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我们还是回到鲁庄公去逝的这件事情上来。季友将叔牙毒死后,却并没有对庆父采取行动。到了八月五日,鲁庄公去逝。公子般即位。这个即位,是指即丧位,因为他要到第二年的元月才可以即国君位。看来季友似乎已掌控了鲁国的整个政局。但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子般即位后,来到了他的外婆家党氏小住时,被圉人荦弑杀。时间是鲁庄公三十二年的十月二日。而指使圉人荦行剌的,正是庆父。
原来,在这之前,公子般到鲁国大夫梁氏家演习雩的礼仪。雩是祀天的,主要是祈祷老天降雨一种礼仪,在夏天举行。子般的妹妹也一同来观看。这时圉人荦,从墙外看见了子般的妹妹,就与她说笑,不时还说些不敬重的调情的话来。这些话,被子般听见了。他当然不愿意自己的妹妹被人这样戏弄,所以叫人把圉人荦用鞭子抽打了一顿。在子般想来,不过是教训一下圉人荦,让他知道尊重一下我们贵族,特别是要敬重女公子。
圉人,就是管养马的一个下人。但这个圉人荦,却很出名,连鲁庄公都知道他。当子般回到宫里,对父亲鲁庄公说起抽打圉人荦一事后,鲁庄公说,这个圉人荦力气很大,动作也非常地敏捷。他可以从地上,翻身跃上南城门稷门。这样的人,应该杀死,不该用鞭子抽打。鲁庄公的意思是说,你抽打了他,他会怨恨你的,怨恨了,他就有可能会报复。鲁庄公不愧为优秀的政治家,他可以敏锐地感觉到一个人的心理,并判断出他可能采取的行动。但圉人荦,只有报复的心理和动机,并不一定就必然会采取行动。
但有了报复的心理,就有采取行动的可能。所以,这一点被庆父利用上了。庆父令圉人荦,在党氏家剌杀了子般。而以为自己已掌控了政局的季友,只好离开鲁国,出奔到了陈国。我们看到了,子般还没有正式成为国君,就被剌杀了。但第二年即国君位子的却是子般的庶弟公子启方。这一年公子启方不会超过八岁,这就是鲁闵公。他是哀姜的女弟叔姜的儿子。因为哀姜自己没有生育,如果有的话,也不会立子般了。我们觉得很奇怪,庆父杀子般就是为了立公子启方为国君吗?但从目前的情景看,确实如此。
由公子启方即位,这也是庆父无能为力来改变的事实,因为齐国坚决支持公子启方即位。齐国比鲁国强大,齐桓公又是此时的霸主。而对齐国来讲,由齐国的外甥,来做鲁国国君,是最大的利益。就如鲁庄公是齐国的外甥一样。鲁庄公当然还有其它的儿子,但齐国有意向的人选了,鲁国就得顺从。
庆父没有办法,季友也没有办法。季友在陈国,他不可能左右鲁国的局势。在鲁闵公即位后,鲁闵公与齐桓公在齐国的落姑会面,这是鲁闵公元年的八月,鲁闵公向齐桓公提出要求,请季友回国。在齐国的斡旋下,季友回到了鲁国。此时季友还能怎样呢?只能承认现实,顺从齐国,或者说是顺从庆父的意志?
但是,这在庆父确实是件痛苦的事情。因为他真的想当这个鲁国国君。公子牙在鲁庄公面前推荐庆父,未必是他庆父的指使,但绝对是他的意愿。在他弑杀了子般后,国内的各种政治势力并不全都支持庆父即位,所以他也只好,随着季友离开鲁国后,也离开了鲁国,跑到了齐国去。在季友回到鲁国后,庆父也回到了鲁国。
但是庆父绝不甘心于这样的政治状况。在鲁闵公二年,庆父又剌杀了鲁闵公。
原来,鲁闵公不过是个八岁左右的孩子,但他也知道敬爱自己的师傅。怎么回事呢?鲁闵公的师傅,抢夺了鲁国大夫卜齮的土地。应该讲这是他师傅的错,但鲁闵公护着师傅,不维护卜齮的正当权利。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鲁闵公是个孩子,但他又是国君。当臣民们有了矛盾时,最终的裁判权,当然是鲁闵公,何况这事儿还涉及到他的师傅。而鲁闵公也当然会维护他的师傅的利益的。不要说鲁闵公是个孩子,就是一个成人,他在做出裁决时,考虑更多的可能还是情感,而不是所谓的理性。而你在用情感决定这件事时,别人也一样地会用情感来做另一件事。
卜齮想在鲁闵公的主持下得到公正是不可能了,所以他对鲁闵公的情感就是仇恨。而庆父又出场了,他指使卜齮弑杀了鲁闵公,时间是鲁闵公二年八月二十四日,公元前660年。地点就是鲁闵公的寝宫的武闱旁。杀一个八岁的孩子当然不会太费力,但要是剌杀一个国君,不论这个国君是个成人,还是孩子,在剌杀者,必定有着沉重的心理压力。而恰是因剌杀者有着比这压力更大的利益,或者有着比这压力更大的仇恨,才会做出剌杀国君的行为。同样理性也告诉卜齮弑杀鲁闵公是错的,但情感告诉他,必须杀死鲁闵公。鲁闵公可以凭情感做事,卜齮也一样可以凭情感做事。
我们看到庆父真会利用别人的情感,特别是仇恨的情感,去达到他个人的目的。他主谋弑杀了子般和鲁闵公,但他利用的是圉人荦和卜齮的情感。他其实还在利用着另一个人的情感,这个人就是哀姜。庆父在鲁庄公去逝之后,与哀姜好上了。他真的爱哀姜吗?我们不能做出判断。但他与哀姜好,可能还是在利用人家的情感。因为自从哀姜与庆父好上后,哀姜就主张立庆父为国君了。但鲁国已有国君了,那就只能消灭这个国君。所以哀姜是预谋了庆父剌杀鲁闵公的行动的。
