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耻辱】
大择天下2020-11-20 07:123,261

  在进军到大陵时,郑厉公捉住了前来抵御的大夫傅瑕。傅瑕怕死,主动对郑厉公说,如果您不杀我,我会想办法帮助您回国。郑厉公当然高兴地答应了,而且二人还立了盟誓。

  傅瑕回去后,就将子仪给弑杀了,将郑厉公迎回国。但郑厉公马上又把傅瑕给杀了,罪名是他对郑厉公有二心,因为傅瑕又在密谋着迎立其它的公子当国君。

  在这里,盟誓不过是为了达到眼前目的而相互设置的门槛而已,其实再高的门槛又怎能会走不过去呢?郑厉公不需要傅瑕时,就可以违背盟誓,但他却可以给傅瑕一个罪名,这个罪名就是他走过这道门槛的通告证。

  从郑昭公、郑厉公、子亹、子仪的即位情况来看,在国君没有成为国君前,是由卿大夫说了算的。

  只要你是国君的子孙,都有可能成为国君。在国君有很多公子时,你这位公子能否即位,就看你有没有,有实力的大臣襄助了。

  这是又一种传承权力的方式。我们已知道了的一种是,老国君去逝,已立为储君的太子即位,这是最好的最正常的,如楚武王之后的楚文王;一种是通过政变方式即位,如鲁桓公、州吁。只有出现了太子不能正常即位的情况,才会出现卿大夫左右局势,或政变的传承权力的方式出现。

  当然,非正常即位的另一种情况,是其它诸侯国的干涉,但这只能是一种动因,而不是方式,因为诸侯干涉他国事务,最终还得通过本国的权势人物来实行,如宋庄公立公子突,是由祭仲来完成的。

  好吧,不管怎么说,郑厉公又回来了,他复辟了。但他没有将自己复辟的事儿向楚国通报,这就是使楚文王有了伐郑的理由。鲁庄公十六年的秋天,公元前678年,楚军一直打到郑厉公盘踞了十七年的栎,算是对郑国对楚国不礼的教训吧。然而,楚文王能教训郑国的无礼之举,却对臣下的无礼,无可奈何。而这正是一个英明领袖的独特性格所在。

  鲁庄公十八年秋天,公元前676年,巴人进攻楚国。先是进攻那处,并攻破了那处,那处的守尹阎敖只身逃回了郢城。楚国的国都,此时已从丹阳迁到了郢,也就是今天湖北省荆州市纪南镇。楚文王杀了阎敖。到了冬天,阎敖的家族与巴人联合,一同攻打楚国。

  第二年的春天,公元前675年,楚文王亲自带兵与巴人作战,在津这个地方,今荆州市北面,被巴人打败。楚文王只好回都,但城门却不开。原来,负责城门守卫的鬻拳不给楚王开门。楚王只好带着部队向北去,一直打到黄国,今天河南省潢川县。

  在回国途中,楚文王死在了湫这个地方,时间是这一年的六月。让人难以想像的是,楚文王与楚武王的相似之处,就是楚文王也是死在战争的路途中。与他父亲同样幸运的是,没有死于与敌人的格斗中。

  但创业的艰辛已可以深刻地在这父子俩身上体现出来了。

  鬻拳在办完楚文王下葬后,也自杀在楚文王的墓前,安葬在楚文王墓门内的过道中,算是殉葬吧。他生前是负责都城城门的,死后照样守卫着楚文王的大门,不过只能是墓门了。而那个对楚文王不敬,而楚王又无可奈何的人,就是鬻拳。

  在不知什么时候,不知为了什么事儿,鬻拳对楚文王提出谏言,但楚王不听。鬻拳大概认为,必须要楚王听从自己的意见吧,所以手握兵器以胁迫楚王听从自己的谏言,楚文王只好同意。但事后,楚王并没有怎么去为难鬻拳,因为他明白,鬻拳这样的举动是真的为他楚王好。

  但为了楚王的好,就能用兵器相挟持吗?鬻拳知道,这一定是不对的。虽然楚王不追究,但自己能不反省自己的行为吗?反省的结果,是自己有过错,是自己必须惩罚自己。于是,鬻拳将自己的双足斩下。在鬻拳看来,只有用自己的双足的失去,才能抵消自己的过错。

  在那个时代,对国君的崇敬,是发自内心的,不论这国君的品德如何。所以,你不能对你崇敬的国君,有不敬的行为。但作为国君,当人对他不敬时,第一的反应就是惩罚吗?未必。楚文王就没这样做。而这样的国君,是否更会让人崇敬呢?

