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晚上在营中,忽然听得四周“咚、咚、咚”鼓声大作,急忙派出许多探马四出打探。
过了一炷香时间,探马回报,汉军大营前有许多兵马巡哨,却无人来攻魏营。
曹操放下心来,看来是诸葛亮装神弄鬼。于是让探马退下,继续观看兵书。
过了半个时辰,曹操觉得困倦,放下兵书,刚要就寝,忽然外面鼓声大作“咚、咚、咚”!曹操大惊,估计是诸葛亮夜晚来袭,急忙命夏侯惇、夏侯霸、徐晃、张辽四将,各带一万兵马出去迎敌。
谁知四将出去,四处巡视,却一个敌人也没有!
曹操纳闷了,既然有鼓声,必定是有人敲的;鸣金则退,闻鼓则进,这是军规,哪有光击鼓没人进攻的道理?
曹操百思不解,听听又没鼓声了,上床闷闷睡去。
谁知又过了半个时辰,曹操刚刚睡着,忽然又是“咚、咚、咚”鼓声大作!
曹操一惊而起,传令夏侯惇、夏侯霸、徐晃、张辽四将出去迎敌,各带一万兵马。
过了一会,夏侯惇一掀帐门,走了进来,行礼说:“魏王,我等四将出战,并无敌兵踪影!我们仔细聆听,击鼓声是从远处传来的,并无汉军一兵一卒!”
曹操沉吟片刻,说:“诸葛亮诡计多端,实则虚之,虚则实之,不可不防!万一诸葛亮前几次击鼓是假进攻,忽然来一次真进攻,我们如何抵挡?你与夏侯霸、徐晃、张辽三位将军,今夜辛苦一番,就守在营前,不要睡觉了。待天明后,我另派遣将军替换你们。”
夏侯惇奉命出去防卫,曹操放心睡觉,谁知过了半个时辰,鼓声又响!
这次曹操虽然没有起来察看,却搅得心神不宁,一夜之间,鼓声每隔半个时辰就响一次,魏军人人心慌,无法安心入睡。
汉军白日早已睡足,夜里虽然也听到鼓响,但是知道是自己人敲的,离汉水又远,大部分人还能入睡,这就是诸葛亮下令大营往后迁移的奥妙。
第二天,诸葛亮命阳群、邓铜二将各带五百士兵,去换回马谡、刘封,让马谡、刘封带部下回营睡觉。
曹操一夜不得安宁,白天也不敢睡,怕汉军偷袭。
曹操派出曹洪、李典、乐进、张郃,每人领兵一万,换下夏侯惇、夏侯霸、徐晃、张辽四将休息。
魏军兵将都没睡好,惊惶了一夜;文武、士兵都无精打采,哈欠连连,又不敢熟睡补觉,怕汉军来攻。
挨到晚上,将士们草草吃完饭,倒头就睡。谁知没睡多久,“咚、咚、咚”鼓声又起,魏军惊慌失措。
曹操按耐不住,派许褚领兵一万,去汉营挑战,被赵子龙击退,败回魏营。曹操无可奈何,又是一夜未眠。
第三天,曹操两夜没睡好,焦躁不安,战又战不过,若退过汉水,汉中必定被诸葛亮侵占,心有不甘,晚上一个人喝闷酒。
恰好士兵来问:“魏王,今夜军中口令是什么?”军营中晚上都实行宵禁,防止奸细混入,有一队队士兵巡逻;实在需要出入的,巡逻的士兵就问他口令,若回答不出,就当场格杀!
曹操心中烦闷,看看面前的菜肴,无精打采地说:“鸡肋、鸡肋!”
士兵行礼退出,到各个军营中传令,告谕口令。
夏侯惇、徐晃正聚在杨修营中,三人饮酒;一听士兵传谕口令,杨修站起身,说:“二位将军慢饮,我去去就来。”
杨修站起来,出去一会儿就回来了。
徐晃问:“德祖,所为何事?”
杨修笑道:“魏王已有退兵之意,不出三日,必定拔军而起,归还许都,我先命下人收拾行李,免得手忙脚乱。”
夏侯惇问:“德祖为何知道?莫非魏王私下和你说了?”
杨修笑道:“我猜的!你们想想,鸡肋是什么?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两难。魏王心中所想,这汉中就好比鸡肋,进不能打败诸葛亮,退走又不甘心,所以魏王已生退兵之意。”
徐晃问:“莫非魏王斗不过诸葛亮,必败?”
