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社稷】
大择天下2020-11-20 07:123,369

  在鲁庄公三十二年的冬季,邢国遭到了狄人的入侵。邢国是周公旦的后裔的诸侯国,在今天河北省邢台市。这样的事情,算是大的了,齐国很快就知道了此事。管仲就此向齐桓公提出了他的主张。他说,戎狄就如豺狼一般的贪得无厌,他们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华夏族的诸侯,是最亲近的了,我们不能抛弃他们;而宴安自逸,就如用鸩鸟的毒羽化了的酒一样,喝了是要害死人的。所以结论是,齐国应该打击戎狄,齐国应该救助邢国,而齐桓公应该将劳苦当做必修课来经常地学习,以避开宴安这样的享受。那么管仲的调整华夏戎狄的政策,就是扶助华夏,打击戎狄。这里,不存在华夏诸侯是否有礼和重固与否的问题,也不存在携贰和覆昏的问题。只要是华夏与戎狄出现了争端,齐国必定站在华夏诸侯一方。

  齐桓公当然接受了管仲的主张。鲁闵公元年春季,公元前661年,齐国出兵救邢。但似乎并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到了鲁僖公元年春季,公元前659年,狄人再次攻打邢国。齐国带领着宋国和曹国的军队前去救援,但只是将军队住扎在聂这个地方,今山东省聊城。此地离邢国约150公里。在齐宋曹三国的意思,是先看看形势的发展再说。但形势确实让人难以想像,邢国很快就被狄人打败,并被攻下国都。被击溃了的邢人,只好向东跑,一直来到了三国联军住扎的地方。此时,三国联军才出兵,迎击狄人的军队,将狄人驱赶走。

  但邢国原先的国都是不能再回去了。所以齐桓公决定将邢国迁徙到夷仪这个地方,今山东省聊城。由于当时齐宋曹三国确实是为邢国着想,在鲁僖公元年六月将夷仪城建造好了以后交给邢国,所以邢国就觉得象是回到了原来的家一样,没有那种迁徙的感觉。

  这是齐桓公实践管仲关于华夏与戎狄关系的政治策略的第一个行动,他取得了成功。可以试想一下,邢国在已是灭亡了的情况下,齐桓公给他们建都,给他们生活必须品。让邢国的国君,继续有自己的社稷和宗庙,邢国的人民可以安闲地生活,邢国人能不感激齐桓公吗?而其它的诸侯能不敬仰齐桓公吗?但这只是他的第一个行动,第二年,齐桓公又重新封卫国于楚丘。

  但云好!经您一提醒,确实如此。左传里,国语里,都没有孙武的记载。但我有本《十家注孙子兵法》记得里面也有人提出孙子为什么在左传里,没有记载。他的解释是,孙子当时只是吴王阖闾的客卿,所以只记载了伍员,而没有记载孙武。

  您的问题,挺有意思。我想回家后,再翻翻书,找找原因。

  王长兴朋友好。您以为田穰苴也是一个奇特的人。我在读杨伯峻先生的〈左传注〉时,杨伯峻先生,总是这样来解释左传与史记不同的原因,就是司马迁有另外的史料。但唐朝的孔颍达有时干脆就说司马迁的材料是错的。所以司马迁的史记,确实是一部很有意思的史书。我在写春秋这段历史时,基本不用史记,除非左传和国语没有记载的,才用史记。

  Calois好,看来隔行如隔山,不懂要说错话的。

  江雪衣好!谢谢您的春秋左传注的网址。需要的朋友可以看。

  但云朋友比我要专业,我得向您学习。因为关于孙武这样的问题,是非常专业的考证了,是我的能力所不及的。只谈点个人的想法。在家里查了手上的书后,我以为

  一、司马迁是否有他另外的史料来源?

  二、我们是否一定认准左传的史料是真实了?因为否定史记,就是假设左传是不会错的。

  三、孙子兵法是否存在?汉书的艺文志上有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目,齐孙子八十九篇。吴孙子当指孙子兵法,齐孙子当指孙膑兵法。可见二部兵法,在东汉初年是有的。而韩非子也讲过孙吴兵法,则在战国末年,就有孙子兵法之说,但是指孙武还是孙膑?

