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武王的祖先,是在周成王时被封为楚君的,第一任楚君叫熊绎。封于楚地,都丹阳(湖北枝江)。从地形上看,楚国的西面是鄂西山区,南面是长江,江南是蛮濮之地。而北面和东面是江汉平原,再向北是中原,那是当时最发达地区之一。所以不论是友好交流,还是武力征服,向北挺进当然是最佳的途径,也是唯一的途径。
开拓疆域的事业,不是所有的国君都想做或能做得了的。首先,你得有这个念头,其次你得去做,再其次是要做得好。而是否有开拓疆域的念头,是决定于人的性情的。楚武王,就具备这样的性格。我们怎么能知道这点呢?因为他的君位是夺来的,也可以说是政变取得的。楚武王的父王是霄敖,霄敖传位给儿子蚡冒,蚡冒去世时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但蚡冒的弟弟熊通弑其子,自己做了楚君,这就是楚武王。一个敢于争夺君位的人,必有一种不断想获得一切他认为有必要得到的东西。在封地内,他可以杀死亲人,夺取君位,以满足他的欲望。那么对外的扩张,无非是与他人为敌,应该更容易下决心去做。所以楚武王一定会向北发展。
29、斗伯比的策略
在楚的北面偏东200公里的地方,有个诸侯国随国(湖北随州)。随是一个姬姓的诸侯国,在江汉之间的地域内,算是一个比较大的诸侯。楚武王如果想北进,就必须征服随。
鲁桓公六年(前706年)春天,楚武王帅大军渡过汉水,向随进发,来到随国的瑕这个地方后,楚武王将军队布置好,派薳章前去随都,向随侯提出和谈建议。带着军队去和谈,是否能表达楚武王的和谈诚意呢?一走上历史舞台的楚武王,与他人的行事规则就不同。和谈是友好的希望,军队是侵伐的工具,但楚武王却将这两者统一到了一个事情上了。面对这样一个对手,随侯只好答应和谈,并派少师代表自己,前去楚军与楚王和谈。看来楚武王的思路是正确的,因为这就达到了他的目的。
但很奇怪的是,楚人的思路都是非常规的。斗伯比又提出了他的见解。他认为,楚如果只是与随和谈,并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如果随与汉东诸侯精诚合作,楚在汉东还是难有作为的,怎么办呢?汉东地区,随是大的诸侯国,其它的诸侯国较弱。所以,如果随国能够明白这点,并使随因此而产生自傲的情绪,那么随大概就不大会看得起周围的小诸侯国了。随小看了周围的诸侯国,小诸侯国们就会离开随国,那么汉东地区就不是一块完整的力量,楚就可以一个一个地对付他们,这对楚是有利的。实际上,斗伯比的思路,就是依楚国现在的实力,只能各个击破汉东地区的诸侯国,而首要的问题,就是使随与其它汉东诸侯国产生矛盾。
那么怎么才能达到斗伯比所设想的使汉东诸侯与随产生矛盾的目的呢?斗伯比提出,在随少师来到楚军时,不是在他面前炫耀楚军的威猛,而是要给他一个楚军并不强悍,其力量可能不如随的军队的印象。也就是示弱于少师。
30、季梁的思想
那么依照斗伯比的思路,当随少师见到如此不堪一击的楚军时,一股傲慢的情绪,会很自然地从随少师的心中生起。当朋友们之间,看到弱者时,生起于心中的是怜悯;而当敌人之间,看到弱者时,当然生起于心中的是鄙视;当然,我们不能排除,那些有高尚道德的人,会对弱小的敌人,也产生怜悯。当然,在这里,随少师是绝不可能有高尚道德的,因为他不但鄙视楚军,小看楚王,而且,回到随后,马上建议随侯发兵攻击楚军。
随侯想想也好,原来你楚王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看来并不如人所想像的那么强大,所以答应出兵。而此时,季梁出面阻止随侯,他认为,楚的羸弱是故意表示给我们看的,实际情况并不如此。那么实际情况是什么呢?就是楚强随弱,楚大随小。
季梁认为,一个弱小的诸侯要想与强大的诸侯为敌,要有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弱国有道,一个是强国淫辟。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什么为有道呢?就是你做国君的,对人民要忠,对神要信。对人民的忠表现在时时事事为人民谋福利;对神信,就是在祭祀时,要对神讲实话。在人民与神的关系上,季梁提出了人民先于神,人民是第一位,神是第二位。神是依照人民的意愿来行事的。我们必须明白,古人是相信神能左右人间事物的,所以古人是真诚地相信,祭祀先祖及天、地、山、川,以至门、户、灶神,就会得到神的佑助。这也正是那个时代,人们有着这样的坚定的信仰,社会才可以因此而相对稳定的重要原因。而季梁提出的神是依照人民的意愿行事,更是大大地丰富了当时人们原有的思想,这个思想的提出对社会的稳定有着更加积极的意义。
那么强国的淫辟是指什么呢?季梁没有说明这点。季梁的原话是“臣闻小之能敌大,小道大淫。”唐人孔颖达的正义为“小国得道,大国淫辟”。可以推断,季梁所指的淫,是指邪僻的、放纵的行为。也就是说,大国在国内实行了使整个国家走上邪僻的放纵的道路上的政策时,有道的小国才能与之相敌。
