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夏禹自在苍梧下车泣罪之后,转身北上,渐近西岳。这时 适值秋收之际,四野黄云,年歌大有。夏禹见了,非常快乐。一 日,到了一处,瞥见水边树下有一个人坐在矶头钓鱼,头戴箬笠, 手执鱼竿,黑发修目,气象深洒。树旁站着一只黄犊。夏禹觉得他 有点古怪,一路暗想。车子已经过去,夏禹仍旧叫停止,下车步 行,想到水边去和那人谈谈。哪知回到水边,那钓鱼人已不知去 向。夏禹不胜怅怅,只得上车再行。过了一会,左右报告:伊国候来迎接。原来此地在伊水之旁, 是伊国的境界。夏禹与伊侯相见,寻常慰谢寒喧的话说毕,便问他 境内有无隐逸的贤人。伊侯道:“有一个名叫奇子,才德兼优,惜 乎是巢、许一流人物,不肯出仕的。”夏禹忙问他的相貌、年龄和 职业,据伊侯所说,确像刚才所见的那个钓鱼人。夏禹益发钦慕, 便想去访他。伊侯道:“他住在南门外山下,正式去访他,他一定 不肯见的。如我王果要见他,只有改易服式,出其不意的前去,或 者可以见到。”夏禹答应,立刻改换衣服,伊侯也改换了,屏去从 人,君臣两个径向南门而来。到得山下,只见一带树林里面隐隐露出几间茅屋,伊侯道: “从这里右边过去第三间,就是他的住所。”两人刚转过林,只见 一人骑犊肩竿,手中提着鱼篮,刚刚到他门口。伊侯一看,正是奇 子,忙指与夏禹。夏禹一看,正是刚才所见之人,不禁大喜。原来 奇子刚才钓鱼之后,骑犊向他处购物,从别路而归,故此恰恰与伊 侯、夏禹同到。回转头来,看了伊侯、夏禹,便想逃避。伊侯是他素来见过的,夏禹是从前治水之时到此地,亦认识面貌。现在看见 他们微服而来,料想一定是又要拉他出去做官,因此便想逃避。伊侯忙上前扯住道:“圣天子特地下顾,先生如再隐遁,未免 太不近人情了。”一面说,一面介绍与夏禹。夏禹先上前施礼道: “久仰大名,特来造访,尚乞勿拒为幸。”奇子不得已,亦放下鱼 竿,还礼道:“世外之人,辱承枉顾,未免太屈尊了。既如此,请 到蜗居中坐坐吧。”于是三人一同进入茅屋之中,分宾主坐下,彼 此闲谈。渐渐说到道德政治。奇子所说别有见解,与人不同,夏禹 甚为佩服。暗想从前帝尧让巢、许,帝舜让石户之农、善卷、子州 支父等,今我遇着这位高贤,何妨效法尧舜,让他一让呢。”想罢,便邀请奇子出山辅佐,且吐出愿以天下相让之意。
奇子笑道:“老实不瞒你圣天子说,官不是人做的,天子尤其 不是人做的。即以圣天子而论,从前辅佐帝舜,可谓辛苦极了,凿 山川,通河、汉,弄得来头上没有发,股上没有毛,所以舜的让你 并不是爱你,是拿了来送你。我生出来是舒服惯的人,决不能学你 这样的劳,请你不必再说了吧。”夏禹起先听伊侯说,已知道他是 巢、许一流的人,如今听他的话,又说得如此不客气,料想再让也 无益,又谈了一会,即便兴辞,在路上与伊侯嗟叹不已。
过了几日,夏禹到了华山,朝觐之礼一切均循旧例。礼毕之 后,又向北行。原来施黯铸九鼎,选定的地方是在荆山之下,夏禹 因此特地绕道前往视察。只见许多工人技师等正在那里绘图的绘 图,造胚的造胚,锤炼的锤炼,设计的设计,非常忙碌。夏禹向施 黯道:“朕闻这种金类有雌有雄,最好选择雄金,铸五个阳鼎;选 择雌金,铸四个阴鼎。五应阳法,四象阴数,方为适宜。至于九州 之中何州直属阳,何州宜属阴,由汝等自去悉心研究分配,寡人不 遥度。”施黯听了,唯唯受命。夏禹离了荆山,又上龙门,直向恒山而行。朝觐过了,已近残 冬,匆匆回都。一日,经过一处山僻之地,茅屋之外有一个土人负暄读书。夏禹过十室之邑,照例是必定下车的,如今又见那人读 书,益发钦敬,就下车步行过去一看,原来他所读的是《三坟》。 那士人看见夏禹走到,亦起立致敬。夏禹问他姓名,那土人道: “姓东里,名槐。”夏禹和他立谈几句,听他口气,似乎是很有学 问的贤者,便问他道:“寡人看汝颇有才识,何以隐居不仕?”东 里槐道:“遇到这种时世,做什么官呢?”