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似是而非的僰字,真是一个种族或是一个家族?杨一想。
“我爹说,不能让活人进来。”老头一边走一边说:“但我不知道你算不算,我救你的时候,你都快死了,是墨池把你救活的。”
老头一个人继续唠叨:“但我觉得你不算。我一个人在这里很无聊的,大黑又不会说话。所以我觉得你也是僰人了,对不对?”
杨一没回答,老头的理论很难让人理解。
老头忽然停下来,回头对杨一说:“如果你不是僰人就不能让你进去。我爹说过,里面只有僰人才能进去。”
杨一看着老头,想想,是不是僰人有关系吗?看血统?还是靠自己点头承认?觉得都无所谓,是什么人重要吗?不乐意说自己是鬼都成。
于是点头,说:“从现在起,我就是僰人。”
老头终于开心地笑了,道:“从现在起,你就是最后一个僰人了。走——”
又来到天罗地网阵外面,杨一心有余悸地瞟了一眼差点把他夹死的小石洞。老头在前面吱吱地笑得像只老鼠。
“大黑带我到外面,我见到油灯才知道你来这里了。”
杨一不跟他说话,总觉得挺丢人的,这面的石门宽敞着非要拼死往小洞挤,也不知道当时哪来那执着气质。主要是当时对老头说不上了解,通过这几天观察才发现也就是一个老小孩,没有太多让人想象的复杂人性。
“我跟你说,你以为你是我和大黑啊?想走哪里都成?就这块头!”老头嘴里啧啧有声:
“我爹说我傻,我看你比我还傻……”
杨一坚定不理他。
老头说着也无趣了,抬脚就钻进天罗地网阵。
杨一跟后面。这次出去的脚步明显不同,他记性一向很好,所以出两道门的脚步尺寸都被他记在心里。
看看头上明亮的阴阳鱼,抬脚钻出一米高的门洞,没有受半点阻隔,和跨正常门槛一样轻松。杨一直起身体,眼睛被里面的光亮刺激得有些不适应,微微闭上眼睛。
老头用手蒙着眼睛道:“弄这么亮,我一点都不喜欢这里,晃得眼睛疼。”
杨一缓缓睁开眼睛。的确很不适应,跟油灯相比实在太刺人了。老头通常生活在昏暗的油灯下,有时连油灯都不用;以他的本性,让他不舒服的他肯定不会喜欢。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壁上密密麻麻的壁画图案。依然像符,但多得石壁四周都是,抬头望屋顶也是,而且全用黑漆勾勒过,使整间石室似乎笼罩在一片黑暗中,即使室内明亮,却依旧让人压抑。
中间正上方依旧是一个神龛,神龛上面,还是一个大大的‘僰’字,僰字头顶,镶嵌着一颗比外面大堂还大的夜明珠,光源就是它。但这个石室规模比外面大堂小很多,成不规则状态,最多五六十个平方样子。
神龛的左右,分别架一面直径三尺的大铜鼓,人高上下。前面,排了三个跪拜垫子,灯草垫子,垫子中心的灯草都被压扁发亮,想来曾经有人没少在上面跪拜。
神龛下,香坛里的香蜡早就没有燃烧过了。
石室两边,是两排石头条桌。条桌的中央有格子,类似没有封闭的抽屉。抽屉里面,零散又整齐地放着不少书籍。两边条桌上面石壁上,都挂满一排弓,条桌桌面上依次摆放着箭壶,里面分别装十来支箭羽。
杨一再次稍微扫视一下,其它看不出有什么,心中不免微微失望。
紧闭的屋子除了让心中压抑外,还不如从铁围城里开的几道门,不是几千悬棺木鸢就是几个木头机关人。这里样子满郑重,但存放的东西却没有他想象的让人震撼。
老头似乎真不怎么喜欢这里,眼睛都不扫一转就说:“要干嘛你自己在这呆着,我先出去了,等饿了再来找你出去弄吃的。可别把那些书弄坏就成。”
说完转身就走,他那个子那小门洞都不用弯腰,腰杆挺得直直的。
杨一总觉得老头不靠谱:“等等。”
“咋滴?”老头回头瞪着他,还指望在这鬼地方陪着你?
“你那天罗地网阵出去的步子都是一样吗?”杨一问。
老头以为啥呢!松了口气翻着两个小白眼胆,道:“早说不是?肯定一样的。以前不一样,我爹给固定了,我没法改。”
呕——现在杨一放心了,朝老头挥挥手,像撵一只刚被嫖过的野鸡,一点留恋都没有,自己提起脚步往右面书架走去……
来到右侧条石桌前,犹豫一下,回身朝神龛走去。
神龛面前,默默地跪拜三下,才起身回条石桌。不管怎样,不管老头所谓的最后一个僰人说法他心里承不承认,总之,就算是对一个族群的尊重,他觉得这几拜后,石室里的压抑都似乎减轻了很多。
小心地取出第一册书籍,是一本并不厚实的线装书。书皮上只有三个字——僰人志。
是汉字,杨一突然松了口气。开始一个僰字让他始终怀疑这个族群是不是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字,否则怎么会生僻得让人不认识?
