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庄公是一位非常喜欢搞基建的国君。他在位的三十二年里,有关筑城邑、筑台的记载很多,说明他确实喜欢搞这些。就是哀姜要嫁过来了,鲁庄公也没忘记,把哀姜要去朝见的他的父亲的桓庙给装修一番。
将桓庙的柱楹子涂上红色的漆,将桓庙的椽子刻上漂亮的图案。这真是人的天生的本性吧。当然,为此他还受到了鲁国大夫御孙的批评,说鲁庄公不够节俭,大概是过于奢侈了。
批评就批评吧,鲁庄公为了齐鲁之间的友好关系,以此来讨好哀姜,以此来讨好齐桓公,也就不听他御孙的话了。不过我们也可以想到一个问题,就是,那时的大夫是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认识来对国君进行批评的。
当然国君可以不听,但大概不会为难大夫的,因为他知道,人家是真的为他国君好,才会批评他的。所以鲁庄公也凭着自己的爱好和自己认为的正当理由,去搞基建。
在鲁庄公年轻时,这一年,他在鲁国大夫党氏家的旁边建造台。什么是台呢?就是可以了望远处的高高的土坛。
鲁庄公造了很多这样的台。这一天,鲁庄公大概是来检查工程的进展或质量情况时,遇见了一个女孩,这就是孟任,党氏家的女儿。
孟任是任性的大夫党氏的女儿,而党氏是鲁国的异姓大夫。这是很重要一点,因为当时的现状是同姓大夫比异姓大夫要多。而同姓是不能结婚的。所以在娶亲时一定要搞清楚,女孩子的姓。
鲁庄公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女孩子孟任,追赶着孟任,要她嫁给自己。这在鲁庄公是绝对的一见钟情。但人家孟任却不愿意。逃回家,把门关上,不让鲁庄公进来。
看了吗,世上也有这样的女子,对你国君并不在乎。而人世上,得不到的,就一定是好的,所以孟任不答应嫁给鲁庄公,鲁庄公就越想得到她。
为此,他对孟任说,愿意娶她做夫人。这在鲁庄公或许是最能打动孟任的条件了,也是他唯一可拿得出手的条件。这倒让孟任心动了。人只要心动了,就可能会考虑人家提出的条件。
人只要一考虑,进行了分析判断推理,就会决定他以为比较好的选择。所以孟任将关着的门打开,答应嫁给鲁庄公。
但你鲁君不能这样说了句话,我就相信你了。所以孟任要求二人歃血为盟。鲁庄公此时还有什么不会答应的?所以孟任将自己的手臂割破,滴下来的血,二人吮了,算是歃血,盟誓没有记载,想来就是鲁庄公答应立孟任为夫人,否则就要怎样怎样吧?嫁给鲁庄公的孟任,我理解最后并没有立为夫人。
但她给鲁庄公生育了一个儿子,这就是子般。从后来,鲁庄公希望子般能立为太子,即位为国君看,以及鲁庄公娶哀姜之前始终不娶夫人看,鲁庄公确实是喜欢孟任和她的儿子子般的。当然他不立孟任为夫人,也一定有他的苦衷吧。而现在他为了国家的利益,娶哀姜为夫人,也是迫不得已吧。
所以正因为鲁庄公有了这样一位女人孟任,哀姜才不和鲁庄公一同回到鲁国,而以此来要挟鲁庄公。但好像鲁庄公并没对哀姜承诺什么有关孟任的解决办法,所以也只好由着哀姜后一步来到鲁国了。想来哀姜没有要挟成功?
鲁庄公为了挽回不能承诺哀姜,对哀姜造成的心情上的不愉快,在接待哀姜的礼节上采取了很高的规格,可以说又违反了当时礼的规定。怎么回事呢?
