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无烟咖啡2018-11-19 19:333,072

  兵部这边就是袁黄和程云起俩人为主,这俩人自己再带俩帮手,那王子晋就不管了,事必躬亲还不得累死领导?

  李如桢那里也好说,还是李鱼儿带着他那几个心腹人手跟着,额外又多了个武宽,这家伙被王子晋从青楼里挖出来,到了李如桢的府上赔罪,本来就不大点事,李如桢乐得大方,给了王子晋个面子,就让李鱼儿带着办事。

  这两家跑完了,王子晋在京城里也就没什么大事,歇了两日便奉旨启程。这一次出京比上次不同,人数没那么多了,拢共算起来也就是二十几个,三十号不到。但是这一次比上次可正式多了,首先兵部和礼部都是派了主事级别的人员在使团之中,不比上次,就是礼部派了俩办事进士,高攀龙和叶茂才俩人跟着。

  别看主事官不算大,可是这有没有正式官职,意义可是大不相同!这就意味着,这一次是真正代表大明朝的使团,不光是中旨所出,就连文官集团也要为此背书了!就为了这事,朝廷还有人出了点微词,不过这一次万历皇帝那边,还有顾宪成所在的这一边,基本上已经是取得了共识,所以那些还没明白过味来的家伙们所上的奏章,不但是如往常一样被留中不发,而且都没什么人跟进继续上奏的。

  既然是正式的使节团,这出行自然有一套仪式,虽说正使沈惟敬的级别不算高,现如今不过是个虚衔的参将,可是这使节团却享受了很高的待遇,大概相当于礼部侍郎出使的规格!沈惟敬这也算是“风光大葬”了,不过老混混还是有点底气的,愣是从头到尾没看王子晋一眼,照着流程礼仪走下来,居然也没什么大的失仪,显得颇为镇定。

  王子晋这次名义上只是去负责监督的,副使都算不上,所以格外轻松,基本上是打酱油的。不过他注意到的是另外一个问题,有份出使的人,在京城里的亲朋好友当然都来送行了,像前几天他在顾宪成家里所见到的那些官员,基本上都到了,独独缺了一个最大的主角,顾宪成!身为顾允成的哥哥,又是这帮官僚的核心之一,他居然没来送行!

  顾宪成忙的是另外一件事,他把自己和王子晋见面前后,围绕着使团所发生的种种件件,全都写在了信里,找了个体己的家人,连夜飞马送给南京的好友李三才去了。在这封信中,顾宪成最着重点出的就是,王时敏那天出乎意料的出现,看上去和王子晋之间竟然是势成水火的关系,为何王锡爵之前对于王子晋第一次代表大明出使朝鲜和日本,却是一直保持沉默?

  这始终是顾宪成最为在意的事情,老实说,如果王子晋不是跟王锡爵扯上这么隐晦而复杂的关系的话,顾宪成到现在也未必有闲情去看他一眼!下棋的人知道,棋谚里面有这么一条,叫做敌之要点即我之要点,说得就是现在顾宪成的想法,他就是因为怕王锡爵通过王子晋这条线,把手伸到朝鲜战场上去,然后借此生事,如果他们这一边对此没有足够的准备的话,那么就会相当被动了。

  这一次跟王子晋的接触,过程正如王子晋所猜测的那样,的确是出自李三才的策划,从一开始由粮食买卖合作入手,到最终正面接触,甚至于把顾宪成的亲生弟弟顾允成也给投了进来,这都是李三才的主意,顾宪成是被他说服了,也看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政治风险和机遇,这才毅然出手了。最终的结果,看上去还是挺让人满意的,王子晋很给面子,不但表示了愿意继续深入双方的合作,也接纳了顾允成为使团的一分子。

  可是顾宪成事后回想起来,就不得不怀疑一件事,王时敏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太诡异了!确切地说,太不像一个阁老嫡孙,久负才名的士子所能干出来的事,那样子简直就像是王子晋曾经坑过他,让王时敏吃过哑巴亏,到现在都无法报复一样!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王锡爵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不得不说,顾宪成身为东林党的创始人,在政坛上和王锡爵这样重量级的人物相争近二十年,这种嗅觉确实是高人一等,就从王时敏不合常理的行为中,他就嗅到了不寻常的意味,并且意识到这件事很有可能是自己可以利用的,因为这事有可能牵扯到王锡爵的身上!

