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八日,星期一。
经济系乔主任和陈总支书记,亲自到火车站接人,用校车把叶施两位大师及其随行人员接到校招待所。
全程只有经济系的领导陪同,王校长和李书记故意摆架子,没把叶施两位放在眼里。
第二天也就是三月十九日下午。
校礼堂。
一千多个座位的礼堂,挤进了两千三百余人,除了本校师生,还有宁州其他院校的领导和师生代表。
在前排二排三排就座的,除了省市领导,还有国内经济界人士五十余人,国外经济界人士三十五人,以及中外记者六十二人。
这场辩论,中外瞩目,中央电视台和省电视台也派人前来,在主席台上下架设了五台摄像机。
辩论会于两点开始,东江大学经济系乔主任主持。
主席台上分成三块,左边坐着叶桐明及其学生,一共九人,分为两排。
右边坐着施家国及其学生,也是九人,也是两排。
中间那个部分还空着,显然是给李晴天留的,也是两排,也是九个座位。
三个部分的前面,各有一个讲台,讲台上都放着话筒,话筒当然联着扩音器。
李晴天入场。
搞笑的是,李晴天穿着旧军装,斜背着书包,脚上穿一双旧军鞋,连裤子也是旧的军裤,裤脚一边长,一边短。
标准的俗人一个,礼堂里顿时爆笑连连。
上台那几级台阶,李晴天一个踉跄,脑袋差点磕到主席台的台边。
又是一阵哄笑。
更为搞笑的是,李晴天身后跟着他的八个同学,六男两女,带头的是班长崔永成。
八个同学都抱着一堆精装书,个个脚步沉重,模样滑稽得很。
李晴天领着同学们上台,同学们依次坐下,书放在书桌上。
乔主任宣布辩论开始,同时宣布了三方商定的辩论规则和注意事项,及三方出场的辩手名字和身份。
果不其然,叶施两位大师派出了自己的很意门生,叶桐明的学生、北方A大学副教授黎玉林,施家国的学生、北方B大学的副教授方子能。
黎方两位的年龄都在四十以上,在学术界已经有些名气,连李晴天他们的教材里,都有二人的作品。
叶施两位大师是来者不善,派出自己最得意的门生,可见他们对李晴天的重视。
黎玉林和方子能都戴着近视眼镜,文质彬彬,一个西装革履,一个着中山装,与李晴天形成鲜明的对比。
乔主任说了声“现在辩论开始”,头也不回的走下了主席台。
李晴天与黎方两位一起,走到各自的讲台边站定。
台下掌声雷动。
掌声过后,李晴天抢先说道:“谢谢,谢谢各位,谁谢各位给我的掌声。”
台下的人都笑了。
黎方二人也跟着笑起来。
李晴天道:“来者都是客,东大不欺客。黎老师,方老师,两位谁先来?”
黎玉林微笑道:“客随主便,李同学先请。”
黎子能也是微微一笑,“长江后浪推前浪,请后浪推一下。”
李晴天咳嗽两声,亮亮嗓子,试试话筒,然后说道:“小的时候,我奶奶养了几只鸡和鸭,鸡和鸭都能生蛋。家里舍不得吃,我奶奶五天赶一次集,拿着鸡蛋和鸭蛋去集市上卖。我想请问黎老师,这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这是什么问题?礼堂里的人都愣住了。
被提问的黎玉林也愣住了。
不等黎玉林开口回答,李晴天又转问方子能,“方老师,同样的问题也请您回答,这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方子能道:“这是计划经济。”
黎玉林也开口了,“这是市场经济。”
李晴天道:“请黎老师解释,这为什么是市场经济。”
黎玉林道:“因为你奶奶可以上街卖鸡蛋和鸭蛋,也可以不卖,而留着让自家人吃。没有规定说,必须把鸡蛋和鸭蛋卖掉,所以这是市场经济。”
李晴天转向方子能,“方老师您以为呢?”
方子能道:“我不认同黎老师的看法。如果你家经济宽裕,就无需拿鸡蛋和鸭蛋去集市上换钱,而之所以上街换钱,正因为家里缺钱,需要换钱以购买其他生活用品。所以你奶奶是有计划的,是事先考虑好了的,这是明显的计划经济。”
黎玉林道:“我反对。”
李晴天急忙举手,“黎老师,现在是我在出题,不是在辩论。我还有问题呢。”
黎玉林道:“对不起,李同学,你继续。”
李晴天道:“农村的集市,是农村最活跃的经济因素,是商品经济的主要环节,有史以来,生生不息。请问两位老师,农村的集市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
黎玉林道:“当然是市场经济。交易自由,价格随行就市,正是市场济的典型特征。”
方子能道:“黎老师的观点,方某不敢苟同。集市有时间限制,有数量限制,布局有严格规定。而且只许交易自产产品,不许和限制交易非农业产品。所以,集市从本质上说,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理应属于计划经济的范畴。”
不等黎方两位展开辩论,李晴天抢着说道:“我还有问题。在我们农村,除了承包田承包地,还有自留地,我家人口多,就有零点八亩的自留地。”
顿了顿,李晴天道:“想必两位老师都知道,承包田承包地以种粮为主,不得抛荒,不得随便种植粮食以外的作物。但自留地却可以种植任何作物,我想种什么都行,长出来的作物,可以自己吃,可以送给别人吃,也可以拿到集市上销售,也可以与别人交换东西,甚至我不想种,荒它一年半载都是可以的。两位老师,自留地算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
黎方二人面面相觑,都知道李晴天在牵着他们的鼻子走,在往他设的套子里钻,可又不能马上予以反驳。
李晴天不按套路出牌,不跟你谈理论,不暴露自己的观点,拿出来的实际事例,其实又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东西,他们还真没有认真的研究过。
拒绝回答,肯定不行,李晴天是晚辈,是他们二人主动要求他先提问的。
正面回答,又将啼笑皆非,因为黎方二人观点对立,不用李晴天回答,黎方二人的观点正好互为答案。
对农村、农业、农民,是李晴天的优势,恰好又是黎方二人的短板。
李晴天事先做过功课,黎方二人生在城市,长在城市,没有插过队下过乡,只在实习时去过农村,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实际上根本不了解农村。
李晴天微笑着追问道:“两位老师,这个问题很难吗?”
急中生智,黎方二人互视一眼,同时决定反守为攻。
“李同学,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想请你自己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