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缓缓停下。
管家轻轻敲着车窗喊道:“老爷,已经到了宅邸,您和夫人小姐要先去青山寺吗?”
萧南靖撩起窗帘。
看向候在一旁的老管家,温和的说道:“嗯,冯老您就带着家仆们收拾一下宅子,务必要使入夜时可以居住。”
冯管家应道:“好的老爷,我知道了,那我就去安排了。”
说完便要缓缓后退离开。
“冯老等等。”萧南靖喊道。
“老爷还有什么吩咐?”冯管家驻足。
“脏活累活就让下人们去干,冯老可别插手累坏了身子。”
冯管家笑了笑。
“老爷放心便是,我的身子骨还算硬朗呢,不会有什么事的。”
“不不不,我可不想看到冯老您出事,”萧南靖严肃的摇摇头,以不容拒绝的语气说道,“我会让萧一监督您的。”
“好吧,就听老爷的,我不亲自插手了。”
冯管家有些无可奈何的说道。
不过其眼中满满的是欣慰。
“那老爷你去吧,这里交给我了!”
“嗯。”
萧南靖吩咐车夫。
“我们走吧,去青山寺。”
“好的老爷。”车夫应了一声。
其挥了挥鞭子,驱动马车前进。
萧南靖放下帘子,闭目养神。
待马车行出巷子,冯管家才回头看向宅子。
面前的宅子是萧南靖重金购得,内有花园,池塘,亭台楼阁,以走廊相连,价值千金,是难得的好宅院。
冯管家看向停在其身旁的马车,对下人吩咐道:“都去忙起来吧!”
“是!”
一连串的答应声。
下人们开始将马车上的东西搬下来抬进宅邸,丫环则已经先一步进入开始打扫卫生。
冯管家站在门前看着下人们忙忙碌碌,陷入了回忆…
“哒哒哒——”
马车顺着延伸至青山寺脚下的青石板路前进,小心避让着一旁的行人。
没过多久,便来到了青山寺山脚。
“老爷到了。”车夫停下马车,下车恭敬的将帘子掀起。
萧南靖探出身子看向青山。
连绵的台阶自山脚一路向上,云雾缭绕,遮遮掩掩。
一眼不见顶。
萧水光挣脱娘亲的怀抱,也学父亲探出身子看向青山。
“咚——”
“咚——”
……
清脆的钟声响起,回荡山间。
年幼的萧水光陷入一片朦胧,心灵追随着悠远的钟声。
咚——萧南靖在车夫的搀扶下下车,随后从夫人手中接过女儿同时伸出一只手扶着妻子下车。
待二人站定,萧南靖吩咐车夫将马车寻一地方妥善停好,不必跟来。
车夫弯腰应声,架着马车离去。
萧南靖一边抱着女儿,一边抓住妻子的手,抬头看了看深入云雾的青石台阶,眼神中透着坚定,轻轻的说了声:“上山吧!”
萧氏点头,并握紧了夫君的手,感受到来自萧南靖手心的颤抖,她知道夫君的心中此刻必然是翻江倒海。
但她却说不出安慰的话语,因为此时其亦如萧南靖一般,心中不能平息。
萧南靖看了看怀中抱着的女儿,牵着妻子的手,步入第一层台阶。
随后是第二阶、第三阶…
萧水光舒适的倚靠在父亲的怀中,小眼睛滴溜溜转,俩只小手各握着从马车中拿出来的鲜红桃子,看着周围的群山,觉得很有趣。
通往青山寺的台阶旁,整个青山以及周围的山峰上由本镇居民的先祖栽种了数不清的桃树,这些桃树品种不同,花开的时节也不同,在任一季节,交替盛放,花开不绝,让整个青山镇沐浴在花海中。
不单单是青山镇,整个姚国皆是如此,因此姚国也有桃地一称。
其中有个传说。
相传姚国开国皇帝喜爱桃花,而且喜爱到了几乎痴迷的地步,在其还只是平民百姓时,家中便祖传有一偌大桃园,每日流连其间,读书作画写字,后姚国前身东洵大失民心,全国各地暴乱四起,其弃笔从戎,寻一富户将桃园这块地抵押,筹集了钱财,招兵买马,随起义军征战沙场,最后脱颖而出,推翻了东洵的暴政,并击败了其余的起义军领袖,以自己的姓为国名,建立兆国,是为兆太祖。
其建立兆国之后,定都家乡东莱,先是找到了之前的富户,发现其不但将桃园照理好,甚至还将桃园又扩大了些许,兆太祖因此非常高兴,许以富户高官厚禄,将桃园赎回,并以桃园为中心建立了皇宫,其在每日早朝完毕,处理完公务之后便会来此赏桃花。
