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大理寺少卿周东受刘瑾派遣,到宁夏整顿屯田。史载,周东到后,决心搞出业绩,加倍征租,五亩按十亩征,五十亩按一百亩征,粮食得折成银子。当兵的,当然主要是军官,也包括军人家属、老百姓,交不起的,便拷打关押,威逼勒索。还有当时的巡抚安惟学,是刘瑾的嫡系,到任之后,行使威福,治下手狠。甚至将士有过错,连其妻子也遭杖打,手握刀枪的部下怎能不恨之入骨?
这年四月,就封宁夏的安化王朱寊鐇本就图谋不轨,借着刘瑾清理军屯群情汹汹的当儿,扯起反旗,以诛奸臣刘瑾为名,欲图大位。
檄文传到京城,刘瑾哪敢公开让人看。但反贼总得讨伐,派谁去呢?有一种说法,是李东阳提出让赋闲在家的杨一清提督军务,太监张永监军,并且说是李东阳有意安排杨一清策反张永,才导致刘瑾垮台。不知这种说法有何根据,我们还是看正史的记述。
《明史•刘瑾传》中说,见到安化王的檄文,“瑾始惧,匿其檄,而起都御史杨一清,太监张永为总督,讨之。”按这文字的理解,似乎是刘瑾让杨一清去的,可二人有过节,这不大可信。
又有一说,安化王反,武宗召开会议商讨对策,“东阳奏请宥充军罚米官员,停征粮草等件,冀安人心。刘瑾尚有难色,武宗此时,也不能顾及刘瑾,竟照东阳所奏,颁诏天下。复命泾阳伯神英充总兵官,太监张永监军,率京营兵前往讨逆。廷臣请起用前右都御史杨一清,提督军务,武宗亦惟言是从,立召一清入朝,托付兵权。”刘瑾与一清不合,又派了一个陈震临时改户部侍郎为兵部侍郎,一同出征,作为监视。若按这说法,李东阳只提了停罚官员的粮米,连总兵官、监军人选也没明确说是他提的。杨一清是“廷臣请起用”,没说是李东阳的主张,若是,为何不明确地肯定?要知道,杨一清是当过三边总制的,对宁夏的情况比谁都熟,不起用杨一清用谁呢?再说,那时内阁一把手是焦芳,李东阳的话语权有限。
那年月,大军出征,除了总兵官打仗,还有纪检官员的提督,太监监军,三大员一个也不能少。大军未到,叛乱已平。也就是在这一次出征过程中,杨一清策动太监张永出手,扳倒刘瑾。
但杨一清的策动张永,也并非是事先就有谋划,而是临时起意。因为张永本是八虎之一,后来虽有矛盾,但关系究竟好坏到什么地步,杨一清并没有底。
有说法是这样的,“出征途中,二人谈论军事,很是投机。至讲及刘瑾情状,永亦恨恨不平。一清探他口气,才知刘瑾未柄政时,原与张永等莫逆,到了专权以后,张永等有所陈请,瑾俱不允。(瑾)又尝欲以他事逐永,永巧为趋避,方得免祸。”这表明,杨一清在未出发前,是不知张永对刘瑾的确切态度的。密谈了几日,探清了口气,才策动张永。因此,这功劳也不属于李东阳的深谋远虑。
由李东阳在与刘瑾有关的若干情节的表现看,这实在不是一个值得称道的人。
解决了安化王的叛乱之后,杨一清留下任三边总制,张永回朝。经杨一清的指点、策划,张永回京便按计行事。
回到京城,庆祝胜利的仪式完毕,武宗请张永喝一顿。等陪喝的刘瑾离开后,张永就拿出了安化王的檄文。那上面,开列了刘瑾的十七条罪状。关键是还有更严重的,说刘瑾已经定于某天举事谋逆。
这就有些搞笑,你一个刚从外地回京的人,张嘴就是这惊天的情报,靠谱吗?
武宗也挺逗,听了以后,哼唧着说:“多大点事啊,咱还是喝酒吧!”
张永接着说:“喝酒的日子多着呢!今天如不把刘瑾拿了,不但奴才我明天就成粉末了,皇上您也没法长享安乐了。”
武宗这才认真起来:“我对他好心好意地,他敢这么干?”
正在这时,马永成进来了,道:“报告皇上,大事不好,刘瑾要造反!”
武宗睁大眼,道:“真的?”
马永成说:“外面好多人都知道了,怎么不真!”
要说这马永成来的太是时候了,令人怀疑这是他跟张永谋划好了的。造反的大事,好多人都知道了,那还有戏吗?武宗这才下令,让张永马上逮捕刘瑾。
张永得令,立即带人包围刘瑾住宅。正是三更时分,刘瑾睡得正香呢?听得外面喧闹声并有人叫,起来一开门,张永高声道:“皇上有旨,叫你去呢!”