  楚文王去逝了,他的儿子堵敖先做了国君,后来是楚成王。但我们得先放下楚国了,我们得向北去,一直到齐国。我们要讲齐国。因为就在鲁庄公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已确立了他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的时代

  齐桓公的祖先就是吕尚。而吕尚的祖先与上面说过的许国是同一个祖先,都是四岳,姜姓。吕是吕尚的祖先的封地,故为吕氏,四岳的后人是在舜帝时被分封于吕的。尚是他的名,牙是他的字。太公望是周文王对他敬称。据说,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曾说过,当有圣人到我们周地来,他来了,我们周才会兴旺发达。当周文王见到吕尚时,说我太公望您很久了,所以称太公望。这儿的太公不是指吕尚,而是古公亶父。

  吕尚襄助周武王灭了商后,被封于齐,都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后曾迁都到薄姑,到胡公时,再回到淄博市临淄区。

  齐桓公的父亲就是曾与郑庄公、鲁隐公一同灭许的那个齐僖公。齐僖公去逝时,是传位给太子诸儿的,这就是齐襄公的,这一年是鲁桓公十五年,公元前697年。齐桓公是齐襄公的兄弟,当时不过是位公子而已,这就是公子小白。

  但当齐襄公即位后,公子小白就离开了齐国,公子小白是听从了鲍叔牙的意见,在鲍叔牙的奉陪下,来到了莒国,今山东省莒县。因为鲍叔牙已料到齐国会发生内乱,来到莒国不过是为了避难。

  当然齐襄公做了国君,首先是做给了别人灾难,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准备与齐襄公会面,但此次出行,鲁桓公带着夫人文姜。

  文姜是在鲁桓公三年时嫁给鲁桓公的。当时是由文姜的父亲齐僖公亲自把女儿送到鲁国的境内,鲁桓公也是亲自去与齐僖公见面,并把文姜迎娶回来。

  关于齐僖公送女儿嫁人,当时的人士,还认为是不合乎礼的。因为,文姜出嫁,最高的礼节,也不过是下卿一级送到鲁国。但我们从此事也可以看出,文姜当是一个很受其父钟爱的一个女儿。

  当然,这之前,齐僖公曾想把文姜嫁给郑国的太子忽的,但太子忽借故推却了。这也可以看出,齐僖公是希望文姜能够成为国君夫人,也就是小君。在当时,并不是所有的公女都能够成为小君的。

  到了鲁桓公六年的九月,文姜为鲁桓公生了一子,就是太子同,也就是后来的鲁庄公。这是春秋时期,鲁国十二国君中,唯一的嫡妻所生的嫡长子,并即位为国君。而且有准确的出生年月日。《春秋》是这样记载的,鲁桓公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

  文姜如果就这样地在鲁国生活下去,本来有着很美满的婚姻,有着很幸福的家庭,多么好!但祸患就生起于人们的不知不觉中。

  在鲁桓公十八年的春天,鲁桓公与齐襄公在泺会面后,本当回国。但不知为什么,却与文姜跟随着齐襄公来到了齐国。既然来到了齐国,那么就依照惯例进行国事活动吧。但齐襄公不可能十二个时辰都陪着你鲁桓公,那么文姜可以领着鲁桓公各处走走,给鲁桓公指点一下各处风景,回忆一下她在鲁国做公女时的生活,这在文姜和鲁桓公,不是一样的有情趣吗?但让鲁桓公想不到的是,齐襄公不陪自己,夫人文姜也不在身边。

  原来,文姜和齐襄公,他们兄妹二人幽会去了。这在鲁桓公当然是一个无法承受的严重打击。我们可以想像任何不管怎样的关系的男人和女人,可以相爱、相恋。但我们不能想像兄妹之间的恋情。兄妹之间可以有爱的情感,那是血亲之间的情感,但不当有恋人的情感。

  但齐襄公和文姜之间就有了这样的男女恋情。从本质上讲,兄妹之间这样的情感,本没有什么罪过。但古人早就知道,同姓结婚,子女很难成活。所以古人从优生的方面考虑,就反对同姓之间结婚。那么兄妹之间,就更不能成婚了。而大家都这样认为了,同姓之间不能婚配,兄妹之间不能相恋,如果有人做了,就是件很罪过的事情。

  但情感管这些吗?不管!情感的动力,是其它任何力量都消灭不了的。除非你消灭了有着这个情感的人。

  但似乎鲁桓公还没有想到要消灭齐襄公或文姜中的那一个。在鲁桓公知道文姜和齐襄公之间的关系后,当然要向文姜发泄他的愤怒,这是一定的,也是很自然的。因为是耻辱的情感,使他产生了愤怒。而文姜对鲁桓公的责难乃至斥骂,也当然不能忍受。

  由于有着对兄长的恋情的情感,与在鲁桓公面前的羞辱的情感,这样的两种情感的交错,使文姜当然产生了对鲁桓公的怨恨。这是两个人两种情感的较量。

继续阅读:第六十七章【行刺】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话之帝国崛起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