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迷走
云陌JUN2019-03-07 10:062,144

  脊髓具有中枢的反射的总称。是脊椎动物反射中最单纯的典型形态。脊髓反射弧一般由感觉性的后根进入脊髓,由运动性的前根离开脊髓。

  根据反射弧是只限于脊髓的一节段还是跨2个以上的节段,把这种反射分为节内反射和长路径反射。

  其次,从效应器来看,腱反射和某种皮肤反射分别是引起单一效应器(肌肉)反应的单纯反射。

  与此相反,在与两个以上效应器有关的复杂反射中,一般有协同肌参与的屈肌反射和交叉伸肌反射等。这些都属于躯体反射。

  此外,还有各种植物性反射,这些反射的中枢也在脊髓内,它可分为在全脊髓分节而存在的节段反射和局限于脊髓特定部位的单反射。

  属于前者的中枢有血管运动中枢(二级中枢)、汗分泌中枢、竖毛中枢等。与此相反,瞳孔扩大中枢(毛样脊髓中枢)、排便中枢(肛门脊髓中枢)、排尿反射中枢(膀胱脊髓中枢)是单反射中枢,它们分别位于颈髓第七到第八节,胸髓第一到第二节,骶髓第三到第四节。

  勃起、射精、分娩等反射中枢(生殖脊髓中枢)也局限于脊髓。

  正常动物,存在来自延髓以上高级中枢的反射抑制,各种躯体反射和植物性脊髓反射经常受到抑制或调整。用脊椎动物容易对脊髓反射进行观察分析。

  电突触是突触中一类。神经冲动传递不需化学物质作为递质,冲动扩布较快。结构类似间隙连接。

  突触间隙较窄,其间电阻较低,离子易通过。低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体内较多。

  电突触是与化学性突触相对应的另一类突触。它的信息传递是通过神经膜间的缝管连接来实现的,不需要神经递质来介导,而是电信号直接传递。

  信息传递通常具有双向性,因而突触前和突触后的划分在电突触中不是绝对的。

  通过“接口”的信息传递突触传递的机制究竟是化学传递还是电传递,学术界一直对此争论不休,长达近1个世纪之久。

  有的学者认为,突触是通过化学信号传递信息的,称为化学传递;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它们之间是通过电信号传递的,称为电传递。

  科学家们用了几代人的时间和精力证明了突触传递有化学信号的参与,并且发现了这种化学物质,从而确立了突触传递的化学传递理论的地位。

  后来又有学者证明了电突触的存在。此时,困扰人们的学术问题终于真相大白,突触有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类。

  电突触依赖电紧张性的电流传播,把动作电位从一个神经元直接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突触。

  这类突触的形态特点是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呈缝隙连接,两层膜之间间隔仅2~3nm,前膜有微孔但无囊泡,故又称非囊泡型突触。

  电突触传递速度快,几乎没有突触延搁,多数是双向传导。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彼此广泛联系的基本结构,在中枢的调节活动中具有最重要的作用。按功能特点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兴奋性突触:正常时,神经冲动到达兴奋性突触时,突触囊泡释放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后膜对Na+通透性增加,局部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性动作电位。

  抑制性突触:抑制性神经元轴突末梢因冲动到达而释放抑制性递质,并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增高对K+和Cl-的通透性,使后膜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其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也称超极化抑制。

  迷走神经为混合神经,其运动纤维起自疑核,与舌咽神经并行,穿出脑干后经颈静脉孔出颅腔,供应除软腭肌和茎咽肌以外的所有咽、喉、软腭的肌肉。

  感觉神经元在颈静脉孔附近的颈神经节和结神经节。颈神经节的周围支传导一部分外耳道、鼓膜和耳廓的一般感觉;

  中枢支入三叉神经的脑干脊髓核。结神经节的周围支传导咽、喉、气管、食管及各内脏的感觉,和咽、软腭、硬腭,会厌等部分的味觉;

  中枢支入弧束核。副交感神经起自第四脑室底部的迷走神经背核,布于内脏器官。

  含有躯体运动、内脏运动、内脏感觉、躯体感觉四种纤维。

  躯体运动纤维:支配咽喉的骨骼肌,可随意运动。

  内脏运动副交感纤维:为迷走神经的主要成分,分布于胸腔内脏器(如气管、支气管、肺、心脏等)和腹腔内脏器(如肝、胰、脾、肾、肾上腺以及胃至横结肠间的消化管等),调节这些器官的活动。

  内脏感觉纤维:传导胸、腹腔内脏的感觉冲动。

  躯体感觉纤维:传导耳廓、外耳道及胸膜的一般感觉。

  迷走神经主干损伤时表现为心率加快、恶心、呕吐、呼吸深慢等,由于咽喉肌瘫痪,可出现声音嘶哑、语言困难、吞咽障碍等。

  迷走神经在颈、胸、腹均发出多个分支,支配颈部、胸腔内器官及腹腔内大部分脏器,通过传导器官和脏器的感觉冲动及控制心肌、平滑肌和腺体活动来调节循环、呼吸、消化三个系统。

  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行走于迷走神经干中,这些节前神经元的胞体位于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

  节后纤维支配窦房结、房室交界、心房肌、房室束及其分支,其中右侧迷走神经主要支配窦房结,左侧迷走神经主要支配房室交界区,迷走神经也支配心室肌,但其纤维末梢的数量远较心房肌中少。

  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M型胆碱能受体后可引起心率减慢(即负性频率作用)、房室结传导减慢(即负性传导作用)、心房肌收缩力减弱(即负性肌力作用),对心室肌也具有直接抑制作用,但心房肌对A的反应较心室更加敏感。

继续阅读:第366章:自主神经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我是魔王别惹我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