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征途路上病死】
大择天下2019-12-21 01:534,319

  以后的九年这里,楚国就没有再出兵诸侯了。到了鲁庄公四年(前690年)春,已是年迈的楚武王,准备在太庙,举行一个仪式,就是排列楚人自己设计的兵阵,并向士卒发放戟,准备伐随。因为在此之前,楚人并没有戟这样的兵器。看来,自楚被小小的罗国打败后,楚人是在闭门思过,是在修身养性,是在积极备战。要楚人,只是受到了挫折后,而就此罢手,未免太天真了。然而,这也许,是那个时代,希望能融入华夏大家庭的楚人的一种不自觉的精神,就是只能北进,不能退。

  举行仪式前,楚王斋戒时,感到身体不对。斋戒完后,对夫人邓曼说,我在斋戒时,觉得心静不下来,心跳得很快,就像是在摇荡。邓曼感伤地说,王啊,您的福份怕是要用尽了。就如盛水的器皿,水满了才会溢出来。这恐怕是先王们已知道了您的福尽了,所以在您准备出征斋戒时,让您的心摇荡。多么可爱的夫人,不说楚王将不久于人世这样让人多少心寒的话,而是说,您的福已用尽了,一生都是福,不是件快乐的事吗?带着快乐的心情准备离开这个世界,又有什么可感伤的呢?当然感伤,毕竟是两个世界两重天,邓曼当然感伤。

  但现在,楚武王只能出征,他可能想像着,这次,一定要拿下随国来,我这样的年纪了,机会实在不多了。但楚武王真的年纪大了,他死在了行军途中。我们知道,一个国君,能死在宫内的路寝中,是最合宜的,这叫寿终正寝。但处于创业时期的楚武王,他死在了战争的征途中,这在他也当是合宜的。

  跟随楚王出征的令尹斗祁和莫敖屈重,在楚王去世后,不能就此退军,还是要继续前进。楚军渡过溠水,一直挺进到随国的边境,把大营扎下。随见到楚军如此的势头,只好派人向楚求和。楚、随立了盟约后,楚军还楚,渡过汉水,才宣布楚王去世。这样第二年,楚武王的太子熊赀即位,这就是楚文王。

  37、楚武王的夫人邓曼

  楚文王是邓曼的儿子,邓曼是一位有着丰富政治经验和卓越政治智慧的女子。我们看到的两件事情,可以证明这个论断。

  一个是屈瑕伐罗前,斗伯比感觉到屈瑕必败后,回来见楚王时,不好明白地讲,屈瑕因为自傲轻浮不实,有可能要打败仗,而是委婉地向楚王提出,应给屈瑕增兵。楚王回到内宫,就对邓曼谈了此事。邓曼对楚王说,斗伯比的意思,不是说要增兵,而是,屈瑕因为蒲骚一战的胜利,必小看罗国,他将自以为是地不听他人意见地指挥作战,其结果会是失败。这里,可看出几点,一是邓曼非常熟悉朝廷内的大夫情况,他了解莫敖屈瑕,也了解斗伯比;二是他知晓楚国的政治事务,譬如她知道蒲骚之战的情况;三是楚武王有重大的政治事务,均会与邓曼商量。

  邓曼不但有处理政治事务的能力,还有她自己的政治见解。她向楚王提出了楚王对臣民的三原则,一是用真诚来安抚普通的人民;二是教育那些士、大夫,要他们培养自己的高尚的德性;三是对待像屈瑕这样自以为是的大夫,要用刑来威慑。

  还有一件事,就是楚武王去世时,邓曼对战局的判断,她认为,楚王此次出征,最好的结局就是楚王能不死于交战时,楚军又没有大的损失。应该可以推想的,楚王在听了邓曼的话后,就与令尹斗祁和莫敖屈重,布置了万一他楚王病重以至病死于作战时的各种后续作战安排。这才是楚军能顺利回楚的重要原因。因为,先就谋划好了。

  由此,我们就证实了前面提出的那个论点,邓曼是位卓越的女子!当然,她的儿子楚文王也同样是位优秀的政治领袖。

  38、是楚文王灭了邓国

  楚文王即位后,禀承其父王的遗愿,继续北进。他走的步子更大。鲁庄公六年(前688年),楚文王亲帅大军伐申(河南南阳)。在路过邓国时,邓祁侯邀请楚王进城,并盛情款待楚王,因为楚王是他的外甥。