但非常奇怪的是,庆父剌杀鲁闵公后,先是哀姜离开鲁国,跑到邾国去,时间是鲁闵公二年的九月。之后,庆父在季友带着公子申先离开鲁国到了邾国后,也离开了鲁国,独自跑到了莒国。从庆父弑杀鲁闵公的目的看,他就是想自己当国君。但为什么在剌杀成功后,哀姜和庆父都离开了鲁国呢?而且之前是季友先离开鲁国的。如果说季友与庆父是政治对手的话,季友离开鲁国是可以理解的,但庆父和哀姜离开鲁国,就难以让人理解。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个迷,因为,左丘明在记叙时,没有做说明。
在庆父离开鲁国后,季友回到了鲁国,他立公子申为国君,这就是鲁僖公。
这次季友,不会放过庆父了。他让人给莒国送去了财赂,要求莒国将庆父送回鲁国。莒国只能照办。庆父也只好回到鲁国。在走到密这个地方时,庆父让公子鱼先回到鲁国,向季友请求,能否不要庆父的命。季友能答应吗?不能!庆父弑杀了两位国君,虽然子般没有正式即位,他的罪行难道还不够他去死吗?正是当年,在季友得知庆父有自立为国君的念头时,没有对庆父采取行动,才使庆父弑杀了子般,又一次弑杀了鲁闵公。这个教训季友是不会忘记的。但季友并没有想着治庆父的罪。因为,如果庆父有罪了,他的子孙,就不能在鲁国立足下去了。但庆父必须死。庆父最好的选择是自杀。公子鱼在请求不允的情况下,回到密,他是哭着来见庆父的。当庆父听到公子鱼的哭声后,庆父明白了,自己只能死。所以他用丝带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但同样,季友却保证了庆父的子孙,能够在鲁国世世代代地掌权。庆父的后代,就是孟孙氏。再加上季友的后代的季孙氏,这样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就成为鲁国的世袭大夫。这就是三桓。因为这三兄弟都是鲁桓公的儿子。有时候,你不能不相信命。鲁隐公这样的好人,子孙却没有得到什么,而鲁桓公这样的人,他的子孙却得到了他们想得到的一切。
而到了第二年,鲁僖公元年七月二十七日,公元前659年,哀姜被齐桓公派人杀死。在鲁僖公的请求下,到了十二月,哀姜的尸体从齐国被送回到了鲁国,并下葬。
这就是我们上面说的,鲁庄公绝没有想到的,哀姜是死于齐桓公的命令的。鲁庄公那么多年了,都不立夫人。而当他有可能不顾孟任的感情,而决意到齐国娶位夫人时,他想着的是,鲁齐两国的关系可以改善。他只能做到这一点。他已不能左右哀姜的意志了,在他去逝后。就如孟任不能左右他鲁庄公的意志要娶哀姜一样。哀姜要与庆父好,哀姜要立庆父为国君,这是哀姜的意志。当然哀姜她也左右不了齐桓公的意志,齐桓公要她死,她就只能死。看来她是可以被齐桓公的意志左右的。
在齐桓公而言,他是此时的霸主,他的意志如果他愿意,就可以实现。但也必须是可以实现的愿望的意志。他想杀哀姜可以,他想立鲁闵公可以,他想叫季友回到鲁国可以。但也有他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在鲁闵公元年,齐桓公派仲孙湫到鲁国去视查鲁国的政局。仲孙湫回到齐国后,对齐桓公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就是说,如果不解决了庆父的问题,鲁国就必然会出现政治**。齐桓公问,怎样才能解决了庆父呢?仲孙湫说,如果鲁国的政治**不停止,庆父就一定会被解决掉。你看,庆父是鲁国**的原因,而鲁国**又是庆父完蛋的原因。在仲孙湫看来,庆父在做着为他庆父自己营造坟墓的勾当。
这时,齐桓公问了他心里始终想着的问题,鲁国可以取过来吗?就是说,我可以灭了鲁国吗?因为在齐桓公想来,我可以灭谭,可以灭遂,为什么不可以灭鲁呢?仲孙湫对齐桓公讲,不可以灭鲁。他认为,因为鲁国还在践行着周礼,所以不能灭。看来,不是齐桓公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的。但仲孙湫却提出了他的四条十二字外交政策。就是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昏乱。就是还在按照周礼的规矩做的诸侯要亲近他,政治稳定的诸侯要利用他,出现内部矛盾的诸侯要离间他,而昏昧**的诸侯要颠覆他。
但我们必须明白,仲孙湫的这四条外交政策是针对华夏族内部的。当华夏与戎狄出现纷争时,这四条政策就没有效力了,因为超出了其有效的范围。那么总要有一个解决华夏与戎狄关系的政策吧,这个政策是管仲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