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三:王与霸,世间无明君
李世民经此一问,为之语塞。尉迟恭的话看似占了道理,可经李承道这样引古论今,便显得苍白无力了。
尉迟恭不甘心地急道:“你这乳臭未干的小子,竟敢将自己比之三皇五帝,真是大逆不道!”然后对李世民道:“陛下!此子如此胆大妄为,定有不臣之心啊!”
李承道马上接着道:“三皇五帝秉持圣道,受千秋万世膜拜,人人都应效仿。历朝历代,所有明主都奉若神明。试问何来的大逆不道?帝颛顼和帝喾作为天下共主时,十几岁的人也有议政的权力。可今日尉迟将军却以我年轻为由,阻我谈论政事。此举岂不是在说陛下德行远不及五帝?”
然后对李世民道:“陛下!尉迟恭阻我议政,陷陛下于不义,暗指陛下德行有亏,令陛下蒙上昏君之骂名。此人居心之险恶,甚矣!正所谓,圣君座前多贤士,枭雄手下尽谋臣,而唯有昏君的手下才会是一些用心险恶之人。所以请陛下将尉迟恭车裂,以清君侧。”
“陛下!别听此子胡说,臣可是忠心耿耿啊!”
车裂?那就是五马分尸啊!众人都为这一番言论而吃惊,纷纷猜测这是长孙无忌安排的。不过这一招下得也太猛了点吧!即便两人不和,也不至于如此吧?况且这样也不足以扳倒对手啊!太冒进了!
其实就连长孙无忌现在也是心惊不已,暗叹此子的胆量真是不小!
李世民大感意外,一个十几岁的少年郎竟敢在朝堂上,要求君主处死一位位高权重的功臣,实在是不可想象:“呃!你这儿郎真是!尉迟恭行伍出身,说话不免粗鄙。可他绝非用心险恶之人,朕相信他。”
尉迟恭像是被打了强心剂,马上就道:“多谢陛下!”可他一向居功自傲,不懂得见好就收,竟又反过来对李承道指责道:“呔!三皇五帝都是几千年前的事了,但现在已是时过境迁,岂能相提并论?”
李承道鄙视地哼道:“那好!那就说现在。陛下十八岁便随太上皇领兵出征;已逝的卫王李元霸,十二岁便能凭借一身的绝世武力,被隋炀帝赞为大隋第一勇士,更是得封赵王,打败天下无敌手。对于这些,不知尉迟将军有何话可说?”
当今皇帝和已故的皇弟岂能妄议,尉迟恭顿时哑口无言。
李承道朗声继续道:“陛下!尉迟恭阻止臣子进谏,妨碍君主纳谏,有损君臣本分,败坏朝纲,此风绝不可长!否则日后必有人以种种理由阻人进谏,陛下和臣子的过失,将无人再敢谏言,此乃亡国之大忌也!对于这种乱国佞臣,难道陛下不但不以法纪严惩,还要以私情包庇吗?”
这是在指责皇帝的过失啊!顿时满堂哗然,而长孙无忌更是后背发凉。李世民双手紧握龙椅的把手,牙齿紧咬,显然已经生气了。
尉迟恭大怒,迈入场中,聚真气于右掌:“你竟敢!我~”
后面的“杀”还没说出口,魏征大步踏前,怒目厉喝道:“尉迟将军!难道你要在朝堂之上动武吗?”
尉迟恭头脑一清,看着魏征刚正的怒容和李承道轻蔑的冷笑,有些后悔没有控制住情绪。
魏征深深地看了李承道一眼,道:“郎君!尉迟恭确是粗陋,今日又喝了酒,所以酒后失言。但他追随陛下多年,有功于社稷,实在不能以此治罪,恐令功臣寒心啊!”
他又对李世民道:“陛下!我观此子虽然年轻,但文人之风骨已成,又能博古通今,旁征博引,想必对于方才太子所言,必有一番独到见解。”
李世民很擅于控制情绪,便点头道:“你这小儿郎倒是敢言!那好,且说说你对用兵之事的看法。尉迟恭!你且退下。”尉迟恭虽心有不甘,但还是退回到座位。
李承道点点头:“在下以为,方才郑国公所言,仍有不足。”
魏征则眉头微皱地道:“不知魏某所言有何不足,还望郎君赐教!”
唐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地位并不悬殊,高官自称为某,别人称呼高官是称其为某加官职,或只称其官职。如:某宰相被称为某相公;一州刺史被称为某刺史或某使君。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则是郎君、郎,女子则称为娘子、娘。
李承道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在大殿之中回荡:“郑国公的意见是对的,现今民力仍处于恢复阶段,不宜多行战事,而应以安抚为主。但是,若现在国泰民安已久,钱粮充足,就可随意讨伐不臣服的部族了吗?”