  这时,邓侯的另外三个外甥,在邓国做大夫的骓甥、聃甥、养甥,向邓侯提出杀死楚王的建议。聃甥、养甥就是曾与斗廉在鄾城交战过的,并被打败的那二甥。但邓侯并不接受他三人的建议,邓侯以为,如果我在招待外甥时,杀死了外甥,他人就会鄙视我,唾弃我,这在我来讲,是不能忍受的。三甥说道,如果您不杀死楚王,将来灭邓国的人,一定是这个楚王。您不早动手,将来怕是噬脐不及呀!再说,如果楚王灭了您的邓国,您还有什么面子不面子了?您的生存都成问题了,还在乎其它什么呢?但邓祁侯不听。看来,邓祁侯将他自己名誉的好坏看得比他的祖国的存亡还要重。

  三甥的推断是正确的。楚文王伐申回国时,顺路就伐邓。再过了十年,楚文王竟把邓国给灭了。不论怎么说,邓国是他楚文王的外婆家,邓祁侯是他的舅舅。但他不管这些。那么,真的就如三甥所言,杀死了楚文王,楚就不会灭邓国了吗?当然未必如此。但楚文王拿下邓国后,这对他进入中原地区,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我们看到,楚得到邓国后,他就到达了南阳盆地,就可以从方城进入豫东平原,然后一直北上,就可以到达黄河。饮马河水,问鼎中原,这样的事儿,已没有什么悬念,剩下的不过是时间的流失而已。但楚文王是不愿意让时间白白地流淌走的,他要紧握时间的这辆战车的缰绳,去追逐他自己和他父王的那个美好的理想。

  39、俘获蔡哀侯

  在鲁桓公二年时,郑庄公和蔡桓侯曾会面,讨论的问题就是楚国的潜在威胁问题。但到了鲁庄公十年(前684年)时,这个威胁真的来了。

  蔡国在今河南省上蔡县,此时的国君是蔡哀侯,也就是蔡桓侯的弟弟。蔡哀侯的祖先,就是在周成王时,反对周公旦的那个蔡叔度。周公平息了武庚、管、蔡之乱后,将蔡叔度流放。蔡叔度死后,周公知道了蔡叔度的儿子胡,是个有德行的人,就命他为自己封地鲁国的卿士。在胡的治理下,鲁国大治。因此,周公向周成王提出,封胡于蔡地,这就是蔡仲。从蔡仲到蔡哀侯已是十二世了。

  这一年,鲁庄公十年,息侯娶了陈国的公女,也就是息妫。从陈国到息国,要路过蔡国。而蔡哀侯的夫人也是陈国公女。蔡哀侯以为息妫是自己的姨,就邀请息妫进城。但在见到息妫时,行为不礼。也许蔡哀侯搞错了,他将人家息侯的夫人,当成了他自己的夫人的娣侄了。在那时,一个国君可以同娶姊妹,或是姑侄。当然,这回,息妫这位陈国的女公子,并没有随她姐姐嫁给他蔡侯,而是嫁给息侯。

  蔡侯对息妫不礼的事儿,就算息妫不说,别人也会对息侯讲的。从息妫以后的言行看,我以为她是不会讲的。息侯知道后,非常地气愤。我们现在不知道,蔡侯究竟对息妫如何无礼,但息侯竟然想到了,用战争手段来解决,来报复。可见,息侯是忍无可忍了。

  而息侯想出的办法又很奇特,他不是直接与蔡国交锋,而是请求楚王伐自己,然后请求蔡国救援息,楚国再伐蔡国。是够绕的了,但不管怎么说,息侯的意思是想借助于楚国的力量,来报复蔡侯的对其夫人的无礼之举。

  当楚文王见到息侯的使者,知道了息侯的想法后,当然愿意。楚文王是这年的九月出兵,蔡哀侯被楚王打败,并被俘虏到了楚国。看来息侯总算是报复了,心理上或许也可以暂时的安宁了。但其实,真正的仇家是他息侯自己请进来的,这位仇家就是楚文王。当然,息侯,他也会得到更大的安宁,只是这个安宁,是他绝想不到的,也不想要的。那就是社稷被戮,妻子被掳。而死去的息侯,不会再有什么感想了,心灵当然安宁了。

