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节西班牙语课结束时,董芳华觉得自己的嘴和舌头已经成了一对儿冤家。
与英语相比,西班牙语的语速更快,而且很多发音方式都跟平日她习惯的不同,她现在也没有完全掌握西语的r怎么发,至于那些多变的语法,她更觉得背得满脑子都是浆糊。
所幸她以后并不打算靠西语吃饭,而且听在F大的学长学姐说,她可以在大学继续选修西语,而且学费比社会上的辅导班要便宜得多。
距离真正大学开学还有半个月,董芳华回到家中看着空无一人的房间,只觉莫名孤单。
那个小说本子被她放在书桌上,已经很久很久没有打开。但这时她却觉得手痒,想再继续写下去——然而,她还是希望能够有读者,只是不想让别人知道那是她写的。
董芳华想起上课的时候听到有人说有几个文学网站很火,只要自己注册一个用户号,就可以发表文章,虽然也有编辑审核,但比起给出版社投稿要容易得多。而且不要求必须把小说写完才能投,也可以边写边投,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很快就看到读者的反应,作者跟读者之间也能直接交流。
董芳华觉得心底有个声音对她说“不如试试”。她在屋中溜达了好几圈,忐忑不安——这甚至比她高考填志愿还难抉择,万一被人骂怎么办?万一没人看怎么办?这些都是她要考虑的问题。
不过最终,她还是怀着又激动又不安的心情,在那个文学网站注册了一个账号,认认真真地发表了《自由黎明》的第一章。
发之前,她反反复复看了十几遍,比检查高考大作文还认真,只怕里边有错别字。然后,她焦躁不安地等了一个小时,看到自己的小说终于被审核通过,正式放到了网页上。
这种心情简直无法言喻。董芳华对着电脑屏幕傻笑了半天,把登录时使用的电子邮箱中收到的用稿函截屏保留——虽然之前她的散文、小说在很多杂志上被用过,但没有一个比这次让她激动。
而后她继续静静等候,紧紧盯着自己那篇小说的数据。阅读量0,评论量0。她想,不着急,慢慢等待就好,然而看着底下有的文章有上千的阅读量和上百的评论量,董芳华还是觉得自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她觉得自己得做些其他事情转移一下注意力,过一会儿再来看看。
所以她主动出门,冒着酷暑午后的闷热,去菜市场买了芹菜、青菜、洋葱、牛肉……回家忙活了一个半小时,做好了晚饭。
此时距离小说成功被发表已经过了两个半小时,董芳华觉得她可以网上看看了,但打开网站,发现数字确实产生了变化,但阅读量只变成了23,评论量仍是0。这与他之前的设想仍然相差很大。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董芳华怀疑,也许自己写得真的很一般吧。她觉得自己被困在一个透明的泡泡里,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她迫切地需要一个人能够真心实意地夸夸自己,让她感到自己不是这样的useless。
以往,费铭就承担了这样的角色。她并不是没有听过别人的称赞,老师的、其他家长的、其他同学的,他们说她努力、踏实、认真,具有一切好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但这些她都听腻了,甚至觉得这种恭维哪怕来自真心,听起来也像是种讽刺。
她现在才知道,只有费铭懂自己,哪怕他从来不说这些,但他做的事情还是让自己觉得被重视。原来这一切都缘于他对自己的喜欢吗?
董芳华第一次后悔拒绝了费铭。如果她当时对费铭说她也喜欢他,那现在自己是不是不会这样孤单?
然而这是不对的,这是利用旁人的情感,不道德。
可是为了道德,她却很难过。在两人在滨湖公园分开后,她第一次拿着手机,看着费铭的名字发呆。
也许他已经又去了北京,也许再过几年会去硅谷,以后他们会再不相见。
这种难过的小情绪让董芳华恍惚了好一阵子,直到父母回家,她才缓了过来。他们夸她终于长大了,也知道做家务,虽然芹菜炒得有些老、青菜烧得没味道、牛肉太硬、洋葱却没熟……
在这些说法下,董芳华觉得自己逐渐恢复了正常。她的心重新变得坚硬,她回到了那个保护自己的坚果壳中,没有什么能够伤害到他。
电脑在父母的书房,董芳华晚上不可能去看小说的数据,她左思右想,最后决定撒个小谎:“同学喊我出去聚会。”
高考后,父母对她的管束渐少。董青峰只问了一句:“什么聚会?去哪儿?什么时候回来?”
“k歌。9点之前吧。”
董芳华冲出家门,她去的实际上是家附近的那家网吧——黑谷。
这是她第二次去网吧,熟门熟路。这次不用下载安装word,只是基础的操作。她看到自己的小说数据比之前有所提升,阅读量到了56,但评论量仍然是0。
她轻叹了口气。2元一个小时,只是为了看三分钟都不到的网页,其实这是很愚蠢的行为,但她乐此不疲。
这之后,她每天都更新一篇,其他的时间都用来继续写小说,这样坚持过了将近十天,她看到自己的小说的阅读量居然第一次过了千,评论量到了10。
有人说她写的小说很好看,但也只是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也有人说看不懂她写的究竟是什么——但这样的批评反而让董芳华很开心,这证明真的有人看她的小说。当然,也偶尔有人提到,喜欢她笔下的哪个角色……
经过这十天,董芳华的心绪已经稳定了很多。看到这些评论,她增加了信心,她知道自己写的东西肯定不是最好的,但也不选太差。终归有人喜欢,哪怕那些人并不知道这篇小说实际上写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