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成语,叫开卷有益。最好文字的阅读,随日月而渡人,经阅读而人立。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的写者,没有一个不喜欢阅读的,他们在阅读中汲取精华,揣摩技巧,丰富阅历,深刻思想。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有的阅读,都是一种行走。阅读的缺失,其实也就是知识的缺失,精神的缺失。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阅历、智慧都是极其有限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多读一些好的作品,看别人的品味感悟,看别人的生命体验,看人类社会中无穷多的心灵景观,从而延展自己的思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你捧出一颗虔诚的心,落入视野的种种阅读,便是灵魂与灵魂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细语,情感与情感的共鸣,思想与思想的熔铸。
然而,读书的意义并非仅限于此。读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影响一个民族的走向。一个民族的兴盛和崛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阅读尤其是广大青少年阅读的数量质量深度广度。很难想像,一个不爱读书或者很少读书的民族,会有着怎样黯淡无光的未来。
除了大量地读,广泛地读,我们还要写,一篇一篇认认真真地写。
苏沫沫曾给给初学写作者这样的建议:喜欢文学,喜欢写,是多么美好的情态。喜欢写,是因为有话要说,你有你的一个世界,你愿意与所有人分享,而你对文字有最深的触动,那么坐下来写吧,想到什么写什么,没有什么难的。
那么,我们就写吧,不管文字的长短,也不管语言的好坏,只是写,写下值得记忆的瞬间、平淡中的激情,写下动荡的社会风云、自己的快乐烦恼清醒陶然,就这样持之以恒地写,一年几年几十年下来,何愁不获得写作的能力?
我喜欢佩索阿的那句,“写下就是永恒”。
写完了,我们还要改。好的文字,大抵是在不断锤炼中完善的。
修改时,可以从语言、结构、思想等方面着手,冗杂的使之简洁,单薄的使之丰富,肤浅的使之深刻,呆板的使之生动。
两干多年前的荀子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有诗为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的《苦吟》)“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清袁枚《遣兴》之一)。
有例为证: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留下了推敲的佳话;一部《红楼》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美国着名作家海明威把《老人与海》的手稿反复读过近200遍后才决定付印。
鲁迅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劝别人修改文章,他自己的文章也常常是反复修改的。有人说他的着名散文《藤野先生》,修改的地方有160到170处,《坟》的题记只有一千多字,改动也有百处之多。
这些的这些,正如作家老舍所说的:“文章必须修改,谁也不能一下子就写成一大篇,又快又好。”
“六十馀年妄学诗,功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宋陆游《夜吟》)”愿你,愿我,在文字里也有这样的顿悟,也有这样生命的坚持。
王建彻底离开了李小雨的生活她以前信仰爱情,什么都不怕。她后来害怕,爱情会毁了她的信仰。
她现在很悲伤。她跟周边人这样说,他们便安慰她,想法设法逗她开心。
他们相信她,因为了解我刚刚结束了一段恋情。他们却不知道,这种悲伤并不来自形式上的一段恋情结束,而是来自内心,来自这段爱情历程,或者说这些年我所经历的爱情历程。她一次次带着希望满怀憧憬去接受它们,它们却一次次地失败收场。想来真是,有点凄凉。
她跟闺蜜说,怎么会有种心力交瘁的感觉呢。
闺蜜自是心疼她,却也说:“早劝你结束了,她就是倔。”
“早劝你结束了,她就是倔。”她做过很多傻事错事,但从来没有后悔过,而这一句话,映照如今的场景,她突然恍惚我以前的坚持和倔强究竟是对还是错。
爱情的承诺如光环,绚烂却虚幻得可怜。我们都以为可以走到最后,却没有细心经营它延续的必要条件。我们似乎甜蜜,却累积着怨念。
相识时,他对她说,“为什么她的文总是悲剧呢?以后写喜剧吧。”
矛盾时,他对她说:“没必要想那么多,只要珍惜眼前人就好了。”
甜蜜时,他对我她说,“她想我们可以一直在一起,以后还要结婚。”
这些都是很美的话,所以她就傻傻地信了。连同一些不太真实的话,一起傻傻地信着。
傻傻地,坚持对爱情的信念,就算全世界都不看好,就算全世界都反对,只要他看好她相信就够了。
她想他们总会用时间和结果证明其他不了解的人都是错了。
可后来却发现,是她错了。
总是错,然后,她悲哀地感觉,我怕了。
她一直信仰的爱情,它让我怕了。
有一句话说,分分合合的人,最后总是要分的。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他们已经分过两次了。
第一次分手,是因为他说感情可以慢慢培养,在经历几年的相处后她却觉得他们不合适,培养不起来,便和他说了分手。那时他舍不得,却选择成全她。那时她没有说,她也很舍不得。
第二次分手,是因为她听说好女人是不会让男人辛苦追的,然后觉得人不能太自私,就算他不好她也可以陪你一起改变一起成长,而在努力了几个月却觉得他没什么改变时,她决定放弃了。
可是她总舍不得,所以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和好了,直到挨到现在,她终于还是分开,还或多或少地,带着伤害。
记得第一次分手后,他过生日时叫上朋友和我吃饭,途中有人问他生日想要什么礼物,他想都没想就把目光投向了她。
记得后来光棍节也快要到了,他说他不想过光棍节,而她说她想,他便说:“那好,她让他过光棍节,然后他们再和好吧。”
记得光棍节那晚一群朋友连同你我一起出去通宵K歌,0点的时候你凑到我身边说:“喂,光棍节过了!”