  40、是人的情感推动着历史前进

  在蔡哀侯而言,当然不能就这样地被息侯弄得背井离乡,有家难归,被囚于南蛮之地。因此,他也在考虑,该怎样地报复息侯呢?既然他蔡侯是因为息妫而落到如此的下场的,那么还是从息妫身上,找出办法,来计划行动吧。蔡哀侯选择了一个恰当的时机,向楚王说起息妫,大意是赞美息妫的美艳吧。其实,有时语言的魔力是相当大的,你所亲眼看见了的真相,未必能引起你的感觉,但语言可以让人遐想,可以让人以为语言所表达的事物,真是那么美好。楚文王在听了蔡哀侯对息妫的赞美后,立即就产生要得到这个女子的念头。于是楚文王来到息国,以到息国行饗礼的名义,进了城,把息国给灭了,息妫被楚王带回了楚国,成了楚王的姬妾。

  而事态并不是就此就结束了,似乎一切都是老天早已安排好了的。楚王灭息的时间,大致是在鲁庄公十年到鲁庄公十三年之间。楚王得到息妫后,息妫很快就有了楚王的孩子。但很奇怪的是,到息妫生下孩子时,楚王并不知道,息妫怀了他的孩子。而息妫也没有对楚王讲。当楚王问息妫,有了孩子为什么不对他讲时,息妫说,我一个女子,服侍过两个男人,就算我不去死,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听了此言,楚王看到还沉浸于感伤中的息妫,不免对她产生了怜悯,不免对蔡又产生了恨。本来是他楚王灭了人家的祖国,占了人家的妻,现在却把一切的责任推到了蔡国的身上。在爱与恨的交织的情感的作用下,楚文王在鲁庄公十四年(前680年),出兵伐蔡,一直攻入了蔡的都城。算是对息妫的安抚吧,算是对自己爱与恨的解脱吧。

  在息侯与蔡侯的恩恩怨怨的纠葛中,真正得到利益的是楚文王这个第三者。那么息侯与蔡侯就真的错了吗?他们俩真的就不知道借用楚王的恶果吗?如果我们今天的人,读到这段历史时,能够想到他们是错了,那么他们俩当然也会想到借用楚王的力量的危害。但他二人却照样地做下去,目的就是报复对方。这就是政治,这就是历史,并没有什么让人费心思的玄妙。

  政治就是在人的情感的波动中,来来往往地争斗;历史就是在人的意志的坚持下,曲曲折折地走向未来。如果息侯没有愤怒的情感,就不会想着借用楚王的力量,而他的愤怒的产生,是一个男人的本来的性情所决定了的。如果,蔡侯没有怨恨的情感,也不会使出那样的毒计来,而他的怨恨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楚文王,似乎比他二人要高尚些,因为他想着他的理想,但当他知道了息妫时,他的直接动力就不是那个理想了,而是这个女人。而这段历史的成就,正是因为他们三人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意志的结果,如果哪个中途变动了他的意志,这段历史的走向也就变了。

  41、郑厉公出亡

  而也正是楚人的意志的不变,不断地想着北进,终于楚军来到了郑国城下了,这一年是鲁庄公十六年(前678年)。这在郑庄公是早已料到的了,但郑庄公已是故人了。

  但为了楚王的好,就能用兵器相挟持吗?鬻拳知道,这一定是不对的。虽然楚王不追究,但自己能不反省自己的行为吗?反省的结果,是自己有过错,是自己必须惩罚自己。于是,鬻拳将自己的双足斩下。在鬻拳看来,只有用自己的双足的失去,才能抵消自己的过错。在那个时代,对国君的崇敬,是发自内心的,不论这国君的品德如何。所以,你不能对你崇敬的国君,有不敬的行为。但作为国君,当人对他不敬时,第一的反应就是惩罚吗?未必。楚文王就没这样做。而这样的国君,是否更会让人崇敬呢?

  楚文王去世了,他的儿子堵敖先做了国君,后来是楚成王。但我们得先放下楚国了,我们得向北去,一直到齐国。我们要讲齐国。因为就在鲁庄公十五年(前679年),齐桓公已确立了他的霸主地位。

继续阅读:第八十七章【纳谏】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话之帝国崛起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