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戈此时确实对俞飞心服口服了,俞飞见状,也忙回道:“少将军过誉了,末将愧不敢当。其实少将军勇猛天下罕见,只需再平心静气,学以韬略,假以时日,必成千古良将!”
“受教!”殷戈拱手道:“俞将军少歇,我这就回去禀告父亲。”
俞飞亲自送殷戈出去,殷戈又回报殷野,然后率军屯驻梁城,以阻挡向宠西进不提。
却说陈奇、孙秀这边,先前没有动用全力,只出动了十余万人马,主要以守势与殷野对峙,偶有出战,也都是试探性的,只观望向宠那边的东向,好做进一步的打算。
忽得探马来报,殷戈十五万大军覆没,向宠的楚军已经攻到了梁城,殷野又分给殷戈十万军马,叫他去守卫梁城。陈奇大喜,道:“殷野一共七十万大军,分给殷戈十五万,给屈开山增兵至二十万,自己所剩不过三十五万,而今又分给殷戈十万,再加上屡次消耗,所剩之人,不过十七八万人马,我无忧矣!”
黎百济道:“若是梁城再被向宠拿下,楚兵长驱直入郑县,与我军夹击殷野,他必败无疑!”
孙秀沉吟道:“大王不如从颍川郡各县抽兵来此,以优势兵力全力出战,攻打殷野。殷野若败,殷戈便独力难支,梁城不攻自破,楚军可东来与我会师;殷野若想不败,则需增兵,或从屈开山处调集,或从殷戈处抽人,不论如何,总能叫他有一处防守薄弱,或有利于何功佩,或有利于向宠。”
陈奇深以为然,当即从阳翟、襄城、郏、鲁、长社、鄢陵、颍阴、临颍、召陵、舞阳等地调兵,又增了十五万部众,合兵二十五万,对外号称是四十万,去寻殷野对决。
殷野得报,反而龟缩不出了,任凭陈奇再三挑衅,每日派人叫骂,只是坚守。
陈奇私下里说道:“殷野这厮,也是奇怪,之前大军压境,恨不得全线出动,现如今倒做起缩头乌龟了!”
黎百济道:“这必定是殷野的拖延之计,他让殷戈守住梁城,坚壁清野,消耗楚军,好等楚军不战而退。楚军若退,殷野便能全力对付我们。须得想方设法,逼迫殷野出战。”
孙秀笑道:“我有一计,可一石数鸟,不但能逼迫殷野出兵,还能离间夏朝君臣,最重要是的是,帮助萧淮奇袭夏都!”
陈奇、黎百济都忙问道:“什么妙计?”
孙秀从袖中抽出来一叠纸张,道:“这个计策,我已经筹谋多时了,现如今,也算是到了该用的时候了。这些手书还有信札,是许仲许瞎子的谍人这些年来在夏都收集到的,大王和黎老都来瞧瞧。”
陈奇和黎百济对视了一眼,然后分别拿起几封,翻看起来。
只看了几眼,黎百济便愕然道:“这些,是大夏太尉姬洋写的?”
孙秀点了点头,道:“许瞎子倒是有心,叫属下或者偷,或者买,从夏都各处京官那里,弄来了这些东西,倒像是料到我有一天会用似的。姬洋这几年,在朝中如日中天,丞相萧成早已经势败。而姬洋又与殷野来往亲密,当初殷战派遣殷野出漠南,就是姬洋的推荐。”
黎百济猛地醒悟,道:“军师的意思是,要模仿姬洋的笔迹,给殷野写信?”
“不错。”孙秀笑道:“姬洋这笔字,当真是不错,我临摹多时了,刚才给你们的手书之中,便有几封是出自我的手笔,大王和黎老能分辨出来吗?”