众人低声议论,都觉得似乎可以这样,程咬金在桌上也嘀咕着:“要是条件允许,干嘛不打?”还有的说:“此等假设有何意义?”
而魏征则深吸一口气道:“郎君所虑甚是啊!这不仅是假设,还是道理的推敲。还望郎君不吝赐教!”
李承道接着道:“上古,黄帝和炎帝华夏部落联军,大战蚩尤的九黎部落,是以保护部族的生存为由;帝颛顼大战共工氏部落,是因为共工氏高筑黄河西堤,将本就经常泛滥的洪水引至东部的华夏部落,所以颛顼大帝才以天命民愿为由,大败共工。”
他说到这顿了一顿,很多人仍不知他说这些是为了什么,可一些饱学之士却已经大概明白了他的本意,不住地点头。
李承道继续道:“也就是说,秉持圣道的君主,绝不会妄开战端。而一旦大动干戈,必是上顺天意,下应民心,兴正义之师,自然是天下归心,无往而不利。而今,除了突厥,其他异族一没有犯境作乱,二没有杀人劫掠,陛下讨伐异族,不知将以何为由?”
“随意寻找藉由实不可取的,要知道公道自在人心。部族的壮大,是天下所有部族的权力,天命使然。若是只因其壮大,便要打压,那便是失去了公理正义。”
“想要四海皆服,武力终是下策。若是大唐国家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再兴礼仪教化,使得我大唐老有所依,幼有所教,人尽其能,物尽其用,则四海自然皆服。否则,一味只知用武,必使大唐民不聊生,社稷动荡。即使以武力荡平四海,可百姓却只是强国贱民而已。如此,各部蛮夷必不能心悦诚服,战事便永无停歇。大唐便步上了亡隋的后尘!”
“也就是说,若想要四海皆服,就不要怕其壮大,而是要尽快地壮大自身。只要大唐足够强大,即便不兴兵事,也能威服四海。”
李承道说完了,殿内陷入了寂静。两息的功夫过后,李世民打破了这诡异的安静:“你说的很有道理!想不到,你小小年纪,见解果然独到。”
魏征跟着叹道:“郎君的见解果然有深度,魏某受教了!郎君若能辅佐陛下,当时我大唐的幸事啊!”
李承道立刻道:“郑公言重了!郑公一心为公,铮铮铁骨刚正不阿,在下是很佩服的。其实在下苦读圣贤书,对上古的圣道极为推崇。可惜自夏启开始,圣道就已遭废弛。中古圣贤诸子退而求其次,提出王道,重于仁政。可如今,王道也不多见了。帝王多兴霸道,只知宏图霸业,却置王道仁政于不顾。秦始皇帝便是将霸道推向极致之人,所以即使立下丰功伟业,也是短命江山。在下虽然不才,但为天下万民,若能逢得明主,亦当愿意效劳。可悲的是,自秦始皇帝一统天下之后,诸多帝王中能称得上圣君明主的只有一人而已。”
李世民眉头一挑:“不知能被你称得上圣君明主之人是谁?”他眼中暗藏了些许期待。
长孙无忌等很多朝臣几乎全以为李承道是想要回说是李世民,都暗赞其装成大义凛然的样子绕了一大圈,最后还是拍了一个响亮的马屁。
李承道变得严肃了许多,道:“自秦始皇帝以来能称得上明主的,唯有汉文帝刘恒而已。”
寂静!还是寂静!李世民深吸一口气道:“汉文帝励精图治,减赋轻徭,令大汉朝走向强大,为汉武荡平四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的确是圣君明主。”
“不止如此!他躬行节俭,宽厚仁慈,一生勤政爱民,推行仁政。可以说,他是最接近于圣道的明君!”
李世民点点头:“没错!不过,朕此时倒有一问,朕不是明君吗?”
李承道淡淡地笑道:“陛下的确不是明君!”满堂哗然,要知道就算是以谏诤直接,不留情面的魏征也不曾说出这样的话啊!
李世民脸上的表情变了变,抬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深吸一口气道:“好!好个直言敢谏,比起魏征,你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那你就说说看,朕因何不是圣君明主?又要如何才能成为圣君明主?你若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朕便治你个讪谤之罪!”
“那好!我这便历数陛下的罪状。”
给读者的话:
本月二十四日是作者风雨的生日,那天将要爆发,本书的首次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