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二:论古今,年少亦当先
“众位爱卿,请满饮此杯!共祝我大唐江山永固,百姓富足安康!”李世民执起古朴的青铜酒樽,对着太极殿内数百臣下道。数百人同声恭祝万岁,同饮美酒,气氛热烈而不喧闹,场面非同一般。
李承道仔细一看,果然看不出李世民的修为。而在大殿后面,的确隐藏了一位强大的高手。至于李靖此前提到的各派护教真人,此时并不在场,附近也感觉不到他们的气息。他松了一口气,虽说不怕他们,但是加入他们都被朝廷收买,联合起来保护李世民,那可就麻烦大了。
三杯过后,殿内气氛已不像开始时那样拘谨,人们渐渐放松了下来。
李世民慢慢注意到了长孙无忌下首桌旁端坐的李承道和在一旁伺候着的惊世美人。他心里讶异,那年轻郎君竟将位置压过当朝宰相房玄龄一筹,可此人是谁,他却不认得。仔细一看,又好像在哪见过。莫非是自己早些年封在边远地区的王公?可他身边的女子可真是美啊!后宫佳丽娇艳,可在她面前就全都失去了颜色。
桌上的摆着的菜品并不多,盘中量也不大,基本上夹上两三口,就会被御膳房的人换上新的菜肴,所以桌上始终保持着四五样菜而已。
王萱萱受了叮嘱,虽有所收敛,但贪吃的毛病怎么改得了呢?也就是吃相文雅了些罢了。她吃得很快乐,但还算尽了侍妾的本分,每道菜上来后,都是将第一口夹到李承道的碟子内。
这时,十三岁的太子李承乾走到场中,举杯向李世民恭敬地道:“父皇!儿臣敬父皇一杯,恭祝父皇成就千古威名,令四海皆服。”
“好!哈哈!”李世民听得这一席祝词,很是受用,马上就高兴得干了一杯。他又一时兴起,便对儿子道:“你说说,如何才能成就威名,令四海皆服啊?”
李承乾是长子,因生于承乾殿而得名。自幼聪明好学,又因为他自小有腿疾,行走时略显异常,便引以为耻,于是学习就更加刻苦。所以,面对这样的问题,他倒是能说个子丑寅卯来。
“回父皇!儿臣以为,四方蛮夷之中,不忠于我大唐的主要是突厥(现土耳其的先民)、土谷浑(先祖为西晋时从辽东西迁的鲜卑族慕容部的分支)和高句丽(和百济、新罗同为当时朝鲜族建立的三个并存国家之一,高句丽强于另外两国,控制朝鲜半岛北半部)。突厥虽然被破,但余势仍在。土谷浑渐渐壮大,日后终是大患。高句丽素来便有不臣之心。此三患一日存在,其他各族便不会衷心臣服,我大唐的天威就一日不能成就。故而,儿臣奏请,朝中应尽早制定计划,广积钱粮,训练兵勇,然后寻找机会一一讨伐。”
朝中重臣纷纷理论,不少人都觉得太子李承乾说的有理。甚至频频有人站出复议,并称赞李承乾如此年少见识过人,是大唐之幸。就连长孙无忌等人也在微微点头。
李世民听着众人所言,非常高兴。他心性本就霸道,早就对上述三个不服于他的部族耿耿于怀。可以说,李承乾所言,深得他的同感。
“陛下!”这时,一个沉稳而有力的声音响起,所有大臣们都停下了议论,齐齐望向了此时走入场中的五十多岁的男子。
这个面相刚正的文官就是得封郑国公,时任从三品秘书监的魏征。他站定后正言道:“陛下!太子之所言,臣以为不妥。”
一旁的李承乾有些心急:“郑国公!我所说的哪里不妥?我大唐乃天朝上邦,难道要任由蛮夷图谋不轨吗?我知郑公向以直言敢谏而著称,但是请不要以此为执,免得误国误君啊!”太子身为储君,是有资格议政的,这一番论调,摆明了就是告诫魏征,不要太过分了,身为人臣,不是什么话都能说的。只可惜他年幼,识人不足。这魏征岂是受了威胁就不敢言的。
“太子请自重!”魏征一声断喝:“自古文死谏,武死战。臣魏征,身为文臣,便有死谏之觉悟。难道太子要堵住臣的嘴吗?”