现在看到‘人’和‘志’,确定是汉字后,没让他产生识字不全羞愧想法,到是为接下来能够读懂这间石室里书籍内容而感到庆幸。
翻开书籍第一页,有一个僰人起源的简介。杨一大体一看,僰人起源于西周,曾经参加过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建立战功,被封为“僰侯”,在西南一带建立僰侯国。僰人,从此诞生。
由于地理的偏远,时代变迁和各种政治原因,僰侯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但失去‘国’的族人群体们却逐渐演变为一种民族部落,并世代在西南边陲之地生活下来……
果然是一个少数民族。只是这份历史,追溯到西周?杨一翻开第二页开始认真浏览……
春秋时期,鲁班大弟子伏以奉师命游历天下,来到西南偏僻地带。因为地势险要多山路险结果摔断腿,得僰人相救。为表感谢,临走时留下鲁班书两卷……
三国时,又有诸葛亮南征途经僰地,看天气干旱,僰人田地龟裂。诸葛亮精通玄门八卦天文地理,告诉僰人旱灾是由祖坟风水引起,如将棺材移到悬崖上,来年一定好收成。
僰人以鲁班技艺造木鸢飞上天空,将祖坟全部送上峭壁。来年,果然五谷丰登、连人畜都兴旺几分。于是,悬棺葬便代代相传……
鲁班,无处不在的鲁班……
不知过了多久,杨一合上书籍,闭上眼睛,胸中波涛起伏,难以平静……
僰人的历史,就是一副贯穿上下两千多年的鲁班史。因为有它,僰人才能稳定在中原边地,所谓的南蛮不毛之地,看潮起潮落花谢花开。看一个个族群消失殆尽又一个个新族群部落骤然而生。
而始终稳定如它,直到明朝末年,一场灭顶灾难降临头上,方最后避居山洞两百年,直到剩下如今一个侏儒老头,成就最后一个僰人……
十全九美?十全十美?原来鲁班,并不是天生缺一门。只是其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十全九美,下册名十全十美。
上册不全,下册无用;下册缺失,十全九美。上册齐全,下册完备;上下两册,十全十美。
所以,上册又被称为十全九美卷,下册奉做十全十美册。
至于民间流传鲁班天缺一门的原因,还要追溯到始皇帝时期。
相传,始皇帝征召天下匠人筑长城,其时匠人中又以鲁班传人为最。始皇帝运用利诱和逼迫等手段,聚集天下匠人七八,开始修筑长城稳固社稷。
鲁班传人的诡异手艺让始皇帝非常震惊,各类器械鬼斧神工,看得始皇帝惊叹,内心生出深深忌惮。
像这样的淫巧技能,能堆砌成无坚不摧的长城,又如何不能毁掉这万里长城?于是,他开始大量的坑杀匠人。
匠人被杀得七七八八,始皇帝又发现,还是不能断绝,因为匠人的传承已有著作流传,著作才是最大的祸根。左思右想,他又想到孺人……
始皇帝咬咬牙,焚书坑儒开始……
始皇帝的焚书坑儒不但焚掉大量孺人著作,匠人著作更是一本不留。如此,本来识字率不高的匠人流传世间的鲁班书,基本只停留在少部分人脑中。
时间一长,上下两卷变得残缺……
鲁班书,开始走向缺一门的道路……
但万幸焚书坑儒没有坑到西南边陲少数部落里面。这片不毛之地始皇帝基本够不着更不重视,所以反而伏以留给僰人的鲁班书两卷,得以完好保存,不残不缺。
可引发僰人灾难的根由,又恰恰是这套完好的鲁班书。以至于最后,连僰人手上的十全十美卷也失去效用……这事,又要从明朝末年说起……
明朝末年,有中原朝廷世代镇守南疆的代言人罗氏一族。因边地中原朝廷鞭长莫及,从宋朝开始罗氏一族即已被封为乌蒙王。
中原朝廷更替,而罗氏一族如铁打,世世代代为王,使得其在南疆一带,势力强大。但其实他们,经过世世代代的延续,早和南疆任何少数族群部落没有区别。
其实僰人历来人丁都不算兴旺,可耐不住拥有鲁班书上下两册,僰人个个强壮,能征善战;又很能利用鲁班的各类鬼斧神工,严重引起罗氏一族的忌惮。
时又有自称诸葛武侯后人诸葛征,欲得鲁班上下完好两卷,于是结合乌蒙王罗寿,再引朝廷兵马,对僰人进行毁灭性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