悟,道:“我应该早就想到这一点的。”
许少儒笑道:“我费了这么大的劲,终于将你们一网打尽,绳之以法了。接下来,你们就等着受到大明律例的制裁吧。”突然又想道一件事,把袁敬叫道一边,道:“知府大人,我有件事要跟你说说。”
袁敬抓获了通倭寇的人,心情大好,道:“有什么事就说吧。”
许少儒道:“你们官府也有通倭寇的人。”
袁敬似乎有些无奈地点点头,道:“根据我的调查,确实如此。”
许少儒有些惊讶,道:“大人知道是谁?”
袁敬叹了口气,道:“知道,但是我官小,没有直接证据揭发。”
许少儒地下了头,官大一级压死人,一个小官揭发一个大官,在官场上无异于以卵击石,除非是都察院御史下来查。
许少儒知道袁敬的难处,也就没有再说什么了。
不一会儿,周边巡查的官兵回来了,向袁敬报告道:“大人,没有发现倭寇的踪迹。”
袁敬道:“看来是让他跑了,找不到就算了,押上犯人,回城。”
这天,袁敬公审抓获的方总管等人和倭寇,堂上还摆着物证马车。杭州城很多老百姓都围在大堂外面,看这次公审。许少儒等人也乔装成普通老百姓来看。
“哐!”
一声啰响,有人道:“三司大人到,其余人回避。”
大堂外的人呼啦啦让出一条道,有官兵上来守住。
袁敬没想到三司会到,立马上前,来到大堂门口躬身行礼迎接。其余百姓也都已经跪下。
不多时,只见三位身穿孔雀纹的官员在官兵的拥簇下出现了。
袁敬道:“下官杭州知府袁敬见过三位大人。”
三人中左边的那个道:“听说袁知府办了一件大事,我等特来旁听。”这人是三司中提刑按察使,掌管一省司法刑狱。
袁敬道:“下官不敢,三司大人到场,里因由三司大人审理此案。”于是退在一边道:“请三位大人上座。”
三人中间的人是布政使,掌管一省民政。他说道:“袁大人,这个案子还是你审,我们就是旁听。来人啊,抬三张椅子来。”
有衙役抬来三张椅子放在一边,三司坐上。
袁敬道:“那下官就遵照三位大人的指示。”
坐在下首的是都指挥使,道:“袁大人,审案子吧。”
袁敬坐在堂上,对堂下方总管等人道:“堂下何人?”
方总管脸上布满恐惧之色,道:“小民方吉,是杨府的管事。”
方总管旁边一人道:“小民范庄,是赵府的管事。”
范庄旁边一人道:“小民黄文正,是李府的管事。”
袁敬看向一旁捆绑的倭寇,道:“你们叫什么名字?”
倭寇一个个激愤,看着袁敬,恨不得吃了他,一个个叽里呱啦的,根本听不懂。
在堂下写口供的师爷对袁敬道:“大人,这些倭寇言语与我大明有异,叫人听不懂。”
都指挥使道:“这群倭寇一个个不老实,要是我,先打老实了。”
袁敬一听有理,吩咐道:“打!”
顿时间,大堂内鬼哭狼嚎。大堂外的民众见此,看得很是热闹很是爽快,叫人大呼过瘾。
打了一会儿了,这些倭寇顿时没了刚才嚣张的气焰。
袁敬叫停,又想了想,这些倭寇言语与大明不同,沟通成了障碍,于是问倭寇,道:“你们中有谁会说我大明朝的官话。”见这些倭寇一个个畏首不说,也是无可奈何之色。
布政使道:“这些倭寇的口供可有可无,你只要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审理清楚了,就可以了。”
有布政使发话,袁敬自然遵照,回道:“是!”于是开始审理,道:“堂下之人,你们昨夜子时,驾着马车带着粮食,与倭寇在钱塘县古林会面,究竟是何意?谁来把这件事请说说。”
方吉、范庄、黄文正三人跪在堂下,低着头,不时侧过去看看另外两人。他们冒着冷汗,哪敢有半句话说。
袁敬不动声色地道:“你们与倭寇相通,被本官抓了个正着,就算不说,我也有权立马杀了你们。”
三人一听说要杀自己,无不全身发软。
袁敬道:“方吉,你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