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武王伐邓
在楚国的北面约190公里的地方,有个不大的诸侯国,邓国,曼姓国。在今天河南省邓州市。是楚武王夫人邓曼的娘家。在邓国的南面不远处有个诸侯国巴国,在今天湖北襄樊市。巴国是个子爵的姬姓诸侯国。这一年的春季,也就是鲁桓公九年(前703年),巴子派出他的使者韩服来到楚国,晋见楚王,什么事呢?请求楚王作中间人,巴想与邓建立睦邻友好关系。
楚王当然高兴。被人看得起是一种自我陶醉的幸福,被人看得很有能力也是一种自我陶醉的幸福,楚武王也一样的有这样的心理,因为,人家巴人,认为楚王有能力办好这件事。楚王命道朔为使者,陪同韩服前往邓国。在楚武王想来,这样一件好事,应该很容易地就可以办好的。但有些事情往往就在你不经意的时候或地点发生,而这个事情又是非常理可以预料到的。
邓国的南面有座城邑叫鄾,鄾人在巴、楚使者路过时,将使者所带的聘礼给抢了,韩服与道朔被杀。楚王得知后,马上派薳章前往邓国,向邓君提出抗议和谴责。但傲慢的邓君,却不接受楚的抗议和谴责。这在楚王是一个严重的心理打击。本来是做一件好事,没做成,已经感到懊恼了。现在你邓君,还不承认自己的过错,楚王感到的是愤怒。楚王怎么能就此罢手呢?从一种非常愉快的心境,转到了极度愤怒的状态,这种心情上的落差,必须要给予削平。在楚武王,所用的方式,就是战争。
夏季来临时,楚王命斗廉帅师会同巴师,将鄾城围了起来。邓君派出养甥、聃甥前去救援鄾。二甥也算是有头脑的人,他们将军队组织起来,进攻相对弱小的巴军。但没想到,发动了三次进攻都没有将巴军打败。斗廉便想出一计,将楚军布置在巴军的中间,列为横阵,与邓军作战,然后详败。见到败退的楚军,邓军当然乘机追击,巴军截断邓军后路,楚军再回头夹攻邓军,邓军大败。鄾城内的军民,只好在夜里出逃。二甥也逃回邓去了。
邓国在处理与楚的关系上,确实是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本来邓曼是楚武王的夫人,邓、楚的关系可以融洽友好。但邓君,并不把楚王放在眼里。这点可见其政治洞察力,是绝不如郑庄公的,我们说过郑庄公早已感觉到了楚人的潜在威胁。在观察国际事务时,有了错误的判断,那么在错误的方针的指导下的错误行为,必然导致失败。这也就是邓在不久以后就灭于楚的原因所在。因为楚必须要北进,在此前题下,不会考虑其它的因素。而你邓偏偏给了楚行动的把柄。当然,如果邓能够表示顺服楚国,楚倒有可能缓上几年灭邓,也说不定。这是后话。因为,此时楚武王并没有打算灭邓,他此时想着的,是否先将近处的小诸侯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33、斗廉的军事才能
两年后,鲁桓公十一年(前701年)春,楚与贰、轸二国,谈好准备订立和平盟约。但另一个诸侯国郧国,却要反对楚国。郧国在其南部边境城邑蒲骚布置了军队,准备讨伐来此与贰、轸缔结盟约的楚人。郧还联合了随、绞、州、蓼四国的军队,要他们一同参与伐楚。很明显,反对楚国的势力还是不小的。
而此时,前往签约的楚国莫敖屈瑕已在路上了,虽然他带有部分军队,但还是感到问题棘手,不知该是进还是退。陪同前去签约的斗廉认为可以这样布置作战方案,请屈瑕带领部分军队住扎在郊郢一线,以准备抵御前来进攻的四国军队,斗廉自己带上精锐的部队,在夜里向蒲骚发动袭击。作出这样的布置,斗廉是源于如下的考虑,郧人将军队布置在蒲骚后,就等待着四国的援军到来,然后一同攻击楚人。所以,由于蒲骚城还算坚固,在蒲骚的郧军不会特别地警惕。这正是楚可以利用的一个好机会。
但屈瑕认为兵力不够,想请楚王派出增援的军队。对此,斗廉讲出了一句很有质地的话来,师克在和不在众。而且他还举了一个例证,就是周武王伐商纣王时的力量对比,周武王的兵力比商纣王要少得多,但却打败了商纣王。这里的“和”是个可以好好琢磨的字,是和顺、是和协、是和同、是和调,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地想下去。当一个集体是这样的一种和的状态时,其产生的力量,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乘法的结果。和当然不是同,和是指,在这个集体中的每一分子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和是一种最佳的结构形式与其内容的最完美的结合。斗廉以为,楚军现在就达到了这样的和的状况,所以不用再请援兵。
屈瑕又要卜占一卦,还是斗廉说,我们都有信心地毫不怀疑地认为我们楚军必胜,为什么还要卜卦呢?只有我们把握不了局势时,怀疑自己的能力时,才去卜卦呀。莫敖屈瑕听从了斗廉的意见。还好,斗廉打败了蒲骚的郧军,随等四国见状只好罢手回国。屈瑕也与贰、轸二国订立了盟约。结果是如此地简单,但过程却是如此地曲折。而曲折的过程,主要是在决策者的判断与决断上。这种判断和决策就是人的意志。而人的意志,决定着一切,这就是庙算。
