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易牙、竖刁二人收兵回去时,朝堂门口已围了一堆人。原来是群臣听说世子府被围,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来打听消息的。这时从宫内已经泄露出了齐桓公已死的消息,所以当时群情激愤。大家正在商议如何救得世子时,恰好二人回来,群臣一把围了上去,厉声质问:
“世子何在?”
“世子无亏正在宫中!”易牙道。
“我等只知世子昭不知有世子无亏!”
竖刁仗剑喝道:“昭已驱逐,今奉主公遗命,立无亏为君!有不从者,杀无赦!”
“若立无亏,我等誓不为臣!”
“都是你两个奸臣误国!”内中有个管平大夫手持笏板冲向前来,要来打二人。群臣也摩拳擦掌要来助阵。
易牙大喝:“甲士何在?还不动手!”
甲士挺枪上前,群臣手无寸铁,只得四散奔逃,一时死伤无数,朝堂玉阶成了一片血染之地。
天明,宫中张灯结彩,鞭炮齐鸣,易牙、竖刁扶公子无亏即位,但堂下贺者唯二人而已。哪两个?易牙、竖刁是也。
这二位自编、自导、自演,完成了一条龙作业。
无亏又惭愧又生气,说:“这就是你们折腾的结果?群臣不服,我就是当上了也是个光杆司令,这有啥意思啊?”
易牙忙献计道:“而今之计,只有请国懿仲和高虎二位出面了。”
国、高二家世为齐国上卿,素为群臣楷模,深为臣民信服。有他二人出面,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公子无亏马上派人去请这二位。人到是来了,不过都是身穿丧服。
易牙忙把他们拦在了宫门口,“主公今日新立,您二位这幅打扮,是来寻晦气的,还是要怎么着?”
二位答道:“旧的未去,何来新君?我二人是来给主公哭灵的。”
易牙就阻住了他们,没让他们进来。
二人不配合工作,这一招也落空了。
无亏又把易牙、竖刁叫来开会,一起商议对策。
竖刁说:“现在我们已经不能再回头了,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虽然没有人和,幸好我们还有地利。只要我们占住朝堂阵地,齐国就再无他人可以为君。时间迁延,日积月累,到时这个国君之位自然就非公子莫属了。”
无亏叹道:“我本不愿如此,众不服我,只行此下策了。”
悉起兵甲,严守中宫正殿。长卫姬也将自己的卫兵和宫女中力大者派来助阵。
这边正紧锣密鼓安排,外面有人也没闲着。
公子开方得知此事,就怂恿公子潘说:“世子出逃在外,现在大家的身份都一样了,他无亏可立,公子您也可以立。”
于是,二人尽起私甲,来抢占朝堂重地。见无亏已把守住中殿,就在右殿扎下营寨。
稍后,公子商人和公子元也合作一处引兵而来,在左殿扎营。
只有公子雍见局势不妙,怕殃及自己,逃到秦国去了。
兄弟四人分三拔在宫门口形成对峙,互不相让,又互有顾忌,一时陷入僵局。
据说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蛇、蜈蚣和青蛙这三种互为天敌的动物放在一起,想看看它们相互厮杀的惨烈程度。谁知结果出人意料,三种动物和平共处,相安无事。
此时的四兄弟就像这三种动物一样,虽虎视眈眈,却不敢轻举妄动。三方谁都没有通吃的把握,也不愿让别人捡了便宜,所以都只能选择在沉默中对峙,在对峙中沉默。
谁知这次对峙旷日持久,整整持续了两个多月。
整个齐国陷入瘫痪,桓管霸业戛然而止。
国将不国,形势万分危急!