依照当时的礼节,哀姜嫁到鲁国后,要接受同姓大夫的夫人们的朝见。在大夫的夫人朝见哀姜时,鲁庄公故意地提高了当时的礼节的规格。原来在当时,人们相见都要手里捧着贽,作为见面的礼物。而所捧的贽,因为地位的不同而不同。国君应当是捧玉或帛,卿是捧着羔,下大夫是捧着雁,士是捧着雉。除了第一次朝见本国国君时的贽,不用还给来宾外,其它的情况,不论是士与士相见,还是士见大夫,大夫之间相见,贽都是要还回给来宾的。
而女人们相见所捧的贽,也是有规定的。她们不能捧着玉、帛、羔、雁、雉,她们只能捧着榛、栗、枣、脩。因此,这些同姓大夫的夫人们,应该捧着这些榛栗枣脩,来见哀姜。而哀姜是小君,这些大夫的夫人是第一次来见哀姜,所以这些贽礼就不还给这些大夫的夫人了。依照正规的礼节是这样的。
但鲁庄公,不这样,他命这些大夫的夫人,要捧着玉帛来见哀姜。而玉帛是国君们用于见面的贽。当哀姜收下这些玉帛后,或许会原谅他鲁庄公以前的过错?而实际上他鲁庄公之前有什么错呢?但不管怎么说,齐鲁两国的关系确实好了。从鲁庄公二十四年,娶回哀姜后,到鲁庄公三十二年去逝这一年,齐鲁两国国君,几乎每年都要相见,还经常地会盟、讨伐他国。而鲁庄公可能不会想到的,是他的夫人哀姜是被齐桓公处死的。
鲁庄公三十二年的八月五日,公元前662年,鲁庄公去逝,享年四十四岁。他去逝的这天,离他的生日,还有十九天。这位国君,是我们最清楚他的出生和死去时间的一位。我们知道,鲁庄公出生在鲁桓公六年九月丁卯,也就是九月二十四日,公元前706年。因为他是春秋时期,鲁国十二国君中唯一的嫡长子,所以《春秋》上记载了他的出生日期。
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春秋》所以记载鲁庄公的生日,就是为了消除人们对鲁庄公的父亲是谁的疑问。鲁庄公的父亲是鲁桓公,这是想当然的。但是他的母亲文姜,由于与其亲哥哥齐襄公有牵扯,而据说鲁桓公知道文姜与齐襄公的关系后,很生气地对文姜说过,子同,也就是鲁庄公是齐襄公的儿子。那么《春秋》记载鲁庄公的出生日,就是告知天下,子同是鲁桓公的儿子。为什么呢?子同出生在鲁桓公六年,而文姜是在鲁桓公三年嫁到鲁国的,在鲁桓公四年,特别是在五年和六年,并没有记载文姜到齐国,或齐襄公到鲁国。那么,鲁庄公就不可能是齐襄公的儿子了。这也是关于记载鲁庄公出生日期的一种说法吧。好了,我们还是回到鲁庄公去逝的这个时候。其实,在鲁庄公去逝前,鲁国已出现了政治**。
季友派出使者去见叔牙,传达了鲁庄公的命令,要叔牙先到鲁国大夫鍼巫氏家,等待下一次的命令。然后,再给鍼巫氏下令,要他给叔牙喝下去毒酒。那时用得最普遍的毒酒,是鸩酒,也就是用一种毒鸟鸩的羽毛化于酒中,这酒就有毒了,喝下去的人就会死。鍼巫氏给叔牙喝的就是鸩酒。季友叫鍼巫氏传给叔牙的话是,喝了此酒,你的后人就能在鲁国生活下去;否者,你不但要死,你的后人也难说。那时的人说话都很讲究修辞,实际上说白了,就是说,你叔牙喝了鸩酒死了,你的后人就可以做鲁国的大夫,那么你就有子孙祭祀你了,所以你在鲁国就有后了。如果不饮鸩酒死,也会要你死的,也就是说你敢反抗,你是不会胜的,那么你不还是死?而这样你反抗而死,你的子孙的待遇就与你饮鸩酒的结果不同了。
