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风并没被吓到,而是歪着头:“这个我觉得可以从源头上控制,看是用什么升放方式。“
看蒋万时已经黑脸了,童升赶紧跟赵东风说:“我们现在的升放方式,只要有适合的微风,就能把气球升起来,一撒手就行了。但遇到电闪雷鸣时,对于升放人员就是一次相当大的考验,在空旷草地上升放时需要时刻防止雷击。假如遇上台风、暴雨、雷电、霜冻等恶劣天气,气球在升空途中就会遭遇“不测”,这个时候,就要在规定时间内立即再充一个气球,升放到空中。“
“那如果第二个气球又完蛋了呢?”赵东风又问。
站在一旁的衣秦天终于忍不住,也加入了给赵东风扫盲的大军中:“台风天常常要加密升放气球,一个完蛋就放两个,两个完蛋就放四个,这才能更好地监测台风动态。而在夏季汛期,每天气球的升放次数还会额外增加1次。总之,无论失败多少次,气球都必须要上天。”
赵东风捏着下巴不说话,心里在打小九九。按这个成本预算,这真是个烧钱的事啊。如果能发明出一种反复利用,又不用跑这么远就能收回来的探空仪,岂不是给气象局省下大钱了?如果她把这个发明弄成功了,搞不好还能凭借这个,顺利留下来也说不定呢。
不知赵东风此时心里想法的蒋万时看她终于安静了,赶紧转移重点:“每个球都要在规定时间升空,并要达到规定高度。气象局规定7时15分升放气球,我们就要在整点整秒升放,7时14分59秒升放都不行。气球要是早放,就算事故。“
说完他低头看了眼手表:“出发。“
三人异口同声:“好!“
第一次升放气球的三人兴高采烈的跟着蒋万时来到升空场地。赵东风看见一个直径约50厘米的气球被拴在柱子上,连着两者的绳子上拴有一个盒子。
蒋万时介绍说:“这个外表普通的盒子就是气象观测仪。气球升空后,这个“盒子”也会被带到天上,在升空过程中,它不停地收集温度、湿度等各种气象资料,随后以电波形式发回到地面接收器,由计算机翻译成文字,供人们使用。当气球上升到30公里高度时,空气压力变轻,探测气球一般会爆炸,气象观测仪随即会掉落地面。气象观测仪很轻,坠落地面不会造成伤人事故。“
三人点头,在观测场附近,赵东风又看见了一辆特殊的车子,该车车体呈盒状,车体上方顶着一个硕大的像树枝一样的东西。
她拍了拍旁边的童升,小声问说:“那是什么?”
童升耐心给她扫盲:“这个是以前的高空探测系统,应该是在十五年前就退役了。当时的气象人员在放飞探空气球时,观测员会在车子内转动车顶上的“枝体”,以追踪气球方位,接受仪器送回来的信号。”
赵东风盯着那个怪异东西:“它怎么追踪,又怎么传输信号?“
“那时信号是以“摩尔斯电码”形式传送的,观测人员边追踪气球,边戴着耳机听电码,还得用笔记录下电码。另一名观测人员,根据各种资料,计算出即时气球的高度。当这些资料记录下来后,会被立即送到办公室,那里至少有两名人员专门负责翻译“摩尔斯电码”。
“那时间岂不是很紧张?”
“当然。从早上7:15放飞气球到8:40将“摩尔斯电码”翻译出来,时间非常紧张,如同上战场一般。而现在我们使用的是最先进的高空探测系统,气球升空后,观测人员只需要注意气球状态是否异常,其他均由计算机完成,气象资料的准确性也比以前大大提高。”
赵东风一脸钦佩,用肩膀碰了碰童升:“厉害了,什么都懂。“
童升有些不好意思的低头笑笑:“都是书上的内容,你看完书,也会知道的。“
衣秦天一副看好戏的八卦表情,盯着这两个当他不存在,当着他的面打情骂俏的人。心想这胡夜还想让东风做他一辈子的小尾巴,看来是真的要凉凉了。
在蒋万时的指导下,三位实习生一板一眼,认认真真的完成了第一次的高空探测。
赵东风回忆着刚才的一整套程序,意犹未尽。
实验完成后,蒋万时做课后回顾,也想看看他们学到了多少。
“高空气象探测业务系统为天气预报,气候资源以及天气气候的变化,灾害性天气监测等提供了重要的气象信息。通过这次的实验,希望你们能更确切的理解高空探测。刚才的升空一切正常,但你们要知道,在每天的实际操作中,高空气象探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问题,严重影响探测工作的顺利开展。童升,你来说说,还会有什么情况影响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