在这危急存亡之秋,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还是国懿仲和高虎二位齐国上卿。
他们二人在一起商议,认为当务之急是要立出一位新君来,然后让主公入葬,让整个国家重新运转起来。至于立谁,二人都倾向公子无亏,一来他占据了朝堂,二来他是长子。反正都是齐桓公的儿子,立谁都一样,也无暇去考虑世子的问题了,尽快结束眼下这个混乱的局面才是硬道理。
二人分到大臣家去做说服动员工作。群臣也心有戚戚,对二人的提议纷纷响应。
很快国、高二人就组织起了一支几十人的队伍,大家身着丧服在二人的率领下向朝堂进发。
在门口又被易牙给阻住了,但当他得知群臣的来意后,立刻换了一幅嘴脸,笑成了一朵花,忙屁颠屁颠前面开路,把他们引了进去。
公子无亏也很高兴,这两个多月以来,他每天都是在煎熬中渡过来的,太纠结了,要不是已无回头的可能,他真想金盆洗手抽身而退。现在见事情出现了对他有利的转机,自然乐不可支,他很爽快地答应了群臣的要求,先主丧,后即位。
一行人来至齐桓公寝宫,先是扑鼻而来一股恶臭,接着映入眼帘的情景更是令人恐惧。只见满屋到处是白花花的蛆蛆,床上地下,密密麻麻,几乎到了让人无从插足的地步。
齐桓公死后,众儿子忙着抢权夺位,无人有暇替他收尸,长达67天之久。他的尸体早已腐烂,被蛆蛆们啃光了,只剩下衣衾覆盖下的几根白骨了!
一代枭雄落得如此下场,怎一个“惨”字了得?纵观他的一生,用八个字来概括当可恰当——生的伟大,死的悲惨。
料理完齐桓公的丧事,公子无亏即位(无谥号)。
在外面的公子潘等人见大势已去,也只得放下武器转而支持公子无亏,兄弟四人重新握手言欢。
一场危机得以化解,齐国结束了长达两月余的无政府状态,暂时归于平和。但经此一乱,桓管苦心经营三十余年的霸业已彻底陨落。从此,在春秋这个舞台上,齐国再也没有资格领衔主演了,撒欢的换成了别人。
关于春秋五霸,有二种说法,一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一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本章讲述的就是关于宋襄公的故事,关于他能否入选五霸阵容,我觉得还是留待读者诸君自己去品评为好,因为每个人的眼光不同,角度不同,看问题的标准自然就会有区别,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夸张了点儿)
在开讲故事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对宋国作点补充介绍。
宋国位于现在河南商丘一带,公爵,国君子姓,都城雎阳(今河南商丘)。武王伐纣,商朝灭亡。按分封制的礼法,朝代虽然灭亡,胜利者仍然不能让以前的贵族宗祀灭绝。所以,在武王分封诸侯时,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今河南安阳)。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平叛杀死。于是,另封武庚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国号宋。宋国由此开端。
宋国不是周王室的同姓国,国土不大不小,势力不强不弱,但由于它的爵位高,所以一直以来都喜欢端着一幅臭架子,不太鸟得起别人。
到宋襄公时,由于用任了公子目夷、公孙固等一班贤臣,宋国得以有了大的发展。也正因如此,宋襄公就开始做起梦来了。
故事继续,书接上回。
齐世子昭因国内局势避难宋国,向宋襄公求救。
宋襄公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其理由有三,第一,当初他曾答应过齐桓公,要照看好世子昭,并且这件事广为列国臣民所知。他不想自食其言,失信天下,他要做个讲信义的人。第二,齐桓公是一代枭雄,更是他的偶像,但就是这样一位彪炳史册式的人物,也单单将世子托付于他。他觉得这是对他莫大的褒奖,是一种无尚的荣耀。他要报答齐桓公的这份知遇之恩。第三,他是个有梦想的人。他即位伊始,参加的首个国际会议就是葵丘会盟。齐桓公指点江山领袖群雄的风采,睥睨天下舍我其谁的架势,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生子当如孙仲谋,做人就得齐桓公!从此,像齐桓公一样地去称霸就成了他的人生目标。
现在,连齐这样的霸主国家也有事要他去摆平,宋襄公觉得他离他的梦想不远了。正是出于这种心理,他决定要抓住这次机会,好好表现一番,接过齐桓公的班。
宋襄公把他打算扶助齐世子和借机确立霸业的决定在朝堂上抛给群臣,要大家议议。群臣大都对前半部分表示了肯定,对后半部分却坚决反对。因为大家都认为,齐桓公之所以能称霸,是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而宋国却远没有达到这种实力。
面对众口一词的反对,宋襄公傲然道:“仁者无敌!我就是要用我的仁义折服天下!我坚信不费一枪一弹我照样可以做天下霸主!”
