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量的结果是鲁桓公输给了文姜。齐襄公与鲁桓公约好,要款待鲁桓公,也定好了日子。鲁桓公应邀按时参加了齐襄公的宴请。宴罢,齐襄公要公子彭生送鲁桓公到车上,彭生一直把鲁桓公送到车上,但在彭生准备走下车时,鲁桓公去逝,时间是鲁桓公十八年的四月。我们知道,是公子彭生杀死了鲁桓公。
这在鲁桓公是绝对想不到的。如果他知道,他去赴宴就会被谋杀,那么他当然不会去。也许他死之前都不知道是谁在主谋,要杀死自己。然而,这时,我们却很自然地想到了鲁隐公,鲁隐公被刺杀前会知道谁在主谋要杀死自己吗?也许也不知道。而鲁隐公的被刺是鲁桓公默认了的,那么也就是说,鲁桓公可以说是主谋。
但可悲的是鲁隐公也许不知道。而现在,鲁桓公同样也有可能不知道,谁是杀死自己的主谋,这又是同样的让人觉得可悲。因为,要谋杀他们的,是他们最亲密的人,一个是弟弟,一个是妻子。从最亲的人到置人于死地的主谋,这种角色的转换是如此地容易,又是如此地残酷。从常理推断,这当是不可能的。但却是实实在在地发生了。这样的事,就是由人做出来的,而且是贵族们做出来的。
在公子彭生下手结束鲁桓公的生命时,鲁桓公看到的只是公子彭生。但指使公子彭生的是齐襄公,而促使齐襄公下此决心的是文姜的几句话。当文姜被鲁桓公责骂后,她来到了齐襄公面前,对齐襄公说了鲁桓公责骂自己的话。有一种说法是,文姜在齐襄公面前,故意说了鲁桓公的坏话。也就是要激怒齐襄公,激怒齐襄公的意图,可能就是想要结束鲁桓公的生命。可见在文姜的意识里,或潜意识里,已有了杀夫的念头了。
那么,文姜说了什么呢?她说,我夫君责骂我时,对我说,太子同不是他的儿子,是你兄长的儿子。我们不知道,齐襄公听到此话时,究竟想了些什么。但我们知道齐襄公的行动,那就是杀死鲁桓公。这就是情感的力量?在鲁桓公去逝后,文姜去逝前,文姜前后有八次,与兄长齐襄公相会。这在死去的鲁桓公不知是否会想到,但鲁桓公与文姜的儿子太子同,也就是鲁庄公是看到了的。
这就是齐襄公即位后,给人带来的灾难,他首先要鲁桓公死。然后他又杀死了,郑国国君子亹,我们上面已说过了。齐襄公在外交上,实行强硬的政策,他可以用杀戮来解决一切问题。那么在国内事务上呢?他也以为我说怎么着,就怎么着。也是一派强硬的态度。但并不是成功了的政策,永远都是正确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等的改变,就可能使其正确的政策,成为不正确的了。齐襄公的强硬态度,正在给他自己准备了他必须得到的灾难,这是一定的。
但灾难并不是那么容易地就会来到的,人必须做到连他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时,上天才会给他报应。齐襄公也是如此。他在鲁庄公五年的夏天,与文姜在齐国相会后,到了冬天,齐襄公就率领着鲁、宋、陈、蔡等联军伐卫,目的是要卫惠公回到卫国重新执政。这时的的齐襄公真是春风得意,一面是情场上的胜利,一面是战场上的报捷。
在齐襄公的帮助下,卫惠公在第二年的夏天,鲁庄公六年,公元前688年,回到了卫国。那么卫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还得从卫宣公开始说起。
我们前面说过了,州吁是在鲁隐公四年九月,也就是公元前719年,被杀的。到了这年的十二月,公子晋回到卫国即位,史称卫宣公。
卫宣公大概是在卫桓公时,与他的庶母,也就是他的父亲卫庄公的妾夷姜相好,这时卫庄公已去逝了。后代的贵族,在父亲去逝后,可以纳娶自己的庶母,这在那个时代似乎是很普遍的事情,我们后面还会看到很多此类的情形。
到了卫宣公即位时候,他就立夷姜为夫人。可见卫宣公对夷姜的宠爱。恩恩爱爱的夫妻俩有了孩子,就是急子。急子长大成人了,卫宣公想着给他娶个媳妇吧。就派人到齐国,向齐僖公提亲。齐国就把公女宣姜配给了急子。
但当卫宣公见到宣姜时,他却改变了主意,这位齐国的公女不能嫁给急子,为什么呢?因为她生得美,所以卫宣公自己纳娶了宣姜。在卫宣公而言,只考虑他自己的享受,不考虑儿子和宣姜的感受,更不会考虑其它人的感受了。当然,我们切记,父亲娶儿子的媳妇,在那个时代,可不是普遍现象,这不过是个特例。
娶到了宣姜的卫宣公,或是与夷姜来往少了、关系疏远了、感情淡漠了,或是有更严重的行为。总之,卫宣公的所作所为,给夷姜的心理上带来了使她无法承受的伤害。在这样的伤害中,夷姜选择了死,她用一条丝带,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从恩爱夫妻到陌路人,卫宣公的情感,在变化着。而夷姜的情感应该没有变,如果她变了,就不会去死,她就可以适应那已变化了的世界。在她带着她的美好的曾经给她幸福与快乐的回忆,带着也曾给她带来伤害的痛苦的回忆,离开这人世时,我想她带去的更多的当是痛苦!但她却不会再感受到更多的痛苦了,因为她离开了这个世界,她已没有了感觉。而她的儿子急子,也将随她而去,这或许是她想不到的,如果她想到了,或是她能活着看到了,她还会相信,这个卫宣公就是那个曾与自己恩爱着的人吗?