杨修说:“并非魏王智谋不如诸葛亮,而是疑心病重,好谋而寡断,才屡屡中诸葛亮之计,进退两难。”
徐晃和夏侯惇对杨修深信不疑。
杨修是汉朝高官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后汉书》说“自杨震至杨彪,四世做太尉” 。杨修为人好学,极其聪慧,只是爱好逞才,屡犯曹操之忌讳,曹操怀恨在心,杨修却不知道。
魏王曹操曾经从曹娥碑下路过,杨修跟随着他,看见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就问杨修:“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说:“知道。”曹操说:“你先不要说出来,让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我已经想出来了。”他叫杨修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杨修写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丝合成一个‘绝’字;幼妇,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一个‘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成一个‘好’字;臼,是承受辛苦的事。受辛苦合成一个‘辞’(辤)字,这就是‘绝妙好辞’。”曹操也把自己的理解写下了,结果和杨修的一样,于是感叹地说:“我的才力赶不上你,竟然多想了三十里。
后来外地诸侯进贡了甜点给曹操,曹操没吃,写了张纸条“一盒酥”放在上面,就走了。杨修进来一看,拿起盒子,打开就吃,还分给下人们吃。下人不敢吃,杨修说:“但吃无妨,魏王写的,一人一口酥。”(一盒拆成一人一口)。曹操回来后,没说什么,心里却不大高兴。
又有一次,魏王府后花园新盖了几处房舍,曹操竣工后去看,在一扇门上用毛笔写了个“活”字,下人不解,请教杨修。杨修说:“门内一个活字,阔也,把门改小些便是。”
这些都是小节,曹操最忌恨的,是杨修插手立太子一事!
曹操好色,大小老婆很多,一共有二十五个儿子,但是最杰出的是长子曹丕,次子曹彰,三子曹植。
曹丕为人笃厚恭谨,老成持重,门下智囊是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四人;曹彰勇武过人,但是是匹夫之勇,打仗勇猛,不谙世事;曹植文采过人,好酒纵欲,放荡不羁,颇受曹操喜爱。曹植的智囊清一色的是文士,没有什么政治和军事经验,每日诗酒唱和,讥评朝政,不能担当国家重任,却与杨修交好,气味相投。
曹操时不时地喊三个儿子进魏王宫,考察三人的谋略,常以军国大事垂询。
杨修是曹操府中主簿,消息灵通,接触到许多机密,就把许多时政问题提前写好答案,让曹植背熟;所以曹操考问三个儿子,每次都是曹植应对得当,问一答三;但是后来这个秘密被司马懿探听到了,密报曹操,曹操因此忌恨杨修。
再加上杨修的父亲杨彪,是个儒学大家,与孔融及祢衡等清议复古派是一路,反感曹操不尊汉献帝,反对曹操称魏王,为此曹操也衔恨在心。
杨修说完鸡肋的意义,继续喝酒作乐,却不知惹下了杀身大祸!
夏侯惇、徐晃和杨修喝完酒,各自回营歇息;徐晃呼呼大睡,夏侯惇却记着杨修的话,让手下提前收拾行李。
无巧不巧,曹操酒喝完了,心里烦闷,出营视察,信步来到夏侯惇的大营。
一看夏侯惇的手下忙着收拾行李,曹操一惊,战事还未结束,大将夏侯惇先想着撤退,军心不稳,这不是小事。
曹操沉着脸,命侍卫去传夏侯惇来见。
夏侯惇听说曹操亲自来巡哨,急忙出来迎接,说:“叔父,小侄有失迎迓。”
曹操问:“元让,何故收拾行装?”
夏侯惇便将刚才杨修之言复述了一遍。
曹操听完,深感杨修对自己祸害太大了!他才学之高,军中无人可及,我的每一点心思他都能了如指掌。
刚才吃酒时,自己的确动过退兵的念头,故而以“鸡肋”为令;不想杨修识破自己心思,还到处宣扬。
此人要是背叛我投敌,我曹操还会有生路?内患之忧大于外患,万万不可留他。
想到这儿,曹操立即对夏侯惇怒目圆睁,大声喝斥:“匹夫,你敢听信谗言,乱我军心,该当何罪?”
夏侯惇被他这么一责问,知道祸闯大了,吓得一只独眼发愣,连连说:“小侄该死!实在该死!”
曹操为了除掉杨修,先要吓唬夏侯惇一下。喝道:“来人!将罪将夏侯惇绑了,推出斩首!”