  四、在1972年山东省临沂银雀山,出土的汉墓中,有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说明两部兵法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说明西汉初年,就有了这两部兵法。

  五、当然,我们不能因为有了孙子兵法,就可以认定有孙武这个人,就如不能有了左传,就认定有左丘明这个人一样。

  六、在宋代的十家注孙子兵法中,有一种说法,是孙武当时只是吴王阖闾的客卿,所以左传没有记载孙武的事迹。

  不好意思,最后的结论,是我也说不清,到底有没有孙武这个人。

  鲁闵公二年十二月,狄人侵伐卫国。敌人来侵犯了,就得抗击。卫懿公在组织军队时,却有很多的抵制上战场的军士,向他说出怨言。他们抵制上战场的理由是,卫懿公用一个大夫的俸禄,来养一只鹤。那么你卫君还是请鹤们帮您去打仗吧。这在卫懿公真是无言以对。他自己确实是喜欢鹤,所以平时鹤的出行,都是用相当于大夫的马车载送。现在怎么办?鹤又不能打仗,而军士们,又有怨气。而作战还是要用人的,要用那些有怨气的军士的,不可能用鹤去打仗。

  在这样的时刻,一个君主的品格的修养就显现出来了。卫懿公将守城的任务,交给了石祈子和宁庄子,将一个玉玦和箭矢交给了这两位守城的大夫。表示了卫懿公希望二位大夫,在此关键的时刻,能够果断地下定决心,誓死保卫卫国。玉玦在这儿有两个意思,一个表示了卫懿公与二位大夫的决别;另一个表示,希望二位大夫要处事决断,只要对卫国有利,就可以采取行动。而箭矢的意思,是誓死,是抵御,也就是要求二位大夫誓死保卫卫国。他还对自己的夫人说,要她听从二位大夫的决策。卫懿公的夫人当然只能守在城里,但卫懿公必须出城。卫国是他卫君的。他卫君,不为保卫卫国而出城作战,还有谁应当出城作战?

  卫懿公走出了朝歌城,他率领着卫国的军队向狄人进攻。交战的地点在荧泽。卫国的军队大败。在此情形下,卫懿公却并没有撤下他的战车上的那面,指示着他是国君的大旗。狄人看到这面大旗,就知道,这战车上的是卫君,所以会更猛烈地向这辆战车进攻。结果是卫懿公战死。卫国灭亡。实际上,在卫懿公出城时,他明白自己所面临着的是什么,那就是死亡。他将玉玦交给二位大夫,已表明了他的永别的心情。这种永别的想法,是基于他对于整个局势的悲观的判断,而这个判断的产生,就是国人的不愿意参战的言论的表示。我们必须承认,是意志决定了一切。战争的胜负,不是一个人能够决定了的,只有全体将士的意志是一致时,才有取得胜利的可能。

  我们看到,几乎所有古代的军事理论家,都提出了一个民心向背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是关系到战争胜负的绝对关键的要点之一。这个时代的军事家孙武说,在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首先谈到的道,就是指全体人民与君主的意志,是否一致?如果是一致的,那么人民就会与君主同生同死,而不会害怕危难和死亡。当然孙武在这里谈到的道,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目的就是使人民与君主同心同德。手段就是你君主,用什么办法,使人民与君主同心同德。卫懿公当然没有做到这一点,他没有好的手段,也就达到不了这样的一个目的。所以他的结局只能是失败。

  在打败卫懿公出城的卫国军队后,狄人一直攻入卫国的国都朝歌,守卫国都的军队和百姓,只好出城逃命。而狄人还是穷追不舍,一直将卫人追逐到河水边。而当时宋国先知道了此事,宋桓公在河水边迎接这些逃跑的卫人,在天黑下来的时候,卫人渡过河水,来到河南面的曹邑,暂时寄住。宋桓公立卫戴公为卫国国君。这时,卫国原来国都朝歌中,出逃到曹邑的人只有七百三十人了,其它的人,不是被杀,就是走散到其它地方了。宋桓公提出,由卫国的共邑和滕邑迁居人口,使曹邑的人口达到五千人。

  如此看来,至此好像都是宋国在帮助卫国解难。不错,但齐桓公马上就行动了。他命自己的儿子公子无亏帅三百乘战车,三千名甲士,到曹邑来保卫卫国。并且馈赠给卫国战马战车,牛羊鸡狗,绸帛木材等财物。这在卫人的感觉上,是一种安慰。人有危难的时刻,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落井下石。齐桓公当然想灭了诸侯国,扩大自己的国家的版图。就如他曾想着要灭鲁国一样,他当然也会想着灭了卫国。但这个时代,荣誉当是最重要的,人的品格的高尚是最重要的。如果齐趁机灭了卫国,而且是在狄人灭了卫国后,那么齐桓公的人格会是什么样的呢?更不用讲荣誉了!所以,在管仲提出的关于扶助华夏,打击戎狄的政策,一方面确实是政治的需要,而另一方面,也是那个时代,一个华夏的贵族的优秀的品格所决定了的,他齐桓公必须这样做,那就是扶助卫国。

  到了鲁僖公二年春季,公元前658年,齐国将楚丘修建好,今河南滑县,交给卫国,做为卫国新的国都。齐桓公用他的这个时代的优秀贵族的人格,和他的霸主的力量,重新建立起了卫国的社稷。而在卫国人的感觉中,就似乎国家没有曾灭亡过一样。

继续阅读:第七十六章【召陵之盟】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话之帝国崛起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