群臣瞠目结舌,为他简单的头脑和无知无畏。
没有金刚钻强揽瓷器活,真替宋襄公捏一把汗啊!
宋襄公向各诸侯国发出邀请函,约会大家举义兵共纳齐世子昭。
鲁僖公本来就对齐桓公托世子于宋有相当大的意见。因为他觉得齐鲁是姻亲国家,齐桓公却胳膊肘往外拐,把世子托付给一个外人,这是对他鲁国严重的歧视。所以,当邀请函送至鲁国,他不但拒绝出兵,反而撂下一句狠话“若宋伐无亏,寡人当救之”。
其余几国中也有因这因那而拒绝出兵的。
最后,宋襄公邀请函发了七八张,却只来了卫、曹、邾三国,并且大家还主要是看在齐桓公这个死人的面子上才来的。
宋襄公不知道这些,反而有些沾沾自喜,首次出手便有应者,觉得自己很有戏。
四国军队如约聚齐,向齐国杀来。
此时的齐国已是今非昔比。当初群臣奉立公子无亏,是为了早日结束无政府的混乱局势,为了让齐桓公早日入土为安。哪知无亏当政,权力都操于易牙、竖刁之手,一班宵小飞扬跋扈,群臣早就人心思变了,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
现在听说宋、卫等国奉世子回国,齐人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纷纷响应。在国仲懿和高虎的带领下,齐国军民一起行动,无亏政府很快崩溃。公子无亏、竖刁被杀,易牙逃亡鲁国。
宋襄公大喜,自己还没怎么着,就大功告成了,还以为自己的威力巨大。他将世子昭送于临淄城外,便很快班师。
哪知宋襄公这一虎头蛇尾的举动,差点功亏一篑,没让世子昭进成城。
原来,公子元、公子潘和公子商人等公子听说诸侯奉世子回国,本打算也和群臣一起出城迎接,但当他们听说诸侯之兵已退,就中途变了主意。
本来大家就谁也不服谁,出迎世子也只是迫于形势,现在他的救兵已走,于是这三公子合伙一商量,决定结成**,共拒世子。
他们三人当即关闭城门,并派家兵分头把守。很快,无亏、易牙、竖刁的残余势力就依附而来。四股势力合作一处,一时势大。
敌人永远是相对的,只有利益才是永恒的。昨日还是兵戎相见一群人,今日却成了一条战壕的战友。
此时,群臣大都出城迎世子去了,城内就成了他们的天下。
眼看君位唾手可得,孰料形势急转直下,世子昭只得掉转车头,追赶宋国大部队,重新去寻求帮助。
此时,宋襄公率部还在路上,见齐世子又回来了,大惊。得知情况后,就下令大军停止前进,同时派人回国再添二百乘车来,凑足四百。因为这个时候四国联军已经解散,其余三国早就打道回府了。宋襄公已经了解到了齐国的人心向背,也知道齐军不会真心抵抗,所以他决定独家经营,帮助齐世子搞定大事。这样也能为他以后的称霸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宋襄公再一次兵临临淄城下时,情况正如他所预料——受到了被关在城外的齐国臣民的热烈欢迎。
宋襄公从容淡定,指挥军队将临淄城团团围定,俨然有齐桓公当年之作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