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交恶】
大择天下2020-11-20 07:124,832

  这时管理颍谷边疆事务的颍考叔,来到国都向郑庄公贡献。郑庄公招待颍考叔时,颍考叔不喝羹汤,郑庄公就问他为什么?颍考叔说,我的母亲,我所吃过的她全都尝过,而今天我在您这吃的这羹汤,母亲没尝过,我拿回去给母亲。听了这话,自然使庄公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就说出了你有母亲可以送给她吃的,我却没有的话来。

  颍考叔实际上是知道了郑庄公与其母亲的关系后,专门到国都来见郑庄公的,他就是来帮助郑庄公解决这个看似棘手的问题的。听了郑庄公的这句话,颍考叔马上问,为什么?武姜您的母亲不是在吗?郑庄公就把自己向母亲说了的绝情的话,以及母亲现在居住在城颍的事告诉了颍考叔,并表明自己的后悔。

  颍考叔说,这不是很好办的事吗?您只要叫人挖一个隧道,这个隧道一直挖到见到地下水的地方,也就是有泉水的地方,然后你们母子在隧道中相见,不就兑现了您的誓言了吗?

  郑庄公听从了这个意见,并在隧道中与母亲相见。母子二人还各自吟诵了一句临时做出的诗。儿子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母亲说“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看来人只要高兴了,都是诗人。看看武姜这个老太太都会吟诗,就明白了。当然究竟是儿子的诗,流传得深远。多数人,只知道其乐也融融,而不知道老太太的其乐也泄泄。

  颍考叔只是一个管理边疆的微贱的小官,但他用他的智慧使郑庄公与母亲和好如初。这样,郑庄公母子能够相见,郑庄公可以尽其孝道于其母亲,母子二人当然欢喜,这也是为什么母子二人在隧中很自然地吟诵诗的原因。

  4、郑庄公的家史

  心情当然舒畅的郑庄公,此时该是专心于周天王卿士的职责了。此时,身为周天王的周平王,在位五十一年时去世,史书载是平王崩,时间是鲁隐公三年(前720年)三月十三日。

  从各诸侯与现天子的血缘讲,郑庄公与周平王是最近的。想当年,郑庄公的祖父郑桓公在周天子的身边做着周司徒。或是因为工作勤勉、成绩斐然,得到了周天子和百姓的赞赏和爱戴。政治上敏感的郑桓公感觉到,周朝内部要有变故,所以专门向周太史史伯请教,想找一个可以安身的地方。

  本来,郑桓公在周畿内有一块封地,这就是郑(陕西华县),如果周朝内乱,一定会殃及郑,故此,郑桓公才考虑另找一块地方,以逃避祸乱。所以才想着请教这位有知识、有见解的史伯。

  史伯考虑了两个地方。一是成周周边,也就是今天的洛阳。但他认为这个地方,不可以安身。因为,在成周的周围,不是周天子的子弟就是舅甥,还有散落居住的荆蛮戎狄。这应该是一条公理,就是说,在有王室子弟多的地方,就没有发展空间;在有非华夏族杂居的地方,也不太会有大的发展空间。

  史伯在否定了成周这个地方后,提出了虢、郐之间的这块土地。这块地方,北面是黄河,南面是颍水,东面是济水,西面是洛水。在这个地方,虢、郐算是较大的诸侯国。这个虢是指东虢,在今天河南省荥阳市;郐在今天河南省新密市。

  史伯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地方呢?史伯了解到虢国、郐国的国君,都依仗着所处地理的险势而不修德,有骄侈怠慢之心,加之以贪冒。现在如果郑桓公提出,暂时将家里老小和财物寄放在他们那儿,虢、郐的国君不会不答应。如果周朝出现内乱,就不能控制各诸侯,那么像虢、郐这样的诸侯一定会兴风作浪,不听周王的使命。那么,郑桓公就可以借用成周的军队,以周天子的命令,讨伐虢、郐二国,是一定会成功的。解决了虢、郐这两个在此地区相对较大的诸侯,其它小的城邑就好解决了。

  但郑桓公死于周朝的内乱,没有实现史伯的计划。这个计划是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实现的。这个地方就是新郑。新郑的说法是与周畿内的郑相区别而言的。

  由交质到交恶的周王和郑伯

  郑武公和郑庄公相继做了周朝的卿士,也就是周朝的最高执政。祖孙三代,尽心尽责地为周王服务。但不管多么亲密的关系,时间长了总会有厌倦的情绪产生的。周平王没去世时,已考虑由虢公参与执政,削减郑庄公的权力。当郑庄公得知这一情况时当然非常地不满意,以至有些怨恨周平王。