夏禹听他口气不对,便 问他道:“寡人多过失吗?”东里槐道:“多得很呢。从前尧舜之 世象刑以治;现在你改作肉刑,残酷不仁,是乱天下之事一也。尧 舜之世,民间外户不闭;现在你作城郭以启诈虞,以兴争斗,是乱 天下之事二也。尧舜敬奉鬼神,而不尚神道;现在涂山之会,你号召些神怪来威吓诸侯,是乱天下之事三也。尧舜之世,不亲其子,丹朱、商均早封于外;现在你的儿子启仍在都中,与各大臣交结, 干预政治,将来难免于争夺,是乱天下之事四也。尧舜贵德,而你 独尚功,致使一班新进浮薄之少年遇事生风,以立功为务,是乱天 下之事五也。在这种时代,我哪里还肯出来做官呢。”夏禹听了这 一番责备,做声不得,只得敛手谢过,就匆匆上车而归。
回到安邑,次日视朝,便将处士东里槐所责备的五项与群臣说 知,并说道:“外间舆论对于寡人如此之不满,寡人看来,终非好 气象。”杜业道:“这些议论。臣亦早有所闻。不过这种事实都是 气运使然,或者时势所迫,不能不如此,没有方法可以补救,我王 何必引以为忧呢?”季宁道:“城郭一项,照那处士所说是乱天下 之事。臣看起来,实在是固国卫民的极好方法,弊在一时,利在万 世。愚民无知,但顾目前,不识大体,所以有这种非议。请我王宸 衷独断,照臣前所建议饬令各处都建筑起来,并且缮修甲兵,以为 预备。臣闻古人有言:“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又说:‘天生五 材,谁能去兵?’况且现在天下汹汹,既有这种猜疑,难保不有蠢 动之诸侯借此以为背叛之端。假使另外没有消弭的善法,而又不急 修城郭,急治甲兵,是坐而待亡之道也。”然湛道:“臣意亦是如此。臣闻上古之世,以石为兵,神农氏之时用玉,到得黄帝之时才 用铜。我王从前凿伊阙,通龙门,仍是用钢作器具。自从发明了用 铁之后,那个锐利远胜铜器万倍。假使用它鼓铸起来,制为兵器, 威服三军,天下诸侯那个敢不服呢?”杜业、轻玉等听了,对于两 说都非常赞成。夏禹不得已,于是饬令各地修造城郭,缮具甲兵。 并且作法三章:一曰强者攻,二曰弱者守,三曰力量相敌则战。这 个法令一下,天下诸侯又纷纷怀疑,这亦是夏禹时代不及尧舜的一 端。但是夏禹虽然德衰,天下却非常太平,公家有三十年的积蓄, 私家亦有九年的积蓄,所以仍不失为隆盛之世。
有一年,天上接连雨金,先后共有三日,人民损伤虽多,而金 之所人足以补偿而有余。有一年,天上接连雨稻,先后亦是三日,人民非常获利,究竟是何理由,不得而知。但是在当时的百姓都以 为是禹德格天,得到上天的瑞应。夏禹自此之后亦绝少兴作,闲暇 之时,不过修习仙术而已。过了两年,天上忽然发现一种怪象,原来是太白星日间都能看 见,一连九日,方才灭没。大家正猜不出它是样是灾,纷纷议论, 忽然施黯来报道:“九鼎铸成功了。”夏禹大喜,知道太白昼见是 为这个原故,便吩咐将那九个鼎都迁到安邑来。但是那九鼎非常重 大,荆山到安邑路又甚远,中隔大河,迁移不易,足足用了几十万 人夫,费了三四月光阴方才迁到。夏禹一看,阳鼎五,阴鼎四,上 面图书都非常精妙,遂将施黯及他手下的工人技师优加慰劳赏赐。
从此之后,这九个鼎就算是国家最紧要的重器,大家要想夺天 子做的,不说夺天子,只说要问这九鼎的大小轻重,就可知他是要 想夺天子位了。后来夏朝为商所灭,九鼎就迁于商朝的都城毫邑。 商朝为周所灭,九鼎就迁于周朝的镐京。后来成王在洛阳地方营造 新都,又先将九鼎安置在郏鄏地方,其名谓之定鼎。直到战国之 末,周朝为秦始皇的父亲昭襄王所攻,取了九鼎,迁之于秦。但是 有一个忽然飞人泗水之中,求之不可得。另外还有八个到秦灭之后,究竟如何结果,却无可考。不过这九个鼎居然能传到二千年之 久,有一个而且通灵能飞,真可谓神异之物了。闲话不提。且说夏禹自从九鼎铸成之后,知道自己脱离尘世之期近了,种 种的预备打算。过了一年,正是夏禹即位的第八岁,正月初吉,就 下了一道命令给万国诸侯,定于某月某日在扬州之苗山大会。