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黄泉详见】
大择天下2020-11-20 07:124,281

  夫人的情况下,鲁隐公的母亲是继室,也就是在内宫是最高地位的。那么从常理上讲,由鲁隐公做鲁国国君是当然的。

  就这样,在周平王的四十九年(前722年)正月,息姑成为了鲁国的国君,他就是鲁隐公。这就是春秋时代的开始。这是一个让人着迷的时代,这是一个真正的每个人都可以尽性表达自己性情的时代。

  但鲁隐公只是认为自己在摄行君王的权力而已。他认为父亲的意向是由弟弟轨来继位的。所以他就拥立弟弟轨为太子,自己暂行君权,想待弟弟成人后,再将权力交还。这就是为什么说,鲁隐公是位让位的贤君的理由之一。

  当然怎样理解“是以隐公立而奉之”这句话,各人是有不同见解的。有说是立轨为君,由隐公摄政;有说是立轨为太子,由隐公摄政。如果是立轨为君,那么隐公就不能自己行使权力,必须在表面上向轨请示后才能作为;如果是立轨为太子,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从隐公在位时的作为看,我认为是立轨为太子的。当然哥哥当君,弟弟当太子,好像是别扭了点。但似乎那时,还没有立太弟一说。

  鲁隐公自他做了鲁国国君之日起,就打算好了,早晚会把君位让给弟弟的。弟弟的母亲仲子去世了,鲁隐公以夫人的待遇给与办理丧事,而自己的母亲声子过世却没有依照夫人的礼节办丧事。

  那么怎样才算是夫人的葬礼呢?有三条必须做的事情。一是必须讣告同盟的诸侯国;二是下葬后,要先回到祖庙哭,然后再到殡葬地招来死者的魂灵;三是将死者的主即牌位移到祖庙。区别夫人的还有称呼上的不同,夫人、小君是国君妻子的称呼,夫人死叫“薨”,而不是夫人的只能说是“卒”。这当是第二条理由。

  在今天的人们,可能不能理解这样的等级观念有什么意义,但在春秋那个时代,这是最要紧的事情了。鲁隐公这样做就是为了表示自己不过是摄政。他始终是为了成全父亲的没有实践的意愿,立仲子为夫人。既然仲子是夫人,那么弟弟轨当然就是国君的继承人了。

  在鲁隐公被剌杀前,他所有的言行都证明他是诚心地要传位给弟弟轨的。羽父向鲁隐公提出杀轨,鲁隐公马上表示,自己只是因为弟弟年少,所以没有把权力交给他,现在我想交权给弟弟了,我退休吧。并命人给自己翻修建造菟求这个小的城邑,在这个离鲁都较远的地方,过一个不闻朝政的人的生活。当然最终鲁隐公没有顺利地自然地交权给弟弟,而是被羽父派剌客给剌杀了,时间是鲁隐公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但从隐公的意识上看,他是要让位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鲁隐公是位让位的贤君的最充分的理由。

  羽父在向公子轨也就是鲁桓公提出弑杀鲁隐公时,我们没有看到鲁桓公的态度。但从后来羽父实施了剌杀行为看,鲁桓公至少是默许了羽父的谮言和行为。而此时的鲁桓公已是成人。可以证明的有,一是鲁隐公准备让位,条件是弟弟大了;二是鲁桓公在其即位的第三年就与文姜成婚,但关键是他有个大儿子庆父,是庶长子,可见他在与文姜成婚前,已有了庆父的母亲。可见他在鲁隐公十一年时,是个成人了。郑庄公攻打弟弟共叔段

  孔夫子修订的《春秋》中,记叙的郑庄公与共叔段之事,只是用了“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8个字。

  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了,时间是鲁隐公元年五月,地点是在鄢,人物是郑伯和共叔段,事件是郑伯在鄢这个地方打败了共叔段。绝妙的记叙,在古人看来,能用最简洁的文字将一件复杂的事情记叙下来,就可以了。因为那时的书写材料是木片和竹片,很沉重的,不像现在的纸那么轻。所以当时能简洁就简洁。