夏侯惇吓得匍匐在地,连声求饶:“叔父饶命!叔父饶命啊!”
曹操知道夏侯惇怕死,故意问道:“元让,你欲生欲死?”
“小侄欲生。”夏侯惇连忙回答。
曹操低声道:“我知道你是受人蛊惑,不是主谋。你现在去中军大营击鼓,召集文武,告发杨修未奉将令,扰乱军心,便可将功抵过、饶你一命。”
夏侯惇大喜连声说:“谢叔父不杀之恩!小侄遵命!”
夏侯惇匆匆忙忙赶到中军大营,连连击鼓。
众文武闻得鼓声急促,不知何事,只当有紧急军情,连忙赶到大营聚集听令。
杨修也不例外,在睡梦中被突如其来的军鼓声惊醒,急急忙忙赶到中军大营,以为敌军来犯。
可是到了大营一看,曹操板着脸端坐在正中帅案后面,夏侯惇跪在地上,杨修的几分酒意彻底惊醒了,吓出了一身冷汗,估计是自已刚才对夏侯惇的说话传到了曹操的耳朵里,这是有杀身之罪的。
杨修心里不由犯嘀咕,但是事到如今,悔之晚矣。
杨修只得整顿袍帽,强作镇定地站入文官班列,且听曹操如何说话。
曹操故作姿态问夏侯惇:“元让,深夜击鼓,有何军情?”
夏侯惇说:“魏王,晚上小侄和徐晃将军在杨修营帐饮酒,杨修命手下收拾行装,准备退兵。杨修妄自猜度,未奉将令,先要退兵,扰乱军心,小侄未敢隐瞒,特来禀报。”
两旁文武大惊,惑乱军心,这是死罪,暗暗为杨修捏一把汗;要是真的如此,必死无疑,旁人求情也是没用!
曹操听了,大为震怒,拍案责备夏侯惇:“元让,休要出口伤人,诬告忠良,杨修是我心腹之臣,老夫不信!”
夏侯惇心里明自,曹操要自己一口咬定,坐实罪证。
夏侯惇毫不犹豫地说:“魏王若不信,可问徐晃,我还可以当面对质;若小侄谎告,甘当军法!”
曹操脸一沉,问徐晃:“公明,可有此事?”
徐晃慌了,若自己作证,杨修可能杀头,若不作证,夏侯惇又会获罪。
徐晃说:“魏王,我晚上和夏侯惇将军在杨修处饮酒,好像听见杨修说,魏王以鸡肋为令,有退兵之意,让手下提前收拾行李。”
曹操不动声色,朝杨修看了一眼,问:“德祖有何话说?”
杨修深知曹操脾性,夏侯惇不会无故翻脸告发自己,背后肯定是曹操指使。
杨修出列,平静地说:“确有其事,我只是让自己手下提前收拾行李,并未在军中散布谣言,魏王明察。”
曹操点点头,心想,你杨修平时处处逞能,还敢参与到我立太子的事中,今天好容易抓到你的把柄,我须饶你不得!
曹操脸一沉,说:“若是酒后戏言,也就罢了,但是我今日巡夜,发现夏侯惇军中许多人在收拾行李,消息已经扩散,军心不安!军法官何在?”
军法官应声而出,跪在曹操面前。
曹操说:“依照军律,杨修该当何罪?”
军法官立即回答道:“禀魏王,未奉将令,谣言惑众,扰乱军心,以军法论处,按律当斩!”
曹操脸露为难之色,好象一个上大夫犯了点罪就要斩杀,显得有点过份,也好象在为杨修惋惜。
曹操问:“此罪当斩?”
“是的,当斩!”军法官想,你魏王对军法很熟悉,想不想杀还不是你一句话的事,何必问我?
曹操装作宽厚的样子,用近乎商量的口气问:“可能从轻发落?”
军法官迷惑不解地看着曹操,杀与不杀,还不是你一句话的事,非要借我之口说出,仇人让我做?既然如此,我把夏侯惇也拉进去,看你杀不杀!
军法官道:“魏王,杨大夫之罪依律当斩,而且夏侯惇跟着散布谣言,也该杀!”
曹操心中大怒,你这个滑头,想拉夏侯惇下水,我偏偏不如你愿!
曹操说:“杨修是主犯,速斩杨修,提头来报!夏侯惇先绑了,稍后问斩!”
杨修一听就明白了,曹操不会杀夏侯惇,故意先杀我!反正曹贼对我怀恨已久,不如洒脱点上路!
