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齐桓公抛出的爱国主义的这顶大帽子,鲍叔牙就不好推辞了,他沉吟了半晌,道:“我干也行,但你要答应我一个条件。”
“不要说一个,十个都行!”
“你把易牙、竖刁、公子开方这‘三贵’赶走,我就干。”
齐桓公也沉吟了半晌,最后一狠心,“成交!”
把这三人赶走,这对齐桓公来讲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就如同在他的心头剜了一刀一样。这事怎么看都悬。
鲍叔牙为相,基本上也是萧规曹随,依照管仲制定的方针政策治国。加上当时大恶被逐,小恶不敢冒头。所以,齐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政局平静,霸业稳定。
但是这种美好的局面还是很快被齐桓公打破了。
自从将‘三贵’逐走后,齐桓公老觉得这日子是怎么过都不得劲。虽然照样可以和娘们儿扎堆,照样可以打猎跑马,照样可以欢饮达旦……但似乎总是缺点什么。是什么让我老觉着生活兴味黯然,索然无味呢?哦,对了,是我眼前那一张张殷勤的笑脸不见了,是我耳旁那一句句美妙的话语消失了,还有那关切的眼神,那体贴的动作……可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我要忍,我必需忍!苍天啊,这种能淡出鸟来的日子何时才是个头啊!
齐桓公人在娱乐中,烦恼心头坐,每天长吁短叹,闷闷不乐。
他的第一如夫人长卫姬看出了他的心思,就对他说:“老公啊,你这是何苦呢?堂堂一国之君,赫赫武林盟主,却要这么克制自己,清心寡欲的。人生短短几十年,拼死拼活的,不就图个逍遥快活。再说他老鲍管得也太宽了吧,爱干不干,没有了他地球还不转了?”
长卫姬一席话,让齐桓公如醍醐灌顶如拨云见日,看到了无边苦海的彼岸。他当即就下令把易牙等三人召了回来。
鲍叔牙跑来向他交涉,他说:“这三人是我心腹至爱,没有他们我食不甘味,寝不安席。老鲍,你就可怜可怜我这当国君的吧。我向你保证,这三人过去无害于我齐国霸业,今后也决不会!”
“过去他们无害,是因为有管子这座堤坝在。”
“那就让你我也筑起一座如泰山般的大堤吧!哈,哈,哈!”
鲍叔牙无语,气愤交加而退。不久,在忧愤中死去。
洪水泛滥时代开始了!
这兴风作浪者就是齐桓公的老婆们、儿子们和宠臣们。
子凭母贵母藉子荣,每一个深宫后院中的女人都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历朝历代后宫的争斗都是激烈的,是你死我活的。
齐桓公的三个正牌大老婆均无产出,这场争斗的主角自然就非六位如夫人和她们的儿子们莫属了。
长卫姬事齐桓公最久,而且她的儿子无亏又是长子,所以算她的机会最大。为此,她拉拢了齐桓公的两位宠臣易牙和竖刁。这二人就常常在齐桓公面前卖力地举荐无亏,请求立他为世子。齐桓公也多次作了口头承诺。
公子无亏胜算理由:长子,第一如夫人之子,有重量级宠臣支持。
然而,这看上去板上钉钉的事,最后还是出现了变故——齐桓公的口头承诺没能兑现。
公子昭是郑姬的儿子,这对母子在这六对母子中不上不下,并无突出之处。最终,子昭之所以能战胜无亏成为世子,纯属意外!
齐桓公助周太子郑定位后,深有感触,觉得自己也应该尽早安排后事,避免周室之乱在齐国重演。他就此事向管仲咨询,管仲主张立贤不立长。两人就在六子中挑来挑去,最后挑中了公子昭。
齐桓公深自己死后,公子昭的位子肯定会不牢靠,所以在癸丘会盟上,就把公子昭托付给了宋襄公,嘱他以后要好好扶持他保护他。
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儿子(世子),宋桓公死,他却不愿继位,而是要把位子让给他的庶兄公子目夷。哪知公子目夷也不愿,让来让去,最后只好还是自己干上了。齐桓公见他能够让国,认定他是个贤人,于是就把公子昭托付给他。他也爽快地答应了。
公子昭的胜算理由:世子,桓管共同认定,有强力外援。
以上两人是最具竞争力者,但这并不表示余下四子就没有潜力,没有想法。
其中除了一个公子雍自认为出身低微(除了他的母亲,另外五位如夫人都是各诸侯国的公主,不是诸侯的女儿就是诸侯的妹妹),而有自知之明,甘心退出角逐外,剩下三个都在暗中培植党羽,积蓄力量。譬如,公子潘就笼络到了公子开方,而公子商人则大搞慈善事业,以此沽买民心。
五股势力犬牙交错,相互制衡,一触即发。
齐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这是齐桓公在位的最后一年,也是齐国由盛而衰的拐点。齐桓公于前685年即位,到葵丘会盟(前651年)达到巅峰,为此桓管二人整整奋斗了三十四年。而此时离管仲去世(前645年)不过才两年而已。没有了他,齐国迅速走向衰落。由此可见,齐国对于管仲的依赖和自身内部的混乱,达到了何种严重的程度。
这一年的一天,齐桓公突感身体不适,于是卧病于床。
对一个老人来讲,这本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哪知有人竟利用它借机做起文章来,让齐国的矛盾彻底激化,洪水肆意泛滥。易牙和竖刁假传齐桓公之令,在寝宫门外贴出告示,说主公卧病需要静养,严禁一切有关无关人员探视,宫中事务悉由牙、刁二人负责,国家事务则候主公病愈再议。
易牙、竖刁把所有前来探病的人都挡在外面,单单接纳了长卫姬和公子无亏母子。四人匿于宫中,精心密谋。
到了第三天,他们看到齐桓公病势并未加重,死期遥遥无期,就决心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帮助齐桓公完成解脱。
他们把服侍齐桓公的男女侍人并医者尽数赶出寝宫,并还在寝宫四周砌起三丈高的围墙,只在围墙的一角开了个仅容小孩能够通过的小小的狗洞。每天早晚派个小内侍爬进去,探查齐桓公的生死情况。
恶人自有恶招,恶人也有创意!不知金庸先生写万震山砌墙这一情节,是否是由此得到的启示。
可怜的齐桓公,一代枭雄如今竟成了墙内囚徒!