她说‘哦。”他说:“哦就完啦?”
记得再次和好的他们更加珍惜这份感情,有过不少美好的时光,他们一起跨年,疲惫却满足。过年分隔两地联系不便,但仍常互道晚安。开学时他到机场接她,她看着他,觉得好久不见。
后来也有矛盾,因为她太在乎他是否改变。他的朋友向她透露他的学习他的生活你的种种细节,她的心便跌落谷底。原来,他一如从前从未改变。一起打开水的路上他们断断续续地争论,情绪激动时他摔碎水瓶愤然离去,她一气也把手中的水瓶重重摔碎,冲他的背影喊:“只有你会摔?”
再后来他们又分手了,却在几天后再次重归于好。她才发现她有多么舍不得,她似乎已经习惯了有他的日子。而舍不得和习惯,这是她最难以克服的软弱。
她甚至都觉得,他不需要做任何改变,因为爱,她可以接受任何。
可她忘了,她不是真正的快乐。
高估了爱的力量,也高估了自己的爱。
她错了。
在这场感情里,她以爱情的名义委曲求全,一次又一次地放低自己的底线,却忽略了自己总会心有不甘。那些情绪在她心里积淀,随着时间的延伸堆积成山,到最后压得我喘不过气。
她无法继续,所以他们终究还是结束了。说结束的那晚她和一个朋友一起喝酒,上厕所时想到一路走来的时光借着酒精的作用突然就大哭了起来,哭完照照镜子抹抹眼泪努力挤出一抹微笑才又打开厕所门出去。
伤痛隐忍,快乐脆弱,他们爱终不会有结果,或者,结束就是唯一的结果。
她曾以为结束会是解脱,至少会让自己比较好过,却不晓当局者迷,结束之后再回头,一切东西似乎明白得更清晰,然后,自己也不清楚,这段路走得值不值得。
似乎她曾奔着某个信仰爱上一个人,和他一起憧憬一起艰难前行,走着走着却发现这个信仰是不存在的。
似乎结束之后一些伤都会继续存在,她一边期望着时间能让它们愈合,一边害怕它们愈演愈烈腐烂溃脓。
似乎她也不知道我这样说能不能被理解,或者她也没想过被理解,有些事向来是只能自己一个人承担的。
所以朋友的安慰也并不有用,吐槽的需要也并不存在,她需要的,只是时间,她能做的,只有坚强。
李小雨说这些年她好像是在逼着自己成长,她不太理解她这句话的意思,只是突然有点怀念从前的她。
这些年她一直在学着坚持学着勇敢,可到后来她累了她怕了,她两者都没学会,唯一会的只是坚强。
因为坚强不需要学,只需要伤。
世上万物都是相对的,之前她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后来他陪她度过青春时光,她想大概她也有伤到他,但请相信我无心,就像他曾经的无心。
她知道世上有六个字对分手的情侣特别多余,但她还是想说。对不起,祝福他。
她最后的祈望是彼此能够安好,愿铭记美好忘掉伤害删除痕迹。
谢谢他。
张小娴说,不论你爱过多少人,不论你爱得多么痛苦或者快乐,到最后你不是学会了怎样恋爱,而是学会了怎样去爱自己。
她现在相信的,可能只有这句话了。
她还是会努力学着坚持和勇敢,更会努力安好并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