兆国百姓为迎合皇上喜爱,于各处适合桃树生长之地皆栽种其,桃花一跃成为兆国国花。
一日,兆太祖像往常一样,孤身一人来到了桃园,在漫步桃林时,却隐约听到了一名女子的歌声,其声悦耳,兆太祖拔出随身携带的佩剑,不动声色的往歌声处寻觅,于朦胧中发现桃花深处有女子倩影,身姿维雅,于是其快步上前,却被女子先一步发现,其闪入林中,兆太祖只惊鸿一瞥其侧颜,惊为天人,入林中苦寻不得。
无奈返回,命宫中画师听其描述作画,画成,于宫中派人搜寻,侍卫无功而返。
兆太祖隐隐有些失魂,脑海中不停闪现女子的侧颜,夜不能寐。
随后数日,兆太祖每日必进桃林,小心观察,却都失望而归。
半个月后,兆太祖喜得几株由大臣从他国带回来的桃树名种,亲自携工具入园栽种,小心的挖坑,杂种,施肥,浇水,在其忙完这一切后,立于一旁颇为欣慰的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中满是对这几株桃树未来盛开桃花时的期待。
就在这时,从兆太祖背后传来一声柔柔的问询。
“你是真的很喜欢桃花吗?”
兆太祖内心咯噔一下,伸手摸了摸腰间,却发现以往随身携带的佩剑此时却并未带在身上。
于是他缓缓转身 。
只见得一如脱尘仙子般的绝美女子面带笑意温柔的站在一颗桃树下看着自己。
其觉得有些头昏目眩。
绝美女子看着其呆滞的模样,轻轻柔柔的抬起玉手遮住嘴唇微笑,眉眼皆是甜甜的笑意。
兆太祖咽了咽口水,觉得此时的自己肯定非常失态。
绝美女子又轻声重复了一遍问题。
兆太祖看看女子,不知道其为何会询问这么奇怪的问题,兆国举国皆知,国君喜爱桃花胜过一切,为世间最爱桃花之人。
但其还是回答了她的问题。
其看着自己亲手栽种下的桃树,摸了摸桃树的枝丫,以及枝丫上的几处细微凸起,想像着日后这棵桃树盛开桃花的样子,有些陶醉的点头。
“喜欢,当然喜欢!”
绝美女子笑了,笑的如桃花盛开般艳丽,她缓缓走向前者,在其惊讶的眼神中,握住了其的双手,轻启红唇。
如春风拂面,如细雨绵绵。
“我是自这片桃园孕育而出的桃花仙子,这悠悠岁月,多谢有你的陪伴,”绝美女子对兆太祖展颜一笑,“你愿意娶我做你的妻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吗?”
微风拂过,枝丫轻轻摇摆,花雨纷飞,像是在轻轻点头。
“愿意!”
…
神历645年,兆太祖宣布更改国名为姚。
……
这段传说距今已有百年,姚国百姓口口流传,颇为信服,兆太祖皇后为桃花仙子一事,也完美诠释了为何姚国桃花能够四季开放。
信者有,不信者无罢了。
时间过去这么久,萧南靖夫妇已然穿过了山间云雾,和其他一同上山的小镇居民到达了山顶,来到了青山寺前。
此时山门前有游人若干。
寺外早已有僧侣于山门前清理落叶,或是拿着竹篓捡拾昨夜因风吹而落一地的桃花,看到游人入寺,便会放下手中的扫帚,双手合十,面朝游人礼貌的道一声“阿弥陀佛”。
这些僧侣均出自本镇,一部分来自寻常百姓家,心中崇佛便上山修行,一部分则是为家计所迫,不得已而入寺,当然也有看破红尘,心中无牵无挂,出家为僧的。
小镇居民早已和这些僧人熟络,每当此时便会同样回应一声,或是礼貌的微笑。
萧南靖夫妇路经一僧人时,同样遇到了这一幕,于是萧南靖夫妇也礼貌的回礼,萧水光颇有兴趣的看着僧人。
僧人抬头时与萧水光的视线汇集,停顿了一下,随后温和的笑了。
萧南靖夫妇也有些开心,与僧人道别,穿过寺门向寺内走去。
目视着萧南靖夫妇离去,僧人立于原地,弯腰拿起扫帚却也不再扫地了,嘴里喃喃自语。
“可惜了!可惜了!”