也不知过去了几天了,躺在病床上的齐桓公一直无人理睬,又病又饥又渴的他,已经变得神志不清,奄奄一息了,似乎灵魂也正在离他的躯壳而去。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他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地洞里行走,地洞又黑又长,似乎没有尽头,而他已经筋疲力尽了,实在走不动了。
“易牙、竖刁他们这是哪儿去了?也不来搀我一把。”
突然“扑通”一声响,把灵魂正在出窍的齐桓公拉了回来。他努力睁开眼睛,只见一个宫女模样的模糊身影朝他走来。
宫女看到齐桓公的样子,哭着道:“主公,我来看看你。”
“你是哪一个?”
“贱妾是晏蛾儿呀。”
齐桓公又努力睁了睁眼,果然是晏蛾儿。
晏蛾儿原来是个宫女,因为齐桓公曾一时“性”起临幸过她一次,后被收为妾。
“蛾儿,我腹中又饥又渴,你去为我弄碗粥来喝。”
“主公,我没办法替你弄来。”
“为什么?”
“剔牙、竖刁作乱,他们在你寝宫外砌起了三丈高的围墙,并且还派兵守住了宫门,不许任何人进来。”
“啊?那世子呢,他在哪里?”齐桓公一惊,翻身坐起。
“他也无法进来,也不知道你的情况。”
“哇”齐桓公颓然瘫倒,连吐数口鲜血,染红了一身,叹道:“仲父啊仲父,悔不听你之言,以至今日,死后我有何面目见你啊!”
言讫而死。
想当初,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何其威风,何其壮哉!有谁能想到,如此一个雄霸天下之人,会是如此一个悲惨的结局。生在珠穆朗玛峰顶,却死在了马里亚纳海沟!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西汉邓通的故事。邓通因为一个荒唐的原因而得到汉文帝的宠幸,飞黄腾达。一次,汉文帝让人给邓通看相,相士说他脸上有饿纹,以后必定是个饿死鬼。汉文帝一听,顿时豪兴大发,“我的宠臣岂能饿死”!决定要与老天爷斗一斗。他赐给邓通一座铜山,允许他自己铸钱。从此,邓通广开铜山,垄断了当时的铸钱业,富甲天下。后来,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即位,他一上台就把邓通革职,追夺铜山,并没收他的全部家产。可怜这个可能是史上最富的富翁,一下子就沦为不名一文的乞丐,最后竟真的如那位相士所言,饿死街头。
不要说“人生如棋”,也不要说“世事难料”,齐桓公和邓通之所以会有反差如此之大的悲惨结局,皆因自己平日所作所为所酿成(一个糜烂,一个谄媚),怨不得别人。所谓“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平日种下的是苦瓜籽,那么到头来收获的就只能是苦瓜。
晏蛾儿见齐桓公死,想出去报信,找人来收尸。但墙太高里面没有可垫脚的东西,狗洞又太小,无论如何也出不去了。她左思右想了一会儿,横下一条心,决心以身殉葬。她解下自己的衣服覆住齐桓公的尸体,又搬来一扇门窗盖在上面,算是掩埋之意。然后自己一头扎向旁边的柱子,脑浆迸裂而亡。
可怜齐桓公,后宫佳丽无数,儿子宠臣众多,到头来却只有一个只有一次情的宫女送终、陪葬,还留下了一个强盛的江山,让子孙们去挥霍!
人生最痛苦的事是什么呢?答案:人死了,钱还没花掉。
当小内侍把齐桓公已死的消息传出,易牙等四人赶忙召开紧急会议磋商。考虑到世子昭立位已久名正言顺,且又有宋国强援,所以他们决定把他做了。因为只有这样,公子无亏才有登极的机会。
是夜,易牙、竖刁率数百兵甲直扑世子府,团团转住,然后破门而入,搜查世子。但查了大半夜,也没见到世子的一根毛。两人商议,觉得如今之计,开弓已经没有回头箭了,只有回去先拥立了公子无亏,看其余公子和大臣们的反应再作区处。
原来世子昭早就逃跑了。世子昭这些天来每天都会去宫中,要求入内问安,但均被挡在大门之外。一国之诸君,却被挡在权力核心之处,所以这几天他一直心神不宁,隐隐不安,晚上也经常在恶梦中醒来,老感觉会有事发生。
这晚,他又如期做了个恶梦,梦见一个浑身是血的妇人来推他,叫他快走(迷信色彩,史书通病)。惊醒后,他越想越不对劲,就来到上卿高虎家,打算就当前局势和他交换交换意见。
高虎认为,齐桓公养病多日,音信全无,肯定是凶多吉少,易牙、竖刁把持朝庭肯定会有对世子不利的大动作。经过一番综合分析,最后,他建议世子昭赶快去宋国避避风头。
还没等二人交换完,就有门人来报,说易牙、竖刁率兵已把世子府围住了。吓得世子昭屁滚尿流,换了衣服,连夜就逃到宋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