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名的召陵之盟
诸侯们是在春季出发的,先是击溃了蔡,然后再继续南下到了陉。此时已是夏季了。楚成王再次派出了使者,这次是楚国大夫屈完出使。屈完到陉后,看到诸侯国这强大的阵势,便提出了结盟的请求。
这在屈完是临时自主做出的决定。当时他出使时,楚成王只是想让他看一下诸侯大军的实力的强弱,然后,做出和谈或抗拒的决定。在屈完看到诸侯的情况后,便主动提出与诸侯结盟,而且希望就在陉这里结盟。这在齐桓公是一个惊喜。当第一个楚国使者离去后,齐桓公不可能就此退兵,只有继续前进。虽然几个月过去了,但看来这样的结果还是让人欢喜的。
但齐桓公并不在陉与楚结盟,而是向后退军,一直退到了召陵(河南郾城)。这是齐桓公对楚屈完想要结盟的一种回敬。陉这个地方,是表明着齐桓公准备征伐楚的意志的结果,如果在陉结盟,就表明了楚是因为怕齐的征伐而结盟。现在退到了召陵,就是表明,齐桓公愿意与楚和平共处。
在结盟前,齐桓公将诸侯的军队排好阵,请屈完与自已坐在戎车内,检阅诸侯的军队。国君所乘的战车叫戎车。我们知道这次共有八国诸侯出兵,但史书没有记载有多少军队。我们可以从齐桓公与屈完的对话中,看出其数量当是不小的。齐桓公说,这些诸侯来到这里,难道是为了我吗?不是,他们是为了继续我们之间的,由我们的先君们开创了的友好关系。您也与我们友好吧?屈完马上表态,您开恩,向我们楚国的社稷求福,让您受辱,接受了我楚君的友好表示,这是我们楚君的本来的愿望。这样看来,齐楚已是达成了和平的意向了。但齐桓公却突然话锋一转,对屈完说道,我用这样的军队去作战,有哪个敢于抵挡?我用这样的军队去攻城,哪个城会攻不破?屈完听了这话,回答说,您若以德来抚慰诸侯,有哪个敢不服;您若是想用您以为强大的军事力量来对待我们楚国,那么我们楚国就用方城为城墙,用汉水作护城河,与您对抗,您的力量再强大,也没有用武之地。
屈完在这里说的方城,有多种解释,但方城指今桐柏山、大别山较为贴切。因为能与汉水并列的当是这样的大山。屈完的意思,就是如果您齐国敢于进犯我楚国,我们楚国会在汉中大地与您周旋。在这样的广阔的的大地上,您齐国以及诸侯的军队,就显示不出其威力了。
我们从屈完与齐桓公的对话中,感觉到了屈完的智慧。但最让我们不能忘记的是他的性情,这种由衷表现出来的人的本性。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当然齐桓公也一样地让人敬佩,之后,齐桓公等诸侯与屈完结盟。齐桓公解决了楚国多年来对郑国的骚扰。
辕涛涂与申侯
在齐桓公等诸侯与屈完订立了召陵之盟后,屈完向南去,回到了楚国。但齐国鲁国卫国的国君及军队,如想回国,有一条道路,就是向北去,那么就要从陈、郑两国中间过去。这样陈、郑两国,就必须再拿出财物来供给诸侯使用,这一定还是一个不小的开支。
这时,陈国大夫辕涛涂私下里对郑国的大夫申侯说,如果诸侯军队从我们陈、郑两国之间回国,我们两国的负担太重。如果诸侯军队往东走,以耀武扬威于东夷地区,然后沿着海边回国,不就可以解除了你我两国的经济负担了吗?申侯说,这样最好。辕涛涂见申侯同意了,马上就向齐桓公说了自己的想法,辕涛涂在对齐桓公说想法时,当然将不走陈、郑之间,可以解除陈、郑的供给负担一说,给省略了。齐桓公当时听了,觉得有道理,利用回国的途中,可以向东夷各国炫耀齐国的军事力量,不是顺便得到的利益吗?