卫宣公娶了宣姜后,宣姜有了公子寿和公子朔两个儿子。哥俩一同长大,但哥俩的性情却不同。而这位公子朔却与他的母亲宣姜的性情倒是相似。
在宣姜嫁到卫国前,宣姜是知道自己要嫁的人是急子的,但当她成为卫宣公的夫人后,就不再在乎急子了。这是很自然的,毕竟她嫁过来之前,没见过急子,更不用说有什么感情了。但是,从一个本来是人家的妻子,变成了人家的母亲,这种角色的转换,是否也带来了感情上的转换呢?也就是说,宣姜对急子是否该有母爱的那种情怀呢?这好像很难有,相仿的年纪,难堪的关系,已使宣姜处于尴尬的境地了,她怎么还会什么母亲的情怀呢?那就当做陌路人吧,大家相互不要往来。但做不到啊。
当宣姜嫁到卫国很多年后,与她性情相同,当然被她宠爱的公子朔长大了,但却只是公子,不是太子。不管怎么说,急子是前夫人的儿子,又是太子,将来卫国的天下,就是他急子的。这在宣姜,是不甘心的。怎么办呢?从急子的手中夺过太子的地位,这就是宣姜与公子朔想要做的。
要想夺取太子的地位,就得让卫宣公下决心废黜急子的太子。最好的办法是进谗言,在卫宣公面前,说急子的坏话。这母子二人说坏话的结果,就是促使了卫宣公下定了决心,不但要废黜急子的太子,还要他急子的生命。谗言真是一把让人难以置信的,比任何武器都锋利的尖刀,它可以刺透任何人的心灵,而使这个心灵流出恶毒的念头的血滴来。
有了这样恶毒的念头的卫宣公,就是要儿子的性命,也布署了一番。当然从另一方面讲,他或者是,不愿意看到儿子在自己的眼前死去。卫宣公派急子出使齐国,然后叫刺客在卫国边境的莘这个地方,今山东省莘县,对急子行刺。
但刺杀计划,不知怎么被公子寿知道了。我们说过公子寿与其兄弟公子朔性情不同。他马上将父亲要刺杀急子的事告诉了急子,并劝急子出国避难。急子听后,并没有惊恐。他说,我不能那样做,因为我这个做儿子的,不能违背父亲的命令,除非这个世界存在着没有父亲的国家。这种镇定的神态,这种视死如归的气魄,或许只有急子这样的人才会有。当然,在春秋时代,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在他们面临死亡时,都会这样的。
公子寿见急子不肯出走,就给急子饯行,劝急子喝了酒。公子寿自己则载着急子出使用的旌旗,驾着车向莘地驰去。等候在莘地的刺客,见到了急子出使用的旌旗,以为车上的公子是急子,就把公子寿给杀了。在公子寿的本意,就是代哥哥急子去死。想来,他只有用自己的死,才能使母亲和兄弟公子朔,放弃对哥哥急子所作的伤害。公子寿当然爱他的母亲,爱他的兄弟公子朔,同样他也爱他的同父异母哥哥急子。但在母亲和急子两方,公子寿都不愿意他们任何一方受到伤害。虽然母亲一方已在做着伤害急子的事了。为此,公子寿只有用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母亲和急子的平安。我们又看到了一位视死如归的人,这位公子寿。
但当急子酒醒,也赶到莘地时,弟弟公子寿已死了。急子对刺客说,我自己愿意来这儿求死,公子寿有什么罪啊,你们要杀了他?请你们杀了我吧!刺客当然不会心软,也杀了急子。
急子应该知道弟弟公子寿的想法,那就是替自己去死。既然,弟弟已死了,急子为什么还要去死呢?这在公子寿不是件叫人更加伤感的结局吗?因为公子寿的意愿是,不想叫急子死,所以才舍去了自己的生命。而最终的结果,非但公子寿死了,而且急子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