命令 发出,夏禹自己亦整备行装,叫伯益摄政,和杜业、轻玉、季宁、 然湛、施黯等在都留守,将平日所著的《真灵宝要集》、《天官宝 书》、《灵宝长生法》等书、又治水时所用的赤碧二珪、伏羲氏所 赐的玉尺、轩辕氏的铜镜等等统统带了走。又自以为年届百岁,起 居需人伺候,特引古人行役以妇人之札,叫帝女亦随侍而行。到得动身的前一日,叫过真窥、横革、之交、国哀四个人过来吩咐道:“汝等四人随寡人平治水土,历尽勤劳艰辛,现在年纪尽 老缮了,好好保养余年,俟寡人归来再见吧。”真窥听了这话,莫 名其妙,不知道他话中含着什么意思,只得唯唯答应。夏禹回到宫 中,又叫过儿子启来吩咐一切,并且赐启一块美玉,名叫延喜之 玉。说道:“我向来不贵宝玉的。但是从前捐璧于山的帝尧亦曾经 授帝舜以苕华之玉,照这样看来,玉之为物,亦未始不可宝贵,汝 其善藏而善守之。”启再拜而受。夏禹又与涂山后话别,回转头 来,看见一个少子站在身边,是平日所钟爱的。因又想起一事,再 叫过启来吩咐道:“汝这个小兄弟,我打算给他一个封国,在褒的 地方。我明日即须动身,已来不及,将来又恐忘却,汝须代我记 着。”启唯唯答应。到了次日,夏禹起程,宰相伯益率领百官至南门外恭送。忽见 有两人匆匆而来,原来是大章、竖亥二人。夏禹在帝舜未崩时,叫 他们去测步大地的,如今方才回来报告。大章所步的是东极至于西 极,共总有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零七十五步;坚亥所步的是南极至 于北极,共总有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零七十五步,两数相同。所以 他们两个同时出去,同时回来。夏禹看了,遂慰劳道:“汝等多年在外,仆仆奔走,辛苦极了,作速去休息吧。”又吩咐伯益对于二 人须重加赏赐。伯益听命,和群臣自回朝中不提。且说夏禹这次出行并非直到扬州,他的心思,是要将他所有的 秘书宝物等分藏在各山,以便后世有缘的可以得到。所以他的出门 先向西南行,从风陵堆逾过黄河,直到熊耳山,选择了一块地方, 叫从人开凿一间石室。夏禹本来有预备好的一个金匮,石室凿好之 后,便将他携来各种图书宝物之中拣了几种放在金匮内,就拿到石 室之中去藏着。然后又叫从人用土石将石室遮住,隐在里面。到得 后来,士人但知道夏禹曾经在此山藏书,究竟所藏何书及藏在何 处,均不得而知了。这时帝女在旁问道:“天下名山有九,熊耳山并非天下名山,藏在此地是什么原故?”夏禹道:“熊耳山是洛水发源之地。洛水 最有神灵,当初帝尧授帝舜及帝舜授寡人以天下皆于此水中得到祯 祥。又从前寡人治洪水时,亦曾在此水中得到宝书及九畴等等。水 中不可藏书,所以藏在此水发源之山中以作纪念。”帝女听了,方 始明白。熊耳山藏书之后,夏禹又向王屋山而来。
帝女又问道:“我王本来说要到泰山去行封禅之礼,现在何不 一直沿大河之南岸而走呢?”夏禹道:“不然。寡人尚有事未了。 当初寡人治水到王屋山时,曾承王屋山清虚真人西城王君传授宝 文,是为朕有志学仙之初步。原约功成之日,送还原书,所以现在 不能不绕道一往。”过了两日,到了王屋山,访问西城王君,又到 非想非非想处天去了。那留下守洞之人已得到西城王君的预告,即 领了夏禹入洞。帝女本来是天上神仙,亦得随入,其余之人皆在洞 外守候。夏禹等人洞之后,经过小有清虚之天的正殿清虚宫,曲曲 弯弯又到了南浮洞室,天生石匮依然尚在。夏禹遂将宝文放人匮 中,与帝女辞了守洞之人,循旧路出洞,再向东北行。一日,到了一山,水石清秀,仿佛仙家之地。夏禹爱其风景, 又择了一块地,命左右将山石凿成一洞,将自己所著的一部真经藏在里面。左右的人偷看那书,觉得是刻以紫琳,秘以丹琼,装璜得 非常华丽。这个洞,就叫作林屋洞。夏禹藏过书之后,才直向泰山而来。那时秩宗伯夷和那些属下 的礼官都已在此等候了。东方诸侯来参加的亦不少。夏禹遂率同登 到顶,将预备好的文字掘坎藏埋。又用土石堆积得甚高,这就是封 禅之礼之“封”字。下了绝顶,秩宗就请夏禹到云云山去行排礼。 因为从前帝各帝喾、帝舜都是如此,所以早在那边预备好了。夏禹 道:“禅礼照例是应该在泰山下举行的。不过寡人此次各处一走, 太迁延了。苗山大会之期已近,再在此举行禅礼,迟留数日,恐怕 误期,寡人想禅是祭天,无处不有天,即无处不可以祭,且到苗山再去举行吧。”于是下了泰山,匆匆向南而行。