  当然,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在孔子,其实在这个记叙中,隐涵着他的政治态度的。

  第一,称郑伯,即打败共叔段的是郑伯,而郑伯是共叔段的哥哥。也就是说是哥哥打败了弟弟。如果这样理解,那么问题就不是其它的了,而是哥哥姑息其恶,不早为之所,弟弟作乱了,一心要杀死弟弟。

  第二,称共叔段,而不称共叔段为弟,是因为共叔段对郑伯没有弟弟的的情义。而且,预谋着夺取哥哥的君位。

  第三,共叔段实际上是出奔到共了,但《春秋》没有说共叔段出奔,而是说郑伯克段。克这个词是用在国与国、君主与君主的交战时的用语。用这个词,一方面,说明了共叔段的强大,就如另一诸侯一般;另一方面又表示了郑庄公,意在取走弟弟性命的意志。

  郑庄公与共叔段是亲兄弟,也就是古人说的,共叔段是郑庄公的母弟,因为他们是同一个母亲武姜生育的。应该讲,如果在有众多兄弟的那个时代,他二人的血缘是最近的。

  但血缘近,未必就感情深。感情是靠后天的培养才会有的。武姜因为不喜欢郑庄公,而更加地爱共叔段。共叔段因为母亲的爱自己恶哥哥,而一样地跟着母亲不爱哥哥。共叔段的这样的感情的产生,完全是由于母亲武姜的影响的结果。武姜在两个儿子上的情感上的扭曲,是造成郑庄公强烈地要杀死弟弟的原因。

  在大儿子寤生当了国君后,武姜提出给小儿子的一个城池是制邑时,已表明的武姜的心意,那是一个有险要地形的城池。郑庄公当然不能答应,但还是答应给了弟弟京邑这个地方。

  弟弟到了京邑,马上做的事情,就是扩大加固城池。虽然《左传》没有说,但在段到了京后,祭仲就说了,“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的一段论述。祭仲当然不会无缘无故地说这样的道理,正是因为段到了京后的城池建设,已超过最高限度,所以才有祭仲的这番道理。

  郑庄公为什么最后会用二百乘战车的军队去攻伐弟弟所在的京呢?在郑庄公下决心要讨伐弟弟时,段的势力已相当大了。段在经营了京这座城池后,又先后将郑国的西部和北部的边疆地区纳入了他的势力范围。这样的结果,以至于公子吕都认为郑国是否会有段来统治?因为他的势力完全可以得到人民的支持。

  但郑庄公的沉稳是让人难以想像的,他一再地放纵弟弟的可以招致毁灭的不义行为。我们看不到郑庄公的对付弟弟的行动,但他确实在行动。

  鲁隐公元年,也就是说,郑庄公打败弟弟共叔段的这一年,郑庄公在位已二十二年了。我们不能肯定,共叔段是否在郑庄公即位时,就到了京,从“庄公即位,为之请制”这句话推断,共叔段当是在郑庄公即位不久,就到了京。那么,共叔段经营郑国的西北部,也有二十年左右的时间。

  那么,我们是否先了解当时的地理情况。郑国的国都是在新郑,也就是在今天河南省的新郑市,而京在今河南省荥阳市的东南方。也就是说,京在新郑西北方约四十公里的地方。在京的以北和以西,当是共叔段的势力范围了。

  我们看到的是,共叔段修筑城池、准备粮草、修补武器、训练军队,并在鲁隐公元年的时候,准备攻打郑都,夺取政权。只有四十公里的路程,共叔段很容易地可以立即进入郑国的国都。但同样,郑庄公也可以很轻松地攻打开京的城门。

  应该是二十年左右的时光,武姜一直想着的是共叔段能成为郑国的国君,共叔段也是这样想的。而郑庄公考虑的是什么呢?他真的以为弟弟这样的多行不义必自毖吗?他真的相信有另外的所谓道德的力量可以惩罚弟弟吗?

