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倾城日光薇娜2019-05-29 02:093,862

  苏沫沫一直喜欢着陶洛辰,把他视作生命的坚持。

  尽管他感觉不到的爱,她的爱也毫无作为、乏善可陈,然而,他是她青春里生命中的一部分,并且,在那些过去了的时光里,陪他攀爬到一种精神上的高峰,以一颗悲悯之心俯视人间的烟火,而她只能把他写进文字里。

  文字是一种宿命。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迷上了文字世界,接触多了,内心便多了对未知的向往,对社会自然的关注,对人性人生的反刍,之后,渐渐地学着写作,用一支不甚成熟的笔记录曾经的年少、当下的生活,记录触动心灵的瞬间、不能掌控的情绪,记录渐懂世事之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惑所悟。

  有人曾问苏沫沫写作的意义。是啊,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写作呢?

  我以为是为了更好地修炼自己。

  沐浴于文字的光辉,我们生命的唯一去向,便是真善美。而我们,在文字的游走间,久而久之,必然会看见大美,看见悲悯,看见忧患,看见思想,看见智慧,看见有着一颗赤子之心的至情至性的自己。

  当我们坚持用心用生命去进行阅读或写作时,必然内心充盈,视野宽展,思想灵动,从一己之悲欢的小圈子跳脱出来,介入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深沉的思索,从而,拥有一个渐渐站立起来的丰富而高贵的灵魂。

  生命短暂,而梦想常在,我们都是有梦的人,追逐风追逐雨追逐多姿多彩斑斓如诗的花花世界,然而,梦想总是高于生活,这个世界,并不符合每个人的梦想,而文字则恰好给了我们这样一个舞台——让我们得以倾诉、呼告、释放或者传达。

  文字是离梦想最接近的地方。可以说,每一个热爱文字写下文字的写者,都是唯美的陶渊明,在文字里构筑着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世外桃源。

  有人说,亲情友情爱情故乡情是尘世最美的风景,我以为,文字也是。

  不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置身于生活丛林的重重背负里,文字,让我们的生活可以忍受。不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闪念,如果没有了文字,我们的生命该是怎样的枯燥乏味甚至百无聊赖蒙昧无知。

  每一个热爱文字的人,每一个用心血用汗水用笑容书写人生的写者,必然是生活中的这样一些人。感性、丰富、敏锐、深刻。他们善于以自己的心灵观察世界、感受生命、聆听自然,并且对于爱对于自由对于真善美有着旷世的期待。

  他们至情至性多愁善感,站在河岸感慨逝者如斯的孔仲尼如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杜子美如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的李易安如是,“落日楼头,断肠声里,把栏杆拍遍,吴钩看了”的辛弃疾如是,手把花锄、怜花葬花、轻唱“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抔净土掩风流”的闺中女儿林黛玉亦如是。

  前人说的“因情生文,因文生情”“情动而言形”,大概就是这个道理。一个感觉迟钝、灵魂麻木、对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的人,绝不可能写出优秀的篇章。

  朱光潜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须表现出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显着的如喜、怒、哀、恶、哀、愁等情绪,微妙的如兴奋、颓唐、抑郁、宁静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飘来忽去的心境。文学当作一种艺术看,也是如此。不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学作品。

  所以,想要写作,你首先要成为一个有情的人。

  当然,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写者,仅仅有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取决于你的天赋、个性、知识、阅历、努力程度等等。

  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而是一个人厚积薄发的过程。对于写作,常常有人试图寻找一条终南捷径。然而,无数大家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写作没有诀窍,无非是多读多思多写多改而已。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有个成语,叫开卷有益。最好文字的阅读,随日月而渡人,经阅读而人立。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的写者,没有一个不喜欢阅读的,他们在阅读中汲取精华,揣摩技巧,丰富阅历,深刻思想。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有的阅读,都是一种行走。阅读的缺失,其实也就是知识的缺失,精神的缺失。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阅历、智慧都是极其有限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多读一些好的作品,看别人的品味感悟,看别人的生命体验,看人类社会中无穷多的心灵景观,从而延展自己的思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你捧出一颗虔诚的心,落入视野的种种阅读,便是灵魂与灵魂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细语,情感与情感的共鸣,思想与思想的熔铸。

  然而,读书的意义并非仅限于此。读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影响一个民族的走向。一个民族的兴盛和崛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阅读尤其是广大青少年阅读的数量质量深度广度。很难想像,一个不爱读书或者很少读书的民族,会有着怎样黯淡无光的未来。

  除了大量地读,广泛地读,我们还要写,一篇一篇认认真真地写。

  叶倾城曾给给初学写作者这样的建议:喜欢文学,喜欢写,是多么美好的情态。喜欢写,是因为有话要说,你有你的一个世界,你愿意与所有人分享,而你对文字有最深的触动,那么坐下来写吧,想到什么写什么,没有什么难的。

  那么,我们就写吧,不管文字的长短,也不管语言的好坏,只是写,写下值得记忆的瞬间、平淡中的激情,写下动荡的社会风云、自己的快乐烦恼清醒陶然,就这样持之以恒地写,一年几年几十年下来,何愁不获得写作的能力?