到了大江之口,上了船舶,扬帆直驶,渐渐已到震泽。从前所 牵岝崿山俨然在望。当初是惊涛骇浪,而今已水平如镜,各处沙洲 涨积的甚多。回首前尘,匆匆已数十年,不觉感慨系之。一面推篷 回望,一面将往事告诉帝女。晚间收帆,泊在包山岛下。从前治水 时曾经来过,并且叫地将等探寻地脉过的。岸边矗立着一个祠庙, 庙额“水平王庙”四个大字,原来所祀的就是水平。夏禹看了,叹 道:“能御大灾,以死勤事,水平兼而有之,真可以俎豆千秋 了。”
这日夜间,众人悉人睡乡。夏禹轻轻向帝女道:“此山下有隧 道,分通各州,叫作地脉,是一个极好的所在。寡人有《灵宝 方》、《长生法》两种,打算就藏在这个里面,汝看好吗?”帝女 道:“甚好。不过妾想几千年之后,假使有人得到,而不能认识这 个文字,恐怕亦是无益的。”夏禹道:“这却难说,安见得那时没 有大圣人能认识它呢?”说罢,携了《灵宝方》、《长生法》,拿 了赤碧二噉照着,独自一人向穴中而去。过了许久,方才出来,这 赤碧二噉自从治水之后,几十年来才第一次用它。那时左右之人个 个安睡,除出帝女以外,竟无第三人知道。
后来隔了一千几百年,到周朝春秋之末,吴国的君主阖闾要造 宫殿,伐取山石,无意之中在一块无缝之大石中,发现一个大洞, 其深不可测。吴王就问群臣:“哪个能够进去探探它的底?”但是 没有一个敢答应。有两个冒险进去,走了两日,不能探到洞底,也 就回转了。那时凑巧有一个人,姓山名隐居,住在这座包山上,自 称龙威丈人。大家都说他是仙人。吴王从前游历包山,曾经遇见他 过,此刻忽然想到他,只有他或者能够进去。于是就和灵威丈人商 量。龙威丈人果然答应了,就进洞去,足足走了十七日,终究走不 到洞底,也只好就回转了。恰好夏禹所藏的那部紫文金简的《灵宝 方》、《长生法》并玉符等都在那路旁,他就顺便拿了出来,献给吴王,做个证据。可是那书上的文字竟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后来打听得鲁国孔老夫子是个博物家,就叫人拿了这些书件去问孔子。但 是还不肯直说它的来历,扯了一个谎道:“是一个赤雀衔来放在殿 上的。”要想试试孔老夫子的本领。哪知孔老夫子一见就知道了, 说道:“这是《灵宝方》、《长生法》,夏禹所服的。夏禹将仙 化,封之于名山石画之中,现在竟有赤雀衔来,真是天之所赐 了。”把孔老夫子这么一说,那夜夏禹独自一人私做之事方才揭 晓。闲话不提。且说夏禹在包山下住了一夜,次日,依旧扬帆南驶。哪知事不 凑巧,到了浮玉山相近,夏禹所坐的船竟全体破坏,沉溺于水,大 家都落在水中。幸喜那时已将近岸,其水不深,恰好落在一块大石 上,究竟这船忽然破坏,是否和那周朝时候荆国人作弄昭王的故事 有心用胶船来陷害,不得而知。但是那时落水的人个个都有点疑心 了。
哪知忽然之间,不知何故那块大石突然浮起水面,仿佛一只大 船一般,载着夏禹等一径直到苗山脚下,方才停止。这时大众都诧 异之极,有些猜是夏禹运用神力,如那牵岝崿山之故事的。有些说 夏禹洪福齐天,有鬼神随时在暗中护助的,议论不一。这只石船到后世犹搁在苗山脚下,到得刘宋文帝元嘉年间,有人在船侧得到铁 履一量,想起来当然亦是夏禹从人的遗物。但是那铁履究竟有什么 用,不得而知了。闲话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