  不会的!郑庄公不会这样地天真。从他知道共叔段准备袭击郑后的果断行动看,他一直就没有放松对弟弟和母亲的警惕。

  共叔段袭击郑,由母亲在城内接应。但我们千万不要以为由武姜去打开那扇城门,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武姜此时已是一个五十左右的老妇人了,何况她又是君夫人。武姜在都城内,当然有她自己的亲信,这些亲信同样地反对郑庄公支持共叔段。守城门的军士中应该有武姜的亲信,就是郑庄公的亲兵中,也当有武姜的亲信。

  但同样,郑庄公在母亲和弟弟的身边也按插了他自己的亲信。否者,我们就无法明白,郑庄公会知道共叔段袭郑的时间,以及母亲会做为内应,将城门打开的情报。

  在共叔段经营了多年的夺取政权的准备后,实际的交锋并不精彩。而这样的不精彩,却正是说明了,郑庄公的老谋深算。“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太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即太叔段是在五月二十三日出奔到共国去了。

  我们来体会这段文字的奥妙。“公闻其期”如果郑庄公没有在公叔段的身边按插自己的人、或是谍报人员,他怎么能知道弟弟要袭郑这样绝密的军事情报呢?

  当郑庄公知道了弟弟准备袭郑,只说了句“可矣。”我们从这句话体会不出郑庄公的什么感情取向,但却可以感觉到他的胸有成竹的气势。然后就是命子封的二百乘战车伐京。

  而子封在京的战斗情况,史书没有记载,但从京叛大叔段这样的结果看,共叔段的势力不应该是,只要子封的二百乘战车伐京了就可以解决的。一乘战车,有十名战士,二百乘就是二千名战士。如果说共叔段不能够抗御这二百乘战车的军队,那么他就不用想着郑国国君的位置了。所以可以推想的是,郑庄公在京这个弟弟的地盘上,按插了足以将弟弟置于死地的,郑庄公自己的亲信。这才是为什么,京这样的共叔段的巢穴,会在顷刻之间叛变的缘故。这也就是说明,郑庄公为什么可以等着这样长的二十年的时间,来解决弟弟的问题。郑庄公绝对有把握可以等待这二十年。

  然而,有些问题确实不能让人明白。共叔段在京背叛了自己后,没有向北或向西去,因为那是他的地盘,而是穿过郑国的国都,向东南方向的鄢逃跑。鄢在今天河南省的鄢陵,在新郑市东南大约四十公里的地方。

  而接下来的是,郑庄公亲自伐鄢,这也是为什么《春秋》记叙此事时,说郑伯克段于鄢的又一缘故。

   

  在哥哥亲自讨伐自己时,共叔段才明白了事情的严重。自己不能战胜哥哥,如果自己被哥哥捉住,结果会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很难判断的问题,因为只有郑庄公才会知道,他会怎样对待弟弟。所以共叔段选择了出亡。他出亡的地方就是共。共当时只是一个很小的诸侯国,在今天河南省辉县。而共叔段所以叫共叔段,也是这样的原因。

  3、看来,还是母子情深

  弟弟的问题解决了,但引起兄弟之间冲突的根源却是在母亲。郑庄公一直没有听从祭仲和子封的意见,对弟弟早早动手。一则,郑庄公确实顾忌到母亲的感情,郑庄公本来就是位孝顺母亲的儿子,他当然不能不考虑母亲的感受。二则他或许在心里,总有一时的这样念头会起来,那就是弟弟这样做,是不会有好下场的。他多少总以为会有另外的力量可以教训弟弟,不需要自己动手,以伤了母亲的心。当然,他并不完全相信这点。

  而现在的情况是,弟弟竟然要袭击郑,以武力夺取政权,而母亲又完全站在弟弟的一边。郑庄公当然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所以在弟弟的问题解决了以后,郑庄公马上将母亲送到了城颍,并发誓不及黄泉不相见。但当郑庄公做完这件事后,马上就后悔了。

  但后悔又怎么样呢?事情没有糟糕到更坏的程度,是因为郑庄公只是说了“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这样一句形象的话,来表达死后相见的意思。郑庄公说出这样的话,意味着他必须承诺,用一生来兑现,不能收回,不能作废。

继续阅读:第七十九章【交恶】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话之帝国崛起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