……
穿过寺门进入青山寺,视线所及,发现这座寺庙并不是很大,正前方是大殿,俩旁是偏殿,之间连接有走廊,大殿与侧殿之间的围墙开有一门,应是通向后院,除此之外便是萧南靖夫妇与大殿所处位置的正中间,有一颗巨大的菩提树,枝繁叶茂,树干粗壮,其前设有一四足鼎,纹有腾龙架云,游人正排着队上香,烟雾缭绕其间。
萧南靖夫妇去设有香烛的去处,供奉了一些心意,从僧人手中接过香烛,来到菩提树前静静排队。
在等候时,萧南靖打量着菩提树后的大殿,与一般寺庙并无不同,同样的构造同样的装饰,引起萧南靖注意的不是这里,而是从偏殿走出的二人,一前一后,一老一少,老者住持打扮,少年做寻常僧侣打扮,二人正低头似是在讨论什么。
萧南靖目视二人穿越走廊进入大殿。
此时,队伍已尽,轮到了萧南靖夫妇。
萧南靖回过神来先将萧水光放下,从萧氏手中接过三柱香点上,然后把香举至额头一般高,闭眼心中念念有词,然后拜下,将三柱香插入鼎内。
做完这几步,其凝神看着鼎内的清香燃烧着,然后将萧水光抱起,看着妻子说道:“我们去大殿!”
萧氏点点头。
于是二人朝向大殿走去。
待步行至大殿前,萧南靖看到先前的住持和年轻僧人正于大殿交谈。
萧南靖迈入大殿,萧氏紧随其后。
正在大殿内交谈的二人听到脚步声,便向门口看来。
萧南靖将女儿交给妻子,双手合十朝住持行礼。
萧氏微微躬身。
住持微笑还礼,身旁的少年僧人同样还礼。
住持面带笑容,缓缓开口道:“施主有何事?”
“住持,萧某是受松间道人指引,来此找觉明大师的!”萧南靖开口说道。
“原来是受松间道人指引而来,想必施主你就是自明镜台而来的萧南靖萧施主!”住持微笑。
“正是在下!”萧南靖很高兴。
如此一说,松间道人确有其人,那么觉明大师想必也同样如此。
这令萧南靖夫妇很是开心。
“松间道人已将施主女儿的遭遇通过书信告知与我了,事情我以知晓,施主请和我来。”住持身旁的少年僧人微笑着说道。
少年僧人伸出一只手朝向殿内一处紧闭的小门,示意萧南靖夫妇跟随其后。
萧南靖夫妇惊讶的对视。
难道此少年便是觉明大师?
萧南靖看向住持。
后者笑而不语,但摆了摆手,示意萧南靖夫妇跟随少年而行。
萧南靖略做思考,便做出决定跟上去。
无论如何,都要作一番尝试。
再看向少年时,已发现少年立于那道门前,面带笑意温和的看向自己。
萧南靖看了看妻子。
“我们去!”
说罢便迈动脚步向少年走去。
萧氏抱着女儿跟上,其怀中的萧水光此时正好奇的打量着住持,小眼睛转啊转,也许是第一次遇见无发的和尚,所以觉得新奇。
住持看着年幼的萧水光和蔼可亲的笑了笑,双手合十,微微点头。
“阿弥陀佛!”
少年僧人看见萧南靖夫妇朝自己走来,转身掏出钥匙将门打开,用手推开门。
萧南靖行至门前,看见少年僧人示意自己先进,便先一步迈入门中。
然后是抱着女儿的萧氏。
少年僧人转过头看了看住持,后者点头示意自己会在此看着。
少年僧人露出微笑走进门中,随手关上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