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欲加之罪
欧阳烈2018-11-07 18:222,672

  厂卫坐探在吏部衙门的人缘本来就不算好,自洪武太祖皇帝立国以来,锦衣卫就对文官造了不少孽,后来永乐皇帝又弄出个东厂,文官的生命安全更无法保障,大明立国七八十年了,厂卫与文官阶级之间的矛盾可谓越来越尖锐。

  这样的大环境里,袁彬和陈公公揭举了吏部的两名官员,如果说以前吏部的官员对二人还保持着表面上皮笑肉不笑的虚假客套的话,如今官员们对二人连表面上的虚套都省了,二人成了衙门里的过街老鼠,虽不至于人人喊打,不过每个官员心里都想给他们装老鼠夹……

  被彻底孤立敌视的袁彬心里有点不好受,有心想解释,却苦于无法直言。总不能敲锣打鼓到处嚷嚷这是上面的意思,与自己无关。

  以前混迹于市井,没怎么跟文官打过交道,对文官这个群体并不熟悉。如今在吏部当差这些日子,袁彬渐渐对文官有了一些观感,有好也有坏。无论好或坏,袁彬终归不希望自己被人误会。

  ——上面的大人物明争暗斗,你们拿我一个小小的校尉撒什么气,这不有病么?

  相比袁彬的不开心,陈公公却淡定如常。

  每日仍是固定的时间来到衙门,如往常般鼻孔朝天,一副倨傲跋扈的样子,面对文官们或明或暗的瞪视,陈公公浑若未见,吏部尚书与众官员大堂议事时,他仍笑吟吟的坐在堂内,眯着眼漫不经心地玩指甲盖儿,耳朵却支楞得老高。

  宠辱不惊唾面自干的涵养看在袁彬眼里,他忽然觉得当差的这些日子,从陈公公身上学到了很多。不管自己多么讨厌这个人,不管这个人怎样的大奸大恶,身上终归是有优点的。

  …………

  袁彬稀里糊涂过着日子,朝中却渐渐掀起了风浪。

  厂卫拿人是有目的的,这是一场针对朝中文官的阴谋,拿下那些五六品的官员只是阴谋的开始。

  数日后,一个名叫董磷的人被厂卫拿进诏狱,董磷是翰林编修官,顾名思义,翰林编修官的职司是每天坐在翰林院里修书,比如前朝的史书,今朝皇帝的起居言行实录,顺便研究一下孔孟先贤的名人名言等等。

  这其实是个很悠闲的官职,翰林院属于熬资历做学术的清水衙门,没有油水,没有太大的实权,平日里可以说是无人问津,奇怪的是却被无数文人推崇仰望,国家取士首先是品德,其次是学问,而翰林院在无数文人眼中无疑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于是也就滋生出一个官场规矩,新科进士但凡入了翰林院,日后的前途无可限量,若是不入翰林直接当官,未来的官职升迁有限,少了翰林院这个熬练资历的过程,永远升不了高官,更不可能入阁拜相了。

  董磷无疑是个聪明人,他被取了进士后选择了进翰林院,当了一名普普通通的编修官,翰林院里苦苦熬练了五年,这五年里,他在翰林院皓首穷经,专研经史,俨然一副不问世事的高人形象。

  然而,形象只是做给外人看的,寒窗十余载,辛苦考取功名,不为当官为什么?高举双臂喊几声“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无可厚非,但谁心里真会这么想?

