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利婚后的日子风平浪静,苏真没有找过他,李培明也没有找过他,曾经的过往,好像是一场梦,梦醒后,梦里的故事不再延续,梦里的人视而不见,彼此形同陌路。
徐有利收起先前的担心,不再因为苏真怀孕的事寝食不安,他猜测苏真或许是偷偷打掉了孩子,李培明是没胆量再找自己理论,如此这样最好,井水不犯河水的生活正是婚后的徐有利所希望的,在他徐有利的情场字典里:女人如衣服,玩过就扔。
苏真怀孕的事,双方当事人一个不追究,另一个不负责,彼此倒也显得相安无事。不过,这怪异情形倒是应了一句俗语“皇上不急太监急”,苏雪根眼看着女儿不久即将临盆,愁得是日日如热锅上的蚂蚁。
绞尽脑汁的苏雪根,冥思苦想多日,突然想到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抱养给远方亲戚的弟弟苏雪茂。
当年,苏雪根很小时候,他父母靠挣工分养活一家老小六口人,日子过得十分清苦,不久后苏雪根爷爷奶奶的一场大病令原本贫寒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经常没法填饱肚子的苏雪根跟弟弟常常半夜饿醒,跑去厨房水缸里舀凉水喝来止饿。
苏雪根六岁,弟弟四岁那年的春节,家里来了一男一女两位衣着光鲜体面的客人,两位客人不仅穿着华丽,出手也大方,不但送给苏雪根还有弟弟一人一套新衣服,还买了一大堆五颜六色的糕点、糖果,还有水果给兄弟俩吃。
苏雪根跟弟弟从来没见过这么多好吃的,弟弟抓起一根香蕉带皮就啃,苏雪根也差点被菠萝坚硬杂乱的外皮磕掉了牙齿。女客人满脸含笑,帮着弟弟剥开香蕉皮,再干净利索地削去菠萝外皮,把淡黄色果肉切成小块让他们兄弟俩吃。
苏雪根父母对男女表现得十分恭敬热情,拿出家里平日舍不得吃的精米白面,还有别人之前送的一小块熏肉,就着一颗大白菜剁成馅,包了满满一篦帘饺子。
热气腾腾的饺子上桌后,兄弟俩的小肚皮已经被水果糕点撑得圆鼓鼓的,勉强能塞下一小碗饺子。大人们一边吃饺子,一边说说笑笑,相谈甚欢。从不喝酒的苏雪根父亲,破天荒的第一次跟男客人喝起了白酒。
那天晚上,吃饱喝足的苏雪根跟弟弟早早爬上他们的小床准备睡觉,母亲收拾完家务,安排客人睡下后,来到兄弟俩的小屋里。母亲抱起弟弟,要弟弟去她的房间跟她一起睡。苏雪根也要去,母亲不许,让他一个人早点睡觉。
第二天吃过早饭后,两位男女客人领着弟弟,三人像是要一起出远门的样子,苏雪根也想跟着去,母亲眼圈红红的拽住他的手不让他去。弟弟苏雪茂倒是显得十分兴奋,边走边回头笑嘻嘻的安慰苏雪根:“哥哥,三叔领我去城里玩几天,你等我回来,我给你买很多很多糖吃。”
苏雪根在家等了一天又一天,他没等回弟弟,更没等到弟弟说的买给他的糖果。
苏雪根天天缠着母亲,问她弟弟什么时候回家,母亲总是安慰他,快了快了,弟弟就快回来了。
没有弟弟相伴嬉戏的生活显得漫长而枯燥,苏雪根盼望弟弟回家的渴望超过了他对糖果的渴望,他跑到后山的土地庙,请求土地爷爷帮忙叫弟弟回家,他不要弟弟买的糖果,只要弟弟快点回家,像以前那样跟自己一起玩耍……
又是一年春节,弟弟终究还是没回家,苏雪根听村里人说,弟弟是抱养给了那个叫三叔的人。
三叔是苏雪根家的远房亲戚,住在离枫泾村很远的樱花镇上,夫妻俩没有孩子,一直想要抱养本家的小孩。而苏雪根家正好穷得揭不开锅,于是双方商量着把苏雪茂抱养给三叔家。苏雪根父母虽然不舍亲生儿子去别人家,但三叔家经济条件毕竟很好,儿子去了能吃饱饭,不用再过吃糠咽菜的苦日子,这也算是对苏雪根父母的一种安慰。
苏雪根这才知道,弟弟从此就是三叔家的儿子了,他再也不会回枫泾村了,再也不会陪自己去山上摘野果,去河里抓鱼虾,跟自己挤一个小被窝叽叽咕咕的讲一些不知从哪里听来的小笑话。
苏雪根的童年因为弟弟的突然离开而变得郁郁寡欢,好在成年以后,他终于跟弟弟重新联系上,两兄弟虽然一直忙碌各自的生活很少聚会,但血缘关系不会因为空间的隔离而变得疏远,无论何时,无论彼此在何地,两人依然是亲如一家人的兄弟。
苏雪根在想如果苏真去弟弟家住一段时间,在弟弟家平安生下小外孙,这样苏真未婚生子的事情枫泾村的人就不会知道,而有弟弟一家的照顾,自己也不用担心女儿产后身体的恢复。
电话那头的苏雪茂听完哥哥吞吞吐吐的请求后,爽快的一口答应,他叫苏雪根放心,自己儿子媳妇最近因为新房装修,搬来跟自己住在一起,小两口虽然平常上班很忙,但下班后可以帮忙一起照顾苏真。
弟弟那头是答应了,苏雪根的心放了一半在肚子里,但苏真的倔脾气他是知道的,现在鱼塘正需要人手,他怕苏真不肯去樱花镇。
晚饭桌上,苏雪根先跟女儿东拉西扯说了一会鱼塘的事情,然后把话题转移到正题上,“真真,你预产期快到了吧。”
“还有不到两个月时间。”苏真低头扒着碗里的饭。
“那你打算到时候去哪里生?”苏雪根抿了一小口酒,试探女儿道。
“秦梦说叫我去镇医院生产,她妈妈在医院上班,毕竟能照顾到一些。”
“去镇上医院生产的话,难免会在医院碰上村里人,这些喜欢说咸道淡的人定会回到村里闲口论闲话。他们真把我惹急眼了,我大不了一扁担抡过去,可你毕竟还年轻,流言蜚语最伤人……”苏雪根叹口气,脑海里浮现出苏真妈妈生下苏真后,村里人背后对她的指指点点,他实在不愿意女儿也这般被人三长四短的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