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初喻为着惋惜宁子华,多喝了两杯,感觉有些头昏,便唤了小丫头和秋菊陪她出去醒酒。
宫里风景好,但处处都有着禁忌,不敢走远,正午的太阳又有些晒人,云初喻挑了一个阴凉的小亭子坐下,默默的吹着风。风也稀疏得很,不能纳凉,反倒是吹得人心烦。
坐了一会,云初喻发觉自己因醉酒而发烫的脸渐渐冷下来,“参见宁王殿下。”小宫女急急的行了礼,秋菊和云初喻也赶紧起身行礼,“三小姐不必多礼,”宁子华扶起了云初喻,“三小姐也是觉得闷,出来散心的么?”
“适才多饮了两杯,出来醒酒罢了,”云初喻解释了一下,“正要回去呢,太后的寿宴,逃席太久是不好的。”,“如是大小姐那般身份,逃席太久自然是不好,但子华与三小姐等,既不得宠,又有谁在意呢?”“初喻自是云家最不得宠的小姐,”云初喻垂下头,“但子华殿下却是宫里头等得宠的皇子,切不该妄自菲薄。”,“奉承之言说来说去也是无趣,子华想去另一边的湖心小亭里喂鱼,单独前往也是无趣,云小姐可否有意同去?”
“想来宴会也不缺初喻添彩,能与子华殿下一同游玩,荣幸之至。”云初喻说罢,和宁子华一起向宁子华说的湖心小亭去。
“湖心亭原是知己相会的地方,宫里却修来养鱼,实在是辜负了,”宁子华叹息,“初喻却觉得,湖心亭原本就是赏景所用,是为着知己相见后,才有了那份名声。”
“云小姐也读过湖心亭一篇?”宁子华赞赏的看着云初喻,“为着此篇精妙,读过数遍,”云初喻说着,心下腹诽,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读初中的时候,还能一字不差的背下来。
“不知云小姐这样有学识的女子,又有谁能得到这红颜知己呢,”宁子华指着湖中央的小亭子,“到了。”。
云初喻遥看一眼,亭子是个普通的六角亭,盖着绿瓦,六角雕着塔尖。宁子华带着云初喻进了亭中,四周波光粼粼,观赏的鱼类见着人来,都往亭边的墙壁挤。
“竟有几分江南风味,”云初喻赞叹了一句,“只是几分?”宁子华问着云初喻,“云姑娘可曾去过江南?”,“不曾,”云初喻看着湖上,“但江南之景,是许多吟游诗人们写尽一生的,初喻也曾有幸拜读二三。”
“云姑娘可否向子华讲一讲你心中的江南?”,“江南啊,”云初喻笑道,“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能得词人这番赞叹,一定是一个很美的地方。”
“云姑娘竟有这样的学识,”宁子华又赞叹了一句,“云姑娘可曾向往过?”,“那是自然,人间仙境,人皆往之。”,“子华也曾向往,”宁子华伸手指向原处的小山,“向往生于平凡人家,与心爱之人,朝夕相处。”忽的一阵急风吹来,吹起了宁子华的袖子,云初喻原是觉得好笑,多看了一眼,发觉宁子华的手臂上有一道疤痕。恰在那夜她咬了的那个黑衣人的位置,恰是她的牙印长度。
“子华愚拙了,”宁子华拂了拂袖子,“让云小姐见笑了。”,“子华殿下不必介意,”云初喻笑了笑,“大抵是这阵风在催促我们回去罢。”,“大抵是,”宁子华看了看天色,“在不走,恐怕要下雨了。”两人回了宴席不多会,果然下起了大雨,宴席仍是那气氛,只是话题换了一茬,眼下似是又换了一轮高低,方才被噎得无话可说的几个妃子又个个坐直了身高扬着脸,像一只得胜的斗鸡。
云意晴和太子也在这些妃嫔的话题里周旋着,云意柔和云夫人一起在数位夫人小姐的话题里撩拨着,云老爷没见了踪影,云初喻猜想大概是和那些老爷们一起指点江山去了。
“哎呀哎呀,这雨,”太后看着窗外,感叹着,“恭喜皇祖母,”宁子华温柔的走上前去,“这是老天爷责备子华陪伴皇祖母的时间太短,拦着子华呢。”。
这话一说,太后立刻舒展了眉头,后宫妃嫔们又个个赞叹宁子华一番,想尽办法再与太后奉承几句,装一副贤良淑德的样子,也好博得皇上与太后的宠爱。
“意晴嫂嫂,我贺你与姐夫一杯,”一个小姑娘举着酒杯向云意晴敬酒,云意晴谢过了,准备饮,却被太子抓住了手腕,斥责了那小丫头一句,你乱认什么嫂子。
“作何与一个小孩子置气?”云意晴悄声问着太子,“她是禹王的小妹。”太子说罢,云意晴煞白了脸,冷冰冰看着那小丫头,又发作不得,云初喻见状,却是笑了笑,走到云意晴身边。
“小妹妹,姐姐问你,禹王可是说,谁饮了这杯酒,谁就是你嫂子么?”,“哥哥是这样说的,”小姑娘坏笑了一下,“方才我嫂嫂可是接了酒了。”,“不如这样吧,”云初喻笑笑,“意晴姐姐,妹妹想向你讨了这杯酒,不知姐姐愿不愿意?”
云意晴自是开心无比,当下就赏了云初喻,太子也是感谢的看了一眼云初喻,云初喻端着酒杯回了位置坐下,四下看了看,“秋菊,你想不想做禹夫人?”,“啊?”秋菊摇了摇头,“我只想伺候小姐。”
“那么……”云初喻端着酒杯寻了红枫嬷嬷,“嬷嬷,初喻在云家给您添了不少麻烦,敬您一杯赔罪酒,还请嬷嬷不计前嫌。”
红枫得意洋洋的饮了,又贬损云初喻几句,方才放云初喻走了,云初喻回到位置上,把酒杯给了禹王的小妹,嬉笑道:“小妹妹,你且把杯子带回去,告诉你哥哥,你嫂嫂已经饮下了这结亲酒了。”。小丫头一蹦一跳的回了禹王坐的一边,在禹王耳边不知嘀咕了什么,禹王忽的起身,“太后娘娘,今天是您福泽万民的寿辰,我想向太后讨一桩礼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