魏征铮铮铁骨,大义凛然,李承乾受其气势所慑,竟说不出话来。
李承道心中也有几分惊讶:这就是浩然正气吧!德行高尚,心怀天下的文人,会从先古圣贤的道理中,继承到一股奇妙的浩然正气。魏征便是如此,一身正气,浩然磅礴。曾闻有人指使术士以邪术暗害他,可没想到阴魂厉鬼竟不得近身。由此不难想象,李承乾面对的压力该有多大。
魏征曾是追随李建成的属下,尽管现在效忠李世民,可李承道不得不暗赞,魏征果然是难得一见的贤士。他不是忠于某一位君主的忠臣,却是一位忠于社稷,造福万民的良臣。明主的楷模当属尧舜,而贤臣的榜样,魏征当之无愧。
只可惜,天下间奸臣很多,忠臣也算有一些,贪官污吏则是多如牛毛。可这一心为公的贤臣,实在是太少了。
李世民适时地道:“太子!魏征所谏之事,你当多听才是。”然后又对魏征道:“魏征!你且说说,太子所言,有何不妥?”李承乾闻言,只好不甘愿地退回了座位。
魏征道:“遵旨!臣以为,现今不宜多行战事,而应以安抚百姓为主。天下安稳不久,黎民百姓还谈不上富庶,饥苦者仍然有之。昔杨广骄奢淫逸,穷兵黩武,律刑严苛,赋役沉重,才断送了大好河山。故而陛下应以史为鉴,以亡隋为戒,体谅民生饥苦,让百姓休养生息。”
李世民思虑一下道:“爱卿所言有理!依你看,应当如何令百姓休养生息?”
魏征顿了一顿道:“早在太上皇时期,息王李建成所制定的均田薄赋等策,现在应当坚决地贯彻下去了。”
此言一出,殿内突然变得十分安静,可谓之落针可闻。
李世民沉吟一会儿,忽然大笑道:“均田薄赋是仁政之根本,但实施细节还需要妥善商议。这样吧,此事留于尚书省明日相商。”
然后李世民又道:“对突厥、土谷浑、高句丽用兵一事,关系重大。各位爱卿可有异议?难得各位齐聚一堂,但说无妨。”
长孙无忌琢磨着:看这意思,陛下应该是希望用兵的,可魏征所言又十分在理,令陛下不得不顾及。可那均田薄赋,是李建成一手制定的详细计划,很明显李世民为此很不高兴。但陛下又不能怪责魏征,否则就又要失去一批李建成旧属的效忠。当初就有一大批人辞官,现在若是再发生,怕是要在民间坐实了陛下离心离德的说法啊!
他思虑着,扭头看到一旁的李承道,立刻眼前一亮:此子看样子的确身份高贵,但应该还没有得到皇帝的重用。此子若真想要跟他站到同一条阵线,此时就应当抓住机会,上前斥责魏征的不是。
主意一下,长孙无忌马上起身道:“陛下!臣为陛下举荐一人。”说着便一指李承道:“此子虽然年轻,但见识过人,颇具才华。曾经以书圣墨宝贵于玉璧之论,令臣为之侧目。”然后他就将李承道的那番论证简单引述了一遍,又道:“想必他对此事应该也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坐在长孙无忌身后的长孙娉娈,此时满心期待地看着李承道的背影,期待着他可以借此机会一鸣惊人。房奉琏也是来了精神,因为有热闹了嘛!秦怀清则是和秦琼对视一眼,有些忧虑。
李承道眉头一挑,稍微一琢磨就明白了长孙无忌的用意:是想拿我当枪使啊?哼!那就别怪我对你不义了。
哦?李世民仔细观察着李承道,见他的确气度不凡,便点点头道:“我大唐果然是英杰辈出。你说说吧!对于用兵一事有何见地?”其实他很想问李承道的名字和出处,能坐到那个位置的年轻人,身份一定不凡。可是又有些担心下不来台,自己怎么就想不起来呢?
这时尉迟恭站起道:“陛下!他看起来只有十几岁而已,一个小娃娃岂能妄言国事?”此言一出,众人纷纷点头称是。长孙娉娈有些为李承道担心,担心这一关过不好,会影响他的前途。
李承道知道他定是受了他儿子尉迟保璋的鼓动,才会故意刁难。李承道非但没有为此生气,反而大笑一声,将杯中美酒一饮而尽。然后酒杯一放,起身离桌,大袖一甩,自有一种洒脱不羁的文士之风。众人看他如此年轻,气度却如此沉稳淡然,心里都很惊讶。
李承道在众人的注视下走到场中,对李世民拱手道:“陛下!上古时期,帝尧十三岁参政,为帝喾分忧,而帝喾十五岁就辅佐帝颛顼。不知当时可曾有人以他们年轻为由,而阻止他们参与国事?”
李世民不免为之语塞,竟然无法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