但随后,申侯在见齐桓公时,却说出了这样的话。他说,诸侯的军队,特别您的军队,已在外好几个月了,此时的军队实际上是没有战斗力的。如果在回国途中遇见了敌人,恐怕很难投入战斗。不如从陈、郑之间回国,由我们两国为您供应军队所用的物资。这才是最佳的回国路线。
这在齐桓公马上明白了,申侯是真的为他齐君着想,辕涛涂原来是为他陈国打着小算盘,根本没有把他齐君放在心上。所以齐桓公当即命人,将辕涛涂扣压了起来。到了这一年的秋季,齐桓公还出兵陈国,理由就是陈国不忠于齐国。
这在辕涛涂真是想不到的。当时是与申侯私下谈的,而且是为了陈、郑两国的利益的,申侯当时也表示赞成的,但结果申侯不但在齐桓公面前出卖了自己,而且陈、郑两国的利益也出卖给了齐国。他申侯这样干,究竟是为什么?申侯这样干当然有他的利益。他得到了虎牢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本来就是郑国的,但齐桓公令郑文公将这个地方给了申侯,作为他申侯的封邑。这就是申侯的利益。
看来申侯用他的自以为得意的聪明,占了个大大的便宜,同时,他坑害了辕涛涂,也损害了郑文公的利益。但事态的发展,未必就会这样下去地成就他申侯。
聪明的申侯输给了辕涛涂
第二年,鲁僖公五年,齐桓公在卫国的首止,召集诸侯盟会。参加此此次盟会的有齐宋鲁陈卫郑许曹等八国国君。但这里还有一位,就是周太子郑。齐桓公这次的会盟,就是为了稳固太子郑的王太子地位。太子郑是周惠王的太子,太子郑还有一位母弟,就是王了带。因为惠后宠爱王子带,周惠王有意废黜太子郑,立王子带为储君。
这次盟会,辕涛涂和申侯也都来参加了。当辕涛涂再次见到申侯时,禁不住,就想起了自己因申侯的谗言而被齐桓公囚禁的事儿,一股怨恨的情感自然生起。但在辕涛涂见到申侯时,并没有表现他的那个真实的情感。反而对申侯说,您应该把齐君封给您的虎牢,好好地修葺一番,这可是这个时代的霸主封给您的啊!要么我向齐君提个建议,由现在盟会的诸侯,来帮您修葺您的虎牢城池。
申侯可能有的只是惭愧和抱歉了,你看,我以前这样地对待人家,现在人家却这样地对待我,多么不好意思。申侯当然应允了。诸侯的军队帮着申侯,把虎牢城修缮一新。但随后,辕涛涂却在郑文公面前,说了这样的话,申侯请诸侯,帮他修缮城池,是准备造您的反啊!这句话,郑文公听进去了。
到了秋季与会的诸侯国准备歃血为盟。这时郑文公却逃回到了郑国,没有参加结盟仪式。原来郑文公接到了周公宰父带来的周天王的信,要他不要参加盟誓,周王可以向楚晋提议,由楚晋两国来保护和帮助郑国。
郑文公能有周天王如此的看重,再加上郑与齐之间的本来就不和协的关系缘故,所以郑文公决定听从周王的建议,丢下了陪同他一齐来的郑国军队,独自逃回到了郑国,没有参加首止之盟。
这在周惠王也不过是因为怨恨齐桓公主持这样一个盟会,来维持王太子郑的地位。齐桓公的行为已干涉了他周王的家事了。由八个诸侯歃血盟誓来稳固他周惠王准备废黜的太子的地位,这真有些说不过去。所以周惠王就叫周公宰父鼓动着郑文公逃盟。也算是给齐桓公一个面子上的难堪吧。其实,你说他周惠王会真的为他郑君着想?
郑国的大夫孔叔就认为逃盟不好,对郑国和您郑君都是不利的。果然,到了第二年,鲁僖公六年(前654年)夏季,齐桓公帅诸侯军队前来讨伐郑国,理由就是郑文公逃盟。楚成王知道后,也马上出兵包围许国,以救郑国。因为许国是齐国的盟国。看来楚国还是听从周王命令的。齐桓公只好放下郑国,来救许国。这样两方面就都撤回了自己的军队,郑许两国都解除了危险。
鲁僖公七年(前653年)春,齐桓公再次伐郑,但这一回只有齐国自己干。看来战争是用来解决人与人之间不和协的最佳方案。因为只要能够将对方打败,对方就一定会听从自己的。那就不只是和协的关系了,一定是服从的关系了。而让人服从,比起人与我之间的和协来,感觉上要更愉快些,所以齐桓公继续用战争来对待郑国。
这时郑国大夫孔叔向郑文公谏言,他说有句谚语是“心则不竞,何惮于病”意思是说,一个人在意志上不能强盛,又怕什么去做屈辱的事情呢?一个诸侯既然不能强大得使人敬畏,又不能弱小而顺从强大的诸侯,这样的局面是很危险的。您还是赶快屈服齐国吧。郑文公说,我知道齐国为什么来讨伐我们了,等我一时,我已有办法使齐国退兵了。到了夏季时,郑文公将申侯给杀了,传给齐桓公的话,应该是这样的,郑文公逃盟,是申侯出得主意。而齐桓公也就相信了?不再追究郑文公了。
这就是政治。郑文公逃盟,明明是他听从了周天王的话,而自己作出的决定,而现在却嫁祸于申侯。申侯已死了,也无法对证了。在郑文公是杀死了一个他想杀的人,并且用这个死了的人,解了国家的危难。
而在齐桓公,未必知道申侯是冤枉的,齐桓公对他申侯也算是有恩,从常理推断,申侯怎么会做这样忘恩负义的事呢?但我们千万不能忘记,他申侯曾出卖过辕涛涂,那么他就有可能出卖齐桓公。这是申侯自己没有想到的。但不论齐桓公是否真的相信是申侯的主意,但郑文公的行为,总是说明了郑国已表示服从齐国了,这才是齐桓公发兵的目的,现在目的达到了,是否他申侯的主意,和申侯死不死,就与他齐桓公没有关系了。
面辕涛涂在郑文公面前的谗言,到了此时,终于起了作用,最终申侯还是输在了辕涛涂的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