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的道德哲学思想
还是这一年,鲁僖公七年七月,齐鲁宋三国国君,和陈国的太子款,郑国的太子华,在宁母结盟。这次的结盟,主要是针对郑国。在这次盟会上,郑国的太子华向齐桓公提出了,请求齐国出兵讨伐他自己的祖国郑国。而理由是,当年郑文公在首止逃盟,是郑国的泄氏、孔氏和子人氏,三家大夫出的主意。太子华说,如果您齐君,能够把这三个大夫去除掉,我将来即位,就把郑国当做您齐国的内臣,您不是也有利益吗?原来太子华是想利用齐桓公的力量,清除了这三家大夫的势力。
就是针对郑国太子华的去除三家大夫的事情,管仲提出了他的有关道德哲学思想。我们来看看。
管仲在这里,提出了德礼信三个概念。他对礼的解释是,子父不奸之谓礼。奸是犯的意思,在父子之间,子不能冲撞顶犯父亲的意志,这就是礼。父亲,我们不需要论证,就知道比子尊贵,所以父亲的意志,子不违背,就达到了礼的要求了。那么推广开来,礼就是低贱的人,不能违背尊贵的人的意志,这就是礼。在这个时代,人的尊贵低贱,是自然形成的。儿子一定是父亲的儿子,国君的儿子一定是公子,庶人的儿子一定还是庶人。所以儿子的地位一定比父亲低,而庶人的地位也一定比公子低。那么也就是说,儿子一定要服从父亲,而庶人一定要报从贵族。这就是礼,礼就是维持自然所形成的等级制度。
那么信这个概念怎么理解呢?管仲说,守命共时之谓信,这里信还是针对地位低贱的人说的。守就是做事,守命就是做君主交待的事。共时,也是指办事。所以信就是尽心尽力地办君主交待的事情。我们再推广开来,就是地位低的人,要尽心尽力地办好地位高的人交办的事情。那么信也是为了维护等级社会而需要的一个道德内容。
管仲对齐桓公说,您应该以礼和信来使诸侯服从齐国,如果违背了礼信这样的道德,就是最大的犯上的行为。我们看到了,礼就是不违背上级,信就是服从上级。
管仲对德没有解释,只是说明了德的作用。那么德有什么作用呢?就是一个有德的人,是会被很远的人所怀恋的。那么德究竟是什么,不必去探究,答案一定不只一个。只要你能够让远方的人都怀恋,你就是有德的人。所以德不过是一个有修养的人的一种最高的境界,怎样修养,没有关系,关键是你怎样达到这个境界。
这就是管仲提出的道德哲学的三个概念。其实,我们要明白,在道德哲学的概念上,每一个思想者,都有他自己的关于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中国的古代道德哲学也是如此。就如礼、信、德这样的三个道德概念,在春秋时代,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的。所以,我们只能就这些概念的上下文来理解,这些概念的涵义。
葵丘之盟也很有名
鲁僖公九年(前651年)夏,齐桓公在葵丘盟会。参加的诸侯有鲁、卫、郑、许、曹等国国君,还有才即位的宋襄公。周襄王派出周公宰孔前来参加会议。
周惠王是在鲁僖公七年的闰月去世的,但到了鲁僖公八年十二月十八日,鲁国才接到了周王去世的讣告。周王太子郑即位,这就是周襄王。
周襄王能够当上天子,是齐桓公帮助取得的。由于母亲喜欢王子带,加上父亲周惠王也曾有意思立王子带,所以在周惠王去世后,太子郑立即向齐桓公求救,希望能够帮助自己顺利即位。为此,齐桓公先是在鲁僖公八年正月,也就是周惠王去世的次月,在曹国的洮地盟会,支持太子郑即位周王。而太子郑也确实顺利地当上了天子。现在齐桓公又在葵丘盟会,周襄王当然要表达一下自己的那份感激之情了。
当时齐桓公等诸侯正在会谈有关修好结盟时,周公宰孔把周天王祭祀社稷宗庙的胙带进了会场,并对齐桓公说,天子祭祀文王、武王等周的祖先,命我赐给您胙。胙是用于祭祀的祭品。这个时代,周王祭祀用的胙,一般是只分给姬姓的诸侯和宋杞这样夏商王的后代诸侯的,齐这样的异姓诸侯一般是不赐胙的。现在周襄王特意赐胙给齐桓公,就是为了表示,希望齐国也能同享周的先祖们赐给的福禄。这就是感恩,而且可以说是用了最崇高的形式,来表达周襄王的诚意。因为古人绝对相信,在祭祀了祖先后,祖先们会赐给自己福禄的。
周襄王特别交待不要齐桓公下拜,因为此时的齐桓公已是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了。但齐桓公不敢不下拜,他说天威常在我的面前,我小白怎么能不下拜呢。这样齐桓公先是走下台阶,下拜,然后再走上堂,郑重地接受了天王赐的胙。
周公宰孔先离开葵丘回国去了。九月十四日,七国诸侯在葵丘盟誓。据孟轲说,葵丘之盟没有杀牲,也没有歃血。因为齐桓公相信,诸侯们不敢背盟。盟词也是孟轲的记载完整。“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周襄王与王子带
葵丘之盟是齐桓公最重要的一次盟会。在鲁庄公二十七年时,周王已命齐桓公为侯伯,也就是相当于霸主了。但,那时,不过是周王派出召伯廖到齐国去委任,而诸侯国未必都晓得。这次葵丘之盟,周襄王赐胙于齐桓公,当然是一种宣传,表明齐桓公的地位与他人不同。另一个也是表达他周襄王对齐桓公的感激之情。周襄王以为,自己的地位已稳定了,弟弟王子带不会再闹事了。但他周襄王想错了。王子带并没有放弃夺取王位的想法,只要还有机会,他都会尝试的。