  周平王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尽可能地不要与诸侯过不去,不要得罪他们。因为他实际上是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周平王的父亲周幽王,因为喜欢褒姒而立其子伯服为太子,而当时的周太子宜臼,也就是后来的周平王被废。宜臼的外祖父申侯不能忍受这样的结果,因为女儿是王后,外孙是王太子,这些现在竟然都是曾经的事情了。所以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父亲周幽王被杀。平王自己虽然在外祖父申侯的主持下,当上了周天王,但也只能迁都到成周。到了成周的周王,此时与其它诸侯已没有什么区别,唯有的就是还保留的天王的称号。天王是当时的人,为了区别楚王、越王、吴王而特别造的名词。但周平王当不记得这些了,因为时间已过去了五十年了,而对当下的局面也已是习以为常,没有什么感觉了。而现在周平王想着削减郑庄公的权力,怕是又要得罪诸侯了,而且不管怎么说,郑庄公总是周朝的执政。

  但当郑庄公抱怨周平王想着分权给虢公,并在周王面前表达出这样的情绪时,周平王坚决否定自己有分权的想法。看来,周平王此时还不想,或者是不能与郑庄公翻脸。

  但既然郑庄公已挑明了这件事情,总得让郑庄公放心,让他不要再怀疑自己要分他的权。周平王如果只是口头上否认,是不能消除郑庄公的怀疑和不满的。为此,提出了交质的办法。史书的记载是“周郑交质”。质在古代,指的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抵压物,相当于现在典当行里的当品一样。有了质可以换取你需要的钱,在你有了钱并想要回质时,也可以赎回的这样一种东西。现在周平王和郑庄公就要相互交换这样的东西,有了这样的东西,就表明了周平王不会分郑庄公的权,不会用虢公为卿士。

  而周郑交换的这样的东西竟是人,一个是周平王的儿子王子狐为质于郑,一个是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为质于周。这就是人质,交换人质的原因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诚信,交换人质的目的是在有一方不诚信时另一方可以拿人质做文章。所以,人质是必须能使周郑的任何一方如果准备失信时,却不敢做出违信行为的保障。

  但在周平王去世后,周朝却马上做出了违信的行为,准备交给虢公执政权。那么,很有意思的问题是,郑庄公本来是周的执政,其权力的来源是周平王的授予,现在周平王去世了,郑庄公如果想继续拥有其权力,就必须得到新的周天王授权。而史书所载是说“周人将畀虢公政”,这儿的周人是指什么人呢?很难确定,但绝对不是新继任的周桓王。身为周朝的最高执政,却被其它的人剥夺了权力,这不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吗?

  郑庄公并没有对王子狐怎么样,因为自己的儿子还在成周。故此,郑庄公来个对物不对人的报复行为,以表示对周人不守信的有利抗议。鲁隐公三年(前720年)三月二十五日,周平王去世,之后周人就失信,四月郑庄公派祭仲带着军队,将周室所属温这个地方的麦子给抢夺了回来,到了秋天祭仲的军队一直赶到了成周,把周王国都地区的谷子都收获了回来。这个行为,应该是对周王室的沉重打击。郑庄公在周朝执政,他知道此时周王的财政已是相当的困难了,那么这样地教训一下周桓王,会给周王留下深刻的印象的。这确实给才继任的周桓王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以至后来郑庄公朝见周王时,周王都不要见他。

  周郑从交质到交恶,告诉我们的一条处理国际事务的准则,就是国与国之间,可以不讲信用。我们前面已说过,郑庄公对母亲说了句,不到黄泉不相见的话,为了兑现这句话,他要人专门挖了隧道。可见信用的要紧。但在与他国的政治关系上,却可以不守信用。

  但我们都知道诚信是一个人的优秀品德的要件之一,而信用就是这个优秀品德诚信的表现。《左传》的君子说“信不由中,质无益也。”信是什么?信是人说的话,是人说的表达了他的意愿或意志的话。人说的话,如果不是他的意愿或意志的表象,那就不是真心话,就不诚,就不信。不论你用什么外在的东西去代替这个意愿或意志,都是不可能改变你的意愿或意志的。所以,在周平王的内心已有了削减郑庄公权力时,早晚会付诸行动的。所谓的交质,不过是一种反证他的内心的意愿与行为的同一不了的证据罢了!