  当然,就算顾宪成的嗅觉再敏锐,想象力再丰富,他也绝对想不到事情的真相是如何。身为乡居的阁老,王锡爵会买凶杀人,杀的还是一个无罪之人!这种事,脑子正常的人谁能想到?就连身为当事人的王子晋,他自己都想不到,直到王锡爵自己向他揭晓真相时,王子晋都还是如堕梦中呢。

  不管怎样,顾宪成既然发现了这条线,那就要挖下去,不过这个任务只能交给李三才了,相信这位手眼通天的好友,能够从苏州把这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部分给挖出来。而顾宪成今日不来送行,也是因为这件事,他既然要从王子晋身上入手深挖,那在表面上就不合适跟王子晋有太深的瓜葛了,因此他就找了个由头,跑去吏部尚书孙珑的府上做客,顺便请示关于明年京察的大计去了。

  跟顾宪成的书信一起向南方去的,还有王时敏的行踪。自从在顾宪成的府上被王子晋撅回来,王时敏就算再怎么不甘心,也得承认,自己到京城来想要对付王子晋的行动已经完全失败了!而且,他更警惕的是,王子晋现在已经不是孤家寡人一个,而是找到了组织,最糟糕的是,这个组织在朝廷中的实力相当雄厚,跟自己的祖父则一向不对路!

  内阁一统天下的时代,自从张居正死了就一去不复返了,这是在张居正时代饱受压制的各级官员们心里的想法。不过万历皇帝显然对此不以为然,他在打倒了张居正之后,却又一直沿用张居正留下来的班底,从张四维到申时行,从王家屏到王锡爵,这些人其实都是张居正拉起来带进内阁的,其执政方针当然都是从张居正那里一脉相承下来。

  对此意见最大的,非吏部莫属。吏部又名天官,这是周礼中对于吏部的称呼,我们都知道,明朝人爱用这类称呼,比方说管兵部尚书叫大司马,那位兵部侍郎宋应昌则可以叫少司马,听着非常的匪夷所思!天官这么拉风的名字,那当然是非同小可,吏部在六部之中历来排名第一,明初以来就一直排在前面,哪怕永乐大帝朱棣弄出个内阁来制衡文官集团,吏部也依然能够分庭抗礼,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直到嘉靖之前,吏部尚书的轿子在路上遇到内阁首辅,都是从来不让道的!

  嘉靖登基之后,因为三杨内阁跟他不对付,因此下了狠手整治,提拔起张璁、方献夫这些王学的门人来,而把三杨为首的理学官僚们给弄得七零八落,杨慎干脆就被贬到云南去,至死不得还乡!这里面的是非就不分辨了,总之从那时候开始,内阁的位置就改变了,成为皇帝手中对付文官集团最锋利的一把刀,内阁首辅就是个受气包,他名义上是百官臣僚的领袖,可是皇帝却要他压制百官,保证皇帝意志的贯彻,这位子当真不好坐!

  严嵩,人人都说他是大奸臣,到底奸在哪里呢?其实奸就奸在他太听皇帝的话,对付起臣僚来太狠了!所以多少人骂严嵩,严嵩就是不倒,因为皇帝觉得他好用啊,当然这话是不能明着说的。往后的徐阶、高拱一直到张居正,都是皇帝的亲信,就没有从普通官僚中成长起来,从考了进士就进翰林院,一直进内阁当首辅的,居然不用放外任丰富一下履历,可见这内阁到底是个什么位置了。

  也就从那时开始,内阁因为帮了皇帝的大忙,地位才得以凌驾百官之上,就连吏部天官见到内阁首辅都得绕道了。大家都是出来当官的,谁受得了自己低人一等,谁受得了手里的权力被削?因此吏部一直是倒内阁的急先锋,只可惜内阁是站在皇帝这边的,背后有皇帝的支持,吏部当真是胳膊拧不过大腿,万历亲政以来四任吏部尚书,都是因为和内阁争权失败而被干掉了。

  王时敏在家时,也曾听王锡爵说起过这里面的门道,这就是家学渊源了,哪怕王锡爵不认为他是这块从政的料,但也是经过一番考验和培养之后才得出的这个结论,在这个考验的过程中,王时敏就接触到了相当多的官场内幕。所以他一看到顾宪成出面给王子晋撑腰,就知道事不可为了,这件事必须要告诉祖父,越快越好,否则说不定就会被政敌利用!

继续阅读:第四十章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偷香窃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