鲁僖公十一年(前649年)夏,王子带召来戎人伐京师,期望利用戎人的力量来夺得王位。戎人一直攻入了王城,将东门焚烧。秦晋两国国君进京伐戎救周,晋惠公还想和解周戎关系,但戎人不买帐并与晋交战。但周襄王总算先保住了自己的位置。
鲁僖公十二年(前648年)夏,周襄王讨伐王子带,王子带跑到了齐国避难。齐桓公命管仲调解周戎,隰朋调解戎晋。管仲和隰朋都非常成功地完成了调解工作。
到了鲁僖公十三年,齐桓公再次派出仲孙湫到成周,一是朝见周王,一是想看看,周王是否有意,允许王子带回国。但一直到仲孙湫完成了朝见的礼仪后,仲孙湫也没有对周王提王子带的事儿。回国对齐桓公复命时,仲孙湫说,天王还很生气,怕要等十年才有可能销了这口气,那时王子带才能回去吧。
在齐桓公是希望自己能够调解成功,周天王与他弟弟王子带的兄弟关系的。但看来在十年之内,周王是不会允许王子带回国了,那就等着吧。但齐桓公年龄大了,他没有能等到王子带回国的那一天。
自己知道的,回答一下Lancer1朋友。九合诸侯是指,齐桓公组织的九次与诸侯的会盟。但每次会盟的诸侯,未必相同。九合诸侯后面还有一句话,是一匡天下,就是指稳定周襄王的太子之位的首止之盟。
春秋时代,有较多事迹记载的诸侯是十二诸侯,司马迁有十二国诸侯年表。而有些较大的诸侯国并没有列入此表,如许国,如薛国,如杞国,如越国,如莒国,如随国,如邾国等诸侯国。而这个时代诸侯国有几十个。春秋末期时,最多一次会盟的诸侯达十七个诸侯,这就是由晋国主持的召陵会盟,时间是在鲁定公四年。这样的盛会,可能只有今天的社会才可以达到吧。
不好意思,木鱼之木,您所指出的问题,我也知道。原因是,当时写这个贴子时,是随写随贴。心中只有一个大概的框架,但并没有详细的计划。所以,标题也就凭当时的想法取了。以后,此文放在文档里,有空时,自己就做了修改,所以又有了新的标题。到现在初稿写完,再作修改时,标题又有了变化。所以就出现了您看到的,标题一下子从个位数跑到了两位数,然后,又没有数的标题情况。我之前也想过,是否把之前的文章,重新贴上来。您的提醒,我觉得有必要重新贴。
1、鲁隐公是位让国的贤君
《左传》开始的时间是鲁隐公元年。当然左丘明如果是依照孔子的《春秋》来写历史的话,他就没有选择,只能从鲁隐公开始他的写作。
鲁隐公是周平王时代的人,周平王是周王室迁都到成周后的第一位天王,而鲁隐公是位让位的诸侯贤君。如果周平王能够祈天永命、绍开中兴,鲁隐公能够弘宣祖业、光启王室,就会重现西周时代美好的文武之业,所以《左传》才选择了从鲁隐公开始。这是给《左传》做注的杜预的见解。
我们知道,司马迁的《史记》的本纪开篇是五帝,世家的第一是吴太伯,列传的第一是伯夷叔齐。太史公这样安排的涵义是什么呢?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是禅位天下的;吴太伯也是禅位君位的;伯夷叔齐也是禅位君位的。
但太史公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当然有他的意图。但孔子的《春秋》安排从鲁隐公开始,当然也表明着孔子的意图。因为鲁隐公是位让位的贤君。那么太史公是否受到了《春秋》的影响?
鲁隐公的父亲是鲁惠公,而他的母亲是声子。鲁隐公为什么会成为一个让位的贤君,还得从他的母亲声子说起。
声子不是鲁惠公的妻,只是妾。妾就是小妻。中国古代,一个贵族可能有几个妻子,所以要分大小。大的叫妃或夫人,小的就叫妾。鲁惠公的妻是孟子,《左传》称谓孟子的名词是“元妃”。元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第一个,二是最大的。可见鲁惠公在娶孟子前,没有纳妾。在这里存在着一个很有意思的前置话语,就是国君,在没有娶妻前,可以纳妾。
但孟子死时,没有自己亲生儿子,是否有女儿,不敢下结论,这样鲁惠公就没有嫡子。嫡子就是妃或夫人生的儿子。
声子被鲁惠公晋位为继室。什么是继室呢?就是虽掌有内宫的最高权力,但却没有妻或者说是夫人的名份。声子是个什么身份的人呢?她有以下几种可能,或是孟子的妹妹,或是孟子的侄女,或是与孟子同姓的诸侯国陪嫁的女子。我们得知道,子是宋国的姓。
如果事情至此,没有什么变故的话,声子就一直做她的继室好了。但此时宋国国君宋武公得了一个女儿。有了女儿也没有什么,但这个女儿与别人不同,这女孩的手纹看上去很象“鲁夫人”。
我们不知道,宋武公是在这女孩多大时发现有这个现象。但鲁惠公知晓此事当然愿意娶这女孩,而宋武公当然也想把这女孩嫁给鲁国国君。因为这是天意,是吉祥的表示!这女孩就是仲子。
声子有个儿子名叫息姑,就是鲁隐公。仲子嫁给鲁惠公后也有了儿子名叫轨,就是后来的鲁桓公。从地位上讲,声子与仲子没有区别。但鲁惠公娶仲子不就是因为仲子手上的“鲁夫人”吗?什么是夫人?就是正妻。但这只是鲁惠公心理的意思,并没有付诸行为,也就是说并没有立仲子为夫人。
但在鲁惠公薨后,必须有人继位。在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