而此时的随国是怎样的状况呢?季梁认为是,人民饥馁,而你随侯却在想方设法地要实现自己的无穷欲望。人民饥馁,就是你随侯没有为人民谋福利的结果;而在祭祀神时,你随侯的祝史却对神撒谎,不讲这些实情,这说明你随侯不道;你随侯只想着自己的无穷欲望的实现,这说明你随侯淫辟。你随侯只有淫,而无道,你怎么能与楚为敌呢?楚国现在可正是天神襄助他的时候啊!季梁提出的的两个必要条件,随国的现状是一个都没有成立。
那么我们随国该怎么办呢?季梁提出了两条方案,在国内修政,在国外与姬姓的兄弟诸侯国建立友好关系。只有这样,我们随国才有可能免除灾难。在季梁看来,随国的当务之急,不是与楚争雄,而是先要能安全地生存下去。
随侯听了这一番话,当然感到恐惧,原来自己面临着这样可怕的处境,所以听从了季梁的建议,在国内实行政治改良。可以讲效果非常好,能证明的就是楚国暂时不敢有侵伐随的打算了。那么,随的政治改良是什么呢?从上面季梁的话语中,可以推断出,就是随国的一切政治纲领的建立,政治措施的实行,都是围绕着,谋求随国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的这个中心环节的。
31、楚武王伐随
而众多政治家的决策的形成,绝不都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严肃认真。有时真是凭着喜好或厌恶的情绪来左右其政治行为的。这位随侯当是这样的一位君主。随侯不知怎么的,就特别地喜欢那位少师,以至于到了宠爱的地步。在一个人能对另一个人这样地宠爱时,在涉及到这个被宠爱的人的事情时,这个爱着的人的理性就会从他的头脑中消失,他不用理性,而是用情感来支配他的决策或行为。因为喜欢或者爱一个人,就会想办法去取媚那个他喜欢或爱的人,这是一定的。随侯也不会例外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当楚国的斗伯比知道随侯宠爱少师后,马上建议楚王出兵伐随。那么为什么,随侯宠爱少师,就可以伐随呢?斗伯比当然有他的理由。斗伯比见过少师,他看出了少师那种天生就有的傲慢性格;斗伯比也知道,少师领教过楚军的阵势,那是斗伯比安排的示弱的表演,但却给这位少师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一个傲慢的人,对于一个他认为完全可以轻视的对象,当然是不会放在眼里的。这就是轻敌,轻敌就意味着轻敌者失败的概率的增大。如果随侯用了少师,随不就是朝着失败的深渊走近了一步吗?而随的失败概率的增大,不就是意味着楚胜利的概率的增大吗?所以斗伯比认为可以出兵伐随了。
楚武王采纳了斗伯比的建议。但得找个理由吧?所以,楚派出多路使者到江淮之间的诸侯国,邀请他们的国君到楚国的沈鹿来会见。果然,随国就不来,还有一个黄国也不来。一是路远了些,二是楚此时还不打算对黄国怎么样,所以只是派薳章到黄国,向黄国国君提出抗议或者是谴责而已。
楚要对付的是随国,在有了讨伐随国的充分的理由后,鲁桓公八年(前704年)春天,楚军再次渡过汉水,来到随国的南面的速杞这个地方,摆开战阵,准备与随交战。
随国的君臣们当然要商议怎样与楚军作战。季梁还是坚持他一直以来的想法,就是随国首先应确保能安全地生存下去,而不是与楚为敌。所以他提出了两步走的策略,先向楚表示顺服,如果楚能答应,则是最好的结局;如果不答应,那么也只有开战。
季梁的想法是,我们先有礼于楚了,如果楚无礼于我们,就会激起我们的士兵的愤慨,这样的愤慨可以提升士气,对作战是有利的。但少师的思路与季梁完全相反。他向随侯提出,应该立即发动进攻,否者,楚军就逃走了,我们就失去了绝好的一次教训楚军的机会。
随侯宠爱少师,当然不想得罪他,而且总以为少师讲得应该不会错,所以随侯决定与楚为敌。季梁提出的政治改良所取得的成果,就被少师的这一句话断送给了楚王。随侯马上发兵,来到速杞,准备与楚决战。
在季梁来讲,既然与楚交战了,总是希望能打败楚军,虽然这样的结局是如此地渺茫。他对随侯说,楚人上左,所以楚王当在楚军的左军,楚军的优势也当在楚军的左军。那么我们不要与楚军的左军交锋,避开楚王,而是进攻较薄弱的楚右军,打败了其右军,整个楚军也就崩溃了。这个作战思路不用去论证,就知道是正确的。
但随侯不听季梁的,他要听少师的主张。少师说什么呢?他说,你随侯不亲与楚王交战,你就不是楚王的对手!这明显地是一句刺伤随侯自尊心的带有挑衅性的话。随侯不可能不要面子,再加上这话,是他自己宠爱的少师说出来的。我们看到了,这里随侯那里还有什么理性?情感完全支配了他的一切。不论是虚荣心还是爱心的情感,都比理性的光辉更加灿烂,因此而迷住了随侯的双眼以及心灵。
当一个人看不清、辨不明事物时,这个人遭遇更多的当是挫折。随侯也一样,他与楚军的作战,以随军的战败,以少师的战死,以他自己的逃跑而结束。留在他心中的是更加没有面子的耻辱的回忆!
而楚武王也得势不饶人,想着索性我灭了你随国吧。还是斗伯比劝楚王说,少师已死了,这是老天帮着随侯去掉了他身上的一块病灶,他的身体好起来了。随还不能灭。到了这年的秋天,楚随两国订立了和平盟约。楚与随订立的盟约,不过是表明,楚暂时不考虑灭随,但楚武王,却始终在寻找机会,向北方进发,他总想着,有一天能饮马河水。但必须一步一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