  我喜欢佩索阿的那句,“写下就是永恒”。

  写完了,我们还要改。好的文字,大抵是在不断锤炼中完善的。

  修改时,可以从语言、结构、思想等方面着手,冗杂的使之简洁,单薄的使之丰富,肤浅的使之深刻,呆板的使之生动。

  两干多年前的荀子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有诗为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的《苦吟》)“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清袁枚《遣兴》之一)。

  有例为证: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留下了推敲的佳话;一部《红楼》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美国着名作家海明威把《老人与海》的手稿反复读过近200遍后才决定付印。

  鲁迅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劝别人修改文章,他自己的文章也常常是反复修改的。有人说他的着名散文《藤野先生》,修改的地方有160到170处,《坟》的题记只有一千多字,改动也有百处之多。

  这些的这些,正如作家老舍所说的:“文章必须修改,谁也不能一下子就写成一大篇,又快又好。”

  “六十馀年妄学诗,功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宋陆游《夜吟》)”愿你,愿我,在文字里也有这样的顿悟,也有这样生命的坚持。

  记忆里的六月,似乎只是停留了一瞬,便滑向了黎明的边缘,它如同炽热的流星飞过,照亮了整片黑暗的距离。

  这是一个属于青春的季节,有着轻盈的风絮,碰触希望的光芒。同样这也是一个属于离别的季节,很多故事都没有来得及呈现,就被凋零的时光逐一隐藏,只剩下一些浮云,一些感动,悄然的留在了记忆的最深处。

  都说,六月是一个人生的转折,它终结了一个青涩的时代,开启了一个成长的梦想。而我,恰恰怀念在这个多年后的六月,心绪透明,上演着悲欢的无意,只是安静的回首,那些曾出现在梦里的花开花落,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恍如昨日。

  苏沫沫知道,人生中有很多经历注定会被时光搁浅,留不下故事的结局,就像灰尘一样,纵使不知未来的停留,却始终执着着漂泊的方向。也许,太多的感伤总是让人身不由已,就像未知的命运,我们总是无法去支配它,留下的,也只有默默的接受,在每一轮季节的深处,磕磕绊绊,浮浮沉沉。

  青春的途中,似乎总是充满了相聚和分离,当沙漏的时光一去不复返,记忆被一日日的减少,我似乎预见了六月的天空,骄阳下流淌着的泪水,肆意的张扬在离别的枝头,最终还是无法挽留的落下。

  一直以来,她始终都相信世间一定有什么是可以天长地久的,或许是感情,亦或许是记忆,遗憾的只是没有被我找到而已。当以前熟悉的容貌在时光的奔袭中逐渐变得模糊,苏沫沫才明白,有很多东西注定避免不了如烟花般短暂的谢幕。

  也许,在这个短暂的过程中,有很多东西都被消磨的面目全非,不论是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的,一如风景,一如心事,而唯一没变的或许就是岁月留下的枯荣了。

  淳淳时光,透过记忆的面纱,看穿那一帘雨落的幽梦,苏沫沫仿佛听到了一声声颤抖的叹息,轻轻穿透被冻结的灵魂,这是青春留下的颓废,似初冬的阳光般,流连于晚风中慢慢枯萎,零落成灰。

  忽然很想写字,很想读书,抓起久违的铅笔,漫无目的的抒写在重叠的纸张上,只是怎么也找不到当年的感觉,或许,那种味道只能追溯到遥远的梦里,与寂寞有染现实无关。就像在多年前那个春末夏初的午后,我们都没敢用挥手的方式道别,因为,一个转身,一个心动,泪就会忍不住的落下来。

  还记得,当年大家约定的永远,在这平平仄仄的许多岁月里,常常会莫名的想起。有谁知道,永远到底有多远?这个答案是否存在。世间之事总如大梦一场,几多心事,此番种种,是缘是份又有几人知。

  回忆的故事,眷恋于灵魂深处的感动,一直延续到现在,却怎么也理不清时光的脉络。夜阑更深,枯灯影斜,谁能跨越心的界线,我把时光留在荒芜的客场,亲手埋下了盛装的留恋。

  年华几度,二十余载就这样匆匆而过,没有留下什么轰轰烈烈,记忆最多的依旧还是浑浑噩噩。想起那些年,青灯下的残书破卷,那些随风乱飞的纸张,还有那思念成伤的日日夜夜,我不知道留下了多少颠三倒四却又真挚掏心的胡言乱语,也许,再也没有人可以想起。

继续阅读:第八十九章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迷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