  苦熬五年后,董磷的耐心也到了极限,他不想再待在翰林院这个淡出鸟来的地方了,他要当官,他要掌权,他要放飞自我。然而无奈的是,这五年里约莫演得太逼真了,董磷真的在翰林院专研学问不问世事,而忘记经营朝中人脉了,当他走出翰林院放眼望去,却愕然发现满朝上下别说靠山了,连认识他的人都没几个。

  董磷傻眼了,这时的他好想唱一首《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然后找个没人的角落狠狠抽自己的耳光。

  没有靠山,朝中无人,怎么办?董磷抽完自己耳光后一咬牙,他觉得自己应该励志一点,不靠天不靠地,只靠自己。

  于是他果真干出一件很励志的事,他给内阁大学士们写了一封奏疏,奏疏的内容清新脱俗,他要毛遂自荐,举荐自己当官,不仅自荐,连官职都给自己安排得妥妥当当,他要当太常寺卿,组织分配都不干,就要当太常寺卿,谁都拦不住。

  这个励志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读书千万别太投入,太投入了容易影响智商,严重点的可能会要命。

  拿着董磷的自荐奏疏,内阁大学士们很无语,而且很疑惑,这个缺心眼儿的家伙从哪里冒出来的?

  接下来怎么办?当然把奏疏扔回去,让这位专研学问把脑子弄傻了的翰林编修官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

  自荐,封还,按说事情就这么结束了。可是,董磷的这封奏疏落入了有心人的眼里。“有心人”自然便是厂卫了。

  内阁大学士们可以当这事是个笑话一笑而过。但厂卫不同,内阁封还董磷奏疏的当天夜里,一群锦衣卫冲进了董磷府上,将董磷直接锁拿,押进诏狱,至于董磷的罪名……嗯,厂卫还没想出来,没关系,人进了诏狱就行,罪名可以慢慢想,大明律法数百条,总有一款适合他。

  消息传出,满朝文武惊愕。

  一个不起眼的翰林编修,没招谁没惹谁,厂卫为何要将他下诏狱?

  没人知道答案,连董磷自己都不知道。写了封自荐的奏疏而已,而且还是送上去立马被驳回的奏疏,充其量算是自讨没趣儿,怎么就被拿进诏狱了?

  知道答案的只有一个人,司礼监掌印,王振。

  东厂和锦衣卫这两年已被司礼监掌印王振牢牢掌握在手中,然而朝中文官对王振的大权独揽却颇多非议,其中非议声音最高的,是一个名叫刘球的翰林侍讲,王振最恨的文官便是他。

  为什么恨他呢?因为今年五月,京师皇宫的正殿奉天殿忽然遭雷劈了。在如今这个年代的人都很迷信,皇宫尤其是君臣议事的奉天殿被雷劈可不是什么好兆头,这是亡国的征兆,若皇帝不自省,天下必有大灾。于是钦天监的神棍们掐指算了算,煞有其事的解释了一番,大概意思是皇上您老人家可能干了什么缺德事儿了,要不您下个罪己诏自我检讨一下,或者广开言路,让大臣们上疏提点意见?

  下罪己诏这种没面子的事当今皇上当然不愿意干,于是果断选择广开言路。结果那位名叫刘球的翰林侍讲当真了,二话不说给皇帝上了一道奏疏,疏言十事。

  “十事”里面大多是指摘皇帝过失,以及关于朝政民生方面的事,不过要命的是其中一条,却赫然指向了司礼监王振,大意是说“皇帝应该亲自处理政务国事,不可将权力下放给内宦”。

  这条谏言无疑狠狠扇了王振公公一记响亮的耳光,从此王振便恨上了刘球。然而皇帝要广开言路,王振纵然再恨刘球,也不能把刘球弄死,跟皇帝唱反调的事王振不敢干,于是只好忍辱负重,厂卫的眼睛死死盯着刘球,苦苦寻找弄死刘球的机会。

  正愁找不到机会杀刘球祭天呢,如今突然冒出个缺心眼的翰林编修官董磷,聪明绝顶的王振公公立马就将二人联想在一起,二人身上有什么共同点呢?其实共同点不多,只有一个,这个共同点却是非常关键且要命的,那就是,二人都在翰林院为官,刘球是翰林侍讲,董磷是翰林编修。

  有这一个共同点就足够了,那还等什么?弄死他们!

  至于罪名……有了共同点还怕没罪名?王公公说要罪名,那就一定有罪名。

继续阅读:第十九章 帝王智慧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锦衣柱国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