陈奇和黎百济又连忙看了看,随后都摇了摇头,黎百济道:“分辨不出来,足可以假乱真了。”
陈奇道:“不过我还是没有明白,你要给殷野写什么信。”
孙秀道:“殷野不是不出兵么?我假冒姬洋,写信逼他出兵。”
陈奇道:“殷野就算是与姬洋关系亲密,便能听他的话?”
“行军大事,殷野当然不会听姬洋的,可是殷野要听殷战的。”孙秀解释道:“殷野只是殷战的义子,却手握重兵,又战功赫赫,殷战的亲儿子——太子婴,却没有什么人望,所以殷战一直都对他这个义子心存忌惮。现如今,殷战已经年过六旬,殷野才四十多岁,一旦殷战归天,继承夏朝皇位的人是谁?太子婴能顺利登基吗?”
陈奇和黎百济都摇了摇头。
孙秀道:“殷战多疑猜忌,他心中提防殷野,殷野自己也很清楚。所以,只要我冒充姬洋的笔迹,写一封密信,就说是皇上怀疑他殷野故意屯兵不战,意在养寇自大,你说殷野会怎么想?”
黎百济抚掌笑道:“妙计!只要信中言辞急切激烈,殷野不会不上当。”
孙秀道:“届时再收了殷野的回信,模仿他的笔迹,往夏都送去,定叫他们君臣父子之间的信任荡然无存!”
陈奇道:“军师你也太阴损了。”
孙秀一愣,道:“我为你驱策,你倒是嫌我阴损,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哈哈……”陈奇和黎百济无不大笑。
当夜,孙秀回去准备写信,忽侄子孙芩来访,孙秀也不避讳他,叫他进来,正要问何事,孙芩已经笑道:“叔父,你是要准备假冒姬洋笔迹,写信离间殷战、殷野父子君臣吧?”
孙秀吃了一惊,道:“你怎么知道?”
孙芩道:“侄子早日来访叔父,曾见叔父临摹姬洋的笔法,料想迟早有一日,叔父会以假乱真,施展离间计。近来殷野坚守不出,叔父要逼他出战,正是用计之时。”
孙秀不觉愕然,又见孙芩从袖中摸出来一封信函,道:“叔父,侄子已经替你写好了,请你过目。”
孙秀又吃了一惊,接过那信,只看了一眼,心中便大是讶异,因为信中的笔迹也与姬洋的一般无二,孙秀抬头问孙芩:“你什么时候模仿的姬洋笔迹?”
孙芩笑道:“那日见叔父临摹,侄子多看了几眼,回去便练成的。”
孙秀暗暗咋舌,见那信上有一段话写着:“皇上疑心你拥兵自重,养寇不战,又受小人谗言,已动了撤换你的念头,届时叫你父子来都,怕性命难保……”
孙秀摇头道:“不妥。”
孙芩一愣,道:“叔父,哪里不妥?”
孙秀道:“一字不妥,信中不可用‘战’字。”
孙芩听见,顿时“哎呀”一声,忙说道:“殷战名字里有‘战’字,上下避讳,多以‘斗’来替,姬洋怎么可能会写这个字?是侄子大意了。”
孙秀抬头目视孙芩,道:“芩儿,你一时不察,险些弄巧成拙,若我用了你这封信,必定会误大事!叔父今天仔细叮嘱你一句话,世上真正的聪明人,不会把聪明尽显于外,而是内敛于心。”
孙芩满面羞愧,道:“叔父教训的是,侄子记住了。”说话间,又忙在旁帮忙铺纸研墨,道:“还是叔父亲自来写稳妥些。”
孙秀自失的一笑,暗忖道:“这小子聪慧伶俐,远胜于我,倒也不负我这些年来对他的栽培。只是他这性子,略见浮夸,想是年幼的缘故,再过几年,大约会好些。”当下提笔重新写了一封,与孙芩仔细过了过,确定无事之后,才装进信函内。又安排伶俐之人,假冒姬洋的信使,再三叮嘱了一番,叫他往殷野那里送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