杨修上前几步说:“不必绑我,我自赴刑场便是!诸位大夫,列位将军,告别了!也无须为我求情,求情也不会允!等我死后你们再为夏侯惇求情,肯定有用!”
这么一说,众文武不好说话了,曹操心事被识破,勃然大怒,喝道:“军法官,还愣着干什么,速斩杨修来报!”
杨修哈哈大笑,转身就走出营外,到了法场,对军法官说了一句话;这时一声追魂炮响,杨修引颈就戮,享年四十四岁。
曹操大营中鸦雀无声,人人知道曹操执意要杀杨修,劝也没用。
追魂炮一响,文武们明白,杨修死了!
曹操象被什么触痛似的,猛然跳了起来,对帐外高呼道:“刀下留人!”
一干文武被他吓了一跳,觉得曹操还是惜才的,杨修临死能他说这么句话,足以说明是出于无奈而杀杨修。
这时军法官快步走进来,提着杨修鲜血淋漓的脑袋,请曹操验刑。
曹操也不忌讳死人,捧着杨修的首级惋惜不已,放声大哭:“哀哉德祖!惜哉德祖!”
曹操的哭半真半假,杨修作为曹操的主簿,也出过不少力,年纪轻轻被斩,一身才华归于黄土,曹操也惋惜,是真哭;但是杨修恃才傲物,屡屡犯忌,曹操怀恨已久,是假哭。
两旁的文武大多明白,谁也不敢说破,纷纷劝曹操节哀。
曹操哭了几声,忽然问:“德祖临刑前,可曾留下遗言?”
军法官老老实实地回答:“杨大夫说,炮声一响,魏王必定大呼‘刀下留人’!然后假装要斩夏侯惇,最后不了了之。”
这一来,曹操的假慈悲全部被戳穿,勃然大怒,喝道:“速速将夏侯惇拿下,斩首示众!”
一旁的夏侯霸、张郃、曹洪等将连忙跪下求情,文官也纷纷跪倒求情。
曹操十分无奈,杨修算定自己不会杀夏侯惇,还真不能杀夏侯惇!
曹操面子上下不来,喝道:“众官求情,死罪可免,活罪难饶!重打二十军棍!”
夏侯惇也不敢多说,杨修把命都送了,自己挨打二十军棍已经是轻的了!
曹操痛恨杨修,临死前还戳破自己,下令说:“把杨修首级号令三天,以儆效尤,然后厚葬!”
曹操斩去杨修,自认已无内顾之忧。不料深更半夜放炮杀人早已惊动了汉营里的诸葛亮。
诸葛亮听探马禀报说,魏营中挂起了杨修的头颅示众,情知曹操军中必定军心不稳,杨修这样的谋士,必定是与曹操产生了分歧,触怒曹操,才被斩首示众。
诸葛亮传令大军做好准备,天明后出发,去攻魏营,逼曹操逃走。
曹操杀了杨修,怒气难消,夜里又被鼓声惊扰数次,天色大亮,才朦胧睡去。
忽然探马急急来报,诸葛亮亲自领着十万大军杀了过来。
曹操大惊,传令全军出战。
两军列阵对峙,曹操一看,诸葛亮今非昔比,手下猛将如云!除了黄忠、赵子龙、马超三员五虎上将,还有猛将严颜、刘巴、阳群、谋士马谡、孙乾、简雍、法正等等;其余不出名的副将,如麻似黍,数不清楚!
曹操一看,更生退意,看看诸葛亮手下约有五六十员战将,个个精神抖擞,睡足了觉;而回头看看自己的部将,几夜没睡好,呵欠连天,面有倦容。
这时汉军中战鼓敲响,汉军慢慢往前逼进,武将们刀枪举起,准备大战一场!
曹操不愧是奸雄,能伸能屈,当机立断,这种情形下,若两军决战,自己大军绝对吃亏!而且诸葛亮用兵鬼神莫测,夜里一直响的大鼓,到现在也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张翼德、张苞、魏延、马岱等猛将也没出现,不知道还是在镇守关卡呢,还是已经悄悄调来埋伏起来。
曹操立刻下令:“虎豹骑上前放箭,掩护大军,全军撤退回营!”
“虎豹骑”领命而出,一顿乱箭,汉军猝不及防,连忙避箭。
曹操趁机率大军退回大营,命弓箭兵全部排在营寨前面,准备放箭。
诸葛亮一看,点头微笑,下令鸣金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