  6、有高尚品格的宋穆公

  但春秋时代,有多少有着高尚品德的人,用他们的一生,来实践着他们自己认为的高尚品德。同是这一年,也就是鲁隐公三年七月,宋国的公子冯来到了郑国。公子冯是接受了他的父亲宋穆公命令,来到郑国的。因为宋穆公应该说,正是这样一个有着他自己以为有高尚品德的人。他准备做一件,在春秋这个时代也已很少有人愿意做的事情。

  在郑国的东面大约130公里左右的地方,就是宋国的国都商丘。此时在位的宋国国君,是宋穆公,也就是公子冯的父亲。宋穆公的父亲就是宋武公,也就是鲁桓公的外祖父,我们说过宋武公的女儿声子嫁给了鲁惠公,生了鲁桓公。这确实是春秋时代一个很特殊的现象,贵族们说起来,相互之间,多少都有不是血亲就是姻亲的关系。

  但宋穆公并不是从父亲手里,继承君位的。宋武公去世时,是传位给宋穆公的哥哥宋宣公的。但宋宣公在临终前,还是决定传给弟弟宋穆公,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公子与夷。从宋穆公病重时召见孔父时所说的话,可以推想,宋穆公一直怀着对哥哥的深厚的感激之情,来看自己即位国君一事的。因为,实在说来,哥哥就是传位给与夷,也是很正常的。从一般的情理上讲,宋穆公当上国君的机会,概率是很小的。当然,在传位方式上,宋确实与其它诸侯又不同。

  宋是殷商的后裔的诸侯。在殷商时代,君位的传承方式,可以传给儿子,也可以传给弟弟,这是惯例,也就是说传给弟弟如传给儿子一样的正常。就是宋的开国国君微子开,也没有传位给他的嫡孙,因为他的嫡子先他去世了。而是传位给了他的弟弟衍,即微仲。所以,宋其实是微仲的后人的诸侯,并不是微子开的后人的诸侯。如果考虑到宋家祖先的这样的一种传承习惯,对宋宣公传位给弟弟的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但宋穆公不这样想,他有他的想法。

  宋穆公认为,自己能成为国君,是因为贤。而宋穆公的贤,一定要有一条,就是不能弃德不让,简单地说,就是愿意将君位传给弟弟或侄儿,我们就事论事地这样理解。而宋穆公的这个贤实际上是由哥哥宋宣公传位于他时赋于他的。可能一下子很难理解,因为这看来像是因果倒置了。一般认为,哥哥认为弟弟贤,所以将君位传给弟弟。但哥哥怎么会知道弟弟贤呢?回答说,是从日常的弟弟的言行中推断出来的。但哥哥所看到的是现在的弟弟,以后的弟弟不一定与现在的弟弟一定是同一的。

  而当哥哥把君位传给自己时,宋穆公就背上了必须具备高尚品德的人格的沉重的担子,就是能贤,这个担子压了他一生。在他病重时,他感觉到自己要解脱了。从宋穆公与孔父的谈话可以感觉到,他是为了贤这个名誉才传位给哥哥的儿子与夷的。宋穆公说,如果自己死了,在地下见到哥哥时,哥哥问到与夷时,我如果不传位给与夷,我怎么向哥哥回答?宋穆公说,如果我不传位给与夷,就是废弃了哥哥的传位给我这样一种能贤举动,那么我怎么能算是能贤呢?宋穆公说,发扬哥哥这样一种让位给弟弟的美好品德,怎么能不做呢?宋穆公对孔父说,你不能废弃我哥哥的这样有着美好品德的功业,不拥戴与夷而拥戴我的儿子公子冯为国君。

  我们从上面的宋穆公的谈话中,已明显地感觉到了他的被能贤这样道德品格压抑着的心情。所以,正是哥哥的传位给自己,才使宋穆公,有了贤这样的品德。而从宋穆公下面的这句话中,才可以看出他的可能的真正的心情。他对孔父说,请你拥戴我哥哥的儿子与夷为国君,我就是死了,也不后悔。宋穆公说的是不后悔,也就是主观上要求自己不后悔。我们反过来这样想,如果宋穆公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公子冯,他会说,我不后悔吗?不会!因为他一定是心甘情愿的。所以,首先要有后悔的可能,才有不后悔的事实出现。而有后悔的可能,就不是由衷的一种行为。当然,在宋穆公决定了由与夷继位时,他身上的那个沉重的能贤的品德的担子,就可以放下了。但宋穆公的儿子却并不在意这些,公子冯到了郑国,就图谋着夺取自己应有的国君的职位。这点不知宋穆公有没有预料到?

继续阅读:第八十章【卫国篡位】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话之帝国崛起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