“皇上在哪儿?”
“豹房!”
刘瑾还跟家人嘟哝:“半夜三更的,能有什么事呢,奇怪!”
整好衣冠,刚一出门,就被锦衣卫旗校上了绑。刘瑾还嚷个不休,也没人理他,连夜开了东朱门,将其关进菜厂。
往下的情形,正史《刘瑾传》记载很简单:武宗亲自到刘瑾家抄家。发现私制的御玺一颗,穿宫牌五百及衣甲、弓弩、龙袍、玉带等物,又有平常拿的一柄扇子,里边藏了两把锋利的匕首。
这还了得,武宗大怒,下令处死刘瑾。
但,另外的描述,不仅更详细,而且更可信。
抓了刘瑾的第二天,李东阳动员了科道的纪检监察人员同时上书,列举刘瑾的十九条大罪,比张永的还多了两条,所谓破鼓万人捶,大概就是这意思。
但是,武宗酒劲儿过了之后,似乎对刘瑾又有同情的表示,这么多年了,老刘对我一直不错啊,闹成这样,会不会是张永等人……。
武宗犹豫了,证据就是他让人给关在诏狱中的刘瑾送几件衣服。这可不是好兆头,刘瑾要是翻过身来,那张永,不仅是张永,一堆人可就惨了。
于是,极其重要的情节发生了。
有关部门(北镇抚司,东、西厂、刑部、大理寺都有可能),甭管到底什么部门了,重新审查了刘瑾的家,为什么是“重新”呢?因为抄过一次,只发现了大量金银财宝。第二次搜查结果可就不一样了,由于第一次疏忽,竟然没发现这死太监还藏了那么多的盔甲武器,并且还发现了那把暗藏匕首的扇子,以及御玺、龙袍。也有说这次是武宗亲自去抄的,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刘瑾的谋反是证据确凿,板上钉钉了。
我们有理由怀疑,这第二次抄家,是有关人士策划的。因为,第一次没发现那把扇子有可能,说没发现那么多盔甲武器,鬼才信!
于是武宗大怒,而且是真的大怒,道:“狗奴才,你真的要造反哪!”
再于是,刘瑾被凌迟,诛其族。
人是复杂的,刘瑾也不例外。
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刘太监的有些事儿也值得一提。
比如:史传说,刘瑾掌了大权以后,张永他们所请,俱不准。也就是说,刘瑾那时便开始不满足张永等人的要求了,而张永等人的要求,大约不是为了国富民强吧!
又比如:刘瑾整顿盐税、矿税、清理军屯土地,敛来的钱可没进他自己的腰包,充实的是国库。搞这么大一个运动,不动用锦衣卫、东西厂能行吗?没有霹雳手段,官员能乖乖地认罚吗?不再成立个内行厂,亲自上阵,给厂卫机构也施加威慑,他们能拼命干活吗?正是在这种高压态势下,有的御史办案连自己的父亲也办进去了。有说此人是为了取悦刘瑾,说他原则面前大义灭亲不也行吗?
再比如:刘瑾收下边官员好处。有人提醒他,你收的这些钱,那些进贡的官员都会从公家那里找回来,最终恶人是你当。于是刘瑾立即对再来上贡的官员严厉处罚,甚至关进诏狱。有一点需要说明,那年头,下属官吏给长官送礼,如防暑、御寒的冰碳敬,是惯例,不违法。给刘瑾送,少了能拿得出手?成化年间有个状元叫罗伦,从不受人请托,也不收别人财物,他当京官后,认为这种惯例名分不对,坚决不收一分一文。这对周围的人大有刺激,被视为异类,这种人在当时只是稀罕物。
学者是冷静的。有一种评价是:刘瑾进行的大范围的审查工作,对纠正当时玩忽职守的官僚作风和日益严重的贪污腐败现象,无疑具有积极作用,他所进行的其他方面的改革措施也颇多值得称道之处。但是,他高估了自己的权力影响力,在短时间内打击了过多的文武官员,特别是他以宦官身份掌握大权,与中国传统的政治理念格格不入,从而招致了官僚集团的集体反对,最终遭凌迟酷刑而死。刘瑾死后,他的改革措施也都被废除。还有学者说:刘瑾之死结束了改革帝国行政管理的任何尝试。
这些评价,足以让坏人刘瑾感动。
正因为人是复杂的,警惕一个好人就比警惕一个坏人难得多,尤其是警惕那些嘴上标榜为国为民实则为己为小集团的人更难,特别是在宫廷政治特色下,只可使由之的广大群众想弄清点事,总得在历史的老后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