通过两次的作战,也就是鄾城之战和蒲骚之战,我们看到了斗廉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这就是楚材。不过此时的楚材,还在为楚王效力,可见,此时的楚国当是一个人尽其材的国度。因为,此时楚国确实在走向富强,楚王需要人才!当然,我们不是说莫敖屈瑕就不是人才,他也是人才,否者,楚王也不会用他为最高军事长官了。而且他的实战也是成功的。但他真是伤在他自以为是人才的感觉上的。
34、楚武王伐绞
鲁桓公十二年(前700年),莫敖屈瑕再次领兵出战,这次要去征讨的是绞国,就是去年帮助郧国准备攻打楚国的那个绞国。绞在楚国北面约320公里处。关于行军路线,我猜想有两种可能的走法,一是先沿汉水的西岸,向北走,到了绞国的对岸时,再渡过汉水,到达绞国城门前。一是先渡过汉水,沿着汉水的东岸北进,直接到达绞国的城门下。但不论屈瑕走那条线路,现在,总算来到了绞国的城下,屈瑕将军队扎营在绞国的南城门一带。
然后,我们看到屈瑕也开始进行判断推理。他认为,绞是个小国,绞人的禀性是轻佻、轻率,所以不会去仔细思考问题。绞国的南面是汉水,北面是山,而楚军现在均布置其城南。因此,他设计了比较周密的作战方案,这个方案的要点,就是要将绞人的军队,引出城。屈瑕认为,在绞这里作战,地点离楚太远,所以应尽量用最小的损失,取得最大的战果,所以必须避免攻城。如果不攻城,就只有想办法,将绞国的军队引出城来。
屈瑕先命那些专为军队采樵的民夫,在没有军队保护的情况下,到绞城北面的山中去砍柴。绞国的士卒看到这些民夫,没有军队保护,就出城抓捕了三十个民夫。楚军每天都要用柴草来烧饭,所以第二天,民夫照样地去砍柴,屈瑕照样地还是没有派军队保护。但屈瑕却在山中先埋伏下了部队。绞国的士卒看到,昨日那么容易地就抓到了三十个民夫,所以更多的士卒或者说绞国的大多数士卒出了城,去山中追捕那些在山中砍柴的民夫。
而屈瑕知道绞军出城后,迅速地将剩下的楚军转移到城北。当绞军在山中遇到埋伏的楚军,想退回到城内时,见到的却是布置在城北门的楚军。绞军大败是必然的结果。但另一个结果,可能是当初绞人想不到的,就是楚与绞在绞国的城下订立了盟约,这在当时,对诸侯来讲是最大的耻辱!
这一仗在屈瑕来讲,是相当完美的杰作。判断正确、布署周密、指挥得当。他判断了绞人的轻佻、轻率,他给了绞人一个无比的耻辱。但让人想不到的,莫敖屈瑕,在不久以后,也同样给了他自己一个无比的耻辱,原因同样就是那个轻佻、轻率。
35、莫敖屈瑕上吊而死
楚军在攻打绞国时,路过罗国。罗想趁机伐楚,但只有想法,还没行动。楚军当然可以得到罗欲伐楚的情报的。在楚又是找到了讨伐人家的借口,楚是不但有想法,还有行动。
第二年的春天,鲁桓公十三年(前699年),莫敖屈瑕再次出兵,向罗进军。在出发前,屈瑕向全军发布了一条纪律,就是任何人不得就此次军事行动,向他提出谏言,否者,用军法处罚。此时屈瑕的自我感觉当然很好,多年的出征,并且取得的胜利,使他已不用思考,就觉得自己真是个人才。在他以为,人才做出的事是不会错的,我是人才,那么我做的事,就不会错。虽然,我们知道,他的这个推理的大前题,就是假的。但他不觉得,否者他不会发布那样一条纪律的。
楚军伐罗,必须渡过鄢水,在渡水时,楚军已乱了阵形,上了岸就再也没有整顿好队伍。一方面是军队主帅的自以为是,另一方面是整个部队的松散无备,这样的军队得到的只能是失败。罗国联合卢戎打败了楚军,取得了绝对的胜利。
这样的结局,实出于屈瑕意料之外的。但看来在人世上,高明的人确实总有的,斗伯比就知道,此次屈瑕是一定要打败仗的。在屈瑕出征前,斗伯比去送行,见到的莫敖屈瑕,在走路时,脚抬得很高很高。他分析认为,脚抬得高了,就会使屈瑕的心思不牢固扎实,出现浮,出现漂这样的心境。而不实的、浮的、漂的心境,一定会影响判断事物的正确性。应该说斗伯比的分析是对的,但在因和果的关系上,或许他搞反了。在屈瑕的脚抬得很高,当是由于他心境的浮漂不实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但不管怎么说,屈瑕的这一趾高,断送了他的一切,他的政治前途、他的无尚荣耀,还有他的生命。
在屈瑕而言,是不能再回国见楚王了。他羞愧、他感到耻辱,他不能这样地带着羞愧的情感,带着耻辱的光环,活在世上。他选择了自杀,用的是一条丝带。他选择死的那个地方的名字,也让人感到了他的不用再用语言表达的心情,这地方叫荒谷。
这就是春秋时代的,那些贵族的风范,死在他们而言又算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