叔牙只能喝下去鸩酒,这是他唯一的、而且是最正确的选择。但叔牙喝完鸩酒后,并没有马上死,他是在回家的途中,死于逵泉这个地方的。季友兑现了他的承诺,立叔牙的后人为叔孙氏。这样叔孙氏就是鲁国有实权的世袭大夫家族了。我们从叔牙的后人为叔孙氏,再来讨论一下,古人姓氏的不同的问题。
我们知道,叔牙是鲁桓公的儿子,那么他就是公子,也就是说,可以称叔牙为公子牙,牙是他的名,叔是他的字。也可称他为子牙。现在叔牙死了,他的儿子们就是公孙,如叔牙的嫡子是公孙兹。而公孙的儿子们,也就是曾孙,就可以用叔孙这个氏了,如公孙兹的儿子是叔孙得臣,他的氏就是叔孙。这个氏的来历,是因为叔牙的字是叔,古人可以用祖辈的字来用作氏。
那么叔孙氏,他们的氏是叔孙,他们的姓是姬。因为鲁国国君的祖先就是周文王,而周文王是姬姓。但叔孙氏家的男人,一般永远不大会提他们的姓的,除非他们叔孙氏家的女儿,如果要嫁人,姬姓是一定要提的。
我们再看,鲁庄公的氏什么呢?就是鲁。所以完全可以称他为鲁同。《春秋》上有一条经文,就是鲁庄公九年“齐小白入于齐。”因为齐桓公在进入齐国前还不是齐国的国君,不能写成“齐侯入于齐”。但经文把公子给省略了。你可理解为,齐是指齐国,但其实也是小白的氏,所以齐小白的齐,也就是小白的氏。那么由此可以推断,国君的公子、公孙的氏,就是他这个诸侯的国号。比如,叔牙的氏,就是鲁。可以称他为鲁公子牙,或者是鲁牙。
另外,我可以用一条后面的材料来佐证。在晋文公主持的践土之盟的盟词上,是这样记载各位国君的。“王若曰,晋重、鲁申、卫武、蔡甲午、郑捷、齐潘、宋王臣、莒期。”这里,重是晋文公的名,申是鲁僖公的名,武是卫叔武的名,甲午是蔡庄侯的名,捷是郑文公的名,潘是齐昭公的名,王臣是宋成公的名,期是莒兹丕公的名。在这里,很明显,国君的氏,就是国号。而其中,卫成公的弟弟叔武,并不是国君,只是公子,所以他的氏,也是卫,称他为卫武。所以氏可以和名连读,但姓不能和名连读。你不能这样称呼,姜小白、姬重耳、姬同、姬牙、子王臣。这样称呼是不合当时的习惯的。
再加上一条佐证的材料。《国语》《周语》说,夏禹这个人,将天下赐给他,赐他姒姓,氏是有夏。也就是说,夏禹的姓是姒,国号是夏,氏是夏。《国语》又说,四岳这个人,命他为侯伯,赐姓为姜,氏是吕。也就是说四岳的姓是姜,国号是吕,氏也是吕。我们知道,齐国的开国之君是吕尚,他就是四岳的后人,吕尚是姜姓,吕氏。但是齐国的国君,是姜姓。除吕尚外,不能称吕氏,而是齐氏。
关于姓的来源,依照《左传》中鲁国大夫众仲的说法,就是“因生以赐姓”譬如,商宋的子姓,是由于商的祖先契的母亲吃了燕子的卵,也就是子,而生下契,所以为子姓。周王的祖先弃的母亲姜原,因为踩了巨人的足迹而生下弃,所以为姬姓。还有齐的姜姓,是因为其祖先生活在姜水边,而为姜姓。陈的妫姓,也是因为其祖先生活在妫水边,所以为妫姓。不管姓是怎么来的,姓是百世不变的。但氏不一样。同姓的人可以是不同的氏。
那么我们归纳一下春秋这个时期的姓氏关系。姓是大于氏的。姓是百世不变的。姓是因为祖先的出生而得来的。男人在称呼时不用姓的。女人在称呼时要用姓的,这是为了避免同姓结婚。氏是小于姓的。氏是可以诸侯赐给的。氏是可以用曾祖父的字或谥的。
氏也可以用官号的。氏也可以用封地的号的。同姓未必同氏。这个时代,姓氏是只有贵族才有的。特别是氏,一定是只有贵族的男子才有的。女子是没有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